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4秋天》word教案 (1)】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Lesson 14 "autumn" teaching plan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秋天范本(通用版)2、篇章2: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3、篇章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4、篇章4:秋天范文(通用版)篇章1:秋天范本(通用版)【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1.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2.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

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

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人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与他人合集出版诗集《汉园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并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战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校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秋天》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我们学习这首诗,一定会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横线标出关键句。

在此过程中理解积累词语:(1)丁丁:伐木声。

(2)幽谷:幽深的山谷。

(3)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4)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5)归泊:船靠岸回家。

(6)寥阔:高远空旷。

(7)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8)清洌:水清。

(9)梦寐:睡梦。

一、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每节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表现了既流动而又整合的充满诗意的乡村秋景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赏析诗文,感悟生活,诗文积累,写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说秋、读秋、赏秋、议秋、写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准备:投影仪,学生做好以“秋”为主题的积累教学过程:一、复习:1、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你了解或者是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学生自由畅谈)2、单元回顾——用ABCC式的叠词填空:二、导入:1、一年四季缺少了哪个季节的拼图?子的。

说起“秋”,大多古人不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愁思,就是满怀的愁怨。

也难怪,“秋”之“心”不就是一个“愁”吗?何其芳借他笔下的《秋天》,又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也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愁思吗?板书:秋天何其芳三、探究:(一)、拟定目标——初读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其读准字音和节奏。

2、还记得我给你们说过吗?有所为才能有所为。

回顾这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围绕自己的不足,你希望老师拟定哪些课时学习目标呢?师生交流拟定:说读赏写议(二)、感知诗意——读秋1、本文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学生把相关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然后交流)2、(出示小黑板)教师用文中之景拼凑成三幅图片,谁来说说你对这三幅的理解?(分别对应文中的一、二、三节)(农家丰收图)(晨霜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4、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初秋——深秋——晚秋;早——晚;农家——渔家——牧民)5、画笔所能勾画的相当有限,而诗的意境却是广阔的。

教师简单的几笔又怎么能描绘出一个意蕴无穷的“秋”呢?你发现诗中写到的秋的哪些方面是图画中没有也无法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诗句)(三)、赏秋——品味词句1、你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学生在诗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感情朗读,然后再加以品味。

新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

新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教案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教材分析]《秋天》选自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乡村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画面清静,悠远,朦胧。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诗;进行语言积累;过程方法目标: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引导学生学会用诗的语言来表现秋的美。

(机动)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境,学会用诗的语言来表现秋的美。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音乐美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图画美,领悟情感美,努力实现表达美。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让学生围坐成5个方正)一、开门导入,引发兴趣(课间板书课题)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

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感受秋别样的风情。

二、把握韵律,读出音乐美1、听范读录音。

2、1——3位同学,朗读。

请其余同学比较点评。

刚才,同学们专注的眼神已经告诉老师,你们被这深情的朗诵打动了,那就请我们班最优秀的同学将这份深情传递下去。

3. 学生齐读。

同学们,他们读得那么好,不仅是因为他们朗诵基础好,课前准备充分,还因为何其芳写诗十分讲究运用整齐的形式、三唱一叹的结构,朗诵时注意语速、节奏、语调及重音使诗富有音乐美。

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美读出来。

老师起个头。

三、视觉再现,读出图画美(一).启发想象。

大家的朗读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还富有图画美。

如果没有题目《秋天》,你们能确定这是写秋天的诗歌吗?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划找秋天特有的景物。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秋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秋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4 秋天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学习写景诗文。

品味优美诗文要求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内容大意,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体会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3.中招考点“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得4分的居多。

七年级的学生,对阅读诗歌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学会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诗歌,能总结出品读诗歌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诗歌,反复朗读,概括诗歌主要内容,能体会诗歌某某,娴静的意境美。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圈点勾画出经典的句子做批注。

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

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作者)(二)预习检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评论家。

生于某某某某。

原名何永芳。

主要诗集有《预言》、《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等。

另有多种诗学论著。

新月派诗人。

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汉园集》,史称“汉园三诗人”。

红色字的读音肥硕()枯涸()丁丁()清洌()寥()阔青鳊()鱼梦寐()乌桕()背篓()栖()息3.解释下列词语。

丁丁(zhēng zhēng):伐木声。

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案及导学案:第14课 秋天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案及导学案:第14课 秋天

秋天何其芳课型:讲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

4.提高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反复朗读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了解诗歌写景的层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的主旨。

3.用三言两语描写身边的秋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会全诗。

2.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

3.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

2.仿写本诗:用三言两语描写身边的秋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惋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三、分析探讨(一)朗读之后,学生读提示,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这些暗示这是在秋天。

(二)研读与赏析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

说说为什么喜欢。

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1.优美语句赏析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1)找出优美的语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秋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秋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

诗不长,仅三节。

很精粹,但容量大,并且画面感很强。

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咱们编织了三幅艳丽多彩的秋景图。

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世俗的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天然的酷爱之情。

本诗言语流通、美丽,是对学生进行朗诵练习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起点。

而七年级的学生现已具有开始感知课文和联络上下文了解语句的才能。

而新课程变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便是要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

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效果,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求来完结教育的方针。

1.揣摩、品尝本文美丽的言语;2.领会诗篇美丽的意境。

3.培育酷爱天然、酷爱日子的情感。

a.揣摩、品尝本文美丽的言语;2.领会诗篇美丽的意境。

领会诗篇美丽的意境。

1课时1.创设情境2.引导指点法3.对话教育法。

4.自主探求一、新课导入在我国文人墨客的眼里,秋天往往是忧伤的、凄婉的、令人惆怅的。

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秋天也有艳丽的颜色,丰盈高兴。

今日就让咱们走进他的秋天,去感触一个异样的秋天。

二、预习检测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震(zhèn)落丁丁(zhēng zhēng)镰(lián)刀肥硕(shuò)栖(qī)息鳊(biān)鱼乌桕(jiù)芦篷(péng)满载(zài)归泊(bó)寥(liáo)阔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2.依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这儿指果实又大又丰满。

(肥硕)(2)逗留,歇息。

(多指鸟类)(休息)(3)高远空阔。

七年级语文上册《14 秋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14 秋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方式贯穿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诗歌描绘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教学感悟诗句的含义,领悟诗歌某某、闲静的意境美。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课前准备:《课课精练》53页“一预习与自学”,朗读课文。

七、教学过程(一)预备铃打响,全班进行课文的认知朗读。

(二)提问学生,导入新课导语:步出朱自清笔下活泼生动的春天,跨过老舍文中温晴秀丽的冬天,告别梁衡眼里热烈急促的夏天,我们迎来了秋高气爽的季节。

大家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呢?(用“秋天是”来表达)请看古代诗人是这样描写秋天的。

(课件展示两首古诗并朗读),多么美的秋天!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现代诗人何其芳心中同样满流着诗意的秋天。

(三)检查预习,整理字词。

组织各组同学同时上台板书课文中的多音字与形似字,除此以外,多音字还要写出另外读音的拼音及组词,形似字还要写出另外字词的组词。

各组写一个,老师评价并补充,全班齐读板书的词语。

(四)引导学生进行感知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与感情基调。

1、全班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课文所描绘的一组乡村秋景图:描绘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乡村的哪些景物,有哪几个场景,组成了哪几幅画面(在文中找到依据)。

2、分组回答前三个问题,抢答最后一个问题。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感情基调:对乡村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五)引导学生进行涵泳朗读,深入意境。

1、指导学生探究第一节诗的朗读节奏、重音以及表现的人物情感及其语句,全班朗读。

2、分别组织第一、二组同学展示:朗诵诗歌第二节、第三节,明确诗歌的节奏、重音,分析本节表现的人物情感及其提示语句。

七年级语文教案《秋天》人教七上14

七年级语文教案《秋天》人教七上14

《秋天》人教七上14《秋天》教案张青云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语言品味、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诵读、鉴赏三、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秋天,在我们的眼里,秋天是五彩斑斓的,秋天是多姿多态的。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好吗?我们每个人用“秋天是……”的句式,比如秋天是一片随风飘逝的叶子,秋天是一缕送来稻香的清风,秋天是一抹温馨的金色阳光。

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动具体。

教师点评同学们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到了一个无比绚丽的秋天,今天我们来看看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他的笔下“秋天”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一)诵读1、检查字音字形预习。

2、学生读,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配乐、画面)。

4、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轻松、宁静。

(二)赏读1、分析意象、品味诗中甜美、清静、闲适的意境。

(1)早晨树林里传出几声叮叮当当的声音,整个山林会给你什么感觉呢?提示:清静(2)请问同学们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清静、闲适?提示:栖息(3)第一节诗的结尾,诗人用“栖息”这个词是否准确?提示:栖息qī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秋天象一只可爱的鸟儿在农家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露珠震落了,树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获了。

这时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个人的话,是个什么状态下的人呢?像个劳动过后做过桑拿,躺下来休息的人。

所以“栖息”是准确的。

(4)这一节诗哪些词体现了农家风光?露珠、伐木声、稻香、背篓、瓜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它是晶莹的,是秋天的,瓜果是金黄的,都是写颜色,还有声有香,秋天在何其芳的心里是这样的绚丽,丰富,它是立体的。

(5)是什么东西震落了露珠?伐木声。

(6)“满披”改为“披满”行不行?不行。

“满披”突出了“满”,朗读时注意重音。

(7)“伐木声”作者认为好听吗?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好听。

从“飘”字可以看出来,像一首歌在飘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秋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秋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十四课秋天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秋天是一幅美好的图画、秋天是一首动人的情歌、秋天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秋天是一个美丽的梦境。

秋天是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杜甫有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牧有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天是难以琢磨的善变女人:时而萧瑟凄清,时而丰收富足。

秋天是个调皮捣蛋的淘气孩子,需要你睁大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何其芳先生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吧。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震.(zhèn)落丁.丁(zhēng zhēng)镰.(lián)刀肥硕.(shuò)栖.(qī)息鳊.(biān)鱼乌桕.(jiù)芦篷.(péng)满载.(zài)归泊.(bó)寥.(liáo)阔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肥硕)(2)停留,休息。

(多指鸟类)(栖息)(3)高远空旷。

(寥阔)(4)干涸,没有水了。

(枯涸)(5)水清。

(清洌)(6)睡梦。

(梦寐)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某某某某(现在某某万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诗歌朗读读“秋”: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设计

《秋天》教案设计建南民中陈瑜玲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理解、积累“栖息、寥廓、枯涸、清冽、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3.结合具体语意和全诗的意境、品位诗歌的诗意诗风。

4.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位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延伸拓展,培养审美情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呤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象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同学们,经过炎炎的夏日,走进凉爽的秋天,你首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总结。

)是的,秋天里的收获,秋风里的落叶,都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因为秋天的成熟,因为秋天的萧瑟。

而现代诗人何其芳,用他那颗细腻的心,为我们描绘了秋天里最美丽的画面。

2.整体感知①.生字词疏解:丁丁(zhēng zhēng)肥硕(shuò)栖(qī)息鳊(biān)鱼乌桕(jiù)寥(liáo)廓枯涸(hé)梦寐(mèi)清冽(liè)②.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注意音准、节奏以及停顿。

③.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内容研讨①.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找出出诗歌中的秋天在哪里?②.朗读诗歌第一节,思考:你认为在这节诗中,有哪些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③.作者在第二节诗歌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秋天?④.诗人在第三节诗中写到了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意义?⑤.请大家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并讨论:诗歌体现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品析诗歌意境美震落、满披→触觉↘第一节:农家丰收丁丁、飘出→听觉→贴切传神饱食、肥硕→视觉↗冷雾、撒下→撒网↘第二节:秋晨归渔白霜、满载→收渔→形象生动轻摇、归泊→摇桨↗第三节:少女思恋景→人→情→入景融情6.实践运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写秋天。

第14课《秋天》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4课《秋天》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4课《秋天》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秋天»的教学案例温州实验中学戈月素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秋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歌,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画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渔民满载而归和女孩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欢乐的氛围。

整首诗确实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颂扬秋天的情怀。

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学习«秋天»这首诗,我期望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使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以后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诗歌学习的差不多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他诗歌铺平道路。

因此,我紧紧抓住诗歌语言凝炼形象的特点及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结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语文学科的差不多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以品味语言为核心,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表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表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为教学的差不多理念。

«秋天»本身确实是诗人真挚情感的迸发,再加上诗人在创作上讲究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秋天»的教学第一个环节确实是品味秋天——借朗读诗歌来品味语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诗歌的内容配置音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富有制造性的反复朗读之中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在朗读的过程还能够品味、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感受诗歌语言凝炼、形象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情致的特点,在那个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画秋天,让学生依照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画诗中出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表达〝诗中有画〞的特点。

【最新精品】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4秋天》word教案 (1)】

【最新精品】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4秋天》word教案 (1)】

《秋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品味诗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贯穿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诗歌描绘的优美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深情。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教学感悟诗句的含义,领悟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及秋天,同学们会联想到什么呢?先请大家欣赏一组秋天的图片(PPT)。

秋天会使我们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会心的笑容。

秋天是一个风景秀美、充满成熟和收获喜悦的季节,那么如此美好的景象,诗人们会有怎样的描绘呢?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画面,描绘出了秋天的风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景秋魂。

【教学设计意图:用秋天美丽景象的图片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和学习积极性,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二)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

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1944~194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

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何其芳对于诗歌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诗歌形式的完整、韵律的和谐、色彩的绚丽,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蕴藉与华美的特色。

他的散文善于融合诗歌的特点,常常借用新奇的比喻与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与图案,具有浓郁缠绵的特色。

【最新精品】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4秋天》word教案 (28)】

【最新精品】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4秋天》word教案 (28)】

2、《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2课,本单元目标是培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感受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感受亲情。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

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的活下去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中招考点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综合河南中招试题来看
必考考点:概括文章内容、赏析词句
高频考点: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史铁生知之甚少,通过学习,让学生对他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加强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力的训练,从而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能借助资料,介绍作家作品,识记生字词。

(2)通读课文,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能通过参阅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识记生字词,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新人教版

《第14课秋天》教案教学目标: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诗人何其芳先生却通过他生动形象的诗句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天,让我们一起走他带来我们的秋天的世界。

(学生自由回答)二、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

这首诗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

我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声的读一下全诗。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全诗。

这位同学音读得很准,但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而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才会富有情感,而刚才这位同学并没有读出节奏感来,我把这首诗的节奏划了出来,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通过高低起伏的音调来表现它的内容,同样诗歌要读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不说理由)老师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我已经把它们标出来了。

现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齐读一遍。

现在大家的朗读已经大有进步了,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感情。

可能有些同学觉得重读只是单纯地加强语调,但事实上重读只是在朗读中把相关的词突出出来,既可以加强语调,也可以使语调变轻,关键是要和其它的读音有对比。

如何判断读法呢?关键是在读的时候投入你们的情感。

这就需要大家在朗读时把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画面展现在你的头脑中。

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每一个美好的事物。

三、细读课文,品味字句我想刚才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我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请你们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先给它起一个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

学生首先读出相应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诗句让他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第一节,“稻香”使人满口生香。

“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

“稻花香里说丰年”说的是对丰收的猜测,而这里则是对丰收场景的直接描绘。

“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word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word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内容预览:14.《秋天》学案教师寄语:语文学习需要联想和想象,就象飞鸟需要翅膀。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2、栖息()3、寥阔()4、枯涸()5、清洌()6、梦寐()(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答: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 ⑵ ⑶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二、自主探究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

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2)、(3)、3、帮老师解疑惑⑴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⑵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

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4、朗读,加深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1、第一个环节。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2、第二个环节。

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品味诗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贯穿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诗歌描绘的优美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深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教学感悟诗句的含义,领悟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及秋天,同学们会联想到什么呢?先请大家欣赏一组秋天的图片(PPT)。

秋天会使我们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会心的笑容。

秋天是一个风景秀美、充满成熟和收获喜悦的季节,那么如此美好的景象,诗人们会有怎样的描绘呢?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画面,描绘出了秋天的风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景秋魂。

【教学设计意图:用秋天美丽景象的图片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和学习积极性,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二)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

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1944~194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

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何其芳对于诗歌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诗歌形式的完整、韵律的和谐、色彩的绚丽,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蕴藉与华美的特色。

他的散文善于融合诗歌的特点,常常借用新奇的比喻与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与图案,具有浓郁缠绵的特色。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作者资料与作品特色风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给出全诗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听读和跟读)
2.这首诗有三节,请你分别找出每一节的中心句。

(学生独立思考)
第一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3.这三个中心句分别点明了作者描写秋天的三个视角:农家、渔船和牧羊女。

请你再结合每小节具体描写的景物,给这三幅秋景图起个简洁优美的小标题。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第一幅:农家丰收图
第二幅:霜晨归渔图
第三幅:少女思恋图
【教学设计意图:明确每一节主要内容,概括三幅秋景图,为下文细细赏析研读做准备。


(四)细读课文,理解研读。

1.教师示范赏析第一节。

(学生跟随老师思路,学习研读文章的方法)
(1)想象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这幅图画。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晞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散发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呢……
(2)研读本节,说说你最喜欢这节中哪些句子。

并说说理由。

①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诗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从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形声兼具的画面。

②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饱食”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满口生香,展示丰收的图画。

③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写法,将秋天形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3)诗歌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文体,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

用正确的节奏朗读诗歌可以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感情。

《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

如第一幅图(教师示范朗读):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教学设计意图:为学生示例分析,引导学生品析朗读诗歌的方法角度,为后面学生独立品析朗读、举一反三做准备。


2.学生自主讨论品析朗读第二节。

(1)用自己的语言描写第二节的诗歌情境。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

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

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

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2)研读本节,说说你最喜欢这节中哪些句子。

并说说理由。

①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把青鳊鱼比喻成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耐人寻味。

②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③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

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渔人的那份闲适。

(3)划分这一节诗的节奏,我们有感情地朗读: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3.学生自主讨论品析朗读第三节。

(1)用自己的语言描写第三节的诗歌情境。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

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她在想些什么呢?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呢?
(2)研读本节,说说你最喜欢这节中哪些句子。

说说你的理由。

①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

“梦寐”名词作动词,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3)划分这一节诗的节奏,我们有感情地朗读: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由整体感知课文转到局部感知课文;通过学习老师品析朗读诗歌的方法来学会自己赏析作品,同时提示学生当堂成诵。


(五)品味鉴赏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并且都借助秋天特有的景物来抒发情感。

【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首同样优秀的外国诗歌。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一幅绚丽的乡村色彩图。

诗歌并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景物收入笔下。

希望同学们仔细地品味这首短诗,自己也学着写一写写景抒情的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