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填空要点1.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一种适应,而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经历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
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教学要取得效果,必须考虑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
3. 艾尔金德提出,这种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包含两个独特而有趣的方面: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
4.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
玛西娅(J.Marcia)等人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会有四种不同的情况:同一性迷乱、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
5.科尔伯格通过研究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6.建构主义提出的教学设计有:随机通达教学、支架教学、抛锚式教学设计和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7.桑代克根据其试误说,总结出了三条学习规律,分别是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
8.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更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9.个体一般通过两种形式获得概念: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同化。
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影响新的学习。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固性;他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根据材料的复杂程度,他有意义学习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11. 布鲁纳认为,认知表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分别是动作表征、形象表征和符号表征。
12.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态度的学习。
北京教师资格认证培训教材 教育心理学(第3版)课后答案
北京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材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B、4.C、5.D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学与教所涉及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A、2.D、3.B、4.B、5.D 6.B 7.C二、填空题: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忙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它具有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有成熟和学习;3.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过程4.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5.席尔瓦和汉森认为存在4种基本的学习风格,分别是感官思考型、感官感受型、直觉思考型和直觉感受型。
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B2.D3.C4.B5.B二、填空题:1.联结派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过程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的基本规律分别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3.苛勤指出,学习是通过准备实现的。
4.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第4章: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B2、B3、B4、D5、B二、填空题1.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其中前4个层次统称为缺失需要,第5个层次可以称为生长需要。
3. 动机的功能包括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4. 成败归因理论中,归因的3个维度有内外性归因、稳定性归因与可控性归因。
5. 强化理论是行为心理学所倡导的。
6.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教育心理学2013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1.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取得效果,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水平;一种是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
2.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学习次数的多寡而有强弱之分;包括使用律和失用律。
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因重复使用而强化,与此相对应,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练习次数中断或不使用联结而削弱。
3.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与减弱作用。
在对某个情境作出一个反应之后,如果伴随着一种满意的事件,那么这个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增强。
相反,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事件,这个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
4.认知结构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5.观察学习:班杜拉创立观察学习理论,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过程。
6.观点采择:是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7.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8.发现学习:是布鲁纳所倡导并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
在发现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与原理来学习,新信息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
9.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11210.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相比,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使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与新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
11.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串讲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013年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现象。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903年——桑代克——世界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一系列过程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是成熟和学习。
人类的行为学习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可以通过补偿学习获得,但难度会加大。
所以,一定要把握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教育。
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提纲——《教育学》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性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抽象逻辑思维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最近发展区人格又称个性,人格的核心是性格。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教师资格证培训复习资料(心理学复习提纲重新整理)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是研究和运用行为规律的科学(三)心理学的学科分支二、心理的实质(一)人脑是心理的器官1、神经系统(1)神经元;(2)周围神经系统;(3)中枢神经系统(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储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1)一切心理现象的产生均可从现实中找到素材;(2)社会生活对心理的发生发展起决定作用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1)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2)同一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第二章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广义)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儿童心理学中的发展概念)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①连续性表现在:第一,心理发展的前后阶段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而后来的发展是先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心理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了,而是被高一级水平所包容和整合。
②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
在量变期间,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稳定,而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心理的质变。
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①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②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表现在: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通常,一个身心正常的儿童,其心理的发展总是符合发展的总趋势的。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有意义学习陈述性知识成就动机最近发展区学习风格强化物普雷马克原则程序性知识负迁移自我效能感概念同化策略性知识正迁移教育心理学内部动机上位学习学习迁移替代强化符号学习发现学习先行组织者智慧技能学习学习的顿悟说下位学习特殊学习迁移准备律认知地图相关研究二、简答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简述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的过程。
3.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4.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6. 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7. 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8.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9.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0.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3.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
14.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5.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16.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7.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内容。
18.简述学习迁移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9.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类型有哪些?20. 动作技能形成有哪几个阶段?21.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22.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23.简述动作技能的主要分类。
24.简述品德心理结构的主要构成因素。
25.简述桑代克对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三、论述1. 试析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2. 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3.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于教育的意义。
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5.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6. 试分析比较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7.试分析学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8.试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9.试分析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在学生行为塑造中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整理版10小教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师扮演的角色、良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专家教师于新手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行为的主要差异1、教师扮演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团体领导者和纪律执行者、家长代理人、模范公民2、良好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特征归结起来,涉及到两方面: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
认知特征:研究表明可能包括以下因素: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及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等。
人格特征: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的人格特征是:①教师的热心和同情;②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专家教师于新手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行为的主要差异:①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教师:注重课的主要步骤、教学内容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有预见性新教师:注重细节②课堂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课堂规则明确、能坚持执行新教师: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吸引学生注意的方法。
新教师:相对缺乏教材呈现专家教师:注重知识的呈前启后,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新教师:很难做到。
课堂学习专家教师:练习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
新教师:只是必须的过程家庭作业的检查新教师: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常规程序。
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教学策略丰富、运用灵活。
新教师:教学策略缺乏、不能合理运用。
③课后评价的差异第二章加涅的学生素质分类及教育意义、最近发展区1、加涅的学生素质分类及教育意义加涅把学生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的素质:信息输入阶段、内部加工阶段、信息提取阶段习得的素质:包括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习得的素质将直接参与学生新的学习,是新的学习的必要条件。
发展中形成的素质:能力、人格特质。
这两种素质不直接参与新的学习,但可以加快或减慢学习的速度,是新的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加涅学生素质观的教育含义:①教学应避免超越人类潜能;②教育应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③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新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行动研究:是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
这种研究可以由教师、学校管理者或其他的教育专家来完成,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P192、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
相关研究的基本程序是,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上测量每个被试的数值然后以计算相关系数的方式来确定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P173、实验研究:在教育心理研究中,用实验研究来探讨因果关系,研究者通过有计划地操纵一个或一些变量,然后观察和测量某一感兴趣的变量变化,揭示因变量的变化是否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从而确定二者之间是否为因果关系。
P184、图式: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P295、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儿童大约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P326、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P447、替代强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P1198、负强化:移除环境中的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
P1089、普雷马克原则:也叫祖母原则,指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化等级,在强化等级形成的心理中,处于较高一级的强化物比处于较低一级的强化物更容易引发操作行为,所以处于较高一级的活动可以强化处于较低一级的活动。
P10810、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予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步形成这种行为。
)P12211、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将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其中效能期待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种活动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心理学概论(小题,最多两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也叫行为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分为几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系统包括哪些成分?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人的活动的动机就是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5、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6、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7、认知过程包括哪些方面?是个体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8、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主观原因。
9、心理学把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10、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11、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什么状态?处于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人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12、心理特征的内涵和内容。
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固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3、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
①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互相作用的。
心理过程在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心理过程。
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③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14、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⑴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⑵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提供的是一般性的理论指导,教师在应用一般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60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⑴新时代教育心理学所面临的挑战: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育心理学为其提供新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心理学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②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学教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系统正在发生变革,多媒体网络环境将成为21世纪学习的主要环境,这一新的教学传媒环境给学习和教学提供了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潜在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使得传统学习和教学理论所隐含的某些假设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⑵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③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④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⑤研究情景性环境的影响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布鲁纳:(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每章节重点知识归纳-适用于北京地区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一、知识点1、加涅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阶段。
2、学与教相互作用模式:5种因素共同影响3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4、教育心理学于19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
5、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这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被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二、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5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教学、评价和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3.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第二章一、知识点1、心理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0-1乳儿期 1-3婴儿期 3-6、7幼儿期 6、7---11、12童年期(学龄初期)11、12---14、15少年期(学龄中期) 14、15---25青年早期(学龄晚期)成年期老年期。
4、关键期的定义: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知识
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知识心理学提纲第一章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它研究动物心理,但主要研究人的心理。
二\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
2、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
实践意义1、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2、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
3、有助于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4、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以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它是心理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冯特,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心理学之父,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
1879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了。
第二章科学心理观(心理的本质):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理解“智者见智,仁者见仁”p32-33第三章一、注意的概念1、定义:是人的心理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特性1)指向性:是指在众多事物中挑选某一(某些)对象进行反映;2)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特定对象上的紧张度和强度。
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控功能三、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1、与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与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3、与个人活动任务有关二、注意的稳定性1、定义: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其标志是在某一时间段内注意的高度集中。
注意的起伏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本身的特点主体的状态(情绪、意志)主体的年龄特点三、注意的分配1、定义: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
(司机、教师、杂技演员等)2、注意分配的条件1)活动的熟练程度2)相互之间的联系性四、注意的转移1、定义:有目的、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散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第三节注意的规律性一、无意注意1、概念:亦称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说明1、高等教化心理学:探讨高等教化情境中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化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心理学:探讨人的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它以人的心理现象与其规律为探讨对象。
3、学生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他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支配、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学问,并以此来充溢自己的过程。
4、发觉学习:美国当代闻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发觉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索,改组材料,自行发觉学问,驾驭原理、原则。
他强调的是一种方法。
5.接受学习:老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干脆呈现给学生,老师传授,学生接受。
它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美国纽约州高校探讨院的教化心理学教授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学问,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6、动机或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确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具体来说包括: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干脆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须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老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学问或形成的看法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学问的获得或看法的形成的影响。
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问题解决:是由确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须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当解除的过程。
它通常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9、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四周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与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首先,它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它是人的心理区分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记;最终,它作为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性形成水平的标记。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 知识汇总 重要(已排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考纲链接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广义。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2)狭义。
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方面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地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丰富例证。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法。
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范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
过程: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生是学习主体。
学生存在群体差异(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和个体差异(智能发展水平、原有知识的起点水平、学习方式、兴趣和需要)。
教师是“教”的主体。
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课程等。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包括:简单器材、口头语言、书本、声像、教学模拟、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
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学校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同学、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加涅提出的八阶段学习过程:动机阶段、选择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教学过程:教师使用教学媒体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构成: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师生互动信息交流、教学评价等。
评价/反思过程: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和价值进行评估……。
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设计开始表现为对教学设计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表现为对教学效果的监控、调节和分析,在教学后表现为检验教学设计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检验、反思。
3、学与教的5种因素共同影响了3个过程。
一个中心:学生。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桑代克——世界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的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的发展情况:1924年——廖世承——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2、发展性原则:把心理现象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密切关注在教育教学实际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4、教育性原则:对被试者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有目的、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的变化,并按照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有两种: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3、调查法: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间接地了解和研究心理活动规律。
4、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甚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从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人心理发展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岁~6、7岁);童年期(6、7岁~ll、12岁);少年期(11、12岁~l4、15岁);青年早期(14、15岁至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速度、到达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4、差异性:虽然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又是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是成熟和学习。
2、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康拉德劳伦兹。
人类的行为学习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可以通过补偿学习获得,但难度会加大。
所以,一定要把握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教育。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机制:1、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2、同化和顺应:图式的变化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
同化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同化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3、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限于感知运动,区分主体客体,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的单向性、刻板性、不可逆性、自我为中心,表象性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为中心、获得守恒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抽象逻辑思维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制约性,认为它不仅制约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布鲁纳等人强调通过有目的的、系统的教学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3、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的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维果斯基提出的。
并且强调,教学“可以定义为认为的发展”,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人格:又称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线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核心是性格。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我:原始的自己,按快了原则行事。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佛洛依德人格发展5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5岁以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婴儿期(0-1.5 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主要任务:培养信任感2、儿童早期(1.5-3 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主要任务:培养自主感3、学前期(3-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主要任务:培养主动感4、学龄期(6、7-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主要任务:培养勤奋感5、青年期(12-18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主要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6、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和第五阶段,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以及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在3岁以后,尤其在小学阶段获得。
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认知方式: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的类型:1、场依存与场独立:维特金提出2、冲动型与沉思型:杰罗姆凯根提出3、辐合型与发散型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瑞德——学习风格的分类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小组型、个人型席尔瓦和汉森——学习风格的分类感官-思考型、感官-感受型、直觉-思考型、直觉-感受型智力: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
智力差异的表现: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性别。
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智力总水平大致相等,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
男性偏于抽象思维,女性长于形象思维。
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1、语言智能2、数理逻辑智能3、空间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应包含:1、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一致的教学策略。
2、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
3、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同时更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性格特征差异:1、对客观世界的态度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类型差异:对事物的反应方式分:外倾型和内倾型。
在人与人相互作用关系中分:独立型和顺从型。
特殊儿童的分类:智力超常儿童(智商130+)、智力低常儿童(智商50-70)、有生理方面障碍的儿童。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时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联系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和对错之分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6、学习是任何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化境的适应行为人类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
学习理论的派别:1、连结学习理论:学习是在刺激和反应的连结下建立的。
2、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连结学习理论:1、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摇铃铛狗流口水)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猫踩踏板)即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