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6C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面对就业市场的需求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思考
、
专业限选是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分方向开设的课程 。经过 前面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 学生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 在 专 业 限选 部分 就 能 根据 自己的 兴趣 和 专 长选 择相 应 的 模 块 学
习。
这个 定义 上 , 我们 也可 以知 道一 般来 说市场 人 才需 求包 括两方 面 : ( 一)技术类 电子 商务 依托 于互 联 网, 以电子 化方 式为 手段 ,必 然 需要技 术型人才。主要针对于 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网站的建设、图片 的 处理等 ,需要掌 握一 定 的网 站建 设能 力 ,有 电子 商 务的基 础 , 了解到电子商务网站跟 门户网站的根本区别,以及 网站维护的能 力。 ( )商务类 二 电子商 务最 终是 要进 行商 务活 动 ,商务 活动 需要 的就 是 网络 营 销 、客服 等方 面 的人才 。 网络营 销是 电子 商务 的重 要环 节 ,在 交 易发 生之 前 , 网络 营销 发挥 着 主要 的信 息传递 作用 ,而 具备 这 能力 的人 才 是企业 需要 的 。在交 易发 生 的过程 中和 发 生之后 , 客服 是必不 可 少的 。 二 、电子 商务 专业课 程体 系分 析 电子商务专业 以电子技术和商务应用为依托,培养方案采用 “ 公共基础+ 专业必修+ 专业 限选+ 实践教学”四方面课程结构体 系。 ( )公共基 础 一 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 。 ( )专业 必修 二 电子商务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分为技术、经济、商务应用三个 方面。 1技术方面主要是计算机技术 ,课程包括网页设计制作、网 .
Ab t a t i p p r n l z seb s e s r e e n o ln o t es r, ay ee i ig c r c lm d p o e so a sr c : s a e a e - u i s k t ma d f r ae t r m t t n l z x s n u r u u a r f s in l Th a y n ma d t f h a a t i n
《汽车基础电器》课程标准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基础电器》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汽车基础电器【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1.课程性质《汽车基础电器》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汽车电器、电子元件;能进行基本电路的连接、基本电参数的测量、基本电路状态的检测;对全车电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进行有源、无源传感器和汽车执行元件的检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的设计思路该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本课程以汽车基础电器的基本操作技能为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想,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等级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课程目标通过任务驱动型的项目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汽车电器设备的基本知识和汽车电器设备检测的基本技能。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汽车电器、电子元件的作用,为今后核心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汽车基础电器检测方法,会正确使用工量具。
同时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通过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高素质技术工作者所必需的汽车电器检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职业能力目标:1)认识汽车电器、电子原件。
2)能进行基本电路的连接。
3)能进行基本电参数的测量。
4)能进行基本电路状态的检测。
5)能认识和分析全车电路。
6)能进行有源、无源传感器和汽车执行器的检测。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职业能力培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教育的重要问题。
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其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不仅关乎学校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学校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学校的教育现状,还能为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探讨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和挑战,以及提出提升职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旨在为高校教育部门和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发现问题和瓶颈,为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提供指导和思路。
2. 调查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探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和互动机制,有利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产教融合机制。
3.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助于引起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注,促进各方共同努力,共同解决共性问题。
4. 探讨提升职业能力的有效措施,为高校教育部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研究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将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浅谈五环教学法心得体会
浅谈五环教学法心得体会五环法浅谈五环教学法心得体会五环教学法,使我已感受到五环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学习中我得到了一些心得,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体会。
第一步师生互动,引入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我们遵循这一原则,在课堂上,应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起来,使学生进入教育教学情境,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这里的互动交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流,而是师生之间在平等地位上的交流。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成为学生的朋友,学习的伙伴。
在互动交流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多鼓励,多表扬,通过自由、和谐、民主的交流,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情景中去,教师要依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采用合适的交流方式,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引起学生心理与情感的共鸣。
第二步质疑引导,明确目标。
创新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疑点进行点拨、指引,最终让学生自主探究、,养成质疑的习惯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
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不能嘲笑讥讽,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1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在质疑过程中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就会逐渐形成。
具体做法又分三步。
第一步预习找“疑”;第二步有意设“疑”;第三步相互质“疑”。
只要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疑点进行点拨、指引,最终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养成质疑的习惯,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步自主探究,经历感知。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创新的源泉。
这种能动性表现为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究性学习行为。
新课程标准和创新教育理论都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创新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探究行为,探究行为的产生则源于问题,因此要多改编一些开放性、存在性、探索性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索,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努力做到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求异、创新能力。
教师新课标
教师新课标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新课标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教师新课标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教师新课标的背景、目的、实施方式、影响和结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教师新课标的背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新课标应运而生。
教师新课标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师新课标的目的教师新课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教师新课标旨在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2.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新课标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优化课程结构:教师新课标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新课标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教师新课标的实施方式为了实现教师新课标的上述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实施方式。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课程设置:根据教师新课标的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更新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教师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5篇
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5篇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首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
很难想象,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
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
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
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教师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
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
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第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
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
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每一篇课文都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
武术教学与体育项目教学的区别
武术教学与体育项目教学的区别武术和体育都是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本文将深入探讨武术教学与体育项目教学的区别,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教学的特点。
武术教学主要是通过系统性的武术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身法和手法,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武术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运用武术技巧来制敌,同时强调对内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这种教学通常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技巧。
体育项目教学则更加注重体育运动技能的传授和学生的体能锻炼。
这些技能可能包括田径、游泳、球类运动、体操等,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这些项目,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在体育项目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
对比武术教学和体育项目教学,可以发现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教学目的上,武术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提高身体素质,而体育项目教学则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锻炼身体。
在教学内容上,武术教学主要涉及武术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体育项目教学则涉及各种运动项目的技能训练。
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武术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和反复练习,而体育项目教学可能需要采用更多种类的教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武术教学和体育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例如,对于一些需要提高身体素质但不喜欢剧烈运动的学生来说,武术教学可能更适合他们。
对于一些体能较差或者身体有特殊状况的学生来说,体育项目教学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武术教学则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更适合他们的锻炼方式。
总结起来,武术教学与体育项目教学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
武术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提高身体素质,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武术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体育项目教学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锻炼身体,教学内容则主要涉及各种运动项目的技能训练。
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伴随 着高等职业 教育的跨越 式发 展, 培 养 具 有综 合 职 业能 力的 “ 术应 用 性 ” 技 人 才 已成 为 高 职 院校 办 学 的 定 位 目标 。 不 这 仅 是 高 等职 业 教 育在 文化 转 型 与 变 革 中 的 种 觉 醒 , 是 顺 应 市场 经 济 需 求 的 一 种 也 自然 回 归 , 逐步 渗 透 到 高职 办学 实 践 中 。 正
下 坚 实 的 基 础 , 之 成 为 国 家 建 设 需 要 的 使
特 点 , 明确教 学 目标 的基 础 上 , 向社 会 、 在 面 职业 和 市场 , 择源 于 实际 工作 , 度 、 用 选 适 适 的教 学案 例 , I g 导学 生 真正 从 实际 工作 的 角 度来 思 考 问题 , 自主 分析 、 释 和 讨 论教 学 解 案例 所涉 及 的 问题 。 不是 单 纯地 去追 求 正确 答案 , 是 重视 得 出结论 的思 考过 程 , 过 而 通 案 例 分析 启发 思维 , 挖掘 学生 的 创造 潜 能和 创新 意 识 , 进 创新 能 力 的 转化 。 促 2. 3结合具 体项 目, 促进 知识运 用 向综合职 业 能力 转 化 注 意 选 取 与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紧 密 相 关 的 , 有 一 定 难 度 且 需 较 长 教 学 时 间 的 综 具 合 性 学 习任 务 作 为 项 目式 课 程 , 课 程 设 以 计 、 合 实 训 、 业 设 计 等 教 学 形式 , 综 毕 以职 业 活 动 为 导 向 , 学 生 在 独 立 制 定 计 划 并 让 实 施 中 ,自行 组 织 、 排 自己 的 学 习 行 为 , 安 以 实践 一 一 认 识一 一 再 实践 一 ~ 再 认识 的 方 式 , 合 运 用 所 学 的知 识 技 能 解 决 过 去 综 从 未遇 到 过 的 实 际 问题 , 学 生 学 习 更 有 使 针 对 性 和 实 用 性 , 到 今 后 就 业 所 必 须 的 学 技能, 包括 实践 能 力 、 分析 能 力 、 合 能力 、 综 应 变 能 力 、 流 能 力 、 作 能 力 和 解决 实 际 交 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罗田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专业教育质量,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
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基础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一线技术工作岗位上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
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
构建基于6C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j化 数 青 :
构 建 基 于 6 的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模 式 C
彭 光辉 , 一 勇 祝
( . 中科 技 大学 管理 学院 , 北 武 汉 1 华 湖 4 0 7 ;. 3 0 4 2湖北职 业技术 学 院 , 北 孝 感 湖 4 20 ) 30o
关键词 : 高职教育
6 模式 C
高 等职 业 技 术 教 育是 我 国 高 等 教育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高 等 是
教 育 的一 种 类 型 。 联 合 国 教科 文 组 织 最 新 的教 育 分 类 中 明确 把 在 这 类 具 有 职业 性 、 视 训 练 能力 的高 等 教 育 归 为 5 , 明 确 地 说 重 B更 明 高 等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作 为 高 等教 育 的 一 种 类 型 独 立存 在 的 国 际 性 …。 高等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是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的 高 层 次 , 人 才 培 养 其 目标 是 面 向基 层 、 向 生 产 、 面 服务 和 管 理 第 一 线 的 高 层 次 技 术 应 用 型 、 用 型 、 能 型 、 理 型 人 才 。随 着 我 国经 济 的 快速 发 展 和 实 技 管 科 教 兴 国 战 略 的实 施 , 生 产 第 一 线 实 用 型 、 能 型 人 才 的 需 求 对 技 矛 盾 日趋 严 重 , 成 先 进 的 设 备 不 能 良好 地 发 挥 效 益 , 多 科 研 造 许 成 果 和 设 计 规 划 不 能 及 时地 通 过 生 产 过 程 转 化 为 高科 技 含 量 的 产 品 。 是 由 于上 述 需 求 的 作用 , 职 教 育得 到 了空前 的发 展 , 正 高 从 19 9 8年教育部批准的 2 O所到 目前的 10 00余所 。然而 , 大规模 的 发 展 带 来 了一 系 列 的 问题 , : 学 观念 陈 旧或 错 误 、 如 办 规模 与质 量 的 矛 盾 、 理 落后 、 才 培养 目标 未 达 到 、 生 就 业 压 力大 等 。必 管 人 学 须 建 立科 学 的教 育系 统 , 高 高 等 职业 院校 的竞 争 力 。 笔 者认 为 提 应 该 从 以 下几 个 方 面 人手 , 建 一 种新 型 的 职业 教育 模 式 : 构
职业教育改革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浅谈职业教育改革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能力本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与传统的学科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学内容、方法的变革,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变革。
然而在现实中,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大多数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还是围绕学科性课堂教学进行,很少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在学科教育基础之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色。
这一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职业教育改革还在不断地发展中,教学模式并未成熟,另一方面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相对滞后。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学科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职业化特征和实践性特色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改革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尺度和标准。
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和方向,就不能说明教学质量的优劣,就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因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教学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学科教育是“学科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学科教育基础之上的静态化评价体系,其强调的是学生对于学科概念、定义、理论等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以学科结构为基础;每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科”负责,其特点是在学科体系中学习,与工作缺乏直接的联系;课程设计按照学科系统化知识构架,按课时节次由教师安排。
学科教育中虽然也有实验、实习、实训课程的安排,但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性课程,并没有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能力本位”的理念,建立在这种教育模式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然是以“学科”为中心而展开的。
《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38315〕承担单位〔计算机信息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1月16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1月20日〕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2022年11月28日〕(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必修课课程。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物联网应用工程师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感知层的RFID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使用高级语言结合RFID技术实现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并使学生具备运用RFID技术理论与高级语言编程设计、分析、解决射频识别相关物联网应用领域的能力。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物联网技术概论》、《Java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_SQL》,后续课程有《嵌入式系统设计》、《物联网网络与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
二、学习目标(一)总目标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成为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本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遵守国家关于信息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最终成为具备较全面的物联网应用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同时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思想、团结协作精神。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RFID的工作原理、了解RFID的发展现状和应用领域、掌握RFID的关键技术,并通过其典型应用案例使用高级语言完成功能开发过程的学习,使学生对RFID及其开发技术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高级语言进行实践,解决行业实际应用需求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物联网研究与软件开发应用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分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掌握RFID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焊接技术课程是大专业、小工种课程模式的大专业课程之一,是中等职业教育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情境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工相关知识和技术,熟悉安全用电与电气事故应急处理的基本常识,掌握一般电路图的识读技术,能正确选用电工测量仪器仪表,具备检测、分析常用机床电气电路的初步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解决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综合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必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依据,兼顾了企业和学生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本课程结构以相关岗位必备的电工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线,删除繁冗的计算和原理推演,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安全用电、直流电路安装与检测、常用电工电子元件的检测、电机和变压器、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电气控制图的识读知识、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处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具备资料收集、制订和实施工作计划、检查和判断、总结和汇报等方法能力;具备沟通协作、语言表达、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安全与自我保护的等社会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该课程基于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对接行业、工学结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应用能力为目的,以电工技术基础操作技能为重点,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企业实际维修业务为背景,以维修电工从业资格考试标准为参考,以融“做、教、学、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一体化为手段,以面向电工工作全过程和各岗位的维修电工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建构课程内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工学结合”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任务驱动、仿真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教师研学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身的责任重大,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
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积极参加各类研学活动,不断拓宽视野,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
近日,我参加了一次教师研学活动,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在研学活动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研学活动中,我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以学生为中心”、“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
这些理念使我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要积极创新,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三、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在研学活动中,我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心得,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
例如,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将有助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研学活动让我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家长、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
在活动中,我与同行们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分享教学资源,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与同事们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信念。
五、拓宽了国际视野研学活动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了解了不同国家教育的特点。
这使我更加开阔了视野,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之,这次教师研学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各类研学活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应该如何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
大学应该如何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随着时代的推进,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于人才要求的变化也带来了对于教育的新要求。
未来的大学应该如何应对教育的未来挑战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学应该如何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
一、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个性化教育未来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注重学生的差异化和多元化发展。
目前的大学教育,以课堂授课为主导,学生缺乏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未来大学应该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充分尊重学生差异化学习的需求。
比如通过分层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科技创新等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术和兴趣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思维能力。
二、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开放式学习更具包容性未来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充分发掘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更多元化,开放式的学习方式。
跟随社会的步伐,我们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手段上进行改革,在线授课、翻转课堂、MOOC等新型教育科技平台的引入,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扩大知识的传播,让更多的学生来参与其中。
三、提升教学水平,提高竞争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关键,未来的大学应该优先聘请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和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应该加强管理和评估,以确保教学质量,并向教师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发展对于提升大学教育质量以及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四、注重社会责任和创新意识未来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学术自律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具有担当社会责任,勇于创新,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思想和行动能力。
这需要提倡公正、诚实、勇气、尊重和创新等价值观念,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性的培养。
五、加强国际化合作,扩大交流范围未来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国际化的合作,建立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模式,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引进更多的国际教育资源。
国际化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大学教育的普及,同时也有助于高校更好的了解世界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趋势。
职业_教研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我校于近期开展了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和实践,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明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4.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
三、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邀请国内知名职业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分享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经验。
2.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3. 教学研讨围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4. 教学实践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论文评选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评选优秀教学论文,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四、活动成果1.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对职业教育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教育教学经验得到广泛分享。
3.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4. 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一批优秀教学论文脱颖而出。
5.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五、活动反思1. 活动组织方面: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确保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 活动内容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能够在活动中真正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3. 活动效果方面:要关注活动成果的转化,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中的跨学科教学模式
教育中的跨学科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跨学科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
跨学科教学模式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的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定义、优势以及实施方法。
一、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定义跨学科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跨学科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学科边界的限制,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跨学科教学模式的优势1. 促进学科间的整合:跨学科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关联起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科之间关系的理解。
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全新的学习观念。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跨学科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跨学科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协作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跨学科教学模式通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使学习更加丰富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学生在跨学科教学中能够看到学科的应用场景,增强了学科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三、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1. 制定合适的课程设计:在跨学科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制定合适的课程设计,将多个学科相互结合起来。
课程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 促进学科之间的合作:跨学科教学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和学生间的合作来实现。
教师可以联合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教学,学生可以组成跨学科小组来解决问题。
3. 引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跨学科教学模式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继续教育模式,在我国大力推进。
其特点是经验与理论、实践与学习、技能与知识相结合,具有切实有效的教育效果。
一、高等职业教育形式多样1. 传统教学模式:以面授为主,采取实验训练、实习训练、调查报告、教学案例等教学活动。
2. 网络教学模式:将教育资源与平台联网,通过在线授课、在线课程和学习小组等实现教育目的。
3. 双师课堂:基于线上教育直播技术,采用两师一课堂等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果。
4. 虚拟实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就实际技能特征对应虚拟技能模型进行模拟,提高实操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策略1. 能力建设: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围绕“让学生具备职业能力”这一目标,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学习能力。
2. 教育理念改革:从教育内容上提倡教学的实用性,从教师角度强调灵活地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从学习者角度提倡自主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3. 课程体系完善:适应社会需求,整合传统与现代教育资源,结合实践、说明和反思,将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使课程完善、系统全面。
三、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1. 鼓励与引导:通过立法及相关政策,鼓励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运行,实施包括企业、学校和学生在内的多方发展。
2. 资源整合:加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机构的协同交互,拓宽资源整合范围,更好地充分利用资源。
3. 品牌构建:建立专业知名教育品牌,通过正确的社会形象宣传,使专业职业教育与专业就业更具有竞争力,随着就业时代的改变,更多的机会将被职业教育所及。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最具影响力的职业人才,也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在我国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要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导机构与企业共同探索、尝试和实践,以更充分的方式满足社会需求,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走上更高新台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6C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作者:马祥英
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2期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教师要勇于教学改革,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6C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职业能力;6C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校为了落实《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建立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办学定位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有关文件精神,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我校资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6C教学模式,即
Cultivation→Comprehension→Consolidation→Communication→Conformation→Creation(修养→理解→巩固→交流→整合→创新),通过螺旋式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职业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学模块和单元的组合要恰当地处理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能力的关系,强调理论教学要与实践教学并重;充分发挥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的长处;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要善于设疑和质疑,采用引导法、动画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要把教学的重点由单纯讲授知识转向为传授获得知识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听得懂、做得到、用得活,最终形成职业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其职业能力,自然是广大英语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认为,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手段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教学活动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和职业能力。
一、通过真实案例,培养学生职业修养
职业修养包括两个方面:爱岗敬业和安全操作。
成才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一种责任心,是对工作、对事业的全身心投入。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敬业者因为不愿混天聊日,虚掷光阴,为了胜任工作,他们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补基础、查资料、练技术、攻难关,为学而做,做中求学。
机电行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旦发生误操作,轻则损坏设备,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培养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和安全操行为很关键。
平时,专业老师给学生讲述如何敬业、如何注意安全,学生都不以为然,但学生通过真人真事、活生生的教训,用英语拍练成话剧,给全校班级做演出,在他们的心灵上会造成强烈的震撼,树立起职业修养。
二、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课件的内容和形式是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抓好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开发,必须花大力气、下真工夫、根据教学模块和内容制作一批内容新颖,形式生动、界面友好的英语教学课件,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课件制作中我们可以将视频节目分解成几个视频片断,在观看视频片断前后,设置一些简答题和选择题,来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虚拟仿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看清英语发音的口型,使学生有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这就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三、通过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课题。
合作式学习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既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便于发挥学生的群体力量和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能力培养的流程是合理组建合作小组,选好小组长并进行适当地培训;精心设计有趣的合作任务,让组长进行成员的分工合作,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事要做;开展小组评比,激励学生的合作。
合作小组组建,要以学生自愿组合为主、教师按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对小组进行合理调整。
一般以5个人为一组,选择沟通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或小组自己选出小组长。
对选出的小组长进行适当地培训如组长的职责、要求等。
精心设计合作任务,引导学生把任务分为各个小的任务,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细分小任务,老师做适当的引导。
组长根据已经细分的任务,结合本组成员的特点来分配每个成员要完成的小任务,并让其根据小任务来进行组装和编程调试。
最后让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各自小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如何完成最后的总任务。
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每组完成任务后开展小组评比,以此更进一步激励学生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加强团队意识。
四、通过改革评价模式,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评价模式上,不仅要看学生的答卷成绩、口语听力成绩,更要看学生的平时成绩。
对课程考核方案进行改革。
考核内容由平时形成性考核,实用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三个部分核定成绩,对平时形成性考核和实用性考核要根据教学情况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成绩核定中所占的比例。
通过评价模式不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真实反映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
五、通过传授学习策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向学生传授学习策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有效学习策略的内涵应包括:认知策略、后设认知策略与动机策略三大类学习策略。
在三大策略中,内在的学习动机才是维持努力学习的重要因素。
七项培养学生内在动机的方法是:
(1)教师以身作则,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
(2)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对学生“松中有严、严中有细”。
(3)教师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要提供给适合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渴望成功。
(4)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失败功归因于自己的懒惰。
(5)教师要在课件上苦下功夫,给学生提供生动逼真、具有激发性的学习环境。
(6)教学要循序渐进,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
(7)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总之,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
马祥英,女,中级讲师,主要从事于英语教学和英语本土化教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