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1《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21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春望》【学习目标】1.领略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
(重点)2.欣赏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重点)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
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感受名人的心情,欣赏名作的境界。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
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诗仙)杜(诗圣)”,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2.背景介绍(1)《渡荆门送别》背景:李白年轻时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
这时的诗人朝气蓬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
(2)《春望》背景:安史之乱把长安城烧杀抢虐得几乎成为一堆废墟,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
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3.字音字形迢.迢(tiáo)擢.素手(zhuó)札.札(zhá)机杼.(zhù) 脉脉..(mò mò) 一水间.(jiàn)抵.万金(dǐ) 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4.积累文言字词(1)迢迢..牵牛星(遥远)(2)纤纤擢素.手(白皙)(3)泣涕零.如雨(落)(4)盈盈一水间.(隔)(5)仍怜.故乡水(爱)(6)国.破山河在(国都)(7)恨.别鸟惊心(遗憾)(8)烽火..连三月(战火)5.划分朗读停顿,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大意明确: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教学重难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
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四、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
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情入境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
(引出板书)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5.诗句导读。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3、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领会古代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1、研讨《采薇》2、学习《十五从军征》3、研读《送别》一、导入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
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
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二、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1、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
注意:(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
(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
(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二、学习《十五从军征》1、2、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三、学习《送别》1、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这时去为友人送别,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3、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形象(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1 诗词五首 西江月教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1 诗词五首西江月教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1 诗词五首西江月教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1 诗词五首西江月教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西江月教学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点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情感体验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设想1.重点: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精彩的诗句。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赏析课通读感知词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全词,理解词的意境;鉴赏精彩语句,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感知作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三、合作探究,7分钟。
组长带领组员,翻译诗歌,解答疑问。结合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体会诗歌情感,赏析佳句。
佳句:
《登幽州台歌》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 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 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七年级语文下册21《诗词五首》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21 诗词五首21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一)能用正楷或行楷正确书写“擢”、“锦衾”、“瀚海”、“阑干”等字词,读准“擢”、“锦衾”、“掣”、“见”等字词。
(二)激发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重点对于诗词的朗读及背诵难点对于诗歌感情的把握和理解。
课前预习预习指导作者及写作背景:1.《渡荆门送别》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2.《春望》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
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4.《西江月》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21.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与蕴含的哲理。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人借景抒怀、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本诗课题:(出示课件2)21 古代诗歌五首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课本知识(出示课件5)文体知识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
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
但唐朝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来看,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
(2)走进作者教师展示作者“陈子昂”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6、7)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在诗歌上,他推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21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2.品味经典的诗句,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诗歌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品味经典的诗句,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赏析本课目标:1.古诗词的赏析方法;2.古诗词赏析题的答题方法。
一、目标一----赏析诗歌方法第一步:看题目。
圈出题眼。
概括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是什么性质的诗?答案示例:“望”。
是描写泰山(意象)的山水诗。
2.作者眼中的泰山是什么样子呢?(补充资料:泰山,又名岱宗,为五岳之首。
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
主峰突兀,山势巍峨险峻,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登临,赋诗题词。
)3.围绕“望”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远望:雄伟高大连绵不断(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近望:拟人,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细望:心情激荡雄浑壮阔第二步:看主体。
圈出句眼,包括关键字、词、主旨句(名句)。
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语言风格和意境。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放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05 21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1古代诗歌五首设计说明《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对《古代诗歌五首》的学习,要从读诗的角度入手,建议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中可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朗读、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
4.解读和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哲理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解读和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哲理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诗歌创作背景资料。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陈子昂独上高楼,壮志难酬。
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杜甫登临泰山,豪情满怀。
面对泰山,他挥毫泼墨,书写自己的凌云壮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涕.(tì)下怆.(chuàng)然决眦.(zì)齐鲁.(lǔ)岱.(dài)宗2.文学常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有诗集《陈伯玉集》等传世。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1 诗词五首 迢迢牵牛星教案 语文版
迢迢牵牛星导入:PPT展示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学生读一遍。
总结其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再让学生站起来讲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此处老师展示3张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讲述。
牛郎织女的故事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时期就已有人写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东汉诗人眼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听录音跟读,然后全班齐读《迢迢牵牛星》,检测导学案中预习案的完成情况。
学习目标展示。
一、内容梳理想象诗人在一个星光璀璨的夜里遥望夜空,看见了两颗明亮的星(此处展示银河的图片)讲“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河汉女”为拟人,突出描写对象。
紧接着,焦距拉近,诗人给了河汉女一个特写。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解释“弄”字,表明织女并不认真织布。
再问,弄机杼的结果是什么?原文找。
终日不成章。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夜以继日织布尚且三日断五匹,传说织女是天地间最会织布的女子,能织出天边最美的云彩,还能随时间、季节发生颜色变化,为什么如今连一个凡间女子也比不上,终日都不成章呢?原文找原因。
泣涕零如雨。
为何?思念牛郎。
思念牛郎可以渡河去找,银河太深、太宽吗?否,原文“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既然银河清、浅、窄,为何脉脉不得语?小组讨论。
银河——可渡过权威——不可逾越不能相见,还可抑制思念,人就在不远处却只能“脉脉”,这种情感就会更强烈,更加无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泰戈尔诗,PPT内容梳理完了,体会织女伤心、无奈的心情,齐读一遍。
二、写作目的诗人写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不是就只在于写牛郎织女?他的目的是什么呢?写天上的故事是为了写人间,天上人间的悲剧。
要了解诗歌的写作目的,一般要从题目和作者入手,但此诗无题无作者。
齐读注释1。
学生起来讲时代背景。
PPT展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说课稿 语文版
《诗词五首》说课稿《渡荆门送别》1教学目标1、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2、品读,欣赏出峡美景。
2重点难点1、体会诗人蓬勃的朝气和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欣赏出峡后的美景。
3教学过程 3.1 第三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唐诗三百首》1、激趣导入,话谈诗人李白。
一曲动听的儿歌,不仅让我们想起儿时背诵过的诗歌。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朝则更是一个诗歌鼎盛的时代,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这个时代,诗歌大放异彩,名家辈出,就曾产生了被人们誉为“李杜”的两位大诗人,他们是李白和杜甫,下面我们先来谈一谈李白。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他25岁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足迹踏遍半个中国。
42岁时,被唐玄宗召到京城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未得到重用,反而遭到权贵的诽谤,迫使他上书请还。
44岁离开长安,再度漫游。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因参加李璘幕府而受牵连。
晚年四处漂泊,生活困苦,62岁病死在安徽。
这节课,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
(板书课题)活动3【讲授】朗读诗歌3、朗读诗歌,感知全诗内容。
⑴这首诗是李白25岁出蜀离家,仗剑东游,谋求政治出路时所作,那么,这时的李白仗剑东游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指名回答)那么在朗读时就应该读出一种豪情、锐气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下面就请一位同学试着用这种情感读出来。
(指名朗读,学生点评。
)⑵倾听录音,听录音跟读,注意节奏,体会情感。
(放录音)⑶学生随音乐自由朗读。
(放音乐)⑷指名朗读,学生点评。
⑸请以诗人李白的口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⑹诗歌围绕这次出游主要写哪几方面的内容?活动4【活动】研讨诗歌4、合作讨论,欣赏出峡美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第21课《诗词五首》《迢迢牵牛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四)了解五言诗。
(五)听示范朗读。
(六)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词、句、艺术手法)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3 《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七)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八)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设计21、古诗五首
导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常识,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体会诗歌的意蕴。
3、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积累背诵诗词。
【学习难点】
欣赏体会诗歌意蕴。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关于词
词是唐五代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当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后来才称“词”,别称“乐府”,“诗余”、“长短句”。它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文人习作渐多,晚唐五代日趋繁荣。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
2、学生自读理解,完成导学案《探究活动二》中的习题。
3、小组研讨在自读理解过程的疑难字词句。
4、学生回答展示,其他学生更正补充,教师点评。
【导学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20分钟)
1、过渡:我们刚刚欣赏了星空美景,接下来我们随李白去感悟长江山水的美。
2、学生自读理解,完成导学案《探究活动三》中的习题。
(3)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反复吟咏,背诵积累。
(3)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1 诗词五首教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21 诗词五首【课前寄语】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学习目标】1.背诵本课五首古诗词,掌握基本字词。
2.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牛郎织女的故事,人尽皆知,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首诗就是借助这个神话传说,抒发情感的。
(板书题目)介绍:《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情;在艺术上,都属于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与作品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岑参,原籍某某(今属某某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某某)。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饱读诗书,又睿智勇敢,所以在上课之前老
师想考考大家,让我们共同领略古诗的魅力与风采,我来说诗歌的名字,你来背诵作者与诗句。
大家准备好了吗?从大家铿锵有力的回答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大家必胜的信心。
好,一首思恋家乡与亲人的小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二首: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看来说大家饱读诗书,还真是名不虚传啊。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李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一首别有情味的小诗《渡荆门送别》。
一、古诗鉴赏四步法
鉴赏古诗有方法,首先,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种方法,那就是古诗鉴赏四
步法:
1.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背景,做到读得流畅,读懂诗意;
3.抓住诗眼,做到读出韵味,读出深情。
4.赏析景物,做到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接下来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三、“别”有韵味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听读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及诗句的停顿。
下面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一会请大家来展示你的风采。
这几位同学都做到了读准确,也读出了诗歌的韵味。
可是要想读懂、读情、读境,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接下来我们就要去了解李白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情。
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主了解学案上的作者介绍及背景介绍。
好,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到底对李白了解多少,是否已经明确了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杜甫给予李白高度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李白曾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可谓是豪情万丈,踌躇满志。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
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此时,25岁的诗人李白,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他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
四、“别”有诗意
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相信会对大家疏通诗意有很大帮助。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与尾联共八句。
下面就请大家继续朗读诗歌,结合学案自主学习与巩固练习部分,逐句翻译,疏通诗意,看一看诗歌的每一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首联两句: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你能说说这两句交代了什么内容吗?对了,这两句是叙事,交代了作者“渡荆门”的目的。
朗读的时候平实一些就可以了。
)
颔联两句: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
流。
(这两句是作者出了荆门山之后看到的长江两岸的实景:山、原野、江、
大荒。
)
颈联两句: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霞在江水上空凝结,成为海市蜃楼般的美景。
尾联两句: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下面让我们共同疏通一遍诗意。
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那么就请大家带着对诗歌的理解,齐读诗歌。
五、体悟诗情
同学们已经把诗歌读得非常流畅了,但是我们还要读出感情。
那么,我们如何抓住这首诗歌的诗眼呢?请大家思考:诗歌中抒情的诗句是哪两句?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拟人的修辞手法。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本无感情的故乡水怀着深情厚意,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这也是这首离别家乡的诗歌的独特之处。
)尾联两句凝结为诗人读故乡的深沉的眷恋与惜别之情,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把语调放低沉些,语速舒缓沉稳一些。
下面就请同学们,揣摩尾联两句,酝酿感情,尝试读出作者的浓浓乡情。
一会儿,找两个同学展示一下。
其他同学注意要认真倾听,听后给出评价。
请大家用饱满的感情,齐读最后两句。
同学们已经能把诗人的深沉的乡情读出来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读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四句,看看诗人描绘了如何别样的风景?
六、“别”样风景
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诗歌颔联和颈联六句,六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1.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随”和“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
2.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的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
“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壮丽的景色。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事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两句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两句中的第二字练得好。
“随”字,以动衬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
)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
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所以读的时候,应该注意语调要上扬,语速要轻快。
七、再读传情
作者描绘了荆门山外长江两岸特有的秀美风光,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读出诗人的情感,读出诗歌的意境。
大家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小组合作演绎,
首:语调平实,语速适中;
颔: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兴奋、喜悦)
颈:语调高亢,快慢结合,浑厚粗犷;(万丈豪情、朝气蓬勃)
尾:语调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无限眷恋)
我期待你们精彩的表现。
八、“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白告别家乡,辞亲远游,虽依依惜别,却也朝气蓬勃,豪情万丈,离别于他是一首轻快的歌。
离别是诗歌的一大主题,离别于柳永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忧愁;于李煜是“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的怅惘;于王维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不舍与思念;于徐志摩,则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的静默。
离别,或惆怅、或豁达,在诗人的笔下被定格为永恒,千古传诵。
九、畅叙别情
大家的生活中,必定也有大大小小的离别,或许是与至交好友的悲伤离别,或许是第一次离家住校与亲人的难舍难分,或许是假期与同学的短暂分离。
每一次离别,都承载了种种离情别绪。
请你用真情的笔触,流泻属于你的别样情怀。
要求:描写、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相结合,不少于200字。
其他四首诗歌方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