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诊断

合集下载

尿液临床应用

尿液临床应用

尿液临床应用尿液作为人体新陈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途径之一,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尿液样本的收集、处理和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他们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指导临床诊疗。

本文将介绍尿液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尿液的收集及处理尿液的收集和处理是临床应用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最好采集晨起第一次尿液,因为这次尿液的浓度和成分可以反映整夜的代谢情况。

收集尿液时,应当避免尿床或水池水的污染,应选择干净的容器进行收集,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二、尿液的常规检测尿液的常规检测是临床诊断的基础。

通过尿液的颜色、浑浊度、PH 值、比重、蛋白质、糖、胆红素、胆固醇等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代谢情况、感染情况等。

比如,尿液变黄可能是因为饮食中维生素B族的摄入过多,或者有黄疸等疾病的存在;尿液呈碱性可能是胃肠功能异常,或者饮食不当,体内代谢物产生偏离。

三、尿液沉渣检测尿液沉渣检测是尿液中固体成分检测的重要手段。

在显微镜下观察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结晶、细菌等微小颗粒,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情况。

比如,尿液中有白细胞可能是尿路感染的表现,或者是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的迹象;尿液中有结晶可能是尿路结石的预警信号。

四、尿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尿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是尿液感染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通过培养出尿液中的细菌,可以明确患者是否感染,并且可以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这对于尿路感染等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五、尿液中特殊检测除了常规检测外,尿液还可以检测一些特殊的生化成分,比如肌酐、尿素氮、某些荷尔蒙、药物代谢产物等。

这些检测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代谢状况,对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疗效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尿液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医生们应当充分利用尿液检测的各项指标,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合理制定诊疗方案。

同时,患者们也要重视尿液检测,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保持身体健康。

尿液常规生化检验-临床意义

尿液常规生化检验-临床意义

尿液常规生化检验-临床意义尿液常规生化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该检验通过分析尿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生理指标,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意义。

尿液常规生化检验的指标在尿液常规生化检验中,主要评估的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尿液pH值:pH值反映尿液的酸碱性,可以帮助判断肾脏功能和代谢状况。

2. 尿比重:尿比重可以反映尿液的浓缩程度,是评估肾脏浓缩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3. 尿蛋白:尿蛋白的异常增加可能是肾脏疾病或其他疾病的指示。

4.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检测尿路感染和炎症等情况。

5.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的异常增加可能与泌尿系统疾病有关。

6. 尿糖:检测尿液中的糖含量可以帮助诊断糖尿病。

7.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检测尿液中的胆红素和胆原含量可以判断肝脏功能和溶血情况。

尿液常规生化检验的临床意义尿液常规生化检验可以提供以下几方面的临床意义:1. 评估肾脏功能:通过检测尿液的pH值和尿比重等指标,可以评估肾脏的排泄功能、浓缩功能和酸碱平衡功能,帮助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2. 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尿蛋白、白细胞计数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的异常增加可以提示泌尿系统感染、炎症和肿瘤等疾病的存在。

3. 糖尿病的诊断和管理:检测尿液中的糖含量可以帮助早期诊断糖尿病,并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4. 评估肝脏功能:通过检测尿液中的胆红素和胆原含量,可以判断肝脏的代谢功能和溶血情况,帮助评估肝脏疾病的程度和监测治疗效果。

尿液常规生化检验是一种快速、简便和非侵入性的检验方法,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检测信息,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管理。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利用尿液常规生化检验可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尿常规诊断标准

尿常规诊断标准

尿常规诊断标准尿常规诊断标准是对尿液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检测方法。

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尿比重、尿蛋白、尿糖、尿沉渣等项目的检测。

以下是尿常规诊断标准的详细介绍。

一、尿的颜色正常尿液的颜色为淡黄色至深黄色,主要由尿色素和尿胆素的含量决定。

尿色素和尿胆素的含量增加时,尿液颜色会加深。

尿常规检查中,尿的颜色可以通过比色法进行检测。

二、尿的透明度正常尿液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

若尿液中出现浑浊、沉淀物或悬浮物,可能表明尿液中存在异常物质。

尿常规检查中,尿的透明度可以通过观察法进行评估。

三、尿比重尿比重是尿液中溶解物质浓度的反映。

正常尿比重在1.015~1.025之间。

尿比重低于1.015时,可能表明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尿比重高于1.025时,可能表明尿路梗阻、糖尿病等疾病。

尿常规检查中,尿比重可以通过比重计法进行测量。

四、尿蛋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极低。

尿蛋白检测阳性可能表明肾脏受损、泌尿系统感染、蛋白尿等疾病。

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可以通过加热乙酸法或免疫法进行检测。

五、尿糖正常尿液中不含或仅含有微量的葡萄糖。

尿糖检测阳性可能表明糖尿病、肾糖阈值降低等疾病。

尿常规检查中,尿糖可以通过斐林试剂法或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检测。

六、尿沉渣尿沉渣是指尿液在离心后沉淀下来的细胞、颗粒物和管型等物质。

尿沉渣检查可以反映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正常尿沉渣镜检时,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尿常规检查中,尿沉渣可以通过显微镜检查法进行观察。

总之,尿常规诊断标准是对尿液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估,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防泌尿系统疾病。

然而,尿常规检查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药物等,因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和解读。

在发现异常结果时,应及时就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临床生化检查之尿液分析

临床生化检查之尿液分析

临床生化检查之尿液分析尿液分析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临床生化检查方法,通过对尿液中生化指标的测定,可以提供关于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

本文将介绍尿液分析的原理、常见的测定项目以及其临床应用。

一、尿液分析的原理尿液是由肾脏经过滤、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形成的生理液体,其中含有多种物质。

尿液分析的原理就是通过对尿液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测定,了解机体的代谢情况、肾脏功能以及其他系统的状况。

二、尿液常见的测定项目1. 尿量:通过对尿液总量的测定,可以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

正常人的尿量一般在1500-2000ml/24h之间。

2. 尿比重:尿比重是指单位体积尿液的质量与等量水的质量之比,反映了尿液的浓缩程度。

正常尿液比重一般在1.010-1.025之间。

3. 尿pH值:尿液的酸碱度与机体的代谢状态和饮食习惯有关。

正常尿液的pH一般在4.6-8.0之间。

4. 尿蛋白: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可以用来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

尿蛋白的正常范围在10-20mg/dL。

5. 尿糖: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糖含量,可以了解机体的糖代谢状态,如糖尿病等。

正常尿液中一般不应含有糖。

6. 尿潜血:尿液中的潜血表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等情况。

阳性结果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7. 尿酮体:尿液中的酮体检测是判断机体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8. 尿白细胞:尿液中的白细胞检测可以帮助诊断泌尿系统的感染、炎症等疾病。

9. 尿液沉渣镜检:尿液沉渣镜检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细胞、结晶、细菌等来判断泌尿系统疾病。

三、尿液分析的临床应用1. 糖尿病的筛查与诊断:通过测定尿液中的糖含量,可以初步判断糖尿病的存在。

同时,尿液中的酮体检测也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2.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尿液分析可以帮助检测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小球肾炎等。

通过检测尿蛋白、尿白细胞等指标,可以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和炎症程度。

3. 药物代谢与中毒的监测:一些药物和毒物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尿液分析可以监测药物代谢和中毒情况,如抗生素、镇静剂等。

尿液检查报告

尿液检查报告

尿液检查报告尿液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通过对尿液的化学成分、微生物、细胞等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肾脏功能、泌尿系统疾病情况,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下面是一份尿液检查报告的详细解读。

一、外观和性状。

患者尿液外观清澈,无浑浊、沉淀物,颜色呈黄色,透明度较好,无异味。

二、化学检查。

1. pH值,6.0。

2. 蛋白质,阴性。

3. 糖,阴性。

4. 潜血,阴性。

5. 亚硝酸盐,阴性。

6. 胆红素,阴性。

7. 胆固醇酯酶,阴性。

三、微生物检查。

1. 细菌,阴性。

2. 酵母菌,阴性。

3. 红细胞,少许。

4. 白细胞,少许。

四、沉渣检查。

1. 上皮细胞,少许。

2. 颗粒管型,少许。

3. 透明管型,少许。

4. 红细胞管型,少许。

5. 白细胞,少许。

6. 结晶,无。

五、其他。

尿比重,1.020。

综合分析,根据尿液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尿液外观正常,化学成分正常,微生物检查结果阴性,沉渣检查结果显示少许上皮细胞、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和白细胞,尿比重正常。

结合临床症状,初步判断患者泌尿系统无明显异常,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泌尿系统感染或炎症。

建议,患者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多饮水有助于排出体内废物和细菌,帮助泌尿系统排毒。

同时,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复查尿液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结语,尿液检查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发现疾病的早期征兆。

患者在接受尿液检查后,应及时向医生咨询检查结果,了解自身状况,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调理,以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

尿液检查报告到此结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您身体健康!。

尿液检验

尿液检验

抗坏血酸引起假阴性,污染及阳性菌可阴性
感染
白细胞 泌尿生殖系感染, 无
抗坏血酸,氨基糖苷和严重蛋白尿,以及淋巴细胞
脂酶 间质性肾炎
浸润(如结合病)出现假阴性
小 结(conclusion)
重点(emphasis):尿液一般性状检验 尿液化学检验
难点(difficulties):尿液沉渣检验
2)复层鳞状上皮细胞(squamaus epithelial cell)
3) 移行上皮细胞(transitional epithelial cell)
2 管型(casts)
3 形成管型的条件:1)尿中有少量的蛋白质
4 能力
2)肾小管有使尿浓缩和酸化的
5
3)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管型种类和临床意义 1)细胞管型(cellular casts)
定量:(以丙酮计)0.34—0.85mmol/24h 临床意义:糖尿病性酮尿 (ketonuria)
非糖尿病性酮尿
4、尿胆红素(urine bilirubin)与 尿胆原(urobilinogen)
参考值: 正常人 尿胆红素含量≦2mg/L 定性:阴性 尿胆原含量≦10mg/L 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尿路感染
等一过性蛋白尿
葡萄糖 肾小管疾病
糖尿病
抗坏血酸引起测定值降低
酮体

酮症酸中毒
抗坏血酸引起假阴性
隐血 泌尿道出血
凝血机制,溶血,抗坏血酸引起测定值降低,暴露于空气或尿液高度
肌肉损伤
浓缩可能引起假阴性
胆红素 无
肝胆疾病
光照射引起假阴性
尿胆原 无
溶血,肝硬化, 药物如磺胺引起假阳性
肝胆疾病恢复
亚硝酸盐 多数革兰氏阴性菌 无

尿液检查注意事项

尿液检查注意事项

尿液检查注意事项
尿液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体液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许多疾病,包括泌尿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内科疾病。

在进行尿液检查时,一些注意事项需要被遵守。

首先,在收集尿液前,请确保洗手并清洁外阴部。

尿液中可能含有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因此如果外阴部没有被清洁干净,这些物质可能会被带入尿液中,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在尿液收集容器中收集尿液时,要确保容器是干净的,并且没有残留其他物质。

最好使用专门的尿液容器,避免使用其他容器,如食物包装袋或杯子,因为这些容器可能含有有害物质,会对尿液检查结果产生影响。

尿液收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尽量避免将尿液污染。

这意味着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避免细菌、灰尘或其他杂质进入尿液样本中。

例如,应将容器紧密封闭,以防止外部物质进入。

在收集时,最好将容器保持在垂直位置,避免接触到其他物体。

此外,在进行尿液检查前,需要避免摄入过多的饮料或食物。

过量的液体或食物摄入可能会影响尿液的浓度和成分,进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进行尿液检查前最好遵循医生给出的相关指示,以确保准确的检查结果。

最后,在收集尿液后,应尽快将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查。

尿液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发生化学或生物变化,这可能会影响尿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最好尽快将样本送至实验室,
并按照实验室的指示处理尿液样本。

总之,尿液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体液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许多有关健康状况的信息。

遵守上述注意事项可以确保尿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科普知识——教你看懂尿常规

科普知识——教你看懂尿常规

科普知识——教你看懂尿常规尿常规检查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可以检测尿液中的各种物质,包括细菌、蛋白质、白细胞等,用于诊断和监测多种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常规检查的常见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尿液检查。

1.尿液外观尿液外观是尿常规检查中最简单直观的指标之一,可以通过观察尿液颜色、清澈度、气味等来初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尿液颜色:正常尿液颜色应该是淡黄色或无色透明的,如果尿液呈现深黄色、褐色或红色,可能表示患者患有肝病、肾病、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疾病。

尿液清澈度:正常尿液应该是清澈透明的,如果尿液混浊或有沉淀物,可能表示患者患有尿路感染、结石、蛋白尿等疾病。

尿液气味:正常尿液气味应该是淡淡的氨味,如果尿液有刺鼻气味或异味,可能表示患者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等疾病。

2.尿液pH值尿液pH值是指尿液中氢离子浓度的指标,通常在尿常规检查中测量。

正常尿液的pH值范围为4.6-8.0,通常为酸性或微酸性。

如果尿液pH值过高或过低,可能表示患者患有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等疾病,也可能与饮食、药物等有关。

3.尿比重尿比重是尿液中溶解物质与水的比例,是衡量尿液浓缩程度的指标。

正常尿液比重范围为1.010-1.025,如果尿比重过高或过低,可能表示患者患有肾脏疾病、糖尿病、脱水等疾病。

4.尿蛋白尿蛋白是指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正常情况下应该很少或不含有蛋白质。

如果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则可能表示患者肾脏损伤或疾病。

常见的肾脏疾病包括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等。

尿蛋白检测可以通过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电泳、尿蛋白定量测定等方法进行。

如果尿蛋白检测结果异常,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肾脏功能检查,以确定具体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5.尿糖尿糖是指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该含有糖分。

如果尿液中出现糖分,则可能表示患者患有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

尿糖检测可以通过尿常规检查、尿糖试纸测定等方法进行。

如果尿糖检测结果异常,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以确定具体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尿液常规检查操作规程

尿液常规检查操作规程

尿液常规检查操作规程1.目的通过对尿液颜色、浊度、PH、比重、蛋白、葡萄糖、酮体、亚硝酸盐、胆红素、尿胆原、红细胞、白细胞的检测,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诊断。

2.检测项目尿液PH、比重、蛋白质、葡萄糖、酮体、亚硝酸盐、胆红素、尿胆原、红细胞、白细胞、维生素C。

3.检测原理3.1PH:酸碱指示剂法,试带测试区模块中含有甲基红和溟麝香草酚兰,用以测试尿液酸碱度。

3.2尿比重:试剂条中的多聚电解质含有随机尿标本中离子浓度而解离的酸性基团,由模块中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换算成尿液比密值。

3.3蛋白质:指示剂蛋白误差法,漠芬蓝产生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发生颜色反应。

此反应对白蛋白最为敏感,而对其他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本-周氏蛋白、粘蛋白等)稍次。

3.4葡萄糖: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陶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释放出[0],使色源产生颜色反应。

3.5尿液酮体:乙酰乙酸在碱性条件下可与亚稍基铁氟化钠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3.6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在强酸条件下与二氯苯胺重氮盐偶联反,生成偶氮燃料…3.7尿胆原:尿胆原在强酸条件下与重氮盐与偶联,生成紫红色燃料。

3.8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芳香族氨基磺氨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而重氮化合物与四氢苯并奎琳-3-酚偶联,生成红色偶联燃料。

3.9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使过氧化物分解释放出新生态氧[0],[0]氧化指示剂,使指示剂出现颜色变化。

3.10白细胞:I此咯酚酯在中性粒细胞中酯酶的水解作用下,产生游离酚,游离酚与苯基重氮盐偶联,生成紫色重氮燃料。

3.11维生素C:根据Tilllnan'sReagent原理,维生素C将染料由蓝色还原成红色。

3.12空白(校正块):尿在试纸上分布的状态及尿本身的颜色,一般都会给测定结果带来误差,高空白块就是为了排除这些产生误差的因素,各项目都使用同一空白块。

尿液分析的临床应用

尿液分析的临床应用

尿液分析的临床应用尿液分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通过对尿液的化学、物理和微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丰富的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的信息。

尿液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诊断疾病、监测疾病进展、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尿液分析的临床应用。

1. 尿液分析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尿液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很多有关患者身体状况的信息,因此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尿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为例,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泌尿系统感染或者肾脏疾病等问题。

此外,尿液中的红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的指标,尿液中的蛋白质也可能暗示肾脏疾病的存在。

2. 尿液分析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尿液分析还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例如,在肾脏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可以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

如果治疗有效,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会逐渐降低。

另外,尿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和酸碱度也可以用来评估肾功能是否正常。

3. 尿液分析在尿路感染的诊断中的应用尿液分析在尿路感染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细菌计数可以检测尿路感染的存在。

与此同时,尿液中的亚硝酸盐和白细胞酯酶等指标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类型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4. 尿液分析在糖尿病监测中的应用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可以用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如果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

此外,尿液中的酮体和蛋白质含量也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指标。

5. 尿液分析在肾结石诊断中的应用尿液分析对于肾结石的诊断也非常有用。

尿液中的钙、尿酸、草酸等物质的浓度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结石的类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此外,尿液分析还可以检测结石的形成原因,如肾小管功能异常、尿液酸碱度异常等。

总之,尿液分析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分析尿液中的化学、物理和微生物学特征,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疾病、监测疾病进展、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信息。

尿液标本 国标标准

尿液标本 国标标准

尿液标本国标标准
尿液标本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样本,其分类标准如下:
1. 晨尿标本:晨尿标本是指晨起后第一次排出的尿液,因为在夜间睡眠中,人的新陈代谢减缓,晨尿中的代谢废物浓度较高,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态。

2. 随机尿标本:随机尿标本是指在任何时间采集的尿液,用于一般检查或筛查。

3. 24小时尿标本:24小时尿标本是指患者在连续24个小时内收集的尿液。

尿常规的正常范围如下:
1. 尿液颜色:呈淡黄色,并且尿液比较透明。

2. PH值:检测时尿液的PH值为。

3. 红细胞:正常范围:男性为0,女性在0-2之间。

4. 白细胞:正常范围:男性在0-3之间,女性在0-5之间。

5. 蛋白:正常范围为阴性。

6. 糖:正常范围为阴性。

7. 酮体:正常范围为阴性。

8. 尿胆原:要小于10mg/L。

9. 胆红素:正常范围为阴性。

当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时,尿液颜色为血尿,可能判断出患者患有泌尿炎症、结石、结核、肿瘤等血液系统疾病。

除此之外,如果检查结果中有胆红素尿,可能判断出患者有肝细胞性黄疸。

另外,如果患有泌尿系统感染,在检查结果中还会有脓尿。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尿液常规检查项目标准

尿液常规检查项目标准

尿液常规检查项目标准尿液常规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尿液的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镜检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下面将详细介绍尿液常规检查的项目标准。

一、尿液采集。

1. 采集时间,尽量在早晨第一次排尿时采集,因为此时尿液浓度较高,有利于检测。

2. 采集容器,使用无菌容器进行采集,避免污染。

3. 采集量,一般需要采集30-50毫升的尿液,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二、尿液外观检查。

1. 颜色,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或琥珀色,如果出现深黄、红色或者混浊,可能是尿液异常的表现。

2. 透明度,正常尿液应该是透明的,如出现混浊可能是由于蛋白质、细菌等引起的。

三、尿液化学检查。

1. pH值,正常尿液的pH值在4.6-8.0之间,反映了尿液的酸碱度。

2. 蛋白质,正常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很低,如出现蛋白质阳性可能是肾脏疾病的表现。

3. 糖,正常尿液中不应含有糖,如出现糖阳性可能是糖尿病的表现。

4. 潜血,尿液中出现潜血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疾病的表现。

四、尿液沉渣检查。

1. 红细胞计数,正常尿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少,如出现增多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疾病的表现。

2. 白细胞计数,正常尿液中白细胞数量较少,如出现增多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的表现。

3. 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上皮细胞数量较少,如出现增多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疾病的表现。

五、尿沉渣镜检。

1. 细菌,正常尿液中不应含有细菌,如出现细菌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的表现。

2. 酵母菌,正常尿液中不应含有酵母菌,如出现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的表现。

3. 结晶,尿液中结晶的种类和形态可以为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尿液常规检查项目标准涵盖了尿液采集、外观检查、化学检查、沉渣检查和镜检等多个方面,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务人员在进行尿液常规检查时,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尿液检测的原理

尿液检测的原理

尿液检测的原理尿液检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尿液的化学成分、物理特性和微生物检测等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对人体健康状况的一定了解。

尿液检测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尿液的形成尿液的形成是由肾脏和泌尿系统共同完成的。

通过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将体内废弃物和过剩物质以及水分等排泄到尿液中。

2.尿液的化学成分尿液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水分、电解质、有机物质和其他成分。

水分占尿液的绝大部分,电解质主要有钠、钾、钙、氯等。

有机物质包括尿素、肌酐、尿酸等,它们是体内代谢产物。

其他成分还包括微量元素和某些药物代谢产物等。

3.尿液的物理特性尿液的物理特性包括颜色、透明度、比重、pH值和气味等。

尿液的颜色主要受到尿色素的影响,透明度受到溶质的存在与否影响。

比重是尿液的密度,pH值反映尿液的酸碱度。

气味受到尿素的降解产物等有机物质的影响。

4.尿液检测方法尿液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尿常规、尿生化、尿液沉渣检查、尿培养和尿蛋白、尿糖等专项测试。

尿常规是对尿液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镜检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包括颜色、透明度、比重、pH值、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和细菌等项目。

尿生化主要检测尿液中的电解质、有机物质和特定代谢产物等。

尿液沉渣检查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颗粒、细胞和管型等结构,对肾脏和泌尿系统是否存在异常进行初步判断。

尿培养是为了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致病菌,对尿路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尿蛋白和尿糖等专项测试是针对特定疾病和情况进行的检测。

5.尿液检测的临床意义尿液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很多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结石、肾功能异常、糖尿病等疾病,起到筛查和预警作用。

尿生化可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酸碱平衡等方面的信息,对肾功能的评估和监测至关重要。

尿液沉渣检查可以发现尿路感染、肾脏疾病、泌尿系统肿瘤等病变,是寻找病因和辅助诊断的重要方法。

尿液细胞学诊断报告AUC、SHGUC、HGUC

尿液细胞学诊断报告AUC、SHGUC、HGUC

一、非典型尿路上皮细胞(AUC)
标准:
非伞细胞,无退变的尿路上皮细胞N/C>0.5。

(主要标准)
以及下列情况之一:
(1)深染的细胞核(与伞细胞或中间层鳞状上皮细胞核相比);(2)不规则块状染色质;
(3)不规则的核膜。

↑核深染
↑核膜增厚
二、可疑高级别尿路上皮癌(SHGUC)
主要标准:
(1) 非伞细胞,无退变的尿路上皮细胞N/C> 0.7;
(2) 深染的细胞核(与伞细胞或中间层鳞状上皮细胞核相比)。

以及下列情况之一:
(1) 不规则块状染色质;
(2) 不规则的核膜。

△备注:不典型尿路上皮细胞的数量是将尿细胞学标本分为HGUC和SHGUC 的重要标准。

从临床角度来看,超过10 个作为诊断HGUCA的cutoff值似乎是有效的。

三、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GUC)
↑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伴鳞化。

尿液检查历史

尿液检查历史

尿液检查历史
尿液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

它可以提供有关肾脏、泌尿系统和其他器官功能的重要信息。

尿液检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已经注意到尿液的颜色、气味和透明度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在中世纪,欧洲的医生也开始使用尿液检查来诊断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尿液检查的方法也不断得到改进。

在 19 世纪,德国医生弗里德里希·冯·穆勒(Friedrich von Müller)发明了一种尿液分析的方法,称为“穆勒试验”。

该试验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酸碱度和化学成分等指标,来诊断肾脏和泌尿系统的疾病。

20 世纪初,尿液检查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尿液分析仪器,如尿液比重计、尿液酸度计和尿液显微镜等,这些仪器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尿液的各项指标。

现代尿液检查已经成为了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如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肝脏疾病和某些癌症等。

同时,尿液检查也可以用于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

总之,尿液检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尿液检查技术已经非常先进,可以提供更准确和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24小时尿标本指标释义

24小时尿标本指标释义

24小时尿标本指标释义24小时尿标本是指在24小时内收集的完整尿液样本。

与一般尿液常规检查不同,24小时尿标本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了解身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并监测疾病进展。

以下是24小时尿标本中常见的指标及其释义。

1.量:是指24小时尿液总量,通常成年人在1200-1500毫升之间。

尿量的异常可能与水分摄入量、尿液排泄功能以及其他因素有关。

2.pH值:pH值反映尿液的酸碱程度,通常为5-7之间。

异常的pH值可能与饮食、肾脏功能等因素有关。

3.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有微量的蛋白质。

异常的蛋白质含量可能与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等有关。

4.糖: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该含有糖。

异常的糖含量可能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关。

5.电解质:电解质包括钠、钾、钙、镁等。

它们对维持正常的电解质平衡和身体功能至关重要。

异常的电解质水平可能与肾脏功能障碍、水电解质紊乱等疾病有关。

6.肌酐:肌酐是由肌肉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泄。

肾脏功能降低时,尿液中的肌酐水平会升高,因此肌酐的测量可以用来评估肾脏功能。

7.肌酸酐清除率:肌酸酐清除率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通过测量尿液中的肌酸酐含量以及血液中的肌酸酐含量,可以计算出肌酸酐清除率。

肌酸酐清除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提示肾功能异常。

8.尿液比重:尿液比重反映尿液的浓度,通常为1.005-1.030之间。

异常的尿液比重可能与水分摄入量、肾脏功能等因素有关。

9.尿液沉渣:尿液沉渣是指尿液中的固体物质,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晶体、细菌等。

尿液沉渣的检查可以提供有关泌尿系统疾病的信息。

10.潜血:潜血是指尿液中隐含的血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该有血液。

潜血阳性可能与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等有关。

11.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过24小时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来评估肾脏功能和肾小球滤过功能。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24小时尿标本指标及其释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估尿液的生化指标,进一步帮助诊断和监测泌尿系统疾病,肾脏功能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的依据。

24小时尿检操作方法

24小时尿检操作方法

24小时尿检操作方法24小时尿检是一种用于检测尿液中各种化学物质和代谢产物的常见实验方法,通常用于筛查和诊断一些疾病,如肾功能不全、尿路感染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24小时尿检的操作方法。

首先,准备工作:1. 购买尿液收集容器。

选择无脂肪、无色素、无臭味的容器,并确保有足够的容量来收集24小时的尿液。

2. 停止或减少摄入含咖啡因及含酒精的食物和饮料。

这些物质可能会对尿液检测结果产生干扰。

3. 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停止使用任何药物。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尿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因此需要在进行尿液检测之前先停药。

操作步骤:1. 在尿液收集开始前,清洁外阴部。

首先用温水洗净双手,然后用温湿的抹布或湿纸巾轻轻清洁外阴部。

2. 先行排尿。

通常建议排空膀胱,以便尽可能地收集全天的尿液。

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尿液收集应从第二次排尿开始。

3. 记下开始时间并开始收集尿液。

尽量将第一次排尿舍弃,从第二次排尿开始收集。

在每一次排尿后,将尿液收集到准备好的容器中,并密封好。

同时确保标明时间和日期。

4. 在收集尿液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尿液容器的干净和卫生。

使用带有密封盖的容器,以防止尿液外泄或被污染。

5. 在24小时尿液收集期间,将尿液容器放置在冷暗的地方,可以将其放入冰箱中,以确保尿液的保存。

尿液在放置后会逐渐变浑浊,这是正常的现象。

6. 在24小时尿液收集结束时,最后一次排尿时收集整个尿液,并将其加入到已收集的尿液中。

7. 记录完整的24小时尿液收集时间:从开始收集的那一刻到结束收集的那一刻,并标明日期。

8. 将尿液送往指定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在送检之前,确保密封好尿液容器,并将其放入冷藏袋中保持低温。

需要注意的事项:1. 在尿液收集过程中,要小心避免将其他物质或水溅入尿液容器中,以免破坏或污染尿液。

2. 需要准确记录每一次排尿的时间和日期,并确保收集尽可能多的尿液。

如果有任何一次排尿被遗漏,尿液收集的结果可能不准确。

3. 在尿液收集过程中,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饮食。

实验报告 尿液检验

实验报告 尿液检验

实验报告尿液检验实验报告:尿液检验尿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分析尿液中的成分和特性,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尿液样本的检验,探究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及其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尿液样本、尿液检验试剂盒、显微镜等。

2. 实验方法:首先收集患者的尿液样本,然后使用尿液检验试剂盒对尿液样本进行化学分析,包括测定尿蛋白、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尿酮体、尿潜血等指标。

接着使用显微镜对尿液沉渣进行形态学检查,观察尿沉渣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体等微观结构。

实验结果:1. 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偏高,可能存在肾脏疾病或泌尿系统感染;尿液中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等指标均为阴性,未见异常;尿潜血呈阳性反应,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出血。

2. 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尿沉渣中存在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及上皮细胞较少,结晶体呈无色透明状,未见异常结晶。

实验结论:通过尿液化学分析和形态学检查,我们发现患者尿液中存在蛋白质、潜血等异常指标,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可能患有泌尿系统感染或肾脏疾病。

尿液检验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临床检查方法,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建议:尿液检验是临床常规检查方法之一,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重视尿液检验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应该重视尿液检验,及时进行检查,以保障自身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见于肾实质的严重细菌性感染。
8. 假管型
1.透明管型;2.细颗粒管型;3.粗颗粒管型;4.蜡样管型; 5.上皮细胞管型;6.白细胞管型;7.红细胞管型
三. 尿液结晶
1. 胆红素结晶
见于梗阻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等。
2. 胆固醇结晶
见于:肾淀粉样 变性、肾盂肾炎、膀 胱炎、脓尿和乳糜尿 内。
加有机溶剂可溶解消失
3. 尿酸结晶
正常尿液中可见。 如伴有RBC出现时, 提示有膀胱或肾结石 的可能,或机体尿酸 代谢发生障碍。

加热 溶解
非晶体尿(磷)酸盐
加酸、加热溶解
加乙酸溶解
尿酸铵结晶
无临床意义
加酸、加热可溶解
四.
尿液报告分析
报告1:
张某某 男,15岁
PH SG BLD LEU PRO GLU KET NIT BIL URO 镜检
细颗粒管型 粗颗粒管型
4. 腊样管型
肾单位长期淤滞,病变在后期:细颗粒管型继续碎化而 来。见于慢性肾炎晚期、肾衰及肾淀粉样变性(淀粉样 物质沉积于肾脏)等。
5. 肾衰竭管型
肾衰:肾小管上皮细胞碎解后,在集合管中凝聚而成, 故外形宽大。
6. 脂肪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而致。
7. 细菌管型
6.5
1.035

﹣ ﹢﹢ ﹣ ﹣



红细胞管型:0-1/LP
报告2:
王某某 女,25岁
PH SG BLD LEU PRO GLU KET NIT BIL URO 镜检
8.5
1.025
± ﹢﹢ ﹢ ﹣ ﹣ ﹢ ﹣

大量杆菌;脓细胞、扁平 上皮细胞成堆可见。
报告3:
李某某 男,60岁
PH SG BLD LEU PRO GLU KET NIT BIL URO 镜检
脓细胞
3. 大圆上皮细胞
为膀胱表层上皮细胞,胞体较大,核较小。 增多见于膀胱炎或坏死性病变。
4. 扁平上皮细胞
又称鳞状上皮细胞,来自尿道前段和阴道表 层.大量出现见于尿道炎和阴道炎.
5. 尾形上皮细胞
为肾盂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又称肾盂上皮 细胞。增多常提示肾盂肾炎。
6. 肾小管上皮细胞
又称小圆上皮细胞。常表示 肾小管病变, 成堆出现表示肾小管坏死性病变。

1. 透明管型

透明管型,健康人晨尿可有0~1/LP。肾实质病变 时常见增多。蛋白↑是其增多的本质原因。
2. 细胞管型
概念:管型基质内的细胞数量超过 管型体积的1/3时,称细胞管型。 形成: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结过程 中,细胞嵌入而成。 意义:常表示病变在急性期。

2.1 红细胞管型
出血:红细胞滤过肾小球或肾小管直接出血。故见 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 小管坏死、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等。
实验诊断学
(Laboratory diagnosis)
(urinalysis)
中西医结合学院内科 梁文杰
一. 尿液自动分析
1. 蛋白质(PRO) 2. 葡萄糖(GLU) 3. 酮体(KET) 4. 尿亚硝酸盐(NIT) 5. 尿胆原(URO) 6. 胆红素(BIL) 7. 尿液潜血(BLD) 8. 尿液比重(SG) 9. PH 10. 白细胞(LEU)
5.0
1.005

﹣ ﹢ ﹢ ﹢ ﹢ ﹢ ﹢ ﹢ ﹢



细颗粒管型:1-3/LP


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重吸收能力降低,使小 分子量蛋白无法重吸收而随尿排出。
临床意义: 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 中毒性肾病等。
3. 混合性蛋白尿(mixed proteinuria)
肾脏病变同时侵犯肾小球和肾小管。
临床意义: ①肾小球疾病累及肾小管; ②肾小管疾病累及肾小球; ③全身性疾病侵犯肾小球和肾小管。
1.尿红细胞
参考值:0~3/HP。 肾源性出血:多形红细胞>80%。在滤过膜受挤压; 在肾小管受 pH、渗透压影响。如肾炎。 非肾源性出血:多形红细胞<50%。如膀胱炎、输 尿管结石等。
肾源性出血
2. 尿白细胞
参考值:0~5/HP。最常见于泌尿系感染.白 细胞与脓细胞无本质区别。 白细胞:易见于新鲜尿中,外形完整,胞质颗粒清 晰。 脓细胞:炎症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白细胞,多为中 性粒细胞,外形多不规则,胞质颗粒多而粗大, 核模糊,常成堆出现。
4. 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 proteinuria)
血液中异常蛋白质增多,可经肾小球滤 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形成溢出 性蛋白尿。
临床意义: ①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 ②急性血管内溶血如Hb尿.
二. 葡萄糖(GLU)
1. 生理性糖尿:一过性糖尿。
饮食性 糖尿
妊娠性糖尿
应激性 糖尿
2. 病理性糖尿:
真性糖尿:即血糖增高性糖尿。 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最常见于糖尿病。
肾性糖尿:又称血糖正常性糖尿。 肾小管病变,致肾糖阈下降,使部分葡萄 糖不能被重吸收而随尿排出。
三、酮体(KET)
糖尿病性:血酮增学
1. 尿红细胞 2.尿白细胞 3.大圆上皮细胞 4.扁平上皮细胞 5.尾形上皮细胞 6.肾小管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
来源部位
参考 值
临床意义
扁平上皮 尿道和阴道表层 少量 可能尿道炎、阴道炎 细胞
大圆上皮 膀胱表层移行上 偶见 膀胱炎 细胞 皮 小圆上皮 肾小管立方上皮 无 细胞 肾小管病变
尾形上皮 肾盂中层移行上 偶见 肾盂肾炎 细胞 皮
二. 尿液管型
什么是管型?
管型是蛋白与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 集合管中凝结而成的管状蛋白聚合体。
2.2 白细胞管型

细菌感染:如肾盂肾炎(上尿路感染)、间质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2.3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肾小管病变:上皮细胞脱落而致。见于肾小管性 疾病, 肾小球病变累及肾小管,如肾病综合征等.
3. 颗粒管型
概念:管型基质内含有颗粒,其量超过1/3, 称颗粒管型。 形成:细胞管型内的细胞(主要是白细胞和 上皮细胞)降解碎化而成。也可由血浆蛋白等降 解碎化成颗粒后嵌入管型基质而成。先为粗颗粒, 继续碎化即为细颗粒。 意义:提示肾单位有淤滞现象,病变在慢性期。 见于: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后期、肾盂肾炎、中 毒性肾病等。

1877年,德国学者Vigla和Rayer 最先报道。
管型形成需具备什么条件?
1.蛋白:原尿中的白蛋白和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糖蛋白(T-H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2.浓缩和酸化: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提高蛋白 和盐类的浓度)和酸化(促进蛋白凝结)的能力。 3.交替使用的肾单位:休息时蛋白浓缩、沉析、 凝聚成管形;工作时管型随尿排出。
5.0
1.035


﹣ ﹢ ﹢ ﹢ ﹢ ﹣

﹣ 未见异常
报告4:
刘某某 男,30岁
PH SG BLD LEU PRO GLU KET NIT BIL URO 镜检
6.5
1.020
﹣ ﹣ ﹢ ﹣ ﹣ ﹣ ﹣
﹣ 多量精子; 大量非晶形磷酸盐。
报告5:
孙某某 男,28岁,剧 烈腹痛
PH SG BLD LEU PRO GLU KET NIT BIL URO 镜检
一、蛋白质(PRO)
1. 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 由于肾小球病变导致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及静 电屏障作用减弱,使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 大量进入肾小囊,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 而成。 临床意义: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2. 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 proteinuria)
6.5
1.020

﹣ ﹣ ﹣ ﹣



红细胞3-6/HP
报告6:
钱某某 女,20岁 长期呕吐
PH SG BLD LEU PRO GLU KET NIT BIL URO
6.5
1.020
﹣ ﹣ ﹣ ﹣ ﹢ ﹣

﹣ 少量扁平上皮细胞 白细胞:1-3/HP
镜检
PH SG BLD 报告7: LEU PRO GLU 姜某某 女,60岁 KET NIT BIL URO 镜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