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合集下载

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货币均衡:又称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

一般而言,货币供求相等,就称之为均衡;货币供求不相等,则谓之失衡。

社会总需求: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社会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

社会总需求也就是一定时期社会的全部购买支出。

社会总供给: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

社会总供给也就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全部收入或总收入。

供应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

需求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入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

混合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大货币需要量,而是双管齐下,既搞供应型调节,也搞需求型调节,以尽快收到货币均衡而又不会给经济带来太大波动之效。

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交往所发生的货币收支总和。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记录。

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一个经济实体向另一个经济实体提供的实际资源的记载项目”。

经常项目通常分为商品、服务、收益和转移四项。

资本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一种,资本与金融项目是记录一国与他国之间资本流出和流入的帐户,它“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国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所有权变化或其他所有交易” (IMF)。

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

国际储备:又称官方储备,是指“可供某一经济体的中央当局用来满足国际收支需要的资产”(IMF),即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可随时用于稳定汇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付外债的对外资产,主要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课件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课件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货币供应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经济增长波动
货币供求失衡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导 致经济波动。
金融市场稳定性
货币供求失衡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影响市场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货币供应量
指经济中可用于交易和流通的货币总 存量,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创 造。
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扩张时货币需求增加,经济衰退时货币需求减少,导致 供求失衡。
政策干预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政府宏观干预措施可能导致货币供求 失衡。
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国际因素
国际收支、汇率波动等国际因素也可能影响国内货币供求。
广义货币供给
除狭义货币供给外,还包 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 。
货币供给的来源
中央银行发行现金
中央银行通过印制和发行 现金来创造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
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等业务活动创造 存款货币。
非银行金融机构
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给的影响因素
货币需求
指商品流通和支付过程中,社会 成员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货币供求与经济的关系
货币供求是经济运行的反映
货币供求状况的变化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同时经济运行状况也会影响货币 供求。
货币供求对经济运行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过多或过少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价 格水平等。
货币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
会影响国内货币供给。
CHAPTER
03
货币需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2011人行货币政策
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 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 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 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存贷款基 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 由3.25%提高到3.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 0.25个百分点,由6.31%提高到6.56%;其他各档次 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金融0902第二小组 夏 阳 郑凌荣 陈雨舟 董文澎 陈 瑶 李晶晶 邓文静 刘 原 吴婷婷 彭楚琪
央行的干预措施
通货膨胀:如为收缩供给央行卖出证券、提 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停止发放新借 款,对已到期借款不予展期,将未到期贷款 提取收回。 经济增长放缓:如为放宽供给央行买入证券、 下调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再贴现率,使商 业银行将票据贴现给中央银行时,可获得更 多的资金,增加可贷资金。


谢谢
在现实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各种政 策最终追求的目标,而货币供求是否均衡既是社 会总供求是否均衡的一种反映,又对社会总供求 的均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货币供求的失衡必 然引起总供求的失衡。
2011人行货币政策
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 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 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75%提高到3%;一年期贷款基 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81%提高到6.06%;其他期限档次存贷 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作相应调整。 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 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 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 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3%提高到3.25%;一年期贷款基 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6.06%提高到6.31%;其他各档次存贷款 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第四章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第四章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需求的实现手段或载体是货币,或者说,货币收
入决定了经济主体的需求。

2. 社会总需求(AD)
社会总需求是需求的加总,也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
社会总需求(AD)包括四大部分,即:消费C、投资 I、政府支出G、净出口(X-M),公式为:

AD=C+I+G+(X-M)
考察封闭经济,则出口因素忽略。
第四章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第一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第二节 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

回本章
第一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一、社会总需求与货币供给
二、社会总供给与货币需求
三、社会总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

一、社会总需求与货币供给
P
1. 需求的含义
D1
D2 D
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经济主体愿意并且能够购 买的商品或劳务。 需求是商品价格(愿意)和收入(能够)的函数
利率提高,导致总需求下降, 结果收入和价格回落
2.经济萧条的原因与治理
① 经济萧条一般指经济增长停滞,往往伴随着高失业 率、低产出、低投资、企业信心降低、价格下跌。 若不严格区分,也称经济衰退。 ② 其原因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③ 其治理的措施,主要是扩大有效需求。 ④ 从货币政策来讲,扩大总需求的办法是扩张货币供 给,降低利率,从而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扩张货币政策应对经济萧条、促进增长的原理:
MS 0 r MS 1 P AD0 AD1 AS
r0 r1
M0 M1
P1
Md M
P0 Y0 Y1 Y
图6:扩张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增加
图7:总供求的变动 利率降低,导致总需求上涨, 结果收入增长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对于货币需求,弗雷德曼最具概括性 的论断是: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 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 稳定,因而,货币需求也是比较稳定的。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 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是从黄 金到摆脱黄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 币的金融资产;从不能带来收益的货币到 可以带来收益的货币。
2. 然而,服务于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是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比如,2001年6月份起,人民银行广 义货币供给 M2 的统计口径中就增加了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3. 需要研究的是金融资产交易的需求应如 何纳入货币需求模型。这要求严肃的科学 论证。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1. 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 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称之为货币需求分析 的微观角度。
货币供给问题述要
1. 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 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 另一个侧面。
2. 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仍是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
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1. 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 M2、M3……进行划分的若干层次。
2. 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 和M1这两项大体一致。
3. 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 策的操作,也是一项重要要求。
外国和IMF的M系列
1.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 M3和Debt。
2. 日本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 +CD、M3+CD和“广义流动性”。
3. 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1991货币供给各 层次:M0、M2、M4、M4c和M5,没有 M1。
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 财富两类。人力财富很不容易转化为货币。 所以,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 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越大;而非人 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货币需求相对越 小。这样,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 w 与货币需求为负相关关系。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五、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区别:即货 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P337
六、市场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
在总供给给定前提下,市场供求失衡的直接后果, 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在典型的集 中计划体制下,并不能直接由价格表现出来,但矛盾 也会促使计划价格做必要的调整。
七、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货币扩张对潜在资源利用的三阶段内涵。 P339
八、紧缩效应
一般,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通过紧缩 货币供给解决;但并非任何情况下,单纯的紧缩都会 产生使总供求均衡的效应。
造成货币供给过多的微观主体行为:在投资饥渴和 软预算约束的情况下,货币供求的失衡则难以避免。 二、市场总供求 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
(16·3)
三、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货币供给是市场总需求载体,当货币供给适当时,货 币供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四、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是出发点。微观主体的货币 需求有其独立性,其总和在实际上并不总是等于由市场总 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
第十四章 货币均衡与 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求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Ms=Md;货币非均衡Ms≠Md。 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 的作用。
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收入变 量Y是货币需求的最主要决定因素,利率对货币供求则 起不了什么作用。

15.货币均衡和社会总供求

15.货币均衡和社会总供求

第十五章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货币的均衡问题,固然是指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

而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既相互对立,又互为依存,货币的均衡状况则是它们对立统一的结果。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则是货币的非均衡状态。

(一)货币均衡原理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关系是在货币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

货币的均衡过程大致为:由原有的均衡状态为起始点,其中某一变量首先变动而打破均衡,另一些变量随之变动而达到新的均衡。

货币运动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国民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变动,都会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货币的均衡关系发生作用。

因此,我们考察货币均衡问题,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哪些经济变量会对货币供求均衡过程发生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考察货币在宏观经济运动过程中与其他经济变量的综合平衡及协调发展的问题。

1.货币运动过程的内在均衡机制货币运动的内在均衡机制,决定着货币供求能够自动保持着均衡状态。

从货币的需求方出发,利率上升,公众出于对金融资产的收益或使用资金的成本的考虑,会增加在银行的存款或减少向银行的贷款,其结果,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增加而提高了实际存款准备率,使货币乘数下降;商业银行表现中央银行要求融通资金的数量减少,使基础货币增量下降。

反之,亦然。

从货币的供给方出发,基础货币与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乘数与存款准备率成反比例变化。

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量减少,或者存款准备率提高,都会使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减少。

商业银行出于其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一方面会提高存款利率以争取多吸收存款,增加其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会提高贷款利率以弥补增加存款利息支出而增加的增加成本。

反之,亦然。

因此,货币运动过程内部机制的自我调节,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主要变量的相互配合,能够自动保持或恢复均衡。

而就货币供求双方的关系而言,货币需求是主动方,而货币供给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货币总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而投放到流通界的。

在实际经济过程中,货币需求的增长出自于发展经济的需要。

第十二章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十二章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十二章货币均衡与总供求第十二章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是就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或者说是就封闭经济模型进行的讨论。

是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理论、机制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货币供求与市场间的基本关系。

具体而言,应该注意和理解以下一些问题:1、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2、货币均衡与利率的关系。

3、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的关系。

4、市场总供给对货币的需求。

5、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之间关系的归纳6、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第一节货币均衡与非均衡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Ms=Md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Ms≠Md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

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水平r0;或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

见图:3. 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即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供给成为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即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影响,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给。

见图: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一、市场总供求1.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市场总供给AS , 包括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总需求AD , 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2. 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二、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1. 市场总需求,其构成有四:消费需求C 、投资需求I 、政府支出G 、出口需求X 。

设总需求为D ,则:D =C +I +G +X2. 总需求的载体是货币。

如果由货币供给承载的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说明货币供给是适当的。

由于银行贷款调节货币供给规模,从而也说明银行信用的掌握也适当。

3.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这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银行信用予以弥补,或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 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 供应的货币总量。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现金和 存款货币。其中现金是由中央银行供给的,表现 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是金融机构供给的, 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 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 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货币的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 部门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 通常以Md表示。 实际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 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 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货币供求的概念
货币均衡,是指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与客观经济对 货币的需求量的基本相适应,即货币需求=货币 供应。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 必须借助于货币的运动,社会需求都表现为拥有 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即需求都必须通过货币来 实现。货币把整个商品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对应。
一方面,两者在量上并不表现为一一对应的关系。 另一方面,现实的需求不仅受支付能力的影响, 而且受需求意愿的影响。
2、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增加以后,可能通过两条途径影响总供给。 第一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存在可利用但尚未被利用的潜在 生产要素,潜在生产要素通过货币的作用,转化为现实生 产要素,形成生产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发展。 第二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可利用的生产要素都被利用、不 存在潜在生产要素时,则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并不引起实际 产出的增加,仅仅引起一般物价上涨,表现为名义供给的 增加。
3、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供给

货币银行学教学课件-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货币银行学教学课件-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需均衡的关系:商品市场上的商 品供给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货币供给;在货币市场上, 货币的需求 了对货币的供给;就社会总供需而言, 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形成对商品市场上的商品需求; 商品市场上的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一、货币供需失衡的校正
央行的任务:准确预测货币需求量;合理控制货币供 给量及在此基础上货币供给量的适量增长;灵活地调 节进入流通的货币供给量;为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提 供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的干预思路:权变法(逆经济风向而行的货币供 给控制)。经济运行中主要的冲击来自商品市场上的 各种干扰,其修复要经过较长时间,只有通过政府校 正才能较快慰平;
规则论(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控制)。在自然失业率下,国民经济运 行具有内在稳定性,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经济波动,经济发展与 经济政策都存在不确定性(如:知识的、外生变量的、认识上的、 时滞上的等),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具有彼此矛盾的多目标性,权变 可能加剧经济波动。“由立法 机关制定规则,命令货币当局来使 得货币数量按照具体的比例增长”(弗里德曼),当经济过旺时,货 币供给增长率低于货币需求增长,可以约束过旺;反之,当经济 过分萧条时,货币供给增长高于需求,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固定 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与最终产品的长期价格保持稳定为前提。
10、我国如何划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
凯恩斯均衡(供给大于需求的需求约束型)与凯恩斯失 衡
需求约束型经济中普遍存在非自愿失业和非自愿的 商品过剩。凯恩斯 均衡是指由有效需求所决定的非 充分就业均衡,相对应的凯恩斯失衡是指除凯恩斯均 衡之处的状态
科尔纳均衡(需求大于供给的资源约束型)与科尔纳失 衡
广义的均衡和正常状态下的均衡。前者 指短缺和滞存都不超过一定幅度时的均衡,后者指均 衡本身是一种正常状态。科尔纳均衡是一种广义的均 衡与正常状态下均衡的有机结合,习惯上称其为非瓦 尔拉斯均衡。科尔纳失衡是指短缺和滞存都 超过一 定幅度,或经济运行处于不正常状态。

金融学第12讲-货币供求与均衡

金融学第12讲-货币供求与均衡
• 弗里德曼(1956)对货币数量论进行了重新表述, 提出新货币数量理论。
– 将货币看作一种资产,从居民资产选择的角度出发研 究货币需求。
• 影响居民持有货币的因素:
– – – – 财富或收入:持久收入; 财富的形式:人力财富、非人力财富; 持有货币的预期报酬率;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 M/P=f(Yp,W;rm,rb,re,dp/(pdt);u)
• 政策主张:
– 单一货币规则:可以通过控制货币总量来治理通货膨涨。
12
5、货币需求的经验研究
•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分歧的三个经验问题:
– 货币需求对利率是否敏感?
• 实证研究发现,货币需求的利率由较高的敏感性,支持 凯恩斯观点。但是,并没有“流动性陷阱”的证据。
– 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如何?
• 理解货币供求均衡与失衡的经济含义:
• 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货币失衡的表现不同。 • 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供求均衡存在密切关系。
31
(二)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 货币均衡的两个分析视角:
– 货币市场上的局部均衡
• 局部均衡分析中,只考虑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均 衡。
资产 负债 法定准备金+20 贷款 +80 存款+100
• 获得贷款的企业将贷款如数存入银行。
资产 准备金+80 负债 存款+80
• 银行将其中16元存放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存款,其余64元 负债 放贷给企业。 资产
法定准备金+16 存款+80
19
贷款
+64
(一)存款创造
存款增加额 100.0 80.0 64.0 51.2 贷款增加额 80.0 64.0 51.2 41.0 准备金增加额 20.0 16.0 12.8 10.2

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

实证分析案例
案例一
01
美国货币政策与货币供求均衡
案例二
02
中国货币政策与货币供求均衡
案例三
03
欧洲货币政策与货币供求均衡
实证分析结论
结论一
货币政策对货币供求均衡具有重要影 响。
结论二
结论三
实现货币供求均衡需要综合考虑多种 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 业率等。
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货币供求均衡 的影响存在差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 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进而调节市场货币供求。
基准利率
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 水平,进而调节企业和个人的借款 和储蓄行为,调节货币供求。
公开市场操作
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等 金融工具,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 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制,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利率在调节货币供
求中的作用。
03
金融科技的应用
金融科技的发展为货币政策创新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例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经济形势和货币需求,为货币政策制定提
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依据。
金融市场发展对货币供求均衡的影响
金融市场发展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货币供求均衡产生了重要影响。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和 融资方式,使得资金流动更加便捷和高效,从而对货币供求关系产生影响。
02
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调整再贴现率
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 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取 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货 币供应量。

第12章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第12章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 1.理论创立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 2.主要内容:货币需求动机分析 (1)交易动机,人们持有货币首先满足交 易的需要,交易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存在稳定 的关系 (2)预防动机(或谨慎动机),人们为应 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2)将宏观总量作为考察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 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所分析,但却并 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源自 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 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 经济范畴的出发点。换了一个角度,就产生了质 的变化——扩大了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
(七)中国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投放的1:8公式
(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流通中的货币=8;
(2)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反映了商品供给
金额与货币需求之间的本质联系。
2.一个广泛流传的公式
·
·
·
·
M=Y+P V
其中,M· :供给增长率,Y· :经济增长率,
·
P
:物价上涨率。
总结: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以上是对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极其简略的描 述,从中可以看出如下的脉络: (1)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马克思 及其前人重视的是贵金属。不过到了马克思研究 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也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纸币 的规律。建立费雪方程式的时候,金币本身在视 野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 受到重视。至于凯恩斯所指的收益为零的货币, 明确是指现钞和支票存款;而货币主义所说的货 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简言之,对 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是从金到 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货币均衡
• 三、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 • 1、货币供求问题:在计划体制国家,货币供求均衡问 题的主要矛盾是货币供给经常偏多;在市场经济中,货 币供给过多与不足经常交替。 • 2、货币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问题:在计划体制国家, 不直接表现为价格和利率的变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直接表现为价格和利率的变动。 • 3、货币调控问题:在计划体制下,货币供求对比的调 节主要依靠计划方法和行政性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均衡与否的信号,而且还是 货币供求由失衡到均衡的调节杠杆。
第一节 货币均衡
• 4.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

如图:
• 结论 • ①货币供给作为内生变量,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 率,利率能成为由货币失衡趋向均衡的自动调节 杠杆。 • ②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 影响,但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给,利 率的变动能够作为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指示器。
第一节 货币均衡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 • • • • 七、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一)调整货币供给量 (二)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三)较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四)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三节我国对均衡理论实践
• • • • •
• • • •
一、我国对均衡理论的探索 1.改革前计划体制强调“平衡” 2.改革后反通胀的“平衡”观 二、我国的“三平”理论实践 是指在安排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保证财政收支平衡、 信货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 1.财政收支平衡了,就不会引出过多货币供给。 2.信贷收支平衡,是综合的货币供求均衡。 3.物资供求平衡,是基础的市场平衡。 三、开放的国内外均衡“三平+一平(内外)=四平”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 • • • • • • • 四、市场供求与货币供求 1、以MS货币供给、 Md货币需求、 AS市场总供给、 AD市场总需求分别 代表货币的供与 求、市场的供求关 AS为总供给曲线,AD为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 2、AS(市场供给)、AD(市场需求)、MS(货帀供给)、 Md(货币需求)的关系描述 • (1)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 偏小的货币需求; • (2)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不是等量的; • (3)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 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 (4)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影响; • (5)总需求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 纯控制需求,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目标。
第一节 货币均衡
• 1.物价:价格水平变化,会引起名义收入的上下波动,会 导致原货币需求和供给发生变化,失去货币均衡。 • 2.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贷币的均衡和非均衡更表 现为利率的变化。利率与社会公众的货币需求成负相关。 • 而对货币供给来说,利率越高,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储备 的机会成本越高、超额储备越少,货币乘数越大,所以 利率和货币供给呈正相关的关系。 • (五)利率对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作用(关系) • 1.利率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与供给呈正相关 • 2.利率是货币供求由失衡趋向均衡的自动调节杠杆 • 3.货币供给作为内生变量,与利率变动呈正相关关系
第一节 货币均衡
• 二、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状况 • 1.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我囯以年度贷 款增长率作为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替代指标,以国 民收入指标Y代表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中的收入变 量,我国1979年以前基本贷款的年平均增长率 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8%和 6.93%,前者快于后者几近1倍。 • 2. 一般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整体 的增长速度。
第十二讲 参考题
• • • • • 1.*简述物价水平变动对货币均衡的影响。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利率的关系 3.*扼要说明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4.*试述市场总供给与货币需求关系。 5.*试述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
第十二讲 货币均衡 第一节 货币均衡
• •
• • • •
一、货币均衡的实质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是指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必要量 的基本一致。这里的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 求之间的关系 (二)货币均衡的条件: MS=Md MS为货币供给; Md为货币需求 (三)货币非均衡的条件:MS≠Md (四)货币均衡的判别指标
• (六)货帀容纳量弹性 • 1.概念: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在一定时间内偏差而 不引起物价和利率的变化,能认经济运行所容纳和接受。 • 2.货帀容纳量弹性Me计算公式: • Me=经济增长率/货币供给量增长率 • Me=1时,表明货币供给量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 • Me<1时,表明货币供给量增长率超达国民经济增长率。 • Me>1时,为极端情况,到目前还没有出现过。 • 3.货币容纳量具有弹性的特点:为货币流通的调节提供 了回旋的余地,并且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还可以有意识地 超过客观需要量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推动经济的调整 和发展。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价上涨率 • A和B两个 • 由货币供给增 • 加形成的产出 • 率和物价上涨 • 率不同组合阶 • 段的界限.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 六、货币供给的紧缩效应 • 1. 当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压缩货币供 给,从而减少总需求,以求回复均衡,是国内外 常见的政策主张和实践。然而,其间有种种复杂 问题。 • 2. 在经济周期过程中,并不存在一种力量可以使 经济进程在碰壁之前约束其停止需求的过度扩张。 同样,危机后的萧条阶段,但往往却是伴随着加 剧萧条的紧缩过程。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控 制需求的效应,曾有颇高的估价。但实践经验证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 主要讲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关系 • 一、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MS与D) • 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银行贷款活动调节货币 供给规模,货币供给规模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 张水平。 • 二、社会总供给与货币需求(S与Md) • 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 币,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 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 产流程。这是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 点。 • 三、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Md与MS ) • 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能否使货币供给被流通所吸纳, 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 5. 而当需求扩张不是突发的,即正常生产已经 事实上是在需求扩张的支持下运作时,单纯的 紧缩,通常的结果是,总需求缩减,实际再生 产缩减,从而总供给缩减,供需的差额仍然不 能由于紧缩需求而取得均衡。 • 6. 至于紧缩的物价效应,一般情况下是直接的。 但从较长时间考察,如果紧缩也抑制了实际的 经济增长,那么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难以 缓解。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 3. 紧缩效应在集中计划管理体制下,这个问题 的解决理应较为容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 有实行类似体制的国家均长期存在总需求大于 总供给的局面。决策者虽然一再宣告解决这样 矛盾的决心,却一直没有能够解决。 • 4.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有一次成功的紧 • 缩经验,使过大的需求迅速下降并逐步恢复平 • 衡。但这是个特例。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
• 五、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 (一)面纱论——古典学派 • 货币对实际经济过程来说,象罩在脸上的面纱, 它的变动除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储蓄、 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部门的变动。 • (二)马克思“第一推动力”说法,他认为再生 产扩张的起点是企业对实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 购买。如果企业没有掌握足够的货币,或者不存 在订货刺激亦即需求的牵引,即使客观上存在可 以利用的资源,再生产规模的扩张也无从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