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舌病病毒蛋白结构与疫苗研究进展
蓝舌病病毒非结构蛋白研究进展
DAIRY HEALTH 452020·10蓝舌病病毒非结构蛋白研究进展赵瑶1,2,易华山1,2,3,马鲜平1,2,李前勇1,2,3,谢远兵4(1.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荣昌 402460;2.重庆市兽医科学工程研究中心,荣昌 402460;3.西南大学医学研究院免疫学研究中心,荣昌 402460;4.重庆市永川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 402160)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264(2020)10-0045-05DOI: 10.19305/ki.11-3009/s.2020.10.01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微信扫描二维码听独家语音介绍与作者在线交流摘 要: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BTV)感染动物宿主细胞后,病毒非结构蛋白进行表达而参与病毒基因的复制、基因组的组装及病毒粒子的释放。
BTV基因组至少编码NSP1、NSP2、NSP3/NS3a和NSP4 4种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NSPs),这些NSPs在BTV基因组的复制、组装及拮抗宿主细胞干扰素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BTV主要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BTV新型疫苗的研发、病毒诊断及病毒基因组复制及组装机制提供基础。
关键词:蓝舌病病毒;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收稿日期:2020-04-01基金项目:重庆市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专项项目基金(cstc2018jcyjAX ..................06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XDJK2018C060..................&.XDJK2018C059)资助。
作者简介:赵瑶(1994-),女,云南泸西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临床兽医感染与免疫。
通讯作者:易华山(1980-),男,甘肃临夏人,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兽医临床感染与免疫。
羊蓝舌病的研究进展与诊治措施
羊蓝舌病的研究进展与诊治措施【摘要】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羊只,病死率较高。
本文旨在探讨羊蓝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预防与控制措施以及治疗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通过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规律;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的研究可以提高病情的早期诊断率;预防控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更有助于降低病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在展望未来研究进展的我们也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加强对羊蓝舌病的防控工作,保障羊只的健康生长,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羊蓝舌病、研究进展、诊治措施、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预防控制、治疗方法、结论、展望、改进建议、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羊蓝舌病的定义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该病可感染多种反刍动物,包括牛、羊、山羊等,其中羊是较为易感的动物。
蓝舌病毒主要通过叮咬传播,或者由受感染的昆虫传播给动物。
这种病以高烧、蓝舌和口腔溃疡等症状为特征,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由于蓝舌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且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对羊蓝舌病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诊治措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羊蓝舌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诊治手段的改进,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有效防控羊蓝舌病提供科学依据。
1.2 羊蓝舌病的危害性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羊、牛等偶蹄动物。
该病具有较强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损失:羊蓝舌病一旦发生,会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该病传染性强,感染后可能导致养殖场的大规模死亡,影响养殖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
由于疫病的控制、治疗和预防成本较高,也会增加养殖业的经济负担。
2. 生产效率降低:羊蓝舌病会导致患病动物食欲下降、发热、消化不良等症状,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羊蓝舌病的综合防治分析
羊蓝舌病的综合防治分析【摘要】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是受感染的蚊虫叮咬。
为了有效防控羊蓝舌病的传播,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了解疾病概况,包括症状和传播途径,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加强清洁卫生,保持畜舍和饲料的清洁,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病毒监测也是有效的控制措施。
疫苗接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物的抵抗力,而病毒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疫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只有采取全面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羊蓝舌病的传播,保障畜群的健康。
【关键词】羊蓝舌病, 综合防治, 引言, 疾病概况, 防治措施, 疫苗接种, 病毒监测, 清洁卫生, 结论.1. 引言1.1 引言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羊和牛等反刍动物。
该病主要通过叮咬传播,病毒会侵入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引起血液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的损伤。
羊蓝舌病的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养殖业的发展。
为有效控制和预防羊蓝舌病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疫苗接种、病毒监测、以及加强清洁卫生等措施。
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提高动物的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病毒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动物,避免病毒进一步扩散;加强清洁卫生可以降低病毒传播的机会,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只有通过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羊蓝舌病的传播,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2. 正文2.1 疾病概况羊蓝舌病,又称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叮咬受感染的蚊虫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体液传播。
羊蓝舌病主要发生在羊群中,但也可影响牛、马、鹿等反刍动物。
该病的严重程度因感染程度和动物种类而异,严重病例可导致高热、水肿、疼痛和甚至死亡。
病毒的潜伏期为5-20天,病程一般为1-3周。
羊蓝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常见。
该病对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羊蓝舌病的监测和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蓝舌病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 8 5 文献标识码 : S5 A
文 章 编 号 :0 3 4 8 ( 0 8 O — 0 4 0 10 - 8 920 )100 - 4
尤其是南非 , 直至 14 年才在非洲以外的塞浦路斯 93 第一次爆发流行。此后 , 该病先后在世界各地爆发 。 截止 17 年我国尚未确认该病存在。17 99 99中 国 云南 首 次 报 导 绵 羊 蓝 舌 病 , 随后 湖北 (93 、 18 )安
收稿 日期 :0 7 1 - 9 2 0 — 12
段, 据此 , 建立起每一个 B V血清型 P R 非常方便 T C,
地用于牛 、 羊群和传播媒介——库蠓。A e r e vy e r rB w
等(9 5 ) 19 年 在美 国南部和西部通过分子流行病学 研究提示血清型之间基因片段有 自然重组现象。每 隔 l 0年 B V 0型 2和 9片 段 同 源序 列 发 生置 换 , T1 这就致使产生一种强毒株 ,引起疾病严重爆发 , 并
毒 ; 用 V 2的型 特 异性 , 过 扩增 R A 利 P 通 N 2核 酸 片
15 年就有美利奴和欧洲其它绵羊引入南非 , 62 发现 过一种与绵羊蓝舌病相似的急性热性传染 病的记 载。直到 1 世纪后期 , 9 已经意识到由于绵羊的引进
使南非出现这样一种导致绵羊致死的疾病 , 并且 由 T ee 在 10 hir 95年确定 了南非这种致反刍动物死亡 l
羊敏感 , 发病死亡率较高 , 并可感染牛和其它多种 反刍动物且呈隐性感染 ,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 , 但 可成为传播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又是一种典型 的非接 触性 病毒性 传染病 。其 病原 蓝舌 病病 毒
( le nu i sB V But ge r ,T )是 呼肠 孤病 毒科 环 状 病 毒 o Vu 的成 员 。该 病 在 非 洲 大 陆 流行 已有 很 长 的 历 史 。
蓝舌病疫苗国内外研究进展
蓝舌病疫苗国内外研究进展国际上对于蓝舌病疫苗研的究已投入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常用的商业化疫苗是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
蓝舌病疫苗保护效率具有血清型特异性,在疫病流行地区,可能存在多个血清型BTV,开展可预防多个血清型的多价疫苗研究是当务之急。
此外,安全、有效,并能够将疫苗免疫动物和感染动物相鉴别(DIV A的疫苗也是蓝舌病疫苗的主要研究方向。
1弱毒疫苗由于南非的蓝舌病疫情暴发最为严重,BTV弱毒疫苗一直以来只允许在南非生产。
弱毒苗是最早应对蓝舌病暴发的疫苗,可长期用于预防及控制绵羊蓝舌病,能产生良好的保护效果,一次免疫保护期至少可持续一年。
在非洲和部分欧洲国家使用该疫苗对蓝舌病的暴发进行控制,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然而,使用该疫苗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特别对有些易感动物品种。
另外,疫苗的减毒化是很难控制的,疫苗接种后会产生轻微的临床症状、引起孕畜流产,泌乳量减少和公畜精液品质下降。
疫苗接种时附带的病毒会在免疫绵羊体内产生持续两周的病毒血症,它们能作为病毒传播的载体,病毒毒力反强或者疫苗种毒病毒基因组与野外病毒株产生基因重排而产生新的中等毒力的BTV毒株。
最后,弱毒疫苗不具有DIV A特点。
2 灭活疫苗通过恰当的处理和制备,灭活疫苗可以产生安全和有效的免疫保护效果。
但是,单次注射后,动物只能产生短期的中和抗体,不足产生长期的保护作用,要通过两次注射解决该问题。
蓝舌病DIV A灭活疫苗目前还没有研制成,但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尽管蓝舌病灭活疫苗生产成本比较高、使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凭借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依然是当今的首选疫苗。
目前可以使用的蓝舌病灭活疫苗种类较少,只能针对少数几种血清型。
蓝舌病灭活疫苗是国际兽医局推荐的首选疫苗,由于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很多实验室开始重新评估了灭活苗的应用价值。
在2007-2008年欧洲暴发BTV-8的期间,没有使用弱毒苗控制疫情,而是使用了更安全的灭活苗,并取得良好效果。
3 病毒样颗粒(VLPs)蓝舌病病毒中的VP2是诱发动物产生血清型特异的中和抗体首要蛋白,后来研究表明,病毒衣壳蛋白VP2与VP5联合表达比单独表达VP2所产生的免疫效果更好。
蓝舌病病毒蛋白结构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蓝舌病病毒蛋白结构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史卫军】,黄超华1,曹琛福1,林彦星1,王潇J花群义1(1.深#H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广东深圳518045%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510642)中图分类号:S852.65文献标志码:A 蓝舌病(Bluetonyuo,BT)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yuo vies,BTV)引起,经库嫁、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感染反刍动物的烈性非接触性传染病。
1876年首次在南非被发现[1],1906年Theilvi正式命名为“蓝舌病”,将引起该病的病毒命名为蓝舌病病毒(2)$20世纪初,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BT随后传入美洲、亚洲、欧洲等地,中国1979年首次发现该病的存在$BTV主要引起绵羊发病和死亡,牛和山羊常为隐性感染,反刍动物感染后平均死亡率为35%,易感绵羊死亡率可高达80%(32)$蓝舌病的分布与中间宿主的活动范围有很大关系,大致分布在北纬40。
和南纬45。
区域之间,一些地区在北纬50。
内也检测到BTV,这种分布情况的改变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蓝舌病因分布范围广、危害大,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0IE)列为须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5],也是我国出入境口岸重点检疫的外来动物疾病。
本文简述了蓝舌病病毒蛋白结构及诊断方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病毒和新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1病毒结构BT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Xbyg)环状病毒属(Orbivirus"蓝舌病病毒亚群(Bluetongue virus subgroup)的成员。
完整的BTV粒子为圆形、无囊膜的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核衣壳直径为53〜60nm,加上衣壳外细绒毛状层,总直径为70〜80nm,是目前分子质量最大的RNA病毒⑷。
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共分离到27种不同血清型的BTV[7〕,不同收稿日期:2018—12—14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课题(2017YFD0502304)作者简介:史卫军(1978-),男,兽医师,本科,从事动物检疫工作,E-mail:w W10D22@通讯作者:花群义‘E-mail:139****1650@163-com文章编号:0529—6005(2020)01—0066—04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8打有研究表明,相继在中东和南非检测到28型和29型BTV[9打我国引起蓝舌病的主要病原为1型和16型。
PRRSV蛋白的功能与疫苗研究进展
PRRSV蛋白的功能与疫苗研究进展作者:李文生,孙志勇来源:《兽医导刊》 2019年第3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又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育肥猪的呼吸困难。
自1987 年在美国发现以来,该病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
在美国,每年因PRRS 造成的损失高达5.6 ~ 6.6 亿美元。
我国自1996 年证实了PRRS 的存在以来,特别是发生于2006 年春的“无名高热”(即高致病性蓝耳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PRRSV 的基本结构PRRSV 是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 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根据其基因组和抗原性的差异,可分为欧洲型(基因1 型,代表毒株:Lelystadvirus,LV)和美洲型(基因2 型,代表毒株:VR2332)。
虽然欧洲型和美洲型的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63% 左右,但二者具有几乎相同的基因组合方式和致病机理。
PRRSV 基因组全长约15 kb,包含至少10 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分别是ORF1 a,ORF1 b 和ORF2 ~ ORF7。
其中,ORF1 a和ORF1 b 约占全部基因组的80%,是病毒的非结构蛋白编码区,共编码13 个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protein,Nsp)。
ORF2 ~ ORF7 是病毒的结构蛋白编码区,其中ORF2 a、ORF2 b、ORF3 和ORF4 分别编码GP2 a、GP2 b、GP3 和GP4,ORF5 ~ ORF7 分别编码囊膜蛋白GP5、基质蛋白M 和核衣壳蛋白N。
国内外蓝舌病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6 7一
中 国动 物 检 疫
21 0 0年第 2 7卷 第 1期
国内外蓝 舌病检测技 术研 究进 展
韩春来 , 李全录 , 旺 卢 ( 北京 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 北京 1 04 ) 00 4
摘 要 :06 20 年以来 , 蓝舌病毒 BV 在世界各 国普遍流行 , T8 不仅对 养羊业 而且对养牛 业造 成 了严重损 失。根据 OE蓝舌 病疫 情记 录和近年 来我 国蓝舌 病血 清 学调 查结 果 ,历 史上我 国主要 存在 的蓝 舌病病毒血 清型是 BV 和 I T1
合我 国国情的蓝 舌病防控措施 。 关键 词: 蓝舌病;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8 2 65 4 ¥ 5 . 2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0 5 94 (0 0 0 — 0 7 0 10 — 4 X 2 1 ) 流 行 发 生 在 希 腊 , 因进 化 树 分 析 卢森堡、 国、 麦 、 基 法 丹 捷克 、 国、 美 意大 蓝 舌 病 (le o g e B ) 由 表 明其和 塞浦 路斯 (Y 16 / 1 、 B u t nu , T 是 C P 9 9 0 ) 土 利 、 西班牙和瑞 士 的牛和 羊 中引起 了 呼 肠 孤 病 毒 科 环 状 病 毒 属 蓝 舌 病 病 耳 其 (U 17 / I 的 毒 株 相 似 。 TR98O) 快速 广泛 的临床 病例 , 法国尤其严 在 毒 引起 的经媒介 昆虫 ( 库蠓 、 蚊 如 伊 B V :9 8 首次分离于欧洲 的 重 。 20 T 9 19 年 0 8年 初 至 l O月 1日 ,增 加 了 等) 播的动物传染病 。染病牲畜主 土 耳其 。 传 10 0个新的病例 。同时,其它亚 型 50 要 为反刍 动物 ,病畜会 出现 高烧 、 黏 B V 6 19 年首 次分离于欧洲的土 (T 1B V ) T 1 :9 9 B V 、T 6 也不 断被检 出 。2 0 年 08 膜水肿和糜烂等症状 。 该病致死率为 耳其 。 初, 采用 E IA和荧光 P R的方法在 LS C 2 %至 3 %, 目前 尚无有 效治 疗方 0 0 19 9 8到 2 0 0 6年 ,南 欧流行 的 5 瑞 士 的临床 不 发病 的 山羊 中检 测 到 法。 迄今尚未 发现蓝舌病病毒对人类 个 血 清 型 (T 1 2 49 1) 局 限 于 了蓝舌病 病毒。采用荧光 P R B V , , ,, 6 仅 C 检测 方 有传染性 。 南欧 。2 0 0 6年 以前, 北欧没有 出现过 法 从瑞士 山羊血 液 RA中 克隆 到 了 N 蓝舌病 原来属于 OE A类 疫病 , 蓝 舌病病 例。B V 从 2 0 I T8 06年至 2 0 种新的蓝舌病病 毒 T VB V 5 , 08 O (T 2) 与 20 0 5年 O E新 动物疾 病 名录将 蓝舌 年在欧洲大面积 的流行 。 I 这些毒株至 以前 的 2 个 蓝舌病病毒 亚型之 间的 4 病 归为多种动物共 患疫病 , 在我 国蓝 少是分九 次经 过四条线路传 入 , 分别 相 似 性 为 6 - 9 , 既不 同 于 2 0 年 3 7% 07 舌病被列 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是 :) 1经过土 耳其或塞浦 路斯进入 欧 流行于北欧和英 国的 B V , T 8 也不 同于 2 近年来疫情流行情 况 洲东部 ;) 2 从北 非东部进 入意大利和 流 行 于 法 国的 B V 。 O T 1 T V不 属 于典 型 BV T 分布史表 明该病主要分布在 地 中海西 部岛屿 ;) 3 从摩洛 哥进入 西 的蓝 舌病 毒 ,不 引起 山羊 的临床 症 北纬 4 度 与南纬 3 0 5度之 间 。 目前 , 班牙和葡萄 牙南部 ;) 4 通过 未知渠道 状 , 是否在 其它哺 乳动物 也不 引起 临 该病 分 布 于全 球 大 多 数 热 带 地 区, 进 入西北欧 ,0 6 8月,荷兰首先 床 症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 20 年 并散发于亚热带 、 带地区,成 为名 报道 了 B V 温 2 0 — 08年 世 界 各 国上 报 OE 0320 I T 8的病 例 , 随后在 比利 时、 副其 实的世 界性 危害 的虫 媒传 染病 德 国 、 卢森 堡 、 国流 行 , 及 2 0 蓝舌 病病 例 中蓝舌 病 病毒 血清 型 见 法 涉 00 ( 汉 亮 等 ,0 8 。A e y B e e 林 2 0 ) v r r w r等 头反刍动物 , 。 但具体传播 途径 尚不 明 表 l (9 5年) 在 美 国南 部 和 西 部通 过 分 确 。2 0 19 0 7年在 丹麦 、捷 克首 先出现 2 2 国内疫情 状况 . 子流 行病学 研 究提示 血清 型之 间基 B V 病例 。瑞士 的首次 BV T8 T8临床病 我 国 自 17 9 9年云南 首次报道 绵 因片段有 自然重组现象 。每隔 l 0年 例 2 0 年 1 07 0月发生在 奶牛场 ; l 羊蓝舌病 ,随后湖 北 (9 3 、安徽 从 O 18 ) B V O 型 2 和 9 片 段 同源 序 列 发 生 月 到 1 月, 发 生 了 4次 病 例 。 0 7 (9 5 、 川 18 ) 山 西 (9 1 相 TI 1 又 2 0 1 8) 四 I(9 8 、 19 ) 置换, 这就致使产 生一种强毒株, 引 年 9月,英 国动物 卫生研究所对 I— 继报道本 病 。上世 纪 8 p 0年代在全 国 起 疾病严重暴发 。 T B V在 自然界中的 s ih 头可 疑症 状 的牛采 样进 行 了 进 行 的 B w cl T流 行 病 学 调 查 显 示 ,所 检 抗原漂移现象 己正式得到充分证实。 P R C 检测 , 结果为阳性 , 分子流行病 学 2 个省市均检 出了血清学 阳性病 畜。 9 2 1 国际疫情状况 . 分析结果显 示, 该毒株 的基因序列最 先后从云南 、 北 、 湖 四川、 山西 、 新疆 、 B V : 0 12 0 T 12 0 、0 6年 在 地 中 海地 接近于 18 年在 尼 日利亚 分离 出的 内蒙古等 地 自然 感染 羊体 中分 离 获 92 区流行。 株病毒 , 该毒株 (T 8 与一般蓝 舌 得 蓝舌病 毒 1 BV) 0株 ,9 6年从 云南 的 19 B V :0 0 T 2 2 0 年在北非流行。 病 毒 的 区别 在 于 对 牛 的危 害较 大 。 4 个监控动物群 中分 离获得蓝 舌病 毒 B V :9 9 和 2 0 T 4 19 年 00年 , 面 积 2 0 年 ,T 8在荷 兰、 大 08 BV 比利 时、 国、 1 1 。我 国己分离 到的这 些病毒分 德 0株
羊蓝舌病的研究进展与诊治措施
羊蓝舌病的研究进展与诊治措施【摘要】羊蓝舌病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传染病,由蓝舌病病毒引起,严重影响了羊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综合了羊蓝舌病的病原学研究、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和疫苗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对羊蓝舌病的研究进展和诊治措施进行了全面总结。
未来,从疫苗研究、防控措施优化以及快速诊断技术等方面展望,可以更好地应对羊蓝舌病的挑战,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羊蓝舌病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政府、农业部门以及养殖者共同努力,加强监测和预警,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以保障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羊蓝舌病、研究进展、诊治措施、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疫苗研究、展望、重要性、防控。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羊蓝舌病(Bluetongue)是一种由蓝舌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反刍动物,特别是羊和牛。
这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广泛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
蓝舌病毒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昆虫(如蚊子)传播,对羊群和牛群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病毒侵入宿主后,会引起高烧、消化系统症状、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目前,关于羊蓝舌病的病原学研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防措施以及疫苗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加强对羊蓝舌病的研究和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羊蓝舌病的研究进展和诊治措施进行全面的探讨,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羊蓝舌病的病原学特点,探讨羊蓝舌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总结羊蓝舌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并对羊蓝舌病的疫苗研究进行进一步探讨。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羊蓝舌病的防控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为羊群的健康提供保障。
通过对羊蓝舌病的研究,可以为未来羊类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羊蓝舌病,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质量做出贡献。
家畜蓝舌病的流行、诊断与防制
家畜蓝舌病的流行、诊断与防制作者:郭勇勇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5年第04期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传染病,临床上比较少见。
但其他反刍类家畜也可能被感染。
该病最早于1876年发现于南非的绵羊,1906年定名为蓝舌病。
1949年后,该病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或地区陆续发生。
我国于1979年在云南首次发现蓝舌病,并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从而确定了蓝舌病的存在。
随后湖北、四川、安徽、山西也相继报导了该病。
该病分布于全球大多数地区,成为世界性危害的虫媒传染病。
本文就蓝舌病的病原特性、检测方法和疫苗研制等方面做一综述,旨在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的防治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1 流行特点该病以家畜发热、颊黏膜和胃肠道黏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为特征。
病羊乳房和蹄部常出现病变,且常因蹄真皮层遭受侵害而发生跛行。
由于病羊,特别是羔羊长期发育不良、死亡、胎儿畸形、羊毛的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蓝舌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是一种虫媒病毒。
病毒对乙醚、氯仿、0.1%去氧胆酸钠有耐受力,对胰酶敏感;可被过氧乙酸、3%氢氧化钠灭活,在pH 值5.6~8.0之间稳定,在pH值3.0以下被迅速灭活,在60℃30 min被杀死;在干燥的血液、血清中和腐败的肉、脏器中可长期生存。
病毒有24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
病毒可以在鸡胚、初生哺乳期小鼠和仓鼠体内增殖。
2 病原蓝舌病毒是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蓝舌病病毒亚群的成员,环状病毒共有14个群。
蓝舌病毒可在干燥的感染血清或血液中长期存活,甚至长达25年。
也可以长期存活于腐败血液或含有抗凝剂的血液中,对乙醚、氯仿和0.1%去氧胆酸钠有一定抵抗力,但福尔马林和酒精可使其灭活,对酸性环境的抵抗力较弱,pH值为3.0时迅速使之灭活,这是蓝舌病毒与呼肠孤病毒的明显区别。
蓝舌病毒不耐热,60℃加热30min以上灭活,75~95℃使之迅速灭活。
蓝舌病毒有血凝素,可凝集绵羊及人的O型红细胞。
羊蓝舌病的综合防治分析
羊蓝舌病的综合防治分析
羊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热带疾病,对牛羊等反刍动物危害较大。
目前,世界范围内约有26种血清型蓝舌病毒存在,且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反刍动物的感受性,疫病会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
而在中国地区,存在着很多因素促使羊蓝舌病的传播,如气候环境、水源等。
因此,对此疫病的综合防治要利用多种手段,同时进行。
首先,应当加强预防工作,对羊场环境进行改良和卫生防治。
对于羊场周围的污染水源,要及时处理,防止单位内发生病源。
同时,室内、室外环境的消毒应该加强,确保羊场环境整洁卫生。
另外,加强羊的免疫,注射强效的疫苗,提高羊的免疫能力。
注射疫苗的方法可以选择隆肌注射和皮下注射,随后应该注意口鼻清洁,确保注射后的安全性。
其次,要加强预警,及时掌握疫情情况,防止病情的扩散。
在羊场周围设置检查点,对到访的车辆、人员等进行检查,尤其是针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等进行检疫,避免疫区的动物和病毒进入非疫区。
同时,要进行羊篱等设备的检查,及时发现疫情,防止传播。
对于发现并确认的患病动物,应该进行适当的隔离和治疗,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最后,建立健全的疑似病例监测机制,对于出现情况疑似羊蓝舌病的畜群,应该进行检测和诊断。
同时,重视与兽医的科学沟通,了解研究结果,合理利用药物和工具设备,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和保健能力。
综上所述,羊蓝舌病的综合防治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即要禁止疫病的传播,并要加强预防和预警。
同时,要完善疑似病情机制,并加强群众的防病意识,通过科学合理的科学支持,提高羊场管理工作者的保健技能水平,减少羊群患病的概率,保护农业生产。
蓝舌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研究
类传染病 ,由于其传播迅速 ,难 于防治 ,补救措施少 ,被 国际公
口蹄疫 ( F M D) 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发生在猪、牛、羊等主
蓝舌病 的流行病 学及防控技术研 究
王 罡
( 青海省格 尔木市 动物卫 生监督所 ,青海格尔木
牛蓝 舌病 是 一种 以吸血 昆虫 为传播 媒 介 的病 毒性 传 染疾 病 ,
传播媒介为库蠓 ;病毒可经胚胎传播给胎儿。夏末秋初多见库蠓 7 . 2 做 好 计 划 免 疫
类 吸血 昆虫 ,河 流 、池 塘等 较多 低洼 潮湿地 区常见该 病发 生 。
3 临床 症 状
常用 的 日常 免疫 疫 苗有 :弱毒 活疫 苗 和灭 活疫 苗 。但 是 由于 牛蓝舌病病毒有多种类型 ,且相互之间没有交互免疫的特点 ,日
8 1 6 0 9 9 )
理 ,提 升 其 营养水 平 。一 方 面 ,要立 即更换 喂 养饲 料 ,改 喂 营养
牛 、绵 羊常 发 。 临床 常 以发热 、消瘦 、 口鼻 溃疡 、跛 行 等 为主 要 更 为 丰 富且容 易 消化 的柔 软 饲料 ;另一 方 面 ,对 于病 患牛 口腔 要 特 征 。牛蓝 舌病 早在 1 9 7 9 年 的云 南地 区就 有 被发 现 ,发 展 至今 , 积 极用 温和 的消毒 液来 清洗 。
产 下 畸胎 。
高 ,白细胞 减少 ,食 欲废 绝 。病程 数 日至2 周 ,妊 娠牛 可能 流产 或 其 次 ,如果 在 同一 地 区 出现不 同的病 毒血 清 型 ,这 个时 候应 该 使 用 二价 苗或 者 是多 价疫 苗进 行 注射 ,也 可以 采用 不 同单 价疫 苗 多
4 病 理变化
次 免疫 的方法 。
羊蓝舌病的防治
病羊蹄部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影响 行走。
蓝舌病的诊断方法
01
02
03
临床症状观察
通过观察病羊的临床症状 ,如发热、口腔炎症等, 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测
采集病羊样本,通过实验 室检测病毒抗体或病毒核 酸,以确诊蓝舌病。
病理学检查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观察 其病理变化,辅助诊断蓝 舌病。
蓝舌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分
05
蓝舌病的控制与展望
农场蓝舌病控制策略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控制蓝舌病的有效手段,通过使用安全有效的疫苗, 能显著提高羊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和传播风险。
灭蚊防蚊
蓝舌病主要通过库蚊传播,农场应采取有效的灭蚊和防蚊措施,减 少蚊虫数量,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隔离与治疗
发现感染蓝舌病的羊只,应立即隔离,并给予积极治疗,防止病情 恶化和传播。
03
蓝舌病的预防
疫苗接种
常用疫苗
使用弱毒或灭活疫苗进行 预防接种,可有效提高羊 群对蓝舌病的免疫水平。
接种时机
在疫病流行季节前,对羊 群进行疫苗接种,以确保 疫苗的保护作用在高发期 间充分发挥。
接种方法
按照疫苗使用说明,采用 合适的接种方法(如肌肉 注射、皮下注射等)对羊 只进行接种。
生物安全防控
01
与口蹄疫区分
口蹄疫也会出现口腔、蹄部病变,但蓝舌病的舌头病变具有特征性蓝色
,可进行鉴别。
02
与传染性脓疱性皮炎区分
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主要在皮肤形成脓疱,而蓝舌病主要在口腔、蹄部发
生病变。
03
与羊痘区分
羊痘病变主要在皮肤出现痘疹,而蓝舌病则主要表现为口腔、蹄部炎症
。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可以将蓝舌病与这些疾病进行区分。
蓝舌病的综合防制
蓝舌病的综合防制作者:张海林来源:《兽医导刊》 2018年第2期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绵羊,牛、山羊、鹿、非洲羚羊、骆驼等也可感染。
临床症状以发热、营养不良,口腔、鼻腔和胃粘膜呈现溃疡性炎症变化为主。
发病的羔羊生长发育受阻、死亡、胎儿畸形、羊毛质量下降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该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A类疫病之一,为必须通报的疫病,在我国列为一类疫病。
该病最早发现在南非的绵羊,1979 年我国云南首次确诊绵羊蓝舌病病例,1990 年在甘肃省黄牛体内分离出蓝舌病病毒。
一、病原体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
病毒基因组由十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 片段组成。
其中7 个片段编码病毒结构蛋白为VP1-VP7,其中,V7 是群特异性抗原,可通过补体结合反应、琼脂扩散试验或荧光抗体进行检测;VP2 是型特异性抗原,可通过中和试验进行检测。
蓝舌病病毒具有血凝性,可以凝集绵羊和人O 型红细胞。
该病毒的血清型较多,目前确定的有27 个血清型,其中BTV-1、BTV-4 和 BTV-20 三种血清型是广西优势血清型,当前,国内各地区流行的血清型仍在不断变化中。
据报道,在我国31 个省、地区发现蓝舌病病毒抗体阳性动物,而且从云南、湖北和安徽等地区自然感染羊体内分离出该病毒。
在病畜血液和器官中可检测到病毒,康复动物体内可存活 4 ~ 5 个月。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对含有酸、碱、次氯酸钠、吲哚的消毒剂较敏感。
二、流行特点绵羊易感,欧洲品种较亚洲品种更易感。
易感绵羊的年龄因地区而存在差异,牛和山羊易感性较低。
野生动物中以鹿和羚羊的易感性较高。
该病的传染源是患病和带毒动物,该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可通过机械性传播,被感染的公牛可通过精液传播,该病还可以垂直传播。
蓝舌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尤其是低洼地区,该病的发生还与库蠓的分布、习性和生活史存在重要关系。
牛蓝舌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摘要:牛蓝舌病是一种虫媒的病毒性传染病。
病牛在感染后表现为体温升高、不断消瘦以及出现口腔和鼻腔黏膜的溃疡,甚至还会引起牛的跛行。
处于妊娠期的母牛感染后可以引起流产和胎儿的畸形。
犊牛感染本病时会导致生长发育不良,严重发病时可以导致病牛死亡。
本病的发生可以造成养殖场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牛蓝舌病的全面总结以及防控方面的研究,为本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牛蓝舌病是由蓝舌病毒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是通过吸血昆虫库蠓来进行传播,本病的传播的主要对象为绵羊、牛。
OIE 将本病列入A 类传染性疾病范畴。
在养殖业中,本病较为常见,容易造成大规模的和大范围的传播,对养殖场的危害性较大。
01病原简介本病的病原为牛蓝舌病病毒。
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含有10 个双链RNA 片段,片段大小不一。
本病毒呈20 面体对称,外边没有囊膜,但具有一层细绒毛状的结构包裹。
病毒核衣壳的直径在53 ~60nm 之间。
本病毒不耐热,通常在60℃的温度下经过30min 则会失活,将温度提升至75℃时,病毒为瞬间失活。
但其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尤其是处于腐肉或者是一些血液的残留物中能够长期的存活。
病毒的最外层通常为VB2 蛋白。
这种蛋白能够使得本病毒对人的O 形血红细胞或者绵羊的红细胞形成凝结。
本病毒能够在鸡胚中培养或在细胞中进行繁殖,也可以在绵羊体内进行繁殖和培养。
病变细胞外形呈圆形而且折光性增强。
通常本病毒分离后应用鸡胚进行培养。
病毒对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如乙醚、氯仿等,但其对过氧乙酸、氢氧化钠以及胰酶等敏感。
病毒对福尔马林、70% 的酒精也较为敏感,可以用来消毒。
当环境的PH 值下降到3.0 以下时,病毒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活性。
但在50% 的生理盐水内可以长期保存。
本病毒具有24 个血清型,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
02流行病学本病的传染源为发病动物和感染带毒的动物,尤其是公畜带毒时,其精液中含有病原,如果精液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此精液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输送给母牛时,非常容易造成病原的传播。
山东省规模化牛场蓝舌病血清学调查
山东省规模化牛场蓝舌病血清学调查陈伟1,斯张国1,祝夕超2,蔺晓月3,李法凯3,孙圣福3*1.山东省济南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济南 250099;2.山东省莱州市程郭畜牧兽医站,山东烟台 261437;3.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济南 250100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规模牛场蓝舌病的发病和流行情况。
[方法]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抽检山东省25个牛场(13个奶牛场、12个肉牛场)的738份血清样品(奶牛血清383份,肉牛血清355份)进行蓝舌病抗体检测,并测定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
[结果]25个牛场中,3个牛场存在蓝舌病抗体阳性,群体阳性率为12.00%;738份样品中,3份样品为阳性,个体阳性率为0.41%。
[结论]2022年山东省规模化牛场存在蓝舌病的感染。
关键词牛;蓝舌病;ELISA;血清学调查;抗体检测Ser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blue-tongue disease in large-scale cattlefarms in Shandong ProvinceCHEN Wei1, SI Zhangguo1, ZHU Xichao2, LIN Xiaoyue3,LI Fakai3, SUN Shengfu3*1.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of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99, China;2.Chengguo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tation of Laizhou City, Yantai 261437, China;3.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1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blue-tongue disease in large-scale cattle farms in Shandong Province.[Methods] 738 serum samples including 383 cow serum and 355 beef serum from 25 cattle farms including 13 dairy farms and 12 meat cattle farms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test the antibody against blue-tongue disease with serological detec‐tion methods. The positive rates of individual and population were measured.[Results] 3 out of 25 cattle farms had positive antibodies against blue tongue disease, with a population positivive rate of 12.00%. 3 of the 738 samples were positive, and the individual positive rate was 0.41%.[Conclusions] In 2022, there were infections of blue tongue disease in large-scale cattle farms in Shandong Province.Keywords cattle; blue-tongue disease; ELISA; ser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tibody testing收稿日期:2023-10-27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22CXG020711);布鲁氏菌新型疫苗的研制与应用作者简介:陈伟,女,1978年生,高级畜牧师。
蓝舌病1型病毒灭活疫苗绵羊免疫试验
蓝舌病1型病毒灭活疫苗绵羊免疫试验廖德芳;苗海生;李乐;寇美玲;高林;李华春【摘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蓝舌病病毒(BTV)感染,应用BTV-1型V863毒株,制备抗原含量分别为1、5、10、50、100 μg/只份的BTV灭活疫苗进行绵羊免疫试验.设6个试验组(其中1组为空白对照),先后进行2次皮下免疫注射(2 mL/只),定期采集血清,利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方法(SNT)检测BTV-l型血清抗体水平,并应用感染BTV-1型的血毒进行攻毒试验,以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BTV-1型灭活疫苗能够刺激绵羊机体产生较好的中和抗体;2次免疫后,接种1、5、10、50、100μg/只份BTV灭活疫苗绵羊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6.7%、100%、83.3%、66.7%、50.0%,其中最高中和抗体滴度达362,攻毒后阴性率分别为66.7%、83.3%、83.3%、50.0%、66.7%.抗体滴度与保护率比较结果显示,当中和抗体滴度≥64时,病毒阴性率为100%.因此,10 μg/只份的BTV灭活抗原含量可作为BTV灭活疫苗生产的推荐用量;BTV中和抗体滴度≥64可作为今后高效BTV 灭活疫苗研发的依据.【期刊名称】《中国动物检疫》【年(卷),期】2018(035)007【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BTV-1型;灭活疫苗;免疫试验【作者】廖德芳;苗海生;李乐;寇美玲;高林;李华春【作者单位】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24;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24;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24;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24;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24;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1.3蓝舌病(Bluetongue,BT)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主要感染绵羊、牛和其他家养及野生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虫媒病毒病。
蓝 舌 病
蓝舌病
蓝舌病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如发热、WBC↓, 口和唇的肿胀糜烂,跛行及季节可作出临床 诊断。
确诊:
病毒分离:病料(早期WBC唇、脾、 淋巴结)→鸡胚或BHK-21→鉴定(种:补 结,琼扩;型:分型血清作中和试验)。
蓝舌病
诊断
血清学试验: 琼扩:最常用 补结:中和试验 荧光抗体:感染血or脏器,荧光抗体
蓝舌病
蓝舌病
病原
BTV 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70-80nm双
股RNA,双层蛋白质外膜。 病毒抵抗力强。 羊肾、牛肾Cell和BHK-21都能培养增殖能形
成CPE。 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
蓝舌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3-8天。
绵羊: T,40.5-41.5,稽留5-6 天。MBC下降。厌食、萎顿、 体重↓。许多病羊口唇、舌、咽、 胸垂水肿、口腔粘膜发绀、 呈青紫色。齿龈、舌唇边缘及嘴有糜烂。还可 能出现流泪,肺水肿,偶尔腹泻。多数病例由 于发现蹄叶炎而跛行。
染色,检出群物异性病抗原。 核酸探针:
蓝舌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防制
防止本病传入: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和 地区引进牛羊、并进行严格检疫。加强冻精 管理。
原来无病地区,一旦传入本病,应扑杀 病畜及阳性动物。以后定期检疫,发现阳性 动物应进行扑杀。
流行地区,每年定期接种疫苗。有鸡胚 化弱毒苗和牛胎肾致弱的组织苗,免疫力好, 可达1年。
牛、山羊和其它反刍动物:多为隐性感染,但 也可发病,症状与绵羊相似,但较轻。
蓝舌病
蓝舌病
蓝舌病
蓝舌病
蓝舌病
蓝舌病
蓝舌病
蓝舌病
病理变化
口腔粘膜和舌部青紫、水肿和糜烂,肌肉 水肿和出血。许多浆膜出血,瘤胃,真胃粘膜 坏死和溃疡。皮肤常充血,可能发生向限性坏 死。有时有蹄叶炎变化。
蓝舌病病毒新型NS4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及功能预测
蓝舌病病毒新型NS4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及功能预测吕爽;杨涛;孙恩成;徐青元;张继凯;吴东来【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6(043)001【摘要】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编码4种非结构蛋白(NS1~NS4),其中NS4是新发现的非结构蛋白.为深入探索该新型非结构蛋白的功能,本研究首先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序列结构特征及可能的功能域,结果发现NS4蛋白的N端α-螺旋结构域中具有富含碱性氨基酸的核定位信号(NLS),而C端α-螺旋结构域中具有亮氨酸拉链结构的核输出信号(NES).为进一步证实NS4的亚细胞定位,本试验构建了表达NS4全长及其缺失突变体的重组质粒,结果显示缺失NLS的NS4重组蛋白弥散在胞浆,而缺失NES后NS4重组蛋白只定位于细胞核,表明NS4蛋白亚细胞定位具有核—胞浆穿梭过程.最后结合3D同源建模发现NS4与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β)等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据此推测NS4可能为转录调控蛋白,与DNA或其他转录因子存在相互作用.总之,本研究为NS4蛋白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更多新线索和新思路,填补了BTV基础研究的空白.【总页数】7页(P1-7)【作者】吕爽;杨涛;孙恩成;徐青元;张继凯;吴东来【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开放实验室,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开放实验室,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开放实验室,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开放实验室,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开放实验室,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开放实验室,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相关文献】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9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与功能预测 [J], 赵孟孟;冯丽丽;张二芹;马红芳;冯松林;崔甜甜;杨春辉;王文佳;邢星2.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CSP1的功能模式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J], 谭静;宋欣密;傅晓斌;唐明珠;吴帆;华启云;李红亮3.基于氨基酸对含纤连蛋白域蛋白质亚细胞的定位预测 [J], 李立奇;张瑗;周跃;王开发4.拟南芥柯浩体蛋白(Atcoilin)的功能预测及亚细胞定位 [J], 郑璐平;林辰;高芳銮;张超;谢荔岩;吴祖建;谢联辉5.(鰤)鱼诺卡氏菌动力蛋白调节蛋白rob1/LC7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初步研究 [J], 夏立群;陈锐敏;廖保山;苏泽杰;徐亮;童邦卓;黄嘉慧;鲁义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5月第3期(总第172期)草食家畜(双月刊)蓝舌病病毒蛋白结构与疫苗研究进展张玲1,2,王玉1.2,谷文喜1,石保新1,易新萍1,姚刚2,叶锋1,马小菁1,钟旗1*(1.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摘要:蓝舌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0IE)规为的多种动物共患疫病,严重危害着全球畜牧业的经济发展,接种疫苗能有效的预防该病。
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该病毒通过媒介昆虫(库蠓)叮咬牛、羊、鹿等易感反刍动物进行传播,可引起易感动物的出血性传染性疾病。
BTV的10个双股RNA基因片段编码7种结构蛋白(VP1~VP7)和5种非结构蛋白(NS1、NS2、NS3、NS3α和NS4)。
其中BTV双层蛋白衣壳中,外壳蛋白VP2和VP5是BTV型特异性抗原,内壳蛋白VP3和VP7含有BTV群特异性抗原决定簇。
本文概述与总结了上述蛋白的结构、功能与研究情况和对目前国内外BT弱毒疫苗、灭活疫苗、病毒样颗粒及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蓝舌病病毒;病毒蛋白;疫苗中图分类号:S85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77(2015)03-0017-07蓝舌病(Bluetongue,BT)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经媒介昆虫如库蠓、伊蚊等传播的非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BT规为多种动物共患疾病,为上报疾病[1]。
该病主要侵害绵羊,并可感染牛和其他多种反刍动物且呈现隐性感染。
该病的临床表现以面部充血和出血、发炎和水肿为主要特征的发热反应,同时伴有粘膜溃疡。
妊娠动物感染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染胎儿,引起流产、死胎等。
BT通过库蠓等吸血昆虫叮咬带病毒血症的动物血液感染病毒并在易感动物之间传播BTV,感染病毒的库蠓终身带毒。
库蠓作为该病的传播媒介影响BT的流行,因此BT在许多地区呈季节性流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快,BT分布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1蓝舌病概述第一次发现BT病毒是19世纪南非[2]。
在20世纪初,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蓝舌病在非洲广泛传播。
随后在美国,非洲,亚洲等世界范围内传播,1996年造成了三十亿美元的损失[3]。
在1998年以前,蓝舌病只是短暂的发生在欧洲南部(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和塞浦路斯)。
然而在1998年以后,至少有八个不同的蓝舌病毒株来自六个不同的血清型(1,2,4,8,9,16)在欧洲爆发,其中包括很多北欧的国家[4,5]。
在2006年8月,BTV8最初发生在荷兰,随后在德国、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蔓延,总共引起了2297例蓝舌病病例。
冬季过后,病毒感染有较强的复发趋势,在2007年欧洲爆发面积继续扩张。
2008年3月-4月,法、意等国爆发蓝舌病。
2011年12月-2012年1月摩洛哥(11次)发生蓝舌病疫情,之后的10月-11月,希腊(22次)发生蓝舌病疫情,绵羊发病639只死亡626只。
虽然BTV主要感染绵羊,其他的反刍动物也会感染但不呈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2011年爆发的BTV8使感染的牛产生了一些明显的临床症状和较低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重要牛羊虫媒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03035)作者简介:张玲(1990-),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虫媒病的研究。
E-mail:1459760360@通讯作者:钟旗(1964-),女,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E-mail:yyyzqok@收稿时间:2014-12-14,修回日期:2015-02-1517我国自1979年在云南省首次检测出绵羊蓝舌病后,随后相继在湖北、安徽、四川、山西等29个省均检出BTV血清阳性畜。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个血清型(BTV1、BTV2、BTV3、BTV4、BTV12、BTV15、BTV16)在我国被发现[7,8,9]。
其中BTV1和BTV16在中国流行最广。
目前我国正在对BTV8进行监测,其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尚不清楚。
蓝舌病的分布与中间宿主的活动情况有很大关系。
大致的分布区域在北纬40度和南纬45度之间,在某些地区如北美和中国,在北纬50度内也检测到BTV[10]。
并且BTV有持续向北扩张的趋势,这种分布情况的改变可能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1]。
2病毒的结构BTV是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蓝舌病病毒亚群()的成员,现共有26个血清型,其中BTV25(2008年,瑞士)和BTV26(2011年,科威特)是分别从山羊和绵羊体内检测到的新的血清型[12]。
BTV可在4℃和-70℃长期保存[42]。
BTV与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有明显的免疫交叉反应。
完整的BT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由双链RNA组成,其分段基因组RNA3’和5’端各含有特异的重复保守序列,为5’-GUUAAA和3’-ACUUAC。
BTV基因组分10个片段,可编码7种结构蛋白(VP1-7)和5种非结构蛋白(NS1-3、NS3A和NS4)。
BTV是双层衣壳,最外层由两个结构蛋白构成,分别是VP2 (111kDa)和VP5(59kDa)。
核心衣壳由VP3(100kDa)、VP7(38kDa)两种主要结构蛋白和VP1(149 kDa)、VP4(76kDa)、VP6(36kDa)三种次要结构蛋白构成。
5种非结构蛋白可能参与了BTV的复制、“裁剪”和运输,是在被BTV感染的细胞中合成的[13]。
2.1病毒蛋白2.1.1外衣壳蛋白VP2尧VP5VP2是由L2基因编码,是BTV型特异性抗原,是BTV血清型的主要决定因素,能引起血凝,诱导产生中和抗体,与病毒的毒力和细胞吸附作用有关。
VP2蛋白与红细胞表面的血型糖蛋白A具有很强烈的亲和力,使BTV与血细胞相结合[14]。
此外,缺失VP2的BTV不具有感染细胞的能力,说明BTV的致病力与VP2与红细胞表面糖蛋白的结合能力有关。
比较来自24个血清型的BTV毒株,发现编码VP2蛋白的Seg-2存在序列变异的现象。
不同血清型的Seg-2的核苷酸序列变化从29%(BTV8和BTV18)~59%(BTV16和BTV22)[14]。
通过比较来自不同地域的相同血清型的不同毒株的VP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可以发现其中最大的差异可以达到30%[15]。
说明相同血清型的BTV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目前可以利用RT-PCR技术扩增Seg-2,比较基因序列来确定血清型和地域相关性[16]。
VP5是除VP2外的另一个BTV型特异性抗原,由M5基因编码,是BT病毒唯一的糖基化蛋白。
与VP2比较,VP5更加的保守,存在BTV颗粒表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病毒的地域来源[17]。
有实验表明, VP5是一种镶嵌式蛋白,可以介导病毒颗粒核心部分进入受体细胞质中[18]。
VP5在VP2免疫中和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增强作用[19]。
因此,在研制以及检测BT疫苗时,VP2和VP5蛋白的表达水平都需要检测,这对于BTV疫苗的效力具有重要意义。
2.1.2内衣壳蛋白VP3和VP7VP3与VP7分别由L3和S7基因编码,均含有BTV的群特异性抗原决定簇。
两者均是保守性蛋白,并且具有疏水性。
重要的是核心蛋白对哺乳动物细胞感染率几乎为零,但是对库蠓的细胞来说却拥有比在哺乳动物细胞至少高100倍的感染率[20,21]。
VP3与内部的VP1、VP4、VP6及dsRNA紧密相连,在维持病毒内层结构的完整性起到重要作用。
18在缺少VP2或者是VP5蛋白的情况下,VP7蛋白可以介导病毒颗粒与昆虫细胞结合和渗透[20]。
BTV 的26种不同血清型中VP7氨基酸残基的同源性达到98%,因此目前所用的许多商品化的BTV血清学检测方法均以VP7蛋白或是其单克隆抗体(MAb)为基础进行检测,故VP7也成了研究的热点[23-24]。
2.1.3核芯蛋白VP1、VP4、VP6在病毒颗粒内部VP1蛋白的摩尔浓度较低。
VP1由L1基因编码,具有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并对Mg2+具有依赖性。
其主要作用是以oligo(A)为引物扩增RNA链,同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27℃~37℃时VP1蛋白在哺乳动物和昆虫细胞内均具有最高活性[14]。
早期的BTVmRNA是不具有生物活性的,需要进一步修饰,才能使mRNA更稳定,并使其有效地翻译。
在细胞内,参加这一过程的主要有四种酶,这四种酶的反应都需要VP4蛋白催化。
这是因为VP4蛋白的晶体结构为它们提供了支架作用。
VP6蛋白具有ATP结合活性,依赖RNA ATP酶活性和解旋功能,能展开BTV的双链并辅助mRNA 的合成[25]。
2.2非结构蛋白NS1、NS2、NS3、NS3A和NS4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被BTV感染的细胞,可以看到一个显著的BTV感染细胞的胞内形态特征,由大量的病毒特异性小管(直径52.3nm,长1000nm)组成的多聚体NS1蛋白[14]。
实验证明,NS1蛋白在病毒蛋白的合成的过程中起正调节作用[26]。
NS2蛋白主要存在于被感染细胞的细胞核附近。
NS2可以与单链RNA相结合并且可以使三磷酸核苷酸水解成单磷酸核苷酸[27]。
这两个功能意味着NS2蛋白在病毒复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NS1和NS2蛋白是两个较大的非结构蛋白,在被感染的细胞内这两个蛋白具有很高的表达量[28],其中NS1表达量最高。
而NS3/NS3A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内仅仅可以勉强检测出来,但是在昆虫体内这两种蛋白却具有很高的表达量,因此可以猜想,这两种蛋白可能的主要作用是参与了BTV在昆虫体内的传播。
S9基因除了编码结构蛋白VP6外,在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中还编码一种非结构蛋白NS4[29]。
在BTV 复制过程中,在NS3和NS3A的作用下,部分新合成的病毒颗粒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并重新感染细胞。
3疫苗的研究目前,蓝舌病疫苗有弱毒疫苗、灭活疫苗、病毒样颗粒和重组疫苗。
其中弱毒疫苗因在南非已经使用超过了50年,免疫效果仍然很好[30]。
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的机制是血清型特异性保护作用,这个过程中外层蛋白VP2在B细胞和T细胞的保护免疫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BTV的26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在该病流行地区,人们根据当地的血清型,选择相应的单价或多价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一种理想的BTV疫苗应该能够预防流行地区内所有BTV的血清型,而对于接种动物和妊娠母畜及胎儿不产生致病作用、不会出现毒力回升,并且不与野毒株发生重组,性能稳定,价格低廉。
以下介绍BTV四种疫苗。
3.1弱毒疫苗弱毒疫苗是最早应对蓝舌病爆发的疫苗。
弱毒疫苗在注射后至少一年之内都会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成本低[21]。
但是对于一些易感种群弱毒疫苗任存在安全问题[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