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3.2(地理)

合集下载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课时素养评价 4.3(地理)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课时素养评价 4.3(地理)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十四海洋与人类(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和深海采矿已形成规模,海洋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新的依托空间。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矿产分布在滨海地区的是( )A.石英砂矿B.多金属结核C.海底热液矿床D.天然气水合物2.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 )A.海岸B.海洋人工岛C.海上钻井平台D.海洋船舶3.海上工厂与陆地工厂相比,所没有的优点是( )A.不占陆地面积B.工厂主体小C.离加工原料地近D.建造及管理费用低【解析】1选A,2选C,3选D。

第1题,滨海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有滨海砂矿、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等;而多金属结核、海底热液矿床和天然气水合物均分布于深海地区。

第2题,海上钻井平台是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

第3题,海上工厂与陆地工厂相比,建造和管理的难度大,费用高。

4.随着影片《美人鱼》的热播,围海造陆工程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围海造陆()①可短期缓解土地资源紧张问题②可导致沿海滩涂面积变小,物种减少③会使海洋污染加剧,赤潮频发④会改变自然景观,对旱涝灾害影响不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D。

围海造陆可短期缓解土地资源紧张问题,但会使沿海滩涂面积减少,使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造成种类减少;围海造陆后,沿海地区污染物排放增多,使海洋污染加剧,赤潮频发;围海造陆会阻塞部分入海河道,影响了洪水的下泄,加剧洪涝灾害。

【补偿训练】据估计,海底石油蕴藏量约1 350亿吨,目前探明储量约200亿吨;海底天然气储量约140万亿立方米,目前探明储量约80万亿立方米。

在今天,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巨大蕴藏量,无疑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据此回答(1)、(2)题。

(1)海底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 ( )A.大陆架B.海岸带C.洋盆D.大洋中脊(2)下列海域中蕴藏有丰富油气资源的是 ( )①波斯湾②红海③墨西哥湾④北海⑤孟加拉湾⑥马拉开波湖⑦里海⑧日本海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⑤⑦C.③④⑤⑥⑧D.①③④⑥⑦【解析】(1)选A,(2)选D。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2(地理)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2(地理)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

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2.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河西走廊B.青藏高原C.三江平原D.江南丘陵【解析】1选C,2选A。

第1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根据地貌特点可知应为风力侵蚀形成的。

第2题,该地貌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特殊地貌,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微地貌类型。

下图为沙丘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沙丘形成原因,正确的是( )A.泥沙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B.泥沙在陡坡一侧被搬运,在缓坡一侧沉积C.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搬运作用D.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沉积作用4.下列关于该地沙丘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A.风力越大,沙丘坡度越陡B.缓坡沙粒小于陡坡C.缓坡一侧为迎风坡D.该沙丘所在地主导风向是西北风【解析】3选A,4选C。

第3题,缓坡一侧为迎风坡,风力更大,主要表现为搬运作用,而在陡坡一侧沉积。

第4题,风力越大,坡度越缓,缓坡风力较大,细小的沙粒多被搬运;该沙丘所处具体地点不确定,因而不能确定是西北风。

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

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

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

据此完成5、65.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B.海滨的沙滩C.岩石就地风化D.人为堆积6.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A.海水堆积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解析】5选B,6选D。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十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1选B,2选B。

第1题,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

第2题,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绍兴高二检测)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3、4题。

3.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但不一定相互影响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3选A,4选C。

第3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第4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而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新教材)【湘教版】20版《高中全程学习方略》必修一检测训练: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4(地理)

(新教材)【湘教版】20版《高中全程学习方略》必修一检测训练: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4(地理)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 )A.寒武纪B.奥陶纪C.志留纪D.泥盆纪2.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A.湖泊B.高山C.高原D.盆地【解析】1选A,2选A。

第1题,鱼类出现在奥陶纪,寒武纪还没有鱼类的出现。

第2题,鱼生活在水中,因此该地层形成时的地表是水域。

读地层分布图,完成3、4题。

3.岩层①、②、③、④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反映浅海环境的地层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3选A,4选B。

第3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

第4题,反映浅海沉积环境的是石灰岩。

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5、6题。

5.四种化石可以推断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 )A.①B.②C.③D.④6.图中两种化石之间能够体现地球演化规律的是( )A.②→④B.②→①C.③→④D.③→①【解析】5选B,6选D。

第5题,三叶虫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

第6题,始祖鸟是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一种;煤炭是古生代茂密森林埋藏在地下形成的。

【新思维·新考向】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

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在距今2亿年至3亿年,地球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冰期。

这次大冰期始于石炭纪末期,止于二叠纪中期,大约延续了一亿年,根据动植物化石和冰碛层的分析发现,这次大冰期主要影响南半球,被称为“南半球的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 ℃,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

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

(新教材)【湘教版】20版《高中全程学习方略》必修一检测训练:单元素养评价(五)(地理)

(新教材)【湘教版】20版《高中全程学习方略》必修一检测训练:单元素养评价(五)(地理)

(新教材)【湘教版】20版《高中全程学习方略》必修一检测训练:单元素养评价(五)(地理)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素养评价(五)(第五章)(90分钟100分)【合格性考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图1)。

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

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图2),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

读图,完成1、2题。

1.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 ( )A.耐寒B.耐旱C.耐风D.耐渍2.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旱灾B.水源C.大风D.障碍物【解析】1选B,2选C。

第1题,据材料可知,当干旱来临时,风滚草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说明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应为戈壁中的一种常见的植物,主要习性为耐旱。

第2题,据材料可知,其随风滚动,说明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

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置。

读图回答3~5题。

3.乙地的植被类型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4.造成丁地与乙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与降水B.地形与气温C.地形与降水D.人类活动5.丙地植被具有的特点是( )A.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B.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C.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D.树叶为针状【解析】3选C,4选A,5选C。

第3题,乙地位于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第4题,影响植被类型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丁地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气温高,降水量多,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丁地少,热量条件较丁地差。

第5题,丙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该植被的特征具有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的特点。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单元素养评价(三)(地理)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单元素养评价(三)(地理)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素养评价(三)(第三章)(90分钟100分)【合格性考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2019·天津高一检测)一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飞机平稳地飞行在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1、2题。

1.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所在的大气层,之所以适宜飞行是因为该层大气( )A.有若干电离层方便通信B.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C.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高D.气温上冷下热气流平稳2.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特点是( )A.对流运动显著B.水平运动显著C.上升运动显著D.下沉运动显著【解析】1选C,2选A。

第1题,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所在的大气层,之所以适宜飞行是因为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高。

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部分。

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是高层大气。

气温上冷下热,对流旺盛,不平稳。

第2题,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是对流层,大气运动特点是对流运动显著。

下图中各箭头符号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

据此回答3、4题。

3.吐鲁番比安徽宣城的纬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安徽宣城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箭头数值大小有关( )A.①B.③C.④D.⑤4.华北平原利用烟雾防冻主要是增强图中的哪个箭头数值 ( )A.①B.②C.④D.⑤【解析】3选A,4选C。

第3题,吐鲁番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弱;宣城是季风气候,阴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强。

第4题,烟雾可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增加大气逆辐射④,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减少冻害。

(2019·三明高一检测)中国首枚X射线天文望远镜“慧眼”在550千米高的近地圆轨道上,成功监测到引力波源所在天区,参与监测首个引力波电磁对应体。

(新教材)【湘教版】20版《高中全程学习方略》必修一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1(地理)

(新教材)【湘教版】20版《高中全程学习方略》必修一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1(地理)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2019·济宁高一检测)下面图a为某河流不同河段及其横剖面示意图,图b为某地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a中①~④处沉积物颗粒的变化规律是 ( )A.由细到粗B.由粗到细C.先变粗,后变细D.先变细,后变粗2.图b所示地貌景观,最有可能位于图a中的(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解析】1选B,2选A。

第1题,①~④处位于上游到下游不同河段,地势趋于平坦,河水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

第2题,图b地貌景观为瀑布,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上游,即图a中的①处。

(2019·嘉兴高一检测)如图为某地理研究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砾石景观常见于大河的( )A.下游泥滩B.中游凸岸C.上游凹岸D.入海口处4.下列地貌形态中与图中砾石滩成因最为相似的是( )A.风蚀蘑菇B.移动沙丘C.冲积扇D.花岗岩风化球【解析】3选B,4选C。

第3题,图示砾石景观属于沉积景观,常见于大河的凸岸,凸岸是沉积岸,可能有砾石沉积形成。

河源一般位于高山区,以风化、侵蚀作用为主。

凹岸是侵蚀岸,没有沉积物堆积。

入海口多是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景观,没有砾石沉积。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砾石滩存在于河流凸岸,河流沉积作用形成。

冲积扇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

移动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花岗岩风化球是风化作用形成。

(2019·北京高一检测)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5、6题。

5.图中灾害类型是( )A.干旱B.泥石流C.滑坡D.地面沉降6.该类型灾害(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解析】5选C,6选D。

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岩体或土体将道路掩埋,因此灾害类型为滑坡。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课时素养评价 4.2.1(地理)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课时素养评价 4.2.1(地理)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十二海水的性质(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能正确表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若上题选定曲线反映某月份大连港附近海域水温垂直分布图,则此时最有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地中海表层盐度最低B.印度半岛旱情严重C.叶尼塞河冰凌泛滥D.好望角湿润多雨【解析】1选A,2选D。

第1题,考查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的温度降低,故③④错误。

海水温度不是随着深度成正比例递减的,在0~1 000米深度内,海水温度随深度递减明显,在1 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中,基本保持着低温的状态,变化很小。

第2题,图中曲线①此时表面水温为25 ℃左右,此时北半球应为夏季。

此时地中海表面盐度因降水少,蒸发旺盛而较高,印度半岛夏季降水丰富,叶尼塞河凌汛主要发生在春秋季。

好望角在南半球,此时为冬季,好望角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湿润多雨。

看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回答3、4题。

3.上图中①~④四条曲线中表示海洋表面盐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4.上图中B纬度④曲线数字比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B.洋流C.大气环流D.海陆分布【解析】3选A,4选C。

第3题,世界大洋各海域的表面盐度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低纬度海区递减。

第4题,图中④曲线在赤道与副极地出现极大值,说明是降水量的纬度分布曲线。

④曲线数值在B 纬度即赤道附近比较大,原因是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下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

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20米先升后降,据此完成5~7题。

世纪金榜导学号5.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6.从图中可以看出( )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7.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 ( )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C.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解析】5选C,6选B,7选D。

【湘教版】20版必修一课时素养评价: 3.3(地理)

【湘教版】20版必修一课时素养评价: 3.3(地理)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十大气热力环流(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A.①B.②C.③D.④2.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 )A.大气受热过程B.水循环C.热力环流D.全球变暖【解析】1选B,2选C。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由于热水和冰块使得该地受热不均,冰块的近地面,烟受冷下沉,热水处,烟受热上升,高空中,烟从热水上空流向冰块上空,近地面由冰块流向热水,结合图示,②正确。

第2题,本实验演示的是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的空气运动,属于热力环流。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局地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

读城市风示意图,完成3~5题。

3.市区和郊区相比,近地面 ( )A.气温高,气压高B.气温高,气压低C.气温低,气压低D.气温低,气压高4.若在图中规划布局某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在(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5.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该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选择在( )A.市区B.农村C.远郊D.近郊区【解析】3选B,4选C,5选D。

第3题,由材料可知,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近地面形成高压,所以市区和郊区相比,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

第4题,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热力环流,风由郊区吹向市区,甲、乙、丁三地在热力环流内,丙在环流圈外;化工厂大气污染严重,如果布局在图中甲、乙、丁处,大气污染物会随风吹向市区,对市区造成污染;而丙地则不存在此种问题。

第5题,根据城市风形成原理可知,城市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近郊区造林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吸烟除尘等功能,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市区内人口密集,土地价格高,不可能是城市造林的重点,远郊及农村造林对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影响很小。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地理阶段素养检测卷一第一二章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地理阶段素养检测卷一第一二章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阶段素养检测卷(一)(第一、二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依据中国探月安排“绕、落、回”三步走战略,2024年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胜利着陆在月球背面。

2024年11月24日我国首颗地月采样来回探测器“嫦娥五号”在文昌航天放射场放射。

据此完成1~2题。

1.在月球背面可以观测到的自然现象有( C )A.日出前的黎明B.绚丽的流星雨C.白天的星空D.漂亮的极光【解析】日出前的黎明是大气对太阳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流星现象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旁边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绚丽漂亮的光辉,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这三者缺一不行。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因此不会有A、B、D项发生。

因为月球的表面没有大气,所以阳光不会像在地球上那样被散射,月球上即使在白每天空也是黑的,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被看到,C正确。

故选C。

2.可能对“嫦娥五号”航天活动产生干脆危害的太阳活动现象有( C )①高空极光②猛烈射电③强可见光④高能粒子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猛烈射电会影响地球电离层,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从而影响航天器放射;高能粒子进入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影响航天器放射。

②④正确。

极光与可见光不会对航天活动造成影响。

故选C。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四周的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

下图为天文学家公认的恒星四周“生命宜居带”示意图,横坐标表示行星距离恒星的远近,纵坐标表示恒星质量的大小。

读图,完成3~4题。

3.生命宜居带中,之所以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缘由是( D )A.宇宙辐射的强度较低B.行星的体积适中C.适合呼吸的大气D.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解析】据图可知,可居住带有肯定的范围区域,主要是行星距恒星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故选D。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4.1(地理)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4.1(地理)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读贵州黄果树瀑布图,回答瀑布属于水循环的 ( )A.降水环节B.地表径流环节C.水汽输送环节D.地下径流环节【解析】选B。

瀑布是地表流动的水体,属于地表径流环节。

2.对陆地水资源更新起重要作用的是 ( )A.海上内循环B.陆地内循环C.海陆间循环D.三种一样重要【解析】选C。

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但是所有环节只发生在海上,对陆地水资源的更新意义较小;陆地内循环水量较小;对陆地水资源更新起重要作用的是海陆间循环。

(2019·天津高一检测)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3~5题。

3.三大类水循环都必不可少的环节除降水外,还有( )A.水汽输送B.地表径流C.地下径流D.蒸发4.若甲地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则下列水循环环节水量可能增加的是( )A.①B.②C.③D.④5.下列有关水循环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调节不同纬度间的热量平衡B.使陆地淡水的总量不断增加C.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D.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解析】3选D,4选A,5选B。

第3题,水循环按发生空间范围不同,分为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包括:蒸发、降水;陆地内循环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海陆间循环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三类水循环都有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第4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甲地植被破坏,导致下渗量减少,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多。

第5题,通过水体的不断运动,使不同纬度地区热量平衡。

各种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水循环尤其是海陆间循环,联系了海陆。

地表径流(河流)通过侵蚀作用、堆积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下图为1978~2000年中国县级年均水灾频次图,回答6、76.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A.平原地区B.河流下游地区C.湿润地区D.外流区7.关于水灾多发区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植被破坏严重B.东北地区—大量开垦湿地C.黄土高原—连年气候异常D.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规模扩大【解析】6选D,7选B。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模块素养评价——等级性学业考试(地理)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模块素养评价——等级性学业考试(地理)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模块素养评价——等级性学业考试(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

读图,回答1、2题。

1.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温度条件B.恒星质量C.行星体积D.大气成分2.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应该是( )A.金星B.地球C.木星D.水星【解析】1选A,2选C。

第1题,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而恒星质量决定光热辐射强度和引力大小,故“生命宜居带”内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适宜的温度。

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

2016年7月31日晚上,月球玉兔车正式和大家告别,它在宇宙中工作了972天。

读图完成3、4题。

3.“玉兔”号月球车工作时的能量来自( )A.太阳辐射能B.核能C.太阳风D.风能4.易对玉兔车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的是 ( )A.太阳辐射B.太阳活动C.月球引力D.地球运动【解析】3选A,4选B。

第3题,“玉兔”号月球车上太阳能帆板的作用是为月球车提供能量,根据能量守恒,能量的来源只能是太阳辐射能,故其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A正确。

第4题,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扰动大气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石炭纪和二叠纪是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是()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解析】5选D,6选C。

第5题,图中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堂检测: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堂检测: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我国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

这里河网密集,水循环活跃,水生动物丰富多样,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该资料反映了(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南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D.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选B。

该资料反映了江汉平原地形、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下图,回答2、3题。

2.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水文B.生物C.地貌D.气候3.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A.aB.bC.cD.d【解析】2选B,3选B。

第2题,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3题,箭头b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

箭头a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箭头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两个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和地质B.气候和岩石C.气候和生物D.成土母质5.对①、②两种土壤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青藏高原B.②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C.①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海南岛中部D.②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解析】4选C,5选B。

第4题,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水热条件影响植被;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所以形成图中两种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和生物。

第5题,从图中①②两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来分析,①②土层深厚,②表层有机质含量较大,青藏高原是高山高原气候,降水少,植被稀少,不可能有这么厚的土壤;内蒙古东部是温带草原,草原植被覆盖,土壤有机质丰富,多集中于土壤表层;海南岛中部属于热带森林,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茂盛,有机质丰富,但分解快,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东北地区属于温带森林,植被茂盛,土壤有机质丰富,而且较深厚,符合①图。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同步练习: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同步练习: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同步练习: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水文B.生物C.地貌D.气候2.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A.a B.bC.c D.d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地形B.人类活动C.气候D.生物4.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5.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C.光热条件差D.水分条件差6.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7.7.以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A.地表河流少,多为内流河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流水侵蚀作用显著,风力侵蚀作用微弱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8.下列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下图为某大陆沿45°纬线在地质历史时期从古到今的四个阶段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导致该区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生物C.地形D.人类活动10.在④阶段,该大陆东侧最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某地因金银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植金银花,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1(地理)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1(地理)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2018年8月13日,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英仙座流星雨达到极大值,不少爱好者都扛着摄影装备走出城市,来到户外进行观测。

读流星雨景观示意图,完成1、2题。

1.流星体属于( )A.绕地球公转的天体B.绕太阳公转的天体C.绕行星公转的天体D.绕卫星公转的天体2.绝大部分流星体在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中燃烧掉了,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是( )A.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B.避免了地球上的生物遭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C.减少了流星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D.使地球表面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解析】1选B,2选C。

第1题,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它们都围绕太阳公转。

第2题,流星体在到达地面前在大气中燃烧掉,会减少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使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环境不遭受破坏。

(2019·扬州高一检测)“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项辉煌成就。

结合天体系统示意图,完成3、4题。

3.“神舟十一号”飞船属于图中哪个天体系统的天体( )A.甲—④B.乙—②C.丙—③D.丁—①4.图中丙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A.地球B.月球C.哈雷彗星D.太阳【解析】3选D,4选D。

第3题,据图可知,甲、乙、丙、丁依次为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④③②①依次为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神舟十一号”位于地月系中。

第4题,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

下图为三颗行星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上图所示天体系统的公转中心是( )A.地球B.月球C.太阳D.银河6.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有( )A.适宜的温度和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解析】5选C,6选A。

第5题,图示表示的是太阳系,其中心天体是太阳。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单元素养评价(一)(地理)

【湘教版】20版必修一检测训练:单元素养评价(一)(地理)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素养评价(一)(第一章)(90分钟100分)【合格性考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2018年11月1日23时5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1颗北斗导航卫星。

读图,完成1、2题。

1.“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相比( )A.发射前不是天体,发射成功后是天体B.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都是天体C.发射前是天体,发射成功后不是天体D.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都不是天体2.“北斗导航卫星”正常工作后,对其电磁监测影响最大的太阳活动是( )A.黑子B.耀斑C.日珥D.台风【解析】1选A,2选B。

第1题,卫星发射前在地面,不属于天体;发射后围绕地球运动,属于人造天体。

第2题,耀斑发生时,会产生大量带电粒子,到达地球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导航卫星的工作。

2017年9月15日,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探测器走向它生命的尽头,卡西尼号将冲入土星大气层,然后开始燃烧并且毁灭。

这样它就不会意外撞向土星的任何一颗卫星,也是为了避免它从地球携带的细菌污染这些卫星的环境。

完成3、4题。

3.“卡西尼号”探测器不属于下列哪个天体系统( )A.太阳系B.银河系C.总星系D.河外星系4.卡西尼号飞船最大的发现之一就是土卫二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这是人类首次在太阳系中发现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可供生命存在的环境。

那么其存在生命最有力的证据可能是 ( )A.土卫二自转方向适宜B.土卫二公转方向适宜C.土卫二地表下可能存在液态水D.土卫二距离太阳遥远【解析】3选D,4选C。

第3题,由材料可知,卡西尼号探测器冲入土星大气层,说明其运行空间位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所以卡西尼号探测器位于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而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等级相同,不包括太阳系。

【湘教版】20版必修一课时素养评价: 3.2(地理)

【湘教版】20版必修一课时素养评价: 3.2(地理)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九大气受热过程(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2019·扬州高一检测)图甲为李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能量最强部分是红外线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C.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D.④表示地面辐射2.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 ( )A.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削弱④【解析】1选C,2选B。

第1题,①是太阳辐射,能量最强部分是可见光;②表示被大气削弱了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第2题,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可遮挡太阳辐射,削弱②;不可能增强太阳辐射①;对地面辐射③和大气逆辐射④无影响。

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图1);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2)。

读图回答3、4题。

3.图1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A.防太阳暴晒B.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C.防病虫害D.防洪、防涝4.图2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 )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解析】3选B,4选A。

第3题,覆盖防寒,即阻断寒潮、霜冻直接接触茶树叶面。

第4题,熏烟能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测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一、单项选择题1.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天文环境发生诸多影响。

读图8,回答以下效果。

〔1〕以下对图8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A. 甲—水位下降B. 乙—改善局部气候C. 丙—添加D. 丁—减轻〔2〕图8反映了天文环境的〔〕A. 区域性B. 开放性C. 全体性D. 差异性2.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掩盖状况的一种遥感目的(-1≤NDVI≤1,负值表示空中掩盖为水、雪等,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掩盖)。

以下图为近15年来秦巴山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气平战争均降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向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15年来秦巴山区植被掩盖的变化趋向是〔〕A. 添加B. 增加C. 先增加,后添加D. 先添加,后增加〔2〕形成秦巴山区植被掩盖发作变化的最主要缘由是〔〕A. 降水增加B. 气候变冷C. 地形抬升D. 土壤贫瘠3.读以下资料和图,回答以下各题。

资料一:土壤是反映天文环境全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状况。

资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天文要素的关系。

〔1〕以下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生物是土壤矿物营养的最后来源B. 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发生关联亲密C. 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构成D. 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无机质多〔2〕关于地形与土壤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在峻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沉的土壤B. 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 地形是土壤构成中比拟生动的影响要素4.图中,A是绿色植物,据此回答题。

〔1〕图示内容形成的结果有( )①将无机物分解无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动化学元素的存在方式④把无机界和无机界联络起来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2〕图示内容表达了自然天文环境的( )A. 调理功用B. 平衡功用C. 全体功用D. 消费功用5.在开采煤矿时,要少量剥离表土,处置不当往往形成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这主要说明了( )A. 自然资源具有散布的规律性B. 自然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C. 自然资源具有联络的全体性D. 资源的开发应用与环境维护的统一性6.以下图为某设计师设计的〝蓄水菜棚〞任务原理表示图。

【湘教版】20版必修一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3(地理)

【湘教版】20版必修一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3(地理)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图中景观主要与流水沉积作用有关的是( )A.①B.②C.③D.④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解析】1选A,2选D,3选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

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石钟乳,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3题,景观④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4.台湾苏花公路东临太平洋,在地形上称“清水断崖海岸”(如图)。

其依山傍海陡峭的断崖景观,名列台湾八大景之一。

读图,“清水断崖海岸”地质作用强烈,其内、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 )A.地壳运动和海水侵蚀作用B.岩浆活动和海水沉积作用C.地壳运动和冰川侵蚀作用D.岩浆活动和流水沉积作用【解析】选A。

从图中看,该海岸的巨大悬崖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巨大断层,岩浆活动不会形成断层,因此排除B、D;冰川侵蚀多形成峡湾海岸,此处从图中看没有冰川侵蚀的痕迹,且台湾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能形成冰川,排除C。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世纪金榜导学号材料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南方喀斯特地貌以桂林山水最为典型。

(1)图中地貌景观的共同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提示:从物质组成、成因等角度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1~3题。

1.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
强了
( )
A.①
B.②
C.③
D.④
2.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 (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增强
3.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D,2选A,3选A。

第1题,根据箭头方向,图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大
二氧化碳浓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④对。

第2题,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①增强,即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②减弱;④增强;⑤减弱。

第3题,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数值大小有关。

②、③、④不是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5.夏季,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白天经常“晒水”(如图),以解决晚上洗澡的热水问题。

“晒水”时,覆盖在桶口的薄膜的主要作用是 ( )
A.增强a
B.增强b
C.增强c
D.减少蒸发
【解析】4选B,5选C。

第4题,图示a是太阳射向地面的为太阳辐射,b 为地面射向大气的地面辐射,c为大气的逆辐射。

第5题,“晒水”时,太阳可透过薄膜加热桶内水,水受热形成热空气向上受到覆盖在桶口
的薄膜的影响,把热气又返回到桶内;覆盖在桶口的薄膜,起到增强大
气逆辐射的作用,会加快桶内水增温。

(2019·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美国盐湖城热岛效应空照图”,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和原理探究问题。

据此回答6、7题。

世纪金榜导学号
6.据图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市区的空气温度白天小于夜晚
B.市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差值夜晚大于白天
C.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空气温度差夜晚大于白天
D.郊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白天小于夜晚
7.导致地面温度大于空气温度的主要原因是 ( )
A.削弱作用导致空气温度低
B.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C.保温作用导致地面温度高
D.地面依靠吸收大气辐射而升温
【解析】6选C,7选B。

第6题,读图可知,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表面温度、空气温度,白天空气温度波动较小,夜晚空气温度波动较大,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空气温度差夜晚大于白天;市区的空气温度白天略高于夜晚;市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差值夜晚小于白天;郊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白天大于夜晚。

第7题,从对流层空气的热源分析,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面温度大于空气温度。

大气削弱作用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使地面温度低,气温也随之降低;C、D都是地面温度升高的原因,空气温度也随之升高,并非是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的主要原因。

【新思维·新考向】
8.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世纪金榜导学号
(1)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辐射,②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
______________
_______辐射,③表示__________________辐射,④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辐射。

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2)倡导低碳生活,可以使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3)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

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大气温度升高,同时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增
强,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

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弱,气温低。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

第(2)题,倡导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而减少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即④减弱。

第(3)题,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使温度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温度升高,热量充足,从而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第(4)题,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

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为了防止太阳辐射晒伤,因此需要防晒霜;夜晚由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因此需要厚衣服来保暖。

答案:(1)①太阳②大气③地面④大气逆
(2)D
(3)③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4)削弱保温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