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磨盘中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望岳

合集下载

2017年秋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望岳1

2017年秋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望岳1

全诗首二句作整体的初望,次二句写被 山的灵秀所吸引,作深层次、多角度的仔细 观望,像画图一样昏晓色彩分明。而五、六 二句写被诱发了主体感情时的凝神远望,这 是一种云生鸟飞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自由境界, 由此反映了诗人英姿勃发的情态。这六句全 在“望”字上下工夫。望的感受层次愈深, 想登山的意愿也就愈迫切,可能想省亲之后 就回来上泰山。所以结语有想象色彩:“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二句并非有意 套用《孟子·尽心上》所说
细望、展望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解说: 泰山的景象如何?整个齐鲁大地都可以看见它青翠的 山影。大自然使泰山集中了神奇与秀美,阳光把高山的 南北分割成昏晓。山中层云缭绕使人胸怀激荡,归巢的 鸟儿尽入眼帘。一定要登上山顶,这里放眼望去才会感 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诗人由望泰山之高峻神奇 而发登高之想,抒发了自己年轻时的情怀。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 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 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 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 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 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 引出下两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 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 “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 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 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这首《望岳》诗是杜甫落第后往游齐、赵 时所作,当在开元二十四、二十五年间,和《登 兖州城楼》诗写作年代相近。杜甫的父亲杜闲这 时官兖州司马。可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 山,所以写了《望岳》。入山作微观,有时还不 如在山外作宏观。苏轼咏庐山诗就有“不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这首诗就是 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泰山作审美观照的。

2017年秋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望岳2

2017年秋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望岳2



杜 甫

杜甫

齐鲁青未了。 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 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 造化钟神秀, 荡胸生层云, 会当凌绝顶,
初读课文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 意境美.
2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
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 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 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 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 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 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 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 美。世称“诗圣”,其诗是 “诗史”。因曾居长安城南 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 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 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 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 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 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 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 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 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形象美
通过这首诗歌的描写你能想象出作者 是怎样形象吗?
意境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 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 言.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 气概?
写出了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学以歌<<钱塘湖春行> >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争”字? 2请谈一谈你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 草才能没马蹄.”所写初春景色的理解?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

秋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岳》《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word教案

秋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岳》《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word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的一些表达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品读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

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

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望岳》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学习目标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

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唐杜甫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泰山。

从“岳”“岱宗”“齐鲁”得知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

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这是远望。

“青未了”(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三、名句赏析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

杜甫的愿望是什么?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

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

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江山多娇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研讨课教案_1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江山多娇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研讨课教案_1


云脚:下雨前后出现的接近地面的云气。 渐欲:渐渐的要。
4、理解诗意: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刚涨起来,水面与堤岸
相平,漂浮的云气与湖水相连 。从几个地方飞来的早莺,争着抢占向阳的树
枝。不知是谁家刚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着筑巢。各色各样的花渐渐要使人
眼花缭乱,不高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掩马蹄。最喜欢景色秀丽的湖东,在那里总
八年级 语文科教案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主备
课时
第二课时
备课组长签字
授课
总课时
教研组长签字
课题
诵读 古诗《钱塘湖春行》
教 导 处签字 审核时间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
重点
2、情景交融,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次备课专栏
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
语中可以看出。
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教 不能。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
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
学 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
练 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先学环节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诵读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材分析诵读欣赏中选择了三首唐诗,都是与景色与关,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情怀,表达各自的豪情壮志。

教学设想通过多读来领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理解诗歌感情。

教学时:三时教学过程第一时《望岳》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板书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

屏幕展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品读诗歌(一)朗读诗歌、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古筝曲)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二)解题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

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三)逐句理解诗歌“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造化”两句。

《望岳》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望岳》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望岳》优秀教案(精选10篇)《望岳》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岳》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岳》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朗诵欣赏古诗三首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朗诵欣赏古诗三首教案苏教版

古诗三首《望岳》【教学目标】:一、自主学习,熟悉泰山宏伟神奇的景象二、明白得、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3、探讨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大伙儿都明白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可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刻画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诵诗歌一、教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朗诵节拍。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诵,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一、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明白得诗意。

二、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刻画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那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一、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址看出来?二、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如何的不同?——研讨后,师生一起赏析:“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千米。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那么惊奇、赞扬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衬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可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别离归纳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那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以后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一、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酷爱之情。

【范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范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诵读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材分析诵读欣赏中选择了三首唐诗,都是与景色与关,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情怀,表达各自的豪情壮志。

教学设想通过多读来领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理解诗歌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

屏幕展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品读诗歌(一)朗读诗歌、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古筝曲)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二)解题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

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三)逐句理解诗歌“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造化”两句。

望岳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望岳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望岳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望岳》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杜甫《望岳》赏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望岳》教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望岳》教案(1)
预习诗歌
朗读诗歌
小组比赛
读诗歌,思考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三、达标训练当堂反馈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 句子是:
3、表现诗人欣赏泰 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二)明确目标:学生齐读教学目标,教师明 确学习的重难点。
谈谈对泰山的了解
齐读教学目标
二、设疑探究精讲点拨
(一)检测预习:
1、熟读,尝试背诵诗歌。
2、回忆作者杜甫。
(二)问题导学: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要求全体学生齐读,学生推荐朗读,点评。
3、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首联是怎样突出泰山的雄伟高峻的?
点拨: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峻.
(2)、颔联是以什么来衬托山势的高大的?
点拨: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大.
(3)、颈联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4.尾联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点拨: 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概.
点拨: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4、讨论、思考
背诵诗歌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教学设计诵读欣赏教案教学目标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材分析诵读欣赏中选择了三首唐诗,都是与景色与关,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情怀,表达各自的豪情壮志。

教学设想通过多读来领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理解诗歌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课时《望岳》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

屏幕展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三、品读诗歌朗读诗歌配乐诗朗诵《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解题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

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逐句理解诗歌“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由引出下两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写出古诗大意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诗以个字为线索。写出了泰山的特征。从泰山的形象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的什么形象。
(2)、请你任选两句说一说诗人登上泰山看到了哪些景色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的妙处?
4、“荡胸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以及给人什么样的启示?
6、当堂总结
7、课后检测
课题
望岳
第_____课时
总第________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诗2、弄清诗意3、赏析重要句子。
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重难点
1、熟读并背诵全诗2、弄清诗意3、赏析重要句子。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明确目标:
二、自学
1、背景: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