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简介及评价
余光中简介及作品
余光中简介及作品
余光中是个复杂⽽多变的诗⼈,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多年来的⼀个⾛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你知道他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余光中简介及作品,⼀起看看吧!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 年出⽣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称“江南⼈”。1952年毕业于台湾⼤学外⽂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学( LOWA )艺术硕⼠。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学、台湾师范⼤学、台湾⼤学、台湾政治⼤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1985 年任⾹港中⽂⼤学中⽂系教授。 1985年⾄今,任台湾中⼭⼤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学院院长及外⽂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从事诗歌、散⽂、评论、翻译,⾃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今驰骋⽂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学⽣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集11 种;评论集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代表作有《⽩⽟苦⽠》(诗集)、《记忆像铁轨⼀样长》(散⽂集)及《分⽔岭上:余光中评论⽂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
《余光中经典》海峡⽂艺出版社2007年
《乡愁》⼈民⽂学出版社1971年
《⽯器时代》⽂艺出版社1952年
《歌》野风出版社1952年
《五陵少年》⽂星出版社1967年
《天国的夜市》三民出版社1969年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年
余光中传(学生版)
余光中传(学⽣版)
余光中诗歌选编
作家简介:
余光中,当代台湾诗⼈与散⽂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于南京,1948年进⼊厦门⼤学外⽂系时开始发表新诗。1952年毕业于台湾⼤学外⽂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学(LOWA)艺术硕⼠。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学、师范⼤学、台湾⼤学、政治⼤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1985年任⾹港中⽂⼤学中⽂系主任。1985年⾄今,任⾼雄市“国⽴中⼭⼤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学院院长及外⽂研究所所长。其⼈“左⼿为诗,右⼿为⽂”,驰骋⽂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诗风是因题材⽽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般都显得壮阔铿锵,⽽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般都显得细腻⽽柔绵。其⽂学⽣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余光中先⽣热爱中华传统⽂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的传⼈”,“我的⾎系中有⼀条黄河的⽀流”。他是中国⽂坛杰出的诗⼈与散⽂家,他⽬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地镂刻在中国新⽂学的史册上。
具象美
《寻李⽩》:
酒⼊豪肠,七分酿成了⽉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
绣⼝⼀吐就半个盛唐
《撑竿跳选⼿》:
敏感⽽强劲,颤颤那长杆似⼸,将他激射向半空
他将⾃⼰倒蹴
精巧地蹴成⼀道弧
——⽽旋腰,回⾝,推杆
他半醒半醺飘飘然降回地⾯
关于余光中的作文材料
璀璨五彩笔——余光中
魏继国编制
编者按:仅以此文纪念逝者,先生之德,光风霁月。先生之志,芙蕖出泥。先生之文,脍炙人口。
余光中(1928年9月9日-2017年12月14日),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现居台湾高雄市。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1]
生前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诗人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他的办公室正对台湾海峡,远眺熟悉的故乡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2年,44岁的余光中写下这首《乡愁》,这是大陆读者对他最熟悉的作品。据台湾媒体消息,12月14日,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
余光中简介及作品.doc
余光中简介及作品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你知道他吗?接下来我为你推荐,一起看看吧!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余光中经典》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乡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石器时代》文艺出版社1952年《歌》
野风出版社1952年《五陵少年》文星出版社1967年《天国的夜市》三民出版社1969年《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年《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年《白玉苦瓜》大地出版社1974《天狼星》洪范出版社1976年《与永恒拔河》洪范出版社1979年《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出版社1981年《隔水观音》洪范出版社1983年《紫荆赋》洪范出版社1986年《梦与地理》洪范出版社1990年《安石榴》洪范出版社1996年《五行无阻》台湾九歌出版社1998年《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出版社1998年《高楼对海》台湾九歌出版社2000年《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年《左手的缪思》文星出版社1963年《逍遥游》文星出版社1965年《望乡的牧神》纯文学出版社1968年《焚鹤人》纯文学出版社1972年《听听那冷雨》纯文学出版社1974年《青青边愁》纯文学出版社1977年《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出版社1981年《凭一张地图》九歌出版社1988年《隔水呼渡》九歌出版社1990年《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出版社1994年《井然有序》九歌出版社1996年《日不落家》九歌出版社1998年《蓝墨水的下游》九歌出版社1998年《连环妙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梵谷传》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年《英诗译注》文星出版社1960年《美国诗选》今日世界出版社1961年《英美现代诗选》学生出版社1968年《录事巴托比》今日世界出版社1972年《不可儿戏》大地出版社1984年《土耳其现代诗选》林白出版社1984年《温夫人的扇子》大地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守夜人》九歌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理想丈夫》大地出版社1995年
余光中简介
走近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作品多产,风格多样。
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就创作了不少怀乡诗,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白玉苦瓜》《春天,遂想起》等。《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是诗人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简介
篇一:余光中先生作品及简介
余光中简介及作品
简介:余光中,男,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诗人。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评论家。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人物评价: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其中最著名有《乡愁》。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篇二: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其中,杂文是有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余光中的评价
对余光中的评价
1. 介绍
1981年,余光中以其作品《背影》一举成名,从而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余光中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余光中进行评价。
2. 作品风格
2.1 真实感与写实主义
余光中的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写实主义的风格。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情境来刻画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背影》中的父子情感、《寒夜》中的生死离别,都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
2.2 独特的叙事手法
余光中的叙事手法独特且卓有成效。他经常运用回忆和插叙的方式,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余光中善于在细节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品更加丰满和生动。
2.3 充满人文关怀
余光中的作品中,关怀社会和人文问题是他的写作追求之一。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出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的思考,使读者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3. 主题的深入探索
3.1 对人性的思考
余光中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心理的剖析,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试图通过作品让读者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3.2 对历史的回望
余光中的作品中也经常涉及对历史的回望。他通过回忆和描写过去的方式,再现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使读者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余光中也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回望,来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3.3 对文学的热爱
余光中对文学的热爱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经典的引用和对作家的致敬。他通过对文学的研究和理解,赋予了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深度和内涵,使作品更加丰富和有趣。
余光中简介
• 余 光 中(1928~2017), 祖籍福建永春。少年曾在 南京、重庆、厦门多地生 活,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 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 大学外文系。 1953年,参 与共创“蓝星”诗社。爱 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在 台湾、美国、香港多所大 学进修、任教,诗歌、散 文、评论、翻译领域皆有 成就,诗集有《舟子的悲 歌》、《莲的联想》、 《白玉苦瓜》、《与永恒 拔河》、《隔水观音》等。
• 你长大后会知道,做好一件事太难,但绝不要 放弃。 • 你要懂得珍惜感情。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墙内 墙外,相交一场实在不易。 • 交友的过程会有误会和摩擦,但想一想,偌大 世界,有缘结伴而行的能有几人?你要明白朋 友终会离去,生活中能有人伴在身边,听你倾 谈,倾谈给你听,你应该感激陪伴你的人。 • 要爱自己和爱他人,要懂自己和懂他人。你的 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般明媚。 你要学会流泪,学会孤身一人坐在黑暗中听伤 感的音乐。你要懂得欣赏悲剧,悲剧能丰富你 的心灵
受到文坛大师梁实秋称赞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 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 光中,在现代诗、现代散文、 翻译、评论等文学领域都有 涉猎,大学时期就读外文系 的他,还没毕业就在文学刊 物上投稿诗作,受到梁实秋 赏识後出版诗集处女作《舟 子的悲歌》;毕业后,更与 覃子豪、锺鼎文、邓禹平等 当时文坛上活跃的青年诗人 们,共同创立蓝星诗社, 《蓝星》周刊也成为文坛一 本非常有影响力的着作。
散文家:余光中(中国)人物简介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文笔更加娴熟,作品具有浓厚的思考性和人文关怀
• 成为台湾文坛的领军人物
余光中所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台湾社会处于戒严时期,文学受到政治压迫
• 台湾社会逐渐开放,文学环境得以改善
• 余光中的作品关注民族文化传统,对政治保持一定距离
• 对比不同时间段的生活,展现人生的多样性
• 通过对比,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04
余光中散文的影响及地位
余光中散文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余光中被誉为
“散文家中的
诗人” -他的
作品具有浓厚
的诗意,展现
了散文的艺术
魅力
余光中的散文
具有独特的风
格和特点 -他
的作品关注民
族文化传统,
具有浓厚的思
考性和人文关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余光中:中国著名散文家人物简介
DOCS
01
余光中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余光中生平经历简述
1949年随家人迁往台
湾 -先后在台湾大学、
美国哈佛大学求学
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2017年逝世,享年89
岁
• 童年时期在四川成都度过
• 在台湾大学任教,并投身文学创
余光中先生简介及作品集
余光中先生简介及作品集
余光中(1928- ),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生于,1946年考入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东吴大学、师大学、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居住,任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河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的简介资料大全
余光中的简介资料大全
余光中的简介资料大全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余光中 - 简介
1928年重九日余氏生于南京。青年时于四川就学,在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修读外文。
1945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页》。
1946 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0年五月到台湾,9月以插班生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两年后毕业。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1956年与范我存女士结婚,后育有四个女儿。年间先后任编译官及大学教职。
1958年到美国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毕业后回台任教。先后任教于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期间曾两度赴美任多间大学客席讲师。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荣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
1974年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9月离开香港回台,定居高雄市,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
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十月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1988 年起余氏担任梁实秋文学奖翻译评审一职,对之策划、推动所耗心血非常多。
余光中
余光中的创作情况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 诗歌艺术上看, 上看 艺术上的多情主义诗人” “艺术上的多情主义诗人”。他的作品 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 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 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 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 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 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 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 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 》、《蓝色的羽毛 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 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 》、《万圣节》、《白玉苦瓜 《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 等。
散文及文艺批评文集
《逍遥游》 逍遥游》 1965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1974 井然有序》 《井然有序》 1996
翻译作品
《梵谷传》1957 梵谷传》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 1957 英诗译注》 《英诗译注》1960 美国诗选》 《美国诗选》1961 英美现代诗选》 《英美现代诗选》 1968
《录事巴托比》1972 录事巴托比》 不可儿戏》 《不可儿戏》1984 土耳其现代诗选》 《土耳其现代诗选》1984 温夫人的扇子》 《温夫人的扇子》1992 守夜人》 《守夜人》1992 理想丈夫》 《理想丈夫》1995
余光中的翻译
余光中先生不仅是成功的诗人和散文家, 余光中先生不仅是成功的诗人和散文家,同 时还是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时还是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他学贯 中西,在文学的教学、创作、 中西,在文学的教学、创作、翻译和研究方 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逾半个世纪的文学 生涯中,除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创作, 生涯中,除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余光 中也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翻译范围广 中也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其翻译范围广 包括诗歌 传记、小说、戏剧; 诗歌、 泛,包括诗歌、传记、小说、戏剧;产量颇 至今已出版翻译集十一种; 丰,至今已出版翻译集十一种;并且在长期 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译学思想。 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译学思想。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 ),一九五四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篮星诗页》。出版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莲的联想》(1964)、《在冷战的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紫荆赋》(1986)、《守夜人》(1992)等十几部。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河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文学常识
余光中文学常识
余光中(1933年-2020年)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
“台湾文学的先知”,对于台湾文坛的发展和推动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一些与余
光中及其作品相关的常识:
1. 代表作品:余光中的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儿子的大玩偶》、《对峙》、《远岫》,中篇小说集《女神的迷宫》、《舞魂台》,散文集《台湾那么早,那么迟》、《我们仨》等。他的作品以深入探讨人性、家庭与社会关系为主题,笔触细腻而富有思考。
2. 文学风格:余光中的写作风格多样,常以幽默、喜剧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观察。他善于运用叙事、讽刺和夸张的手法,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3. 文学奖项:余光中获得了多个文学奖项的肯定,包括鲁迅文学奖、维特根斯坦文学奖、亚洲文艺奖等,他的作品也多次入选台湾文学金典。
4. 文学批评与教育:除了创作,余光中也致力于文学批评和教育工作,他对台湾文学
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在文学评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5. 对台湾文学的贡献:余光中是台湾乡土文学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他以独特的视
角揭示和呈现了台湾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他的作品对于台湾文学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余光中的创作和思想深深影响了台湾文坛,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具有
普世的人性关怀和深刻的思考,对于理解台湾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余光中简介及乡愁写作背景
余光中简介及乡愁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写作背景】1937年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并考取了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简介及评价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
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外界对余光中先生的评价
朱炳仁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诗与艺术的桥梁关系——“把艺术当做诗来做,把诗当做艺术来做”。他认为,好的诗与好的艺术是相通的,都是美的表达,都是真情实感的展现。”谢冕教授也表示,“朱先生铜玩得很好,你会惊诧于他将冰冷坚硬的铜以一种柔软温情的感觉展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他至高的人文主义情怀和真性情的体现,而这种情怀,也是诗歌所需要的。(朱炳仁)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
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中国台湾网)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其中最著名有《乡愁》。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
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中国日报网)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余光中《乡愁》的教案
2.余光中的乡愁写作背景是
3.余光中舟子的悲歌
4.余光中诗歌招魂
5.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阅读理解答案
6.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欣赏
8.余光中诗歌《乡愁》赏析
导语:著名的现代作家、诗人的余光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他博学多才,创作了许多的不朽的作品。
七等生的短篇小说《余索式怪诞》写一位青年放假回家,正想好好看书,对面天寿堂汉药店办喜事,却不断播放惑人的音乐。余索走到店里,要求他们把声浪放低,对方却以一人之自由不得干犯他人之自由为借口加以拒绝。于是余索成了不可理喻的怪人,只好落荒而逃,适于山间。不料他落脚的寺庙竟也
用扩音器播放如怨如诉的佛乐,而隔室的男女又猜拳嬉闹,余索忍无可忍,唯有走入黑暗的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