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的叙事结构及修辞策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精品教案:3-7《铸 剑》
【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学习作者独特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及作品的深刻含意。
二、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
2.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3.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三、教学难点眉间尺性格的转变。
对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预习1.阅读《搜神记·三王冢》故事,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2.了解故事新编的写作方法。
3.梳理《铸剑》的小说情节,明确文章的结构安排。
二、课堂教学(一)检查预习1.阅读《搜神记·三王冢》故事,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答案预设】《铸剑》要比“三王冢”的故事内容丰富,改编和添加了很多内容,例如:(1)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并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
在鲁迅的笔下,他是一个刚满16 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变化及升华的过程。
(2)将“客”改成了“黑色人”——“宴之敖者”,并把他塑造成舍己为人、行侠仗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
(3)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适应性,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王”暴戾、荒淫的性格。
(4)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围观群众等次要人物,使故事的内容更丰富,主题也更有意义。
(5)作者用近于荒诞的手法设计了一些具体生动的情节,例如,眉间尺父亲铸剑的过程,尤其是铸成之时的神奇景象;还有三头在鼎中啃咬一节更加惊心动魄,使这个故事更生动,人物更活灵活现。
(6)为宴之敖者设计了四段“哈哈爱兮歌”,更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7)增加结尾分辨头颅和王出殡的情节,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2.教师讲解故事新编的写作方法。
这种文章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高一语文《铸剑》北京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铸剑》北京版知识精讲第一篇:高一语文《铸剑》北京版知识精讲高一语文《铸剑》北京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鲁迅《铸剑》二.学习目标通过讲解《铸剑》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理解鲁迅的复仇情结。
3.鉴赏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人技巧。
三.课文知识分析1.作家鲁迅,文人鲁迅——翻译家鲁迅,古籍整理专家鲁迅鲁迅的创作生涯从1918(当时鲁迅37岁)年到1936年,一共就18年时间,鲁迅在这18年时间里做的事情是其他人在同样的时间里根本做不出来的事情,他的创作数量之多之全面,成就之大,是其他人不能做到的。
《铸剑》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历史小说。
众所周知,《铸剑》取材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这则故事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
试想:楚王命令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成,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的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
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到了鲁迅笔下,就更加生动感人了。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收于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小说分析㈠附:《铸剑》的时代背景《铸剑》为何写得这样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如前所说,这就不仅有赖于鲁迅对题材的熟稔,而更得力于他的半生血火交织的斗争经历了。
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他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
”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的革命者。
他深切地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铸剑》的叙事学分析
《铸剑》的叙事学分析作者:隋明霞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1期摘要:从根本上来说,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通常是在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中寻求其相似性,然后将源域事物特点向目标域事物映射的过程。
它最初是作为一种修辞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后来叙事学家们将其引入到叙事学研究当中来。
关键词:隐喻;哲理化;结构图式根据西方叙事学家的观念,所有语言都有隐喻和换喻两种形式的组合,因而所有小说也都有隐喻的和换喻的两种性质。
在鲁迅小说中,其隐喻功能是直接参与小说的整体设计的。
在这时,鲁迅的小说就表现出了高度的哲理性的特征。
这种哲理性构成小说文本的哲理性结构图式。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小说与原来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的根本差异在哪里?我认为,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就是中国原来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是以“事件”本身为表现对象的,它们的隐喻义是读者自己在阅读时联想到的,因而也是没有更明确的性质的,而鲁迅则是在充分意识到它们可能有的隐喻意义之后对这些“事件”的再表现,它们的隐喻义已经注入到了小说创作的本身。
我们以《铸剑》为例。
它的出处可能是《列异传》(一九三六年二月十七日鲁迅在致徐懋庸的信中说:“《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
”这可能指的是《列异传》中的记载:“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名曰三王冢。
”鲁迅曾收入《古小说钩沉》)。
仅仅只有这样一个二三百字的事件的梗概,是无法成为一篇小说的。
鲁迅要在这个事件的基础上创作出小说,依靠的是一种小说的“语法”。
这种“语法”是以对这个事件的哲理化概括为基础而展开它的整体结构图式的。
“剑”在中国文化中早已成了权力的象征,中国古代众多关于雌雄剑的故事在鲁迅这里分明具有了社会权力分配的意义。
人的权力最初是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的,是人的生命力的象征。
但在社会关系中,政治统治者在维护社会安定的名义下获得了统治整个社会的权力,人民必须把权力转交给政治统治者,才能获得政治权力对自己的保护。
《铸剑》作品分析解析
(二) 哈哈爱兮爱乎爱乎! 爱兮血兮兮难乎独无。 民萌冥行兮一夫壶卢 彼用百头颅,千头颅兮用万头颅! 我用一头颅兮而无万夫。 爱一头颅兮血乎呜呼. 血乎呜呼兮呜呼阿呼, 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
翻译: 啊--人们谁不爱自己的热血和生命。然而,多少年代以来,人 民一直在黑暗中挣扎,而国王却在狰狞的欢笑;他这种寻欢作 乐则是建筑在残害千百万人民的鲜血与生命的基础上的。这种 局面是该结束的时候了,今天我要以一颗头颅,消灭这万夫所 指的凶恶敌人,换得是千百万人民的头颅不再遭受残害。这恰 恰是对我们自己头颅的真正爱惜!
(三) 王泽流兮浩洋洋, 克服怨敌,怨敌克服兮,赫兮强! 宇宙有穷止兮万寿无疆。 幸我来也兮青其光! 青其光兮永不相忘。 异处异处兮堂哉皇! 堂哉皇哉兮嗳嗳唷, 嗟来归来,嗟来陪来兮青其光!
翻译: 王上的"恩泽"简直是浩浩洋洋啊,克服了所有的怨敌--你是多 么的威强无比!宇宙虽有穷止,而你却似乎可以千秋万岁啦。 不承想我来了(伴着宝剑的闪烁青光!青光闪烁的宝剑阿,我 们永不相忘。我虽身手异处,但那意义却无比堂皇;无比堂皇 阿无比堂皇!归去啦,相伴着我归去的是那宝剑闪烁着的耀眼 青光!
从写作背景谈起
《铸剑》写于1926 年,是鲁迅在经历了“女 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离京南下, 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作者在小说中表现的复仇 精神,是紧紧联系着现实斗争的。在女师大事件、 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中,鲁迅目睹了封建军阀 和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暴虐,激起了极大的愤怒, 他认为应该“抽刃而起,以血偿血”。现实的严 酷也促进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在坚持文化战斗的 同时,他深深认识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鲁迅在 给许广平的通信里面就曾经说过:“改革最快的 还是火与剑。”《铸剑》这篇小说就是在这样一 种环境下创作的。
浅谈鲁迅《铸剑》
浅谈鲁迅《铸剑》《铸剑》是鲁迅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编》里面的一篇小说。
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
我之所以会对《铸剑》这篇文章感兴趣,是因为刚读起这篇文章时,主人公眉间尺与老鼠之间的生动故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精彩绝伦的描写让我对鲁迅更加敬佩。
下面请让我浅浅地分析一下《铸剑》这篇文章。
首先从写作背景谈起。
本文是鲁迅在1926年10月完成的。
当时的鲁迅于北京在内与兄弟周作人不和,在外与政府及政客不和,内心受到深刻的打击,为了暂避军阀官僚们的迫害,于是便来到了厦门。
我想这正是鲁迅之所以会把复仇心理与原侠精神融合在《铸剑》里的原因吧。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着政府,人民民不聊生生活痛苦,而且愚昧的国民性更让鲁迅深深地感到失望,加之个人在北京的悲惨遭遇,不但外人政府不理解,就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无法感受自己内心世界的痛苦,所以鲁迅就写出了《铸剑》这篇文章。
因为小说其实就是现实的最好反映。
《铸剑》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主人公眉间尺为报杀父之仇的复仇故事。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了眉间尺戏鼠,然后明仇;第二部分是发展,写了眉间尺寻仇受阻遇到黑色人相助,为报仇而献头;第三部分是高潮,写了眉间尺和黑色人为了智取王命而血战;第四部分是结尾,写眉间尺、黑色人、楚王三首俱葬。
据我查资料所知,鲁迅的《铸剑》根据的是《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这则故事本来就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
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炼成了,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
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
到了鲁迅笔下,就更加生动感人了。
鲁迅先生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了许多血腥的革命的发生,那血与泪的惨痛代价,才会有这么深的感慨来写下这篇《铸剑》。
《铸剑》的叙事结构及修辞策略
[ 作者 简介 ] 军(9 1 ) 男 , 李 17 一 , 山东聊 城人 , 阳师 范学院文 学院 副教授 , 士 。 洛 博
14 l
李军/ 《 铸剑》 的叙事 结构 及修辞 策 略
鲁 迅加人 了许 多原 文 未 曾 出现 的 细 节 , 比如 眉 间 尺
捕 鼠的过 程 , 剑铸 就时 的绚 丽 景象 , 之敖 者 与 眉 青 宴 间尺 的歌 唱 , 间尺 在 鼎 中的表 演 过程 等 。细 节 的 眉
关于鲁 迅小 说 《 剑 》 铸 的复 杂 内涵 , 究 者 已经 研 进行 了不 同方面 、 同层 次 的挖 掘 , 不 有关 这部 小 说形
《 铸剑》 像典型的武侠小说一样讲述的是复仇故
事, 从情 节与结 构 上看具 有类 型化 叙 事 的某 些 特点 。
故事 的起 因缘 于 宝 物 的归 属 , 涉 及 的双 方 是靠 手 而
品 的修 辞策略 。鲁迅 在小说 格 式方 面 的创 造 性 广为
叙 事成 为这 篇 小说 吸 引众 多 读 者 的 一个 重 要 因素 。 而这种 叙事 在鲁 迅 的创 作 中实 属 少见 , 迅 一 生 创 鲁 作 的小 说 无 论 是 思 想 内 容 还 是 艺 术 形 式 方 面 的成 就, 在文 学史上 自然各 具超 人之 处 , 就 引起 广大 读 但 者 的 阅读 兴趣 而言 , 的作 品数量 却很有 限 ,铸 剑》 他 《
完成复 仇 , 正义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战 胜 邪恶 。类 型化 的
、
外 俗与 内雅
鲁 迅作 为五 四 新文 化 运 动 的先 驱 者 , 文 学 的 其 启蒙立 场 已是 众所 周知 。他 的小说 创 作无 不 与 这一 立场发 生关 系。启 蒙 目的 决定 了他 对 读 者 的关 注 , 因此 , 者 的多 层 次 性 与复 杂 性 直 接影 响着 他 的作 读
高中语文 3.9铸剑教案语文版必修1
《铸剑》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
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是“复仇”的完成。
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
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
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人物形象分析(一)眉间尺形象分析1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比如: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铸剑》赏析
《铸剑》赏析
《铸剑》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一部作品,它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勇气和信仰。
下面,我们将从作者、内容和主题等方面分步骤阐述《铸剑》的赏析。
一、作者
《铸剑》的作者是元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他在短短的文字中尽情地表现出他的思想和感情。
冯梦龙的文学才华,被誉为元代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思想精华,成为了中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内容
《铸剑》的内容是很有深度和内涵的,通过故事的情节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农夫,为了治病,向佛祖祈求帮助,借助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了一把锋利的剑。
他用这把剑杀死了一个恶霸,但这把剑无法再使用,只能成为一种信仰和勇气的象征。
这个故事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在面对困境时,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信仰,还需要智慧和耐心。
三、主题
《铸剑》的主题是人性的善恶、勇气和信仰。
在这个故事中,农夫的善良和智慧救了他的家人,而恶霸的残忍也为自己招来了不幸,人性的正义最终得以实现。
同时,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农夫对信仰和勇气的追求,他不断地尝试着制造一把锋利的剑,最终成功了。
这种追求和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的。
总之,《铸剑》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作者的创作才华。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铸剑》,领悟到其中的深意,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精神追求。
《铸剑》作品分析
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叙事手法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传承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小说 的艺术传统。
06 作品评价与反思
读者反馈
读者反馈
01
大部分读者认为《铸剑》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情节紧凑,
人物形象鲜明。
读者对情节的评价
02
许多读者称赞作品的情节设计巧妙,通过剑的铸造过程展现了
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对作品局限性的反思
尽管《铸剑》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色,但也有读者指出作品加以改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象征手法
作品中多次出现象征元素,如宝 剑、黑衣人等,通过这些象征手 法的运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内
涵。
对比手法
作者通过对比眉间尺与其他人物的 性格、命运等,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思想,使作品更具深度。
意识流手法
小说中运用了意识流手法,通过描 写人物内心世界和意识流动,展现 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VS
鲁迅生活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当时社 会动荡不安,西方的文化思潮也对中 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鲁迅的作 品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矛盾和冲突,以 及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作品创作背景
《铸剑》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创作于192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 夜,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鲁迅通过《铸剑》表达了对革命的赞扬和对未 来的期望。
叙事手法
倒叙手法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从眉间尺的 成长经历和父亲留下的遗言展开, 逐步揭示复仇的真相,使故事情 节更加紧凑。
伏笔设置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埋下伏 笔,如眉间尺手中的宝剑和神秘 黑衣人的出现,为后文情节发展 做了铺垫。
节奏控制
铸剑知识精讲
铸剑知识精讲《铸剑》【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学习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鲁迅的作品《铸剑》二. 本周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在阅读理解鲁迅的《铸剑》,并掌握阅读小说作品的规律与方法。
三. 知识归纳总结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考查要点] 1. 明确小说的要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能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 能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5. 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
6. 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归纳] 1. 人物描写(1)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
(3)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4)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 人物形象(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3.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个部分。
①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②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③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与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④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3《铸剑》赏析 长版
《铸剑》赏析
小说《铸剑》的故事题材源于曹丕《列异传》、干宝《搜身记》这两部历史作品。
小说故事梗概“眉间尺的父亲为大王铸剑,剑铸成反倒被害,眉间尺决心复仇。
途中相遇黑衣人宴之敖者,借宴之敖者之力杀死大王完成复仇。
三头相会金鼎中,无法辨出王头,故“三头并葬。
”该小说意在表现被压迫人民对残暴统治的反抗与斗争及表露朝臣的昏庸、荒诞、滑稽。
《铸剑》成功塑造了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眉间尺与宴之敖者)。
小说第一部分粗略的描述了眉间尺窘迫的家境,与老鼠玩闹的场景就更显得其稚嫩、不懂世事。
同时也为下文复仇不成,将复仇之事托付宴之敖者埋下伏笔。
相比眉间尺,宴之敖者就显得有谋略有章法,遇事也能沉重应对。
宴之敖者形象的成功树立,意在激励中国人民反抗精神,鼓舞人民斗争的意志。
《铸剑》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也别具风格。
“怒吼的文学”事对其客观的评价。
(1)冷峻洒脱的笔调贯穿全文,更显锋芒,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也是披露无疑;(2)用喜剧的手法来写悲剧,将悲喜剧混为一体,使得小说情节颇具戏剧化。
喜在于明明是叙写一次复仇的经过却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这一连串事件的喜剧效果,把小说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写作高潮;悲在于为了复仇而牺牲的眉间尺和宴之敖者,该二人影射了那些为了反抗残暴统治而牺牲的志士。
小说将政治性和形象性有机统一;将战斗性和抒情性融为一体;将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付于全文;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无数个高潮使得小说更加脍炙人口。
鲁迅的《铸剑》
一、题解与素材来源
1.《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34—— 1935年创作的5篇以及20年代的3篇小 说,共8篇,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 生活出版社印行。鲁迅称之为“神话, 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补天》《奔月》《理水》《采薇》 《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补天》与《〈呐喊〉的评论》
从眉间尺到黑色人:鲁迅人格的发展
从眉间尺到黑色人,在某种程度上说鲁迅写出了自 我人格发展的一段历史。眉间尺与黑色人之间, 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对话关系,内里融入的 是鲁迅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隐含着的是鲁迅对 自我灵魂的审视 。
黑色人是理想人格、复仇精神的化身,是复仇的精灵。人 剑一体,人剑合一。
眉间尺则要通过黑色人将自己从污浊中提升,上升 至“异处”,让世俗的爱和恨升华成宇宙中永不 消失的“青光”。
小结:小说通过黑色人帮助眉间尺复仇的 故事,讴歌以直报怨的复仇精神,赞美在复仇 中表现和成长起来的健全理想的人格。
歌颂复仇,又质疑复仇
《铸剑》中其实存在着两个调子:悲壮与嘲讽的, 崇高的与荒谬的。
创造社作家成仿吾 “庸俗、浅薄” 只有《不周山》 还可以。 鲁迅在第13次出版《呐喊》时,专门抽掉此文《不周 山》,后改名《补天》收入《故事新编》。
2.《铸剑》及其素材来源
《铸剑》写于1926年10月,原 名《眉间尺》,1932年编入 自选集》时改为现名,后收 入小说集《故事新编》。 《铸剑》脱胎于《列异传》, 这个故事也见于《搜神记》 等其他典籍里。
眉间尺形象:
年方十六的少年
“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 “优柔的性情” “你似的性情,能行大事么?” 少年眉间尺是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
鲁迅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一个异数。在我看来,鲁 迅实际上是一个性格怯懦的人。凡是在精神上放射出 独异光辉的人,其性格往往都是怯懦的。正是由于性 格的怯懦,太容易受到伤害,才特别需要焕发起强大 的精神力量,用以捍卫自我的权利和尊严。鲁迅正是 这样一个人。
鲁迅《铸剑》赏析
文学作品是社会人生的反映。一部文学作品 总能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人生的历史,一部人的灵 魂的演变史,一个人类情感的储存库。这是一个 无比广阔、无限深远的心理实验场。在这个虚拟 的人生实验场中,欣赏者可以展开想象,自由地 徜徉、沉醉于古今中外的人生情景中,用我们的 心灵感受作品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生状态,体 验各色人物的各种情感,追索人物的心路历程, 感悟人生的奥秘和真谛。
1.鲁迅:《故事新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2.严家炎:荒诞又庄严的复仇正剧——释鲁 迅《铸剑》 (收入温儒敏、姜涛编《北大文学讲堂》 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03月出版) 3.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 从《孤独者》到《铸剑》 (收入《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9年出版。)
鲁 迅 《 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剑 》 赏 析
勇 者 无 惧
——
《铸剑》选自《故事新编》。《故 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继《呐喊》、《彷 徨》后出版的第三部小说集。
《故事新编》共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
1935年间创作的八篇短篇小说: 《补天》、《奔月》、《理水》、《采薇》、 《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这些作品,是作者把神话、传说及历史故
鲁迅曾经给自己起号叫“戛剑生”。
他崇敬有侠士气的人,对于秋瑾这样的 女侠,尤其敬佩。《铸剑》的主角“宴 之敖者”,用的是鲁迅自己用过的笔名。 而且这个宴之敖者生长在“汶汶乡”, “汶汶”意为昏黑,昏暗不明,也就是 说他生长在黑暗的世界里,他是黑暗社
会的愤世者。这个人物从外貌到气质,
都有点像鲁迅。《铸剑》从创作方法上 说是表现主义。所谓表现主义,是作者 把自己的内心体验通过一种外在的形象, 把它表现出来,表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感 情乃至人格。
鲁迅《铸剑》的文学解读
鲁迅《铸剑》的文学解读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鲁迅的小说《铸剑》进行解读。
主要是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的。
其一“小说概况”主要从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故事的溯源三方面来解读。
其二“内容”则是对原小说的四个部分分别进行详细的内容分析。
最后的“形象”分析则从眉间尺、晏之敖和剑这三个形象入手着重探讨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和现实的联系。
角度选取主要参考了一些学者对《铸剑》创作背景分析得出的结论。
一、小说概况《铸剑》一文是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
讲述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并且是鲁迅颇为得意的作品。
他在《致徐懋庸》的信中, 说过“《铸剑》的出典, 现在完全忘记了, 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 我是只给铺排, 没有改动的。
也许是见于唐宋类书或地理志上( 那里的“三王冢”条下) , 不过简直没法查。
”但是以现在的文献检索手段来审视的话,《铸剑》小说的原型应该是可以回溯到《搜神记》中的《三王墓》一文。
原文如下: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
剑有雌雄。
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於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
雌来,雄不来。
”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杀之。
去时嘱我‘语汝子, 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视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
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 亡去。
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
楚王杀我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立僵。
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鲁迅的《铸剑》
眉间尺形象:
年方十六的少年
“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 “优柔的性情” “你似的性情,能行大事么?” 少年眉间尺是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
鲁迅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一个异数。在我看来,鲁 迅实际上是一个性格怯懦的人。凡是在精神上放射出 独异光辉的人,其性格往往都是怯懦的。正是由于性 格的怯懦,太容易受到伤害,才特别需要焕发起强大 的精神力量,用以捍卫自我的权利和尊严。鲁迅正是 这样一个人。
黑色人带有鲁迅自我人格痕迹,或者可以说即是鲁迅。
鲁迅作品中存在一个“黑色家族”人物系列,例如 《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 《过客》里的过客,《孤独者》里的魏连殳等等,这 些人物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 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 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
二、写作背景
《铸剑》写于1926年底, 是鲁迅经历了“女师 大学潮”和“三· 一八 惨案”之后,离京南 下,在厦门和广州时 写的。
鲁迅在厦门
作品的主题是复仇精神,鲁 迅目睹封建军阀和帝国主 义的凶残和暴虐,应该 “抽刃而起,以血偿血”。 许广平使得鲁迅在自我审视 中逐渐从精神的低谷中走 出,产生了重整旗鼓、反 戈一击的冲动和自信。
这两种调子相互纠缠交织,表现了作者深广的忧愤
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使得小说的主题意蕴变得丰
富和复杂。
五、艺术特色
1. 想象力丰富 2. 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3.节奏跌宕,富审美趣味
思考题: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 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 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 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 认?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 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 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 里的墨子,《过客》中的过客,《孤独者》里的魏 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 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 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 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
《铸剑》赏析
《铸剑》赏析《铸剑》赏析《铸剑》赏析一代铸剑大师的后人眉间尺为了给父亲报仇,便提着父亲生前亲自铸好的宝剑准备刺杀王上。
但是却因为他犹豫的性格而耽误了时间,并暴露了行踪,不得不逃往城外以寻找更好的机会。
这时宴之敖对他说愿以眉间尺的头颅和宝剑为代价为他报仇。
眉间尺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宴之敖便以向王上献头颅玩把戏为由,靠近了王上并砍了他的头颅,最后无赖之下只得看下自己的头颅,在金鼎中和王对战。
最终宴之敖和眉间尺合力杀死了王,报了仇,并和王上葬在了一起。
在这个故事中,鲁迅用深刻的幽默和宏伟的悲壮的语言来完成整个作品的刻画,在某些本来很庄严的场合却使人物显得幽默可笑,从而显得人物的虚伪和做作。
大师鲁迅的文笔实在是高超。
从一开始就描写眉间尺在戏耍老鼠的场面,把眉间尺描写的幼稚又不温不火,这样的人注定在后面的行刺中会失败。
所以当眉间尺独自一人去报仇而错失机会,这也是预料中的事了。
但仿佛鲁迅又不忍心这眉间尺大仇未报就死去,所以就请出一位宴之敖。
此人性格和眉间尺迥然不同,冷酷,果敢,洞察力强似乎天生就是杀手,他额出现定会扭转局面。
但是宴之敖却提出了一个条件,看似眉间尺不可能接受的条件——那就是要用眉间尺的头颅和他父亲的宝剑为代价。
为了报仇,眉间尺毫不犹豫的割下了自己的头颅,献与宴之敖,一个人若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却一时无计可施的时候,假使有一个人给他一丝希望,哪怕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他也会当做真理来信奉。
但是对于眉间尺似乎还有另一个解释,那就是这样一个懦弱的性格,让他去杀别人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与其这样,倒不如他用自己的性命来让别人承担着分仇恨。
如果真能报仇,也算有他的功劳,如果不能报仇,他把性命都给了别人了,他还能怎么办呢?这样的结局他才能接受。
当眉间尺的头被割下以后,鲁迅便描述了一群来啃食眉间尺尸首的场景。
“第一口撕尽了眉间尺的青衣,第二口便身体全都不见了,血痕也顷刻舔尽,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
”以这样悲壮的场景来描述一群狼的凶残和食人的特性。
《铸剑》 说课稿
《铸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铸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历史小说,收录在《故事新编》中。
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从文学价值上看,《铸剑》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奇幻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有力。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思想状态。
在教材中的地位方面,《铸剑》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独特的创作风格,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性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语言的独特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他们对于新奇的事物和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往往充满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了解《铸剑》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情况。
(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字词和文学常识。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和对正义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眉间尺、黑衣人等。
(2)理解小说的主题和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
高中年级语文铸剑知识精讲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高中一年级语文铸剑知识精讲|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高中一年级语文铸剑知识精讲《铸剑》【本讲教育信息】ﻭ一。
教学内容:ﻭ学习有关的文体知识ﻭ的作品《铸剑》二。
本周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在阅读理解的《铸剑》,并掌握阅读作品的规律与方法。
三. 知识归纳总结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生活。
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ﻭ[考查要点]ﻭ1.明确的要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ﻭ2。
能分析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结局)。
ﻭ3。
能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ﻭ4. 能分析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5.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
6。
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归纳]1。
人物描写ﻭ(1)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ﻭ(2)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3)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4)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ﻭ2.人物形象ﻭ(1)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2)在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ﻭ(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的主题思想。
3。
故事情节ﻭ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演变的全过程。
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结局四个部分,有些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个部分。
ﻭ①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②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ﻭ③是决定矛盾**方的与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④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的必然结果。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7《铸剑》课文简析
三、阅读课文第四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语文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二)解读文本精要 7.请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1)一个最有谋略的老臣独又上前,伸手向鼎边一 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 口边吹个不住。 (2)“我有法子。”第三个王妃得意地说,“咱们大 王的龙准是很高的。”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2.本部分中黑色人出现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故事情节]
提示:“黑色人出现”为后文黑色人替眉间尺报仇 埋下了伏笔。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3.“唉,孩子,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污辱的名称。” 他严冷地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 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 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的声音”一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样的表达
效果?
[对应考点: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提示:细节描写。作者将王头与眉间尺的头打架场
面描写得激烈异常,细节描写具体入微,显得十分真实
可信,也体现了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5.《铸剑》中“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 展的顶点,你是如何理解的?本段文字的感情基调是什 么?
他对暴虐的大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斗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
语文
《铸剑》课文简 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一、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铸剑》赏析一
黑色人的形象
▪ 善于复仇:
▪ 设计了“诱敌深入”的复仇方式 ▪ 不仅有复仇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而
且十分懂得复仇的策略和方法。
▪ 思考: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 经验?
眉间尺的形象
▪ 一个正在成长的复仇者。 ▪ 性格?经验? ▪ 一个由弱变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
眉间尺的形象
复式主题结构
▪ 《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 的主题
▪ 结合作品谈谈小说是怎样成就复式主题结 构的。
思考:
▪谈谈你对鲁迅复仇精神 的理解?
文化巨人
谢谢观看! 2020
▪
“女师大事件” (章士钊、陈西滢)
▪
“三一八惨案” (《纪念刘和珍
君》)
写作背景
▪ 于是来到厦门
Hale Waihona Puke ▪ “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 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及有些准 备。”
▪
准备反抗,准备复仇!
▪ 创作于此时,肯定有当时情绪与心态的投 影。
▪ (小说中现实的投影)
人物形象的分析
▪ 两个主人公:眉间尺与黑色人
及至君觉,杀干将。
《列异传》记载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 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 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 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 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 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 与水缸里老鼠的戏斗: ▪ 一面怕它逃脱,一面有不忍心踏死
▪ 不仅写出了眉间尺优柔的性格,而且表现 了他复杂的感情,纯真、敏锐、细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铸剑》的叙事结构及修辞策略作者:李军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22刊名:广西社会科学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10,""(7)被引用次数:0次1.鲁迅鲁迅全集 20051.期刊论文肖平从《阴阳》、《夏天》的叙事结构看纪录片的叙事原则-现代传播2003,""(5)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真实是纪录片叙事原则之一.本文从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真实方面来考察<阴阳>和<夏天>两部电视作品.<阴阳>的叙事结构是展示完整的事件和事实,<夏天>的叙事结构则是改造并重建材料现场,栏目的影响方式是以蒙太奇为基础的叙事方式;<夏天>叙事结构体现出的是非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而<阴阳>的叙事结构则充分体现了纪录片语言的叙事原则.2.学位论文杨爱君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叙事结构论2005明清小说评点对小说叙事结构的研究数量最多,理论层次也最高,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该文以此为对象作个案研究。
导论部分,先对中西方对文本整体性的认识的异同进行了考察,然后探讨了中西方叙事文学及文论形成的文化环境及过程的不同,这两方面认识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叙事理论对叙事结构认识的出发点和标准的不同,因此就产生了对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叙事结构认识的分歧,从而提出了该文要论述的如何看待古典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的问题。
问题的答案还得要到明清评点中去寻找,他们对我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的认识清晰而完整。
首先是对叙事结构整体性的认识。
评点家们注重讨论的是叙事结构的整体性是怎么形成的,同时,评点家们认识到“闲笔”的运用使我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成为有“意味”的结构形式。
二是评点家们看到了古典长篇小说的叙事结构的双构性。
他们发现,小说的叙事结构在古老的阴阳思维的影响下,具有表层的叙事结构,同时还有深层的叙事结构,表层结构讲的是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脉络线索,也就是怎样将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
深层叙事结构所揭示的是事物共时态下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深层结构是小说主题的直接载体,它对作品整体美学效果起着决定作用。
表层和深层的叙事结构共同缔造了一个完美的叙事世界。
三是评点家们认为,在小说叙事结构的时空架构上,空间性占主导,他们不约而同用“筑室”来比喻叙事结构,评点家们发现结构小说和建筑房屋及设计园林有着相似之处。
同时我们还考察了明清时期园林文化思维对小说空间叙事结构的影响。
评点家们还探讨了叙事结构的叙事动力问题。
他们从结构的动词性入手,论述了在二元思维下小说叙事结构的叙事动力。
评点家们在评点小说时用了很多阴阳相对的术语,从阴阳相对和阴阳相蕴两个方面分析了整个小说叙事的进程。
同时,评点家们还注意到了小说的文势,他们认为叙事结构形成的文势是指作品的内在结构与读者审美心理机制之间的契合。
所以,这种文势不仅包括叙事形成的“曲”的结构形式,还包括评点家们都注意到了的叙事结构和读者审美活动之间的张力。
该文最后一章是对前几章的总结,文章以西方叙事学为参照系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评点家们对叙事结构的观点和西方当代叙事学的观点形成了互补关系,第一,中西方叙事理论对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研究上可以互补。
第二,中西方叙事理论在叙事时空结构的研究上可以互补。
第三,中西方叙事理论在叙事的动态和静态研究上可以互补。
第四,中西方叙事理论对叙事结构和读者审美活动之间的张力的研究上可以互补。
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的时空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对叙事认识的差异。
鉴于此,该文从人本主义出发,对中西叙事学的理论研究进行概括的对比论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叙事学如何形成一个自己崭新的系统予以关怀。
3.期刊论文刘艳.LIU Yan论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叙事批评中的文本叙事结构-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5) 与西方经典叙事学批评的叙事结构研究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小说叙事批评中的文本叙事结构研究主要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在应用西方经典叙事理论进行有效批评操作的同时,也凸现出文本叙事结构研究上理论创新能力的薄弱.4.期刊论文张春岭论电影的艺术表现媒介与电影的叙事机制及其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把脉国产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无极》之病根-大众文艺2009,""(23)电影的艺术表现媒介具有真实具体直观的特征,以照相为先天技术生成条件的"运动的声画影像"是物质现实的再现,这决定了电影的叙事机制或者故事本体,以及叙事结构,应该符合在物质现实中形成的一般现实逻辑.叙事机制和叙事结构都符合一般现实逻辑的真实影像系统,和拥有神话元素但故事本体符合一般现实逻辑的神话影像系统,二者都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它们也是当今电影的主流.那些不符合一般现实逻辑的象征影像系统和特殊文化影像系统,还有那些叙事结构不符合一般现实逻辑的真实影像系统则是边缘,它们不能承担延续电影生命力的重任5.学位论文安敏《史记》的叙事结构系统2002文章的基本框架方面,该文借鉴了系统科学的研究思路,从《史记》叙事结构系统的背景到《史记》叙事目标体系到系统结构再到系统实效性,层层深入地提示《史记》叙事结构系统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从《史记》叙事结构系统这个方面给《史记》进行新的历史定位.论文的第一章《史记》叙事结构系统的形成背景从社会条件、思维模式、史传文学发展规律、体例编排、个人条件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提示《史记》叙事结构系统成因,《史记》叙事结构系统的大一统和收放自如的特色从中可以窥见一斑.第二章《史记》的叙事目标,条分缕析,指出了《史记》叙事的总目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和分目标--司马迁的价值观念体系.第三章直接勾勒了《史记》叙事结构的形式特征.第四章是对《史记》叙事结构系统进行的一个简单的定位,从它所体现的系统原则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适应性上个方面出发确定其在中国文学与史学领域所存在的位置,勾勒它对中国史学与文学的影响轨迹.结语部分简单地回顾了《史记》的叙事结构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再一次重申了用系统方法研究《史记》的叙事结构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并就两个关乎此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说明.6.期刊论文张青.Zhang Qing超越时空的叙事结构——论村上春树的《倾听风吟》-外语教学2008,29(2)学界对村上文学的研究多于主题分析,少于叙事结构的探讨.<倾听风吟>一发表就以"阅读这部作品,就像收看不连续的时间由不同颜色的版块拼凑在一起组成的电视连续剧"之复杂结构受到日本文学界的关注,但至今尚未见到分析该作品叙事结构的系统研究成果.本文将从作品在叙事上追求打破时空的限制,放任无意识的自由奔流,情节上呈现"片断化"的特点切入,剖析村上文学在整体上是如何表现多种叙事时空并置,进而实现了意识世界与潜意识世界有机融合的叙事艺术.7.学位论文张曙光中国古代叙事文本评点理论研究——以金圣叹评点为中心的现代阐释2008本文以解释学、叙事学、文本学等当代学术理论为参照框架,对古代叙事文本评点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力图从看似零散的评点中发掘其内在的思想精华,使之明朗化、体系化。
鉴于叙事文本评点量多面广、研究时间有限的实际情况,本文采取了以金圣叹的叙事文本评点为中心、就相关问题向其他评点家辐射的研究思路。
就评点对象而言,包括小说、戏剧、史传等在内的不同文体的叙事文本都是评点的对象,它们被评点家统称为“文”;依据今人的眼光来看,评点家是按照审美的、文学的标准来评点这些不同文体的叙事文本,因而本文也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叙事文本评点的。
论文以叙事文本为中心,从文本的“文心”创作、文本的审美边界、文本的本体构成、文本的解释与阅读四个维度上确立研究框架。
第一章考察了评点兴起的文化传统,揭示了评点形态形成与评点精神发展的过程。
文学评点在经学注疏、选学和文章学传统中兴起,并逐渐形成了它特有的外部形态;不同时期评点家文学观念、思想观念的演变,形成了叙事文本评点的文学视域与思想视域,开辟了不同于经学解释的另一路向。
第二章考察了评点家的文学自觉意识。
在评点家看来,“才子”是在一种审美自由的创作心态中经营构造文本的,评点家所讲的“以文为戏”在叙事评点中的本质内涵就是审美自由。
评点家从“文心”出发追问“文”之“不得不然”的本质特征,强调了“文心”在“文”之经营构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文”并非总是控制于“文心”,“文”也有着自身内在的生命驱动力,以至于“文心”有时不得不顺从文势之力,不自知为文而成就“绝世奇文”。
实际上,这是“心”与“文”融合为一体的高度自由境界。
第三章探讨的是叙事文本的审美边界问题。
在后现代历史叙事语境中,考察了金圣叹史传叙事文评点中的文学话语:金圣叹强调了“文”作为文学话语在史传叙事中作用,肯定了文人通过“文”参与历史评价、揭示历史规律的主体精神。
从文本虚构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评述了评点家的不同观点,指出了金圣叹虚构观的精华成分,即文本世界往往预示了人类生活的前景。
依据当代“形式”理论和解释学理论评述了金圣叹形式美追求的倾向,对他形式追求中的矛盾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四章分析了评点家对叙事文本各构成层次的评点。
评点家从文本之间的“家族相似性”出发,归纳出了叙事文本的基本特征;金圣叹对“文”与“事”的划分标志者对叙事文本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点家对叙事语言的多重意义、言一意关系中的意蕴生成、语言的反讽效应,语言的对话特征等几个方面都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关于叙事结构,本文主要解读了评点家对结构经营内在规则的认识。
评点家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叙事结构,从内在“神理”讲,他们认为对天道与人道的理解往往是作者确立叙事结构的内在哲理依据;从整体构造讲,叙事结构是完整统一的,是富有生命特征的;从微观层面讲,细小叙事单位的划分以及叙事序列的组合显示出叙事结构的内在运行机制;叙事结构中的“活法”经营显示出形式中的“意味”。
关于叙事文本的意义层面,主要从叙事“文法”、叙事“意象”与叙事“隐笔”三个角度谈了评点家如何揭示叙事文本的审美意义,其中“文法”是指叙事文本的审美形式,“意象”指叙事文本的形象世界,“隐笔”指隐含之义的表达方式。
第五章依据哲学解释学理论对评点中的文本解释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本文从作者一文本一读者的关系维度考察了评点家的文本解释思想。
追问作者意图的“知音”意识表达了评点家寻求理解的良好愿望;评点中的古今融合意识表明,文本解释的实质是将文本的意义引向读者的现实生活,并永远地延伸向未来的读者;文本对评点家具有一种强烈的影响力,但同时它也存在于评点家的解释之中,并因评点家的解释而得以经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