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
叶嘉莹谈诗歌中的赋比兴
叶嘉莹谈诗歌中的“赋、比、兴”叶嘉莹“赋、比、兴”乃《诗经》与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
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
它与西方在“形象与情志关系”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诗歌创作多出于理性的安排,从而降低了“兴”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而成为不重要的一环,其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的“比”的手法。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我们作为人类,有心灵有感情,天生就应该是爱好诗词的。
“人禀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面对外在的一切物象,人们都应该有所感应。
很多人以为,所谓物象就是动物、植物、鸟兽、花草等外在的事物,故说《诗经》上常常用外物引起诗人的感发,就是草木鸟兽引起了诗人的感发。
其实,所谓外物的这个“物”,“人禀七情,应物斯感”的“物”,应该分成两方面:一个是大自然的物象,是草木鸟兽;另一个是人世间事物,就是刘勰所说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
当你看到外在物象的种种变化时,内心自然会有一种感受产生。
所以,古代像李后主的小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就表达了他不假修饰的感情:怎么这样好的春红竟然就谢了,竟然满树都谢了?真是“太匆匆”了!如果说“林花谢了春红”还是外表所见的现象,那么,“太匆匆”则是词人内心的悲哀与感叹。
花的生命本来就是短暂的,可是,花不只是太匆匆,仅有短暂的三五天的生命,更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打击摧伤。
他这里所说的朝来的寒雨、晚来的寒风也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并不是说朝来就只有寒雨没有风,晚来就只有风没有寒雨。
中国的文学对举都有普遍包举的意思,“朝来寒雨晚来风”是自朝至暮都有冷雨寒风的吹袭。
而这寒风冷雨的吹袭打击,就是只对花草吗?辛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两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是一本由叶嘉莹先生所著的书籍,旨在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吟诵艺术。
以下是该书的大致内容:
1. 引言:叶嘉莹先生通过讲述自己与古典诗歌的渊源,引出中国古典诗歌吟诵的话题,并阐述其重要性。
2. 中国诗歌的特色:叶嘉莹先生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中国诗歌的独特之处,即“言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强调诗歌是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3. 西方诗的特点:叶嘉莹先生对比了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特点,指出西方诗歌更注重史诗和戏剧的表达形式。
4. 中西方诗的差别:叶嘉莹先生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在表达方式和审美取向上的差异,强调了中国诗歌向内求、内心的兴。
5. 古典诗歌吟诵的技巧:叶嘉莹先生详细介绍了古典诗歌吟诵的基本技巧,包括声调、节奏、韵律等方面,并给出了具体实例。
6. 吟诵与诗歌理解:叶嘉莹先生阐述了吟诵对于深入理解古典诗歌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吟诵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7. 吟诵与个人修养:叶嘉莹先生指出,吟诵古典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养身心的过程,能够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8. 吟诵的传承与创新:叶嘉莹先生强调了吟诵传统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提出了在当今时代如何对吟诵进行创新和发展。
9. 结语:叶嘉莹先生总结全书内容,并再次强调了古典诗歌吟诵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古典诗歌吟诵九讲》是一本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吟诵艺术的书籍,对于喜欢古典文学和诗歌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诗歌教学:立象以尽意
诗歌教学:立象以尽意沈在阳【摘要】高中诗歌鉴赏一直是教学难点,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单纯靠教参和鉴赏辞典,缺少相对独立的鉴赏能力。
笔者以意象为中心展开教学,经由“读诗寻象”“析象定意”“合象赏境”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意象进行精细化分析,从而参悟诗歌的奥秘,并进而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其复杂的精神世界。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具备渐进以求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做到能赏能鉴,既可“意会”,又能“言传”。
【期刊名称】《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意象分析【作者】沈在阳【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第一中学【正文语种】中文对诗歌的鉴赏并不容易,尤其是“真赏”能力。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诗人姓名隐去,让大家欣赏一些诗歌,结果是尴尬的,很多好诗被当做平庸之作,而一些平庸之作却被当做杰作。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人评价作品是看人的,而不是从诗歌本身出发的,一旦不知作者是谁,就完全丧失了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的能力。
而这种从诗歌本身出发的鉴赏才是真正的鉴赏能力,而不是像一些诗歌鉴赏辞典所说的,篇篇都是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无懈可击的名篇。
培养学生的真赏能力,应该从何处入手?应该是从意象入手,从分析意象开始探索诗歌的奥秘。
对意象的定义,没有定论,有的说是“意中之象”,有的说“表意之象”,不一而足。
跟学生说,应该简单一点好,我觉得黎志敏的表述最简单最好理解:诗歌意象就是具有情感伴随的表象。
①现代诗歌理论家普遍认为意象是诗歌中最重要的部分,有的甚至认为诗歌就是意象的符号系统,意象是诗的出发点,也是诗的终点。
我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如此,刘若愚在其《中国文学艺术精华》里说:“对于形象的偏爱超过抽象,可以说是任何文字诗歌都具备的一种特征,但这在中国诗中尤为显著,中国诗的形象思维及其力避抽象推理的倾向已深为西方诗人和读者称道。
”②诗歌理论家也认为,从诗人创作诗歌的过程看,诗人第一步是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寻找恰当的“表象”,然后为“表象”寻找恰当的“语言符号”。
2017年尔雅中华诗词之美.答案(叶嘉莹)
2017年尔雅中华诗词之美.答案(叶嘉莹)2.“诗言志”出自古书:【尚书】3.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大学】4.《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民间的且大多是无名诗人的作品。
:【对】5.关于词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来源于现实生活】6.古人所说的“志”,是泛指人内心的一切情志:【错】7.《尚书》在西方被翻译为:【Book of Documents】8.中国南北朝时期民间的音乐称为:【清乐】9.诗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
【对】10.“词”的本意是指配乐的歌词。
【对】11.《花间集》中大部分的作品是描写【美女,爱情】12.宴乐的构成要素不包括【雅乐】13.关于市井俗曲,描述不正确的是【当时传唱度低】14.小词源于当时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
【对】15.《花间集》是当时诗人文士所作配合宴乐而唱的歌词【对】16.晚唐五代时期,“山”可代表的事物不包括【发型】17.“弄妆梳洗迟”中对“弄”解释正确的是【赏弄,观赏】19.《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
【对】20.《诗经》中描述最美的女人“庄姜夫人”的“庄”是指她的父姓。
【错】21.词被称为“小词”的原因是【不是言志,载道的】22.《长门赋》最早见于南朝文人编著的【昭明文选】23.古代中国的三纲五常中,“三纲”不包括【兄为弟纲】24.长门宫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冷宫”。
【对】25.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只有两三首是写美女追求爱情的【错】26.《史记》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是司马迁对()的描述。
【屈原】27.词学家刘永济在晚年的号是【知秋翁】28.对石声汉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去世于文化大革命结束的那一年】29.小词都是写的怨妇和思妇。
【对】30.《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的“离”是指预见、遭遇。
【对】31.《花间集》集中收录了晚唐至五代()位词人的作品。
【18.0】32.关于词的理解,错误的是【词本来是一个文学体式】33.南唐词的代表词人有一冯二李,其中不包括【李昪】34.《花间集》中的作品并不都是由男性写作的。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评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歌研究
S p. 0 6 e 20
第 3 卷第 5 1 期
V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No 5 1 3 .
传
统 与 现
— —
代 韵 融
合
评 叶 嘉 莹先 生 的古 典 诗 歌 研 究
汪艳 菊
( 京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京 10 7 ) 北 北 08 5
摘
要 : 叶嘉 莹先 生的古典诗歌研 究始终贯穿着她 对 中国古典诗歌本 质特征 的独到理 解和 阐述 。她 的研 究从
与逻辑统一的立体结构 。
关键词 : 叶嘉莹; 古典诗歌 ; 西方理 论 ; 感性 ; 理性 ; 传统 ; 现代 中图分类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2 14 20 )5 l3 5 17 —65 (06 0 —0 l 一o
I e - in fTr dto nd M o e nt nt ̄ a o o a iin a d r iy t
对诗 歌 文 本 的 阐释 出发 而 上 升 到 诸 多理 论 问题 的探 讨 , 在借 鉴 西 方 现 代 文 学理 论 对 中 国 古 典 诗 论 进 行 深 刻 反 思 的 同
时, 又结合 中国传 统知人论世理 论并关注诗歌 发展 史的线 索, 而呈现 出一种感性与理性 交融 、 统与现 代结合 、 史 从 传 历
叶嘉 莹先生在《 漫谈 中国旧诗 的传统》 一文中曾提出这样
一
贯穿于 叶先生古典 诗歌研 究的 , 是她 对 中国古典诗 歌本 质特征 的认 识和阐述 。“ 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 的质 素 , 就是那 份 兴发感动 的力 量。 我们或 可称之 为“ ” 兴发感动说 ” 。叶先 生 认为 , 诗歌是一种感发 的生命 , 这种生命孕育并产生于诗人 对外物 的感动 , 传达并 完成于读 者 的解读 和被感动 。而这在 中国古典 诗歌中体现得 尤为突 出 。具体 言之 , 兴发感动 说” “ 的核心 是心与物 、 情意与形象 的关 系 . 而这也是诗歌从创作 源 起、 情意传达到诗歌 评赏的 中心所 在。叶先生 的古典 诗歌研 究即在此基础上展开 。她的研究从对具体作 品细致详尽 的剖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第四单元答案
•对偶形式的存在得益于中国文字的哪种特质?()A.意象多元B.声音多元C.内涵丰富D.独体单音•正确答案:D• 2.“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的《文赋》中的词句。
A.陆少游B.柳永C.陆机D.李清照•正确答案:C• 3.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不包括:A.平仄B.破读C.单音四声D.独体单音•正确答案:A• 4.“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中的“白”指的是李白。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5.“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古体诗。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6.古汉语的四声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是完全一致的。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7.“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节”其实应该读成三声。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8.“一襟余恨宫魂断”运用了寓托,其事源自:A.鲁国B.孤竹C.齐国D.越国•正确答案:C•9.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A.像喻B.暗喻C.明喻D.转喻•正确答案:B•10.“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这句词采用了以下哪种叙写手法?A.外应物相B.隐喻C.拟人D.转喻•正确答案:C•11.以下哪句诗没有起到起“兴”的作用?()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D.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正确答案:D•12.李白是诗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A.拟人B.暗喻C.明喻D.隐喻•正确答案:C•13.西方的史诗也好,戏剧也好,注重的是()。
A.内涵B.描述的方法、技巧、情节C.所表达情感D.所用的语言•正确答案:B•14.《诗经·郑风·将仲子》采用的是“赋”这种引起感发的叙写方式。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15.外应物象(objective correlative)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16.按照希腊的传统,希腊最早的诗指的是史诗。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17.“过尽千帆皆不是”所用手法为举隅。
人物阅读命题素材:“弱德”之美——叶嘉莹
人物阅读命题素材:“弱德”之美——叶嘉莹叶嘉莹:“弱德”之美彭苏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为古典文学大家顾随(顾羡季)先生入室弟子。
48年随丈夫赴台湾,任教于台湾大学等高校。
1966年赴美讲学,任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
69年移居加拿大,任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89年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返祖国大陆讲学,历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有著作数十种。
叶嘉莹先生在谈到词之美感特质时,提出了“弱德之美”这个新颖独到的理论,想来这正是从她自身的文化修养所引发的。
“弱德”是一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美感兼具教化的作用,是美与善的统一。
叶先生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
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叶先生倾毕生心血致力于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研究和传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她一世多艰,身经多重忧患,却能够把个人小我投入到更为广阔高远的人生境界,在承受之下完成自己。
她毅然担荷起中华古典文化传承的使命,传达着诗歌中那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生命的力量。
也曾拘囿深杯里叶先生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位女士,说能够以人的姓名算命,叶先生并不相信所谓的算命之说,但是酒席间作为一种游戏也很好玩。
叶先生说:“她说我这个水呵,可以如杯水之含敛静止,你可以把我圈在一个杯子里盖起来封住。
可是你要一放开来呢,她说也可以如江海汹涌澎湃。
圈起来也可以,放出来也可以。
不管她说的对不对,反正我觉得很好玩。
”于是她填了一阕《踏莎行》:“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拘囿深杯里……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
”在叶先生和愉平静的态度中,我们看不到她身经忧患挫伤的痕迹,而她则称自己的经历中“有决不为外人知且不为外人道者”。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她正在读初中,北平沦陷,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吃着难以下咽的混合面。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答案
《迦陵诗词稿》之咏荷(一)1【单选题】叶嘉莹的《咏莲》写于()夏。
A 1962年B 1956年C 1940年D 1938年2【单选题】阴历的六月按照中国的传统是那种花的月份?A 栀子B 桂花C 荷花D 蔷薇3【单选题】“莲花何旖旎”中“旖旎”的意思是()。
A 颜色鲜艳欲滴的样子B 随风摇摆的样子C 娇美的样子D 花瓣浓密的样子4【单选题】《爱莲说》的作者是()时期的()。
A 南宋;朱熹B 唐;韩愈C 北宋;周敦颐D 北宋,程颐5【判断题】拟诗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6【判断题】《拟采莲曲》的湖云和湖水代表相思的双方。
√7【判断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田田”二字用以形容荷叶茂盛。
√8【判断题】中国乐府中的很多字常常是谐音字。
√9【判断题】中国古代乐府诗中的“莲”常常通“怜”字,即为爱的意思。
√10【判断题】电影《云水谣》是改编自叶嘉莹的《水云谣》。
×迦陵咏荷.(二)1【单选题】《尔雅》中解释荷花时将荷花的叶称为()。
A 薏B 蔤C 茄D 蕸2【单选题】“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节选自李商隐的()。
A 《赠荷花》B 《登乐游原》C 《夜雨寄北》D 《暮秋独游曲江》3【单选题】“何当百忆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这句诗出自?A 《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B 《赠荷花》C 《暮秋独游曲江》D 《送臻师》4【单选题】叶嘉莹人生很曲折,几经飘零,最后定居在哪里?A 多伦多B 巴黎C 渥太华D 温哥华5【单选题】《木兰花慢·花前思乳字》中“愁听”的“听”是()。
A 仄声B 平声字C 入声字D 韵字6【单选题】《木兰花慢》的体裁是A 赋B 小令C 散文诗D 长调7【单选题】下列诗句中,与荷花无关的是()。
A 出淤泥而不染B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C 植本出蓬瀛D 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生平8【单选题】“枨触于心”中的“枨”字读音同()?A 畅B 诚C 帐D 张9【判断题】义山诗就是李商隐的诗。
2021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心得感悟
The direction of the tree is determined by the wind.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2021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心得感悟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心得感悟(一)走进叶老先生的诗词世界,盎然诗意,诗意人生,人生静逸。
叶嘉莹老先生以“吟诵”之情,引领我们走进了别有洞天的诗词天地。
一诗一人生,一词一境界,令我感同身受的是吟诵中的意境感发之情。
在我看来,叶嘉莹老先生所发声的一经一辞一诗一言一词一调,都是以自然之法为我们展开了别样的诗情画意。
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有属于它的标识符号,都有属于它的时代记忆。
正如《孟子万章章句下》中所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就是诗词背后作者的情感世界,叶老先生以吟诵诗词之意感发而生情,剖析诗词背后的别样故事,给人以生活的感触。
同样,吟诵是最有情意的时候,是个人情感与诗词接触最密切的时候,会有一种由心而发出的情怀,这种情怀超越了时空的局限,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再是孤寂,而是“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的抒怀欣怡。
我想每个人的每个阶段里都可以用诗来抒发自我的真性情、真实感,古人亦是如此,以言简意赅的“生活日记”来写实写志写生活。
在叶嘉莹老先生的吟诵之意中,我感发于“入诗”与“出诗”之情,情到深处最为极致,或许这就是自我认为“入诗”的最高境界,而吟诵正是入诗的媒介桥梁,身心、情意、诗意相结合,由心而感发吟诵出来最为情深。
正如叶嘉莹老先生对《春望》的钟情,以自我真性情、真故事,与《春望》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恰到好处的诗与人融为一处,抒发吟诵出消磨已久的诗词古韵。
这让我想到了“建安七子”之冕的王桀,他以《登楼赋》言曰“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这里的“感发”和叶嘉莹老先生所提倡的“感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你真正的深入诗中的世界,久而久之不再是隔膜,而是一种心灵上的领悟。
我之前看过叶嘉莹老先生的纪录片,一箪食、一豆羹正是叶老先生的晚年生活,内心面对周围的疾风骤雨毫无波澜,她早已走进诗意,人生早已充满诗意之韵,正所谓,诗如人生,人生如诗。
中华诗词之美课后答案(叶嘉莹)
中华诗词之美课后答案(叶嘉莹)下列哪一本著作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C)A.《诗经》 B、《礼记》C.《大学》D.《春秋》《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祭祀歌颂祖先?(C)A.国风 B、正声C.颂D.雅下列哪一本书提出“诗言志”?(D)A.《诗经·毛诗序》 B、《诗言志辨》C.《论语》 D、《尚书》《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贵族中的著名诗人的作品。
(F)“诗言志”的“志”泛指人类的一切感情(F)。
民间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D)。
A.雅乐B.宴乐C.胡乐D.清乐关于《尚书》的翻译,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D)。
A.Book of Songs B、Book of RitesC.Book of ChangeD.Book of Documents对于词的认识,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BD)。
A.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B、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C.来源于现实生活 D、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诗是作者集体无意识的活动。
(F)最初“词”的概念是指配合乐曲的演唱的歌词。
(T)《花间集》的词主要取材于(C)。
A.田园生活B.志向、理想C.美女、爱情D.山河美景下列哪一项不是宴乐的构成要素?(D)A.清乐 B、胡乐C.法曲D.雅乐下列哪一项关于市井俗曲的描述是错误的?(D)A、被人忽视, 无人整理B、言辞低俗, 错字百出C.无人刊刻流传 D、当时传唱度低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促进小词的发展。
(T)《花间集》是配合宴乐的唱词, 由当时的诗人文士所作。
(T)“弄妆梳洗迟”的“弄”是什么意思?(D)A.玩耍 B、搅扰C.炫耀D.赏弄、观赏在晚唐五代时期, “山”有多种意涵, 其中不包括(D)。
A.山眉 B、枕头C.山屏D.发型下列哪本书中提出“衣锦尚褧”的说法?(D)A.《诗经》 B、《论语》C.《花间集》 D、《礼记》《诗经》中“庄姜夫人”的“庄”是指她的父姓。
(F)《硕人》是《诗经》豳风中的一首。
(F)词为什么被称为“小词”?(C)A.词只言志, 不载道 B、词载道, 但不言志C.词既不言志, 也不载道 D、词是配乐演唱的下列哪一部著作最早收录《长门赋》?(D)A.《文心雕龙》 B、《诗品》C.《文赋》D.《昭明文选》关于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的三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叶嘉莹--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
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间题,就是心与物的关系。
心,指情意;物,指形象。
词比较注重比兴,即用一个形象做比喻,传达情意,或者看到一个形象,引起情意感动。
但不论比还是兴,都有一个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与感发过程。
而诗则不同直接叙写它除了比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法,那就是赋。
赋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直陈其事”。
这并不是说,赋就不需要物对心的感发作用。
要写出一首好诗来,必须象《毛诗序》中所说的那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怎样去评价一首诗的优劣许多人常常迷惑不解:人们讲形象思维,是不是有形象就是好诗呢一首好诗,它的每一个形象都有它的目的与作用,而不是杂乱地堆砌在一起。
作者先写出美好的背景,衬映出人物的美好。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虞炎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形象都很美丽,紫藤、花树、黄鸟、青枝,丰富多彩。
但是,这些形象没有一个统一的作用和目的。
他用“拂”来描写堤上的柳条、柳絮。
藤给人的联想是缠绕,拂字放在它后面就不自然。
虞炎这首诗第一句就给人凌乱、堆砌之感,说明作者缺乏内在的感动。
第二句“黄鸟度青枝”也不行。
度,从这一点到那一点。
温庭药《菩萨奋》中曰:“鬓云欲度番腮雪”,形容女子在枕上一转头,长发由腮度过的样子。
周邦彦也有一句词:“风格遥度天际”。
这些都写得很生动。
黄鸟怎样“度”青枝,飞过去还是蹦过去不清楚而又不贴切.不能感发读者,所以是失败的诗。
这首诗前两句整个地看形象虽然多面美,可是不能集中起来产生感发读者的作用。
诗必须有完整的生命。
是不是一首诗有了诸多形象的统一性就行了呢并非如此。
评价一首诗,还应当注意它意境的深浅,层次的高低,这是诗人之间很重要的一个区别。
例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的诗较之谢眺的诗兴象高远。
何谓兴象它与形象有何不同具体地说,虞炎的诗只有形象,面无兴象,也就是说没有形象对读者的感发作用。
中国的绿星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叶嘉莹老师的形象特点
中国的绿星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叶嘉莹老师的形象特点中国古典诗词,是以千百年来中国文人为核心创造出来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可以从中找到文人的影子。
在今天,我们也需要一位传统文化里充满灵气的古典诗词。
那么,叶嘉莹老师到底有什么独特呢?她又有哪些形象特点呢?我们来看看吧!一、“诗情画意”的独特叶嘉莹老师一生都在坚持中国古典诗词的研习,她的诗词意境高远,语言简练明快。
“这一天也终于到了”是叶嘉莹老师在自己微信公众号里写的一句话,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所在。
对于这一点笔者觉得应该感谢她自己在那一天给了她勇气。
其实从她写诗开始,她就已不想再去做其他的事情了,她想做的就是在诗情画意中“享受”着她内心的感受!而且也正是因为她内心热爱生活、热爱古典诗词的这一份独有情怀导致她在晚年还出版了一本书《唐诗三百首》。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多读一些关于古典诗词方面的书,这样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1、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之美从《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她的文章中有很多都是有关于古典诗词的,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叶嘉莹老师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她对于诗词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她是这么说的:“中国人不会写诗是因为我不会写;真正的中国人会写诗是因为我懂得如何写作。
”其实就算是我们不会写诗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从叶嘉莹老师的文章中知道她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见解,她所说的都是非常经典的古诗词!比如: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有很多都是以美丽著称的,很多美丽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词都是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基础创作出来的!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我们都不知道!其实在叶嘉莹老师的一生中为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诗词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叶嘉莹老师不仅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喜爱,同时她也很喜欢中国文化。
她曾说:“古典诗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不同的文化中,我们的灵魂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也正是因为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所以她在很多时候都会将中国的文化融入到诗词中,从而让诗词和中国文化碰撞出了更多的火花。
叶嘉莹诗评特色探析
叶嘉莹诗评特色探析叶嘉莹诗评特色探析叶嘉莹,1983年出生于四川绵阳,中国流行诗人、诗评家,被誉为“最年轻的流诗评家”,被称为“ 诗意的眼泪” 和“ 史上最小的诗评家” ,代表作品有《百万个我爱你》、《如果爱我就爱我》、《当你不在的夜晚》等。
她的诗歌风格独持,深情企续,另类生动,真实鲜活。
她的诗评则具有流畅记叙艺术,抒发情感活力,把握景象精致,把诗评赋予极高明澈感慨之美,准确感受幽默之美,完美展现视角之美,赋予情节之美,触及共鸣之美,酣畅芬芳之美,集结神奇色彩之美,而被关注、被评价。
叶嘉莹的诗评被誉为“诗歌盛宴”,多以表达自身感受为主,细腻描绘诗句情意,深刻令人泪流满面。
她的诗评将诗句的内涵从细节角度,细致深刻剖析,引发观察者的共鸣,使读者对作者情愫更为深切。
其中,叶嘉莹在诗歌欣赏上更注重把握诗歌情绪,色彩及写作手法内涵。
她诗评中,犹如在视野中布局一道与众不同的景象,以多面向的视角诠释诗句的深远文脉内涵,并發現诗句的更深層次的意象,有效地把握住并解析出作者对事物的想像,使解说充满深意活力。
此外,叶嘉莹的诗评又强调从小的现实视角考察诗句,透过小事探讨大问题,勾画出隐喻的背景与境界,照亮作者真实的心理,塑造出细腻活泼贴近现实的文章,让读者在同时见识到注重句法结构自我形象把握,撷取细节交织而成的文章内涵。
叶嘉莹的诗评把握诗句情感内涵,不拘泥一成不变,充分自在自如的展开文思,发挥出纵深的感受力,将文艺复兴的欣赏透过艺术性的体现,带出隐喻的宏观意义,将精神节奏智慧光芒的笔触,与后现代时代的脉搏高度的融合,令文章自发具有强大的生机与力量,并搭建起人与人之间的共情高度,将因感染而引发启发,让有心人人皆能读懂文章中蕴含的美感与力量,是叶嘉莹贡献给文学理想的精选佳作。
总而言之,叶嘉莹的诗评具有极高的文艺欣赏价值与实用性,文艺史观的流畅描绘,丰富的心理实质,活力的文化启示,带来的是一种深入浅出的文化感受,文艺内涵的高度熏陶,力量的客观尊重,和世界难以企及、心情难以记忆,而更是不可思议的激情与魅力,使此派文艺手法更被先人所称赞。
叶嘉莹《古诗词课》第一课读书笔记
叶嘉莹《古诗词课》第一课读书笔记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笔记《古诗词课》是叶嘉莹先生的著作,这本书从诗歌的起源、发展历程、不同流派的特点以及如何欣赏和创作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诗词的知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叶先生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课程中,叶先生首先讲述了诗歌的起源和发展。
她指出,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在中国古代,诗歌是士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追求。
在讲述诗歌的发展历程时,叶先生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及其特点。
她指出,不同流派的诗歌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思想背景。
例如,唐诗以其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而著称,宋词则以婉约柔美、细腻动人为主。
通过了解不同流派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欣赏和创作古诗词方面,叶先生强调了意境和韵味的重要性。
她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必须具有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韵味,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她也指出,要创作出好的诗歌,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叶先生的学术思想。
她认为,诗歌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结晶,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同时,她也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
她指出,只有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此外,叶先生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例如,她认为,诗歌的创作应该以自然为美、以真挚为贵、以含蓄为妙。
这些观点不仅对于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诗词课》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叶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人生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第四单元答案
•对偶形式的存在得益于中国文字的哪种特质?()A.意象多元B.声音多元C.涵丰富D.独体单音•正确答案:D• 2.“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的《文赋》中的词句。
A.陆少游B.柳永C.陆机D.清照•正确答案:C• 3.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不包括:A.平仄B.破读C.单音四声D.独体单音•正确答案:A• 4.“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中的“白”指的是白。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5.“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古体诗。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6.古汉语的四声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是完全一致的。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7.“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节”其实应该读成三声。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8.“一襟余恨宫魂断”运用了寓托,其事源自:A.鲁国B.孤竹C.齐国D.越国•正确答案:C•9.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A.像喻B.暗喻C.明喻D.转喻•正确答案:B•10.“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这句词采用了以下哪种叙写手法?A.外应物相B.隐喻C.拟人D.转喻•正确答案:C•11.以下哪句诗没有起到起“兴”的作用?()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C.昔我往矣,柳依依D.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正确答案:D•12.白是诗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A.拟人B.暗喻C.明喻D.隐喻•正确答案:C•13.西方的史诗也好,戏剧也好,注重的是()。
A.涵B.描述的方法、技巧、情节所表达情感C.D.所用的语言•正确答案:B•14.《诗经·风·将仲子》采用的是“赋”这种引起感发的叙写方式。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15.外应物象(objective correlative)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16.按照希腊的传统,希腊最早的诗指的是史诗。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17.“过尽千帆皆不是”所用手法为举隅。
2020年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初中部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20年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初中部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可有之物;杜甫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物;而李商隐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无有之物。
他们在选取意象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决定的。
陶渊明是一位平实质朴之中见深微高远的人。
其为诗与为人一向以平实质朴为主,不喜炫奇立异。
另外他又认为精神胜过物质,他诗中活跃着的,常常是事物的概念而非实体,诗中表现事物也往往只是遗貌取神地书写。
所以陶渊明诗中没有一句是刻意写景咏物的,他所写的孤云、飞鸟、松树、菊花都是他以精神体认之后的概念,绝非实有之个体。
他诗中意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心托物”,他把满怀激情托于他所选择的事物概念之中来表现。
渊明心灵深微,志向高远,为人之态度却极其平实质朴。
这正是他不取象于实有之个体,仅取象于可有事物之概念的缘故。
杜甫则不然,他最大的特点在于极其关注现实,以最大的勇气面对现实,以最大的才能叙写现实。
他所选取的事物,多为现实中实有之物,这原是不足为怪的事,只是杜甫同时又是感情最深厚、最真挚的诗人,他常常把自己强烈的感情投注于他所写的一切事物上,使之因诗人的感情与人格的投注而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所以他诗中的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情注物”,他注入的感情使事物意象化了。
关注现实,从实物中取材,这是他的诗形成写实风格的缘故。
李商隐是形象化、意象化大师。
陶、杜诗中的意象无论如何丰美,仍不过是自然而然的表现。
读李商隐的诗,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有意地制造意象、安排意象。
有时李商隐所表现的,就是一片错综繁复的意象,与陶、杜叙述尚有理念可寻,意象为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情形完全不同。
这是李商隐的先天禀赋、后天遭际和隐约幽微的表现方法造成的。
唯有那些非现实的,又带有恍惚迷离色彩的事物,才能表达出他那独特的幽微之情,所以李诗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缘情造物”。
叶嘉莹讲诗歌之一
叶嘉莹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古典诗歌专家,他在讲诗歌方面有非常深的造诣。
以下是关于叶嘉莹讲诗歌的一些介绍:
1. 叶嘉莹先生讲诗歌注重诗歌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内涵。
他认为,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人类情感和思
想的表达。
在讲解诗歌时,他常常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叶嘉莹先生讲诗歌注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他认为,诗歌是历史的产物,是诗人对当时社会
和文化的反映。
因此,在讲解诗歌时,他常常会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3. 叶嘉莹先生讲诗歌注重诗歌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审
美价值。
在讲解诗歌时,他常常会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特质。
4. 叶嘉莹先生讲诗歌注重诗歌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他认为,诗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现代社会
也有很大的启示和意义。
在讲解诗歌时,他常常会联系现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叶嘉莹先生讲诗歌注重诗歌的内涵、背景、艺术和启示等方面,他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的理论特性
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的理论特性2019-06-13摘要:“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在《迦陵论词从稿》、《迦陵论诗从稿》和其他著作中贯穿⾸尾的重要理论,本⽂主要分析了这⼀理论的四个特性:纵观古今、融会中西、感性与知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叶嘉莹“兴发感动”特性⼀、纵观古今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的提出,⼀⽅⾯是因为吸收了中国古代诗说之主要传统。
在《迦陵随笔》之四《作为评词标准之境界说》中她如是说:“我还曾将王国维之境界说,与严⽻之兴趣说及王⼠祯之神韵说作了⼀番⽐较,以为他们在重视诗歌中兴发感动之作⽤这⼀点上是相通的,不过‘沧浪之所谓兴趣,似偏重在感受作⽤本⾝之感发的活动;阮亭之所谓神韵,似偏重在感兴所引起的⾔外之情趣;⾄于静安之所谓境界,则似偏重在所引发之感受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
另⼀⽅⾯源于多年的批评实践的体验。
正如叶嘉莹所说:“古语有云:‘⽿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践之。
’我对着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的重视及提出。
⾄少并⾮是⽿⾷之⾔,⽽是我⾃已经过创作及批评的实践后,与古⼈之说相印证所得的结果。
”叶嘉莹在总结分析张惠⾔和王国维的评说⽅式时,认为他们都能从个⼈所得的感发和联想去⽴论,都可以说是对诗歌这种感发的质素有深切的体会。
但是也指出他们⼆⼈在批评的实践中各有缺憾:张惠肓的缺憾在于不能就诗歌中感发作⽤的基本质素去⽴论,只从字句的表⾯去猜测和⽐附,其病是舍本逐末,因⽽有时不免会失之穿凿和牵强;⽽王国维的缺憾在于只举出了个⼈感受之⼀得,过于简略,过于主观,其病在于使⼈对原诗很难有充分的理解,也未曾说明原诗与个⼈感受之所得之间的关系究竟何在。
由此指出了中国旧传统之⽂学批评的共同弊端,那就是都未能以理论为基础作详尽客观的分析和说明。
不容易使读者完全了解和信服,也未能为⾃⼰树⽴起⼀种思考和衡量的依据。
有时会因⼀⼰之主观⽽陷⼊偏差和错误之中。
通过对前⼈系统⽽细微的研究、批判和继承,通过⾃⼰创作和批评的实践,叶嘉莹提出了⾃⼰的“兴发感动”说,⽽且她提出这种重视兴发感动的诗论也是为了对中国今⽇诗坛产⽣⼀点影响。
叶嘉莹人间词话第四讲专题讲座(高清)视频下载
叶嘉莹《人间词话》第四讲专题讲座(高清)(视频)简介:叶嘉莹《人间词话》第四讲,什么叫大事业、大学问?...温庭筠的《菩萨蛮》一共写了十几首,但我们可以只看一首;韦庄的《菩萨蛮》写了五首,你却一定要一口气读下来才能够真正懂得韦庄。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它的文辞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易读懂。
上传者:chenbingbing相关素材:简介:叶嘉莹《人间词话》第三讲,《花间集》里的18位作者却都是男子,没有一个女子。
男子以女子的口吻写爱情,说我要找一个爱我、我也爱的人嫁给他。
这种话女子自己敢写吗?女子成为思妇,这在中国的旧传统中是必然的命运。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它的文辞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易读懂。
上传者:chenbingbing 「下载次数:309」简介:叶嘉莹《人间词话》第二讲。
《诗经》里有十五国风,其中一个就叫《郑风》。
周天子派使者到各诸侯国采风--所谓采风,就是收集各地的流行歌曲。
在采集来的各地流行歌曲之中,郑国和卫国的歌曲常常都是涉及男女爱情的,于是就有了“郑风淫”的说法。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它的文辞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易读懂。
上传者:chenbingbing 「下载次数:459」简介:叶嘉莹《人间词话》第一讲。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它的文辞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易读懂。
《人间词话七讲》是词学宗师叶嘉莹最新力作。
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王绩《野望》赏析(叶嘉莹)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杯采薇。
王绩是一位双重的隐士,不止归于田园,还以醉酒来麻痹自己。
这体现出在表面闲适的生活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求仕不得心理,表现在诗歌中,是在质朴浑厚的意境之下隐含着忧愤。
首句诗人交代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一个人处在东皋之上、薄暮之中,这本是一种客观的处境,但是诗人却把自我内心的情志赋予到周遭以及自我的姿态之中,暮色本身就代表一种朦胧衰退的氛围,更何况是薄凉的。
诗人点出来自己是在“望”,望当然具有追寻的意味,追寻放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显然与屈原以来“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文人求仕的情意结相连。
然而,诗人又形容自我的姿态是“徙倚欲何依”,显然他并没有“举世皆醉我独醒”、“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清贞坚决,而是盲目孤苦的,我们甚至可以设想,诗人可能是在酒醉之后,踉踉跄跄之中,尤感在乱世坚持自我的无依无傍,四处迁徙而无所托。
这与他王无功由隋入唐,身经患难的身世相连,形成了凄怆衰飒的心境与姿态。
于是颔联,他所看到的景致“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当然是萧条的景象,且与整个“悲秋”的抒情传统相连。
但是秋色是红黄杂陈的、落晖也是明亮的,这隐约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明亮与强烈。
而且,诗人并非在写一树一山,而是千树万山,他所处的整个自然界,因此,他所表现的并非一种情绪,而是扩大到一种境界。
王国维论诗看重境界,因为只有拥有了广阔而深沉的境界,读者才能真正以自我的生命去体会。
王绩虽然是凄苦的,却不执迷,反而能将自我的心绪扩大到整个世界的悲哀与绝望,这就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厚重强烈,更具备感发的生命。
颈联从自然界的物象转向人世间的事像,这又是一种境界的延伸。
但是转得非常自然,,因为所选取的事像“牧童驱犊”、“猎马带禽”与上联一样,都带有田园色彩。
但是这两句的事像确是自在而富有生命力的,而且他们是归返,与诗人“无所依”的姿态恰好相反,这就是反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间题,就是心与物的关系。
心,指情意;物,指形象。
词比较注重比兴,即用一个形象做比喻,传达情意,或者看到一个形象,引起情意感动。
但不论比还是兴,都有一个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与感发过程。
而诗则不同直接叙写它除了比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法,那就是赋。
赋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直陈其事”。
这并不是说,赋就不需要物对心的感发作用。
要写出一首好诗来,必须象《毛诗序》中所说的那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怎样去评价一首诗的优劣?许多人常常迷惑不解:人们讲形象思维,是不是有形象就是好诗呢?一首好诗,它的每一个形象都有它的目的与作用,而不是杂乱地堆砌在一起。
作者先写出美好的背景,衬映出人物的美好。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虞炎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形象都很美丽,紫藤、花树、黄鸟、青枝,丰富多彩。
但是,这些形象没有一个统一的作用和目的。
他用“拂”来描写堤上的柳条、柳絮。
藤给人的联想是缠绕,拂字放在它后面就不自然。
虞炎这首诗第一句就给人凌乱、堆砌之感,说明作者缺乏内在的感动。
第二句“黄鸟度青枝”也不行。
度,从这一点到那一点。
温庭药《菩萨奋》中曰:“鬓云欲度番腮雪”,形容女子在枕上一转头,长发由腮度过的样子。
周邦彦也有一句词:“风格遥度天际”。
这些都写得很生动。
黄鸟怎样“度”青枝,飞过去还是蹦过去?不清楚而又不贴切.不能感发读者,所以是失败的诗。
这首诗前两句整个地看形象虽然多面美,可是不能集中起来产生感发读者的作用。
诗必须有完整的生命。
是不是一首诗有了诸多形象的统一性就行了呢?并非如此。
评价一首诗,还应当注意它意境的深浅,层次的高低,这是诗人之间很重要的一个区别。
例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的诗较之谢眺的诗兴象高远。
何谓兴象?它与形象有何不同?具体地说,虞炎的诗只有形象,面无兴象,也就是说没有形象对读者的感发作用。
兴象也有所不同,有的纤细,有的幽微,有的高远,变化万千。
李白的诗兴象高远,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气象开阔宏大。
他的这首《玉阶怨》,同样有这一特色。
谢眺、虞炎诗中都点明了“思君”,而李白不写一个“怨”字、一个“思”字,思与怨的感情仍溢于言外。
诗中的玉阶、白露、秋月、水精帘等形象,构成一个统一的色调,一个基本的境界。
第一句中,“玉阶”、“白露”两个形象,洁白而有光辉,互为映衬;中间一个“生”字,既有增加、生长之意,又有时间的感觉,表示那女子已在玉阶上站了很久。
因此,后边接着写“夜久侵罗袜”就很自然。
“侵”,从外面侵袭进去,写出了外界的寒冷,人被包围侵袭的感觉。
李白不像谢眺、虞炎那样写思君,没有明说,但在形象中传达了孤独、冰冷、寂寞、没有温暖、没有安慰的感觉。
后两句写得更好,“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却下”,更垂下之意。
这女子在寒夜白露的包围中,没有回去安睡,仍透过水晶帘望着秋月。
“水精帘”,晶莹透明,洁白无瑕。
什么人的感情像它一样纯洁美好?李白没有明写,却使读者感到这女子以及她所怀念的人的高洁。
“玲珑”,是古代一种中间雕有花纹的圆形玉器。
明月上有阴影,形似桂树、玉兔,恰如一块玲珑美玉。
李白之诗,将女子思君的情思发展到了一片高远的境界。
虞炎的诗当然比不上李白的这一首,谢眺也只单纯地写了“思君”,不如李白还写出了人的心灵、感情、品格的高远。
上面的三首《玉阶怨》,有失败的,有在一般程度上成功的,也有能使读者感情、品格为之升华的好诗,我们依此便可以评价它们的优劣。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不同的作者,所使用的形象有不同的性质,将众多形象结合起来的方式也不同。
对此。
我们就不能任意地说这个好、那个坏。
有的人写诗故意标新立异,陶渊明写诗与他们不同。
宋人黄山谷评陶诗:“渊明不为诗,自写其胸中之妙尔。
”陶渊明不强求,任其自然地写去。
同时,陶诗又最富于哲理与思致,它写的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种具体感情,而是整个人生的体验。
陶诗中所用的形象,是现实中本有的事物,然而不是特定的事物。
例如“栖栖失群鸟”中只写了鸟,是什么鸟?他没有写。
所以,这仅仅是他意念中的鸟、概念化的鸟。
这是陶诗的一个特色。
写的形象中有没有托喻?有多么深的托喻?我们读了这首诗便可体会到写的形象所传达的深厚、悠远、阔大的情意。
“失群鸟”一语,没有写特指的鸟,却马上变成了人格化、象喻化了的鸟。
什么是“失群鸟”?杜甫有首诗中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梁谋”,讽刺趋炎附势的人。
然而,有一只鸟却不肯随俗,这就是陶诗中的这只鸟。
杜甫的诗与陶渊明的诗很不一样。
杜甫性格坚强,敢于面对人生的痛苦、血淋淋的战乱,描写它,控诉它。
特别是关于天宝之乱,没有一个人写得比他多。
杜甫这种写法同样很美。
美是最大的真诚,写什么东西,把内心真实感受写出来就有美的力量。
陶渊明写本有而又概念化的物,杜甫写真实而又具体之物,李商隐又别开生面,用无有之物、假想的形象表达情意,如他的名篇《锦瑟》。
这首诗很难懂,因为它只有形象,没有直说。
要读懂这首诗,主要应分析它的形象直接给我似的感发、感动及联想是什么,而不去比附事实,我们要具体地分析它的形象。
“锦瑟无端五十弦气中国古代神话里说,太帝令一女子弹锦瑟,乐声凄切,闻声流泪不止。
太帝说这乐器太悲哀了,令人一剖为二,变为二十五弦。
“锦瑟”二字,给读者一个美好而又悲哀的直觉。
五十弦,比任何乐器的弦都多;无端,莫之为而为,莫之治而治的意思,是说不是它愿有这五十弦,而是天生这么多,无可奈何。
“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一下子有了生命,瑟上的每一个弦、每一个柱都代表着消失了的一段年华。
后面两句开始讲他思什么—“庄生晓梦迷蝴娜,望帝春心托杜鹃”。
有人说,前一句引的是庄子丧妻鼓盆而歌的典故。
然而庄子梦中化为蝴蝶是一个典故,庄子鼓盆而歌是庄子的又一个典故,怎么能把两个典故硬拉在一起呢?李商隐用典有他的特色。
有时用其本义,例如《安定城楼》中“贾生年少虚垂涕,王果春来更远游”二句,言其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的悲愤。
有时他又把典故当作一个形象来用,又加以创造性的引申,代替现实中本有或特有的形象。
“庄生”一句便是后一种用典的写法。
“梦”前加一“晓”字,“蝴蝶”前加一“迷”字,破晓前的梦,短暂无常;蝴蝶五彩缤纷,又令人神迷。
这一句说的是他曾经沉迷在色彩斑斓的短暂梦境之中。
“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望帝国亡身死,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李商隐又加以引申。
什么是“春心”春心就是追求、向往、忠于感情的心。
望帝生时有这样的情感,死了也不失此心。
多么痴迷的梦境,多么深挚的情志!后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写了两个地方·两个境界,与前边庄生望帝两个人物、两种情势不同。
沧海、蓝田,一海一山;月明、日暖,一夜一昼.两两对比。
神话里说,月满则珠圆。
可是,这么美丽月夜的沧海明珠仍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诗句给人以珍贵而悲哀的感觉。
蓝田是山名,山中有美玉,有玉之处烟霭檬檬。
玉同珠一样美,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无人认识、无人赏识。
上面所说的,就是作者所思的华年。
他有过彩色的“晓梦”,有过坚贞的“春心”,经厉了沧海月明、蓝田日暖这样迷惘、悲哀的世境,而其中的哀伤,并不是现在回忆之时方才萌生,而是在华年流过时,就体验到这一番感情。
这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的意思。
这首诗的意象,虽初看时颇为参差错综,由于中四句儿乎每一句为一种象喻,各不相关联。
然纵观全诗,却自有其分明之脉络可寻:首两句总起,中四句举四种不同意象,末两句为总结,乃是极完整的一首诗。
全诗道出李商隐整整一生在感情方面的体认和感受,是义山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好诗。
总览《锦瑟》全篇,我们可以说,李商隐用的是缘情造物的写法。
他用来表达情意的形象,都是非现实的事物,是理想的、主观创造出来的形象。
这与陶渊明的以心托物,与杜甫的以情注物有很大区别。
但是,尽管他们作品中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彼此不同,但能给读者以极大的感动,在中国古代诗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结归纳以上三位诗人,我觉得陶渊明所使用的意象取材多出于现实中可有之物;杜甫所使用的意象,其取材多出于现实中实有之物;而李商隐所使用的意象,其取材多出于现实中无有之物。
陶渊明是一位平实直朴之中见深微高远的人,其为诗与为人一向以平实真朴为主,不喜炫奇立异。
另外他又是视精神胜过物质的人,他诗中活动着的,常常是事物的概念而非实体,诗中表现的事物也往往只是遗貌取神的抒写。
所以陶渊明诗中没有一句是刻露的写景咏物之作,他所写的孤云、飞鸟、松树、菊花都是他以精神体认之后的概念,绝非实有之个体。
前面说过他诗中意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心托物”,是把满怀激情托之于他所选择的事物概念之中来表现。
渊明心灵活动的领域极其精微高远,为人之态度却极其平实质朴。
这正是他之所以不取象于实有之个体,仅取之于可有之事物之概念的缘故。
杜甫则不然,他最大的特色在于极其关心留意现实,以最大的勇气面对现实,以最大的天才叙写现实。
他所选写的事物,多为现实中实有之物,这原是无足怪的事,只是杜甫同时又是一位感情最深厚、最丰满、最热挚的诗人,他常常把自己强烈的感情投注于他所写的一切事物之上,使之因诗人的感情与人格的投注而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所以我说他诗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情注物”,是因了感情的注入才使事物意象化的。
这种从实物中取材的特点,是由于他的诗本来就是以写实为主的缘故。
李商隐是一位形象化、意象化的大师。
陶、杜诗中的意象无论如何丰美,对作者来说,仍不过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李商隐诗中却可以明显地感到作者对于意象的有意制造和安排。
有时李义山所表现的,就是一片错综繁复的缤纷意象,与陶、杜叙述之际尚有理念可寻,意象仅为心灵或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情形完全不同。
这是因为他的先天资质察赋与后天遭际经历加之隐约幽微的表现方法造成的,唯有那些非现实的,又带有恍惚迷离色彩的事物,才能表达出他那份独特的幽隐之情,所以我说李诗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缘情造物”。
章法上,此三位诗入也各有不同:陶渊朋以“任真”为宗,表现于或层次之平叙,或心念之流转、跳接;杜甫是感性、理性兼济,纵使出于感性的联想发为突然之转接,也依然不忘理性上作先后之呼应;而义山诗则往往以一些意象的错综并举为主,有时在首尾发展之际略微作理性之提掣。
句法上,陶诗多用古诗平顺直叙的句法;杜诗有时只掌握感性重点,在句法上表现为颠倒或浓缩;义山诗是以理性之句法来组合一些非理性的词汇。
杜甫诗句有时只要平顺地伸延或倒转就可明白易懂,而李诗无论文法怎祥合理,也依然不可具解。
若说杜诗是文法上的难懂,则李诗就是本质上的难懂了,他的诗在本质上只能以感性去体认,不能以理性去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