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学(上)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第七章《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பைடு நூலகம்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谈活导入)及附点八分音符渗透教学
二、歌曲教学
1.请听录音示范唱《蜗牛与黄鹂鸟》
2.教师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
3.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
4.学唱旋律
三、歌曲表演
1.分小组讨论
2.在班级展示。
四、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模仿蜗牛的脚步,示范拍出三条节奏。
2、重点教学ox的节奏,休止处入手。
学情分析
农村的学生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相对较少,音乐基础知道较薄弱,在节奏、模唱等方面较为欠缺,容易跑调,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能有所改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蜗牛与黄鹂鸟》
2.掌握带有八分休止符的节奏型。。
二、过程与方法:
欣赏、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创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第七章《蜗牛与黄鹂鸟》
作者及工作单位
武当中心小学
教材分析
《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流行于台湾的叙事性民歌,歌曲以一个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了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时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鹂鸟却在一旁讥笑它的情景。歌曲音乐形象天真纯朴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歌颂了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3、教师示范演唱歌曲。
4、教学歌曲
5、组织学生表演歌曲
1、模仿蜗牛走路。
2、轻哼轻打节奏。
3、跟唱歌去。
4、表演歌曲。
通过歌曲学唱与歌曲表演相结合,使学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感知了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形象,而且更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为完成歌曲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改革实践价值的实现。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精心安排下进行的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5教学与教育、课程、智育等概念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一般任务1【教授】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2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a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b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c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a认识的间接性b认识的交往性c认识的教育性d认识需要教师的指导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阶段1、【引起】动机(1)设法使学生在每个章节、每个课题前,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2)进行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第七章 教学与教学过程-1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 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
问题 :
怎样体现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时间上,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 内容上,以书本知识为主 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活动开展上,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主
附加:教学的作用
(1)表现在它对学生知识、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 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教学及其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广义的教学往往和教育通用,是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一 切含有传授和学习某种经验成分的活动。包括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所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 当中,并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室和学校。 狭义的教学专指学校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 同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 师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 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 体力,培养能力,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及良好个性的教育活 动。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是紧
密相连、辩证统一的,不是割裂和条件。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 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化上: (1)认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
学性的学科内容,教育作用必然伴随而生。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 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 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 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 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 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 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 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 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 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 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 能力才有其价值……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2);(3)。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2. 密度的计算方法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4. 力的相互作用三、教学过程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1)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回答:共同点是都有质量;不同点是体积不同。
(3)教师总结: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密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演示如何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2)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密度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讨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教师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力的相互作用(1)教师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
(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力的相互作用。
(3)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通过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一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初中一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光的传播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实验器材: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光的现象,如太阳光、灯光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光传播有什么特点?二、光的传播特点(10分钟)1. 讲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会沿直线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否恒定?三、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解释(10分钟)1. 讲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2.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这些光现象的示意图。
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光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四、动手实践(10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等实验器材,观察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原理。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光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光的传播特点和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原理。
2. 引导学生反思: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现象是未知的?如何进一步探索光的奥秘?教学延伸:1. 光的折射和反射:讲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2. 光的传播速度:讲解光在真空和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探讨光速的可变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特点和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上)》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想也许、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知识与方法同样重要。
二、教学的意义(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三、教学的任务(一)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二)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三)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一、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注重“躬行”,即身体力行,初步形成了把“学”、“思”、“行”看做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
这是我国最早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思孟学派的《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论专著。
阐述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与方法朱熹比较强调学与思,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居敬持志的读书法,但他对行有所忽视。
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思想被称为“产婆术”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中。
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
昆体良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教学过程理论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夸美纽斯认为“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因而教学艺术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模仿和遵循自然的秩序,卢梭极力主张自然教育,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是指儿童内在的身心发展,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并首创发现教学赫尔巴特重视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教学,是他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七章教学
的两个方面 2、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题作 用的双重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3、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发展的漫长过程; 4、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
(二)意义:
1.教学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教学是培养、锻炼教师的最好课堂; 3.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工作: 全面安排,教学为主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设计目标,激发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系统讲解,掌握概念 4.练习巩固,培养技能 5.小结反馈,理解升华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大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的简约性
(学生主要是通过掌握间接知识来认识世界的) 2.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3.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4.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育性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 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 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1.以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3.以获得练习技能为主的方法 4.以发展创新能力和研究素质为主的方 法
(三)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参观法 6.演示法 7.实验法 8.练习法 9.实习法 10.探究学习法
(四)讲授法与谈话法
评 价 与 反 馈
教师备课要做的三件事是: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根据教学任务,课的类型有新授课、巩
固课、技能课与检查课。
第七章 教 学
一、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特点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 教学(上)
2、教学中,学生认识手段的特殊性 (1)手段: 第一,各种必要的教学设备(教室、实验室、校 办厂等)。 第二,各种专门制作的教具。 第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等。 (2)特点: 第一,预设性。 第二,可控性。 (3)导致的结果: 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可 能出现的一切偶然性和盲目性,使学生的认识具有 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受控性。
对教学原则的了解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 1、原则的涵义; 2、原则提出的依据; 3、贯彻原则的要求。
二、教学原则分述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1、概念: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过 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符合现代科技水平,运用的教学手段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时,发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教育学生。 具体地: 科学性的基本含义: (1)教学内容本身是正确的、科学的,教学内容的分 量和难度安排必须是科学的; (2)教学的手段包括组织和方法也必须符合科学要求。 思想性的基本含义: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自觉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指教学 内容和教学影响的思想性。
3、教学与自学的关系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其中,学包括: (1)教师直接教授下的学习 ( 2)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复习、 作业等自学活动; 而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 能独立自主地自学。 自学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无关。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全面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基本 途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
第二节
教学特点
一、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 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四个因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四个要素整合在一起,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教学系 统 。各要素在系统中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案
授课教师:爱华授课时间:(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两个数据:距离和方位角.么?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上?这一方向上还有其他设施吗?怎么区分?(3)要确定京山相对于学校的位置,需要哪些数据?板书设计7.1.1 有序数对教学反思本课容比较简单,但涉及到实际情境,有些学生由于不理解实际情境造成不理解题意,从而出现解题错误.教师授课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对情境的理解,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本质的知识,以利于学生解题.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7.1.2 平面直角坐标系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画平面直角坐标系.2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横轴和纵轴等,会由坐标描点,由点写出坐标,让学生体会到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3.经历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由点写出坐标和由坐标描点的过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准确地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教学难点各象限及各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练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型新授课教学环节教学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7.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课时教学目1.掌握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2.通过学生观察、探索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3.通过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体会了解。
图7-2-8播放央视新闻联播关于2014月3日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的新闻片段.新闻报道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示地震位置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七章 教学(上)+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七章教学(上)重点提示本章一直是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重点内容,考试中不仅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且还有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所以,本章是考生迎考复习的重中之重。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2)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的结构。
(3)教学原则。
(4)常用的教学方法。
考纲链接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以下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地位:在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3.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4.历史上的教学过程:(1)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2)孟学派,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和实践。
(3)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从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
(4)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
(5)杜威,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6.教学过程的特点:(I)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教育。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
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中教与学。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
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
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
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概括:教学既包括教师直接的教和学生接受学习,有包括教师间接的教和学生发现学习。
)二、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础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第七章 教 学(上)
4、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 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 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 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教 材的体系进行教学;(2)抓主要矛盾,解 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记》提出的“学 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学的 循序渐进原 则
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 P166—167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 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 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 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 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 直观性原则 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 言直观。
三、教学的任务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创造才能是指能运用 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 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的任务
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的教学任务?p 156-157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 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 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体力,注意教 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 学习与生活。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 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发现,培 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 知道怎么说。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 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 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 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 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 结果端给学生。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教学内容
robust [发音]“乐百氏” [词义]强壮的(头脑简单的那种)
4、循序渐进原则
• 含义: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 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学不躐等”。
• 要求:1、按照教材的系统逻辑性教学 2、分主次难易,突出重点难点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 到
繁,处理好“两个序”(知识的逻辑顺序 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的统一
1、直观性原则
• 含义:通过直观教具、观察和教师形象的语言描 述,形成清晰的表象,丰富感性认识,使左右脑 协同工作,有助于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 直观教具: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影视、幻灯、电脑) 3语言直观
直观性原则
• 要求: 1、正确选择和运用直观教具 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语言直观
“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 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 的。” ——乌申斯基
直观性原则的例子
• 右脑加工声音、形象:“团身—球”(前滚 翻)
• 生动形象的语言:“一大二小三跳”“青蛙” • 利用错觉
跳高
2、启发性原则
• 含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 极探索等。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且呈现多样 综合的特点。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 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为: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5、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从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出发,进行差异教 学,有的放矢,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最大限度 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中学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一、单项选择题1、(教学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
3、下列关于智育与教学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D)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B智育是教学要完成的任务C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教学就是智育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5、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的是(教学)。
6、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叫智力,其核心是(思维力)。
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是(孔子)。
8、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是(思孟学派)9、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是”(夸美纽斯)。
10、试图以心理学的“统学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1、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是(凯洛夫)。
12、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
13、教学认识的间接性主要指(获得间接经验)。
14、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知识与能力)的争论。
15、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
1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7、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中、指导学校工作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原则)。
18、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19、“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20、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B建立学生主体地位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21、《学记》强调“学不等,不凌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22、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这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23、拔苗助长违背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24、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教学法)。
25、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突出作用在于(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26、教师提出问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是(发现学习)27、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
第七章 课堂教学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体系
(一)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 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 的矛盾而提出的。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 1.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模像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 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 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 3.语言直观。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 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 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 效果。
布鲁纳
布鲁纳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在教材 的编写中应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教 学必须让学生理解基本结构。 发展学生的智力 发现教学法
奥苏伯尔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应是有意义学习,意义 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新材料与原有的 认知结构发生实质性的联系 . 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4人本主义学习及教学理论
二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哲学 伦理学)和心理学。 (伦理学)和心理学。 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后被发展为五段:准备、提示、比较、 后被发展为五段:准备、提示、比较、概 括、应用。 应用。 凯洛夫 凯洛夫
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1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 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 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 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标规范下的,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 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
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 得一定的发展。
二、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 最有效的形式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 标的基本途径 学习生活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锻炼与 成长的平台。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三、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1、代表人物:杜威
教学过程理论:五步教学法 (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 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 各种假设、推断那种假设能解 决问题、经过假设获得结论) 特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 个人探索进行学习,能够发 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派 代表人物:凯洛夫 教学过程理论: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 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 巧,实践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 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实用主义教育忽视系 统知识的偏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高了学校的教 学水平。
一、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1、孔子及儒家教学过程 公元前6世纪,孔子提出把“学””思””行”看作统一 的学习过程的思想,这是最早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 孟学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强调个人能动的去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学习过程。 2、苏格拉底教学过程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 盾,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真知。 3、昆体良教学过程 古罗马的昆体良提出了“摹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 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特点: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集体备课教案含教学反思和思维导图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1 为什么要证明【知识与技能】1.经历观察、归纳、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2.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体会观察、实验、归纳所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初步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多媒体课件.教材第162页“做一做”上方的问题.【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初步体会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做一做:教材第162页“做一做”.【教学说明】(1)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2)中利用先猜想再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归纳结论】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二、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最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下雨了.并且今天是艳阳高照,那么晚上不会下雨,这个判断是的.(填“正确”或“不正确”)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1=∠2,则∠1与∠2是对顶角.B.若∠1与∠2是对顶角,则∠1=∠2.C.若直线a∥b,a⊥c,则b⊥c.D.若∠1+∠3=90°,∠2+∠3=90°,则∠1=∠2.3.如图,甲沿着ACB由A到B,乙沿着ADEFB由A到B,同时出发,速度相等,则()A.甲先到B.乙先到C.甲乙同时到D.不确定4.在梯形ABCD中,AD∥BC,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连结EF,EF 与AD和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你的结论对所有的梯形都成立吗?5.当a=1,b=2时,12+22>2×1×2;当a=-1,b=3时,(-1)2+32>2×(-1)×3;当a=-12,b=-3时,(-12)2+(-3)2>2×(-12)×(-3).于是猜想:对于任意实数总有a2+b2>2ab成立.这个结论正确吗?说明理由.【教学说明】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反馈的情况适当查漏补缺,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互相交流的形式得出结论.【答案】1.不正确; 2.A; 3.C4.EF∥AD∥BC.EF=12(AD+BC).这个结论对所有的梯形都成立.证明:连结AF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G.∵AD∥BC,∴∠D=∠FCG,∠DAF=∠G,又∵F是CD的中点,∴DF=CF,∴△ADF≌△GCF(AAS),∴AD=CG,AF=GF.又∵E是AB的中点,∴AE=BE,∴EF=12BG=12(BC+CG)=12(BC+AD).5.解:不正确.当a=b时,a2+b2=2ab,找得到实数a、b,如a=b=1,使得a2+b2=2ab 成立,因为对于任意的实数a、b都有a2+b2-2ab=(a-b)2≥0成立,所以a2+b2≥2ab 成立,而不是a2+b2>2ab.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经过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都正确吗?在上面的问题中,你是怎样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说说你的经验与困惑,与同学交流.【教学说明】让学生大胆发言,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归纳总结,与同学交换意见相互补充,利于共同提高.1.P111.学生的直观判断、实验操作得出的结论可能带有极大的片面性.数学是一门科学,讲究的是周密的计算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证明,不能想当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去体会.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2 定义与命题【知识与技能】1.了解定义、命题的概念.2.能分清命题的组成,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学会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辩论中获得知识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探究的品质.命题的概念及真假的判断.对于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多媒体课件.(1)阅读新华社酒泉2013年6月11日这篇报导: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6月11日上午发射,……神舟十号飞船搭乘两名航天员,执行多天飞行任务.按计划,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运行在轨道倾角42.4°,近地点高度为200千米,远地点高度为347千米的椭圆轨道上,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千米的圆轨道.要读懂这段报道,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2)什么叫做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什么叫做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内所含某一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教学说明】用熟悉的背景和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入,为下面给出定义的概念得以顺理成章.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从以上两个问题中,你能得出什么是定义吗?并举例说明.【教学说明】通过思考、归纳得出定义的概念,并利用学生举例的形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归纳结论】证明时,为了交流的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2.命题问题2:下面的语句中,哪些语句对事情做了判断?哪些没有?与同学们交流.(1)任何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角是直角;(2)对顶角相等;(3)无论n为怎样的自然数,式子n2-n+11的值都是质数;(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5)你喜欢数学吗?(6)作线段AB=CD.【教学说明】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对命题形成初步认识,安排了不是命题的问题参入,让学生逐步体会一个句子是不是命题的关键是对一件事情是否作出判断.【归纳结论】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问题3: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与同学们交流.(1)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如果a=b,那么a2=b2;(3)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和一个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命题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并掌握它们各自的概念,进一步加深了命题的理解.【归纳结论】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问题4:指出下列各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其中哪些命题是错误的?你是如何判断的?与同学们交流.(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2)如果a≠b,b≠c,那么a≠c;(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4)如果室外气温低于0℃,那么地面上的水一定会结冰.【教学说明】进一步加深对命题组成的理解,同时学会利用自己学的知识对命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归纳结论】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二、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结论是.2.若a2=b2,则a=b.这个命题是命题(填“真”或“假”).3.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有()个①相等的角是直角;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③煤球是白色的;④连线A、B 两点.A.0B.1C.2D.34.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判断真假.①对顶角相等;②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③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④a,b两直线平行吗?⑤鸟是动物;⑥若a2=4,求a的值;⑦若|a|=|b|,则a=b.【教学说明】由学生自主完成,通过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浅入深,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及时反馈,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提高45分钟的质量.【答案】1.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2.假;3.B;4.命题有:①③⑤⑦;真命题有:①③⑤;假命题有:⑦.1.师生共同回顾定义、命题、条件、结论、真命题、假命题和反例的概念等知识点.2.谈谈你对本节课的收获.【教学说明】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不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归纳,有助于概念的理解.1.P113.本节课概念比较多,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在教学中要利用实例帮助理解记忆.对于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不很明显的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有些困难,这方面有待今后不断强化提升.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3 平行线的判定【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并能运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进行简单的证明.【过程与方法】经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他人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能够认同他人.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运用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前面我们探索过两直线平行的哪些判别条件?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基本事实,你能证明它们吗?试试看.【教学说明】通过复习旧知识的形式,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直线平行的条件做准备.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角中,有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那么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能否判定两直线平行?【教学说明】这个问题的提出,直截了当地切入本节课的中心内容,通过学生的猜想、讨论,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问题1:如右图,∠1与∠2是什么位置关系?问题2:当∠1=∠2时,直线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学说明】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感受转化的思想.由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已知条件转化为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证明过程,教师展示如下:证明:∵∠1=∠2(已知),∠1=∠3(对顶角相等).∴∠3=∠2(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问题1:如右图,∠2与∠3是什么位置关系?问题2:当∠2+∠3=180°时,直线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口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个证明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书写.【归纳结论】已给的基本事实、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的结论.二、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已知:如图,∠1=76°,要使a∥b,则∠3= .2.若a∥b,b∥c,则a c ;若a⊥b,a⊥c,则b c.3.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以下四个条件:①∠1=∠5;②∠1=∠7;③∠2+∠3=180°,④∠4=∠7,其中能判定a∥b的是()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4.如图,直线EF交AB、CD于N、M,且∠EMC=65°,∠MNB=115°,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E∥DFB.AB∥CDC.∠A=∠DD.∠E=∠F.5.如图,填空.(1)由∠A+∠ADC=180°,可得∥.(2)由∠DBC=∠BCE,可得∥.(3)由∠A=∠CBE,可得∥.【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所学两个定理的理解与记忆和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和强化指导.【答案】1.104°;2.∥,∥;3.A;4.B;5.(1)DC AE;(2)BD CE;(3)AD BC1.到目前为止,你有多少种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与大家共享.2.学习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请与同学们交流.【教学说明】通过小结的形式让学生在大脑中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1.P115.学生对于三线八角的掌握比较牢固.根据角之间的关系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很准确.由于刚学书写证明过程,还有不少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强,在今后的训练中不断完善.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4 平行线的性质【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平行线性质的探索及性质的理解.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结合去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教学说明】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全体学生对前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并为新课程的学习做准备.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平行线的性质及其证明.问题1:我们已经探索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那它如何证明呢?【教学说明】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探索,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此题的证明可以让学生感受反证法.问题2:利用上面的定理,你能证明其他两条性质吗?试一试!【教学说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对定理的理解及语言的规范,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问题3:例已知:如图,b∥a,c∥a,∠1,∠2,∠3是直线a、b、c被直线d截出的同位角.求证:b∥c.【教学说明】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空间观念.【归纳结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讨论:完成一个命题的证明,需要哪些主要环节?与同学们交流.【教学说明】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帮助他们形成知识体系,为以后的证明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二、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已知∠1=100°,∠2=80°,∠3=105°,则∠4= .2.如图,AB∥CD∥EF,则∠A+∠ACE+∠E= .3.如图BD平分∠ABC,ED∥BC,则图中相等的角共有()A.2对B.3对C.4对D.5对4.如图,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EG平分∠BEF,∠1=40°.求∠2的度数.5.如图,已知A、B、C同在一条直线上,D、E、F同在一条直线上,且∠A=∠F,∠C=∠D,判断AE与B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教学说明】通过对练习的处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推理的方法去证明问题,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自觉地运用转化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答案】1.105°;2.360°;3.D.4.解:∵AB∥CD,∴∠BEF=180°-∠1=180°-40°=140°.又∵EG平分∠BEF,∴∠3=12∠BEF=12×140°=70°.∵AB∥CD,∴∠2=∠3=70°.5.AE∥BF.证明:∵∠C=∠D,∴DF∥AC.∴∠A=∠1,∵∠A=∠F,∴∠1=∠F.∴AE∥BF.本节课主要是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理,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规范的推理过程的表述.再到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证明的过程中,图形有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1.P117.本节课主要是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理,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规范的推理过程的表述.再到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证明的过程中,图形有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课时1 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重新研究证明,并能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感受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和合乎情理地表达问题的能力.通过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活动确认“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和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多媒体课件.我们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怎样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小学中我们通过测量的方法进行过验证,但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三角形进行验证,有没有一种能证明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方法呢?【教学说明】通过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测量的方法只能进行有限次的验证,并不能对所有三角形进行验证,所以必须寻找一种能说明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方法,为后面的证明做准备.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考:(1)如图,如果我们只把∠A移到了∠1的位置,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如果不移动∠A,那么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2)根据前面给出的基本事实和定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吗?你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证明过程吗?与同学们交流.【教学说明】使学生从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证明,并且还需添加辅助线,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规范的示范,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掌握推理的方法步骤.【归纳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思考:(1)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2)如果把三角形三个角“凑”到A处,过点A作直线PQ∥BC(如图),他的想法可行吗?如果可行,你能写出证明过程吗?与同学们交流.【教学说明】让学生尝试模仿用另外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证明方法再次得到深化.运用所学的知识,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例如图,在△ABC中,∠B=38°,∠C=62°,AD是△ABC的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教学说明】通过例题,要让学生体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角的求值问题中的应用.注意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ABC中,∠A=80°,∠B-∠C=40°,则∠C= .2.∠A=∠B+∠C,则这个三角形是.3.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的度数为()A.45°B.135°C.45°或135°D.都不对4.若△ABC的一个内角是另一个内角的23,也是第三个内角的45,则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为()A.30°,60°,90°B.40°,60°,80°C.48°,52°,80°D.48°,72°,60°5.如图,AD、AE分别为△ABC的高线和角平分线,且∠B=35°,∠C=45°,求∠DAE的度数.【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理解和检验学生运用的情况,第5题教师可以引导,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纠正强化.【答案】1.30°;2.直角三角形;3.C;4.D.5.解:在△ABC中,∠B=35°,∠C=45°,∴∠BAC=180°-(35°+45°)=100°.又∵AE平分∠BAC,∴∠CAE=12∠BAC=12×100°=50°.在△ACD中,∠ADC=90°,∠C=45°,∴∠CAD=90°-45°=45°.∴∠DAE=∠CAE-∠CAD=50°-45°= 5°.你掌握了哪些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在证明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共同交流.【教学说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证明方法、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理解和掌握,便于灵活熟练的运用.1.P120.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探究与发现带来的乐趣.特别是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交流更是一种互补.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课时2 三角形的外角【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2.知道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3.学会运用简单的道理来计算三角形相关的角.【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主动探究的成功与快乐.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时能准确地推理.多媒体课件.(1)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它是由什么组成的?(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内容是什么?【教学说明】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做准备.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ABC内角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称为△ABC的外角.如图,∠1是△ABC的外角.问题1:你能在图中画出△ABC的其他外角吗?∠1与其他角有什么关系?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教学说明】结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既巩固了对概念的理解,又让学生进行证明,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归纳结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问题2:(1)已知:在△ABC中,∠B=∠C,AD平分外角∠EAC.求证:AD∥BC.(2)已知如图,P是△ABC内一点,连接PB、PC.求证:∠BPC>∠A.你们的证明方法一样吗?与大家共同交流.【教学说明】学生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它不受教师点拨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二、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已知AB∥CD,∠C=75°,∠A=30°,则∠E= .2.如图,△ABC中,∠B=∠C,FD⊥BC,∠AFD=158°,则∠EDF的度数等于.3.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无法确定4.如图所示,在△ABC中,E、F分别在AB、AC上,则下列各式不能成立的是()A.∠BOC=∠2+∠6+∠AB.∠2=∠5-∠AC.∠5=∠1+∠4D.∠1=∠ABC+∠45.如图,△ABC的外角平分线与BA的延长线交于D点.求证:∠BAC>∠B.6.已知△ABC中,D是BC上的一点,且∠1=∠2,∠3=∠4,∠BAC=78°,求∠DAC的度数.【教学说明】独立完成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强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答案】1.45°;2.68°;3.C; 4.C.5.证明:∵∠BAC为△ADC的外角,∴∠BAC>∠1.又∵∠1=∠2,∴∠BAC>∠2.又∵∠2为△BCD的外角,∴∠2>∠B.∴∠BAC>∠B.6.解:∵∠3=∠1+∠2,∠1=∠2,∴∠3=2∠2.又∵∠4=∠3,∴∠4=2∠2.设∠2=x°,则∠4=2x°,在△ABC中,x°+2x°+78°=180°,解得x°=34°.∴∠3=∠4=68°.∴∠DAC=180°-(∠3+∠4)=180°-136°=44°.1.师生共同回顾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等知识.2.谈谈你的收获,还存在哪些不足?【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概念和定理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前后联系,领悟方法.1.P121.本节课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学生可能对第一个推论在理解上出现偏差,教师可以适当强调.在计算角的度数、证明两个角相等或角的和差倍分时,常常用到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在遇到证明角不等的时候常用到推论2,为学生的计算和证明指明了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教学(上)一、本章教学目的:1.理解教学概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3、重点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的有关内容(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二、讲授第一节:教学概述思考:什么是教学?㈠教学的概念广义的教学: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指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学校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思考: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与自学关系如何?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
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与自学: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
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
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
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㈡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思考2:一个学期的学校工作就要结束了,甲学校的领导班子决定:为了照顾大家的积极性,从饭堂工人到教师,奖金一律平均分配;而乙学校的领导班子则决定:奖金有比例地向教师倾斜。
你赞同哪一种做法?为什么?⒈教学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主导地位。
教学处于主导地位,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因为: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思考:你知道哪些学校工作不以教学为主导地位的做法?请列举,并说说经验与教训。
(20世纪50年代:劳动为中心;20世纪60年代:政治为中心;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文化革命为中心;结局:我国教育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思考:假如你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你应在教学中完成哪些基本任务呢?⒉教学的基本作用①授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②发展基本能力(体力、智力、创造才能等)③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思考:什么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基本能力”?(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如阅读、写作、运算、实验技能等。
技巧是指一种技能操作或动作的自动化。
基本能力: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如体力、智力、创造才能等。
(请阅读表7-1)三、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自主阅读)四、讲授第三节:教学过程㈠教学过程的性质教学是一个过程。
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至今还在探索。
认识教学过程,关键在于:弄清教学过程的性质,弄清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
下面是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如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的认识活动,在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心身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㈡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①引起求知欲②感知教学材料③理解教学材料④巩固知识经验⑤运用知识经验⑥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上述教学的六个基本环节,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时间连续性特征。
各个环节都有其独立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彼此之间又有机联系、相互衔接,这六个基本环节是各个学段、各门课程的在传授/接受教学一般都要经历的共同环节,也称为“基本式”。
案例分析:案例:《蝉》的教学片段师:蝉是夏天的歌唱家,它的嗓子在哪里?它歌唱是为了呼唤,还是怕热或爱热?人家说蝉是餐风吸露的,它吃的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看到蝉是从地下钻出来的,它又是怎样钻到地里去的?蝉对人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该保护还是该捕杀?学生对这些问题并不了解,纷纷要求教师回答。
问: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哪些阶段?案例:“力”的概念的教学片段师:“力”是什么?学生答不出来。
师:谁能讲出力的表现呢?生:(活跃起来)人提水、起重机吊钢管、磁铁吸铁钉......师生一起讨论、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并以图表示。
最后得出“力”的初步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问: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哪些阶段?案例:作文——我的妈妈甲老师的班:全班50名学生的50名“妈妈”都一样乙老师的班:全班学生写出的妈妈各有特色,形形色色,在模仿中有创造。
问:为什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乙老师的教学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哪些阶段?案例: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分析:数学李老师对教学过程的环节把握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李老师的教学体现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哪些阶段?2、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⑴明确问题⑵深入探究⑶做出结论(指导学生阅读P190-198课本材料“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学习”、“鸟为什么会飞”“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待学生阅读完后提出问题:在明确问题、深入探究、做出结论三个阶段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①问题的选定往往较难,可由老师来做,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②要根据探究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假设与论证,有时一个问题需要多次的假设与论证,不要按程序机械处理。
③做结论时,必须对探究活动的内容、态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归纳与总结、优化与提升。
④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注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探究方式的区别⑤要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知识的探究目的上来(三)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③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④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⑤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启发思考:什么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启发思考: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两者之间联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符合人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例:圆的概念的教学。
注意: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例:文革中的教育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两者之间联系: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例:知识的掌握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而智力发展好的儿童对知识掌握的效率会比其他的儿童高。
如“马背儿”与发达地区儿童智力比较、高智商儿童与一般儿童知识掌握比较。
思考:既然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促进于智力的发展,应该是知识越多智力越高,但为什么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呢?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知识不等于智力;教学方法不当、学习态度不正确都会影响智力的发展。
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思考: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之间有何联系?两者之间联系: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思考:为何知识分子往往会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思考:由知识转化为思想有何条件?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定能够提高思想,因为由知识转化为思想还有一个态度问题、情感问题,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听听而已、态度消极、漠然置之,那么他们掌握的知识很难转化为他们的观点,因此要使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影响,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
只有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吸取知识,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4、智力活动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
两者之间联系: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例:①智力不正常的人其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都会出现问题。
②推孟实验。
注意: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教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因而如何处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思考:怎样处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两者之间联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既同教师的作用有关,也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的个体因素有关。
)分析:前几年,深圳市的一所学校提出:学生是上帝,学校教学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
你对此有何看法?(是杜威的“现代教育”派观点的体现,忽视教师主导作用)注意: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进行小结。
布置课外作业:1、按基本要求复习。
2、自学167-180页的内容,了解其中的教育家有关教育观点。
3、思考本章课后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