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知识内涵建立知识结构_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人教版_小学数学下册备课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件
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 动,学生将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问题,培养初步的自主学习和合作 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 习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和应用 意识。
课外实践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数学趣味竞赛、数学建模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 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数学读物、参加线上课程等方式,拓 宽数学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家校合作
家长会
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家长的 意见和建议,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多媒体教学软件,如PPT课件、电子 白板等,有助于教师生动形象地展示 教学内容。
教学工具
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用于辅助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动手操作 。
网络资源
数学教育网站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教师可以下载课件、教案等资料,也可以在 线观看教学视频。
教育论坛
教师可以在论坛上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质 量。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 生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 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 、动画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 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场景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
网络教学
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级下册课程纲要[]
表内除法(一)
1.除法的初步认 识
2.用2~6的乘法
口诀求商
理解除法的含 义,掌握用2~6的乘法口 诀求商的方法
10~11课时
第三单 元
图形与变换
1.锐角和钝角
2.平移和旋转
感知平移和旋 转现象,能辨 认锐角和钝 角,并能用自 己的语言准确 的描述锐角和 钝角的特征
3课时
第四单 元
表内除法(二)
2.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3.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充分参加 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多采取小 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关注学生 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要让 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 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统 计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 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克与千克
克与千克
掌握质量单位 克、千克。掌 握克与千克的 换算关系
1课时
第七单 元
万以内的加法 和减法(一)
1.两位数加减两 位数
2.几十几百的加 减法
正确口算两位 数加、减两位 数,会正确计 算几百几十 力□、减几百几 十。
7课时
第八单 元
统计
1.简单的复式统 计图
2.简单的统计图
3.简单的统计图 表练习课
空 间 与 图 形
主要考察学生对图形的变换、图案设计 的掌握情况,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 角,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在教案活动中,让学生观察, 尝试用语言描述每一次变化中 每一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统 计
主要考察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 式统计表的掌握情况,能根据统计图表 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掌握 统计的方法,并能正确地绘制统计图。
掌握知识内涵 建立知识结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备课指导
丰富了空间与图形 的数学内容 ,促进学生空问观念 的发展 ; 加强 了统计知识 的教 学 ; 有步 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 法 , 培养
学 生 数学 思 维 能 力和 解 决 问题 能 力 。
一
、
第 一单 元 “ 四则 运算 ”
学 生 已 有 了 “ 间 与 位 置 ” 知 识 和 经 验 , 识 八 个 方 空 的 认 向 , 此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从 方 向的 角 度 认 识 事 物 , 展 空 问 观 在 发 念 。在 学 习本 单 元前 应 做 到 : 1 熟练 掌握 八 个 方向 。 . 要
中图 分 类号 : 2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9 0 0 2 1 0 — 0 6 0 G6 35 B 1 0 — 1 X(0 0)1 0 5 — 7
结、 理解 计算 法 则 , 是 不 妥 的 。 这
四年级 下册
本册教材 在四则运算单元 ,改进 了四则运算 的编排 , 降
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本单元从解决问题 出发整理四则运算的顺序。 .
例 1 现 了学 生 的解 决 方 法 , 明 确 加 减 混 合 运 算 的 顺 呈
① 要先确定方向 , 再确定距离 。
② 在冈上要标 表示实际距离的单位 长度 的线段。
4体 会 位 置 关 系的 相 对性 ( . 如例 3 。 )
寒 假 备课 指 导
编者按 : 备课是教 学工作过程 中一个重要环 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 , 教师只有熟悉课 标和教材 , 把握教材 内容 , 才 能驾驭课 堂。 为此 , 根据读者的要求 , 我们特约河北省唐山市教 育局教研 室赵 中华老师, 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 书人教 版 四至六年级数 学下册教学 中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课程标准( 试验修订稿 ) 出发 , 对备课 工作提 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 供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介绍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6年级)》,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套的各册教材已经陆续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并于2001年9月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
从近5年来所收集到的各种反馈信息看,这套实验教材受到广大教师、1“位置”“统点。
2例如“20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
例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生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意义和作用。
又如教材在第6页、第37页和第85页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分别展示了学生所能见到的含有数学内容的现象,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例如第10~11页的游园活动、第19页的放学以后、第31页的牧场上、第86~67页的小小商店等,都是反映学生生活的内容。
教材还设计了一些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内容,如第20页的热闹的小河边、第25页的爱劳动的小松鼠、第41页的小熊一家,第43页的能干的小青蛙等。
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级下册课程纲要[]
6.鼓励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尝试去解决新的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1.学生可以从自己身上、教师里去发现身边的事物能用“数”来表示。对学生的发现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老师可以带学生到校园操场上去观察,还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去观察去发现,第二天和大家交流。
2.数数、认数、读数、学数等基本活动,这些活动从形式懂啊内容不拘一格,富有情趣,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还要激发学生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
3.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及时激励与评价。
空
间
与
图
形
1.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增加小组合作交流的经验。
2.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3.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充分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多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统
计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1.10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数学。
8课时
第六单元
克与千克
克与千克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1课时
第七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几十几百的加减法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0~11课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说课稿杨秀清一、说教材本节教材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是在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基础教学教学的。
本节课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课堂操作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才能相加。
二、说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不是很强,但是他们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地兴趣,有简单计算的基础,了解数的组成,因此教学中尽量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简单化。
三、说教法、学法1.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获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实现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确立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中,有的用点数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也是可以的,教师要给予肯定,以此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学中我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把它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辅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二)复习铺垫1.听算( 4+3= 40+30= 20+60= 12+6= 5+2= 50+2= )2.仔细观察说一说(课件出示看图题目,指名回答)。
(三)指导观察,探索新知1.我开门见山问:同学们,还记得开学的第一天什么事情让你最开心吗?在学生的回忆回答中导入新课。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幅关于发新书的情景图,一边说一边出示例1主题图上部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到底发现了哪些数学秘密呢?(出示主题图)你能把你从图上看到的物品和数据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吗?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主题图下列两个问题:指名说出两个问题的算式分别是什么,明确35 + 3和35 + 30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算式。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1~6年级)介绍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1~6年级)介绍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卢江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有关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长期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多套教材,在这一次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社坚持“为基础教育铺路架桥,向新世纪献一流教材”的办社宗旨,又为大家奉献了一套崭新的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设计思想,研究和编写的思路;②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是如何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的。
③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
使大家对这套实验教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便于在实验教学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教材的研究和编写人员由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大学教授、特级教师、教研人员和长期从事教材研究编写工作的编辑人员组成教材编委会。
(编委会成员在教材的后边写有。
)编委会主任是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刘意竹,副主任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卫国和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主任卢江。
教材编委会聘请了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丁尔升教授、著名学者郑毓信教授和老一辈小学数学教材专家李润泉编审为顾问。
教材主编是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研究员、编审卢江和副研究员、副编审杨刚(小学数学研究会的秘书长)。
很多富有经验的教研员、特级教师、小数专家目前正参与教材的研究编写。
实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在实验教材的研究编写中,我们注意坚持两个基本原则:1.在努力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1)创新,就是教材的编写要以《标准》为依据,尽量体现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在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呈现方式上努力展现新的面貌。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乌丹镇中心小学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课程名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设计教师:黄艳红授课时间:大约65课时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从学生方面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从学习内容看: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教具、学具准备:1、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教师和学生收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实物,如药盒、牙膏盒、化妆品盒、积木等。
2、演示分数用的教具3、其他教具教师可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
如教学体积时准备1立方米、1立方分米模型,容纳1升、100升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
课程目标:通过本册书的学习,你将能: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之间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一、倍数和因数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
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4)教学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
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材料辽河一小刘扬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书内容。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说起。
一、说课标课程目标:(一)学段目标我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方面说起。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2、数学思考: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能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3、解决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能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二)学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4.在具本生活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5. 能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会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6.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与表内除法,会口算万以内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课件
教师根据教材和课件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 教学和评估教学效果。
网络资源与多媒体素材
网络资源
互联网上与四年级下册教材相关的各类资源,包括在线课程、教育网站、论坛 等,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多媒体素材
与四年级下册教材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可以用于课件制作和教学 演示,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
ABCD
角色扮演
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表演和协作能力。
课堂游戏
设计有趣的课堂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学习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学生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
引导学生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课本 中所描述的事物或场景。
信。
数学
01
02
03
04
数与代数
学生将学习整数、小数、分数 、百分数等数的概念,掌握四
则运算和简便算法。
图形与几何
学生将认识各种平面图形和立 体图形,学习图形的性质和特
征,培养空间观念。
概率与统计
学生将了解概率和统计的基本 概念和方法,学习如何收集、
整理、分析和呈现数据。
数学思维方法
学生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 养数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英语
词汇与语法
学生将学习常用英语单词和短 语,掌握基本语法规则,提高
英语表达能力。
听与说
通过听力训练和口语练习,培 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提高 英语交际能力。
阅读与写作
学生将通过阅读英文文章和写 作练习,培养英语阅读和写作 能力。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隆德县好水学区杨德智一、主要内容(一)数与计算●四则运算(第一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四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包含两部分内容:●整数知识的一些整理到四上整数的教学(认识、运算)已经结束,有必要对整数的运算顺序、运算定律等知识进行总结概括,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四则运算:主要对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总结。
原来混合运算的顺序有自己的线索:从连加、连减、乘加、乘减→连乘、连除→两头是乘除中间是加减的。
应用题也有独立的线索,两者紧密相连,到高年级一般前一单元是混合运算,后一单元是应用题,这样安排有一定的道理,先独立成章说明运算顺序,再在解决问题中,再按规定的运算顺序列综合算式,互不干扰。
现按照《课标》精神,结合具体情景理解不独立成章,与数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结合。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主要对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总结,同时教学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认识在本套教材中分两个阶段:(1)三下,初步认识小数。
结合学生熟悉的十进复名数,如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并进行简单地加减计算。
是感性认识阶段,虽涉及到小数的意义,但没有涉及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
(2)本单元系统认识小数,从小数的产生、意义、性质、大小比较等角度来认识。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第一阶段“小数的初步认识”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概括其法则。
(二)空间与图形●位置与方向本套教材主要教学用两种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即极坐标的思想。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角形 边的特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一上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这里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研究边角的关系。
(三)统计 ~ 内角和等于180°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经历统计的过程。
➢ 单式、复式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以1代2、5) 平均数本册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五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课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使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02
教学内容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方法。
知识点2
理解比例和比例尺的概 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
计算和应用。
知识点3
掌握圆柱和圆锥的表面 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4
,与教师保持沟通。
共同辅导
02
家长可与孩子一起学习、练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提高学习效果。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03
家长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
持。
06
结语
总结与反思
内容总结
本课件涵盖了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分数、小 数、比例、百分数、面积计算等内容。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 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利用实物或模 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方法2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 交流、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方法4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
高课堂效率。
03
教学资源
教材与教辅材料
学习态度与习惯
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 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 等,评估学生的学习习惯 和自律性。
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思路和 方法,评估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评价内容与形式
平时表现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课 堂测验等方式,评的形式,全 面评估学生对本学期所学 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 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认识负数教学内容: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
(板书:相反。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二、教学新知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
“+”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
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
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1
教材分析
乘 法
目标分析
分
教法学法
配
教学过程
律
板书设计
2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4
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法 (二)说学法 1、自主探究 2、学以致用
5
教学流程图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
知识应用
新课学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
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乘法分配律
第一步:温故而知 新
教 学
125×8 25×4 25×6×4 8×7×5
过
程
7
第二步: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 学 过 程
8
第三步:新课学习
例3:一共分25个小组,每组里有 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 浇树。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活动?
不变。这叫做 乘 法 的 分 配 律。
11
第四步:知识应用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是:
讨论归纳:
(a + b)×c = a×c+b×c
12
你们知道吗?
(a+b)×c=a×c+b×c
逆运算
a×c+b×c= (a+b) ×c
13
第五步:课堂练习
1Hale Waihona Puke 我是小法官。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 ×6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 封闭曲线,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等。植树也有不同情况,两 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而另一端不栽,或是两端都不栽。
如:例 1 是一条线段的植树而两端都要栽的;例 2 是两 端都不栽的;例 3 是封闭曲线(方阵)中植树问题。
移动。 ②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上进率,将小数点向右
移动。 五、第五单元“三角形” 本单元教材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增加了三角形任意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图形的拼组等 几个内容。
1.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只看一组边 的情况就下结论,这是不全面的。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多操作 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2.内角和是 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这有 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因此,应让学 生理解“内角”、 “内角和”。对这一结论要分别对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操作实验。不要讲外角,以免加 重学生负担。 3.图形拼组。 本单元的图形拼组,只限于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 形,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点,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4.了解密辅。 “生活的数学”介绍了平面图形的密铺的知识,只是初步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六边形可以用来密铺。无论是 什么样的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 对于这一概念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不要拔高要求,在五年级 上册教材中还要继续认识密铺的平面图形。 六、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般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在第一单元已学过混合运算和第三单元的运算定律与 简便计算,在后面的教材中不再出现“混合运算”的单元了,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引 导学生由旧知自主探究新知,体会其在小数中仍然适用(有 的还要用到减法的运算性质)。 2.需注意的例题。 练习十八 7 题,是训练学生从现实生活发现并提出简单 的数学问题的练习,如果学生提出“1998 年城镇的居住面积 是 1978 年的几倍”时,因为学生还不会小数除法的笔算,可 以用计算器计算,也可以估计。 七、第七单元“统计” 本单元主要是在学生已掌握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 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 1.练习时以整数为主。 学生在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要多练习数据是整数 的,从教学实际情况看,数据是小数的学生找起来比较困难, 主要是找的不准确。有些虽然是整数,但频数比较大(一格代 表数比较大),实际数据在格中,学生只能估计找,也容易出 错误。 2.需说明的例题。 增加一些例题 (P109)2001 年到 2002 年折线情况 (平
四年级下册
本册教材在四则运算单元,改进了四则运算的编排,降 低了学习的难度;注重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丰富了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加强了统计知识的教学;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本单元改进了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的编排方式。 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两个 单元,而“四则运算”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顺 序,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 意义”,没有进行语言概括,简化了数学内容,降低了学习的 难度。 一年级上册出现了“加减混合运算”,二年级上册出现了 “乘加、乘减运算”,二年级下册出现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 运算,本册的四则运算,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较为系统地介绍 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样编排使学生逐步体会、理解 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分散了教学难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本单元从解决问题出发整理四则运算的顺序。 例 1 呈现了学生的解决方法,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 序。例 2 呈现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 序,关键是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一定让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 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顺序计算。计 算法则教师要总结,学生也一定要总结,但不一定要写出来, 语言描述只要合理就可以了。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书 上没有“计算法则”黑体字,不敢讲计算法则,也不让学生总
2.以教材为主,不要增加难度。 因为学生是在解决问题、分析、思考过程中,发现不同情 形的规律,抽象出数学模型,体验数学思考方法在解决实际 问题中的应用,因此,不要对例题进行过多的变式,提高问题 的难度。目前一些公开课、表演课、示范课,在教学内容中有 要求过高的现象,给学生加重了负担,教师也不知所措。所以 老师一定以教材内容为主,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 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1.如何理解:“段+1”或“段-1”。 如:10 米小路,每 2 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栽几 棵?
从图中知道,10 米分成了 5 段 (每段 2 米),但要栽 6 棵,为什么?10 米÷2 米=5 段,也就是 5 个间隔, 但是却有 6 个间隔点。把间隔点与棵数对应起来,栽树的棵 数正好是间隔点数。如果两端都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正好是 间隔点数。如果两端都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平均分的份数 (间隔数)多 1,所以两端都栽是“段+1”,两端都不栽是“段1”。一端栽的棵数和段数相等。找出规律后,再学习其他内容 就比较容易了。
2010 01-A
教育实践与研究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57
的),为今后学习折线统计图做一些铺垫。 八、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例,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
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植树问题通常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
结、理解计算法则,这是不妥的。 例 3 是积(商)之和(差)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例 4 是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体会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 法也不同,计算的步骤也不一样,有些实际问题用三步计算 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例 5 后系统地总结四则运算 的顺序,要重视四则运算脱式书写的指导。
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学生已有了“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认识八个方 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方向的角度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 念。在学习本单元前应做到: 1.要熟练掌握八个方向。 2.准确判断。 学生对如何准确判断位置往往感到困难,如例 1 中 1 号 检查点在东偏北 30°的方向上,也可以说北偏东 60°的方向 上,这要看图中给定的角度,练习三 2 题就是这样的题。但是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生活中一般是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 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如例 1 一般说成“东偏北 30°”。 3.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①要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 ②在图上要标出表示实际距离的单位长度的线段。 4.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如例 3)。 三、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与以往教材相比,把五条运算定律相对集中于一个单 元,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 的应用,使学生的技能向技巧发展,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化,改变了以介绍计算技巧为主的倾向。 1.五条运算定律。 在以前的教学中已有接触,本单元是系统总结,教学中 要注意只出结果的倾向:如:40+56○56+40,就得出:两个加
2.简便计算。 首先明确这不是运算定律的应用(运算定律只在加法和 乘法中应用),在减法和除法中我们称作运算性质。 ①例 1 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 的和。 ②例 3 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 的积。 在练习中,由于“怎样简便”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的 具体情况不同,采用何种算法,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根据 有关知识经验对算式变形进行计算,也允许学生按运算顺序 进行计算(通常称没有简便计算)。 四、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理解小数 的意义,为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1.小数的意义。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因此,教材 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表示的道 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 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 用小数来表示”。 2.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对涉及十进分数感到困难,教师要借助十进关系 (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 3.小数的读法(不要求学生写出)。 4.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中,“扩 大……倍”“缩小……倍”的表述,在小学阶段理解是:扩大几 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考虑到与中学的衔接,本 套教材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 倍”“缩小到……分之一”。 学生没有接触到系统分数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也比较抽 象,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材借助直观的形象图来帮 助学生理解,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在学完例 6、例 7 后,再反过来利用直观的面积图加深学生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5.小数的性质。 只有在小数末尾添 0 或去掉小数末尾的 0,小数的大小 才不会改变;小数中间的 0 不能去掉。 6.关于名数的改写。 关键是确定单位间的进率,然后再确定是扩大到多少倍 (乘上进率),还是缩小原来的多少分之一(除以进率)。 许多教师总结出: ①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将小数点向左
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已有了基础。提示学 生怎样画得又对又快呢,只要找到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就可以了。
2.旋转的含义和性质。 例 3 通过观察,认识怎样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通过钟 表“指针从‘12’到‘1’是怎样旋转的”,说明指针是绕 O 点转 动,这种现象是旋转,不要求学生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总 结和概括(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 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 叫旋转)。 关于旋转的性质是通过风车转动后,每个三角形有什么 变化,从三角形旋转方向、边的长度和角度三个方面来说明, 旋转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变化了。 虽然这部分知识不要求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变换的特征, 但也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避免学生在操作和画图时出现不 规范的情况。 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1.本单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一些名词称呼。 能被 2、5、3 整除的数的特征称为 2、5、3 的倍数特征,公 约数为公因数,最大公约数为最大公因数。 2.本册教材删去了整除的数字化定义。 借助整除的模式 na=b 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不 强调让学生必须会叙述“a 能被 b 整除”“b 整除 a”,只要学 生理解就行了,知道因数、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 单独存在。 3.教学因数和倍数。 教学时只引出乘法算式,说 2 和 6 是 12 的因数,12 是 2 的倍数,也是 6 的倍数。(不必通过 12÷2=6 得出 12 能被 2 整 除,说明 2 是 12 的因数,12 是 2 的倍数。再通过 12÷6=2,得 出 12 能被 6 整除,说明 6 是 12 的因数,12 是 6 的倍数。)教 材安排目的是为了简化叙述和记忆的过程。一个数的因数求 法,可以有序地列出积是两个数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除 以除数等于商的算式。 4.在本单元所涉及到的数都是整数。 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负整数,因此本单元的整数与自然数 同义。本单元研究的内容一般不包括 0。 在教材第 17 页介绍偶数时,只作知识说明 0 也是偶数, 为了和今后中学教材衔接,教材依据不同情况进行特殊处 理,讨论质数、合数也不包括 0,研究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要 考虑 0。 5.短除法。 本单元分解质因数的内容为正式教学内容,但不讲解短 除法。短除法只是做为一种方法技能在 P24“你知道吗”进行 介绍,供学生阅读参考。 6.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 允许学生采用多种的方法解决,将这部分内容移至“分 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 由于这一单元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高,学生学习时 理解困难,容易混淆,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不注意讲清概念的 本质,让学生死记硬背有关概念或结论,在考核时出现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