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解读-2003pp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待定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2010年12月10日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病原学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 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解读
COtU∞,2010:18-28. [2]Liang X。Bi S,Yang W,et a1.Epidemiologl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AASLD Postgraduate
China一-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mitis B
者可再接种3针,并干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l~2 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一针60仙g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与2005年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在慢性乙型肝炎治 疗方面补充了许多新的理念。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很难清除, 所以治疗的总体目标强调“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 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或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 化、肝细胞癌(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和延长存活的时间。”在这段字数不多文字中,把慢性乙型肝 炎的总体治疗目标阐述得非常明确、清晰,删去了现阶段难 以实现的“清除HBV”、“阻止疾病进展”的目标,体现出新版 指南更为客观,更为现实。新版指南再次强调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措施,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 行规范的长期抗病毒治疗,目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虽较 以往已有所提高,但还有待进行更多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宣 教,让更多乙型肝炎患者认识到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接受 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关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新版《指南》明确指出,无论 HBeAg阳性还是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征主 要依据血清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要求血清HBV
・14・
空堡蝤压璺銎瘟盘查垫!!堡!旦箜兰鲞筮!塑£!也』堡!也!坐堕望堡:生!型!型!Q!!:!型:兰:№:!
・指南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教学课件ppt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全球流行,我国发病率高,主要由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途径。
发病机制
01
02
03
乙肝病毒复制
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
免疫病理反应
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导致 肝细胞损伤和炎症。
疾病进展因素
遗传因素、生活习惯、治 疗不当等均可影响疾病进 展。
当ALT、AST、TBIL、DBIL等指标出现异常时,提示肝脏功 能受损或出现炎症反应。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评估病情 严重程度。
HBV DNA检测与解读
HBV DNA检测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检测血液中HBV DNA含量。
HBV DNA水平与病情关系
HBV DNA水平越高,说明病毒复制越活跃,病情可能越严重。需要根据HBV DNA水平、肝功能检查结果等 综合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 南解读教学课件ppt
2023-10-29
目 录
• 慢性乙型肝炎概述 •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与评估 •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的对症治疗与辅助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01
慢性乙型肝炎概述
定义及流行病学
慢性乙型肝炎定义
核苷(酸)类似物
通过抑制HBV聚合酶,阻 断病毒DNA的合成,如拉 米夫定、恩替卡韦。
干扰素
通过调节免疫应答,抑制 病毒复制,如α-干扰素、 聚乙二醇干扰素。
作用机制
核苷(酸)类似物主要是 抑制HBV聚合酶,而干扰 素主要是调节免疫应答。
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估与调整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解读一、总体印象:与2005年指南比较,2010年更新版表达更简洁,条理更清晰,对抗病毒治疗和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更重视,对特殊情况的处理更具临床操作性。
尽管也有缺点,但瑕不掩瑜。
二、大致内容:2010年更新版目录共有19章节,2005年指南为21章节。
绝大部分章节编排沿用了2005年指南的顺序,前10章节完全相同。
删除了原来的第11章节“抗病毒治疗应答”,改为附件2“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名词解释”。
删除了原来的第16章节“关于联合治疗”。
删除了原来的第20章节“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和流程”,并修改了附件3“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一般流程图”予以替代。
将原来第17章节“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中的第8条“其他特殊情况的处理”独立成章为2010年更新版的第16章节“特殊情况的处理”。
三、细节变动(以2010年更新版章节为序):1.病原学:2010更新版更为简洁,删除了2005年指南中“HBV含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RF)”、“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P基因变异”等描述,尤其是P基因变异的描述,与现在的认识相距甚远,删除比较合适。
关于基因型,2010年更新版指出HBV已发现有A~I9个基因型,2005年指南中是8个基因型。
并指出“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2.流行病学:2010更新版的亮点是加入了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2005年指南中广为传播的“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就此成为历史。
2010年更新版明确指出“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虽然文字内容与2005年指南无差别,但态度更坚决,有利于对公众的科普宣传和反对乙肝歧视。
【VIP专享】乙肝防治指南解读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南精萃与点评(一)2011-08-11 10:28 来源:医学论坛网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显示,在2006年的调查中,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已经降低到7.18%,在5岁以下儿童中,更是降低到0.96%。
我国已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区进入到中流行区。
根据新数据推算,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
这与我国预防HBV感染措施得力密切相关。
近5年来,预防HBV感染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2010版《指南》在预防方面作了重要更新。
在本版,我们摘要刊登2010版《指南》中的预防部分,并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来教授点评,敬请关注。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对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还包括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接种方法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要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进行,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越早越好。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 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Ⅱ-3)。
也可在出生后12 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10 μg重组酵母或20 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解读-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我国HBV感染率较高,2006年调查显 示:HBsAg携带率1~59岁为7.18%,5岁 以下儿童为0.96%,与以往的流调结果相 比, HBsAg携带率明显下降。但HBV感
染者数量仍然很大,估计慢乙肝患者有
2000万,防治任务艰巨。
新版《指南》治疗的总体目标强调
●
●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
治疗指南不断更新
美国专家组治疗规范8 AASLD6 美国专家组治疗规范5 APASL11 美国专家组治疗规范10
AASLD2 APASL1
EASL4
APASL3
中国指南14 APASL7 AASLD9
NIH13 EASL12
2000 2001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治疗药物及重要研究结果相继出现
REVEAL研究:病毒载量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关系7,8 Liaw等的研究: 抗病毒疗法能减缓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进展4 1992 1998
2003
2005 2004 2006
2007 2008
IFN被批准 CHB治疗1
ADV3
LVD2
ETV6
TDF10
PegIFN5 LdT9
*核准上市的首年 1. Zoulim F, et al. J Hepatol 2008;48(Suppl.1):S2–S19. 2. GSK. Zeffix® (lamivudine) EU SPC. Feb 2007. 3. Gilead. Hepsera® (adefovir) EU SPC. 2008. 4. Liaw YF, et al. N Engl J Med 2004;351:1521–1531. 5 Roche. Pegasys® (pegylated interferon alfa-2a) EU SPC. Jun 2007. 6. BMS. Baraclude® (entecavir) SPC. Jan 2008. 7. Chen CJ, et al. JAMA 2006;295:65–73. 8. Iloeje U,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678–686. 9. Novartis. Sebivo® (telbivudine) EU SPC. Feb 2007. 10. Gilead. Viread® (tenofovir) EU SPC. Feb 2007.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版
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规范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 属嗜肝病毒科(),基因组长约,为部分双链环状。
的抵抗力较强,但65℃、煮沸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在细胞核内以负链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然后以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分别作为前基因组和编码的各种抗原。
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 ]。
已发现有个基因型[, ],在我国以型和型为主。
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基因型感染者相比,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并且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基因型;基因型患者高于基因型[]。
二、流行病学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亿人曾感染过,其中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万人死于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
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岁一般人群携带率为,岁以下儿童的仅为[, ]。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感染者约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万例[] [] , . China. (),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_乙肝博客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说明乙肝博客/HBV/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05版的“指南”第一次凸显了抗病毒在乙肝治疗中的基石地位,随着《指南》在医生中的大力普及和应用,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肝临床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明显提升,广大乙肝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为提高我国乙肝防治总体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经历5年的实践考验。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肝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新的治疗理念得到认可,新的治疗药物得到批准,新的流行病学数据得以公布,国际上新的乙肝治疗指南/共识也已经更新。
因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修订。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补充了我国自主研究的乙肝流行病学数据。
据2006年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
关于治疗部分,本次指南继续强调了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补充了我国新增的已经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包括聚乙二醇化干扰素2b和替比夫定。
同时,对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相关指标的检测、预测疗效和优化治疗以及治疗的依从性问题等。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包括了近5年来国内外乙肝研究的最新成果,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颁布必将对国内的乙肝防治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正文为规范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解读
吴凡;田德英
【期刊名称】《临床内科杂志》
【年(卷),期】2014(031)005
【总页数】2页(P359-360)
【作者】吴凡;田德英
【作者单位】430030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430030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J], 贾继东;李兰娟
2.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J], 贾继东;李兰娟
3.从《侵权责任法》的视角对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解读 [J], 张专才;郑文艳;白石山
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J], 贾继东;李兰娟
5.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指南解读 [J], 孟庆华;侯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干扰素
(二) 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治疗前应检查: (1) 生化学指标; (2) 血常规、尿常规、血糖及甲状腺功能; (3) 病毒学标志; (4) 中年以上患者,应作心电图和测血压; (5) 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 (6) HCG 检测以排除妊娠。
十一、干扰素
治疗过程中应检查:
(1) 血常规;
七、影像学诊断
2、肝脏弹性测定 优点:无创伤性、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 能够识别出轻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 /早期肝硬化。
缺点:测定成功率及测定值易受影响,并
不易准确区分相邻的两极肝纤维化。
八、病理学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学特点是明显的汇管区及其周
围炎症。
慢性乙型肝炎的组织学诊断内容包括有病原学、炎
≤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
(3)ALT <2 ×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
十、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2、对持续HBV 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
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1)对ALT大于正常上限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 治疗 ; (2)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40岁:最好进行肝活检;如果 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炎症坏死≥G2,或纤 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
四、预防
4、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时,应报疫情。 对慢性HBV携带者及HBsAg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和国 家法律规定不能从事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以外, 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但要加强随访 乙肝患者和携带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 中HBV DNA水平
五、临床诊断-携带者
注意 事项
,联合 HBIG 保护率95-97%。
2、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
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无应答者
可再接种3针,接种后1~2个月检测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60μg重组酵
母乙型肝炎疫苗。
四、预防
2、传播途径预防
推广安全注射、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严防医源 性传播、理发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湘雅三医院感染病科 龚环宇
2010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的历程
主要内容
1
2 3 4 5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自然史
6 7 8 9 10
六、实验室检查 七、影像学诊断
八、病理学诊断
九、治疗的总体目标
十、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四、预防
五、临床诊断
主要内容
11
十一、干扰素 治疗
16 17 18 19
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
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治疗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 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十、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1、一般适应证包括:
(1)HBV DNA ≥104 拷贝/m l(相当于2000 IU/mL)
(2) ALT ≥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
我国乙肝感染现状
二、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
HBV 是血源 传播疾病, 主要经血 (不安全注 射等)、母 婴、及性接 触传播; HBV不经呼 吸道和消化 道传播;日 常学习、工 作或生活接 触一般不会 传染 HBV
HBV经吸 血昆虫传 播未证实
三、自然史
代偿期肝硬化
5年病死率14-20%
急性 HBV感染
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 处理。 如未接种过疫苗或虽接种过疫苗但抗-HBs<10mIU/ml 或抗-HBs水平
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1针乙肝
疫苗20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3针乙肝疫苗各20g
症坏死活动度及肝纤维化的程度。肝组织炎症坏死
的分级(G1~4)、纤维化程度的分期(S1~4)。
八、病理学诊断
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G)分级标准
级
0 1
汇管区及周围
无炎症 汇管区炎症
小叶内
无炎症 变性及少数坏死灶 变性,点、灶状坏死
HAI积分
0 1-3 4-8 9-12 13-18
2 轻度碎屑样坏死
变性,坏死重,或见桥 3 中度碎屑样坏死 形坏死 4 重度碎屑样坏死 桥形坏死范围广累及多 个小叶,小叶结构失常
十六、特殊情况的处理
十七、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12 十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13
十三、免疫调节治疗
十八、抗纤维化治疗
14 十四、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15
十五、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十九、患者随访
一、病原学
1、 HBV基因组又称HBV-DNA,由3200bp组成,为部分 双链环状DNA。cccDNA半寿期较长,很难从彻底 清除。
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HBsAg和(或)
HBV 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携带者
慢性HBV携带(耐受) ALT正常
慢性 HBV 感染
慢性 乙型肝炎 隐匿性 慢性乙肝 乙型肝炎 肝硬化
非活动性HBsAg携带 HBeAg(+) 根据肝功能损害程度 HBeAg(-)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十一、干扰素
(四) 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妊娠、
精神病史 (如严重抑郁症)、
未能控制的癫痫、
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
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失代偿期肝硬化、 有症状的心脏病。
HBsAg(-),HBV NDA(+) 代偿期 失代偿期 分为活动期/静止期
五、临床诊断-携带者
慢性(活动性)HBV携带者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血清HBsAg和HBV DNA阳 性, 血清HBsAg阳性,HBV DNA阴性, 血清ALT和AST正常, 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
八、病理学诊断
慢性肝炎纤维化程度(S)分期标准
期 0 纤维化程度 无 HAI积分 0
1
汇管区扩大,纤维化
1
2 3 4
汇管区周围纤维化或纤维间隔形成,小叶 2 结构保留 3 4 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 肝硬化
九、治疗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
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
十、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十一、干扰素治疗
我国已批准普通干扰素(2a,2b和1b)和聚乙二醇
化干扰素(2a和2b)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有研究认为,普通IFN- 疗程至少1年才能获得较好
的疗效。
十一、干扰素治疗
(一)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1) 疗前ALT水平较高; (2) HBV DNA< 2108 拷贝/ml;[< 4107 IU/mL] (3) 女性; (4) 病程短; (5) 非母婴传播; (6) 肝组织炎症坏死较重,纤维化程度轻; (7) 对治疗的依从性好; (8) 无HCV、HDV或HIV合并感染; (9) HBV基因A型; (10) 治疗12或24周时,血清HBVDNA不能检出。 其中治疗前ALT、HBV 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预测疗效的重要因素
(2) 生化学指标; (3) 病毒学标志; (4) 其他: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 (5) 定期评估精神状态
十一、干扰素
(三)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1.流感样症候群; 2.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 3.精神异常; 4.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 :肾脏损害 、心血管并 发症 、视网膜病变、听力下降和间质性肺炎等。
血清ALT和AST正常,
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
显异常。
显异常。
五、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慢乙肝
血清HBsAg阳性, HBV
HBeAg阴性慢乙肝
血清HBsAg阳性, HBV
DNA阳性
HBeAg阳性,抗-HBe阴性
DNA阳性
HBeAg阴性,抗-HBe阳性
血清ALT/AST持续或反复
二、流行病学
1、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
全球20亿曾感染HBV,慢性HBV感染者 3.5亿,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 竭、肝硬化和HCC。
全世界乙肝流行概况见下图
全世界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概况
二、流行病学
中国从乙肝高流行区过渡到中流行区(见下图) 我国属 HBV 感染中流行区,2006年全国 乙肝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为 :1%。
白蛋白(ALB);
甲胎蛋白(AFP)……
六、实验室检查
2、HBV血清学检测 3、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HBV DNA以国际单位(IU)/mL或 拷贝/mL表示,1IU相当于5.6拷贝。
七、影像学诊断
1、可对肝脏、胆囊、脾脏进行 B 超、电子计算机断 层扫描 (CT) 和磁共振成像 (MRI) 等检查
四、预防
1、乙型肝炎疫苗预防(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接种对象
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
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接种方法
按照0、1、6个月程序20μg重组酵 母(接种后有抗体应答者保护效果 一般至少持续12年)
四、预防
1、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24hr内接种
。单用疫苗阻断母婴传播保护率87.8%
Child-Pugh A级
轻度临床症状及肝功异常 无肝功能失代偿表现 可有门脉高压征:脾功亢 进及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 张 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出血、腹水和肝性脑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