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城市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综述

城市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综述

家 内, 由若 干地 理 上 毗 邻 的城 市及 其 腹 地 形 成 的城 市 区域 。
在弄清楚了城市区域 的概念后 , 下面我 们来看看城市 区域经济组 织的 含义 。笔者认为经 济组织是城 市区域发挥其作用 时 的具体 执行者和协 调 者, 因为城市 区域 的范围 已经超越 了行政 区划 的范围 , 各行 政区 的官 员会 因为追求政 绩而设下各种壁垒 , 让土地 、 资本 、 劳动 力等资源无法在城市 区 域 内部 自由 流 动 , 限制 城 市 区域 的发 展 。 此 , 要一 个 跨 行 政 区划 的 经 会 因 需 济组织来协调, 以便更 好的促进城市 区域一体化 的发展 , 我国经济 的发 为 展 做 出 有 力 的 贡献 。 由此可 以看 出城市区域经济组织在城市区域 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 而要 建立 一个好 的城市区域经济组织, 必须 了解其组建 的思想 、 模式及原则 , 在 阅读 了一些文献 以后 , 对这些方面也有 了了解, 下面对 其进行简单的综述。 三、 城市区域经济 组织研 究综述 ( 关于城市区域经济组织组建思想的研 究 一) 城 市 区 域 作 为 一 种 经 济 发展 的 空 间 载 体 ,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是 离 不 开 市 他 场经济机制 的, 它的发展实 际上是一个资源 配置 的过程 , 也就是各 种经济 主体追求各 自经济利益和福利 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先知先觉者 能“ 理 安 排 ” 合 各个 经 济 主 体 的利 益 和 福 利 , 一 合 理 、 平 的 机 制 只 能 是 惟 公 市场机制。城市区域 发展应该坚持市场机制 的原则, 要打破一切行政 限制 和制度约束。 因此, 了不扰 乱城市区域 的 自然发展机制 , 为 其经济组 织组建 的思 想 必须是市场经济的思 想, 在合理 引导资源配置 、 促进 城市 区域发展 的基 础 上, 根据 市场 原 则 来 组 建 城 市 区 域 经 济 组 织 。 目前, 对城市 区域经 济组织组建 的最 大 困扰是行 政区划 的存在 , 导致 竞争过度 , 合作不足的局面, 人们的思想 中更多 的是竞 争, 这对城市 区域经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摆脱了过去前苏联以生产力布局为基础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束缚,国内出现了大批的对西方区域经济学进行引进与介绍的论文与专著,本文就是力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与介绍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综述。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并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本文将就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作综述。

一、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只能通过辐射效应获得一部分经济增长。

这个理论首次揭示了地区经济差异的产生机制,但也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潜力。

二、新地理经济学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认为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地理环境、地区间的交通和通信成本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新地理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区域经济差异方面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相同或相关的产业在一些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效应主要通过资源的共享、技术的提升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来实现。

产业集聚理论在解释为何一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以及如何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四、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所导致的。

现代化进程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与发展。

现代化理论对于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分析框架。

五、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认为,孤立的经济小部门在相对独立而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其发展取决于地区内部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

这种理论对于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动力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六、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取决于其在全球竞争中所占的位置和能力。

具有优势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从而实现更快的发展。

区域竞争力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方法,以提高地区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各有侧重,但都为解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区 济 论研究 述 域经 理 综
口文 / 王万鹏
区 域 经 济 理 论 是 在 区 位 论 和 发 展 经 村落和市场区位 , 出中心地 理论 。他认 区域之间的差距会缩小 , 提 区域经济增长在
济 学有关理论 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的, 为 , 只 有 一 个 服 务 点 市 场 区 时 , 理 想 地 域 空 间 上趋 同 , 收 敛 之 势 。 不 平 衡 增 当 最 呈
位理论 ,在前 人基础上 建立 了一 系列概 仅 仅是短期的 , 因为通过 自由竞争 , 每个 的轻工业部门及其他产业部 门, 通过贸易
念 、 理 和 规 则 , 谨 地 表 述 了 工 业 区位 企 业 都 想 扩 大 自己 的市 场 范 围 , 原 严 因此 圆与 来 获 得 重 工 业产 品 。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域 经 济 理 论 的 形 成
来 , 个 次 一 级 中心 地 则 成 为 六 边 形 的 使 区域 间的收入均等化 。 每 个 顶 点 , 级 中心 地 组 成 一 个 有 规 律 的 各 3 恶性 循 环 理论 。 纳 克 斯 认 为 , 后 、 落
( ) 业区位论 . 一 农 古典区位论产生于
域经济 发展两条线索进行 , 对区域经济理 之 间 必须 相 互 重 叠 , 样 圆 形 市 场 区转 变 的假说 。 这 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新古典经
论 的研 究 日益深 化 。

为 最 稳 定 的六 边 形 空 间结 构 市 场 区 。 此 济 学的空间均衡论, 如 即市场价格机制能够
个独立 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 西方区域经济 面之间就会 出现空当, 处于空当地 区的居 要素具有完全 流动性的假设下 , 出区域 提

区域循环经济概念及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区域循环经济概念及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的循 环 . 将不 同 的工 厂组 成共 享 资源 和互 换副 产品 的生态
工业链 , 实现 园 区 、 企业 和 产 品三 个层 次的生 态管 理 , 建成 稳定 的生 态工 业 网络结 构 丘 兆逸 认 为 : 区域循 环经 济足 指在 区域层 面 上通 过 原材 料 、 弃物 的互 相交换 来建 立生 废 态产 业链 , 现 区 域 内企 业 群 体之 问 的循 环 . 实 以达 到 资源 利用 的减量 化 、 品 生产 的再 利 用 以及废弃 物 资源化 的效 产
对 象 的 研 究 文 献 以 r义 为 主 f 1

区域 内部 各项 功 能 为重 点 . 统筹 规 划 的总体 发展 和资 源循 环 利用 薛 冰认 为 : 区域循 环经 济 是指 在一 定 的Ⅸ域空 间 范 围 内 。 减量 化 、 利用 、 循 环 ” 以“ 再 再 为原 则 , 以资 源 的高
效 利 用 和循 环 利用 为 核 心 . 以产 业 共 生为 路径 . 以信 息 为
连 接 纽 带 的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经 济 活 动 组 织 与 发 展 形 势 , 发
区 域 循 环 经 济 的 概 念 研 究
从 亨 皿 上 理 解 . 域 循 环 经 济 就 足 在 域 层 面 实 施 的 区
高 层 次 、 大 范 实 施 的 循 环 经 济 侯 萍 认 为 : 域 循 环 更
Ⅸ域 , 外 , 另 区域调 整 的对 象应 该足 整 个产业 . 不应 是个别 企业 。 他 三个角 度 的定 义反 映了 区域 的行 政 、 其 经济 、 间 空
2 .经济 域 角度 的定 义.冯 之浚认 为 : 域循 环经 济
足建 立在 域 绎济 或 域发 展 基础 之上 的 循环 经济 . 足指 住 企业 、 园 和 城市 在 实 现 r循 环 经 济 的基 础 上 , 在 域 内 更高 层 次 、 大范 实 施 的循 环 经济 . 社 会 循 环经 济 更 足 的基 础 。 孟赤 兵认为 : 环 经济 具有 多层 面特 征 . 循 区域 循环 经济 是 在企 业 层面 循 环 经济 、 区层 面 循环 经 济 、 同 产业 层 面循 环经 济乃 至社 会层 面循 环 经济 的基 础 上 . 区域 内更 在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经济学论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经济学论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传统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视角集中于对区域内生产系统、企业集群和工业区进行分析。

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拓展和深入,区域经济中企业的投资、研发、生产和贸易等经济活动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

因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需要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而全球价值链( GVC) 、全球生产网络( GPN) 和全球创新网络( GIN) 是研究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间联系的三个重要的分析视角和框架。

本文对Par-rilli( 2013) 等人的研究做简要介绍,对这三个框架下区域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评述,分析和比较这三个框架各自的研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借鉴意义。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研究回顾早期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研究始于对市场国际化,国家间的贸易不平衡的研究。

国家与国家间工业发展的不平等以及国家间的贸易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中心国、半边缘国和边缘国家的产生,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关系将会随着新的经济支配权的出现而发生变化。

Held ( 2002 ) ,Henderson( 2002 ) ,Schmitz ( 2004 ) 研究了区域间基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下的治理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间的联系。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前身是全球贸易链( GCC) 。

在20 世纪90 年代,Gereffi 和Korze-niewicz( 1994) 首次使用全球商品链GCC 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关注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治理结构,通过生产者驱动和买方驱动的价值链体系模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升级。

进入2000 年后,对于GCC 分析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成为GVC 的框架。

全球价值链的框架不仅将GCC 的价值创造链条扩展到了制造领域和服务领域,同时也揭示了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的脑体纵向分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本质。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成果综述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成果综述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及我国区域经济演变综述[内容提要]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在一定空间的投影。

区域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论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演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XX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理论中国区域演变XX区域格局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的涵义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X围,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同质性的地域单位。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无限分割和发挥特定作用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比较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要素禀赋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

他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某种产品生产成本绝对值低,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于出口换回自身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

主要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一个国家或地区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

(3)要素禀赋论。

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地区应专门生产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而较少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以换回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

区域发展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发展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发展能力理论研究综述摘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能力发展的历史。

区域发展能力研究,需要以不同的能力理论为基础。

现有的有关区域发展能力的文献基本上能够覆盖区域发展能力的内涵、实现基础、培育路径等理论概念,但这些文献角度各异,观点杂乱,需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并最终整合为区域发展能力理论体系。

关键词:区域发展能力;能力方法;能力本位;自生能力一、引言近年来,贫困、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宏观失衡问题,提升区域发展能力是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和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

作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有关区域发展能力的研究大量涌现,但少有文献对其进行系统综述。

另外,现有的区域发展能力研究多以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能力理论、韩庆祥的能力本位论和林毅夫的自生能力理论等主流理论为基础,而这三种理论观点相对独立。

在这三种能力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梳理区域发展能力理论的内涵、实现基础和培育路径,将加深对区域发展能力的理解,为整合区域发展能力理论并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一、区域发展能力的理论基础能力理论强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1]。

能力本位论提出相对于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的能力本位,呼吁将塑造能力人和能力建设作为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新思路[2]。

自生能力理论则认为在转型经济和发展中国家,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不同主体的能力培育都要借助于比较优势[3]。

(一)能力理论森认为新古典主义忽视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主体性地位[4]。

他以自由为价值标准,将发展看作是扩展人们真实自由的过程,提出了能力方法理论[5]。

能力方法重视中间环节,关注同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能力”和“功能”,各种物(商品和服务)只是实现“能力”和“功能”的手段之一,物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达到目标终点,期间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对手段和目的间的转化效率产生影响。

不同国家和发展阶段的物并没有实质性差异,而中间环节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这些中间环节在能力方法中具有比物更为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的视角一、关于区域间发展关系研究(一)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赖宾斯坦、纳克斯和罗森斯坦一罗丹。

赖宾斯坦(Leibenstein H,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保罗·罗森斯坦一罗丹(P.N.Rosenstein 一Rodan,1943)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该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纳克斯(R.Nurkse,1953)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地区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4000字》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4000字》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目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1)1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1)1.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1)1.2关税同盟理论 (3)1.3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3)2 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5)1 绝对优势理论 (5)2 比较优势理论 (5)3 简要评述 (6)区域一体化研究的相当一部分是基于1961年贝拉巴拉萨(Béla Balassa)提出的经济一体化理论。

本文也遵循文献的规范案例,同时涉及关税同盟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经济一体化理论,第二部分介绍关税同盟理论,第三部分介绍比较优势理论,这三个理论是区域经济整一体化研究中较常见的基础理论。

巴拉萨说经济一体化是一个过程,同时是个状态,换句话说,静态和动态的结合概念。

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一般基于关税同盟理论,动态效应一般基于共同市场理论。

另外,由于经济一体化同时具有积极的效果和负面效果,既成为维护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又成为反对的理论基础。

1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1.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描述不同区域或国家间的经济开放水平之间差异的专业术语。

该理论的基础是1960年代由匈牙利经济学家巴拉萨撰写的,巴拉萨说,经济一体化是指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签订的两国或多国间的协议,成员国间取消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地区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当事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和交易自由化意志,合作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单纯地取消协定国之间的关税,贸易限制措施之外,还有共同对外关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等,根据协定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决定。

根据巴拉萨提出的五个分类,再加上一个,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表1 经济学角度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提供资料自己整理(1) 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PTA)特惠贸易协定是最低水平的经济一体化形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比非会员国的贸易壁垒更低。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均衡性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均衡性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均衡性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空间均衡理论是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来研究经济空间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

经过近60年的发展,空间均衡理论从最初研究商品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层面的相互流动以探究相互影响条件下所有市场的均衡问题开始,逐渐扩展到区域贸易研究领域,现在又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的重要理论之一。

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研究主要是以区域经济主体经济行为优化为假设前提,通过引入空间制约因素对经济增长进行模块化模拟,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态势进行描述,并探讨影响空间均衡发展的因素。

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的思想、研究重点和模型三个方面,并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结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的思想空间均衡思想作为经济学均衡思想在空间层面的应用,其形成同经济学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展,其形成过程经历了区域分工、区位选择和新经济地理条件下的空间均衡思想三个主要阶段。

区域分工理论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在要素禀赋地区差异化的基础上论证了各地区基于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交换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从而实现了空间均衡的过程。

此方面的研究源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斯密论证了具有生产成本和价格优势是实现区域分工进而实现区域生产和贸易均衡的基本力量。

随后,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提出了比较优势成本是促使区域分工,形成生产和贸易空间均衡的力量的观点。

而俄林(Bertil Ohlin)则从要素禀赋存在地区差异出发,解释了国际贸易存在的原因进而论证了生产布局的空间均衡问题。

这一阶段的空间均衡研究还未将空间真正纳入到经济学分析之中,空间均衡还是各国(或地区)基于要素禀赋差异分工后所形成的经济分布宏观态势。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财经研究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翟仁祥 黎 伟摘 要:在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历史和现状基础上,辨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对区域经济协调的影响因素、机制、政策措施进行文献比较研究并简要评述。

研究发现要素流动自由有序流动促进产业转移,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转移 要素流动前言 根据“先富后富、共同富裕”论,在经济增长“效率优先”、增长极理论和梯度推移理论指导下,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0年,我国在事实上实行了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根据“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划分原则,国家重大基础投资、产业布局的重心向东部沿海地带倾斜,重点在中部地带布局能源、原材料工业。

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很显著,从南到北沿海岸线设立的沿海开放地带,经济特区、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特殊经济区成为重要的增长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心地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但是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1991年以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强调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强调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从学科发展进程而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是我国经济学者从我国建国乃至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所赋予其科学内涵的一个概念(覃成林,1998)[1],所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覃成林,2013)[2]。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国家宏观层面而言,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从省级行政区域或若干个省际行政区交接区域层面而言,就是省级区域经济差距逐步缩小,比如长三角区域内部、江苏苏南苏北区域之间、安徽皖南皖北区域之间、山东鲁西南鲁东北之间,等等。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一、摘要区位论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组合的理论即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空间理论。

任何经济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为各类经济活动寻找最佳的经济区位,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

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有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之分;从区位理论体系来看,有成本学派,市场学派和行为学派;以产业而论,有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商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本文从区位论发展的先后,去分析各种产业的区位论,系统完整的概论区位论的发展体系。

二、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杜能经过潜心研究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

在书中杜能根据自己多年生产经营实际所获得的资料,提出第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

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特别取决于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地带: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

(2)工业区位论(韦伯)韦伯在1929年写出了《工业区位论》一书,系统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着重从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等方面分析工业区位的选择原则,探讨工业区位的移动规律。

集聚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一种生产力配置,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经济效果。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最先将抽象的演绎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运用“区位因子”进行工业区位分析,并把研究重点放在运费、劳动力和集聚三大主导因子上,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研究综述
和创新 。
率 的经济组织 需要 建立制度化 的设 施,并确立财产所 有权 ,
把个 人的经济努 力不断引 向一种社会 性的活动 ,使个 人的收 益率不断接近 社会收益率 ”。因此 ,他认为经济 增长的关键
蒙少东 ( 2 0 0 4 )和陈映 ( 2 0 0 4 )都 认为 国家 的区域制度
根 据新制度经济 学的有关分析 ,制度安排包括 正式制度
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人们有 意识建立起来 的并 以正式
作 者简介 :徐 安德 ( 1 9 6 5 ),男 ,云南宣威人 ,云南 财经大 学继续教育学 院讲师 ,研究方 向:经济管理。
1 6
方式加 以确 定的各种制度安排 ,包括政治制度 、经 济制度和 契约 ,以及 由这一系列 的规则所 构成 的一种等 级结构 ( 包括
的原 因。他 发现生产要素在 区域之 间的不平衡流 动有可能会 念 障碍 。
引致主体 ( 政府、厂商和个人 )和社会经济系统的适应性调
整 ,从而 导致制度变迁不平衡 推进 出现放大 效应 ,这种放大
二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制度因素
在影 响区域经济发展 差异的主要制度 因素及其关系上 , 不 同学者也提 出了不 同的观 点。蒲小川 I( 2 0 0 7 )指 出,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的主要制度 因素包括 :农村体制 改革 ,企 业制度改革 ,对 外开放政策 ,政府 治理机制和 区域 发展政策
五个方面 。孙敬 水和熊璐 ( 2 0 0 5 )认 为,针对 中国正处于体
效应在某种程 度上是 区域经济 差距马太效应 的制 度根源 ,而 且规模报酬递增或生产 函数异质 ( e > 1 )倾向于增 强制度变迁
进程影响区域经济差距 变动的效应 。 ( 苏志煌 ,2 0 0 7 )

五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五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职业教育首先 是为 当地 区域 经济发展 服务
较 重 视 高 职 教 育 与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关 系 的 研 究 。 21 00年 7月 2 通 过 “ 度 ” 索 “ 41 3, 百 搜 职业 教 育 与
区域 经济 ” 词条 , 共有 22 0万篇 。 见近 年来学 术 0 足
此, 加强职业教育特别是 高等职业教 育与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研 究, 是摆 在我们面前的一 个十 分重要 而 紧迫的课
题 。本次论坛邀请相 关中青年学者, 分别从研 究综述、 互动机制等角度进行该领域 的探 讨 , 以飨读者。
五年来我 国职业教 育 与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黄 立 志 李 名 梁 ,
基金项 目:天津外 国语大学首届 “ 青蓝之星” 资助项 目,0 9 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20 年 河北省 高等 职业 教育与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项 目编号 : B 9 J 0 7 ( H 0BY 1) 作者简介 :黄立志(9 6 )男 , 1 6 一 , 河北南宫人 , 天津外 国语 大学教育技术与信息学 院副教授 , 士 , 博 主要研 究方 向为高等 职业教育 ; 李名梁 (9 6 )男 , 17 一 , 湖北黄石人 ,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 天津 外 国语大学 国际商学院讲 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

性 , 是 同等重要 ? 目前 , 还 在这 个 理论 问题 上 观
归 大 的, 其次 才是为 整个 国家 经济发 展服 务 的。我 国 比 点很 不一 致 , 纳 五年 来关 于 这个 问题 的研 究 , 致可 以分 为 四种 观点 。
( ) 一 多元论
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肖称萍为代表 , 她在《 中

区域一体化文献综述

区域一体化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学原理课程作业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人文地理学学号: 14070502006 姓名:杨俊杰任课老师:李君副教授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内研究综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者对该选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和探索,相应研究较为活跃,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一、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化的概念、内涵、产生机制、效应和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综观众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争论较多,并且概念上运用不一致,诸如国际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经济集团化、区域集团化、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马骥(2004)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面临如联盟松散、国家主权面临挑战、造成世界经济发展新的不平衡等许多难题,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

李瑞林,骆华松(2007)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应该以市场化为基础,降低交易成本为核心,有效的主体组织和适当的补偿机制为保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关系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就全局看,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从长远看,前者是通向后者的阶梯或发展阶段。

华民等学者(2002)从国际比较优势的转移、部门内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福利分析中得出了建立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的内在原因及其相对于经济全球化风险规避的优势。

赵丽敏、潘明策(2002)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对立与互补两种关系相辅相成,构成矛盾的统一体,随着两者的不断深入发展,两者最终将趋于汇合。

王亚飞(2004)认为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观冲突,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思路和途径,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维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前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普遍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加论。

均衡增加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彼此协调、一路增加。

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尽力命题论、纳尔森(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 N. Rosenstein-Rodan)的大推动论,和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加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加论。

区域不平衡增加论以为增加进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

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加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Shaped Theory)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派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不同的倒U 型理论。

他通过度析24 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以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转变趋势,地域间收入不同的长期变更趋势大致呈倒U 型。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区域 经济 协 调发 展
国 内外 研 究 综 述
魏 红 立 陕 西 国 际 商 贸 学 院 陕西 咸 阳 7 0 0 2 0 1
【 文章摘要】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展 一 直 备 受 瞩 目,
国内外很 多专家和 学者也 对 区域经 济协
调 发展 做 了比较 深入 和 广 泛 的 研 究 ,本
理 论 都 是 从 弗 农 的工 业 产 品 生 命周 期 理 论 出 发 ,通过 产 业 的转 移 实 现 区 域 发展 的协 调 ,只 是 在 产 业转 移 的顺 序 上 相 反 。梯 度 以及反梯度理论的产业转移容易导致以重 复 引进 与 生 产 能 力过 剩 为 特 征 的地 区经 济 结构 趋 同 ,而且 这 两 种 理 论 都 只 限 于宏 观 层 面 缺 乏 区域 内部之 间 的关 联 与相 互作 用 的 分析 。增 长极 发展 理 论 和 点 轴理 论虽 然 深入 到产业层面 ,但片面强调 增长极的作 用 ,缺 乏对 于其 他 地 区协 调 配 套 发展 的分 析 。并 且对 于 准 确 把 握 增 长极 的 内涵 和 运 用 条 件 ,缺 乏 足够 认 识 , 因此 很难 在 实 际 中实 行 。而 网络 开 发 理论 虽 然 更 加 强调 地 区之 间形 成 网 络 化 结 构 的 重要 性 ,但对 于 网络 化 效 应 的 分 析 过 于 简 单 ,对 于 其 形 成 机 理 更缺 乏 足 够 的解 释 。
4 颜鹏 飞。经济增 长极理论的新进展 、 [】 J.福建论坛,2 0 ,1 0 3() ; 【 作者 简介】 。
魏 红立 ( g3 , , 北荆 州人 , 18 一) 女 湖 经 济学硕 士。研 究方向:宏观经济 与物
舌理

开发区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开发区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价值工程0引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发区经历了探索发展、高速发展和规范发展几个阶段。

应该说开发区是我国自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各地经济发展的伟大尝试,一般作为国家层面推动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与主引擎,是技术密集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聚合点。

开发区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等诸多类型。

开发区历来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学界对开发区的研究随着中国开发区建设与发展也在逐渐深入。

目前围绕开发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区与城市或区域的互动关系研究,开发区的政策、政府治理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开发区转型升级、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内涵及实践研究等几个方面。

1开发区与城市或区域的互动关系研究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之一。

从最初单纯以经济产出为目标的各类工业园区,到强调产城融合的综合型产业新城,开发区已经成为政府推动城镇化和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政策手段。

1.1开发区与城市或区域的经济社会互动关系李俊莉等(2006)、Wu J等(2013)、李耀尧等(2010)研究认为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优惠吸引的大量投资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改善城市面貌具有重要作用。

陶然等(2009)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的进入不仅能为当地带来稳定的增值税收入,大量劳动力的进入也有助于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和土地价值的提升,或称为制造业发展的溢出效应。

Zheng等(2015)研究也发现开发区的建设能够显著的提升周边地区房地产市场和服务业市场的活力。

更为重要的是邵明哲等(2009)研究认为,随着大城市中心地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区建设也成为大城市解决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优化的重要途径。

但是王战和等(2006)、郑国(2007)等学者也从社会阶层分化、职住分离等角度提出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给城市或区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吸引了广泛的学术关注。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引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经济内部实现各要素、产业、地区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优化的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与内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与内涵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学者们普遍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追求社会公平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具体来说,它包括要素配置的协调、产业结构的协调和地区发展的协调。

2.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常常与区域发展阶段理论联系在一起。

该理论认为,不同的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经历着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

理解这些发展阶段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1. 产业结构因素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实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区域政府角色区域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区域政府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间的协调与平衡。

研究区域政府的角色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1.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与转变,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研究有效的产业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城市布局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可以促进区域的协调与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1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Nov.2010第16卷 第6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Vo l.16N o.6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赵 欣
(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摘 要 本文从发展阶段和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了回顾,并在发展历史轴线角度和层次结构角度以及空间尺度角度上对其进行了具体总结。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发展历史轴线;层次结构;空间尺度
中图分类号 F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149(2010)06-0054-02
对于任何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都占据核心位置,因为它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科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
一般规律和协调发展规律的理论。

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先驱是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他掀起了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热潮。

我国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开展的较晚,但这方面也不乏见解。

本文从发展阶段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回顾与总结。

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主要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历史时期,揭示各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指明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中所显示的一般发展规律及发展方式,也为发展中经济指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2
德国历史学家费里德希 李斯特在1841年的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书中,以生产部门的发展状况为标准,通过兼用历史分析、制度与结构分析以及部门分析方法,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原始未开化阶段;畜牧业阶段;农业阶段;农业和制造业阶段;农工商阶段。

马克思分别从社会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演进的两个角度观察和划分经济发展阶段。

按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整个人类社会及各个国家一般都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按社会生产方式划分为手工生产、简单机器生产、机器大工业生产等阶段。

德国历史学家施穆勒根据国民统一程度,划分出 村落经济 、 都市经济 、 地域经济 、 国民经济 四个阶段。

美国制度学派的凡勃仑从进化科学的角度将经济发展划分为蒙昧阶段、野蛮阶段、手工
业阶段和机器阶段。

1930年,克拉克和费希尔将佩蒂 克拉克定理运用到区域层面,指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一产业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重要性上升,因此认为部门结构相对重要性的变动会带动经济增长。

1949年,在论文 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胡佛和费雪从产业结构和制度背景出发,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分为五个阶段: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结构变迁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输出阶段。

1960年,罗斯托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以经济 起飞 为核心概念,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965年,威廉姆逊在其发表的 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 一文中提出了倒 U 型理论,他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 U 型关系。

H.H.科洛所夫斯基从苏联的经济区产生和发展过程,按照资源开发程度、专业化水平、综合发展程度,把经济区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生产发展水平低,很少参与地域分工的后备地区;经济初步发展地区;拥有大型基地的经济发展地区;拥有强大基地的经济发展地区;已形成综合体的经济发达地区。

日本学者井村干男参照西方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提出按基本条件与工业化进展程度、贸易结构变化相结合的思路划分发展阶段。

发展中国家分为:资源型大国;自然资源大国型;资源中等型;石油输出型。

德国旧历史学家希尔德兰德,按照物质资料交换的机能形成不同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三个阶段。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按照人与自然界相互竞争关系把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

54 收稿日期 2010-04-29
作者简介 赵欣(1982-),女,吉林双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从事区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是在长期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2 ,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者制约作用。

核心 边缘理论。

美国区域发展与规划专家弗里德曼于1966年在 区域发展政策 中提出该理论,在1972年 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 中对其做进一步修改和提炼。

该理论是他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研究,以及根据缪达尔和赫希曼等人有关区域间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而提出的,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点 轴渐进扩散理论。

该理论和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聚集,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空间结构的变化可划分为:均匀分布状态;点线形成状态;轴线形成状态;中心和轴线系统形成状态。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 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提出,由法国地理学家布代维尔将其引入地理空间。

认为区域发展不是均匀的在各个地方同时发生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的一些区位得到优先发展,增长极通过聚集效益吸引周边地区的各要素和资源不断壮大经济,形成区域中心,实现快速发展,最后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发展。

圈层结构理论。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 孤立国 一书中提出农业布局呈圈层式分布,从中心向外围分别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

1925年,美国社会学教授伯吉斯提出城市五大功能圈,自城市中心向外围有序配置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从中心向外分别是中心商业区、过渡性地区、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

20世纪50年代后期,狄更斯和木内信藏提出近似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认为大城市圈层是由中心地域,周边地域和城市郊外的广阔腹地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从中心向外有序排列。

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者在大量的区域规划实践基础上,深化和发展了经济活动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用圈层结构来描述由城市到乡村的空间变化形态。

三、小结
从整体上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具体总结如下:
(1)发展历史轴线角度。

通过以上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回顾,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属于历史经验学派,大多根据欧美等发达西方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进程而总结出来的,这种理论的实践指向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地位上升、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追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属于现代化学派区域发展理论,受发展经济学中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表现为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核心,并开始注重发展农业和乡村地域,强调地域均衡、小规模和分散化。

从整体上看,各理论研究的时间长度也不相同,如马克思研究了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时间跨度非常大;而钱纳里研究了工业化程度的五个阶段,相对来说时间跨度是很短的。

(2)空间尺度角度。

各学者研究区域的范围大小也不尽相同,宏观尺度的研究理论有马克思、李斯特、贝尔等人的研究,他们以整个人类社会经济为研究对象,范围最大;中观尺度的研究理论有斯莱特、阿明、施穆勒、井村干男等人的研究,是以整个国家为研究范围;另外,唐富藏、伯吉斯、科洛所夫斯基等人以一个经济区为研究范围,属于微观尺度上的研究。

(3)层次结构角度。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是以结构变革的标准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的,如李斯特是从生产部门结构方面,克拉克是在产出结构方面,胡佛和费雪是从产业结构和制度结构方面,罗斯托是从产业结构和制度结构方面,威廉姆逊是在分配结构方面,凡勃仑是在贸易结构方面等等。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是以空间结构的变化为划分标准的,如点 轴渐进扩散理论重点分析了基础设施的空间结构变化,圈层结构理论分析的是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增长极理论着重分析了要素和资源的空间组合关系,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更增加了对区域空间类型以及区域交通通讯水平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苗长虹.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 J .地理科学进展,1999,
12.
2 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规划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吴克烈.区域经济学 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 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 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 丁焕峰.区域发展理论回顾 J .生产力研究,2005,1.
6 李小建.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 J .地理科学进
展,1997,3.
7 杨开忠.区域发展研究的兴起与演变 J .经济地理,1990,3.
责任校对 龚田彪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