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课程领导”的困惑与课题

合集下载

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

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

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随着知识时代的兴起和社会转型的持续推进,我们的生活正在经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而与人的存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自然也必须完成相应的变革和转型。

如今的教育正在力图从注重共性和数量的传统教育向关注个性和质量的现代教育转变,关注人的差异性和个性潜能发展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使命。

教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实践载体,也应该从以共性和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表现出对个体差异和创造能力的关注,而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则是实现功能转变的前提。

当然,教学实践形态的变革绝不是自发产生的,它不仅依赖于实践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更需要对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变革的重点是从关注教学的规范、统一转向支持教学的创新和多样。

学校场域中的教学管理变革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教学实践形态的转型、作为重要契机的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权力的下放以及专业权力的凸显。

这些力量的推动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不再执迷于控制,而是转向对教师的专业支持、服务和引领。

外在控制型管理只能带来合格规范的教学,却无法创造真正高品质的教学。

高品质的教学只有通过激发教师内在的工作热情和唤醒教师潜在的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实现,为此,以尊重教学专业属性的注重专业引领的新型教学领导和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重要议题。

教学实践的基本品性是教学管理变革的内在根基。

教学实践是一项人之为人的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智慧、伦理、情感和个性特征。

无论是教学智慧的养成、伦理目的的达成还是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互动与交流,都是建立在教师个体品质的基础之上。

因此,管理者必须鼓励教学者的多元化选择,鼓励他们实践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努力减少各种形式的思想和行动的同一性和一元化。

当然,对教学管理的二重性本质也是教学管理从控制型向引领型变革的内在依据。

教学管理的二重性包括价值取向上“成人”与“成事”的统一、内容构成上常规与创新的统一、实践操作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以及手段应用上技术与伦理的统一。

校长课程领导之“走向”

校长课程领导之“走向”

10、 10、从面临困境走向迎难而上
——校长课程领导面临的因境有:校长在课程发展方面 ——校长课程领导面临的因境有:校长在课程发展方面 的专业知能不足;校长欠缺课程领导的专业知能;校长 对于课程与教学工作的疏离;校长校务过于繁忙;学校 组织的扁平特性;课程决策系统的松散特性;校内人员 参与专业发展的意愿不足;部分缺乏正确教育理念的家 长介入校务;教育行政部门急功近利,追求表面绩效; 校长任用制度不利于学校落实课程改革要求。 ——“ ——“未来并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 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 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 变着目的地本身。”哲人之语,让我们充满信心。 ——“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应当迎难而上。“有实 力才有魅力,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 为才有地位。”“教育黄埔”的名言,我们怎能忘记!
3、从两种极端走向领而导之
——极端之一,校长是学校全能的领导者, ——极端之一,校长是学校全能的领导者, 事无巨细。你忙得过来吗? ——极端之二,校长是行政领导,课程由 ——极端之二,校长是行政领导,课程由 分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你能不管吗? ——两种极端都不好。校长曾经是首席教 ——两种极端都不好。校长曾经是首席教 师,校长的角色(首席教师)回归,才能 使校长真正指向角色的中心──课程与教学, 使校长真正指向角色的中心──课程与教学, 才能领而导之。
2、从课程自然走向课程自觉
——课程“自然”,就是校长进行课程领 ——课程“自然”,就是校长进行课程领 导时,凭借的是经验,而不是理论,不是 自觉地在进行课程领导,而是在无意识的 状态下从事课程领导行为。 ——课程“自觉”,就是校长在课程领导 ——课程“自觉”,就是校长在课程领导 过程中能运用课程领导理论,有意识地从 事领导活动,更好发挥领导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需要校长从“自然”走向 ——新课程改革需要校长从“自然”走向 “自觉”,成为有效能的课程领导。

我国行政领导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我国行政领导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我国行政领导研究的困境与超越摘要:近些年来我国行政领导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基于行政领导方面的研究依然有所缺失,可以说我国对于行政领导的研究已经走入了一个瓶颈。

基于行政学角度对于行政领导的研究面临着理论和现实等诸多困境。

因此,我们通过对我国行政领导专题的研究,可以很好的得出我国未来对行政领导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行政领导;困境;创新所谓行政领导,就是政府公共行政过程中即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领导,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首长及其领导集体,为实现政府制定的各种目标,依法行使国家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而实施的决策,指挥,控制,协调,监督等行政活动及其过程的总称。

我国行政领导研究从80年代就已经开始,可以说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的研究比较的完善。

但是,从行政学角度对行政领导的研究并不是十分发达。

尤其是近些年,对于行政领导相关专题研究好像走入了一个瓶颈,文章数量不少。

但是,优秀的文章不多。

一、现阶段我国关于行政领导的研究主要方面(一)关于行政领导者素质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注重,行政领导该具备哪些素质,如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行政领导者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大都是要求行政领导者必须要具备相关的素质,才能更好的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二)关于行政领导者的能力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注重,行政领导所必须有得能力,如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利益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危机处理能力。

这类研究一般着重于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得出一个优秀或者合格或者不合格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在面对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案例时,是如何体现这种能力的。

(三)关于行政领导方法和艺术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探索一个行政领导如何处理好日常的公共事务,所谓艺术只被认为是一种方法的升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行政领导者的用权艺术,行政领导者的用人艺术,正副职领导艺术,行政领导者的处世艺术等等。

应用的研究方法也大都为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来解析行政领导的方法和艺术。

国内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综述

国内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综述

国内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综述国内学术界越来越关注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校长为什么要具有课程领导力关于校长要具有课程领导力的原因,学者们认为:一是课程领导能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向度,这是因为教学(课程实施)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课程的决策、统整、选择、实施、评价是中小学工作的主旋律,中小学校长的专业领导应该更多地体现在课程领导上。

二是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领头羊”,校长应该具有相关的课程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这是决定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

1三是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是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和校长以及师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2实际上,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就要求校长要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3也即校长要从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4更加关注学校课程的开发、指导与实施,更加关注学校教师专业的成长,更加关注学校课程文化的建构,而这些正是校长课程领导力所关注的核心。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研究关于校长课程领导力内涵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如有的学者从课程领导者具有的特质出发,把校长课程领导力定义为,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在课程实践中吸引和影响教师及其利益相关者实现改善学生学习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程质量的领导品质。

5有的学者从校长课程领导的任务和目标出发,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力,就是依据国家的课程方案在学校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程的本领。

同时指出,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新时期校长的核心领导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及学校发展规律与特点所决定的,是区别于其他行业领导者的根本所在。

6杨连明也从这一角度出发,认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领导学校全体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1王传金,谢利民:《价值、场域与愿景——论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12期。

2杨连明:《回归课堂: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途径》,《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

你在领导力上面的困惑(3篇)

你在领导力上面的困惑(3篇)

第1篇在当今社会,领导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成功潜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一名渴望在领导力方面有所建树的人,我在实践中不断遇到各种困惑,这些困惑让我对领导力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领导力困惑的一些总结和反思。

一、领导力定义的困惑首先,我对领导力的定义就感到困惑。

领导力究竟是什么?是权力、魅力、还是能力?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我发现领导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既包括权力、魅力,也包括能力、智慧、品德等方面。

然而,这些定义似乎都难以完全概括领导力的内涵。

1. 权力:领导力中的权力主要指组织赋予的正式权力,如职位权力、制度权力等。

然而,仅凭权力并不能保证领导力的有效性,因为权力过度依赖可能导致下属的不满和抵触。

2. 魅力:领导力中的魅力主要指个人魅力,如人格魅力、情感魅力等。

魅力型领导往往能够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过分依赖魅力可能导致领导力的不稳定。

3. 能力:领导力中的能力主要指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如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

能力型领导能够带领团队实现目标,但若缺乏其他方面的支持,能力型领导也难以取得成功。

4. 智慧:领导力中的智慧主要指领导者的智慧品质,如洞察力、判断力、创新能力等。

智慧型领导能够预见未来,把握机遇,但智慧型领导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5. 品德:领导力中的品德主要指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如诚实、正直、勇敢、担当等。

品德型领导能够赢得下属的尊重和信任,但品德型领导也需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智慧。

二、领导力实践的困惑在实际工作中,我对领导力实践也感到困惑。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1. 如何平衡权力与魅力?在领导过程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权力和魅力,既不失权威,又能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力?2. 如何提升个人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何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3. 如何发挥智慧品质?在面临复杂问题时,如何运用自己的洞察力、判断力、创新能力,为团队指明方向?4. 如何塑造良好品德?在领导过程中,如何做到诚实、正直、勇敢、担当,赢得下属的尊重和信任?5. 如何培养团队精神?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共同实现团队目标?三、领导力发展的困惑在领导力发展方面,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1. 如何正确看待领导力的成长?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避免陷入“领导力陷阱”,即过分依赖权力、魅力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提升?2. 如何平衡领导力与其他素质的关系?在领导力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领导力与其他素质(如专业知识、人际关系等)之间的关系?3. 如何应对领导力的挑战?在领导过程中,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如团队冲突、组织变革、市场竞争等?4. 如何实现领导力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确保领导力在组织内部得到传承和发展,为组织创造持续的价值?总之,领导力之路上的困惑让我深刻认识到,领导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关于小学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思考

关于小学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思考

关于小学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思考作者:郭辉雄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4年第09期随着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深入,校长重不重视教学领导和如何有效教学领导备受关注。

教学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校长有效的教学领导,是学校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校长有效教学领导的误区课程改革中,学校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领导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纵观当前的小学课程改革,一些校长的教学领导工作步入了误区。

1.行政领导代替教学领导近年来,虽然小学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一些校长无个性,学校无特色。

教学领导的缺乏使得校长理论品质和个性化思想薄弱,没有与理念一致的教学实践,更无法提升和积淀教学理论的力度与厚度。

同时,繁杂的行政领导事务充斥了校长的时间和空间,校长忽略了教学领导和自我专业发展,校长领导学校变成了对学校的行政领导。

2.教学领导形式主义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一些学校组织了大量“观摩课”“示范课”“活动课”和“研究课”。

这些课虽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但让人心存疑虑,更让人产生莫名的失落感。

原因是这些课的表演色彩太浓,失去了师生教学相长、苦乐共存的真实性。

3.教学领导手段方法滞后一些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手段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

教学领导的方法注重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评价的“大一统”式教学领导模式。

这种大一统的教学领导,很不适合当前提倡和尊重创新与个性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权利,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要“以人为本”,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

4.教学领导目标不明,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系列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以至于出现学校教学规章制度朝令夕改。

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缺乏整体性发展目标,校长一般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重点学科领导较多,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品德等学科缺乏有效的教学领导。

新高考下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

新高考下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

新高考下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文/李宝庆宋炳南P46前沿P51学科P54成长P60班级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学校对课程的管理权,教师角色也从课程执行者向课程领导者转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高中教育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全面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2|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以及新高考改革试点的一些内容。

这些文件的颁布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冋教师课程领导力慢慢进入研究视野和实践教学中。

由此可知,什么是教师课程领导力,有何价值,以及如何基于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现实困境提高教师课程领导力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新高考下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内涵和价值分析(-)新高考下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内涵20世纪50年代,“课程领导”一词首次在哥伦比亚大学哈里•A.帕素教授的博士论文《以小组为中心的课程领导》中出现,之后进入我们的视野。

课程领导,顾名思义即课程主体对课程的各方面进行领导,其本质是引导和统率课程。

同立足新高考改革背景,教师课程领导力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以专业素养为支撑,在课程领域内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课程价值领导力、课程实施领导力、课程评价领导力、课程开发领导力和指导学生力。

五力自成体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二)新高考下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价值分析首先促进学校变革。

新高考倒逼学校进行变革.多元化的录取模式要求学校课程顶层设计进行革新和以走班制为中心实行教学变革,这些需借助教师课程领导力来完成。

其次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教育指明了方向,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核心素养如何走进课程与教学中。

因核心素养与教师课程领导力具有目标一致性、实施主体共同性和落实途径的同一性,网所以教师课程领导力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长:从行政管理回归专业领导探讨

校长:从行政管理回归专业领导探讨

校长:从行政管理回归专业领导探讨作者:陈如财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5期【摘要】在学校中,校长的职位到底是管理者还是领导者,一直都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管理者与领导者两个方面不存在冲突,只是在看问题和角度方面有所不同。

本文就校长如何从行政管理回归专业领导进行讨论。

【关键词】校长; 行政管理; 专业领导; 探讨【中图分类号】G471.2 ;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5-0203-02在学校中,校长这个词语没有融入创新的教育理念,还是学校管理者的身份,学校的大小事务都需要校长进行考虑,校长的角色在大家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的被看成是管理者,其实校长本身更是领导学校向前发展的重要角色,是学校的领导者,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把校长的身份混淆,我们从这管理者和领导两方面对校长这一词语的含义进行阐述。

一、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从不同角度来看,管理者属于在为现实生活中的事而忙碌着,每天针对不同的事进行思考,主要是从当前的问题考虑并且逐步解决,管理者每天要面对的事情很多,所以就无法专心的为某件事做规划;而领导者主要是注重未来发展,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1],领导者考虑的就是如何进一步促进发展,这就是与管理者的区别。

从做事这个方面,管理者更加注重于当前做事是否有效、是否正确,而领导者考虑的却是做的事情是否对未来发展有好处。

所以,管理者主要就是根据当前的计划进行实施,面对问题进行解决,而领导者却是对未来的规划和考虑。

二、关于校长从行政管理回归专业领导探讨在学校中,校长更应该像是专业领导,主要体现在校长对于学校的规划和改革,在各方面的领导力的体现,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

学校发展的好坏主要就体现在校长的领导是否正确,这就需要校长向“专业领导”角色转变。

校长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校长为学校所做的战略管理,校长要根据学校的所需和学校发展的要求,针对学校目前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需要进行的事情进行研究,对学校未来进行假想,并且对学校未来做出战略性策略[2]。

从行政权威”到专业权威”——基于农村中小学校长群体专业化取向研究

从行政权威”到专业权威”——基于农村中小学校长群体专业化取向研究

完善政策制度,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
建立校长专业标准与资格认证制度
明确校长专业职责、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实施校长资格认证,提高校长入职门槛。
完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
推行校长职级制,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选拔具有教育情怀、专业素 养和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担任校长。
加大校长培训力度
实施校长培训计划,开展分层分类培训,提高校长教育理论水平、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
100%
专业能力提升途径
校长群体专业化能力提升途径有 限,需要拓展培训、交流、学习 等多元化途径。
80%
专业化发展意识
部分校长缺乏专业化发展意识, 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成长的 重要性和紧迫性。
校长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01
02
03
04
管理理念落后
一些校长管理理念陈旧,难以 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1
02
03
04
进一步深化对农村中小学校长 专业化内涵和标准的研究,构 建更加完善的校长专业化理论 体系。
进一步深化对农村中小学校长 专业化内涵和标准的研究,构 建更加完善的校长专业化理论 体系。
进一步深化对农村中小学校长 专业化内涵和标准的研究,构 建更加完善的校长专业化理论 体系。
进一步深化对农村中小学校长 专业化内涵和标准的研究,构 建更加完善的校长专业化理论 体系。
04
农村中小学校长群体专业化取向的实证研究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研究设计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对农村中小学校长群体进行专业化取 向的实证研究。
样本选择
选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类型、不同 任职年限的农村中小学校长作为研究 样本,以确保研究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困境与破解策略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困境与破解策略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困境与破解策略摘要:学校变革时代中,我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面临着诸多矛盾:校长的传统管理思想与新课程倡导的课程领导理念之间的矛盾;校长缺乏课程领导的同行者;学校现有资源与新课程所需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传统学校文化与新课程文化难以兼容。

要破解校长课程领导的困境,必须借助有效的策略,校长要革新观念——提升课程领导理论水平,优化制度——改善课程领导行为,创新实践——提高课程领导能力。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校长;课程领导在我国,校长在不同的情境中拥有不同的角色,但校长作为课程领导的角色长期受到忽视,人们更多意识到的是校长的行政领导者的角色。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我国中小学长期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学校只需按照规定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统一的教材,而不必考虑课程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认为:在课程建设的四个环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三个环节应由教育部、省教育厅或市教育局来承担,课程实施环节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而校长在这四个环节中只不过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角色。

然而,很多研究显示,课程改革特别是新课程在学校中的顺利实施,校长的课程领导是必不可少甚至是相当重要的。

一、校长课程领导和校长课程领导力内涵校长课程领导是上级部门赋予校长的权利与义务,是校长应该承担的责任,是理论层面的、规范性的、指导性的,用于引导校长的课程领导工作,是一种应然状态。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能否有效履行课程领导权利与义务的自身的内在能力,它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实然状态得到体现。

当前,不少中外的学者从课程领导功能、课程领导内涵因素、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等不同层面,对课程领导作了不同的界定,其具体划分维度表现为:(一)从课程领导的功能方面揭示校长课程领导内涵美国学者托马斯·J·萨乔万尼(Thomas J.Sergiovanni)将课程定义为:为学校成员提供必要的、基本的支持与资源,进而充实教师的课程专业的知识技能,发展优质学校的教育方案,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观摩,促进学校形成合作与不断改进的文化,最后把学校发展成课程社群,达到卓越教育的目标。

论园长课程领导的困境与对策

论园长课程领导的困境与对策

论园长课程领导的困境与对策在走上领导岗位的一年中,我逐渐接触到了“课程领导”、“课程规划”这样的新名词,在听和看中,努力让自己去理解其内涵。

但实质上,以我现在的能力是远远不能达到的,这是一个艰巨又长期的过程。

那么就以学习为主吧!以下是我对“园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方面的一些摘录与思考。

学习与思考:一、课程领导的定义:什么叫园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园长领导教师团队设计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园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幼儿园的课程实践的控制能力。

课程领导,关键在于把握课程本质,指引课程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实现保教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

”思考: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1、园长在课程领导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幼儿园课程领导的领头人。

所以园长需要确立在推进课改中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做最有价值的事的意识。

那么作为园长,一定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要有人格魅力、亲和力,能运用各种领导策略等等。

2、课程领导力是一种团队领导力,不仅仅取决于园长的素质与行为,也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行为。

园长应该把自己的职能从指令者、监管者转变为倾听者、指导者和服务者。

只有认真倾听教师、家长等的声音,才能使课程决策反映多方面的利益,并得到提高。

二、课程领导的定位课程领导是幼儿园领导的核心。

现代幼儿园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的园本化建设,即如何遵循办园理念与特色,提供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能促进每一个幼儿潜能发展与思维水平提高的优质课程服务。

因此,课程领导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园长领导能力的水平。

领导不同于管理,课程领导也不例外。

课程领导强调领导者的人际影响力,如对教师、家长乃至社区参与课改热情的激发等,而课程管理强调规章制度的有效运用,如运用奖惩制改变教师的行为等。

课程领导注重系统思考、民主决策、形成共同愿景,即并不纯粹是园长个人的事,需要教师参与。

课程管理重在维持既定的秩序,课程领导则重在引发课程变革,优化原有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求。

2024年《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提升》学习心得体会(二篇)

2024年《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提升》学习心得体会(二篇)

2024年《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提升》学习心得体会一、我们的红旗中队始终保持着精神的支柱。

德育教育是我校教育的特色,所有活动皆以德育为核心展开。

事实证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二、校长的领导力体现在其在课程和教学上的卓越领导能力。

一位具备领导力的校长,首先应是一名出色的课程教学专家。

课程与教学领导能力,本质上是通过领导策略来实现课程和教学的根本目标,以提升课程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增进学生学业成就。

改革要求学校提升课程意识,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使学校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改革的主导者。

这种转变对学校的行政领导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

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办学理念就无法落地;没有特色的课程,学校特色也无法彰显。

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已成为校长专业发展的新任务,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课程领导中,以下几点应引起重视:校长需建立校本的课程哲学,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规划学校课程,实施创新教学,推行创新评估,重塑学校课程文化;校长应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共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第三,校长应促使自己成为学习型领导,在引导教师发展的不断自我反思,通过合作促进课程成熟,最终实现课程与教学领导的终极目标。

三、校长的领导力还体现在协调和激发教师团队的能力上。

从管理学角度看,教师是学校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每位员工的潜能。

校长需要化解教师间的冲突,促进团队和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发挥道德领导力,将个人领导力转化为学校领导力;激发每个员工的潜能,调整学校的不和谐因素,逐步构建和谐的学校环境。

四、校长的领导力还表现在其人格魅力上。

校长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影响力。

有领导力的校长能洞察和关心他人,接纳和欣赏他人,为下属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指明成功的道路,同时不计较个人得失。

一所优秀的学校背后,必然有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校长,这种力量能激发全校的敬仰和追随。

五、校长的领导力还体现在其持续发展学校的能力上。

教学领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领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领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沈杰张晓瑜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11期一概念界定对教学领导的概念的界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至今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对教学领导这一概念有统一的界定,我国的教育学者认为,教学领导是指领导者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系统,通过规划教学发展远景、制定课程标准、管理课程和教学,引导评鉴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督促学生进步、提供教学支持系统和发展教学文化等领导行为,为达到民主与合作、开放与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动态过程。

并将教学领导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教学领导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观教学领导者是校长,微观领导者是教师。

同时认为校长教学领导仅仅是教学领导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涵盖了教学领导的全部内容。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试将教学领导的概念表述如下:教学领导是指教学领导者为实现教学目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领导行为,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学习效果,以达成学校教育目标的动态过程。

二教学领导研究中的问题国外有研究者在对多年的教学领导研究进行综述时,提出了教学领导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虽然学校教学领导对改进学校效能有重要影响,但其影响是间接的,迄今仍没有关于校长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结论;已有的教学领导研究只注意到校长而忽视教师和其他学校成员在学校效能改进方面的作用,无意中强化了“英雄领导者”的形象;大量的教学领导研究文献侧重于改进“教”的策略,而没有将重点放在改进“学”的策略,因此,“教学领导者”就变成了“教”的领导者而不是“学”的领导者;已有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关于教学领导的要点,似乎暗示教学领导存在着一条“最佳路线”,而这样的“最佳路线”缺乏操作性,或许根本不可能存在。

为了了解我国教学领导的现状,我国学者张来春曾对上海、广东番禺、重庆、河北保定4所中学的校长和教师进行访谈和调查,结果显示:(1)教学领导的理念受到重视,但对教学领导的理解与认知仍显不足。

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权威资料]

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权威资料]

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教师课程领导”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正进入全球视野。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现实反思告诉我们,小学教师应当成为课程领导者,这是现代课程领导理论对现实应用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改革走向崭新阶段的必然趋势。

我国小学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如何,存在哪些困境,如何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师在提升课程领导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概述1.课程领导的含义“课程领导”概念被首次提出并进入研究视野是在上世纪70年代,哈里・帕素教授第一次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这个概念,但当时并未引起学界的注意。

美国的课程专家在对这一名词进行细致的考察与论述之后,提出了相关的课程领导概念,包括“分享式课程领导”、“创造性课程领导观”、“转型的课程领导观”等。

随着课程实践领域的不断发展,美国的CLI(Curriculum Leadership Institute)模式、澳大利亚的促进有效教学的课程领导模式、英国的学科课程领导模式和加拿大的DIME(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Maintenance,Evaluation)模式逐渐成为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式。

[1]当前,世界范围内对课程领导的界定主要有五种视角,分别是“功能观”、“过程观”、“内容观”、“特征观”、“行为观”,这些视角基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把课程领导界定为既是课程实施的过程,又是课程发生的行为;既是特定情境中完成的特定内容,又指向预期目标。

之前被大家广为运用的“课程管理”正渐渐被“课程领导”所替代。

“课程管理”是接受行政部门指令后的“监控”,“课程领导”则摆脱这种“管制”思想,学校决策的课程模式与活动不再受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驱动,而是走向了“自发”[2]。

“课程领导”的本质是引导和统率课程,包括课程开发与发展几个具体内容,作为一种课程实践,它是各项活动的总称。

[3]“课程领导”的根本目标是更有效地达成关于课程的正确理解,获得实施课程的有效方案,并能给予评价,进而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优良课程品质,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中职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困境及其出路

中职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困境及其出路

中职教师课程领导力提高的窘境及其出路纲要现代教育的不停发展,关于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课程的履行者,也不是简单的学生的管理人员,同时更为是一个领导,由于一个班级是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必定需要一个优异的领导,教师的领导能力,其实和班级的发展质量直接挂钩,在中职教育中就是阴历,最重假如教师的领导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发展质量,因其中职院校的教师应当特别重视自己的领导力的培育,目前中职院校的教师的领导能力实质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由有好多,此刻我们需要做的是依据问题找寻问题解决的方法。

要点词教师修养课程领导力课程发展中图分类号:文件表记码:A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层次”,“课程管理”还没有完整解决目前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而后慢慢被“课程领导”所代替,这表示我们愈来愈重申以人为本。

所以,现代教育过程中,我们愈来愈重申对教师的课程领导力的培育,可是目前中职院校的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仍旧存在有比许多的问题,怎样针对这些问题采纳有针对性的举措是目前我们的教课一定要要点思虑和办理的问题。

教师课程领导的实质窘境教师缺少主观意识联合目前中职教育的实质状况来说,教师缺少主观意识是限制自己领导力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由于缺少主观意识,所以教师不会存心识的锻炼自己的领导力,可是跟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停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领导力是教师的综合修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教师的领导力越强,课程的教课质量就会愈来愈有保障,班级的整体管理质量也能够获得有效的提高,可是课程改革是一个长久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顺序渐进的过程,短时间内没有方法真实的感觉过,所以许多教师关于新课程改革实质上是抱有思疑的态度了,因为除了学术竞争之外,社会以及学生的家长等都更为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就必定要求就是更加重申传统的教课模式,与此同时,教师也就更为重视自己的教课经验,关于课程改革有比较激烈的反抗情绪,也缺少主观的改革动力,别的,改革模式向来是由上司强迫力履行,所以教师不过被动的接受上司领导的安排,被动的听从有关的命令,在这样的状况下,好多时候,即使教师有自己的观点,却没有方法获得认可,教师已经也就没有方法真实的执行国家的有关命令,所以教师的改革热忱有问题,关于有关的改革也有比较激烈的观看情绪。

谈谈你对教育行政及领导的看法和观点

谈谈你对教育行政及领导的看法和观点

谈谈你对教育行政及领导的看法和观点。

首先要知道行政咨询的概念:指咨询机构用科学方法,通过对相关信息的研究,对行政过程所出现的问题作出解答,以此影响行政决策的活动。

然后叙述一下行政咨询的起源与发展:我国的行政咨询活动历史长、范围广,有关记载比比皆是。

从历史记载看,咨询起源于行政决策的实践,旨在以此来弥补决策者的欠缺,保证决策正确。

现代行政管理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复杂。

重大行政决策,常是多目标的决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卫生、生态与环境等方面。

决策的复杂性迫切要求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形成各种从事决策研究的咨询机构,集中他们的智慧与才能,开展跨学科的多层面的综合性调查研究,为行政管理出谋划策。

现代行政咨询机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技术为手段,能及时获取处理大量信息。

既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也能大大减少失误的概率,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行政咨询的特征现代行政咨询的特征有:1)综合性2)相对独立性3)智能性4、行政咨询的作用1、提供决策目标的背景材料。

2、拟定并论证各种决策方案。

3、预测行政活动的发展变化。

4、解答疑难和扩充知识。

谈谈你对优化行政领导班子的认识?(一)、优化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在领导班子建设中属于首要的决定性因素。

一是把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与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始终高度重视和全面考察干部的政治方向、道德品质及思想作风。

三是强化干部的实践锻炼,加快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

(二)、优化领导班子的配置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排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思想障碍,大胆地把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年轻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

二是抓住各单位部门班子调整时机,切实解决领导班子中女干部、党外干部比例较低的问题。

三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三)、优化领导班子结构。

一是加快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步伐。

二是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如果有少数民族居民)。

中小学课程领导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课程领导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课程领导的问题与对策摘要:课程领导是课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校长的角色定位、校长的课程领导水平、教师的认知水平、教师的参与程度,提出了转变校长角色定位、加强教育投资、给教师赋权增能、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培训效果等措施。

关键词:课程领导角色问题与建议一、引言新课程改革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课程领导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课程领导中出现的问题,Glattom 将其归为不清楚课程领导的性质、缺乏时间、校长似乎未获得专家学者方面的协助三类。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发展的程度、在课程领导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校长的领导能力、与教师的关系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研究和探讨。

而这又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设计问卷进行调查,以提供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被试的选择问卷调查对象涉及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广东等5省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772名教师,其中男教师293名,女教师373名。

调查的样本学校分类见表1。

(二)研究工具研究小组经过多次讨论,设计问卷初稿,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修改。

经反复的试测和修订,问卷本身具有较好的信度水平。

正式调查之前,对所有调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问卷采用团体填写的方法,保证了很好的效度。

此外,我们在问卷调查的同时,还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以便更好地了解教师内心的真实世界,包括他们的价值观念、情感体验和行为规范。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本研究采取集体施测的方式,收集到的数据在SPSS for Windows(13.0版)上录入并进行统计处理。

研究中,主要运用了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一)校长的角色定位课程领导就是课程领导者和教师在校内围绕课程问题讲求共识的互动过程,其间既关注教师和课程领导者的参与、决策和发展,也关注学校的情景因素对于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影响。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7.1%的教师认为校长最应该扮演的角色是组织管理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45.7%的教师认为校长扮演的角色是组织管理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课程领导”的困惑与课题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课程领导”的内涵及其所带来的全新的多层面活动系统的制度设计,讨论了实现“课程领导”的种种困惑和面临的课题,着重分析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在本质上如何从“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结合我国的教育现实略述了“转型的课程领导”的若干专业指标。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领导”概念的确立变得愈益迫切了。

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讨论过“课程领导”的一些基本论题。

[1][2] 本文旨在从我国教育现实的矛盾出发,进一步就“课程领导”的本质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课程实施所提出的挑战作一些探讨。

一、“课程领导”的困惑(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课程领导”(Curriculum Leadership)是一种用以革新“课程管理”(Curriculum management)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实践领域。

格拉索恩(A.A. Glatthorn)对其的界定就是,“课程领导所发挥的功能在使学校的体系及其学校,能达到增进学生学习品质的目标”。

这个定义强调了两点:其一,强调“功能”而不是“角色”;其二,强调领导乃是使整个制度和个人达成目标的过程。

[3] 如果说,传统的“课程管理”局限于“管理操控”的脉络内,剥夺了教师参与课程事务的权力,造成教师课程智能的短缺,那么,根据美国课程专家的研究,所谓“课程领导”系指:(1)一个团体,而非个别的领导者(如校长),包括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成为领导者的潜能和权力。

(2)团体内的所有成员一起学习、一起合作地建构意义和知识。

领导是可以促使建设性转变的学习的,学习具有共同的目的。

(3)透过成员间的交谈,把观感、价值观、意念、信息和假设表面化;一起研究和产生意念;在共同信念和信息的情境下,反思工作并给工作赋予意义;促进有助于工作的行动。

(4)要求权力和权威的再分配,共同承担或共享学习、目的、行动和责任。

可以说,“课程领导”是一种持续变化、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也是课程领导者和教师在校内围绕课程问题谋求共识的互动过程,期间既关注教师和课程领导者的专业参与、决策和发展,也关注学校的情境因素对于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影响。

[4] “课程领导”的概念显然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摆脱那种在官僚体制下形成的自上而下的“监控”、“管制”等管理观念。

在中央集权的课程行政下,所谓“课程领导即课程行政”,而且是等同于“中央课程行政”。

其课程计划的旨趣在于“控制”。

我国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宣布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通过部分课程权力的再分配,期望权力关系有所改变。

其课程计划的旨趣在于“共识”。

这里所谓的“共识”,是指既有共识的信念与价值,也有经验的融合与分享。

“课程领导即课程行政”的疆界被冲破后,我国中小学的课程领导展现了一线曙光。

这次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七次课程改革,各个层面的课程责权范围有所调整,凸显了校本课程发展。

这样的“课程领导”是一个多层面的开展活动和运作的系统:(1)国家层面——教育部制定纲要、方案、课标,组织教科书编写,起草配套文件。

(2)地方层面——负责贯彻教育部政策、实施新课程教师培训、推动校本课程发展、支援课程改革资源。

(3)学校层面——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师培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试验。

(4)课堂层面——改革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

倘若这种多层面的权力再分配能够真正实现,那么,“课程领导”就不再是单纯的中央课程行政的责任了,还有地方课程行政和学校课程行政的责任,乃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这样,“课程领导”便成为一种全新的多层面活动系统的制度设计。

(二)“课程领导”的困惑然而,在我国现实的应试教育体制与新课程的改革理念相互冲突的背景下,事实上产生了诸多导致课程领导困惑的不和谐的因素。

1.“告状文化”的破坏性大凡付诸实施的改革举措,不宜朝令夕改,不能因为少数人有不同意见就叫停。

记得上海一期课改期间,有人向国务院告状说,“上海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居然出现了重视‘公民教育’的倾向,而‘公民教育’是国民党时代的货色,要不得”。

在2005年两会期间,又有人向教育部甚至国务院告状,提出应“立即停止推行‘数学新课标’”。

[5] 类似这种事件已经不止一次了,令人啼笑皆非。

每一个人的见解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个别专家的意见,有深度未必有广度;有局部未必有整体。

而课程问题是一个整体问题,需要整体的、全局的思考,也需要善意的批评和理性的回应。

课程改革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应当通过公共对话,展开公共论辩。

该是用“对话文化”取代“告状文化”的时候了。

动辄用“告状”方式,社会影响并不好,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是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

2.应试体制的竞争性在现行应试体制下,围绕“教育即取得学历”这一问题,学生之间、家长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并且呈逐年低龄化趋势。

竞争的焦点是高考,而升学率则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成败的唯一指标。

这种竞争机制隐含了“双重竞争”——“学历竞争”和“边缘化竞争”。

围绕教育的敌对性应试竞争,造成了基础教育学校之间的阶层分化和学生之间的阶层分化:最终出线的是一小撮所谓英才学生,剩下的大多数学生或者中途出局,或者成为应试竞争的失败者。

应试体制的竞争性所带来的学力的地区落差、学校落差和阶层落差的加剧,是“教育不公”和“教育浪费”的明证。

3.功利追逐的劣根性在应试竞争背景下,原本指向教育目标和道德价值的领导行为被异化为形形色色的功利主义行为。

诸如:(1)分科主义——教师的学科本位情结造成了学科之间的闭锁和对立,所谓“主科”成为应试文化的霸权者,而“副科”则成为应试文化的牺牲者,终究导致学生发展的失调。

(2)形式主义——教育活动不是“表演”而是“表现”。

弄虚作假的“公开教学”误导了教师和学生,更为严重的是教师由此丧失了诚信和自信,而诚信和自信恰恰是课程改革的道德目标,这终究导致道德发展的缺失。

(3)等级主义——竞争性的“排行榜”满天飞,诸如学科排行、学生排行、教师排行、校长排行、学校排行、地区排行,等等,终究导致“等级堡垒”林立。

(4)单位主义——单位主义的竞争不利于学校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强势的行政管理把弱势的教师群体拖进了没完没了的空幻的杂务。

根深蒂固的单位主义终究造成了学校关系的失调。

4.政策推进的断续性新课程实施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实施相当顺利,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实施,由于难度增加,步伐有所放缓,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总得有一个全局的安排和透明的程序。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

这次课程改革就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发动的。

素质教育是既定方针,不可动摇,课程改革要进行到底。

我们需要寻求整体推进课程改革的合理的、适度的、透明的步伐。

“不进则退”,“冒进则废”,“慢进则毁”,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教育决策倘若朝令夕改,摇摆不定或者断断续续,只能使人无所适从,加剧课程领导的困惑。

5.权力分配的模糊性任何课程改革都是一种政治性活动,一种权力的再分配。

新课程必须改变支配学校的权力关系,保障多元声音的表达,营造共享责任的氛围。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未能摆脱自上而下的“中央”控制的惯性,真正授权下放的课程权力微乎其微。

事实上,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权力保障制度缺失,校长的权力错位,教师的课程责任模糊。

加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乱象环生。

而且校本课程发展停留于政策诉求的理想层面,缺少跟进措施的支持。

校长的“课程领导”的内涵是“强调学校远景的塑造,着重教师课程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关人员参与课程规划的机会,推动学校内部教师的课程领导,保持持续性的课程对话,形成关心课程发展的专业社区,确保学生学习的品质”。

[6] 然而校长超越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夹缝中生存的校长难以实践“课程领导”的内涵。

(三)“课程领导”的再认识面对当前课程实施层面的种种混乱和冲突,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课程领导”的概念及其所倡导的课程文化。

1.“课程领导”是政府行为课程领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规划,一种政治过程,其过程和成品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决策影响。

从国家教育部的政策制定到学校课堂的教学安排,牵涉不同层面的团队和人员的课程思考与课程计划。

不管怎样,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倘若离开了教育行政架构去运作课程改革,终究是不可能的。

2.“课程领导”是专业行为课程领导不应当也不可能是单纯的政府行为。

“课程领导是专业的工作,徒有热情是不够的,有时是热情掩盖了专业,模糊了问题的焦点”。

[7] “课程领导”除了“一般课程行政领导”之外,不能排斥“课程专业学术领导”。

“课程领导应为学校成员提供必要的基本支持与资源,进而充实教师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优质学校教育方案,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观摩,促进学校形成合作与不断改进的文化,最后发展学校成为课程社群,达成卓越教育的目标”。

[8] 改变教育政策要比改变学校实际运作方式来得容易,换言之,课程改革是一个静悄悄的革命的过程,一场具有专业挑战意味的课程再造工程。

倘若不明确地提示出可供选择的参考方案,难以营造理想的教学图景,难免会回到以教科书为主导、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分科教学方式的原路上。

教师只有确立课程意识和专业自信,才能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内涵至少要包含课程材料,并能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从“文本的课程”转化为“经验的课程”之间,牵涉一连串的解释、筹划、决策与实施行为,“天龙八部该不该进教科书”、“刘翔该不该编入教材”之类,不是全民讨论的课题,而是教师专业判断的课题。

3.“课程领导”是合作行为课程领导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行为。

“作为课程领导者,要首先处理好与学校教师的关系,方能实施课程领导。

——领导者应在学校建立一种伙伴式的团队精神,实施权力分享,让学校教师参与学校决策,与此同时,领导者还必须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9] 这样,一种共同探究、相互学习的文化才能在学校内营造出来。

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同新课程的改革理念背道而驰的。

大众媒体关于课程改革的过多的负面报道,加剧了这种竞争。

比如说,一些地方的行政部门甚至把落实“升学率”作为体现“三个代表”的标尺,个别校长因为升学率下降而“引咎辞职”或被“免职”,这何尝不是2005年我国教育界爆出的笑料?在应试竞争的背景下,不可能有课程领导的合作行为,因为要超越竞争的境界走向合作,是一个难题。

这样,“课程领导”主体的扩大,以及各个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乃是理所当然的。

不管哪个层面的“课程领导”主体,都必须回到教育的原点——课程为谁而编制,课程为何而领导。

如果说,应试教育的课程管理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指挥棒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课程领导”必须围绕着“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