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早期

合集下载

如梦令李清照文学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文学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文学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下面请欣赏《如梦令》李清照的朗诵。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赏析一: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

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

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词作直面自己的生活,所以根据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她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但给人一种乐观开朗的基调,虽有淡淡的哀愁,却没有悲伤之感,显示出婉丽清新的风格;后期由于遭受到国破、家亡、夫死、流离颠沛的打击,于是把这种悲伤的苦痛、孤寂的情怀带到她的词作里,显示出凄丽沉郁的风格。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是指她在少女、婚后的这一段时间。李清照出身于一个书香味浓郁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宋代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其母王氏也善诗文。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朗、优雅、有书卷味的家庭环境之中,天真少女之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使得她少女时期的词风婉秀俊逸。她的一部分抒写少女心情的词较明显地表现出这时期的风格特色。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如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李清照早期的“闺阁词”,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物情态的描述,抓住富有生活特征的细小事物,努力刻画出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情景交融、清新开朗、机柕天成。有评论家认为她此时的作品题材狭义,没有深度和广度,试想一位养尊处优十六、七岁的少女,能有这样的才华,是多么的不容易,难怪王灼称赞:“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李清照的诗词鉴赏按年龄分

李清照的诗词鉴赏按年龄分
更是凸显了作者在孤独中寻找自我安慰的心态
3
此外,她还有《声声慢》、《菩萨蛮》等作品,都是以平淡、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淡泊和对 离别的无奈。这些作品充满了老年人的沉寂和淡泊,为我们展示了李清照晚年的真实写照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诗词作品,按其年龄划分,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
4
李清照的诗词鉴赏按年龄分
汇报人:xxxx
目录 Content
-
01
早期作品:欢乐与激情
02
中期作品:深思与感慨
03
晚期作品:沉寂与淡泊
李清照的诗词鉴赏按年龄分
01
李清照,这位宋代著名的女词 人,以其独特的诗词风格和卓 越的文学成就,成为了中国文
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02
她的诗词作品,按其年龄划 分,可以分为早、中、晚三 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作品都
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早期作品:欢乐与激情
早期作品:欢乐与激情
在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她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生活态度。这时候的她, 诗词作品多以爱情、离别、思念为主题,用词清新、情感真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她的《如梦令》一词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描绘一次游玩中的小插曲,展现了作者 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词中的"争渡"二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追求 此外,她还有《浣溪沙》、《减字木兰花》等作品,都是以清新、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 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这些作品充满了年轻人的活力和激情,为我们展示了李清照 早期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诗词的赏析

李清照诗词的赏析

李清照诗词的赏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宋词李清照

宋词李清照

浣溪沙
• •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 浣溪沙 •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 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诉衷情
•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 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 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鹧鸪天
•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 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 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玉楼春 红梅
•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武陵春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 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 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 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
•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 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 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李清照经典诗词鉴赏,2篇

李清照经典诗词鉴赏,2篇

李清照经典诗词鉴赏,2篇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鉴赏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

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的诗词知否

李清照的诗词知否

李清照诗词知否指的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诗如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过来如下: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李清照一生经历

李清照一生经历

李清照一生经历

李清照一生经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一生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李清照资料

李清照资料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 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 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 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 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 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 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 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 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 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 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 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 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 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 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 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永昼,一般用来形容夏天的白 昼,这首词写的是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时令,白昼越来越短,还说“永昼”, 这只是词人的一种心理感觉。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 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别敏 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畅。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 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这里虽然没有直抒 离愁,但仍可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的内心苦闷。“瑞脑消金兽” 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 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 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 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 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 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 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 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 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 味。

李清照的简介

李清照的简介

李清照的简介

李清照的简介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的简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

中文名称:李清照

又名:易安居士李易安

性别:女

生卒年: 1084~1155?

国别:中国

正式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一剪梅

生平简介

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生平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

右丞。他们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李清照出嫁前的故事

李清照出嫁前的故事

李清照出嫁前的故事

李清照出嫁前的故事如下:

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情趣和心境是天真活泼的,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她有时荡舟湖中,兴尽而返;有时则与友人一同出游,踏春赏花。她善于领略大自然的美,并善于用清新自然的语言工笔细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李清照18岁时嫁给了赵明诚,两人曾度过了一年的新婚幸福生活,第二年就遭遇了党争株连,出现了李、赵两家的结怨。这时候的李清照因为父亲李格非蒙冤,而遭到当权派公公赵挺之的坐视不管,伤心失望之极。生活突变,使其对人情冷暖尤为敏感,在变化无常的政争中“打秋千”,她对当朝朝政的无奈、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忧虑。

读李清照作文

读李清照作文

读李清照作文

说起李清照,那可是我心中的女神级人物啊!

最初接触到李清照的诗词,还是在中学的课本里。那时候,只觉得

她的词很美,却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韵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

的事情多了,再读李清照,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她少女时代的词作,充满

了天真烂漫和对生活的热爱。“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

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着这首,我眼

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夕阳西下,一群少女在溪边的亭子里玩

耍嬉戏,喝酒畅谈,直到天色渐暗,才想起要回家。结果因为喝醉了,迷迷糊糊地划着船,不小心闯进了荷花丛中。大家手忙脚乱地想要划

出这片花丛,却惊得一群水鸟扑棱棱地飞了起来。那是多么欢快、自

由的时光啊!

后来,李清照嫁为人妇,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两人共同收集金

石字画,研究学问,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

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

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在这首中,李清照买了一枝鲜花,想要戴

在头上给丈夫看,又担心丈夫觉得自己不如花好看,于是故意把花斜

插在发髻上,非要让丈夫比比看谁更美。这小女儿家的心思,被她描

绘得如此细腻生动,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南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丈夫赵明诚也在途中病逝,这给她带来

了沉重的打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这首,读来真是让人肝肠寸断。她在乱世中孤独地寻觅着,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清冷、凄凉。喝点酒想要暖暖身子,却抵挡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摘要:

李清照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越,其词多写悠闲的生活,凸显少女的活泼可爱,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在太学当学生的赵明诚结婚,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与整理,编写有《金石录》。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宋,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离散,两年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在南京夫妻重逢,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卒,享年四十九岁。随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四处漂泊。因为南渡后的坎坷经历,后期李清照的词多以感时伤怀,悼念旧人为主,词风多为凄凉哀愁为主,表现出对国家、人民、个人的悲哀,充满了沉郁愁苦之情。

李清照,因仰慕陶渊明,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之题名书房为“归来堂“,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自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晁补之的大力称赞。她的词成就最大,称“易安体”,风格婉约清丽,却不乏豪放,语言平实朴素,偏重口语化,通俗易懂,多以白描为主,清丽脱俗。李清照早年作《词论》,曾提出词“别是一家”,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李清照现存作品不多,李清照的词在《李清照集》和《漱玉词》中只有四、五十首。可是,越因其少,反而显得字字珠玑,篇篇夺目。南渡前,

李清照的词多以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情趣为主,词活泼明快,清新婉约,表现出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南渡后,国破家亡,独自漂泊,其词多凄凉哀愁,也不乏激情豪放。

李清照早期作品

李清照早期作品
12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 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 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13
金华以带,境遇孤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晚年。1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 表。创作以南渡(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 生活,表现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 景物的喜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离别 之情。这些词风格清丽明快,节奏轻 快,韵调优美,委婉含蓄。
南渡后: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 寂生活和国破家亡的悲苦心情,情调 清凉低沉。
2
赏析早期作品: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3
叙述了一次游赏活动中的几个片段,表达 了作者的一种情趣和心境,刻画了一个热 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的少女形象。
惊 起 一 滩 鸥 鹭
4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 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皱着的眉头方
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评价与鉴赏
• 艺术手法与风格:李清照的词风以畅达与深沉相结合著称。在这首词中 ,她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薄雾浓云愁永昼”,“半夜凉初透 ”等,营造出一种凄凉、孤独的氛围。同时,她以“东篱把酒黄昏后” 为结,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使全词显得深沉而有力。此外,李清 照的词还具有“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特点。在这首词中,无论是描写天 气、节日、还是生活琐事,都深深烙上了作者的情感色彩。她以自己的 感受为主线,将这些元素贯穿起来,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总的来说,这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充分展现了李清照 的词才和艺术风格,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夫妻 分离的痛苦和深深思念之情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 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 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 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 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 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 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 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 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时节又重 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 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 风,人比黄花瘦。
03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

摘要:李清照词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她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她的词倾诉真挚情,善用白描法,熔炼家常语。前期的词主要写少女少妇的生活,通过一种清新活泼的少妇思夫的意象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纯情的意境。后期的词,由于时代的变迁带来个人命运的变化,李清照的作品多表现一种孤寂愁苦的意象。她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意象,居婉约派之首。正是从这些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才华横溢、忠于爱情,在悲苦屈辱面前不低头的光彩动人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李清照前期词后期词风格对比

引言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1]要代表人物。她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她让很多文坛“英雄汉”黯然失色!不愧是女中豪杰,词坛传奇[7]。

她的词与她的人生密切相关。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爽朗明快,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即使是表达离愁和相思之苦的词中也透出夫妻恩爱,两情相悦的幸福之感。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苍凉凄楚的,多表现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下面就李清照的家庭生活、时代背景以及她的部分词作来探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创作风格的异同。

一.上阕——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

李清照出身名门,家庭环境对她起了很正面的影响。父亲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做过太学禄,太学正,是苏门后四学士[2]之一。惟其如此,李清照少了许多女子固有的礼教束缚,活泼开朗,有大方优雅的气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早期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因此,有如此良好的家庭背景及教育,她自小聪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有《史书》为证,“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小时候的聪颖为她长大后成为才华横溢的杰出女词人埋下伏笔。

然而,正是因为李清照出身于名门望族,生活于富于文化氛围的家庭,她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贴近大自然,游山玩水,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优游于浓郁的学术和艺术气氛中。因而她的早期作品无不体现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如格调欢快明朗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她在荷花开放的初秋,独自荡船出游,那游玩的快乐仿佛是沁人心脾清酒,一口口地轻啜着,竟不知不觉沉醉于天下名泉溪亭,酒醒之后,天色已晚,她归舟划桨却误入荷花深处,惊起一群歇息的水鸟。也许,这是现在的我们看来不过是一个贪玩的小姑娘,然而在当时,李清照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子,可以荡舟出游,比起后代偷偷游园的杜丽娘和孤独葬花的林黛玉,算是天大的幸事了。也正是因为其出身,造就了李清照狂放不羁的性格。甚至这种性

格在旧时代有些文人眼里,不相信会是一个大家闺秀,而把她当成苏轼和吕洞宾了。这一误会即可以看做是对这首词的一中客观直率的评价,也是对“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的一个有趣注脚。

由此看出,在李清照的早期,良好的家庭造就了她的气质与性格,壮阔的齐鲁山川,更为她提供了驰骋豪兴遐思的前提,孕育了她宽广的胸襟怀抱,及其热爱大自然,钟情山水的童心与志趣。

说到此,又不得不提及《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了李清照稍微年长些时,少女的情窦初开的情怀已经按捺不住,正如此日,她独自在春天早晨的花园里荡秋千,涔涔香汗渗透薄薄罗衣,突然有人走来,娇羞的她慌忙逃走,却不小心落下金钗。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见客的她倚着门回头装作嗅青梅,偷偷瞧客人一眼。这首诗把少女那娇羞的神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热烈地表达她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尤其是“和羞走”三字,把少女时期的她见到来客那种羞涩的心理展现出来,尤其是“走”,古意,跑,“疾走”也,那种羞涩和慌张的情态跃然纸上。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这把这位少女那种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的去见客的这种微妙的矛盾的纠结的羞涩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也感到好像回到少女时代一样,那种娇羞,矛盾的心情在心中

轻轻荡漾。文末,她又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看他几眼。活灵活现地画出一个天真、妩媚多情的少女形象。这词让欣赏过的时人都想了解一下作词的李清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可爱的姑娘。于是美女兼才女之名不胫而走,传遍了汴京。

这不,当时有一位太学生赵明诚,父亲赵挺之是吏部侍郎,可谓官宦世家,眼高于顶,迄未选定婚配对象,一日读到李清照的一阙「点绛唇」,便道:“安得娶此词女为妻,则了无遗憾矣!”寻寻觅觅,赵李两家终于缔结秦晋之好,时年李清照十八岁。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结合,是封建社会中难得的美满姻缘。双方不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的家庭背景条件,而且爱好和志趣相一致。婚后两人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甜蜜生活,绮窗画眉,绿荫对弈,觅词填句,互竞巧思,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然而,。当明诚离开她时,这个不堪寂寞的少妇,不免黯然神伤,顾影自怜,便有了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

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包含,思念的作品。

而这篇写的尤其含蓄凝重“无一字不秀雅”“令人再三吟咀而有余味”世人多用此来评价此词。“薄雾,浓云”勾画出一中暗淡阴沉的天气,也烘染出一中沉郁的气氛。她独坐在室内百无聊赖地看着香炉里瑞脑香袅袅地青烟,消磨着无尽的寂寞哀愁。一个“销”字表明岁月漫长。此时却是佳节又重阳,“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良辰之时,丈夫不在身边。夜班凉意透帐,寒气浸骨,然而她也心凉了。

下片更进一步抒怀,黄昏时节,独自把盏赏菊,已自神伤,而此时的菊花开得极盛极美,而"暗香盈袖"更形孤独难堪,暗指她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写出了黄昏后独酌的幽苦。后三句,写西风乍起,卷帘而入,使人愁思更深,以黄花来比喻人因相思而憔悴,衬托出"莫道不消魂"的深意。而一个"瘦"字,在整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这三句描绘形象生动,言情蕴藉,深情苦调,为千古名句。此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倍道相思之苦和青春易逝的尖锐感受。因此,赵明诚有人陆德夫曰:“只三句绝佳”由此可见,这首词多受时人重视和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