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学

合集下载

第七章 教学(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第七章  教学(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第七章教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填空)–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备课•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

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

(1)备课的意义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备课的要求(填空)①备课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研究教法)(填空、简答)A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B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如班风等;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C设计教法–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②备课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填空)A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这种计划应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期或学年的教学总要求,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各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各课题所需要运用的教学手段等。

B课题计划–在制定好学年教学进度计划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制定出课题计划。

课题计划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及备课时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必要的教具。

此外,教师还要考虑课题之间的联系,做好协调工作。

C课时计划–它通常是指教师为某一节课而拟定的上课计划。

与上述两种计划相比,课时计划是更直接、更具体的教学准备。

它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进程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一)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教学是什么,答案形形色色,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七种1、教学即传授知识、技能2、从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去定义,教学即成功3、教学是一项有意向的活动4、教学是一项教师依照学生的心智、理性和判断,遵循某些道德规则,友善对待学生的问题以及为学生理解做出探索的活动5、科学的教学定义应该是一个命题组合英国的彼得斯和赫斯特认为教学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图;二是说明适当的学习内容;三是选择恰当的认知方式。

6、教学与发展的观点主要代表是赞科夫等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托的教育实验家,他们深人研究教学的整体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材料后,发现人类经验知识的迅速增长,而教学的时间期限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他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的概念。

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旨在加速个人心理发展,加速掌握对周围世界已知的规律而精心组织的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在智、情、意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7、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二)我国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相互作用以课程为中介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3、教学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适应范围有多种(三)现代教学概念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各门学科课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体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三、教学理论流派(一)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第七章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
理论基础:职能主义目的观、教育工具价值观、小大人的儿 童观、文化传递功能观、联想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特点:格外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三、学生中心说 (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 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
1、中国古代: 孔子:学、思、行 荀子:闻、见、知、行 儒家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笃行之 2、古代西方 昆体良:提出三个递进的学习阶段(1)模仿(2)接受理论的指导(3)联系 3、西方近代 夸美纽斯:以感觉论为基础,指出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主张教学必须与自然的规律、与
四、学科中心说 ( discipline-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科目中心说,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课程改革运 动中。
背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反思科技落后的原因是教育问题。 代表人物:布鲁纳、古德莱德、施瓦布、菲尼克斯 理论基础:英才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个人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
现代教学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使知、情两方面 的因素在教与学的总体矛盾框架中得到和谐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 序。实质是时间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逻辑历程。P240
(一)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结构的探讨
二、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
就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整合地设计和开发以多媒体网络为 主的教学媒体,将内容融合到媒体及其结构之中,促进人的 知识、经验和价值的学习。
(一)知识的学习 分科知识的学习、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学

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改革实践价值的实现。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精心安排下进行的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5教学与教育、课程、智育等概念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一般任务1【教授】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2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a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b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c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a认识的间接性b认识的交往性c认识的教育性d认识需要教师的指导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阶段1、【引起】动机(1)设法使学生在每个章节、每个课题前,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2)进行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七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七章 数与代数的教学
“数与代数”的地位和作用
“数与代数”的内容分析和要求
一、“数与代数”是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
第5 页
“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数与代数”这一领域是由以往“数与计 算”“代数初步知识”“量与计量”的部分内容整 合而成的,历来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主体, 是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其中,整数、小数、 分数、百分数与负数的认识及相应的四则运算都是 最基础的知识。小学数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数、量与 形三个方面,其中计量离不开计算,形体属性的量 化也离不开计算。在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绘制 统计图表时,都需要具有数与计算的基础。
第 10 页
“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特别提示
“数与代数”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数量关系、探索数学规律及建立数 学模型的基石。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更准确地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同时它 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本节分别从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 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探索规律等六方面阐述分析“数与代数”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正文 . 第七章
“数与代数”的地位和作用
“数与代数”的内容分析和要求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8 页
“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数与代数”是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数与代数”中有很多 对立统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整数与分数、约数与倍数、正数与负数、加与减、 乘与除、通分与约分、精确与近似等。在研究“数与代数”的过程中,也充满了对 立与统一,如已知与未知、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实践与理论等。这些内容都 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正文 . 第七章

第七章 教学与教学过程-1

第七章 教学与教学过程-1
(学校的性质、教学的作用、学校工作实践决定)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 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
问题 :
怎样体现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时间上,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 内容上,以书本知识为主 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活动开展上,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主
附加:教学的作用
(1)表现在它对学生知识、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 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教学及其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广义的教学往往和教育通用,是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一 切含有传授和学习某种经验成分的活动。包括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所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 当中,并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室和学校。 狭义的教学专指学校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 同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 师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 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 体力,培养能力,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及良好个性的教育活 动。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是紧
密相连、辩证统一的,不是割裂和条件。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 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化上: (1)认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
学性的学科内容,教育作用必然伴随而生。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 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 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 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 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 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 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 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 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 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 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 能力才有其价值……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2);(3)。

第七章 教学心理PPT教学课件

第七章 教学心理PPT教学课件
(一)促进学生发展 (二)促进教师成长
2020/12/09
12
第三节 教学策略
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既包括教的策略, 又包括学的策略。本章只从狭义上讨论教 学策略问题,即主要讨论教的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二、基础性教学策略(自学) 三、发展性教学策略(自学)
2020/12/09
13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第七章 教学心理
2020/12/09
1
第一节 教学心理的概述 第二节 教学设计(自学) 第三节 教学策略
2020/12/09
2
第一节 教学心理的概述
一、教学的含义 二、教学活动的要素(自学) 三、现代教学基本价值取向(自学)
2020/12/09
3
一、教学的含义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的分析
(2)能动性。学生有选择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 认知结构中去。
(3)创造性。学生创造性地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
2020/12/09
8
3、学生的意义构建是在教师引导下 进行的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价值引导 作用。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规划、组 织、监控评价的作用。
2020/12/09
2020/12/09
5
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 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学习。
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 程。
2020/12/09
6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一般 认识的显著特点:
(1)间接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掌握间接 知识,而不是通过亲身的实践去认识现实世界。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2. 密度的计算方法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4. 力的相互作用三、教学过程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1)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回答:共同点是都有质量;不同点是体积不同。

(3)教师总结: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密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演示如何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2)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密度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讨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教师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力的相互作用(1)教师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

(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力的相互作用。

(3)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通过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上)》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上)》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想也许、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知识与方法同样重要。

二、教学的意义(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三、教学的任务(一)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二)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三)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一、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注重“躬行”,即身体力行,初步形成了把“学”、“思”、“行”看做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

这是我国最早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思孟学派的《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论专著。

阐述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与方法朱熹比较强调学与思,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居敬持志的读书法,但他对行有所忽视。

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思想被称为“产婆术”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中。

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

昆体良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教学过程理论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夸美纽斯认为“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因而教学艺术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模仿和遵循自然的秩序,卢梭极力主张自然教育,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是指儿童内在的身心发展,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并首创发现教学赫尔巴特重视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教学,是他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教育学-第七章 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

教育学-第七章 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

第七章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授课章名称第七章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本章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事实性知识;2.能陈述事实性知识的特点及价值;3.能陈述事实性知识学习的含义;4.能根据事实性知识学习规律设计该类教学。

教学重难点事实性知识的识别;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规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事实性知识学习规律设计该类教学。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规律;能根据其学习规律设计事实性知识的教学过程。

学时数3学时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事实性知识的学习一、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的含义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存储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通过书籍或其他媒介存储于个体之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认知心理学研究知识的习得、保存、提取,其中的知识是指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用知识和认知两个维度来界定教育目标,其中知识是指存储在个人头脑之外的教材内容知识;本章及后面几章论述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均指教材内容知识,但其一旦与认知相结合就可以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

事实性知识——指学习者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安德森)。

事实性知识——是一种单独出现的、存在于过去和当前的、不具有预测价值并且只能通过观测过程而获得的内容类型(伊根)。

结合这两种概念,我们要从以下三个特点来理解:1.点滴性和孤立性某条事实性知识与其他事实没有或有较少的联系,可以单独将其列出来记忆,如“一站到底”或“碟牌王中王” ,“正大综艺”“开心辞典”、“幸运52”等节目中的题目。

2.抽象概括水平较低事实性知识往往是对具体客体或事件间关系的直接关系的描述,通常不涉及事物背后所隐藏的基本原理,有时是人为规定的或约定成俗的。

如各种路标。

3.具有基础性事实性知识,一方面它是系统掌握某一学科的内容而言;另一方面,其基础性体现在它的稳定性上,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基础性媒介。

事实性知识的分类二、事实性知识的作用1. 常识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十分必要。

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思PPT课件

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思PPT课件

第二节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基 本 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 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是教学反 特征 追求教学环节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 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
观点一:1、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2、自我反思和集体反
3、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4、理论反思和经验反
观点二:(1)从教学进程来分,可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
评价对象
评价主体
新的教学 评价理念
评价结果
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
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 关注评价结果的反馈及被评价者的认同及对 全面综合 多样化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关系 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
第一节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标 准 化 成 就 测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

成就水平的测验。它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之一。
教师自编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 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
非测验的评价
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常常采用非测验的评价手段,茹案 感评价等
方法二 (4)说课、听课与评课; (5)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6)对课堂教学进行录像; (7)进行反思性的行动研究。
第二节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过程 具体经验阶段 观察和分析阶段(反思最集中的环节)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 (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 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
重新概括阶段
教师通过反思可以缩短其专业
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2、定量评价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汇总一、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名解):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人事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过程。

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

其中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2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简述教育过程的特殊性?或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是如何体现的?●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学生)●教学认识有特殊的客体(教材)●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学生发展)●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考试)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活动实际有用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

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损害个体的整体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未同步进行、一一对应。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虽然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但知识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的量与智能发展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水平之间不是一种绝对的正比关系,两者之间不同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剪刀差”。

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第七章 课堂教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第七章 课堂教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课堂教学知识点汇总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教学的概述★★★1、教学的含义存在多种认识,但有共同之处:a、强调教与学的结合,是辨证统一的。

b、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c、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目的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b、教学与智育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3、教学的功能a、教学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传递和继承人类知识文化,社会延续发展的条件b、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二)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中国:《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教学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古希腊、罗马: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产婆术”柏拉图“理念世界”培养军人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儿童年龄分期“和谐教育”昆体良因材施教反对体罚2、近代教学思想精华最初引进国外教学思想(夸、裴、赫)我国:梁启超、蔡元培(反对讲授、灌输)、陶行知(教授法——教学法)3、当代“教学”的新观念★★★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专才教育——通识教育“教学”观的变革有六大趋势:a、重视教师——重视学生b、重视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c、重视教法——重视学法d、重视认知——重视发展e、重视结果——重视过程f、重视继承——重视创新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念★★1、教学理论的概念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既是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遵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既是描述性理论,也是处方性、规范性理论。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前者:“怎样教”促进学习后者:“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描述学习b、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有两种极端:“大教学小课程”,“大课程小教学”其实,教学与课程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研究侧重点不同:课程(学习的范围)教学(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七章之教学方法

第七章之教学方法

• 师:读课文中的句子,结合课文想,"心疼"是什么 意思? • 生:就是心里难受。 • 师:课文中说谁心疼,为什么? • 生:朱德白天爬山,挑粮,晚上工作劳累。 • 师:心疼就是不忍心,心里难受,课文中表达战士 跟朱德感情深。现用"心疼"说一句话。 • 生:看着老师一天天消瘦的面容,我们心疼极了。 • 分析: • (1)这位教师在教学中贯彻了哪些原则? • (2)体现了教学进程的哪些基本规律?为什么?
(三)快乐教学法
• • • •
快乐教学法的实施途径和基本要求是: 1.创设快乐的环境, 使孩子们乐于学习; 2 .激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 .重视帮助学生获得 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 。
(四)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象科学家进行科学 研究那样,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 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具体步骤是: 1.教师选定要由学生自行发现的一个或几个一般原理; 2.建立问题情境; 3.组织提问或演示活动,以帮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 案; 4.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5.实施方案,得到一般原理式概念; 6.把新发现的一般原理和概念运用于实际。
具体步骤是:
• • • •
1.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 2.实施教学计划; 3.测定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 4.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第二次 学习的机会; • 5.有针对性地再讲述有关内容,即对已 确定的教学目标再进行一次强化。
思考题:
• • • • • • • •
1.你是怎样理解教学的? 2.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 3.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有哪些作用? 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 的运用有什么具体要求? 5.教学过程的概念和本质是什么? 6.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7.如何正确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8.我国中小学的基本教学原则有哪些?贯彻的要 求是什么?

第7章 教学原则

第7章  教学原则

第七章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识记概念: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统一的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理解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则的关系; 理解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掌握运用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能够运用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的理论来分析中小学一些教育现象,评价教师的行为表现,诊断教学问题。

重点: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难点: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原则的关系考纲要求: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第一节教学原则概述一、教学原则的内涵(一)教学原则的定义关于教学原则的定义,国内外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基本要求说,基本原理说,基本准则说和混合说。

(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1-163)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学原则从属于教学目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其次,教学原则的确定有赖于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再次,教学原则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与运用起指导作用。

(二)教学规律、教学原理与教学原则人们一般根据教学规律来阐述教学原则。

教学规律是教学及其组成成分发展变化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内在的东西,人的感官不能把握规律,只有思维才能把握。

即只有当这种联系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时,才可称之为教学规律。

不管我们是否认识清楚,是否愿意遵循,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

如不管教育者有意还是无意,教学总是具有教育性。

这就是一条教学规律。

教学原则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融合社会和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价值的实现。

基于不同的基础和取向,教学理论也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并有着各自的体系建构。

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是教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

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明确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对从事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内容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四、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的概念(一)词源解释教学”两字最早见之于《尚书.兑命》:斅(xiao )学半”对此,孔颖达的解释是,上学为教xiao ;下学者,学习也。

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

”宋人蔡沈的解释是斅,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

”这说明其词义是一种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方面活动,蕴含着“教”与“学” 不可分离的思想。

《礼记—学记》中曾经写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英文中教学为“ teachi ng,与学习一词 "lear ning是同源派生岀来的两个词。

(二)定义辩争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思考:哪一种定义更好?二者共同点:强调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互动;都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种更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第二种则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

三)教学与相关概念辨析1.教学与教育2.教学与智育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一)古代的教学思想我国: 1.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儒家思孟学派《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居敬持志4.我国古代《学记》阐明了教学的作用与目的、制度与组织形式、内容与方法、师生关系。

西方: 1.苏格拉底“产婆术”2.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主张体育、德育、智育和谐教育。

3.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提出了对儿童进行早期训练的方法。

(二)近代教学思想我国:梁启超:趣味教学;蔡元培:自动自学、自助自研西方:夸美纽斯、佩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三)当代教学的新观念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三、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理论的概念(二)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一)教学理论的概念1.概念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2.教学理论和相关概念辨析(1)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有效的学习理论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教学,但是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最可靠的起点,从中可以发现按师生的心理过程和因果关系等方面来阐明教学的一般原理。

从规范性和处方性角度考虑,教学理论关心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而不是描述学习。

具体地说,教学理论主要研究“怎样教”的问题;学习理论主要描述和说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情况”的问题。

2)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a.大教学小课程。

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从而教学理论包含课程理论。

代表学者是苏联教育家。

b.大课程小教学认为课程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这种看法在北美比较普遍,认为教学知识课程的实施与设计,教学理论知识课程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课程论和教学论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实课程和教学是相关的,与其说是两件事,不如说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但是,课程与教学在逻辑上又是可分的,从而有各自研究的侧重。

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

此外,课程与教学属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两者还可以被认为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正是因为这种“胎连式”关系,“课程-教学”这个词已经被人们接受,并且被广泛采用。

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1)形成中国:《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西方:拉特克最早使用了“教学论”一词(2)发展线索(二)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3.认知教学理论4.情感教学理论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普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

(刺激S-反应R的联结)华生-行为主义实验被试是一名出生只有11个月叫做艾伯特的婴儿。

首先让艾伯特接触一个中性刺激小白兔,艾伯特毫无害怕的表现,想用手去触摸它。

然后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的使婴儿害怕的响声。

经过3次结合,单独出现小白兔也会引起艾伯特的害怕与防御的行为反应;6次结合后,被试的反应更加强烈;随后泛化到相似的刺激,艾伯特对任何有毛的东西都感到害怕,如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有白胡子的圣诞老人。

(1 )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贝尔( 2 )理论基础:环境为个体提供潜在的刺激,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者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 反应连接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

( 3 )基本主张:a.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b.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c.学科知识结构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结构的学习d.教学方法:发现法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认知程序。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

因此,他倡导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

评价:布鲁纳教学理论是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一种可贵探讨,其理论曾促进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但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理论在运用时是有条件的,第一,其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具有相当的背景知识和技能;第二,学生使用发现法时,常因为得不到老师的帮助而气馁;第三,班级团体中个体差异会造成学生发现问题答案的先后不一,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学生不良的精神压力;第四,采用发现法教学时,一般以团体讨论的方式展开课堂活动,而团体讨论自身固有的一些缺点也决定了发现教学法的局限性。

(1)人物:罗杰斯(2)理论基础: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注重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教学本质即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3)基本主张a.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b.教学过程:非指导性教学过程,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c.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无意义学习只与心有关,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与全人无关,意义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渗透性的,而且是学生自我评价的。

d.师生关系的品质教师要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品质,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

评价:罗杰斯的教学主张一向被称作?°学生中心的教育?±,这种教学理论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可否认,情感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这对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教育哲学的观点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是很崇高的教育理想。

然而面对社会现实,除非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理想完全实现,它才能避免批评。

缺乏明确的目标、缺乏周详的设计、缺乏评量依据、理念缺乏共识。

评价: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在于反对传统教学中的机械客观主义,主张知识是在主体与环境、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构的,同事,知识不是绝对的和中立的,而是相对的和蕴含了主体的价值观的。

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本质上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的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过程一、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四、教学过程中的几对重要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含义二)教学设计的特征三)教学设计的依据一)教学设计的含义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特征1.指导性2.统合性3.操作性4. 预演性5. 凸显性6. 易控性7. 创造性 三教学设计的依据2. 1. 现代教学理论 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 教学的实际需要4. 学生的需要和特点5. 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基本程序包括:( 1)规定教学的预期 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 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2)确定学生的 起点状态 ,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 应掌握 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 为习惯; ( 4)考虑用什么 方式和方法 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 方法 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 测量与评价 。

(二)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1. 系统分析模式是在借鉴工程管理科学的某些原理基础上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