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6_创新利益协调机制 推动区域发展规划落实_大岳咨询
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
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贾若祥【摘要】@@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促进区域协调rn发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整体上形成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的良好格局,井创新性地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rn主体功能区概念是指,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分别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发展相协调.【期刊名称】《中国中小企业》【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4页(P60-63)【作者】贾若祥【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按照类型区调控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创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探索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整体上形成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的良好格局,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主体功能区概念是指,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分别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发展相协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酝酿,主体功能区战略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并将成为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调控区域发展的新模式。
区域协调创新政策
区域协调创新政策摘要:一、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概念和背景二、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目标和意义三、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主要内容四、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挑战五、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正文:一、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概念和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整体创新能力,我国政府提出了区域协调创新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目标和意义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主要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二是加强区域间创新合作与互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态势;三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各地区的创新活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创新要素在各地区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主要内容区域协调创新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资源共享:打破地区间的创新资源壁垒,促进科技成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在各地区的合理流动和共享。
2.协同创新:推动各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创新。
3.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4.政策协同:加强政策协调和衔接,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体系。
5.创新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各地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四、区域协调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挑战实施区域协调创新政策以来,我国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协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同时,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创新资源配置不均、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等。
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通关检测卷含答案讲解
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通关检测卷含答案讲解单选题(共20题)1. 根据我国现行规定,作为计算投资项目资本金基数的总投资,是指()A.固定资产投资B.流动资产投资C.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之和D.固定资产投资和铺底流动资产投资之和【答案】 D2. 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意见,国家级的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原则上以()为基本单元。
A.省级行政区B.地、市级行政区C.县级行政区D.乡、镇级行政区【答案】 C3. 以下关于我国各种规划的地位和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
A.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B.总体规划为基础C.专项规划为支撑D.区域规划为支撑【答案】 B4. 规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规划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A.综合协调功能B.战略导向功能C.政策指导调节功能D.市场监管功能【答案】 D5. 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政府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其具体内容是()。
A.减税,减少支出B.增税,增加支出C.减税,增加支出D.增税,减少支出【答案】 C6. 我国《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一批国家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基地,其中,钾肥加工基地位于()A.新疆南部B.云南北部C.青海柴达木和新疆罗布泊D.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河套【答案】 C7. 根据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内容,下列属于优化空间结构,提升连通性,促进节约集约、高质量发展的是()。
A.基于常住人口的总量和结构,提出分区分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布局和标准B.确定中心城区各类建设用地总量和结构,制定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结构规划表C.构建系统安全的慢行系统,结合街道和蓝绿网络,构建连通城市和城郊的绿道系统D.制定能源供需平衡方案,落实碳排放减量任务,控制能源消耗总量【答案】 B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是()。
A.中国人民银行B.中央银行C.中国银保监会D.中国证监会【答案】 B9.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侧重()。
二十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十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国家战略指导下,通过积极推进跨区域、跨领域、跨所有制经济合作、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社会文化交流,实现多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二十个方面入手:1. 宏观政策的制定:政府应制定一揽子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包括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扶持弱势地区等一系列措施。
2. 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水平,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和经济交流。
3. 创新创业环境的培育:完善创业政策,提供各项支持措施,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激发每个地区的发展潜力。
4. 优化营商环境:推行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来资本和技术。
5. 促进扶贫工作:注重贫困地区的产业扶持和社会保障,加强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
6. 产业结构的优化:合理规划各地区的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7. 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8. 加强教育资源配置: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流动和培养。
9. 跨地区科技创新合作: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共享研发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经济发展。
10. 跨区域文化交流: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推广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增进各地区人民的交流和了解。
11. 跨境合作: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经济合作,互利共赢。
12. 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14. 加强公共服务:提高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和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15. 发展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金融服务,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和资金流动。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1.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整合各地区的资源优势,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经济增长。
3.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三、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1.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建立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包括政府间合作机制、企业间合作机制等,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通达性,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物质基础。
3.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4.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加强各地区间的人才交流与培养,提高人才素质,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1.制定差异化政策: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其加快发展。
3.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4.建立多层次协调机制:建立中央、地方、企业等多层次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五、结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通过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等政策措施,可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同时,制定差异化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建立多层次协调机制等政策建议也有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创新
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创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然而,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着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如何创新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内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共享,成为了区域协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区域协同发展中利益协调的重要性区域协同发展旨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地区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往往会出现为争夺资源、项目和市场而产生的竞争和冲突。
如果不能有效地协调这些利益关系,不仅会影响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等问题。
例如,在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如果各地不能就项目的规划、投资和收益分配达成一致,就可能出现项目推进缓慢、建设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在产业发展方面,如果各地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而是盲目跟风上马相同的产业项目,就会导致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对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区域协同发展中利益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一)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在一些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中,利益分配往往侧重于经济发达地区或资源优势地区,而忽视了欠发达地区的利益诉求。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机制不仅会加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还会削弱欠发达地区参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积极性。
(二)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地区之间在协同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信息不对称、政策不协调等问题。
这使得各方在利益协调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增加了合作的难度和成本。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对于各方的履约情况和利益分配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这容易导致一些地区为了自身利益而违反合作协议,破坏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8.11.18•【文号】•【施行日期】2018.11.18•【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2018年11月18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同时要看到,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区域分化现象逐渐显现,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区域发展机制还不完善,难以适应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
为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项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现就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围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地区之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有效有序运行。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建议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建议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差距和区域协调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实现区域协调,以下是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规划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明确的政策引导和整体规划,以调动各方积极性。
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出台相应政策,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并加强与地方的沟通与协商,共同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在规划中要合理划定城市扩张的范围,确保农村经济和农民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弥补城乡发展差距。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修建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支持和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升级农业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和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转移就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四、促进人才流动和人力资源开发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促进人才流动和人力资源开发。
政府要采取措施,吸引和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工作和创业,支持农民就业,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和引导,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
五、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保护好农田和水资源,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
另外,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鼓励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社会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社会参与。
二十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十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化的历史文化的国家,其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中国政府制定的二十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鼓励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设立各种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吸引投资和企业发展,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些开发区和园区提供了各种便利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其次,中国政府实施了重点扶持政策。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政府制定了不同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落后地区和困难地区的发展。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产业转移等方式,帮助这些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地方发展水平。
第三,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人才流动和交流。
通过各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政府鼓励优秀的人才去边远地区工作和生活,改善当地的人力资源状况。
同时,政府还鼓励地方之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促进不同地区的经验和技术的互补,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第四,中国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改善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连接,降低交通成本,提高资金和人才的流动效率。
第五,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环境保护。
为了解决地区之间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通过减少污染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加强生态保护,政府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第六,中国政府加强政府间协作。
在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时,政府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协商和合作。
通过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和组织,政府之间加强了沟通和合作,增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
第七,中国政府推动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行力度,政府提高了地方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鼓励各地加强创新研发,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地区协调发展。
把握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把握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和不平衡状况,而区域发展战略则是针对这种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发展。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一些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经济发展迅速;而另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产业结构落后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种区域差距,促进整体发展,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把握区域发展战略需要深入理解区域的特点和发展潜力。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需要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判断。
只有准确了解了区域的特色和潜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其次,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中,需要注重各地区的特色和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模式。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发展重点,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应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而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则需要突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还需要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
各地区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因此,区域发展战略要考虑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区域间的联动效应,避免单一地区的发展对其他地区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区域发展还需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合作和努力,都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形成多方合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在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技术、人才、资金和资源等要素的流动性,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各地区应加强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和成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最后,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区域发展战略,适应新的情况和需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地区的发展也存在不断变化的因素。
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创新
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创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然而,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利益协调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
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利益冲突和矛盾。
因此,创新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对于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协同发展中利益协调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利益协调机制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在一些区域协同发展项目中,利益分配往往侧重于经济发达地区或具有较强资源优势的地区,而经济相对落后或资源匮乏的地区则难以获得公平的利益份额,这导致了区域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其次,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不同地区之间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等方面缺乏充分的沟通与协调,导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协同发展的效果。
再者,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
对于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分配和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难以保证利益协调机制的公正和有效执行。
二、创新区域协同发展中利益协调机制的重要性创新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通过合理的利益协调,能够使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得到更优化的配置,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其次,能够提高区域协同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可以减少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增强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协同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公平合理的利益协调能够减少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三、创新区域协同发展中利益协调机制的思路和方法(一)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1、综合考虑各地区的投入和贡献。
建立区域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是主体功能区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
建立区域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主体功能区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黄顺江6月8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主体功能区被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新中国六十年来国土开发实践经验的结晶。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不仅标志着我国国土开发战略格局的重大调整,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环。
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国土状态复杂、人口众多且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意义重大,非常迫切。
然而,主体功能区规划只是迈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第一步。
要想使该规划得到认真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其中最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区域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这是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从本质上讲是区域间的发展协调规划,这就必然影响到不同区域的长远发展和潜在利益。
同时还意味着,为了区域整体的长远发展和利益最大化,有些地区就要做出一些牺牲,损失一些发展机会和潜在利益。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因而必须对这些做出牺牲的地区在经济利益上予以补偿。
通过这样的补偿和利益调节,以确保各个地区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大体上都是受益的。
只有这样,主体功能区规划才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然而,在当前行政壁垒坚硬、相互关系失调的环境下,要想在区域间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并非易事。
因而,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调适过程,不是几次简单的沟通和协商就可以完成的。
为此,建议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采取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策略。
根本我国国情,可以地市(包括直辖市)为单位首先进行地区内利益调节。
在全国和省这两个层面上,重在做好规划,将规划实施的重心放在地级市。
这是因为,现阶段地级市的规模较大,有可调节的地域空间。
更重要的是,地级市通常城市和农村兼备,工业和农业及服务业齐全,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经济社会地域单元。
而且,由于发展中的矛盾,地级市自身通常也最需要做空间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并协调好各部分之间的利益。
二十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十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探讨二十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政策支持政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各级政府应制定和实施针对不同地区需求的政策,如减税、降低企业负担、鼓励技术创新等,以支持不同地区的发展。
二、投资引导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均衡的投资布局。
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资金补贴、优惠政策等,吸引跨地区投资,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区域间的互利互惠。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各地区应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和互联互通。
四、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
各地区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的跨地区流动,提升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五、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六、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各地区应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推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七、区域合作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强化区域间的合作机制。
各地区应加强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产业协作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合力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
八、消除贫困贫困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地区应加大扶贫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消除贫困,确保所有地区的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九、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
各地区应大胆推进改革开放,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十、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各地区应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实施方案的利益协调与决策执行
实施方案的利益协调与决策执行一、背景介绍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中,实施方案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利益协调和决策执行的行程。
本文将探讨实施方案的利益协调与决策执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有效的协调与执行。
二、利益协调的重要性利益协调是指在实施方案中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共识,找到各方共同受益的方案。
这样可以减少利益冲突和矛盾,提高实施效率和推进力度。
三、决策执行的重要性决策执行是指将制定的实施方案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决策执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实施方案的成败,需要有严密的组织和协调机制。
四、建立利益共识的方法1.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促进各方对利益的理解和沟通,协商共识。
2. 积极妥善解决利益纠纷,推动各方在利益争议中寻求最大公约数。
3. 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共同利益的认同和合作精神。
4. 建立制度与规范,减少人为因素对利益决策的干扰。
五、加强决策执行的措施1. 建立科学的制度与流程,确保决策执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2. 加强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措施和提出改进意见。
3. 鼓励和激励实施人员,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4. 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确保决策执行的顺利进行。
六、实施方案的利益协调与决策执行的关联性实施方案的利益协调和决策执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有效的利益协调,才能确保决策执行的顺利进行;而决策执行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利益协调的进行。
七、利益协调与决策执行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功的案例往往伴随着良好的利益协调和决策执行。
相反,如果利益协调和决策执行不到位,实施方案很可能会失败或者带来负面影响。
八、利益协调与决策执行的挑战1. 利益协调方面的挑战包括利益关系复杂、利益分配不均、利益诉求多样化等问题。
2. 决策执行方面的挑战包括组织协调困难、资源不足、担责问题等。
九、如何应对挑战1. 加强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设,形成多方合作的共赢机制。
2. 强化决策执行的监督与考评,确保决策执行的效果和质量。
规划方案的区域整合与协调策略
规划方案的区域整合与协调策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规划方案的区域整合与协调策略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一个复杂多样的城市环境中,不同的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冲突和利益冲突。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区域整合与协调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区域整合的概念和重要性区域整合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将不同区域之间的规划方案进行协调和整合,以实现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
它强调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旨在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区域整合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避免不同区域之间的冲突和不协调现象。
通过合理规划和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此外,区域整合还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区域整合的挑战和难点然而,要实现区域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难点。
首先,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和需求。
政府、企业、居民等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实现区域整合的主要障碍之一。
例如,在城市扩张过程中,政府可能希望通过发展新的住宅区来吸引更多的居民,而企业可能希望在市中心建设更多的商业区,这就会导致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其次,不同区域之间的规划方案往往存在着不一致性和不协调性。
由于城市规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规划方案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这就需要在整合过程中解决不同方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实现整体规划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最后,区域整合的实施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协调。
在整合过程中,政府、企业、居民等各利益相关者需要共同参与和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规划方案。
然而,由于各方的利益差异和竞争关系,合作和协调往往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三、区域整合与协调策略为了克服上述挑战和难点,实现区域整合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协调策略。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规划机制和机构。
政府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规划机构,负责协调和整合不同区域的规划方案。
2011年10月“十二五”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上)考试答题110
体制
绿色
民生
经济
禁止开发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西部
东北
中部
东部
社会制度要以人为本资源节约人本导向
可持续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对外开放战略体制
绿色
民生
经济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政治文明
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
区域协调
民生
绿色
体制
经济
东北
西部
中部
东部
东北
西部
中部
东部
巨大创新深刻变革历史飞跃重大发展
限制
禁止开发重点
优先开发
世界
美国
中国
经济
深化时期
攻坚时期
稳固时期
改革时期
大城市
特大城市
中小城市
小城镇
工业
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经济增长
财政收入
基本方略改革开放导向规划科学依据
十七大十六大十三大十二大体制
绿色
经济
民生
是否是否
否是
否是
否是
否是
是否
是否
否是否是。
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区域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区域发展工作情况汇报自科技创新被确立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后,区域发展工作中也逐渐注重科技创新的作用。
作为一项涉及政府、企业、学界等多方合作的工作,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合作模式、推动项目、成效评价三个方面汇报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区域发展的工作情况。
合作模式深化科技创新合作的合作模式可以分为政府引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学术界联合型。
政府引导型是指政府部门通过政策指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引导企业和学术界开展合作的模式。
企业主导型是指企业自主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政府和学术界在其中扮演辅助角色的模式。
学术界联合型是指学术界自发组织开展合作,政府和企业在其中扮演辅助角色的模式。
在我区,政府引导型和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占主导地位,政府部门通过出台政策、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等方式鼓励企业和学术界开展合作。
同时,政府也积极推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鼓励企业间合作共赢,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转化。
近年来,学术界联合型合作也逐渐兴起,学术界通过自发组织课题组、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合作。
推动项目在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中,推动具体项目是关键。
在我区,推动项目主要分为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两个方面。
具体来说,企业科技创新指的是企业自主开展技术创新的项目,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基金等方式对其提供支持;产学研合作指的是企业和学术界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的合作,政府也将其列为重要推动项目之一。
在推动项目中,政府不仅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还充当重要的协调者和桥梁角色。
政府部门会鼓励企业和学术界开展合作,为其提供信息对接、技术引进等服务,同时会对合作项目进行跟踪监管,确保其按照计划推进。
在具体项目推进中,政府还会积极发挥其作用,协调各方利益,推动项目进展,实现协同创新。
成效评价深化科技创新合作的成效评价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我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成效进行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方案
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方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的整合与优化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的方案。
本文将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等方面出发,提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一、深化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是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的重要手段。
各地区应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地区政府可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享经验、交流问题,并制定合作计划。
2.加强产业对接:通过产业对接会、论坛等形式,促进各地区间产业的互补与合作,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3.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各地区间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领域和目标,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推动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推动互补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优化整合的关键。
具体做法包括:1.发掘地区特色产业:各地应认真分析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发掘独特的地方特色产业,并积极推广、发展。
2.加强要素流动:鼓励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3.制定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可以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各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推动区域经济优化整合的关键保障。
各级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资源配置和市场监管机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2.加大财政支持:增加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优先对区域经济整合项目给予财政奖励,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投资。
3.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相关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为区域经济带来更加稳定和可预期的法律环境。
四、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实现区域经济优化整合的重要动力。
具体做法包括:1.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
2.打造创新平台:鼓励各地区建设创新载体,如科技园区、孵化器等,为企业的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利益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发展规划落实
中国建设报2011-08-26
2011年5月30日,《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获得批准。
至此,自2009年1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近20个区域发展规划(部分是区域发展政策性文件)已经相继亮相。
这些区域发展规划几乎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新版图。
然而,要想使区域发展规划不只在“墙上挂挂”,如何落实还是个大问题。
笔者认为,创新和建立利益协调体制不失为一个“良方”。
区域发展规划是大势所趋
长期以来,许多地区在本行政辖区规划的指导下各自为战、重复建设、无序开发,造成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破坏,也使得地区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这种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为此,“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做好“转方式”与“调结构”。
本轮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出台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从已出台的规划看,几乎无一不强调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多极化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理念。
规划中也希望注重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真正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家意在实现全国总体上的协调发展。
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不仅涉及的数量多,而且范围广,体现出普惠制的特点。
从海南国际旅游岛到图们江区域,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到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几乎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区域。
这些区域发展规划中,大部分涉及省域范围,如重庆两江新区、海南国际旅游岛、黄河三角洲;少部分涉及跨省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关中-天水经济区等。
规划如何落实是个大问题
从规划文本上看,如何落实区域发展规划并无太多“硬招”。
细看区域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或“组织领导”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一些“官话”,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与协调”,地方政府要“制定实施意见,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及时沟通协调”等类似表述。
在现行的规划、土地和经济体制下,要落实区域发展规划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这里仅举三点:一是区域发展规划的约束力不足,与其他规划的衔接也不够。
区域发展规划不像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硬约束,更多具有的是一种指导性。
此外区域发展规划目前还无法与区域内各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实现有效衔接,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二是区域间和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十分困难。
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错综复杂,协调难度和工作量相当之大。
当前,国家层面没有明确的专门机构来负责监督区域发展规划落实,一些区域尽管设立了协调机构,但效果欠佳,更多的区域则没有设立协调机构。
三是缺乏监督与评价机制。
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明确出台对区域发展规划落实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价的制度,造成事实上需要各地“自觉”执行,这种“自觉”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还有待观察。
从本质上看,区域发展规划的落实是一个利益协调问题。
目前的行政管理分权是以行政区域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除了要管理辖区内的事务,还要争取和保护辖区经济利益。
这种自利性使得地方政府在与周边地区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利益冲突。
大家经常看到的一种情况是,区域内地方政府一边在谈要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但暗地里还是在“搞”竞争;并且从目前所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中的产业定位来看,大部分都有现代服务业或先进制造业等内容,这种没有完全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带有“普适”性的区域发展定位,也容易造成后期招商的恶性竞争。
关键是创新利益协调机制
只有从经济利益角度给予区域内政府以充分的激励,才能调动区域间政府的
积极性,才能有效推动区域发展规划的真正落实。
目前来看,这种利益协调机制还都处在摸索实践过程中,国内少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主要还需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
笔者认为,总体来讲,利益协调机制要重点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一是如何设计恰当的区域协调机构。
是设立地区间的联席会或委员会,还是设立一个高于各地区行政级别的管理机构呢?目前还不好说。
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有强制约束力的协调机构比无强制约束力的协调机构更有效率。
此外,协调机构的职权和功能定位也需要考虑。
仅有协调职能是不够的,如果缺乏一定权限的行政审批和监督的职能,很多决策将难以有效执行。
二是如何建立起利益协调(包括利益分享、利益补偿)的机制。
首先要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出现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协调,做到互惠互利。
其次也要注意适当“反哺”欠发达地区,推动欠发达地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建立起一种利益分享和利益补偿的机制。
比如,土地发展权交易可以说是一种尝试,即通过设计一定的规则把一个地区土地开发的可能性或开发潜力全部或部分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的土地上,使大家都能从中得到适当的利益。
三是如何将协商达成的一致意见转变成可操作的制度性安排。
一种考虑是可以通过签署公平互惠互利的合作契约来推动落实,对于不履行的,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此外,近年来在城市建设领域兴起的投融资规划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工具。
利用投融资规划,可以统筹考虑区域内各类型项目(如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投融资与建设工作,在平衡区域内不同主体利益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管理体制、参与主体分工合作机制和开发时序,为契约或者合作规则的真正落实提供技术性支持。
□大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