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三十四)
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四十二)
二、临床表现(一)运动障碍症状1.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静止时出现,精神紧张时加重,随意动作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可逐渐扩展到同侧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及头部一般较少受累。
2.肌强直:肌强直表现屈肌与伸肌张力同时增高,如关节被动运动时始终保持阻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如肌强直与伴随的震颤叠加,称为“齿轮样强直”。
肌强直与锥体束受损时肌张力增高或痊孪不同,后者表现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明显,随后迅速减弱,如同打开水果刀的折刀样感觉(折刀样强直),常伴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
3.运动减少:随意动作减少、主动运动缓慢,包括启动和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常双眼凝视,瞬目少,笑容出现和消失减,如同“面具脸”。
手指精细动作如系纽扣或鞋带困难;书写时越写越小,呈现“小写症”。
4.姿势步态异常:早期走路拖步,起步困难,行走时碎步前冲,呈“慌张步态”,愈走愈快,不能立刻停步,下坡时更明显。
屈曲体态。
(二)非运动障碍症状嗅觉消尖、顽固性便秘、大量出汗、皮脂溢,语言变低。
咬音不准。
思睡,少数患者有睡眠-窒息综合征和睡眠中呼叫。
视敏度减弱、视幻觉。
抑郁和认知障碍。
肌痛和痉挛。
(三)生化和影像检查脑脊液和尿中多巴胺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含量降低。
18F-FP-CIT PET显像中显示与双侧基底节多巴胺转运体结合呈不对称地减少,且在后壳核减少更明显。
131I标记的epidepride或IBZM在SPECT显像中显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病侧多巴胺D2受体功能超敏,晚期则下降。
三、诊断1.中老年发病,缓慢进行性病程。
2.四项主征(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步态障碍)中至少具备两项。
四、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诸如感染(脑炎)、中毒(一氧化碳、锰)、外伤(头部外伤)、药物(吩噻嗪类、氟桂利嗪、丁酰苯类)、脑动脉硬化、其他脑病(Alzheimer病)等各种所致的症状和本病类似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
并与有帕金森病样临床表现的患者,分别伴有眼球垂直凝视运动障碍,直立性低血压,小脑共济失调,痴呆及锥体系损害的帕金森叠加征相鉴别。
详细版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二十六).doc
亚急性甲状腺炎一、临床表现1.自限性2.常继发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3.急性起病、发热等全身症状。
4.甲状腺区特征性突然疼痛,肿大且质硬。
5.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与甲状腺摄碘率降低,双向分离。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二)鉴别诊断——桥本甲状腺炎1.少数甲状腺疼痛、触痛2.可存在短暂甲状腺毒症及摄碘率降低3.无全身症状4.ESR不升高5.TgAB.TPOAb高滴度三、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糖皮质激素加甲状腺片单纯性甲状腺肿概念: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功能是正常的甲状腺肿大。
病理:1.早期:弥漫性甲状腺肿2.病程延长:结节性甲状腺肿一、病因及发病机理1.缺碘(地方性)(1)土壤,水中缺碘致碘摄入不足(2)碘的需要量增加(3)Na+/I-转运蛋白基因突变2.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障碍(散发性)(1)致甲状腺肿物质(2)先天性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二、诊断甲状腺肿大但T3.T4正常,摄碘率高,但高峰不前移。
三、治疗与预防1.生理性甲状腺肿,宜多食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
2.对20岁以下的弥漫性单纯甲状腺肿患者可给予小量甲状腺素。
3.妊娠的妇女单纯性甲状腺肿用食疗,比如海菜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一、病因1.原发性(甲状腺性)甲减:90%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
2.继发性垂体性甲减二、临床表现1.甲减+黏液性性水肿(或者昏迷)——病情危重2.常为寒冷、感染、镇静麻醉剂等诱发。
3.多见于老年人,昏迷患者都有脑水肿。
4.死亡率极高。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确诊:临床表现+甲状腺激素检查(和甲亢相反)(1)仅TSH↑——原发性甲减(2)TSH增高是原发性甲减最早表现,敏感指标(3)TSH不高——TRH兴奋试验鉴别垂体性、下丘脑性(4)TSH不能被兴奋——垂体性2.病因确定:病史(手术、治疗)、抗甲状腺抗体、头颅MRI。
(二)鉴别诊断当诊为垂体性、下丘脑性甲减时,头颅CT、MRI等用于病因鉴别。
四、治疗——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粘液性水肿病人坚持甲状腺替代治疗是防止并发昏迷的关键。
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八十八)演示课件.doc
四、并发症1.“上感”可继发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以婴幼儿多见。
2.病毒感染可并发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可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3.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者,可继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
4.“上感”可出现热性惊厥。
五、疾病治疗(一)治疗原则1.注意休息。
2.多饮开水。
3.对症治疗。
4.控制感染。
(二)用药原则1.一般病例:早期可注射病毒唑及对症治疗。
2.较严重病例,可肌注干扰素,静滴丙种球蛋白及时症治疗。
3.怀疑为细菌感染或合并细菌感染,可口服或肌注抗生素。
4.合并脑炎、兰尾炎以静脉用药为主,合并急性肾炎、风湿热则视病情选用口服或静脉用药。
支气管哮喘一、概述1.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2.哮喘的定义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引起气道高反应,导致可逆性气道阻塞性疾病。
3.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
二、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1.症状: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发绀;严重者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言语不能等。
2.体征:烦躁、气促;胸廓饱满,3.呼气相哮鸣音;反复发作可有胸廓畸形、发育落后。
(二)典型表现1.咳嗽和喘息呈阵发性发作,以夜间和清晨为重。
呼气相延长伴有喘鸣声。
2.体格检查可见桶状胸、三凹症,肺部满布哮鸣音。
一些患儿有过敏史及过敏家族史。
(三)咳嗽变异性哮喘1.儿童哮喘可无喘息症状,仅表现为反复和慢性咳嗽,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2.常在夜间和清晨发作,运动可加重咳嗽。
部分患儿最终发展为典型哮喘。
-抗生素无效。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1.婴幼儿哮喘①年龄<3岁,喘息发作≥3次;②发作时双肺闻及呼气相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具有特应性体质,如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等;④父母有哮喘病等过敏史;⑤除外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
凡具有①、②和⑤者可确诊。
2.儿童哮喘①年龄≥3岁,喘息呈反复发作者(或可追溯与某种变应原或刺激因素有关);②发作时双肺闻及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④除外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
报告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四十八).doc
1.认识障碍思维迟缓,可出现幻觉、妄想。
2.精神运动性抑制少语或不语,行动迟缓。
木僵。
3.焦虑症状。
4.躯体症状。
但实验室检查不能查见相应病变。
5.睡眠障碍。
6.生物学改变食欲改变、性欲改变、体重改变、症状的昼夜节律变化。
三、诊断标准1.以情绪低落为基本症状。
2.应有下列症状中的至少四项(1)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下降或缺乏。
(2)精力明显减退,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的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甚至出现罪恶妄想。
(5)思维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3.严重程度标准(至少有以下情况之一)(1)社会功能受损。
(2)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4.病程标准症状至少持续两周。
5.排除标准(1)应排除由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和精神活性物质所导致的抑郁。
(2)抑郁症患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但应注意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四、鉴别诊断在诊断抑郁症时应注意与以下几个方面的疾病相鉴别:1.精神分裂症。
2.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系统红斑狼疮、慢性肝炎、结核等。
3.脑器质性疾病脑血管病变、帕金森病、脑肿瘤等。
4.药源性抑郁如降压药、抗癫痫药、抗癌药物、抗帕金森病药物、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抗溃疡药物等。
五、治疗(一)药物治疗1.三环类抗抑郁剂有阿米替林、丙米嗪、氯丙米嗪。
阿米替林镇静作用强,主要用于失眠严重或焦虑情绪严重的抑郁患者;丙米嗪和氯丙米嗪振奋作用较强,主要用于思维和行为抑制明显的患者。
应注意逐步增加剂量。
有效治疗剂量为150~300mg/日,在用至治疗剂量后,一般的显效时间为2~4周。
三环类抗抑郁剂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外周抗胆碱作用,如口干、便秘、视物模糊,严重者尿潴留、肠麻痹。
(2)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等。
(3)意识障碍。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224)
考点二分部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考点一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考点二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1.五输穴(1)五输穴分布特点与组成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
五输穴歌诀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2)五输穴的临床应用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治疗作用:井穴多用于急救,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庭可以清泻胃火。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在具体运用时,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
2.原穴、络穴(1)分布特点与组成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以输为原”。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十二经的络穴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十二原穴歌》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二十五)演示课件.doc
(二)浸润性皮肤病变1.多见于胫前、足背2.皮肤厚而硬,酷似橘皮(三)眼征:(四)甲状腺肿大1.对称性弥漫性肿大2.触之有震颤,听之有杂音(五)特殊表现1.淡漠型甲亢:多见于老年人,起病隐袭。
不明原因的神志淡漠消瘦、房颤。
2.甲亢性心脏病:确诊甲亢基础上,排除其它心脏病。
(1)心脏扩大(2)严重心律失常:房颤最常见(3)心衰:甲亢治愈或控制,心脏病变消失或没变化3.甲状腺危象(1)诱因:甲亢未控制基础上,感染、劳累、术前准备不充分、131I治疗后。
(2)诊断:主要靠临床综合表现4.亚临床甲亢:血T3.T4正常,TSH降低,伴或不伴有症状5.T3型甲状腺毒症(1)机制:T3.T4分泌比例失调(2)特点:TT4、FT4正常; TT3、FT3升高; TSH降低;摄131I率增加6.妊娠期甲亢(1)妊娠期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增加,TT4、 TT3增高,诊断查FT4.FT3和TSH(2)一过性的甲状腺毒症:在妊娠3个月内达高峰,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TSH受体(3)新生儿甲亢:母1.对称性弥漫性肿大2.触之有震颤,听之有杂音:房颤最常见。
甲亢治愈或控制,心脏病变消失或没变化:血T3.T4正常,TSH降低, T3.T4分泌比例失调,母体的TSAB刺激胎儿的甲状腺三、实验室检查(重点)1.TSH :最敏感的指标,筛选甲亢的指标2.TT4:稳定、重复性好,诊断甲亢的主要指标,但受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TGB)影响3.FT4.FT3:不受 TGB 影响,诊断甲亢的主要指标4.TT3:80%T3由T4转变来,所以TT3.TT4同时升高5.TSH受体抗体(TRAb/ TBⅡ)(1)鉴别甲亢病因、诊断GraVes病的重要指标之一(2)TRAb包括刺激性TSAb 和抑制性TSBAb,检测到TRAb仅能反应自身抗体的存在,不能反映其功能6.TSH受体刺激抗体(TSAb):是诊断GraVes病的重要指标,未经治疗其阳性率高达85%~100%,翻译对甲状腺细胞的刺激功能;测定疗效、停药时机、预测复发。
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三十)演示文档.doc
3.双胍类药物(1)双胍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了对葡萄糖的利用(2)适应证: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3)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乳酸性酸中毒(最严重的副作用)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代表药物: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2)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用于降低餐后高血糖(3)适用于餐后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患者(4)进餐时服药(5)不良反应:胃肠反应,如腹胀、腹泻。
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1)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2)主要作用:是胰岛素的增敏剂。
使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
(3)适用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2型糖尿病6.胰岛素(1)适应症1)1型糖尿病2)T2DM β细胞明显减退3)糖尿病合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手术、妊娠和分娩4)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或无明显诱因体重显著下降者5)特殊类型糖尿病(2)胰岛素类型1)短效:控制一餐后高血糖2)中效、长效:基础胰岛素(3)有时清晨空腹血糖仍然较高,其可能原因有:1)间胰岛素作用不足;2)Somogyi效应:即在黎明前曾有低血糖,但症状轻微或短暂而未被发现,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
3)黎明现象: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时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等胰岛素对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原则:1.大量补液:等渗盐水;当血糖降至13.9mmol/L后,用5%的葡萄糖2.小剂量胰岛素抑制酮体3.谨慎纠正酸中毒4.积极补钾5.寻找病因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如抗感染)低血糖症一、病因1.胰岛素瘤(常见)2.非胰腺肿瘤3.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4.严重肝病(肝癌、肝硬化)5.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血糖药物过量或用药后进食过少6.酒精中毒7.慢性消耗性疾病及严重营养不良二、临床表现低血糖症呈发作性,发作时间及频数因病因不同而异。
发作时的症状可分二类。
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四)
第二十三节组胺受体阻断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四节作用于呼吸系统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五节作用于消化系统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六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七节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八节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九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十节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十一节氨基苷类抗生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十二节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十三节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十四节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十五节抗结核病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十六节抗疟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十七节抗恶性肿瘤药................................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医学人文概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四十四)
五、治疗1.抗胆碱酯酶药:可改善症状,但不能影响基础疾病的病程。
主要药物是溴吡斯的明,剂量为60mg口服,4次/d。
2.皮质类固醇:适用于抗胆碱酯酶药反应较差并己行胸腺切除的患者。
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骁悉。
4.血浆置换:用于病情急骤恶化或肌无力危象患者可暂时改善症状,或胸腺切除术前处理,避免或改善术后呼吸危象。
疗效持续数日或数月。
该法安全,但费用昂贵。
5.免疫球蛋白:用于各种类型危象。
副作用可有头痛、感冒样症状,1~2日内可缓解。
该法较血浆换置简单易行。
6.胸腺切除:60岁以下的MG患者行胸腺切除术,适用于全身型MG包括老年患者通常可使症状改善或缓解,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疗效常在数月或数年后显现。
六、危象的处理1.肌无力危象(新斯的明不足性危象)——最常见约1%的MG患者出现,常因抗胆酯酶药量不足引起,注射腾喜龙后症状减轻可证实。
应立即注射新斯的明。
肺部感染或大手术(包括胸腺切除术)后患者,常发生肌无力危象,呼吸肌无力、构音障碍和吞咽难,患者易吸入分泌物导致危象。
应维持呼吸功能、预防感染。
2.胆碱能危象(新斯的明过量性危象)抗胆碱酯酶药过量可导致肌无力加重,出现肌束震颤及毒蕈碱样反应,腾喜龙静脉注射无效或加重,可伴苍白、多汗、恶心、呕吐、流涎、腹绞痛和瞳孔缩小等。
应立即停用抗胆碱醋酶药,加用阿托品。
3.反拗危象(新斯的明不敏感性危象)是长期用药后胆碱能受体敏感性下降所致。
腾喜龙试验无反应。
应停用抗胆碱酯酶药,输液维持或改用其他疗法。
一旦发生危象,出现呼吸肌麻痹,应立即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周期性瘫痪一、临床表现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20~40岁)居多,男多于女,随年龄增长发作次数减少。
通常在夜晚或晨醒时发病,肌无力常由双下肢开始,延及双上肢,为双侧对称的四肢软瘫,近端较重,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即使严重病例也极少累及口咽肌和头面肌,眼球运动也不受影响,偶累及呼吸肌可致死。
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零二)详细版.doc
(3)胎儿生物物理评分:≤4分提示胎儿窘迫,6分为可疑缺氧。
3.处理(1)积极寻找原因并予以处理:如低血压、宫缩过强、脐带脱垂等(2)持续吸氧(3)尽快终止妊娠1)宫口开全:骨盆各径线正常。
胎头双顶径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S≥3),应尽快经阴道助产胎头双顶径未达坐骨棘平面以下(S<3 ),应立即行剖宫产。
2)宫口未开全:剖宫产第九节妊娠合并症一、妊娠合并心脏病1.临床表现(1)妊娠期:总血容量增加,妊娠32~34周达高峰。
(2)分娩期:第二产程时孕妇需屏气。
(3)产褥期:产后3日内仍是心脏负担较重的时期。
2.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和对妊娠的影响(1)妊娠合并心脏病在1975年以前为风湿性心脏病最多见。
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风湿病减少,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已经显著下降,目前先天性心脏病占35%~50%,位居第一。
(2)对胎儿影响(3)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
围生儿死亡率是正常妊娠的2~3倍。
心脏病孕妇心功能良好者,胎儿相对安全,剖宫产机会多。
3.常见并发症(1)心力衰竭:最容易发生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及产褥早期。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3)静脉栓塞和肺栓塞4.诊断(1)纽约心脏病协会将心脏病孕妇心功能分为4级——口诀:一不、二轻、三明显、四级不动也困难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Ⅱ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活动后心悸、轻度气短,休息时无症状。
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休息时无不适,轻微日常工作即感不适、心悸、呼吸困难,或既往有心力衰竭史者。
Ⅳ级:一般体力活动严重受限制,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有心悸、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表现。
(2)根据心脏病种类、病变程度等,综合判断耐受妊娠的能力。
1.心脏病变较轻,心功能Ⅰ~Ⅱ级,既往无心力衰竭史,可以妊娠。
2.心脏病变较重,心功能Ⅲ~Ⅳ级,既往有心力衰竭史、有并发症的,不宜妊娠。
5.处理原则:积极防治心力衰竭,度过妊娠与分娩。
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四十)
四、治疗1.一般治疗与脑血栓形成相同。
2.抗凝治疗。
3.气栓的处理患者应取头低、左侧卧位,如为减压病应尽快行高压氧治疗,减少气栓,增加脑含氧量,气栓常引起癫痫发作,应严密观察并抗癫痫治疗。
脑出血一、病因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主要的原因。
其他少见原因包括先天性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抗凝或溶栓治疗、类淀粉样血管病及脑肿瘤。
二、临床表现1.高血压性脑出血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
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50%的病人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发病时多有血压明显升高。
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节、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2.常见临床类型及特点:其中基底核区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70%,壳核出血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的60%。
(1)基底节区出血:壳核和丘脑是两个最常见部位,典型的表现可见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偏盲等内囊性三偏症状),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出现血性脑脊液,直接穿破皮质者不常见。
(2)脑桥出血:大量出血(血肿>5ml)累及脑桥双侧,常破入第四脑室或向背侧扩展至中脑,患者于数秒至数分钟内陷入昏迷、四肢瘫痪和去大脑强直发作,可见双侧针尖样瞳孔和固定于正中位,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
中枢性高热(躯干持续390C以上而四肢不热)、中枢性呼吸障碍和眼球浮动等,通常在48小时内死亡。
(3)小脑出血:小脑齿状核动脉破裂所致,起病突然,数分钟内出现头痛、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剧烈头痛和平衡障碍等,但无肢体瘫痪。
病初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模糊,轻症表现一侧肢体笨拙、行动不稳、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临床症状+病史+辅助检查(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2.鉴别诊断:小量脑出血与脑梗死相似,而重症脑梗死可出现明显高颅压症状甚至脑疝,又与脑出血难以鉴别,此时需靠CT以助诊断。
(汇总)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一十二).doc
1.促排卵治疗:氯米芬(CC)、促性腺激素(适用于CC治疗无效,注意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
2.降低血雄激素水平:糖皮质类固醇、螺内酯3.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的治疗可用胰岛素效能增强剂,目前临床常用二甲双胍。
4.手术治疗5.辅助生殖技术绝经综合征一、概念绝经综合征是指绝经前后妇女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
二、临床表现1.月经紊乱:是绝经过渡期的常见症状。
2.与雌激素下降有关的症状(1)精神神经症状:情绪烦躁、易激动、焦虑、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等抑郁型表现。
(2)血管舒缩症状:皮肤潮红,伴轰热,继之出汗。
(3)自主神经失调症状:常出现心悸、眩晕、头痛、失眠等自主神经失调症状。
(4)心血管疾病:绝经后妇女动脉硬化、冠心病较绝经前明显增加。
(5)泌尿生殖道症状:阴道干燥、反复发生的尿路感染。
(6)骨质疏松:严重者易骨折,多发生于桡骨远端、股骨颈、椎体等部位。
三、诊断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易做出诊断。
1.FSH及E2测定:围绝经期妇女血FSH>10U/L,提示卵巢储备能力下降;闭经、FSH >40U/L且E2 <10~20pg/ml,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2.氯米芬兴奋试验:从月经第5日开始服用氯米芬,每日50mg,连续5日,停药1日后测定血FSH,如FSH>12U/L,提示卵巢储备能力降低。
四、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症状轻微者可给予耐心解释、安慰,以消除顾虑,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2.性激素治疗:生理性补充、个体化处理、以最小量达到最好效果。
3.其他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及双磷酸盐类等。
第十八节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概述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
异位子宫内膜可以侵袭全身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其中以卵巢、直肠子宫陷凹及宫骶韧带等部位最常见。
二、病理基本病理变化为异位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
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二)最新版.doc
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系列丛书临床执业医师内部讲义下册核心资料,盗版必究!考试须知国家执业医师医学综合考试是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帮助应试者有效地掌握其执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安全有效地从事医疗、预防和保健工作,并顺利通过医学综合考试,我们针对应试者关心的问题解答如下。
一、为什么要通过医师资格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确定我国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
二、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者;或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2年并考核合格者;或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5年并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三、医学综合考试包括哪些内容?医学综合考试内容包括预防医学(5%)、医学人文(6.7%)、基础医学(13.3%)和临床医学(75%)。
具体考试内容详见《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医学综合考试考查应试者是否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作出临床决策,能否独立承担为患者提供医学关爱的能力。
根据既往应试者作答情况分析,应试者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全面,缺少临床实践经验。
本书按照《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内容进行编写,复习时一定要认真、细致,并加强临床工作实践,才能全面掌握执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
四、每年的考试什么时间举行?医学综合考试时间大致定于每年9月的第二个双休日举行,考试分4个单元,2天完成,每个单元考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
五、考试采用什么方式?有哪些题型?医学综合考试目前仍主要采用纸笔考试方式,将逐步试点采用计算机化考试方式。
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二十四)报告.doc
一、临床表现1.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腺瘤,女性多见。
2.闭经-泌乳3.长期骨质疏松二、诊断1.月经稀少及闭经、泌乳和发胖的病史2.激素测定3.鞍区MRT检查三、治疗1.首选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可降低PRL水平,减少泌乳,缩小肿瘤。
2.双颞侧视野缺损,偏盲——视神经交叉受压,手术。
生长激素分泌瘤一、临床表现1.巨人症2.肢端肥大症二、诊断1.葡萄糖负荷实验:葡萄糖负荷后不能被抑制到正常及血生长介素IGF-1升高,为病情有活动性。
2.GH生长激素和IGF-1:诊断和病情监测,病情活动的可靠指标。
三、治疗首选手术,手术方式为经鼻-蝶窦途径。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一、病因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病因之最:1.最常见的病因——各种垂体腺瘤(腺瘤的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继发的损伤)。
2.最典型、最严重的病因——产后大出血引起的腺垂体坏死(Sheehan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1.性腺功能减退:出现最早、最普遍。
2.出现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示病情较重。
3.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生长激素GH缺乏协同作用,表现为低血糖。
4.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继发):皮肤色素减退,面色苍白5.垂体危象三、诊断1.垂体及其靶腺激素测定2.病因学检查四、治疗——替代治疗1.治疗中口服给药顺序:(1)糖皮质激素(2)甲状腺激素,以防发生肾上腺危象2.垂体危象:先推50%G抢救低血糖,继而葡萄糖盐水+氢化可的松中枢性尿崩症一、病因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精氨酸加压素)缺乏二、临床表现1.多尿、烦渴和多饮。
2.尿的比重<1.0053.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一般< 200mOsm/(kg·H2O),低渗低比重的尿。
三、诊断1.确诊:禁水-加压素试验。
2.鉴别尿崩症是肾性或中枢性:垂体后叶素试验或弥凝试验尿量减少、尿渗透压(或比重)升高为中枢性。
四、治疗——去氨加压素第三节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的解剖和生理甲状腺生理:有两个神经支配,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都来自迷走神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内囊:锥体束纤维在内囊部最为集中,此处病变易使一侧锥体束全部受损而引起对侧比较完全的偏瘫。
内囊后肢锥体束之后为传导对侧半身感觉的丘脑皮质束及传导两眼对侧视野的视放射,故该处损害还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及对侧同向偏盲,称“三偏”征,临床上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比“三偏”更多见。
3.脑干:一侧脑干病变既损伤本侧本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又可累及尚未交叉至对侧的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故引起交叉性瘫痪,即本侧本平面的脑神经周围性麻痹及对侧身体的中枢性瘫痪。
如中脑Weber综合征时,本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的中枢性瘫痪。
4.脊髓
(1)脊髓颈膨大以上病变引起中枢性四肢瘫痪
(2)颈膨大(C5~T1)病变引起上肢周围性瘫痪和下肢中枢性瘫痪;
(3)胸段脊髓病变引起双下肢中枢性瘫痪;
(4)腰膨大(L1~S2)病变可引起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5)脊髓半侧损害时产生病变侧肢体的中枢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以及对侧肢体的痛温觉障碍(Brown-Sequard综合征)。
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一)解剖、生理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下运动神经元将各方面来的冲动组合起来,经前根、周围神经传递到运动终板,引起肌肉收缩。
(二)临床表现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为弛缓性瘫痪、周围性瘫痪。
其特点为瘫痪肌肉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有萎缩,无病理反射,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和失神经支配电位。
(三)定位诊断
1.脊髓前角细胞:局限于前角的病变引起弛缓性瘫痪,而无感觉障碍,瘫痪分布呈节段型,如C8~T1损伤引起手部肌肉的萎缩。
急性起病者最多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慢性起病者因部分未死亡前角细胞受到病变刺激可见肌束性颤动和肌纤维颤动,常见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2.前根:瘫痪分布亦呈节段型,不伴感觉障碍。
前根损害多见于髓外肿瘤的压迫、脊髓膜的炎症或椎骨病变。
3.神经丛:损害常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的瘫痪和感觉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的支配关系一致。
多发性神经炎时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肌肉瘫痪和萎缩,并伴手套-袜型感觉障碍。
三、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
(一)概念
锥体束以外所有的运动神经核和运动神经传导束称为锥体外系统。
其主要组成部分为基底节,又称绞状体,包括尾核、壳核及苍白球。
广义的锥体外系统尚包括:丘脑底核(又称Luys核)、黑质、红核、网状结构、丘脑、小脑的齿状核、前庭神经核及延髓的橄榄核等。
它们与大脑皮质的联系
颇为广泛,最主要者为运动区(第4区)和运动前区(第6区)。
它们共同调节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运动功能。
(二)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
锥体外系统病变所产生的症状有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类。
1.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强:又称肌强直,是伸肌和屈肌俱增强。
像弯曲软铅管样的感觉,称铅管样强直。
肌强直兼有震颤的患者,当伸屈肢体时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称为齿轮样强直。
2.震颤:分为静止性震颤,位置性震颤,动作性震颤。
3.舞蹈样动作:作自主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消失。
4.手足徐动:是手指或足趾间歇的、缓慢的、扭曲的、蚯蚓蠕动样的伸展动作。
5.肌张力障碍:身体骨骼肌的不协调地、间歇持续地收缩,造成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扭转姿势。
颈部肌张力障碍成为痉挛性斜颈。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成为扭转痉挛。
6.抽动症:是反复而突然发生的。
非节律的不自主运动或发声,如眨眼、急速耸肩等。
在一定时间内能控制。
四、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
(一)解剖
小脑腹侧为脑桥与延髓,其间为第四脑室。
借上脚(结合臂)、中脚(脑桥臂)和下肢(绳状体)三个小脑脚分别与中脑、脑桥及延髓连系。
小脑中部的狭窄部分称为蚓部,其两侧为小脑半球,由蚓部把两侧小脑半球连结在一起。
(二)症状
(1)小脑病变主要症状有
1)主动运动时的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摇晃欲倒(称Romberg征阳性),睁眼并不能改善此种共济失调,行走时醉汉步态。
2)暴发性言语,语音不清,不连贯,称“吟诗状言语”。
3)“辨距不良(dysmetria)”,“动作过度”。
4)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动作、误指试验及反跳试验等呈不正确、不灵活或笨拙反应,且写字常过大。
(2)运动性震颤(随意运动时出现,静止时消失)或意向性震颤以及眼球震颤亦为小脑病变的特征。
(3)小脑蚓部是躯干肌的代表区,而小脑半球是四肢(特别是远端部)的代表区,故蚓部局部病变与半球局部病变的临床表现有差异。
所以,小脑蚓部(中线)的病变,引起躯干性共济失调。
小脑半球病变,出现同侧肢体性共济失调;也即病变小脑同侧的上、下肢出现共济失调,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精细动作影响明显。
感觉系统
一、概念
1.感觉是各种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在人脑中的反映。
2.分型
(1)一般感觉:包括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以及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和重量觉等)。
(2)特殊感觉:视、听、嗅、味等。
二、解剖、生理
各种感觉的传导径路均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互相连接组成,其中第二个神经元是交叉的,故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也是对侧性支配的。
痛觉和温度觉,触觉,深感觉等的第一神经元均在脊髓后根节。
第二神经元或第三神经元发出纤维均经内囊后肢至大脑皮层的感觉区。
三、临床表现
根据病变的性质,感觉障碍可分为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两大类。
(一)抑制性症状
感觉径路被破坏后功能受抑制时,出现感觉缺失(对刺激不发生感觉反应)或感觉减退(感觉能力降低或感觉程度减弱)。
在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称为完全性感觉缺失。
如只有某种感觉障碍而其他感觉保存者,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二)刺激性症状
感觉传导径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时,可出现感觉刺激症状。
1.感觉过敏
2.感觉倒错
3.感觉过度
4.感觉异常
5.疼痛
四、定位诊断
1.周围神经
周围神经末梢受损时,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的各种感觉减退,呈手套或袜型;周围神经某一神经干受损时,出现其支配区域的条、块状各种感觉障碍。
2.后根
脊髓后根受损后,其支配区内皮肤出现节段性带状分布的各种感觉缺失或减退。
但也有相应后根的放射性疼痛,称根性疼痛。
3.脊髓
脊髓后角损害时可产生节段性分布的痛觉、温度觉障碍,但深感觉和触觉存在(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半切损伤时,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称脊髓半切综合征。
脊髓横贯性病变,产生病变平面以下的全部感觉丧失,同时有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功能障碍。
4.脑干
延髓外侧病变时,由于损害脊髓丘脑束和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可引起对侧半身或同侧面部痛、温度觉缺失,为交叉性感觉障碍;一侧脑桥和中脑病变引起对侧偏身和面部的感觉障碍。
5.丘脑
丘脑病变引起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还可伴有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6.内囊
内囊受损引起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常伴有偏瘫或偏盲。
7.皮质:因皮层感觉区范围广,病变只损害其中一部分,故常表现为对侧的一个上肢或下肢分布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其特点为复合性感觉障碍。
皮层感觉中枢的刺激性病灶可引起感觉型癫痫发作。
脑神经
脑神经有十二对,分别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脊髓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