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 头 活 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年代: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源清如许,因为有源头的活水来。
这是一句古代谚语,传达了只有保持源头清洁和增加活水才能使渠道保持畅通和经久不衰的含义。
源头是指河流、湖泊等水体的起源地,活水则是指流动的清澈的水。
在中国古代,由于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灌溉农田的渠道也愈发重要。
清洁的水源和畅通的渠道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人们总结出了这句谚语,提醒人们保持渠道的干净和通畅。
现代社会,这句谚语依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仅仅适用于农田灌溉,还可引申为管理和生活中的原则。
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谚语的实际应用和现代意义。
对于环境保护而言,清洁的源头是保持水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基础。
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需要保持清洁的源头,才能净化成饮用水或工业用水。
污染源的控制和减少是保护环境的首要任务。
如果源头污染严重,即使投入大量的治理资源,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清洁源头,控制污染是环境保护的关键。
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活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活水代表着创新和活力,源源不断地注入经济体系。
只有保持经济活力的源头,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从闭塞的渠道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迅速崛起。
而如今,中国经济在持续改革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增加活水流入渠道,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这句谚语也适用于管理和领导。
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表面现象,更要从源头找到根本原因。
只有解决问题的源头,才能防患于未然并取得长期的成功。
管理中的源头可以是组织的文化、制度和领导风格等方面。
只有提供正能量的源头,才能促使员工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这句谚语还可以引申为个人修养和道德价值观方面。
个人的源头,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
只有摆正个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才能做一个正直、有责任心和有社会价值的人。
也要保持心灵的清净和善良,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更高的境界和追求。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谚语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 引言1.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古诗所含的意义深远,启示着人们要善待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
问渠,就是问河流水质如何清澈。
在当今社会,水污染严重,许多河流已经被污染成黑色的臭水沟,人们再也看不到水底的鱼儿。
如何才能让河流清澈,让水源恢复活力呢?答案就在于源头。
源头是水的发源地,是水的根本。
只有保护好源头,才能保证水的清澈。
活水源头的水清而不滞,如同人的思维清澈而不浊。
源头活水不断流,就如同人的学习不断进步,永远不停止。
清泉石上流,意味着清澈的水源会流向附近的石头,把清澈传递出去。
活水源头清,就像人的内心清澈,不受外界的污染。
勤思源头活水来,要不断地思考如何保护好水资源。
练就清心如水,让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清澈,不受外界的干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水资源,保护地球的蓝色家园。
愿我们的脚步如源头活水一样不断向前流淌,永不停歇。
2. 正文2.1 问渠何故清如许问过澄清询问源头之理。
在这古老的问题中,隐藏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或许会觉得简单,但背后的含义却不容忽视。
一条清泉之水,为何如此幽深清澈?这其中蕴含的是何等的奥秘?或许,问及清泉之水清如许的原因,我们不妨从源头开始探索。
活水自源头流淅淅沥沥,经过千万年间的洗涤,污秽尽去,留下的却是那一份清透和纯净。
源头的清泉之水,无需外力的助力,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了它的本真。
或许,问及清泉之水清如许的原因,我们应该反思自身。
是源头的清透净化了水质,还是水质本身的纯净造就了清泉?也许,两者皆是。
源头的活水不断流动,不停沉淀着沉重与浊浊,但是它们都能够被水源慢慢净化。
清泉之水的清澈不仅仅是水的属性,更是水本身对待自身的态度。
活水源头清澈,是因为它懂得珍惜自身的美好。
问渠何故清如许?或许答案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需要学会像活水源头一样,清澈透明,懂得珍惜自己身上的美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着这句话就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多么富有哲理的诗句。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句诗,也知道了它是出自北宋诗人朱熹之口,才明白其中的含义:出自源头活水永不枯竭。
细雨如丝、清风如烟、竹影摇曳,清晨一缕阳光投射在窗户上,小鸟儿站在枝头唱起歌谣。
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呀!今天,妈妈带我去参加《新青年》杂志的校友会,我一边走一边想:哪些人会到我家里来呢?想着想着,就到了我家门前,刚一下车,就看见爸爸在门口等我,我一边说着:“嗨!”一边跳上爸爸的电动车。
爸爸高兴地说:“参加聚会的人已经到齐了,走吧!”我迫不及待地上了大巴车,大巴车开动了,随着大巴车的行驶,风景变换着,高楼大厦比比皆是,一座座拔地而起。
来到了丽江宾馆,来自各个地方的校友们相聚在这里,我好奇地走进人群中,发现都是叔叔阿姨级的,但更令我惊讶的是还有很多爷爷辈的老人们。
到了约定的时间,大巴车停了下来,校友们陆续地走下了车。
这次校友会的主题是:‘合作与共赢’,首先进行的是庄严而隆重的典礼。
接着,刘长铭校长发表讲话,告诉我们如何将会议继续深入。
随后又宣布晚宴正式开始,一位英俊潇洒、穿着笔挺西装的男士致词,告诉我们这次的聚会是为了什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然我听到一阵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老同学——张飞帆,他笑眯眯地说:“你来啦,还记得你吗?”我连忙说:“怎么可能忘呢?请进。
”他走进我家,用他那热情的双手把我从头摸到脚,还亲切地问寒问暖,不停地夸赞着我。
最后,他居然要给我介绍女朋友,我吓了一跳,连忙摆手说:“不用了,谢谢!”他见我害羞的样子,哈哈大笑,说:“快考试了,别紧张!”听了他的话,我平静了许多。
紧接着,他又送给我一幅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我得到了一位多么值得交的朋友啊!终于,又轮到我致辞了,我胸有成竹地站在舞台上,一气呵成地讲完了致辞,在场的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他把一束鲜花送给我,我激动极了,心想:好人啊!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回报社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句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夕》的诗句。
意思是问一问这条河流为何如此清澈,原因是有源头的活水注入。
这句诗语言简洁,寥寥数言却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寓意丰富,启发人思考。
这句诗揭示了一种普遍的道理,即事物的纯粹与健康来自于其源头。
将这句诗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可以引发我们对真实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烦恼于一些琐事、表面的纷争和短暂的乐趣,却忽略了事物背后的本质和原因。
如果我们追求源头的活水,去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许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和犯罪等,其根本原因并不是简单的暴力、贪婪或无知,而是固有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制度。
只有从源头找到解决办法,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在工作中,源头的活水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基础和根本,而不是只注重短期成果和眼前的利益。
只有从源头抓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如果只注重产品质量检验,而忽略了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产品质量就无法得到根本的提升。
相反,如果能够从原材料、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等方面入手,找到问题的源头并进行改进,就能够有效提高产品质量。
在学习中,源头的活水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只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和意义,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创新和发展。
对于学习数学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注重记忆公式和机械计算,而忽略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思维,就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只有从数学的源头出发,深入理解数学原理和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精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让我们思考到了追求事物本质和原因的重要性。
只有关注源头,做到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我们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实现事物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这是一句嘱托和警示,提醒我们不要只看表面,而要仔细观察,深入思考。
只有从源头寻找解决办法,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诗来自于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它形象地表达了清澈的溪水来源于源头充沛的活水,启迪人们在生活中勤勉追求真理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源头的水流清澈,正如人们应该怀有清澈明净的心灵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和美好。
而源头的活水则代表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动力,唤醒人们内心的活力和潜能。
这句诗意味深长,启迪人们在追求真善美、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生活中处处都有“源头”和“活水”,可以让人们得到启发和帮助,可以让人们在平凡的日子中发现快乐和满足。
源头是那些潺潺流淌的水,来自于自然的赐予,以及人们的辛勤劳动所净化的泉水。
对于个人来说,源头活水便是那些激励人进步的原动力和滋养心灵的东西。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源头的活水,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真谛,在日常的琐事里发现乐趣。
源头活水来自于博大精深的知识。
有人认为,知识就是一切,是人类进步的灵魂。
正是因为知识的渊博,人们才能够开拓进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源头的知识宛如一道清泉,滋养着人的心灵,让人能够拥有清澈明净的思想。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汲取知识的源头活水,让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源头活水来自于精神世界的滋养。
人的内心深处需要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力量,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这些力量可能来自于音乐、艺术、文学,也可能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源头活水就是那些能够激发人们灵感、鼓舞人们斗志的美好事物。
它可以治愈人的心灵创伤,激励人的斗志信念。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汲取美好的事物,让精神得到滋养和灵感。
源头活水来自于健康的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源头活水就是那些能够滋养身体的营养和运动。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在防患于未然的也能够给自己的身体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让自己更加有活力和斗志。
源头活水成语解析及典故
源头活水成语解析及典故内地生产的蔬菜源头活水地运往香港,保证了那里市民的日常生活供应。
关于成语源头活水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源头活水的解析,供大家参考。
一、源头活水解析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
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宋·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二、源头活水典故相传,有一年,天气大早,嵩县的大坪岭上滴水皆无,禾苗枯黄,人渴得直喘粗气,再不弄点水来,人就要渴死了。
村里有个小伙子,名叫水娃,长得五大三粗,气力过人。
他想:我就不信咱这岭上挖不出水来。
夜里他召集一群小伙子,在岭共上挖刨起来。
挖呀!刨呀!越挖越硬,地底下的土全是千的,连一点水星也没有,撅头下去只刨一个白茬,一锨铲不了一把土。
这可怎么办呢?水娃想了一个办法,叫姑娘们拿着碗、瓢、勺、盆到伊河去舀水,把舀来的水倒在坑内,接着再往下挖,一夜不中两夜,两夜不中三夜,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夜。
小伙子们累得满头大汗,手上磨出血泡,姑娘们跑得腿肿脚疼。
这天夜里他们实在干不动了,就躺在坑内休息,不知不觉郡呼呼地睡着了。
夜里水娃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东海龙王来向他求情:"不是我不给你们下雨,是玉皇大帝不让我给你们下雨。
这坑下边是龙宫水库,龙宫水库是汇集各方之水的藏水宝地。
你们若是挖透水库,各方之水从这里溢出,玉帝是会怪罪的,那时我龙王就得吃不完兜着走。
"水娃说:你身为龙王管着那么多水,却叫俺这岭上早得一滴水也没有,庄稼早干了,人也渴死了,你也不管,却怕玉帝怪罪,我们这些小百姓什么也不怕,不怕玉帝,也不怕你龙王,我们只管往下挖,啥时挖透龙宫水库,我们就不缺水了。
"他大呼一声:"兄弟姐妹们,起来挖,挖不到龙宫水库誓不罢休!"睡在坑内的小伙、姑娘都起来了,挥撅的挥撅,拿锨的拿锨,姑娘们端起盆盆罐罐,干了起来。
龙王一见势头不好,急忙逃回东海去了。
龙王逃回东海,连忙召集四海龙王及各河流的小龙王开会,把大坪人挖水的情况讲了一遍,最后说:"干脆,我们也来个瞒上不瞒下。
诗词赏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诗词赏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观书有感源头活水
观书有感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清如许的含义指的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使自己在社会生活的发展认识中保持较清醒的头脑,适应社会的发展《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一)《观书有感》(其一) (2张)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注释译文编辑注释其一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创作背景编辑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议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议论
渠道,指的是水流通的管道或途径,有时也用来比喻获取信息或资源的途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思是要想知道水源的水质是否清澈,就必须回溯源头,寻找活水的来源。
从维持水质的角度来看,如果想保持渠道中的水清澈不污染,就要注重源头,即水流入渠道之前的地方,确保源头水源的质量良好,不受污染。
只有源头的水质好,水才能保持清澈。
这句话也可以引申到其他方面。
例如,如果想要得到可靠的信息或资源,就需要从可信的渠道获取,确保来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源头可靠,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源。
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重要的事物需要从源头把握,保持源头的良好状态,才能获得持续的好结果。
在保持水质、获取信息和资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
全诗以
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
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赏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意思|赏析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作者:佚名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赏析二作者:佚名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诗,表达了对源头清澈的活水的向往和追求。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源头清澈的活水,才能让河流变得清澈;只有通过源头清澈的思想和信念,才能让人生变得纯净明朗。
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句话。
问渠,意味着探询河流的水质如何,是清澈透明还是浑浊混沌。
而“那得清如许”,表达了一种向往和追求,希望找到一条清澈透明的河流,而不是浑浊不清的河水。
接着,“为有源头活水来”则说明,只有通过源头清澈的活水,才能使整条河流变得清澈。
这句话所传达的核心意思是追求真善美和追求清新明亮的思想和信念。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追求源头清澈的活水,而不是混浊的水。
只有通过源头清澈的思想和信念,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清澈纯净。
那么,源头清澈的活水又是什么意思呢?源头清澈的活水是指最初的、最纯净的水,它代表着真善美和纯洁的品质。
在生活中,源头清澈的活水则可以指代真诚、信念、品德等。
追求源头清澈的活水,就是追求真诚、正直、善良、纯洁、美好的品质。
只有通过这些品质,我们的人生才能变得清澈纯净。
在社会生活中,源头清澈的活水也同样重要。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下,我们更需要源头清澈的活水,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纯净。
这种源头清澈的活水,可以指代社会正义、社会公平、良好的社会风气等。
只有通过这些,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清澈纯净。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源头清澈的活水呢?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时刻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不被世俗的诱惑所污染。
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到真诚、善良、正直。
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助人为乐,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够获得源头清澈的活水,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清澈纯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浣溪沙·北国风景》。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看到的一条河流之所以清澈如镜,是因为它有一条源头,活水源不断地涌出,才使得整条河流始终清新如初。
这句话可以引申为人们应该注重事物的本源,只有保持本源的干净、纯净,才能使得整个事物始终保持着好的状态。
因为源头的水清才能使得河流水清,源头的思想正才能使得社会风气正,源头的道德良好才能使得社会风气良好。
这句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例如,我们在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应该注重从源头入手,找出事情的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水源地,保持水的质量,才能使得湖泊、河流等水域生态得以保护。
在管理一家公司的时候,也要注意源头的管理。
只有保持公司内部的管理文化健康,才能使得员工积极向上,工作效率高、产出优质,公司的业务也能够健康发展,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告诉我们注重事情的本质,从源头入手,才能使得事情做得更好,得到更好的结果。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保持纯净之心,应该珍惜每一份源头的清新,让我们从源头开始,保持环境、人与事物的健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
其中的“问渠”指的是向河渠询问,这句诗表达了要想水清如许,就要有清澈的源头活水。
这句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反映了人们对纯净水源的向往和珍惜。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日渐稀缺的世界,保护水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古代诗人所言,要有清澈的源头活水,我们需要保护水资源,保持河流湖泊的清洁,让水源清澈如许。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资源之一。
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常常看到水资源严重受污染的事件,这让我们再次意识到水资源的珍贵。
保护水资源,保持水源的清洁,不仅是国家政策的需要,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每个人都自觉地从自己做起,珍惜水资源,才能让水清如许,源头活水依然清澈。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人可以为此做些什么。
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必需品。
没有水,地球上的生命将无法存续。
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发展,许多地方的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城市里的工厂排放废水,农田里的化肥农药流入河流,都成为了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这种污染不仅影响到了水质,还会危害到生态环境,使很多生物无法生存。
保护水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保持水源的清洁,才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健康。
除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外,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在保护水资源方面所承担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离不开水。
我们是否在使用水的时候想过节约水资源呢?有些人在洗澡、做饭的时候浪费大量的水资源,这实际上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
为了节约水资源,我们可以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洗澡的时候尽量缩短使用的时间,避免浪费水资源;做饭的时候使用的水也要节约使用,不要一次性用太多的水。
这些小小的举动,都能对节约水资源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家庭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设备来节约水资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
阐述了一个道理,即要想水流清澈,源头必须活水不断地涌出。
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启示我们要想追求清澈明亮的人生,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积极能量来支持。
这句话中的“问渠”指的是向沟渠询问水质的清澈程度。
“那得清如许”表达了对水质的期望,希望水质能够如此清澈。
而“为有源头活水来”则说明清澈的水质是通过源头的活水才得以实现。
这句话的含义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理解。
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人生道路。
人生就像一条流水,只有源头有水流进来,才能保持清澈明亮。
源头的活水即表示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包括对生活的热情、对事业的追求、对梦想的坚持等等。
只有保持源头的积极活力,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持续不断的前进动力。
这句话也可以应用于道德层面。
水是一种纯洁的物质,而人的道德品质也需要像水一样纯净清澈。
只有通过源头的不断滋养,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洁。
源头的活水即表示着良好的家族传统、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培养。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我们才能保持纯洁、正直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这句话还可以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想要与人和睦相处,就需要通过源头的善意和友好来构建和谐的关系。
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友情,就需要从自己出发,先以诚心和善意去对待别人。
正如一句俗语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源源不断地给予友善和爱心,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得到和谐的果实。
这句话还可用于思想上的启示。
要想拥有清晰明确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就需要源头的智慧来滋养。
源头的智慧可以通过学习知识、阅读书籍、与他人交流等方式获取。
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智慧,我们才能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这句诗意的名言启示我们,想要在各个方面追求清澈明朗,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智慧来滋养。
无论是生活、道德、人际关系还是思想,只有从源头出发,获取积极的能量,我们才能活得有趣、有益和有意义。
诗词赏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诗词赏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前边还有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问渠哪得
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意思是说半亩地那么大的水塘象一面镜子,天上的光影云彩在水面上荡漾,问一下水塘水怎么这样清亮,还不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进来。
这两句诗就表明了诗人的一种生活乃至治学态度,沉滞不可取,活动流动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什么,生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就是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才能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富有活力的状态。
译文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了出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头活水
——学案导学实施的教学反思孙洪斌“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自12年10月我校选骨干教师参加课改学习,11月开始尝试试用“学案导学”教学法进行教学,特别是本学期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的可以说是热火朝天。
课堂教学改革后,课堂确实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接近几月的试验,让我切实体会了:“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的含义。
现对我教研组的导学案的实施情况进行一下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1.“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2.导学案的运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他们也都乐于在课堂上交流展示其所思所得,学生的大胆表达打破了以往课堂上的
沉闷局面,变老师的一言堂为百家大讲堂。
3.“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学习,学生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这真是“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者。
当然,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如:1.导学案的实施对优秀生的学习来说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却是雪上加霜,有时候老师的讲解都难以理解,现在让他们自学,更是摸不着头脑了。
2.小组交流学习难以起到真正实效。
在教学中采取小组教学时,一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同学在小组中往往得不到必要、及时的引导和鼓励,造成时间越久他们的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越得不到锻炼。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十分头疼,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3.小组学习时,部分学生只顾到教材中寻找习题的答案,而忽略了教材的知识体系、思维方法、科学的世界观等的学习。
总之导学案的实施对我们的整个教学来说犹如注入了一汪清泉,给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凡事有利就有弊,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
帆风顺的,我们只有放开思维,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积极寻找对策,进一步完善和突出导学案制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断创新,踏实肯干,才会推动我校的教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
二0一三年三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