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第三课时

合集下载

琵琶行第三课时

琵琶行第三课时

琵琶行第三课时琵琶行教案第三课时1一、回忆上节音乐描写,小组背诵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齐答)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齐答)3.小组讨论,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八分钟)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小组讨论)参考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抢答)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

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

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三课堂小作文1、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

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要求:时间八分钟,语言体现意境美。

白居易《琵琶行》第三课时

白居易《琵琶行》第三课时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全不相 同的一项是 ①明年秋,送客盆浦口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③似诉平生不得志 ④整顿衣裳起敛容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我从去年辞帝京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A.①②③⑥⑦ B.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④⑤⑥⑦
【答案】C/①第二年 ②因而写 ③情感 心愿有所托付 ④整理 ⑤容颜 ⑦先前的
《琵琶行》是诗人被贬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 所写,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 巧遇琵琶女一事。诗歌重在表现琵琶女高超的 技艺以及她凄凉的身世,借以抒发个人 政治上横遭打击的抑郁之情。其中,音 乐的描摹可独立而成绝响。
送客惊闻琵Leabharlann 声遭逢左迁,又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 客,当然满是离愁别恨。夜暮暗淡,更添惜 别惆怅;枫叶荻花,秋风萧瑟,愈显境遇冷 落。一个“惨”字,落笔刻意, 所指不仅有身世之感,还有筵 前无乐暂聚无欢的情绪。“枫 叶荻花”的景物描写, 营造了场面的气氛和点染了人 物的感受。为悲剧性的人物琵 琶女出场,创设了一种冷寂、 迷茫的情境。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诗琶 人女 述自“叙迁身谪世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应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第3阶段是“愤怨曲”。这段音乐
旋律突现高亢,反映了演奏者的情绪陡
然高涨难平,从中表达出琵琶女对自身

运坎坷的不满。“重利轻
别”一语,暗藏一个“弃”
字,很有所托非人而苟延
性命的悲怆意味。这种家、
国两系的愤怨情绪,笼罩
了整篇《琵琶行》。
诗人对音乐的感受是独特的。在这里用 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音乐的听觉效果变 成了读之即在的视觉形象。这里有风云变色 的急雨,儿女缠绵的私语;有掉落玉盘的珠 儿,流啭花间的鸟叫,水流冰 下的溪泉;有银瓶破裂水浆的 激射,铁骑冲突刀戈的撞击。 时而重浊,时而细切;时而清 脆圆润,时而凝滞冷涩;时而 激越高亢,时而驳杂沉雄。交 织成完美的人生经历变奏曲, 在天地间传响。

《琵琶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琵琶行》第三课时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长恨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理解其中的意象手法和修辞手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琵琶行》第三课时的内容,使学生领悟爱国、爱民、爱美之情,体会诗词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渊源。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形成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热爱祖国,弘扬正义、友善、包容、温情的情感与价值取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并理解《琵琶行》第三课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领悟诗词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渊源。

2. 教学难点(1)解读《长恨歌》中的多种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化寓意。

(2)领悟爱国、爱民、爱美之情,并体会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渊源。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阅读、赏析、解读、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领悟,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阅读和细读《琵琶行》第三课中《长恨歌》部分的诗句,并让学生尝试理解和回答问题:(1)什么是“长恨歌”?(2)为什么这首歌是唐朝女性李白一生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3)《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4)《长恨歌》通过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什么文化意义?等等。

2. 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解读,并总结出文本的意境及其文化内涵,学生应该能够分析出文本使用的具有历史渊源的文化符号,如唐朝帝王、宫殿、后宫等。

3. 教师进行讲解,给出自己对文本的见解,并对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和点拨。

4. 自由问答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就如《长恨歌》中的文化符号和意象,和历史和人物的知识作为主题等方面进行探究,让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任意提问。

琵琶行第三课时-和教育

琵琶行第三课时-和教育

才华横溢, 积极进取
冷落浔阳, 孤独失意
这种“沦落”是谁造成的? 明确: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 种共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伤感自己遭 贬之泪,表达了对歌女的同情,抒发了自 己遭贬的郁闷心情,隐含了社会动乱给人 造成的痛苦。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写作技巧总结
•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 3巧用叠词,使音节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 •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色彩浓厚。 • 5结构严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运行。
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
•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知音或音乐
优美
•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 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 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 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 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 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 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 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探究:《琵琶行》还注意到景物描写,请问 诗歌景物描写有几处?各有什么作用?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江边送客的环境 如画的意境 凄凉愁惨的 感情基调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景象.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离愁别绪 .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演奏结束时的寂静的环境,烘托了音乐效果
我们能否从琵琶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 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 侮辱的歌女形象。

中职语文教案:琵琶行(全3课时)

中职语文教案:琵琶行(全3课时)


琵琶行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教后札记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
编号:
备 课
组 别
语 文
课 程名 称
语文
所 在
年 级
主 备
教 师
授 课
教 师
授 课系 部
授 课
班 级
上 课
日 期
课题
琵琶行(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诗中人物的形象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7.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呢?
学生阅读分析(略写,明写)
讨论后明确: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我”的诉说,又反过来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结果是当她又一次拨动琵琶的时候,情感更加浓郁。“凄凄不似向前声”,琵琶声更加凄苦感人。
出示复习题
二、阅读课文,探讨问题
1.文中琵琶女弹奏琵琶,一共弹了几次?在文中找出并读一读?
学生在文中找出并阅读。
第一次 (一闻琵琶邀相见 )
第二次:(再闻琵琶诉沦落 )
第三次:(三闻琵琶青衫湿 )
2.齐读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句子,作者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听到的琵琶声?听后有怎样的反应?
学生阅读,分析(暗写,略写。)
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1教案
编号:
备 课
组 别
语 文
课 程名 称
语文
所 在
年 级
主 备
教 师
授 课
教 师
授 课系 部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三课时)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三课时)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用多种手法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 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3. 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艺。

2. 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欣赏音乐的能力,但很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会将抽象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这一节的重点就是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情境创设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英国诗人柯勒治说过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而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也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

白居易就是一位精通音律的诗人,他能将无形无色无味的声音通过生花妙笔描写出来,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琵琶行第二段,感受诗歌语言的神奇魅力。

二、整体感知1.听配乐朗读:感受文章的精彩和音乐的美妙。

2.学生齐读:声情并茂的朗读与美妙的琵琶曲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学习瞿秋白先生的朗读风格。

三、具体研习1.梳理第二段层次:提问1.1第二段中诗人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描写琵琶女的弹奏的?对琵琶女弹奏的描写到什么地方结束?1.2在写琵琶女弹奏之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中对琵琶女弹奏的描写是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开始的,到“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

其中最后两句写了周围的环境和听众的反应,而在写琵琶女弹奏之前又写了对琵琶女的邀请从“移船相近邀相见”的“邀”字上可以看出来。

邀请琵琶女第二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弹奏琵琶听众反应2.重点学习弹奏琵琶这一层2.1作者是如何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的?从调弦——指法——内容——弦律来表现。

弹奏琵琶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为了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诗人写琵琶女调弦试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还没有弹出一个完整的乐调,已经让人听到了弦律美,可以看出她技艺高超。

高中语文上册.琵琶行并序 三课时 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上册.琵琶行并序 三课时 公开课件























































































































































琵琶行并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江西九江琵琶亭

8《琵琶行》教案(第3课时)

8《琵琶行》教案(第3课时)

泣如诉,萦绕在诗人的耳畔,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
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④第三段“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孤舟却又被寒
冷的江水萦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让人如何受得了?“清冷的月色”寒冷的江水”既点染了孤寂悲凉的气
②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明确:因为琵琶女当时心里很矛盾矛盾,也很含羞。也表现了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
酸心事。
问题探讨(3)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
明确:共三次演奏。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深深被吸引,侧面烘托琴技。(一闻琵琶邀相见 )
第二次:“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同情琵琶女,顿感迁谪意,正面描写琴技之
高,点明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闻琵琶诉沦落 )
安乡一中德国语文学习室
安乡县中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第 周 星期
第节
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诗人感伤而“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高超, 琴声悲凄感人。(三闻琵琶青衫湿 )
②第一段结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朦胧,水渺茫。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
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③第二段的最后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读之令人为之陶醉,曲罢,此时的月亮不再
“茫茫”,它是那样的“白”,白得清澈,白得爽朗,白得多情。乐曲声停,但又似乎没内心世界。
⑤第四段“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几句写诗人谪

琵琶行第三课时

琵琶行第三课时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 于它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湖居听书》王小玉说书选段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 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 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 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 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 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 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 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 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 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用听众的反应烘托出琵琶女的演奏用有极强 的艺术效果,从侧面描写音乐效果之好。

乐 描 写
①运用比喻描写音乐(以声写声, 以形写声)。
的 艺
②通过写音乐效果描写音乐。

谁识琵琶声
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 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拉近了他 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架起 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除了音乐本身之外,还有什么打动 了诗人?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比喻,写乐声沉寂后忽然变得雄壮激越)
四弦一声如裂帛。
(比喻,写乐声收束时的干脆,不拖泥带水)
谁识琵琶声
除了直接描写乐声之外,还有哪些 句子写出了音乐的效果?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相同点: 都运用了比喻和侧面描写的手法来 描绘音乐。
不同点: 《明湖居听书》是纯音乐的描绘,无 “弦外之音”,与个人命运、情感 历程并无关系。

超详细讲解《琵琶行》-白居易 第三课时 温卓娅 (1) (1)

超详细讲解《琵琶行》-白居易   第三课时   温卓娅 (1) (1)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 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自言:自我介绍名:名字 虾:“虾”通“蛤” “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歌女聚居之地。旧说董仲 舒葬此,门人经过这里,都下马步行,所以叫下马陵。后人误传为 虾蟆陵。从这里至“梦啼妆泪红阑干”,都是琵琶女自述身世。诗 人用诗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
第五段分析
翻译:(琵琶女)有感于我的话良久的站立;回身坐下再转 紧琴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 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 水湿透青衫衣襟!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 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却坐:退回到原处 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转:更、越 向前:以前 掩泣:掩面哭泣 青衫:指青色的官服
衣裳有些乱了,悲欢也都形于色。至谈话时,自然要整理情绪,从 音乐意境中收回心来,于是收敛起脸上的表情。这既是尊重别人, 也是自重。琵琶女并非轻薄浮躁之人,前面已经写出了她的人格:“琵琶声停
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正代表着女性的羞怯和矜持。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 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diàn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 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 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钿头银篦:上端镶着金花的银质发篦 钿:金花 篦:梳头用具 击节:打拍子 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秋月春风:代指年月 故:陈旧、衰老 去来:离别后。 来:语气词 绕船月明:绕船的月光皎洁 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

琵琶行三课时

琵琶行三课时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 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 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 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 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 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 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 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 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 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 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 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月夜弹琵琶
东船西舫悄无言
我闻琵琶已叹息 同是天涯沦落人 为君翻作琵琶行
凄凉话身世
自言本是京城女……
梦啼妆泪红阑干
相逢何必曾相识 却坐促弦弦转急




皆叹Biblioteka 息结构和主旨• 琵琶女三次演奏示意图: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想见,琵琶女演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赏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析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 中山经》载,风山有九钟,霜 降而鸣。
练习
• 同桌合作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描摹声 音的高妙。 • 例(1):那音乐粗重深沉,就像浓厚的黑 云压了下来,暴雨挟着狂风,在冲荡着天 地。 • (2) • (3) • (4)

琵琶行第三课时(2023新)

琵琶行第三课时(2023新)

(互文) (借代) (借代) (比喻) (比喻) (借代)
感 谢 聆 听
二、词类活用
1.夜弹琵琶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遂命酒
名词作动词,摆酒。
3.歌以赠之
名词作动词,作歌。
4.命曰《琵琶行》 名词作动词,命名、题名。
5.商人重利轻别离。 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三、特殊句式
1.送客(于)湓浦口 2.本长安倡女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4.转徙于江湖间 5.感斯人言
琵 琶 行白
居 易
文言知识归纳
一、古今异义 1.明年 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 古:因此创作。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突出 古:突然爆发出。今: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 4.当心 古:在正中心。今:小心。 5.整顿 古:整理。今:变乱为治,使紊乱的变为整齐。 6.颜色 古:容貌。今:色彩。 7.老大 古:年纪大。今:排行第一。 8.向前 古:刚才。今:朝着前方。
省略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被动句
四、一词多义
(1)言
(2)命
感斯人言(话)
遂命酒(吩咐,命令)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
命曰琵琶行(命名、题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
(3)为
因为长句(动词,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动词,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介词,为、替)
五、修辞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低眉信手续续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终岁不闻丝竹声

琵琶行分课时教案

琵琶行分课时教案

琵琶行分课时教案第一课时:导入与新课【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琵琶行》,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诗歌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作者白居易及诗歌背景的了解。

2. 诗歌结构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

2. 情感的体会。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作者白居易及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2. 阅读诗歌《琵琶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层次感。

4. 讲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手法表达情感。

5. 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二课时: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形象描绘。

3. 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4.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琵琶象征人生的无常等。

5. 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三课时: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情感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1. 鉴赏能力的培养。

1.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内容,进入鉴赏环节。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情感和人生哲理的角度理解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4. 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诗歌拓展【教学目标】1. 拓展学生的诗歌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琵琶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琵琶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课前预习】古诗中描写音乐的方法一、运用贴切的比喻,以声写声这种方法即指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物的声音。

如《琵琶行》中的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人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 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泉流冰下。

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以急雨,比之以私语,比之以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

二、运用通感的修辞格,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声音为可知可感的事物。

这种方法可使抽象的乐声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样, 音乐就生动起来了。

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有这样几句:“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再如《明湖居听书》中,作者是这样描写声音的:“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这里写的是听书的感觉,重在强调听觉上的舒适。

三、运用环境烘托,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烘托曲调的优美和弹奏者技艺的高超。

《琵琶行》中“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运用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

进一步表现琵琶声的优美、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四、运用侧面烘托,通过听者的感受反应侧面表现音乐的魅力。

《听颖师弹琴》中“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写自己听琴的感受,侧面表现了复杂多变的琴声。

也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共鸣。

【课堂探究】一、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2、叠词和联绵词: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①正面描摹:②侧面烘托:4、曲中带情: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琵琶行(并序)》(第三课时) 技法 总结优秀课件

《琵琶行(并序)》(第三课时)  技法 总结优秀课件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微积累:关于音乐的名人名言:
1.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
2. 音乐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态度娴雅, 深思清爽,去野入文,怡然自得,以领 略有生之乐。——王光祈
3.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 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 熔炉。——冼星海
4. 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 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海顿
一声一音也关情
(《琵琶行(并序)》拓展阅读)
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五、我来试试:
1、
赠筝妓伍卿(李远)
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
座客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解析示例: (1)共同点:都运用侧面描写。李诗“满筵座客”听 后不语,运用座客反应来描写音乐的哀婉之感;钱诗中楚 客“不堪”听,以此反应描写音乐效果之悲苦。(2分) (2)不同点:①李诗尾句运用比喻(类比),把哀婉 的筝音比成是行雁的哀鸣,形象生动写出音乐的哀戚动人。 (2分)(答以形写声亦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老大嫁作商人妇
年纪大 最大的 叹息声 低声交谈或虫鸣 或自语 容颜、姿色 色彩
又闻此语重唧唧
暮去朝来颜色故
退
理解下列一词多义的用法和意义。
• • • • • • 1、言: 感斯人言 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2、数: 使快弹数曲 几 ,表不确定的数目,数 词 • 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名词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 • • • • • • 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 转徙于江湖间 •介宾短语后置 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琵 琶 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复习古典诗词中的互文现象。 二、复习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古 今异义词。
课 堂 练 习
古今异义
修辞手法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 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把属于一 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 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 是互文。古诗文中有些语句仅从字面上去理 解往往会产生错误。如《琵琶行》中“主人 下马客在船”一句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 起下马登船。“主人下马”这部分省了 “客”,“客在船”这部分又省了“主人”, 前后语意互相补充,才能正确领会句意。如 果将其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那 就曲解了文意。
• • • • • •
3、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 曲,名词 4、为: 因为长句 写,创作,动词wé i 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动 词wé i • 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介 词wè i
• • • • • •
5、轻: 轻拢慢捻 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 轻视,动词 6、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互文的特点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点:互省。如“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 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 “将 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意特点:互补。“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将军百战死”中已包含 “壮士”,“壮士十年归”中已包含“将 军”,意思是: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多年的苦 战,有的死了,有的回来了。
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醉 不 成 欢 惨 将 别 , 别 时 茫 茫 江 浸 月 。
主 人 下 马 客 在 船 , 举 酒 欲 饮 无 管 弦 。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因此 为:写作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如听仙乐耳暂明
第二年 今年的下一年 忽然,一下子 暂时,短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