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纪录片叙事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九章 纪录片的叙事

纪录片叙事,是指把叙述作为一种手段,以真实为目的,以客观为原则,向人们展示 发生过的事实,指导观众对自然、社会、人身等各类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
张弛缓急与叙事性节奏
节奏是艺术的灵魂。意大利电影导演罗西里尼曾极力强调节奏对于电影艺术的极端重 要性。包括:
① 造型节奏:包括摄像机运动、画面内主体运动、镜头组接以及音乐音响等因素形成 的节奏。
② 叙事节奏:包括因人物情绪发展和事件推进速度而表现出的张弛与缓急。
虚实节奏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1、节奏基调的把握 一是内容的把握;二是情绪的把握。事件本身即内容所具有的性质,是决定节奏基调 的客观基础,而作者所赋予的情绪性质,是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因素。 2、节奏曲线的设计 节奏曲线的设计,也应该以实践本身发展的快慢缓急为依据,它主要指节奏的变化与 穿插。
明叙与隐叙
(一)明叙 叙述可以明明白白地直接交代一切事件线索,介绍事件全部经过,让观众一目了然。 (二)隐叙 叙述也可以隐隐约约地间接交代事件线索与经过,留下蛛丝马迹,让人猜想事情的经 过。 一般而言,纪录片叙事过程中该明则明,不明不足以揭发作品主旨;该隐则隐,不隐 不足以制造阅读情趣。明隐结合,才能显示叙述的趣味。
纪录片叙事的特点:多维度倾向
为了适应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能够全面反映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纪录片往往 会打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单线叙事模式,而从不同角度多层次进行叙事,它强调 从观众的多维视角来看待并反映生活,为观众认识生活、认识世界提供了多维参照。
浅谈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与创作方法

浅谈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与创作方法发布时间:2021-05-06T15:10:54.45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第3期作者:赵雪梅吴薇徐伟勤[导读] 本文主要论述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和创作方法,并提到了纪录片的传播及其影响力。
赵雪梅吴薇徐伟勤(吉首大学湖南张家界 427000)摘要: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作为创作素材,记录真人真事,而不对地点环境、故事情节以及生活进程进行更改,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涉及历史、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等各个方面。
对我们了解我国文化和历史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和创作方法,并提到了纪录片的传播及其影响力。
关键词:叙事结构、创作方法、传播及影响力目前,在新媒体大环境下,纪录片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缺乏好的创意、故事和人才,大量同质化的题材直接带来内容的匮乏,导致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如何在类似的题材上还能够做出新意,吸引观众,成为很大的难题。
通过搜集资料发现,短纪录片数量持续增加。
相对于常规纪录片节目,短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信息点的刺激,有其自身的优势;而长纪录片更考验制作者对一个事物深度的认知,对世界透彻的看法,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知识和更多好奇。
一、纪录片的叙事结构1.1阶梯循序渐进式的叙事结构阶梯循序渐进式的叙事结构是指影片的叙述内容在时间、空间、逻辑关系上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有一定的线索联系。
纪录片《养驴记》以时间为轴线,用整整一年的时光堆积,跟踪拍摄记录皮山县木吉镇兰干村村民通过养驴脱贫致富的过程。
整个纪录片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和人物活动来形成叙事结构:兰干村村民从买驴、新春赛驴、万里运送驴、户户养驴、老手选驴再到保护母驴顺利度过炎夏生产繁衍,整个纪录片遵循事件发展规律,随着情节的层层推进,增强了纪录片叙事的故事性和真实性。
1.2平行板块式叙事结构平行板块式叙事结构是指纪录片在围绕同一个特定主题的前提下,各个板块有平行、并列的时空关系,既可以是平行独立建构的,也可以是打碎进行的交织处理。
《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主要观点

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视听媒体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纪录片作为一种深度挖掘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然而,纪录片的创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纪录片创作的全过程,帮助创作者了解纪录片创作的要点和技巧。
第一章: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概念1.1 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为素材,通过拍摄、录制和剪辑等手段制作而成的影视作品。
它与商业电影不同,更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通常是对一段历史、一项事件或一个社会现象的记录和观察。
1.2 纪录片创作的特点纪录片创作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它要求创作者通过客观的视角呈现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同时要注重叙事的技巧和艺术表现。
第二章:纪录片创作的准备工作2.1 主题选择纪录片的主题是创作的基础,主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纪录片的质量和影响力。
创作者需要选取一个有价值、有深度、有影响力的主题,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和思考。
2.2 策划和预研在确定主题后,创作者需要进行详细的策划和预研工作,包括了解主题背后的历史、背景、相关人物等,确定拍摄地点和拍摄计划。
2.3 筹备工作筹备工作包括制作统筹计划、确定拍摄器材、招募团队成员、确定拍摄预算等。
创作者需要认真准备,确保后续的拍摄和制作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第三章:纪录片拍摄过程3.1 采访和拍摄在拍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进行采访和拍摄工作,包括对主要人物和相关事件的采访以及现场拍摄工作。
采访的技巧和拍摄的手法对于纪录片的最终效果至关重要。
3.2 后期制作后期制作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环节,包括剪辑、配音、配乐、特效等工作。
后期制作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纪录片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第四章:纪录片创作的艺术表现4.1 叙事手法叙事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创作者需要通过精巧的叙事手法,将复杂的现实事件和人物构建成一个具有张力和节奏的影视作品。
4.2 视听语言纪录片的视觉语言和音频语言对于影响观众的情绪和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创作者需要善于运用镜头语言、音效、音乐等手段,营造影片的氛围和情感。
第五章电视专题节目的分类

第二节 电视专题节目的常见分类
常见分类方式: 一、常见分类方式:
1、以内容依据行业分为:科教节目、农业节目、 军事节目、经济节目、体育节目、医疗卫生节目 、经济节目等等
2、以体裁分为:人物类专题节目、事件类 专题节目、概貌类专题节目、状物类专 题节目、社会问题类专题节目等等 3、以功能分:新闻节目、娱乐节目、教育 节目、服务节目等等 4、以风格样态分:格里尔逊式、观察式、访 问谈话式等等。
3、较早认识到了纪录片不仅具有新闻性,而且具有艺术性 他还将“纪录电影”明确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 处理”(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所谓的 “创造性处理”,主要是指根据事实对人类的重要性对 事实进行有选择的戏剧化。他反对不加选择地传播事实。 在此基础上,格里尔逊主张纪录电影应该从对自然 素材的平铺直叙(或想入非非)的描述,过渡到对他们 进行组织、再组织(rearrangements)以及创造性剪裁 (creative shapings)的阶段。
第一节 电视专题节目 的分类特点
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条目》 一、《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条目》 出台背景介绍: 出台背景介绍:
90年代初,针对电视界对节目称谓使用的混 乱情况,中央电视台研究室邀请全国电视界 部分专题节目编导和学术界部分专家(100多 人次),于1992年11月、1993年4月和11月分 别在北京、浙江省舟山和湖北省宜昌,举行 了三次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与界定的研讨 活动。三次界定会,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
以体裁为分类标准, 二、以体裁为分类标准,不同类别的电视 专题节目的特点
(一)人物类专题节目 (二)事件类专题节目 (三)概貌类专题节目 (四)状物类专题节目 (五)社会问题类专题节目
第五章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第五章英国纪录电影学派英国电影界在1930-1940年间最为突出的大事就是纪录片学派的形成。
约翰·格里尔逊原是一个苏格兰的优秀的评论家和论文作家,到1929年才开始从事电影工作,摄制了《飘网渔船》这部以捕鱼为题材的影片。
这部具有"交响乐式的"蒙太奇并给英国银幕带来一种异国情调的纪录片,是格里尔逊亲自导演的唯一作品。
这部影片的成功使一些和格里尔逊一样出身于著名大学的热衷于电影的青年,以格里尔逊为核心,组成了一个团体。
格里尔逊成了他们的制片人,获得英国政府几个部(如邮政部、卫生部和殖民部等等)和若干开明的资本家(如瓦斯公司、航空公司、铁路公司、海运公司和茶叶进口商等等)的支持。
这位艺术倡导人在此后十几年中一直为很多纪录片筹集资金。
这些纪录片中尽管有些明显地是为宣传的需要而摄制的,但它们却继承了在欧洲大陆已经衰落的先锋派所开创的研究,加以发扬光大。
英国纪录片学派一开始就采取了1930年各种先进的倾向,如华尔特·罗特曼的"交响乐式的"蒙太奇手法,法国先锋派的各种倾向,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人的理论,尤里斯·伊文思最近的作品以及弗拉哈迪的经验等等。
英国这一学派,从它开始起,就在纪录片中使用了一种象影片《世界的旋律》那样,将主题和变调很好地配合起来的方法。
他们对于构图、蒙太奇和摄影的兴趣超过了对主题的兴趣;对于那些缺少异国情调,没有新颖造型的主题,都不屑摄制。
自1930年至1934年在第一批倾向于这种作风的纪录片作家当中,有擅长分析的阿瑟·艾尔顿(曾摄制《世界的呼声》和《飞机引擎》),批评家兼论文作家保罗·罗沙(曾摄制《交接点》),斯图亚特·莱格(曾摄制《架设海底电缆的船》),特别是那位表现手法稍嫌软弱但却很巧妙、精练而尖锐的巴锡尔·瑞特(曾摄制《翻山越谷》、《巴尔贝德的磨坊》、《来自牙买加的货船》等等)。
《传播叙事》-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叙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120062课程名称:传播叙事英文名称:Cross Media Narrativ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旨以叙事理论为基础,探讨叙事的基本构成,说明传播媒介如何用故事向社会讲述人生经验、传递文化共识、诠释事件意义。
课程设计涉及口语传播、视觉修辞、影音和新媒体传播,引领学生熟悉了解每一种传播类型的叙事技巧和结构。
同时,学生应掌握通过故事叙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课程因为是在大三学生下学期,后半段将结合学生考研等进一步进修和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加入理论学习。
英文简介:Based on narrative theory,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explore the basic structure of narrative, and explain how the media use stories to tell life experience to the society, convey cultural consensus, and interpret the significance of events. The course design involves oral communication, visual rhetoric, audio and video communication and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leading students to get familiar with the narrative skills and structure of each communication type.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promo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rough story narra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以学生具备叙事内涵基础能力为教学目标。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第五章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第二节 理解与熟悉
对题材与市场需求的深入理解 与熟悉,是创作前必须的准备 工作
对选题的充分理解
文化 视点
平民 视点
纪录片是记录今天影响明天,记录的是人 对自身、对历史的思考以及人自身生存状 态、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 考。
在产业化背景下,决定栏目生存的标准主要是收 视率和广告额,这是受众对象化的现实结果和评 判依据。在策略上:锁定目标市场,吸引有效市
纪录片的生产模式
独立制 作人制
片
导演除了考虑投资 人的意图外,发挥 较为自由
栏目化纪录片实际上就是商品化,受 收视率、制片人和栏目定位、风格的
制约,注重收视率和投资回报率。
栏目化 制片
纪录片创作的管理模式
(一)制片人中心制 制片人是整个栏目的行政领导和艺术总监,他(她)对整个栏目的宏观策划、 栏目定位、栏目理念、节目统一标志、财务、人员、收视率、市场推广、公共 关系以及栏目的每一期节目内容和艺术质量负责。
解说词的写作手法
(一)对位写法 即解说与画面内容一致。注意,画面是解说所指,但并非重复,画面要开拓 解说的蕴意,或给人以更多的信息,或强化解说的视觉作用,或形象地展示解 说内容。 (二)写意法 即画面对解说表现的内容不是很一致,不是实写,而是一种写意、联想,往 往使用空镜头,这样的画面要求美。 (三)反衬法或称对立写法 声画展示的不是同一内容,画面增加了电视的信息量,有力地表现主题,尤 其是在回忆过去悲惨的、落后的、凄凉的等反面事情方面,用反衬法非常合适。
纪录片中的采访
深入采访是纪录片作品成功的关键
方法
在采访前,了解掌握人物和事件的背景材 料,拟定方向。
对当事人的前期采访不宜次数过多,时间不 宜太长。
中国石窟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中国石窟走廊纪录片解说词第一章:石窟艺术的辉煌中国石窟走廊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窟艺术宝库,它以其丰富多样的造像和精湛的绘画而闻名于世。
这些石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本片将带您一起探索这一辉煌的石窟艺术世界。
第二章:洞窟的建造与雕刻中国石窟走廊的洞窟建造与雕刻工艺堪称奇迹。
在偏远的山区,古代建筑师们用手工凿凿出了一个个宏伟的洞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形成了今天的辉煌景象。
在这些洞窟中,佛像和壁画的雕刻工艺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给人以无限的惊叹和敬畏。
第三章:佛教造像的精髓佛教造像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的造型和细腻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佛陀的教诲和佛教的精髓。
这些佛像栩栩如生,根据佛教经典中的描述,展现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无论是庄严威严的大佛,还是娇小可爱的小佛,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迪。
第四章:壁画的神奇绘制中国石窟走廊的壁画是石窟艺术的又一瑰宝。
这些壁画以其千姿百态的形象和绚丽多彩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壁画的绘制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绘制轮廓、上色、描绘细节等。
它们展示了古代艺术家们卓越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第五章:佛教故事的演绎中国石窟走廊的壁画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佛教故事的演绎。
这些壁画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将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
无论是佛陀的生平事迹,还是佛教教义的阐述,都在这些壁画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让人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六章:石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中国石窟走廊的石窟艺术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本片将介绍中国政府和专家们为保护石窟艺术所做的努力,包括修复洞窟、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文化传承项目等。
同时,我们还将了解到一些石窟艺术保护的挑战和困境,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和传承石窟艺术。
第七章:石窟艺术的文化价值中国石窟走廊的石窟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瑰宝。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王列 第五章 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纪录片的创作生产模式与剧组 的管理模式
纪录片的生产模式
独立制 作人制 片
栏目化纪录片实际上就是商品化,受 收视率、制片人和栏目定位、风格的 制约,注重收视率和投资回报率。 导演除了考虑投资 人的意图外,发挥 较为自由
栏目化 制片
纪录片创作的管理模式
(一)制片人中心制 制片人是整个栏目的行政领导和艺术总监,他(她)对整个栏目的宏观策划、 栏目定位、栏目理念、节目统一标志、财务、人员、收视率、市场推广、公共 关系以及栏目的每一期节目内容和艺术质量负责。 (二)分级责任制 分级责任制,其实是节目制作人中心制与制片人中心制的结合。栏目仍设制片 人,对栏目的统一性负责;但下属的编导在作品的创作问题上拥有很大的决策 权,对作品的艺术性负责,因此,制片人处于栏目的中心,而编导处于作品的 中心。
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市场调查、采访到题材的确定 拍摄提纲的撰写
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包括
策划 阶段
• 从市场调查、采访到题材的确定与拍摄提纲的撰写。
前期
拍摄
• 从现场采访以及图像、音响素材的获得。
后期 编辑
• 从剪辑、解说词写作到纪录 片做成。
纪录片在策划阶段的过程
市场调查
技术设备的 准备
采访
第一节 组织创作班子
纪录片中的采访
深入采访是纪录片作品成功的关键 方法
在采访前,了解掌握人物和事件的背景材料,拟定 方向。
对当事人的前期采访不宜次数过多,时间不宜太长。
配备采访录音机或小型便携摄像机,以备参考。
纪录片中的采访
深入采访是纪录片作品成功的关键 展开方式
直接观 察
直接参 与
隐性采访
纪录片中的采访
深入采访是纪录片作品成功的关键 访问 创作者与被采访者的直接交谈,有直接访问和媒介访问两种。直接访问指面对面 的谈话;媒介访问指通过电话、远程电话、纸质介质以及因特网等媒介的对话。 访问技巧有
小人国 纪录片

小人国纪录片引言:《小人国》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为观众们展示了一个神秘而令人着迷的小人国。
这部纪录片探索了小人国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令人惊奇的世界。
第一章:小人国的历史小人国的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
从远古时代开始,小人国的居民就通过艰辛的努力,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明。
纪录片中详细讲述了小人国历经的战争、政治变革以及文化交流,揭示了小人国独特的发展轨迹。
第二章:小人国的文化小人国的文化深受他们自身的信仰和传统影响。
他们拥有独特的宗教神话和仪式,这些信仰对小人国社会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纪录片中介绍了小人国独特的祭祀活动、传统舞蹈和音乐表演,让观众亲身感受小人国的文化魅力。
第三章:小人国的生活方式小人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很不同于我们的现实世界。
纪录片中展示了小人国人民的居住环境、食物来源以及日常生活习惯。
观众们可以看到小人国人民巧妙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建造了精致而温馨的家园,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第四章:小人国的社会结构小人国的社会结构独特而复杂。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人国社会,通过紧密的关系和相互合作,形成了一个稳定而和谐的社群。
纪录片中展示了小人国人民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互相扶持,以及他们的社会秩序和领导体制。
第五章:小人国的未来纪录片的最后一章展望了小人国的未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小人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挑战。
观众们将了解小人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努力应对的方式,从而对他们的未来有更全面的认识。
结语:《小人国》这部纪录片向观众们展示了一个神秘而令人着迷的世界。
通过对小人国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探索,观众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小人国的独特之处。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次惊奇的冒险之旅,更是对小人国居民勇敢和努力的致敬。
让我们一起跟随纪录片的脚步,探索这个小而美的世界!。
(完整word版)《纪录片》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英文):纪录片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3、周学时/学分:2/24、授课对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5、使用教材:《纪录片创作》,朱景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二、课程简介穿越历史,构沉记忆;只对现实,记录变迁;启迪智慧,引导思索.“纪录片”,一个充满诱惑与魅力的名字.纪录片是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反映和寻求社会变革、感悟人性与人生的载体.《纪录片》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内容和任务主要是了解纪录片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从创作者的角度学习纪录片创作思想和实现手法,在作品赏析与讨论中了解纪录片的创意、拍摄的基本策略。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注:必须明确要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把握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和原则,了解新闻事业的体制、过程及发展趋势,能较好地较熟练地认识和掌握新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并对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有初步的、较完整的认识与了解。
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当前我国进行新闻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注重新闻专业主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四、教学进度表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1、考核方式:闭卷考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等构成)六、正文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教学时数2)教学目的:通过对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的学习,让学生对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有初步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
难点是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纪录片的概念.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理解电视纪录片的概念.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熟练掌握电视纪录片的技巧误区。
第五章纪录片叙事

第五节 叙事结构
1、线性结构 内容层次之间有比较鲜明的时间顺序关系、因果关 系、递进关系。 特点: 按事物进程的自然次序或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组 织、安排材料,脉络清晰,结构单纯,简单易懂。
第五节 叙事结构
2、复调结构 非常西化的结构:复调结构。 适用于并列关系的内容。 复调音乐 盛行于中世纪时期音乐类型,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 特点: 若干个旋律同时进行,却又组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 体。在横的关系上各种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协调 的和声关系。
第五节 叙事结构
4、套层结构
有些作品中的各内容层次之间不仅仅是并列的、不分主 次的关系,各并列内容层面之间还可能具有对比、类比 的意味,即并列的内容层面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
套层结构主要是“套”起不同的时空。
广义: 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文献纪录片) 狭义: 编导在作品中有意营造两个时空来进行对比,让历史时 空与现实时空之间形成关照。
第一节 叙事视角
2、第三人称限知视角 摄制者、叙事者、观众的视角重合。 纪实风格强烈的纪录片较多采用这种叙事视角。 最具客观真实性,但是它能包括的信息量却有 限,而且过于冷静的态度也容易与主体产生隔膜。
情节性较强的纪录片 作用: 出人意料
第一节 叙事视角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有利于叙事者运用自己全知全能的优势全方位地 叙述客观事实。 可以全方位地叙述事实,把事件的各个方面展现 在观众眼前,交代来龙去脉,探讨其原因意义; 可以直接以叙事者的姿态独立出现进行价值评判。 预言所构成的叙述策略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悬念: 不是事情本身的悬念,而是知道事情的结果后对 于事情的过程的悬念。
寄畅园里的枫叶红得比往年早,但是没有往年美了。 南仙家里开的“亦畅”茶园,这时该是生意最好的时候 吧!哎,都过去了。师傅走了,母亲走了。我和南仙都老 了。
真实如何呈现:阐释学视野下的纪录片叙事策略(文化发展学术文丛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策略
意义
文化
叙事
阐释学
理论
客观
策略
纪录片
从根本上 叙事
阐释
叙事
策略
技术
纪录片
对象
历史
内容
内容摘要
纪录片创作者对于创作对象的表现,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阐释行为。主观介入、客观记录、真实再现是纪录 片的三种基本叙事策略。本书以阐释学为基本理论背景,结合叙事学理论与方法,针对具体的纪录作品,对于这 三种叙事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为从根本上揭示“什么是真实,如何实现真实”这一纪录片的终极问题提供路径。
目录分析
第一节阐释 学、叙事学 与纪录片创
作的关联
第节纪录 片创作的阐 释学意义
一阐释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其与纪录片创作的内在 二隐藏于叙事策略当中的媒介赝象 三纪录片叙事策略的类别 四实现纪录片真实的阐释学途径与叙事学途径
一历史——现实世界:纪录片记录对象与阐释学阐释对象 二阐释学视野下的纪录片本文 三语言性 四效果历史 五对话、游戏、节庆 六节日庆典
一遮蔽性叙事:被限制的阐释 二阐释学对话中的意义生成
一过滤歧义:认知范畴的划定 二神话的意指与运作 三封闭的认知路径
第二节真实再现叙 事策略的构成手段
及功能
第一节真实再现叙 事策略的阐释学意
义及路径
第三节真实再现叙 事策略需把握的原
则
一原初世界:效果历史之中的历史还原 二时间距离:事件与意义的基础 三效果历史:真实意义的呈现
故事推手:纪录片叙述者的叙事功能探析.doc

故事推手:纪录片叙述者的叙事功能探析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纪录片的叙述者是引领故事演进的推手,尽管它有时会以不同人称形式出现在镜头之前,有时却又隐藏在镜头背后。
讲故事,推进故事的展开,是纪录片叙述者最基本的功能和职责。
虽然近年来纪录片与情节片的边界日渐模糊,但对于总体上属于非虚构叙事的纪录片而言,其讲故事的方式方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纪录片的故事不一定都像虚构叙事影片那样具有戏剧化的故事情节,也未必会产生引人入胜、环环相扣的戏剧化效果,纪录片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总体上具有非虚构的特性。
根据纪录片的叙事特点,笔者把纪录片叙述者的叙事功能主要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纪录与叙述功能,组织结构功能,见证或证明功能,思想功能。
纪录与叙述:把故事说出来纪录与叙述功能是指叙述者纪录生活和叙述故事的功能,这是纪录片叙述者最基本的功能。
从纪录生活本身到叙述文本故事,是纪录片叙事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生活中蕴涵着的故事往往是以一系列散漫的事件或中断性的东西存在着的。
这些东西不仅平淡、散漫、零碎而且看上去互不关联,在多数情况下,只有在漫长的时间流程中才能显出一些故事性的端倪来。
纪录片的作者必须以敏锐的眼光紧紧盯住生活,并用恰当的方式把生活中偶尔闪现的精彩瞬间纪录下来。
纪录片的作者首先必须学会纪录,同时还必须善于叙述。
叙述与纪录同样重要,有时比纪录更加重要;因为叙述的好坏直接决定纪录片的成败,而纪录的好坏所直接决定的是镜头和素材的质量好坏。
在纪录片创作中,有的作者比较偏重纪录(前期拍摄),而忽略叙述(后期剪辑)的重要性。
这种重拍摄而轻剪辑的结果是拍的素材很好,但成片的效果却欠佳。
这在我国似乎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人甚至为了避免与剪辑师沟通的麻烦而干脆自己剪,只要自己认为好的镜头就全都用上去,结果满篇堆砌,往往难以达到流畅叙事的目的。
反过来也是一样,那种认为素材并不重要,习惯于一切在剪辑台上搞定的人也会遭遇同样的结果。
因为术业有专攻,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精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中国纪录片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叙事视角 叙事方式 叙事态度 叙事时间 叙事结构
第一节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 叙述者观察和讲述故事的切入角度。它不但为我们 提供了观察问题的可能,而且还包含着叙事判断、 明显或者隐蔽的情感倾向。 对叙事视角的分析主要包括四个层面: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 外视角和内视角 单一视角和多元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
第一节 叙事视角
4、编辑型全知视角 (常见)不同主体的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全
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之间的转换。
编辑型全知视角 纪录片既能够以旁观者的姿态叙述或评论事件, 又可以深入人物内心,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形态 下的全知视角。
《人物·手捏戏文艺人喻湘涟》
第一节 叙事视角
画面:江南水乡风光。 画外音:一切都成了过去。在我的印象里,还依稀记得 小时候上河塘外公家的院子里,秋天的风很大,满院子 的小泥人儿都晾干了,盼着盼着,龙头河里,苏北人又 摇着毛毛船来了,天天如此。哎……(长叹气)一切都成 了过去,在梦里。
第四节 叙事时间
故事本身的时间与用来叙述故事的时间
故事本身的时间 就是指被讲述事件的时间。 “底本时间”: 底本时间就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状态的时间。这一 时时间可通过运动进行量度。
第四节 叙事时间
用来叙述故事的时间 特点: (1)故事发生时间是立体的,叙事时间是线性的。 (2)叙事时间是价值时间。
第四节 叙事时间
概述的方法: ◆文字式时间压缩方法 即用字幕、解说、人物对话的几句话或一段文字囊 括一个长的或较长的故事时间。 ◆画面式时间压缩方法 • 通过画面中的钟表、鸡鸣、日历等变化,来表述
时间的流逝。 • 用许多镜头切换或者叠化来实现概述。 • 有时镜头不变而通过光线变化来省略大量时间。 • 通过快镜头对故事时间进行概述。
“讲述” ↓
“自我意识”的叙述
“展示” ↓ 自然而然的叙述
第二节 叙事方式
自然而然的叙述者隐身于文本之中,尽量不露出写 作或叙述痕迹,仿佛人物、事件自行呈现,由此造 成一种真实的“幻觉”。
“竭力持中立态度和尽量做到忘记自我,就好像观 众应当做的那样:忽视故事是经某种中介媒体过来 的这一事实,反而相信他们所看到的正是生活中所 发生的”。
第五节 叙事结构
1、线性结构 内容层次之间有比较鲜明的时间顺序关系、因果关 系、递进关系。 特点: 按事物进程的自然次序或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组 织、安排材料,脉络清晰,结构单纯,简单易懂。
第五节 叙事结构
2、复调结构 非常西化的结构:复调结构。 适用于并列关系的内容。 复调音乐 盛行于中世纪时期音乐类型,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 特点: 若干个旋律同时进行,却又组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 体。在横的关系上各种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协调 的和声关系。
第四节 叙事时间
(2)省略 表述时间为零,故事时间在叙述中没有得到任何反 映,或者说不叙述某一阶段发生的事。
(3)等述 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 最佳的表达方式: 长镜头
第四节 叙事时间
(4)抻长 叙事时间长于故事时间。 实现方式: • 慢镜头。 • 平行蒙太奇。 • 多方位、多视点、多景别拍摄同一事物,加以剪
第三节 叙事态度
干预型,就是叙述者在作品中明显表现出自身的立 场和看法。 “它可以或多或少自由地表达主观的感受和评价, 在陈述故事的同时具有解释和评论的功能”。
第三节 叙事态度
客观叙述者叙述手段,主要有客观画面和人物的同 期声,尤其用长镜头来表现事物。此外,也可用客 观的解说来叙述人物和事件。
主观叙述者,有时是通过主观镜头及其运动来表现 主体意识的,如用空镜头、写意镜头、特写等来抒 发感情、发表评论。
辑,能使叙事时间长于故事时间。
第四节 叙事时间
(5)停顿 故事时间缺失,叙事时间存在。 • 叙述的停顿是一种描述状态。
停顿的方式: • 定格 • 空镜头
第五节 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 指创作者根据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运用蒙太奇思 维方式对众多零散的素材作出取舍和布局,将它们 组织成有机的整体。
影片各个内容层次之间的关系: 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或递进关系、 时间顺序关系、相关对比映衬关系等。
第一节 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 叙述者或见证事实的发生,或是故事情节的主角, “我”叙述自身经历的事件和事件进程中自身的认
知 过程。
第三人称叙述 叙述者不参与情节,不在故事中充当任何角色,只 是客观地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第一节 叙事视角
1、第一人称限知视角 突出特点: 真实感强,能够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深刻表现, 充分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 冲突和丰富复杂的思绪。
《九月的某一天》
第五节 叙事结构
第一条线索: 德国慕尼黑在筹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全城居民因此而兴奋。由于这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一次在德国举办奥运会,所以,当犹太人 的国家以色列代表团在大卫星旗帜的带领下步入会场时,成了非常 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一刻。为了这种和平气氛,在奥运村内,全世 界运动员友好地相处,德国警察基于消除党卫军阴影的历史原因, 特地放松了警卫,只在奥运村中派驻便衣。 第二条线索: 一位以色列运动员的幸福生活。观众看到的大量影像都是他的家庭 录像,我们在这个段落中看到他的成长,看到他与新婚妻子的甜蜜 生活,一直到他参加了慕尼黑运动会。 第三条线索: 一个黎巴嫩青年的生活。
外视角 故事叙述者与故事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即其“观察 位置处于故事之外”,用自己旁观者的眼光来叙事。 较易对事件进行宏观把握和客观评价,往往较为冷 静、客观、可靠。
第一节 叙事视角
单一视角 叙述者仅从某一个人物的视角叙述事件,不存在叙 述视角发生转移。
多元视角 若干个角色视角和叙述者视角在动态中进行组合, 或者说由不同人物所承担的观察、叙述故事的主体 不断变换,以达到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描 述。
第五节 叙事结构
3、圆形结构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借用几何学上“圆”的定义,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 或
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 “核”
作为“圆心”。以所有人物、事件与这个中心的关 系
为半径。
《秘境追踪之纳斯卡线条》 纳斯卡线条之谜的神秘的原因主要有: 这是什么时期留下的线条?古人是怎样修建这些线条的?这
第一节 叙事视角
2、第三人称限知视角 摄制者、叙事者、观众的视角重合。 纪实风格强烈的纪录片较多采用这种叙事视角。 最具客观真实性,但是它能包括的信息量却有 限,而且过于冷静的态度也容易与主体产生隔膜。
情节性较强的纪录片 作用: 出人意料
第一节 叙事视角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有利于叙事者运用自己全知全能的优势全方位地 叙述客观事实。 可以全方位地叙述事实,把事件的各个方面展现 在观众眼前,交代来龙去脉,探讨其原因意义; 可以直接以叙事者的姿态独立出现进行价值评判。 预言所构成的叙述策略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悬念: 不是事情本身的悬念,而是知道事情的结果后对 于事情的过程的悬念。
价值时间就是功能性的或具有美学、艺术意 义的,能够起到表达主题作用的时间。 (3)与故事时间的一往直前、不可逆转的特点不 同,叙事时间具有可逆性和自由调度性。
第四节 叙事时间
对时间的处理的方式: (1)概述 纪录片叙事时间短于故事发生时间。 功能: 压缩、加快节奏、拓展广度。 前提: 艺术是有所取舍的。
第二节 叙事方式
“自我意识”的叙述者往往采用一些可传递自我意 识存在的方式来让观众感觉到他的存在。
通过摄像机的摇晃来传达。 用一些指点干预的解说词来实现。 通过主持人把自己的行为展示给观众,引导观众参 与事件。 有的纪录片虽然外叙述者没有入画,但是人到场了。
第三节 叙事态度
叙事态度 主要强调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的态度。
“意识流”、“潜意识”理论
《尤利西斯》、《野草莓》、《广岛之恋》
共同特点: 晦涩难懂
第一节 叙事视角
《亨利八世》
内容背景:亨利八世迫不及待地去参加武士比武,那是 他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画面:亨利八世兴奋地骑着马参加武士比赛,与他的对 手格斗。
解说: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比武。
内容背景:亨利八世成功地与第一位妻子离婚,他的情 人安妮博琳因而成功地被加冕为后。
画面:安妮的油画与群众欢呼场面的真实再现。 解说:她将在几年后被送上断头台。
第一节 叙事视角
全知视角叙事 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多于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 知道他们的过去与未来。
限知视角 叙述者主动放弃全知的权利,只是通过故事中某个 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或者只了解部分情况,并把 所了解到的部分当作整体。
第一节 叙事视角
内视角 故事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叙事,即故事 的叙述者本身就是故事中的人物,也就是故事叙述 者的“观察位置处于故事之内”。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但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偏 见和感情色彩。
第五节 叙事结构Βιβλιοθήκη 5、散点透视 适宜于内容层面覆盖面大,而本身关系松散的作品。 散点透视是一种抒情性大于叙事性的结构。 特点: 在于弱化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把观众的注意力从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转到这些内 容共同营造的情感基调、意境氛围上来。
第五节 叙事结构
6、意识流结构 通常是故意摒弃作品内容层面之间显而易见的关 系,为了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而放弃能够使作品逻 辑紧密的一种特殊结构。 20世纪初,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开创的
叙述者划分为两种类型: 客观叙述者与干预叙述者。
第三节 叙事态度
客观叙述者中的“客观”,就是强调对外部世界的 “实录”,消除叙述者对故事的态度的痕迹。
“客观也是一个有各种不同定义的词。从某一层次 说,客观是一切主观或武断的对立面:作者不应让 个人态度介入故事的再现。从正面设想,客观可能 意味着作者应该不仅抵制他或她自己的个性,而且 抵制叙述声音。不是去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是 应该允许读者通过戏剧式呈现(如对话)直接体验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