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词赏析复习(苏教版)
(苏教版)中考专题复习:诗词赏析 doc
(苏教版)中考专题复习:诗词赏析诗词赏析【考点解说】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为贯彻这一精神,诗词赏析成为2009年不少考区试卷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诗词赏析题的常见考点及题型有:1.诗意理解。
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
诗意理解,得树立全局观念,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来完成这类题目。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诵读,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再通过语言媒介,深入作品之中,具体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
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
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
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的一般步骤是:(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名句赏析。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
赏析名句,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可以分析其语言技巧。
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给它赋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
4.技巧分析。
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答题的一般步骤为:(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品味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复习-古诗词赏析
2、(学生回答展示) 中考诗词赏析考点
1.文学常识2.内容理解3.情感把握4.拓展运用
这四点正是中考中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文学常识平时多有积累,这里不再罗嗦,本节课将重点复习后三个基本点。
2、点评类。就是从形式或内容两方面评价给出诗句
例如前面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第二小题》: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一题就是拓展运用题中的点评类题。怎么点评呢?
自备部分
预习导学
课前对《中考指南》中所规定的诗歌篇目有所了解,并能背诵、默写。
学习研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一、导入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也有“禅房花木深”幽美;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更有杜工部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每一首诗都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典诗词,共同感受那份独特的美。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1.先看第一小题,同学们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吗?
例: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们来分析诗中景物的特点,早飞的莺,新来的燕,初开的花,刚长的草等,皆是早春之景。这些景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出游图。作者把这些景物描写的这样优美,其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爱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最后的两居诗恰恰印证了作者在前六行中表达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苏教版中考复习1 诗歌赏析
直抒胸臆
情感揣摩 品语句, ③品语句,悟感情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中可 见?
各年级诗歌篇目
七年级( 七年级(上) 次北固山下•王湾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王湾》 赤壁• 杜牧》 《赤壁 杜牧》 浣溪沙•苏轼 苏轼》 《浣溪沙 苏轼》 十五夜望月•王建 王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水调歌头•苏轼 苏轼》 《水调歌头 苏轼》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秋词•刘禹锡 刘禹锡》 《秋词 刘禹锡》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
入情会意 ②体会意境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更短,浑欲不胜簪。 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 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情感揣摩 品语句, ③品语句,悟感情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 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 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甫》《泊秦淮 杜牧》 杜甫》《泊秦淮•杜牧 《春望 杜甫》《泊秦淮 杜牧》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陆游 过零丁洋•文天祥 文天祥》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己亥杂诗•龚自珍 龚自珍》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望岳•杜甫 杜甫》 《望岳 杜甫》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 登飞来峰•王安石 王安石》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雁门太守行•李贺 李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别云间•夏完淳》《论诗 赵翼》 夏完淳》《论诗•赵翼 《别云间 夏完淳》《论诗 赵翼》
初三下学期语文诗句分析苏教
初三下学期语文诗句分析(苏教)一、阅读《观沧海》回答下列问题。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______、______以及观察的_____。
其中“______”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
“澹澹”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这里当________讲。
“水河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4、从正面铺写大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出作者____________的感情。
5、“________________”逼真地展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6、全诗高潮(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也是作者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奇特的丰富想象: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气派;)在这四句里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7、在这首诗中,情和景是紧密结合的,(即:借景抒情),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8、本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一诗;开头两句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十句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古代诗词曲赏析 苏教版
(一)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机杼( zhù)声 军帖( tiě )可汗( kè )( hán)
鞍鞯(
ān jiān
)辔( pèi)头 胡骑( jì )鸣啾啾( jiū )
阿姊( zǐ ) 著( zhuó )我旧时裳( cháng ) 磨刀 霍霍( huò) 鸣jiān jiān( 溅溅) 赴róng( 戎 )机 传金tuò( 柝 )
2.诗中"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析?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 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 孤雁的寂寞、愁苦。
五、鹧鸪 唐朝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2.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苦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 (用原文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使至塞上 唐朝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三、蝉 唐朝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1.“饮清露”象征着什 么?
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2、后两句隐喻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品行高洁者,不需借助 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1.诗歌的抒情主 人翁往往是自己。 四、孤雁 这首诗都抒发了 唐朝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诗人怎样的思想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感情?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表现了诗人孤独凄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凉的羁旅之情。
古诗赏析中考复习 苏教版
(一)范仲淹《渔家傲》1、《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异”,有关诗句:衡阳……孤城闭。
2、《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
3、《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
4、《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
5、《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征夫泪!6.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7.“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8、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 9、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
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10、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11、①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
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之处在哪,请指出:——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12、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睡觉13、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大漠-,长河-14、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 苏教版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一、[解题思路与技巧]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
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二、初中古诗词赏析复习卷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
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下面是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
“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
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2、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并答题。
①正、悬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苏教版中考语文34首古诗词赏析题荟萃含答案9页
1、《次北固山下》①感情:“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赤壁》感情:本诗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从构思、立意两方面作具体分析。
3、《水调歌头》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人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4、《早春》感情: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现的画面。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情:②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④请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
6、《观刈麦》感情: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苏教版中考复习专题:古诗词鉴赏(包含34首古诗的完整赏析)
3.观沧海东汉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分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位置,”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后两行诗歌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作者决心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上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
【常考名句】P129(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例: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箫”则指一种乐器,如”,“。
【常考题目】P3补充:(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4.饮酒东晋陶渊明【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析】《饮酒》描述作者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中考语文第三篇阅读诗词鉴赏复习课件苏教
•专题33 把握诗词意象,理 解作者情感
•┃考向互动探究与方法总结 ┃ •真题典例
•清幽、宁静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专题33 ┃ 把握诗词意象,理解作者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特征的辨析能力。我们首先要知道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从而表 现了一个怎样的环境。由诗的前两句可知诗人写的是雨后夜晚月色明晰、夜深人静的 景象,由此可知当时的环境特点。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赏析能力。看到诗后先准确找出可以帮助理解情感的词语,然 后联系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①东风、飞絮代表暮春季节,表现伤感、惆怅之情; ②烟雨、风絮、草表达愁情;③反意为诗要反意理解。本诗歌借助于雨后人静、月色 清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融入自然的快乐之感。其实,诗人还有一种“闲人”的惬意,因 为诗作写于苏轼贬官之时。
•专题33 ┃ 把握诗词意象,理解作者情感
•┃考点自主训练与能力提升 ┃
•一、[ 2014·杭州]阅读古诗,回答问题。•螺川①早发•[明]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 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拨残星。
•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 [注] 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棹(zhào):
•专题33 ┃ 把握诗词意象,理解作者情感
•二、 [2014·乐山]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专题33 ┃ 把握诗词意象,理解作者情感
•3.上片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______•_倦__梳__头__,__泪__先__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联系诗句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具体分析即可。 •4.下片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____________•又__多__又__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中考古诗词复习材料
1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①次:旅途中停宿②书:书信主题内容:这首诗写泊船北固山下所见所感,情景交融地描写了山青水绿的江南春,流露出诗人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
大景用“阔”,小景用“悬”“风正一帆悬”的妙处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更显示出大江的广阔浩淼。
2赏析“风正一帆悬”:“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
“风正一帆悬”,只是既有顺风又有和风,帆才能“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①两句分别以“生”“入”写海日和江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②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蕴含自然理趣。
③富有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主旨句)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稍一封家信到洛阳。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洛阳的思念之情。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①折戟(j1)折断的铁戟。
主题:这是一首咏史诗,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含蓄委婉地吐露了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名句赏析: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运用了化用典故,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东吴的命运,把硝烟弥漫的战争的胜负写得非常含蓄。
同时提出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表露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表达了作者机遇造英雄的政治见解,含蓄委婉地吐露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45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月怀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诗歌知识要点及阅读鉴赏指导 中考复习(苏教版)
一、诗歌的定义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原来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着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
(3)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中国的旧体诗、词、曲的一句就是一行)。
三、诗歌的分类按时代分: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和说理诗;按内容分: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
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诗和浪漫主义诗按国别分: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四言:《诗经》古体诗五言:《古诗十九首》古体诗七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乐府诗标题有的加“歌”“行”“歌行”“引”“曲”“吟”诗五言中绝句国近体诗(形成于唐代)七言古五言典律诗七言诗排律:白居易《长恨歌》歌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小令散曲曲套数(散套)(曲以元代成就最高)杂剧戏剧传奇四、怎样阅读和鉴赏诗歌【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
抒情诗(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如果是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反复诵读,明白诗意。
通过读诗,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读题目,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
【第三步】找诗的中心,即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一般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第四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苏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诗歌鉴赏
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 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 笔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 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 高》)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 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 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 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 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 愁。”(李清照《武陵春》)
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 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 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 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 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五)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 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 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其他: 工丽(词藻华丽,对仗讲究):红浸珊瑚短,
青悬芘荔长 直率(不隐晦,不修饰,直接写出感情):
《诗经 硕鼠》 洗练(通过锤炼达到质朴,省净,流畅,意蕴
无穷):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 玉壶。 ”
诗词鉴赏知识准备
(三)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中考诗词赏析复习教案苏教版
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积极探索诗词的内涵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诗词案例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创意表达法: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将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2.布置一道诗词赏析的题目,要求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并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3.布置一篇短文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小诗,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词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作业反馈:
1.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3.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板书应简洁、准确、概括,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
4.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板书示例:
(1)诗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分析:
-意象:XXX(举例)
-意境:XXX(举例)
-情感:XXX(举例)
9.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成绩。
10.增强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布置适量的作业,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作业将涵盖诗词的意象分析、修辞手法识别和文学鉴赏等方面。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赏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诗词赏析的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诗词赏析复习【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赏析: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
堪称千古名篇。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是年南方春早,诗人行舟在青山绿水之间,恰逢春潮涌动,江水浩淼之时,远眺可见江面之开阔,近观方省悬帆之缘由。
于是神思飞扬,大发感慨:咏“海日”,描“江春”,“蓦然回首”,西北而望,不觉乡愁盈怀,欲托“归雁”传书,以慰飘泊羁旅之念。
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
“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愁于其中矣。
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颔联写景寓理,耐人寻味:“潮平”当因“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也。
“风正”一词极有讲究,用“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则帆就会被鼓成弧形了;用“风和”?撇开对仗不说,倘为逆风,即使“风和”,亦无法使“一帆悬”。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之)旧年”,这不仅是时序的交替,而且饱蕴哲理。
“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
较之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从予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染力等层面玩味,似略胜一筹。
无怪乎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明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呢!尾联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紧承三联,遥应首句,淡淡的乡思愁绪,自然溢于言表。
纵观全诗,还有一妙处:除尾联外,其余三联均对偶,这在五言律诗中是不多见的。
【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以小见大、含蓄蕴藉的怀古之作——杜牧《赤壁》赏析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很有特点的怀古咏史之作。
首句交代缘起:看到一件从长江水底捞起的三国时遗物——折断的铁戟。
次句承接:对这折戟仔细磨洗端详,油然生出怀古之情及对历史的思考。
三、四两句转入抒怀,由折戟自然联想到对三分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赤壁之战及当时的吴军主帅周瑜,并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着笔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当时不是老天为周郎助力,及时刮起了东南风,那三国的历史就可能要改写了。
更为巧妙的是,诗人写的是天下大势,但却从看似小处着笔,即通过大乔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的命运来表现虚想中孙吴败亡的结局。
【浣溪沙】(苏轼·北宋)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十五夜望月】(王建·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苏轼)略【对联六副】1.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杭州岳坟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4.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5.积句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6.方志敏卧室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而小雨又滋润如酥。
酥就是奶油。
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
词人抓住“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
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壮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香给人丰收的想象。
简短四句话,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个清朗、幽静、温馨、恬淡、悦耳、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凡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似乎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一动人场景。
下阙:这里与上阙不同,上阙写的是大环境,大背景,而这里词人笔锋一转,由远及近地叙写眼前的惊喜,“七八个”说明月光明亮,可见的只有几颗大而亮的星星在闪烁,可见夜之明朗。
“两三点”说明雨点稀疏,一走而过而已,可见是随风而来的阵雨。
然而,那也得避一避呀,于是想起原来这里曾经有一个茅舍小店,此时却看它不见,正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路转溪头忽见”,拐过一道弯路,走上小溪桥头,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展现在词人面前。
欣喜若狂的程度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词人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抒写了夏夜的村野风光的幽美。
全词笔调灵活生动,亲切轻快,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古典词作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少有的佳作。
【秋词】(刘禹锡·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