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多边互动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教与学作为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共居于教学的统一体中,各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脱离对方,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教有对象,离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将失去其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因此,教以学为依据并体现于学。学有师承,离开教,学不能经济有效地进行,因此,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学习。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教学永远包括教与学,二者是有机结合或辩证统一的。在教学活动中,一方得到发展,则必然会影响并促进对方的发展,即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影响教师的教。

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交流的日益广泛,教师与教师之间学习与交流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与交流的互动,如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使学校教学活动日益呈现多方互动交流的多重色彩,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二)

教学和教育

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从逻辑的角度看,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是个大概念,包括学校培养人的全部工作,而教学只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

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而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但教学却不是实现智育的唯一途径,把教学与智育等同,容易导致对智育途径和教学功能的片面认识。(三)教学的意义

⒈教学是学校的特殊职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为一定社会培养人才并为一定社会服务,这是社会赋予学校的特殊职能。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

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认真搞好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以及正确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并不意味着以智育为主,更不是教学唯一

⒉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实施智育的基本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精力获得人类需要漫长岁月才积累起来的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它突破了智育实施在时空

和事事需要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认识的范围,加快了认识的速度,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教学也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因为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理想和情操以及优良的思想品德,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之上。

教学还是实施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体育及卫生保健等学科的教学,学生可获得系统的体育卫生知识,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增强体质;

通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学生审美能力;

通过劳动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对他们进行现代生产基本原理和劳动技能教育。

⒊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就学的方面来说,年轻一代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来认识世界,走的是一条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捷径。

另一方面,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必须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形式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智慧传递给下一代。只有通过具有自觉性、创造性的活动传递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才能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二.教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亦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基础,以及审美、劳动观念和相应的行为方式。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要素组成。在这些要素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构成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 ㈠教学过程的特点

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一,学生的认识对象主要是经过提炼的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对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基本认识,它体现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中,即学生不是直接去发现人类未知的东西,而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前人在漫长岁月里积累的丰富知识成为可能。

其二,学生的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把学校及社会的一切有利条件、合适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组合成适合学生一定发展阶段和水平的某种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避免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盲目和失误。

⒉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其一,实践目的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或形式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促进学生理性知识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二,实践环境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学校作为特定环境的,学生以学校环境为舞台进行活动。

其三,实践的方式和方法具有特殊性。如通过演示、参观;调查、实习;挂图、标本、模型等让学生感知未知事物。这些方式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的。

⒊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过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学生的发展是以认识为基础并在认识过程中实现的。学生正确信念的树立,良好个性的形成,智力、体力的发展,都要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

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状况与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及巩固的程度。二者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

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是教学信息的主要输出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学信息传导不是单向的,而是多次反馈的双向传导。教学的进行,需要师生双方教学信息不断的交流与反馈。教学信息及其交流、反馈是联结教与学双方活动的纽带。

(二)教学过程的阶段理论

在教育史上,中外教育家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进行过分析和研究,提出过多种多样的阶段理论。

孔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了教育是学——思——习——行的过程。

“君子博学于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他十分强调学行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荀子认为教学过程是闻——见——知——行

《中庸》将我国古代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阶段。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也涉及到了学习阶段的问题。

西方对于教学过程阶段的研究主要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按照遵循自然的原则,他反对死记硬背,注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他把教学过程的阶段划分为感觉——记忆——理解——练习。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是

明了(或称清楚)——联想(联合)——系统——方法——方法。

明了,是指介绍新教材;联想,是指充分唤起旧经验,通过新旧观念间比较内化新教材;系统,也就是概括,是指将新旧知识联合起来并上升到概念、原理、定律等;

方法,是指通过练习运用新获得的概括知识,使学习巩固。与这四阶段相应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但是,赫尔巴特的弟子们感到“四阶段”在学生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介绍新教材效果不一定好,于是将四段法改为五段法,成为著名的“赫尔巴特派五阶段”,即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预备,是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现代教育派代表人物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理论出发,提出教学过程阶段理论,即有名的思维五段法:

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