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奶牛繁殖性能的技术发展现状概述(PPT 70页)
《牛的高效养殖技术》课件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环境保护
废弃物处理:对牛粪、尿液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沼气等可利用资源 生态循环:建立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
政策支持与市场前景分析
加强营养管理,提高牛只体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保持牛舍清洁卫生,减少病原体滋 生
及时发现并隔离病牛,防止疾病传 播
保健措施与提高抗病力
定期体检:定期对牛进行体检,及时发现 疾病隐患
疫苗接种:定期对牛进行疫苗接种,提高 抗病力
营养均衡:保证牛的营养均衡,提高免疫 力
环境卫生:保持牛舍环境卫生,减少疾病 传播风险
繁殖生理:牛的繁殖生理包括发情期、排卵期、妊娠期等阶段 发情期管理:通过观察牛的行为、体温、分泌物等来判断发情期 提高繁殖率: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提高牛的繁殖率 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受精等技术
人工授精技术与胚胎移植
人工授精技术: 通过人工方法将 公牛的精子注入 母牛的子宫内, 以帮助母牛受孕。
运动锻炼:让牛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 高抗病力
心理安抚:对牛进行心理安抚,减少应激 反应,提高抗病力
疫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
立即隔离病牛,防止疫情扩散
对病牛进行治疗,减少损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及时上报相关部门,配合疫情调查
对牛舍进行全面消毒,防止病毒残 留
牛的繁殖技术与提 高繁殖率
繁殖生理与发情期管理
政策支持:政府对生态养殖与 可持续发展的扶持政策
浅析规模饲养中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
母牛因子宫或卵巢疾病造 成不孕 ,
在 生 产 中 也 是 奶 牛 不 孕 的 重 要 原 因 之
一
。
同 时 某 些 特 定 的 传 染 病 对 母 牛 不
孕 也 产 生 重 要 的 因 素 . 因 特 定 的 传 染 病 对 母 牛 的 繁 殖 力 的损 害 也 是 很 严 重 的 。如 :奶 牛 的 病 毒 性 阴 道 炎 、 子 宫
特 别 是 后 备 奶 牛 数 量 和 质 量 . 以及 牛 群 中母 体 的 寿 命 等 因 素 。 因 繁 殖 效 率
低 造 成 的 经 济 损 失 比疾 病 造 成 的损 失 要 大 得 多 。而 影 响 母 牛 的繁 殖 性 能 因
片面追 求 产乳 量 而单 纯增 加 精料 时 ,
浅析 规模饲 养 中提 高奶牛 的繁殖性 能
李万和 李德 强 ( 黑龙 江省 富裕 县畜牧 兽 医局 家畜疫病 防治 院 1 1 0 ) 6 2 0
提 高 奶 牛 的 繁 殖 性 能 是 发 展 和 扩
大 奶 牛 规 模 饲 养 的 重 要 环 节 。 繁 殖 性 能 是影 响 奶牛 群 体产 量 的重 要 因 素 , 要 调 整 好 日粮 中蛋 白 质 、 脂 肪 、矿 物 质 的 水 平 。 以免 影 响 生 殖 器 官 的 复 原 和产 后 的 发 情 时 间 。 对 高 产 奶 牛 由 于 因 不 同 生 产 类 型 的 基 础 母 牛 .牛 群 的 比例 应 为 :乳 母 牛 7 — 0 .乳 肉 兼 用 08% 牛 为 2 ~ 0 .达 到 这 样 的 比例 笔 者 认 O3% 为 特 别 对 牧 区 的 奶 牛 业 发 展 既 有 利 于 提 高 母 牛 的 受 配 率 ( 受 配 母 牛 头 数 指 占 繁 殖 母 牛 总 头 数 的 百 分 比 )扩 充 牛
《牛的繁殖技术》课件
实施繁பைடு நூலகம்计划
按照计划进行配种、接产 和育犊等操作,确保繁殖 计划的顺利实施。
繁殖记录的管理与分析
记录配种信息
01
详细记录每头牛的配种时间、配种方式、配种公牛等信息,确
保记录准确无误。
记录妊娠和分娩信息
02
记录每头牛的妊娠期、分娩时间、产犊数量等信息,以便对繁
殖性能进行评估。
分析繁殖记录
03
对繁殖记录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繁殖效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使用规范, 对母牛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其免
疫力。
繁殖疾病的综合防治
建立繁殖疾病防治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的防治体系,包括疫情报告、诊断和监测等,实现 对繁殖疾病的全面控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牛的繁殖技术水平。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科研力度,开展繁殖疾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防治工作提供 科技支撑。
03
精子异常
精子异常包括精子数量减少、活力降低和畸形率增加等,可能导致不孕
。诊断依据精液分析和染色检查,治疗措施包括调整饲养管理、补充营
养和药物治疗。
预防繁殖疾病的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均衡的营养、保持牛舍清洁 卫生、加强防疫和消毒等措施,
有助于预防繁殖疾病的发生。
定期检查与监测
定期对母牛进行检查和监测,以 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自然交配技术
01
02
03
自由交配
牛群中公牛和母牛自由交 配,不受人工控制。
栏圈交配
将公牛和母牛分别关在不 同的栏圈中,在特定的时 间进行交配。
提高奶牛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 5 ] 吴 国娟, 张中文, 李焕荣, 等. 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 6 种 致病 菌的 抑茵效果 观察 【 J J . 北京农学 院学报 . 2 0 0 3 , 1 8 ( 3 ) : 1 9 5 — 1 9 8 .
5 6 中 国 动物 保健 2 0 1 4年 ( 第 1 6卷 ) 第 3期
角形 , 前 窄后 宽 , 前浅后深 , 全身各部位细致 , 毛 皮 细而 薄 , 头 颈清 秀 , 骨骼细 , 棱 角性 明显 , 乳 房 发达 ,
言, 繁泌 乳 等一 系 列生 殖 活 动 的机 能 。繁 殖 力 越 高, 表示 这 些 机能 也 越强 。奶 牛繁 殖 力 的 高低 直 接 影 响生 产 经济 效益 。奶 牛必 须 经 过发 情 、配种 、 受
胎、 妊娠 、 分 娩 等 生 殖 活 动后 , 才能泌乳 , 繁 殖 是 决
定 泌乳 的基本 条 件 。所 以说 , 充分 发 挥 奶 牛 的繁 殖
性能, 对 奶 牛生产 具有 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
前伸后延呈浴盆状 , 乳房前后左右匀称 , 乳 静 脉 弯 曲多 而 粗等 。奶 牛 发 情配 种 时 , 应 根 据其 具 体 性 状 合 理选 用 优质种 公 牛冷 冻精液 。
奶 牛繁 殖性 能 的重要前 提 。对奶 牛 的体形 外貌 和 繁 殖 力 等各 项 指标 进 行详 细 记 录 , 并 据此 进 行 遗传 选 育, 做 到科 学 、 合 理 的选 种 选 配 , 避免近交 、 盲 目的 杂 交滥 配 。在选 择 后备 母 牛 时 , 要 注 意根 据 牛 体 型 特 征来 初步 鉴定 奶牛 高产 与否 。高 产奶 牛整 体呈 三
则很 大 程 度 上决 定着 奶 牛 的生 产 性 能 ; 而最 终 要 确
浅谈提高奶牛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能力 , 防止 产后瘫痪 。产 后 5d内不挤 干牛奶 , 第 3 从 天 开 始 在原 来 喂 料 的基 础 上 每 天再 增 加 精 料 O2~ .
作者简介 : 刘镜 (9 0 )男 , 理研 究 员 。 18 一 , 助
一
1 6一
H inj n unl f nm l erd ci V 1 8 N . 2 1 eo g agJ ra o i a R po ut n o. o 0 0 l i o A o 1 6
产后高钙低磷饲 留和 子宫炎 发生 比例 上升 。能量过 高 , 导致泌乳后 殖机能的恢复。采用产前高磷低钙 、 可
期 和干奶 期 的奶 牛产生 肥胖 综合 症 , 生 殖道 ( 使 如输 料 ,充 分调 动母 牛产 前对 钙 的吸 收利 用及 产后 补偿
收 稿 日期 :0 0 0 — 0 2 1— 8 3
起机 体代谢紊 乱 , 响奶牛健 康和繁殖 机能 。 影
从 母 牛 产 前 1 始 ,每 天 每 头 牛 增 加 精 料 5d开
适 宜 的能量 水 平是 保 证奶 牛 正 常生 理机 能 、 获 1 加强 围产期 饲养管理 . 2
得 最 佳生产 效率 的基 础 。 E粮 中能量过低 或 过 高都 {
迟缓 、 胎率下 降 及胚 胎 早期 死亡 等症 状 , 而 导致 要组 成成分 , 受 从 又是构 成激素 、 、 液和抗体 的重要成 酶 黏
奶牛 繁殖 力低 下 , 我 国奶业 的发 展造 成不 利影 响 。 分 。适 宜 的 日粮蛋 白质 水平 , 保证奶 牛正 常发情受 对 是
笔者 结合 多年 的 作经验 , 别从 奶 牛的饲 养管 理 、 胎 的重要 条件 , 低或 过高 , f 分 过 都会 对 奶 牛繁殖 性 能产 繁殖 配种技 术及 繁殖 疾病 的治 疗等 方 面总结 出提高 生不利 的影 响。
我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
牢砌邮才2021•2DHI COLUMN我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黄萌萌U闫奎友U何珊珊U赵华U李竞前U吴兆海$(1.全国畜牧总站,北京100125; 2.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图分类号:TS2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264(2021)02-0061-04DOI:10.19305/ki.11-3009/S.2021.02.014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的相关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基本情况;思路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是指对泌乳牛的泌乳性能及乳成分的测定,它是奶牛群体改良的核心基础工作,国际通用DHI(Dairy Herd Improvement)来代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以下简称DHI)oDHI是指导科学管理牛群、增加奶牛单产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一项收稿日期:2020-11-09作者简介:黄萌萌(1980-),女,汉族,髙级畜牧师,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闫奎友(1965-),男,满族,研究员,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加拿大、美国、德国、法国等奶业发达国家有70%的牛群参加生产性能测定,奶牛单产水平最高的以色列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牛群高达90%[1l o 几十年的发展证明,奶业发达国家通过应用DHI体系来为奶农提供指导服务,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以色 列、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奶牛单产水平均已超过100。
1我国DHII作基本情况DHIT作自1992年在我国逐步开展冏,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DHI工作已初步建立了一个基本完整的(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450046;2.Breeding CattleGenetic Performance Testing Center,Zhengzhou450046)Abstract:The vertical price transmission of the dairy industry chain is blocked,which determines that dairy farming has been in the low value-added stage of the value chain for a long time,and even the phenomenon of ''industrial shrinkage11has occurred.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s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rom upstream dairy farming costs to downstream dairy processing prices.Based on the monthly data on dairy cow feeding costs and raw milk prices from January2008to December2018,a finite distribution lag model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hysteresis effect in price transmiss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ag in the transmission of feeding costs to the downstream.The feeding cost changes by1%,lagging5and6periods,which causes a change in the price of raw milk by0.086%and0.111%,respectively.The dairy industry value chain system itself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unhindered transmission of prices and form a reasonable profit distribution mechanism.The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must promote the organization of raw milk production,build a price warning platform,and improve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in the industry chain.Key words:Dairy industry chain;Price transmission mechanism;Market power;Finite distributed lag model^^啊邮才2021•2 DHI COLUMN运行体系,建设了一批达到先进水平的测定实验室,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包括品种登记、测定分析、遗传评估和牧场服务等在内的标准制度,对我国奶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养牛学牛的遗传改良与现代育种技术PPT课件
2021/8/16
48
第48页/共81页
一、胚胎工程技术育种
1978年我国首次牛 胚胎移植成功
1982年我国首次牛冷冻(常规) 胚胎移植成功
2021/8/16
49
第49页/共81页
(一)奶牛MOET育种体系
核心群(母牛测定站)
优良种母牛2N头
第四胎受体母牛:N头 第三胎受体母牛:N头 第二胎受体母牛:N头 第一胎受体母牛:3N头 青年受体母牛:3N头
• 向着一定的育种目标,按照一定的繁育方法,根据种畜本身的品质(如体质外貌、 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等)、年龄、血统和后裔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为种畜 选择最适当的配偶,以获得更理想后代的育种方法
2021/8/16
25
第25页/共81页
第26页/共81页
第27页/共81页
第28页/共81页
第29页/共81页
• 公黄牛x母牦牛
2021/8/16
46
第46页/共81页
三、杂交方法在我国养牛生产中的 应用
• 乳改:引入荷斯坦 • 肉改:引入良种肉牛品种 • 引入优秀水牛品种 杂交改良当地品种 • 淘汰耕牛
2021/8/16
47
第47页/共81页
第3节 生物新技术与牛的育种
• 胚胎工程 • 基因标记辅助选择(QTL) • 基因育种(质量性状)
• 固定品系---利用近交 • 丰富品系---品系间杂交
2021/8/16
37
第37页/共81页
二、引种
• 目的明确,优秀品种 • 开始少引为宜 • 纯种繁育 • 防疫隔离
2021/8/16
38
第38页/共81页
• 引种方式
• 活体引种
奶牛繁殖障碍的原因及提高奶牛繁殖率的措施
奶牛繁殖障碍的原因及提高奶牛繁殖率的措
施
奶牛的繁殖障碍一般是由畜牧业环境和管理方面造成的,它们影响到牛的生理状态、行为和繁殖力。
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营养不良:即牛饲料不均衡、摄入缺乏、过量供给,容易影响牛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复性。
(2)病害:外防疾病不到位,导致奶牛保护性免疫力的下降,影响牛的生产繁殖。
(3)生物标记不清:交配管理和母体风险评估不当,容易出现非性成熟、授精失败、错配等问题,影响繁殖效率。
(4)养殖环境:牧场太松散,牛群间沟通交流不畅,会影响母体机能,导致牛只繁殖抑制、繁殖弱化。
要提高奶牛繁殖率,有以下几点:
(1)科学配备营养:选择奶牛营养指标最佳的饲料,加强营养管理,保证牛口饱足。
(2)加强防疾:加强兽医管理,做好传染病和痉挛病预防工作,减少牛群死亡率,保证牛的健康状态。
(3)定期生物标记:以无菌排卵接种灭菌精液,以无菌人工授精技术替代自然授精,提高成功率。
(4)居室管理:加强牛群体管理,建立家畜标识制度,提倡无菌交配管理,提供良好的住所环境。
提高奶牛繁殖性能的综合性技术措施
作; 在夏季做好防暑 降温工作 , 供应优质 、 口性好 浸 染 ,氨 对蹄 壁 的腐 蚀作 用 ,可 降 低蹄 壁 的屏 障作 适 的饲料 , 并补充碳酸氢钠等增加食欲 , 恢复其生殖机 用 , 牛蹄 角 质 软 化 , 到 粪 尿 的 侵 蚀 , 质 生 长 发 使 受 角
月龄 时体 成熟 。为了保 证 能繁 殖健 康 的优 良后代 和 降 , 响奶 牛场 的经济 效 益 。为此 , 影 注意保 持 圈 舍及
奶 牛 高产 , 一般 在体 成 熟 时进行 配种 最 为适 宜 , 即在 运 动场 的清洁 干燥 , 时 清扫 圈舍 及 运动 场 的粪 便 , 及 以减少 病 菌对 牛体 的侵 害机会 。 运动 牛1 5月龄 左右 进行 初 配 。对 于长期 不 孕 , 治疗 无 定期 进 行消 毒 , 经 效 的奶 牛 ,年龄 偏 大 、卵巢 机 能下 降屡 配 不孕 的奶 场要 保 持平 整 、 积水 , 能有 尖锐 的异 物及 坚 硬 的 不 不 牛, 长期 患有 慢性 子 宫 内膜炎 、 腺 炎或 乳 房坏 疽 奶 棱角 杂 物 ,防 止奶 牛长 时 间站 在泥 泞 污浊 或 坚硬 的 乳
性 能方 面 的问题 提 出 自己的浅见 , 同行参 考 。 供
1 存 在 的 问题 和 制约 因素
1 人 工授 精技 术操作 不规 范 . 5
部分 配 种员人 工 授精 技术 、发情 鉴 定技术 水 平
11 饲养 管理 不 当 .
不高 , 责任 心 不 强 , 冻 不 规 范 , 管 冻 精保 存 不 科 解 细
2 . 搞 好 卫 生、 定期 消毒 及预 防 注射 .1 4
奶牛养殖行业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ppt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行业痛点 • 解决措施 • 其他相关建议与结论
01
引言
行业现状
奶牛养殖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近年来面临诸多挑战。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产业附加值不高,发展缓慢。
痛点概述
奶牛养殖成本高,价格竞争力不强。
疾病防控体系不健全,奶牛健康状况和产品质量有待 提高。
饲养环境差
部分养殖户对饲养环境重视不足,导致奶牛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影响其健康和 产奶量。
痛点三:良种繁育不足
种质资源匮乏
我国奶牛种质资源相对匮乏,优质高产奶牛数量不足。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的育种和繁育计划,导致优质奶牛数量不足 。
03
解决措施
措施一:建立全面的防疫体系
饲料价格波动大,养殖效益不稳定。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环保压力逐渐增大。
02
行业痛点
痛点一:疾病防控难度大
疾病种类多
奶牛易患多种疾病,如乳房炎、蹄病等,防控难度大。
用药过度
部分养殖户过度使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
痛点二:饲养管理落后
饲料营养不均衡
奶牛饲料中营养成分不均衡,影响奶牛产奶量和健康状况。
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
对养殖场进行定期的卫生消毒,确保不留死角,防止病毒传播。
实行隔离饲养
将不同来源的奶牛进行隔离饲养,避免交叉感染。
定期进行抗体检测
通过对奶牛进行抗体检测,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健康问题。
措施二:改善饲养管理
01
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
02
提高饲喂效率
根据奶牛生长和产奶的不同阶段,制 定科学的饲料配方,保证奶牛的营养 需求。
《养牛技术》课件
七、奶牛养殖
奶牛的品种选购
深入介绍适合奶牛养殖的品种选择和养殖技巧,提高产奶量和奶质。
奶牛的饲养技巧
分享奶牛饲养的技巧,包括饲料配比、舒适环境和健康管理等方面。
奶牛的产后护理
讲解奶牛产后的护理要点,帮助母牛恢复健康并提高产奶量。
八、养殖成本与盈利分析
养殖成本的来源
详细分析养殖成本的来源,包 括饲料、设备、兽医费用等方 面的成本核算。
干饲料与青饲料的搭配
介绍如何合理搭配干饲料和青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牛的产量。
饲料的储存与管理
分享储存和管理饲料的技巧,避免浪费和饲料变质。
五、疾病防治
牛的疾病分类
分析牛的常见疾病及其症状, 让养殖者能够及时识别和采取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介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免 疫接种、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 等方面。
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分享针对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包括药物治疗和养护护理方面 的技巧。六、繁殖管理 Nhomakorabea1
繁殖期的管理
详细讲解牛的繁殖周期和繁殖期的饲养和管理技巧,保证繁殖的顺利进行。
2
配种技术
介绍牛的配种技术,如自然配种、人工授精等,提高配种成功率和后代品质。
3
妊娠期的管理
讲解妊娠期的饲养和管理要点,保证母牛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三、牛舍建设
牛舍的位置选择
介绍选择合适位置的原则和 注意事项,包括光照、通风、 安全等。
牛舍的结构及材料选择
详细阐述牛舍内外部结构设 计原则和不同材料的特点和 适用范围。
牛舍的卫生管理
讲解牛舍的卫生措施和常见 疾病防控方法,确保牛群的 健康。
四、饲料管理
牛的饮食需求
提高高产奶牛繁殖性能的主要技术措施
的经 济 损失 。
1 发 生原 因 Fra bibliotek况 下 降 现 象 , 议 对 围 产期 母 牛 采 用 “ 导 法 ” 养 。 注 意 体 建 引 饲 况 调 节 , 定 饲 草 、 料 的 供 应 , 免 突 然 更 换 饲 料 , 使 母 稳 饲 避 致 牛 因 不适 应 高能 量 饲 料 而 发 生 腹泻 。从 母 牛 干奶 的最 后 2周 开 始 , 到 产 犊 后 达 到 泌 乳 高 峰 期 为 止 , 日除 给 足 量 的 优 直 每 质粗 饲 料 外 , 比 例逐 渐 增 加 精 料 量 。 按 对 于 集 约 化饲 养 的 奶 牛 ,适 量运 动 可 以 提 高 牛 的体 质 、 促 进 牛 的 新 陈 代谢 , 助 于增 强 卵 巢 等 生 殖 系 统 的 活 力 。 建 有 议 在 运 动 场 内 , 日人 为 驱 赶 2次 , 次 2 每 每 0分 钟 , 其 适 当 使 运 动 , 样 有 利 于 防止 产 科 疾 病 的 发 生 , 高 繁 殖 机能 。 这 提 2 . 疾 病 治疗 2
文 章编 号 :0 8 0 9 (0 8 0 — 02 0 1 0 — 8 9 2 0 ) 4 0 5- 2
21 管 理 方 面 .
针 对 分娩 后 母 牛 食 欲 恢 复 迟 于 泌 乳 高 峰 期 所 产 生 的 体
由于 饲 养 管 理 不 当 , 巢 疾 病 、 宫 内膜 炎 以 及 繁 殖 技 卵 子
提高奶牛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降及胚 胎早 期死 亡等 症状 , 而导 致奶 牛繁 殖力 低下 , 我 从 对 国奶业 的发 展造 成不 利影 响 。 因此 , 提高 奶牛 繁殖 力是奶 牛 场面 临的 当务之 急 。 者结合 多年 的工 作经 验 , 别从奶 牛 笔 分
关键 词 : 牛 : 奶 繁殖 力 ; 术措 施 技 中 图分 类 号 :8 39 3 ¥ 2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顺 序 编 号 :6 2 5 9 ( 0 0 O — 1 5 0 1 7 — 10 2 1 ) 9 0 9 — 2
近年 来 。 着 奶业 的 发展 , 牛 的饲 养 规模 不 断 扩 大 , 随 奶
的 饲 养 管 理 、繁 殖 配 种 技 术 及 繁 殖 疾 病 的 治 疗 等 方 面 总 结 了提 高奶牛 繁殖力 的技 术措 施 。 1 提 高奶 牛繁殖 力 的饲养 管理 措施
11 根 据 营养 需要 , .. 3 补充 适 量维 生 素 : 生素 主要 以辅酶 维 和催 化剂 的形 式 广泛 参 与体 内代谢 的多种 化学 反应 ,从 而 保 证 动物 机体 组 织器 官 的功 能正 常 ,以维持 奶 牛 的健 康和 各 种生 产活 动 。缺乏 维生 素可 引起机 体代 谢紊 乱 , 响奶牛 影 健 康 和繁殖 机能 ] 。 12 加 强 围产 期饲 养 管理 . 从 母 牛产 前 1 5d开始 , 天每 每
分 , 与体 内 的代谢 调 节 ; 以离 子形 式维 持体 内电解 质平 参 ④
衡和 酸碱平 衡 等 。日粮 中某种 矿物 元素 含量 过低 或过 高 , 都
会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影 响 奶 牛 的 繁 殖 性 能 。 ]
《奶牛繁殖技术》PPT课件
三、奶牛发情鉴定
(四)其他方法 阴道黏液测试法 pH值法 激素检查法
任务二 奶牛的输精技术
一、输精前准备
(一)输精器械准备:清洗消毒,稀释液冲洗 (二)母牛准备:母牛保定,清洗消毒 (三)输精人员准备 (四)精液解冻:解冻后要镜检观察精子活力。 (五)装枪
任务二 奶牛的输精技术
二、输精基本要求
3、孕期发情:母牛怀孕时仍有发情表现,又称假发情。
4、发情不排卵
三、奶牛发情鉴定
三、奶牛发情鉴定
(一)外部行为观察法
发情母牛表现得兴奋,两眼有神,敏感、焦躁不 安,不喜躺卧,喜欢接近其他发情母牛或公牛, 采食量下降,反刍次数减少。发情母牛常追爬其 它母牛或接受其它牛爬跨。
观察时间是奶牛正常饲喂前1小时和饲喂后1小时。
按妊娠期280天计算,“月减3,日加6”,即配种 月 份减3,配种日期加6,即可推算出预产期。
任务四 奶牛的分娩与助产 一、决定牛分娩的因素
1、产力:子宫肌和腹肌有节律收缩产生的将胎儿 从产道排出的力量。
2、产道:由硬产道(骨盆)和软产道(子宫颈、 阴道、前庭和阴门等软组织构成)。
3、胎儿:与胎儿大小、胎位、胎势、胎向及是否 怀双胎有关。
(一)牛配子运行的生理指标:包括排卵时间、卵子保 持受精能力时间、精子到达受精部位时间、精子在母 牛生殖道保持受精能力时间。
(二)输精注意问题:输精部位、次数、时间,并做好 配种记录。
任务二 奶牛的输精技术
三、输精操作技术 使用直妊娠母牛的主要生理变化
养牛与牛病防治
项目三 奶牛繁殖技术
授课人:刘宏
项目三 奶牛繁殖技术
任务一 奶牛的发情鉴定 任务二 奶牛的输精技术 任务三 奶牛的妊娠诊断 任务四 奶牛的分娩与助产
提高奶牛繁殖性能的综合措施(上)
熟 , 不能正常发情排 卵。由于产奶过 多 l的。支撑 庞大牛体的是牛的四肢及其前端 而
致 使 某 些 营 养 物 质 也 随 乳 排 出 , 成 生 殖 f的蹄 。 造 肢蹄 是牛的基础 , 只有肢蹄健康 , 才 牛体 不强壮 , 就会 系 统 营 养 不 足 ,也 可 引 起 母 牛 长 期 不 发 1能保 证牛的 身体强壮 ,
达 到 较 高 的 消 化 率 .发 挥 正 常 的 生 产 性能 , 保证 机 体 健 康 长 期 营 养 不 平 衡
即 高达 3 5 %一 %。大 量 饲 喂 高脂 肪 、 高蛋 向 质 精 饲 料 .破 坏 了 瘤 胃 的 正 常 生 理 功 能 ,
使 营 养 代 谢 性 疾 病 发病 率 升 高 , 时 倒 料 同
足而引起母牛过肥。最后要保 证蛋 白质供 l生 前后死亡等 有些 传染病可导致整群持 应 , 分 重 视 目粮 巾 矿 物 质 、 生 素 的 供 f续性 的繁殖障碍 .在一定 条件 下传播 、 充 维 流
应。
.
行 。 因 此 , 生 产 中 必 须 抓 紧 治 疗 牛 群 中 在
奶 牛 产 奶 过 多 或 长 期 哺 乳 不 断 奶 的 J患生 殖器官疾病的个 体 , 同时严 密控制传
使牛群在健康 的条件 母牛 . 促进 了催 乳激 素的分 泌 。 而催 乳激 l染病 的发生 与传播 ,
素会 抑 制 促 黄 体 索 释 放 激 素 的 分 泌 , 成 1 下正 常繁 殖 。 造 做 好 母 牛 的 肢 蹄 管 理 也 是 至 关 重 要 促 黄 体素分 泌减 少 .使 卵泡不 能发 育 成 l
维普资讯
牵食蒙畜
过分 依 赖精 饲 料 由于牛的消化器官 的特殊构造 ,
奶牛的繁殖ppt课件
发情、排卵 (主要在LH作用下)
周期黄体形成
激素活动过程(一)
生殖激素分别由下丘脑、垂体、卵巢与子宫分 泌。 - 下丘脑释放促卵泡素释放因子(FRH), 促使垂体分泌促卵泡素(FSH)。促卵泡素到 达卵巢,促卵泡发育。卵泡分泌雌激素,使母 牛进入发情。 - 当血液中雌激素含量高时,使下丘脑停止分 泌促卵泡素释放因子,转而分泌促黄体释放因 子(LRH),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促黄体 素(LH)。
功能
子宫分泌物中的前列腺素有消黄作用,使 黄体退化,使垂体分泌促卵泡素导致发情。 子宫颈在发情时的分泌物能起到润滑作用, 使配种顺利进行。发情过后,子宫颈关闭, 分泌物形成子宫塞,防止异物和细菌侵入, 分娩时子宫颈扩张,使胎儿娩出。 子宫颈有滤剔作用。
阴道
阴道为母畜的交配器官,也是排 出管。阴道的背侧是直肠,腹侧 为膀胱和尿道,阴道腔为一扁平 的缝隙,前端为子宫颈突出其中, 后端和尿生殖前庭与尿道外口为 界。阴道长约20-30cm。
激素活动过程(二)
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相对平衡,促使卵泡破裂,在促黄 体素刺激下形成黄体,分泌孕酮。
若不孕,约在发情后13天黄体达到最大,然后由于子宫 分泌溶黄体物质---前列腺素,黄体开始消退。 血液中孕酮含量的减少,使下丘脑分泌促卵泡素释放因子, 促垂体释放促卵泡素,新一轮发情开始。 若受孕,胚胎阻止前列腺素的生成与溶黄作用。
子宫
子宫,可分为子宫颈、子宫体 及子宫角三部分。子宫基部之 间有一纵隔,将两角分开,形 成两个子宫角基部的角间沟。
子宫颈
子宫颈长约5-10cm,粗3-4cm,壁 厚而硬,在不发情时子宫颈封闭很 紧,发情时开放松弛。子宫颈与阴 道链接处粗壮,称为子宫颈口,有 放射状皱褶。子宫颈的环状层很厚, 分为两层,彼此嵌合,使颈管形成 螺旋状。
《奶水牛业发展现状》课件
奶水牛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如何?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结语
通过本课件,我们总结了目前奶水牛业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大家对奶水牛业有更全 面的了解,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各国奶牛存栏量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奶牛存栏量差异较大,由此也影响了各地的奶制品供应。
全球奶制品产量与消费量
全球奶制品的生产和消不同品种的奶水牛在全球各地的分布情况如何?
中国奶水牛业概况
中国奶水牛存栏量与分布 情况
中国拥有庞大的奶水牛养殖规模, 分布在不同的地区。让我们了解 一下其存栏量和分布情况。
《奶水牛业发展现状》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全球以及中国的奶水牛业发展现状,市场分析,问题与挑战, 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希望通过本课件,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奶水牛业,并展望 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简介
奶水牛业指的是专门饲养奶牛以生产牛奶和奶制品的农业产业。本节将介绍奶水牛业的定义以及其历史背景。
全球奶水牛业现状
中国奶制品产量与消费量
中国的奶制品产量和消费量在全 球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让 我们一起来看看数据。
中国奶水牛业发展趋势
中国奶水牛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有哪些机会和挑战?
奶制品市场分析
全球奶制品市场
全球奶制品市场的规模和变化趋势对奶水牛业有着 重要的影响。
中国奶制品市场
中国奶制品市场的发展如何?消费者喜好和需求有 哪些特点?
奶水牛业的问题与挑战
奶质安全问题 奶业生态环境问题
奶制品品牌建设问题
奶水牛业如何保障牛奶的质量和安全?
奶水牛业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 应对?
如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奶制品品牌?
奶水牛业的发展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
同一行内不同上标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2020/5/16
Diskin, 1987
改善不排卵和卵子不受精的措施(一)
输精时注射 GnRH 对母牛受胎率的影响
Number Number of Pregnancy Treated
Improveme
of Herds cows 观察牛群 母牛数
排卵 后 天 数
卵子有无排出和受精
• 有些牛在发情时有发情表现,但可能因 为排卵前LH高峰分泌不足导致不排卵, 发生率约为 10% 左右。
• 有些牛排卵前LH分泌峰较迟,或卵泡对 LH峰反应迟纯,使排卵推迟,造成卵子 在配种后不能受精,发生率约为 10% 左 右。
2020/5/16
母牛排卵和卵子受精情况
rate Control cows
nt (%)
cows 对 照 组 处 理 组 受 提高率
受胎率
胎率
1st service >60 11048
53
59
6
首次输精
Repeat
80 3608
42
49
7
复配
Peters A.R. 1996 Animal Breeding Abstracts
2020/5/16
Butler WR Anim Repro2d020S/5c/1i6 2000
使100头受胎率为60%的母牛全部产仔 所需要的输精次数和分布
输精批次 1 2 3 4 5
Total
总输精头次数 100 40 16 6.4 2.6 165
出生犊牛数 60 24 9.6 3.8 1.6 99
返情需复配母牛数 40 16 6.4 2.6 1.0 -
Du2n0n20e/5L/1D6 et al. Anim Reprod Sci 2000
Progesterone (ng/ml milk)
牛配种后受胎与否与乳中 孕酮水平变化的关系
25
Milk progesterone
concentrations before
20
and after insemination
情期受胎率降低的原因
• 母牛发情时的排卵率为 90% 左右。
• 母牛发情排卵后卵子的受精率为 90% 左右。
• 母牛配种后能够怀胎的潜在比例为 80% 左右。
• 情期受胎率按 55% 计算,则另有25%或更高比 例的牛,其胚胎在进入子宫后发生早期死亡。
• 胚胎早期死亡绝大部分在 第 8 至第18 天,母 牛在第 21天返情。 第28 天后胚胎不大会死亡
造成受胎率下降的因素
1. 牛群群体变大,使管理更为困难 2. 奶产量更高,使繁殖性能下降 3. 各种疾病
• 子宫内膜炎、乳房炎、胎衣不下、腿病等
2020/5/16
牛受胎率降低三个环节问题
• 卵子是否排出和受精 • 胚胎是否正常发育并着床 • 产后是否可以及时恢复发情
2020/5/16
三卵泡发育波发情周期 的卵泡发育情况
提高奶牛繁殖性能的内分泌 治疗技术发展现状
2020/5/16
情期受胎率的下降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奶牛产后初次 配种的受胎率已经发生很大的下降,目 前仍以每年 0.5% 左右的速度降低。
英国牛群 美国牛群
1950s 65% 65.6%
1980s 55%或更低
50%
2020/5/16
奶牛产奶量和受胎率的变化趋势
肉用青年母牛人工授精后不同日期受精和胚胎成活情况。
输精后天数
4
8
12
42输精母牛数35 Nhomakorabea18
37
29
具卵子/胚胎母牛数(%) 30(86)a 16(89)a 22(59)b 16(55)b
受精率(%)
27(90)a 14(88)a 18(82)a -
具活胚母牛数(%)
27
14
15
15
胚胎成活率(%)
100 100 45
2020/5/16
牛受胎率降低三个环节问题
• 卵子是否排出和受精 • 胚胎是否可以正常发育和着床 • 产后是否可以及时恢复发情
2020/5/16
胚胎早期死亡对受胎率的影响
2020/5/16
受精后胚胎早期发育事件
2020/5/16
壶腹部受精 72-84h进入子宫 6-7天,形成囊胚 第9天从透明带孵出 第22天始附植于子宫
定时发情定时输精技术(二)
• 高产牛发情不易鉴定,输精时间难以确定
• 有效的同期发情技术不仅要使发情同期化,还 必须使排卵同期化
– PG 本身可以诱导黄体退化,但不能产生新的卵泡 发育波,因此同期发情处理时处于卵泡发育波不同 阶段的母牛在表现发情上会表现发情分散的问题。
– 定时发情定时输精技术使激素处理结束时能够产生 一个能够分泌雌激素的健康的优势卵泡。
2020/5/16
二次卵泡发育波发情周期内 卵泡和黄体发育情况
Diameter (mm)
Singh & Adams, 1998
2020/5/16
Biology of Reproductrion
Days after ovulation
牛排卵后激素分泌和卵泡发育波的出现
排卵 后 天 数
Bleac2h02E0/5C/1L6 et al. 2001 Biol Reprod
2020/5/16
牛的定时排卵和配种技术处理程序
Fixed time ovulation and insemination
20 g GnRH 类似物Burserelin 或LRH-A3
前列腺素或 氯前列烯醇
20 g GnRH
类似物 Burserelin
配种或 输精
7天
2天
20~24 小时
经这种方法,母牛一般都可以配种,受胎率也较为正常。 Normal pregnancy rate can be achieved following this treatment.
(day 0) in cows which
15
did () or did not ()
conceive to the
10
insemination. Each
point 40 observations.
5
0
Peters A.R. 1996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Animal Breeding
2020/5/16
受胎率(%)
广州地区情期受胎率季节性变化 (一)
———青年母牛 ———成年母牛
月份 王2前020,/5/1何6 福灼 广州奶牛 1993
受胎率(%)
广州地区受胎率和返情率 季节性变化(二)
——— 受胎率 — — —返情率
月份 何勇20军20/5/彭16 建林 中国畜牧杂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