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文章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入手,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思维过程、动机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思维学生
Abstract
Fundamental education occupi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hat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face in the 21st century.In our country,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 has been the focus of education circle and even the whole society all the time. From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was analyzed and thinking process, motivation from aspect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Suggestions of develop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Key words:Funda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novative thinking student
雅克·德洛尔曾在《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一书中指出:“在一个以喧嚣、狂热以及分布不均的经济和科学进步为标志的世纪即将结束,一个其前景是忧虑和希望参半的新世纪即将开始的时候,迫切需要所有感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的人既能注意教育的目的,也能注意教育的手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使人看到希望,又使人感到沮丧,我们不得不正视现实。

这一轮课程改革,无疑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

现在瞻望改革前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和任何领域的改革一样,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尽管许多教师都意识到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但对为什么促进和如何促进等深层次问题却缺乏一定的理解,由此直接影响新课程操作的效果,拖延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时至今日,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一番思考。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时代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任何创新都是思维之花结出的实践之果,没有成功的思维就没有成功的创新。

只有创新者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才。

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人只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创新者才能拥有将来。

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

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已成为世界的共识。

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培养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能否以较少的精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毕业之后能否以更少的时间做出更大的成绩,都取决于能力。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掌握的知识越多,在这方面的技能就越强。

但知识不等于技能。

掌握的知识多,实际操作技能不一定就强。

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

二、传统教育中培养学生存在的误区
(一)传统教育中的课程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 知识本位的课程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 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负担而遭到排斥, 阻隔了学校与课程和社会实际之间的融会贯通, 使学生不能了解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 因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学习以接受学习占绝对主导地位,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因而造成了死记硬背的现状.由于长期的灌输式学习, 学生很少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乏自信、恭顺, 自然也就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传统的学习方式,把人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学习,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学习,即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究. 把掌握知识和进行创造人为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只能接受和掌握知识而不能进行创造性活动,没有把人的创造能力的形成过程看作是一个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连续体,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 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书本知识,学习过程也变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学生失去了创造的欲望,缺乏勇于探索和进取的精神,还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热情,窒息了他们的思维和智慧.新课程要求。

(三)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忽视或排斥着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必然使学生失去心理的安全与自由,进而产生高度焦虑,而高度焦虑又会形成强烈和顽固的心理定势, 这些都会阻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如果不允许学生毫无顾忌地进行多种观念的碰撞、争论的过程,那么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 因此,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就会受到阻抑,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在传统的教育中缺乏平等的关系与民主的气氛, 阻碍了学生创造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成为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培养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 教支配、控制着学, 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不让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 不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不能让学生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于是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 创造的冲动性泯灭了. 同时学生的权利经常得不到保护, 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 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 特别是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这些都在损害着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 影响着创造人格的培养和形成.
三、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措施
(一)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 解决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深入与展开. 在教学实践中能否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两大过程贯穿始终,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新课程的改革, 改变了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倾向, 拆除了阻隔学校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竹潘篱, 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密切了课程内容与生活与时代的联系, 实现了它们之间的融会贯通, 使学生置于现实问题的重重包围之中, 因此极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重要性, 并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新课程认为, 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这样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培养自然就激发了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视创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创造动机也就是创造的欲望、积极性, 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在一定限度内创造动机越强就越能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动机不强或缺乏创造动机则不可能产生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因此培养和激发创造动机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要转变旧的学习方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带有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由于创造动机与创造需要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课程改革中突出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学生把社会生活中潜藏在人们身边的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创造需要,生成了自己的创造动机, 从而推动他们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理论、新的办法等,不断地进行创造活动.
(三)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罗杰斯认为最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两个一般条件:“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不受到威胁时,他就不怕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发散思维; 当一个人的心理能无拘无束地进行猜想,并能自由地往返运动于各种事物之间、幻想和现实之间时, 他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能接连不断地迸发出来. 另外从创造的本质来看,创造性思维必定是异于寻常的,如果对人的赞许是以服从为条件时,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就会被贬低,传统教育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 结论当然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要知道, 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如果不允许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惑、挫折与失败.对学生的挫折与失败要采取缓和与高度容忍的态度. 这就解除了学生对错误与失败的恐惧,仅仅把错误与失败看做是一个信息,而不看作是耻辱,使他们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完全得以保障, 处于一种没有威胁的环境之中, 毋须浪费时间和精力来保护自己,于是他们的创造思维也就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起来.
(四)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 而且也受人格的巨大影响. 人格心理特征与倾向都会对创造性思维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往往具有独立性强、情绪外露、富于幻想、善于自制等共同的人格特征和倾向. 正是这些人格特征和倾向保障了创造性思维的顺利进行.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 必须重视创造人格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培养只有在充分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培养和发展起来. 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也就成为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外部条件.新课程强调, 要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 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对学生的独特个性行为予以接纳, 对其独特的需要予以满足; 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意愿; 让学生充分地发现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克服妄自菲薄的倾向,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从而使他们的创造人格逐渐形成.新课程还强调,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人人参与, 平等对话, 相互合作, 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失去了对学生的支配性、控制性, 使学生的人格不受威胁, 尊严得到维护, 主体性得到凸现, 个性得以表现. 因此,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才得以培养, 创造性才得以充分解放.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7.
[2]十二院校主编. 教育学基础[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M] .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李秉德, 李定仁. 教学论[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法] 卢梭. 爱弥儿( 上卷)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6]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7]胡中锋,董标.教育评价:矛盾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6,25(8):6~10.
[8]万明钢, 王平. 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问题[J] .教育研究, 2005 , ( 10) .
[9]叶澜. 时代精神与教育理想[J] . 教育研究, 1994, ( 10 ) .
[10]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30-140..
[11]胡学增.现代课程论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8.
[12] 马和民,高旭平. 教育社会学研究[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13] 王铁军. 教育现代化论纲[M ].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4] 俞学明,刘文明,钟祖荣. 基础教育新概念———创造教育[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 15] 李建平.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www. pep. com. cn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17]马里坦. 新托马斯主义的教育观[A] .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派论著选[C]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8]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9] [法] 卢梭. 爱弥儿( 上卷)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20] 十二院校主编. 教育学基础[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