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四调考试试卷(含解析)
2019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历史四调试卷(含解析)
2018-2019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历史四调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 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B. 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 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 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2.重视品行的孝廉察举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东汉初年,政府开始实行“授试以职”制度,无论是孝廉察举或公府辟召,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
这种变化()A. 强化能力考察的因素B. 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C. 能够增强社会流动性D. 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3.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
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
”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B. 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C. 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D. 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4.《清实录》载:“礼部奏,请准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从祀先师孔子庙廷。
从之。
”这表明清政府()A. 肯定了晚明思潮的进步性B. 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C. 放弃了“尊满抑汉”的国策D. 继承了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5.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寄居。
但是,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中国民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B. “华夷之辨”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C. 《南京条约》是一份不平等的条约D. 广州自古缺乏开埠通商的历史传统6.1904年,钱穆进新式小学--无锡荡口镇的国语学校,受到的一大观念冲击就是老师钱伯圭告诉他:《三国滇义》等书可勿再读,冈为此书开首即云“天下台久必分,分久必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
它的西南面和西面,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
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
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
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
材料二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
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 (19)世纪末,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20世纪初后者超越了前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的傲慢和自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
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正是他们提供了促进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动力,这一运动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
这反映了该时期( )A.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B.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2.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六七十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
这一变化( )A.有利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B.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C.推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D.表明清朝政府已认清形势3.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评价:“太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锻炼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除了一百年后中国借来并加以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那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B.具有落后性、局限性C.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D.对基督教进行了中国化诠释4.曾国藩在评价外国人代管海关并精确地将关税上交清政府时曾感叹“彼虽商贾之国,颇有君子之行”。
上述现象说明曾国藩( )A.崇洋媚外的思想根深蒂固B.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较深C.意识到海关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D.主张深入学习西方实现富国强兵5.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西藏面临西方入侵、中国领土将再次被割让的危急关头,张荫棠挺身而出,上书清政府,要求整顿藏政、挽回主权,随后受命入藏任“查办藏事大臣”,并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汉族驻藏大臣。
这反映了此时的清政府( )A.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危机B.仍秉承传统的选才思路C.积极采纳汉族官员的主张D.进一步扩大地方的自治权6.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多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
【历史】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第I 卷(选择题共48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l分,共48分。
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贲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答案】:D【分值】:(1分)【解析】: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能力。
题目中的陈述“封邦建国”反映的是分封制度,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强调的是分封制有突破血缘观念的作用,同时把不同的人群纳入统治集团。
只能是说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度类似于西方的分权制衡。
所以把有④的都排除。
【考查方向】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关史实的理解。
【易错点】不能准确分清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区别,分析题干信息不全面。
【解题思路】:结合“封邦建国”、“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强调的是分封制有突破血缘观念,吸收不同人群组织国家政权的作用, A、B与题意无关,C材料没有体现,故应排除,只有D符合题意。
2.公元前127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
这一规定()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 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答案】:C【分值】:(1分)解析:本题为表属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认再现能力。
题目中的陈述映的是推恩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表述“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与史实不符,。
所以把三项都排除。
【考查方向】推恩令相关史实的理解。
【易错点】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和推恩令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
河北省衡中同卷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 历史试卷
河北省衡中同卷2024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祭坛,由直径不同的三个同心圆逐渐升高形成了三层台阶,良渚文化的福泉山祭坛呈阶梯形的上下三重结构。
其祭坛周围都埋有大型墓葬,坛上都发现有祭祀遗存。
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出现了早期文明曙光B.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C.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D.铸就了一体化文明格局2.秦汉时期,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县级地方政府,称为“道”。
秦汉通过这种特殊的统治制度,使一些不太适宜或不太愿意接受郡县制的民族,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接受了政府的统治。
由此可知,秦汉的“道”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B.防止了少数民族割据和叛乱C.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D.发展为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3.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国有制形式大行其道,比如曹魏的大规模屯田,但这是战时体制的产物。
在社会相对安定后,西晋占田制的推行逐渐回归到土地私有。
北魏推行的均田制,也不得不加入一些土地私有的内容。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土地私有A.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蔓延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D.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4.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段,隋炀帝时期全国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蘩务殷”,其出产的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
这表明隋唐时期A.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B.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C.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D.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5.下表为元明两代部分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情节梗概。
这反映了角色情节梗概剧作萧淑兰萧淑兰求爱张世英,张世英拒绝并云:“女[元]贾仲明《萧淑兰情寄人家不遵父母之命,不从媒妁之言,廉耻不拘”菩萨蛮》卓文君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相爱,受阻挠后私奔,文君为相如驾车,并有台词“为先生御车妾之幸也,男尊女卑,夫唱妇随”[元末明初]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李云英李云英的丈夫从军后不知所踪,亲友规劝其再嫁时以“烈女不更二夫”为理由拒绝[元]李唐宾《李云英风送梧桐叶》A.经济发展下市民文化的繁荣B.社会环境宽松催生批判意识C.戏剧作品蕴含社会教化功能D.政府极力维护理学的正统性6.魏源在修《海国图志》时将各国分册页制图,“每图一国,山水城邑,钩勒位置,开方里差,距极度数,不爽毫发。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四月大联考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四月大联考试卷(含解析)1.他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
他还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
由此可知,“他”A. 阐述了万物平等观念B. 阐述了辩证法观念C. 反对现有制度与秩序D. 强调认识的客观性【答案】A【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和材料“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绝对性的统一”可知,这符合庄子的“齐物论”思想,即万物平等观念,A项正确。
材料抛弃相对性,强调绝对性,与辩证法相悖,B项排除;材料信息未谈及庄子对现有制度和秩序的态度,C项排除;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未强调认识的客观性,D项错误。
经济政策(部分)2.如表是西汉时期先后推行由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期A. 经济政策不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人B. 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经济正常发展C. 商业政策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D. 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发生了重大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和表格中高祖、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内容可知,政府经济政策的着眼点是恢复经济,而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内容是加强对经济控制,着眼点是充实国库,打击商业资本,故D项正确。
汉武帝推行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排除A项;文帝时期的措施并非抑商,排除B项;材料中商业政策无法体现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排除C项。
3.杜甫在赠与好友曹霸的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为显示对曹霸特别的敬意,开头的第一句就是“将军魏武(魏武帝曹操)之子孙。
”苏轼说:“在酒馆里,会有许多说评书的说到三国,听到曹操胜利,人们会哭。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A.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不同B.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C. 历史真相随时代变迁日益清晰D. 普通民众对官修史书缺乏信任【答案】A 【解析】【详解】由材料“杜甫……为显示对曹霸特别的敬意,开头的第一句就是‘将军魏武(魏武帝曹操)之子孙’”可知杜甫非常尊敬曹操及其后世子孙;而据材料苏轼说“听到曹操胜利,人们会哭”可知,宋代民众对曹操没有好感,原因是不同时期人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存在差异,故A项正确。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四调考试试卷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
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
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收诗歌最终经孔子编订而成。
据此判断以下不可能在《诗经》中出现的是A.《唐风》B.《陈风》C.《郑风》D.《赵风》3.《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圉古代科技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D.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4.《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8.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出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
”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明清实行“田赋证银”9.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铅州数量,这表明当时A.政府在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10.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11.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20—1911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图
观察上图,提取两项19世纪有关广东地区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广东地区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的增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增多。
说明:国门被打开,并日益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人侵,国内局势动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手工业衰落;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城市化进程往往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
【解析】
【详解】信息:广东地区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的增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增多。
说明: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据材料“1820---1911年”可知,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的国门被打开,由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中国近代工业兴起;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日益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应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及相应的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角度分析。
【标题】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试卷历史试卷
【结束】。
(新高考)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四调考试试题
(新高考)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四调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巻(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共22小題,每小题2分,共4分,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莽出土情祝,表中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等级观念逐渐产生B.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C.劳动生产水平日益提高D.私人占有财务和商品交换2.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上的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投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将该事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3.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6次,向齐、晋等国朝聘30次;滕、薛等国朝聘鲁国超过30次。
相反,周桓王在位二十多年,曾五聘于鲁。
这些现象突出反映了A.鲁国在封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B.周王室的影响力已不复存在C.朝聘成为维护礼乐秩序的手段D.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4.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置犍为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
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
这些措施A.说明集权趋于弱化B.体现出王国问题更加严重C.有利于汉代疆域的拓展D.反映出贵族政治再次复兴5.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
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与政治中心的转移密切相关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6.明朝万历年间常熟县令根据吴中风俗总结经验:“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儒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试题
衡水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
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C.两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2.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
”这说明 ( )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 D.-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 (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在出现时可能拥有较高权力4.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5.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6.右图印文为秦篆字体,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
此印是秦至汉初管理官田的印章。
这表明当时 ( )A.秦朝以来建立了森严的官僚政治B.汉承秦制汉代一贯采用篆体书法C.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7.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
某某中学09~10学年度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共8页,第Ⅱ卷共4页。
共100分,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其中1-35小题每题1分,36-40小题每题2分,共45分。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社会的重大进步,其最主要的理由是2.A.建立世袭制B.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C.建立了国家D.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4.在首都举行了册封仪式后,受封者率领军队、人民前往东方的封地,结果受到封地上的土著军队攻击,好不容易才将土著征服。
接下来的首要工作是筑城,以作为未来统治这个封地的基地。
请问这是哪一个时期的政治形势5.A.商朝初年B.周朝初年C.唐朝初年D.宋朝初年6.灌溉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是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节省了人力 D.灌溉不受水源的限制7.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的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8.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据《华阳国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10.A.都江堰B.X国渠C.隋朝大运河D.西门豹渠11.家中老人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12.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13.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14.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15.“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高三历史衡水四调选择题详解
高三历史·衡水四调选择题答案详解1.答案A【解析】分封制下的诸侯无论爵位的大小都是替天子镇守疆土,故选A。
分封爵位的不同不一定是按功勋的大小为标准的,因为分封的对象有三种,故B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商朝的制度,故C错误。
西周的分封制是按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而不是按照公侯伯子男来分封的,故D错误。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国”“邦”实际上是指诸侯国。
虽然诸侯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毕竟属于地方,听命于天子,是天子统治下的国家的一部分,排除A、C、D 三项。
根据材料可知,“国”“邦”是以宗族为基础的,B项正确。
3.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了丞相是如何发展演变而来的,通过“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我们可以知道丞相出现时可能拥有较高的权力,故选D。
有史料记载的丞相制度最早出现战国时期,故A错误。
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故B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西周礼仪制度的完善。
4.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及材料"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可知,此位思想家主张"依法治国",故应是法家的主张,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法家思想特点5.C【解析】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占有一定财力和人力铁犁牛耕(当时是二牛三人进行耕作)受到限制,而锸、锄适应了小农生产的需要,因此成为主导地位,故选C。
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的推广无必然联系,A错误。
铁犁牛耕更有利于精根细作,B错误。
耕牛的缺少是影响了牛耕的推广,但这并非是主要原因,D错误。
6.D【解析】“小厩南田”印章作为秦至汉初官方管理官田的有效凭证,说明政府对土地管理行之有效,但不能反映秦建立了森严的官僚政治,故A项错误;秦朝采用小篆作为官方标准字体,汉代时期出现更易书写的隶书字体,故B项错误;井田制在春秋晚期时期就已经瓦解,故C项错误;“小厩南田”印章作为政府管理官田的有效凭证,还存在管理公田的“右公田印”,说明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形式多样,故D项正确。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答案(full permission)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1—25:ACBAD BCCAB ABDAB BDCBD BBACA
26—48:BCDDB DADCC CCCAC CDDAB CDC
49.(1)特点:主体是乡里品行高尚有影响力的人;起源早,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职责掌乡村教化、凝聚乡邻;实质是民间自治,被纳入中央集权体系。
(8分)
(2)新特点:促进乡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分)
背景:“文革”结束,人民公社体制解体;改革开放深入;基层民主建设,法律制度保障村民自治;乡村建设面临困境,乡村社会精英流失,老龄化贫困化现象严重。
(8分)
50.(1)追求民族独立,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需要;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的需要;实行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的需要。
(6分)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6分)
说明:1982 年修订的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1999 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1世纪初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分)
51.(1)背景: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降低了行政效率;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4分)
(2)是建国以来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改变了原来不合理的(臃肿的)政府机构
结构;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提高了素质.;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8分)
1。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四调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新高考)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10:CBDCC BDCDB 11-22: ACBBB BCB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B AC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其中第23题16分,第24题16分 ,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共56分)
历史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倡导经济上的自由主义。(6分)(以上四个角度任意三个角度得6分)
25.(12分) 对议会军选择公开审判方式的历史解释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①说明审判发生的历史背景,如《大宪章》(或者英国有王在法下的民主传统)确立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原则;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内战中议会军取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俘等。(任意两个方面得4分)
结语:近代中国由动荡走向安定,既是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产物,更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向。(2分)
24.(1)以贵金属为财富标志的财富观,(1分)是当时商品经济和人文主义价值观发展的产物(1分),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的驱动因素,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4分)(本题是评述题,先陈述财富观的内容,再进行评价,评价要包括背景和影响)
(2)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财富观的内容从货币即财富,发展为劳动创造财富,对财富来源的探索,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4分)
(2)不同:董仲舒主张维护伦理纲常,反对变革;康有为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强调中国应建立君主立宪制度。(4分)
原因: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传入中国;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探索(6分)(本题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后来增加的角度,重点看经济方面)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6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根据对殷墟卜辞的研究,商朝“周祭”与“特祭”并行,轮番而又周而复始地对先公先王先妣祭祀的制度,称“周祭”;只针对某些祖先进行的特殊祭祀,称“特祭”。
由此可知,商朝A.宗法制度较为完善B.保留浓厚原始民主传统C.儒家礼制得到尊崇D.“天人合一”的观念盛行2.秦朝时,奏事有面奏和书奏两种形式,只有具备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才可以当面向皇帝反馈情况或请示皇命;书奏是具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规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
这一规定A.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B.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力度C.对地方形成有效的管理D.旨在维护皇帝至上权威3.史载,古国高昌原本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
640年,唐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来又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统辖。
自此以后,该地的土地自由买卖现象逐渐消失。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有利于回鹘发展B.国家经济重心向南方迁移C.经济区域化分工范围扩大D.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4.《徐霞客游记》中的《粤西游记三》记载:“既而又南一里,过按察司……转而西向后宰门内。
靖藩方结坛礼《梁皇忏》,置栏演《木兰传奇》,市酒传餐者,夹道云集,静闻果在焉。
”这一记载有助于了解明朝A.昆曲艺术的产生发展B.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C.地方监察体系的完善D.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5.19世纪40—60年代是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垄断时期,对于外报带来的影响,一代办报人戈公振说:“外报之目的,为传教与通商而宣传,其为一己谋便利,夫何待言。
当时教士与关吏,深入内地,调查风土人情,探刺机密,以供其国人之参考。
”戈公振的这番言论旨在说明近代在华外报A.旨在传播基督教教义B.推动了中国报刊业的兴起C.充当列强侵华的帮凶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6.20世纪30年代中期,四川地方当局曾拟议变卖成都皇城地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
试题重点考查:宗法制、《诗经》、古代科技特点、古代农业的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行省制度、明代宦官专权、顾炎武的思想、“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太平天国、五四运动、维新变法思想、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加入世贸、婚恋观变化、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题文】1.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
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
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中“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说明王国维认为现有宗法制,后才有分封制,B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不符合王国维的观点。
故选: 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的准确分析。
【题文】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收诗歌最终经孔子编订而成。
据此判断以下不可能在《诗经》中出现的是A.《唐风》B.《陈风》C.《郑风》D.《赵风》【知识点】Q1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诗经》【答案解析】D 解析: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由此可知赵风不属于《诗经》。
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诗经》中的“风”的来源的准确分析。
【题文】3.《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科技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D.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知识点】Q1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古代科技特点【答案解析】A 解析:从材料中“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编订农书的传统”可分析出古代科技发展为农业服务的特点。
故选: 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的特点的准确理解。
【题文】4.《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反映了铁器等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故选: 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的准确解读。
【题文】8.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出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
”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明清实行“田赋证银”【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解析】 B 解析:材料所提示的是国家要稳固必须要先养人,即稳定民心,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北魏至唐所施行的均田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经济措施。
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均田制的特点的准确把握。
【题文】9.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铅州数量,这表明当时A.政府在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答案解析】 C 解析:依据表格可知:表格只是表明贡绢施州的数量,并没有体现贡绢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排除A项;材料中数据体现不出“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B项排除;华北地区早就已有丝织业,D项排除;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华北60、70%以上的州都要缴纳贡绢,说明“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故选: 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材料的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10.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答案解析】 A 解析:西周分封制是周天子按宗法制血缘关系分封,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属于贵族政治;而秦汉之后的官僚政治地方官的任命则由皇帝决定,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故二者的不同为A项。
故选: 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的准确解读。
【题文】11.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作者认为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答案解析】A 解析:从材料中“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可分析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
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故选: 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元朝的行省制的特点的准确理解。
【题文】12.(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申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曰益规范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宦官专权【答案解析】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宦官权力不断增大的现象。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加强集权,防止大臣擅权,往往重用身边的人。
宦官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在这时通常会受到重用,宦官又利用自己的这种身份,假借皇帝的名义,作威作福。
从本质上来看,宦官专权实际上是专制统治的产物。
故选: 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明代宦官专权与君主专制的关系的准确理解。
【题文】13.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占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知识点】O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答案解析】D 解析: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深远,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B、C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
故选: 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14.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据此可知清初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解析】B 解析:从材料中“天下有四聚”可分析出A项“统一”说法有误;“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说法当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D项材料中无体现。
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15.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
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
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
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
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C.崇厚对外情况是无知的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答案解析】C 解析:长期的“天朝上国、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使中国人昧于世界大势,盲目自大,处处防范、提防,以致出现材料中崇厚的这种荒唐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