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国际城市”概念重塑

合集下载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作者:郭佳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2年第6期●郭佳就经济类的话题而言,中心城市发展是一个热门。

国内外大型城市的发展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经济结构转型、加强人才建设等。

通过对纽约、东京、香港、上海等五个城市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每个城市的发展轨迹都不同,得出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积极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强人才建设与城市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圈经济等。

一、纽约(一)发展历程16—17世纪,纽约并不是美国经济的中心,其经济地位并不能和费城与波士顿相比。

纽约真正发展于独立战争后,南北战争前。

独立战争后,美国虽然从大英帝国手中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但也因此丧失了对外贸易的权利,美国商船被禁止同西印度洋群岛进行贸易。

美国商人竭力恢复贸易、开辟新贸易途径,特别是开拓了与中国的贸易航线,获得了宝贵的经济发展机遇。

1814年起,纽约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服务的改进、制度的创新,获得了全美绝大部分的贸易市场份额,开始成为贸易中心。

无论是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美国本土,纽约都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特别是在纺织品贸易中,纽约占据了主要的市场。

由于纺织品是欧美贸易的大份额,纽约逐渐成为了贸易中心。

随着时间的积累,在贸易带动下,纽约逐渐成为服装、印刷、制糖、皮革、船舶、手工业的中心。

同时,由于资本的积累,纽约也成为金融中心。

银行、证券、保险业等纷纷进入纽约,也促使纽约城市的完善。

由于纽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逐渐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

(二)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出现了经济衰退。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美国经济结构调整。

二战后,新兴科技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长。

计算机、电子设备、通讯器材、医疗设备、飞机制造、导弹制造等行业逐渐兴起。

相比传统行业,新兴产业不依赖钢铁、煤炭、交通,更依赖于人才与智力。

因此,美国西部加利福利亚逐渐成为经济新兴地。

城市规划与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

城市规划与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

城市规划与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城市规划与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手段,对城市用地、交通、建筑、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而系统的规划,以实现城市的良好发展。

城市形象则指城市在人们心中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品牌价值。

城市规划与城市形象的紧密结合,对于塑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规划的作用与意义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于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城市规划可以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传承城市的独特魅力。

其次,城市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再次,城市规划可以通过科学的交通规划,优化交通布局,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城市规划还可以规范建筑风貌,打造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体验。

二、城市形象的重要性城市形象是城市品牌的核心要素之一,直接影响城市的知名度、竞争力和吸引力。

一个城市的形象,不仅仅是其宏伟建筑和迷人风景,更包括城市文化、特色产业等方方面面。

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够吸引各类资源的流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因此,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规划与城市形象的互动关系城市规划和城市形象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为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基础和保障。

合理规划的城市用地和建筑布局,可以提供充足的空间和场地,打造出美丽的城市景观。

同时,城市规划也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以便在规划过程中有效保护和传承。

而城市形象的打造也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动力和方向。

通过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等,可以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品牌的关系城市品牌是城市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形象和标识,是城市在经济、文化和旅游等领域中的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城市规划与城市品牌的关系密切。

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为城市品牌的塑造提供支撑和推动力。

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吸引优质资源和人才的流入,从而提升城市品牌的价值。

国际化城市的理论研究评价指标与经验启示

国际化城市的理论研究评价指标与经验启示

国际化城市的理论研究评价指标与经验启示作者:李俊许迪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年第04期一、国际化城市的概念发展国际化城市的概念雏形最早出现于1889年,德国学者Goethe将罗马和巴黎描述为世界城市,即当时最早的国际化城市。

格迪斯(Patrick Geddes)于1915年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概念,这是对国际化城市的最早洞见。

20世纪60年代以后,城市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错,由此引发了霍尔、弗里德曼、萨森等学者对国际化城市这一概念的交锋。

学界对国际化城市的诠释不尽相同,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衡量国际化城市的指标。

美国学者Saskia Sassen提出,国际化城市是指在劳动分工国际化、国际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具有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功能的中心城市。

这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国际化城市的概念。

二、国际化城市的理论研究对于国际化城市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对国际化城市概念的讨论,以弗里德曼、泰勒为代表的国外学者,提出了诸如世界城市体系理论、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理论,促使国际化城市相关理论的研究逐渐完善和成熟,使城市研究从局限于“国家城市体系内”的传统研究范式逐步扩展为“世界城市体系内”的国际化研究范式,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化城市的发展。

三、国际化城市的评价指标(一)国外评价指标对于城市国际化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研究不断进步更新,理论成果丰富,无论是基于识别性的指标体系,还是基于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指标体系,都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公认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1.单项指标法单项指标法是国外学者根据自身对国际城市的认识,提出的单一的识别性指标。

比如,Cohen在其研究中使用“跨国指数”和“跨国银行指数”两个指标来判别世界城市;BenDerudder&Frank Witlox则认为,基础设施规模能够反映国际城市的作用,因此提出用航空客运量来评价世界城市的地位。

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战略

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战略

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战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积极寻求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以提升城市的全球竞争力。

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战略成为各地政府关注和努力的重点。

本文将分析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和发展意义,提出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具体发展战略。

一、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和发展意义1. 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国际化大都市是指具备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能力的城市。

它不仅是一个经济中心,还是国际文化、科技、教育和创新的重要枢纽。

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更是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和国家形象的展示。

2. 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意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它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国际化大都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海内外人才集聚,推动城市人力资本的增值。

此外,国际化大都市还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经济集聚效应。

最重要的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提升能够为城市及国家争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机会,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

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1. 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化发展战略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和高端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提高城市的科技研发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从而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2. 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外优质企业进驻,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此外,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促进旅游消费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 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国际化大都市注重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能够打造出世界级的文化品牌,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艺术节,扩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外籍人士来访,并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具体发展战略1. 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基础。

城市更新国际案例

城市更新国际案例

城市更新国际案例
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老旧、落后的建筑和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活力。

许多国际城市都开展了城市更新项目,下面介绍几个成功的案例。

1. 巴黎:法国的巴黎市对市中心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其中包括对街道、广场和公园的改造,以及对公共交通系统的升级。

这些改造使得市中心地区更加宜居,吸引更多人前来游览和居住。

2. 纽约:美国的纽约市将一个老旧的码头区域改造成为了现代
化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名为“哈德逊码头”。

这个项目涉及到了许多
不同的建筑和设施,包括办公楼、酒店、公寓、公园和娱乐设施。

这个项目的成功使得该区域成为了纽约市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经济中心。

3. 悉尼: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在市中心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
更新项目,其中包括对市中心的公园、街道和建筑的改造,以及对公共交通系统的升级。

这些改造使得市中心地区更加适合居住和工作,吸引了更多人前来居住和投资。

这些城市更新案例都展示了城市更新的潜力和重要性。

通过对城市中老旧、落后的建筑和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吸引更多人前来居住、工作和投资。

- 1 -。

城市国际化指标

城市国际化指标

1、国际化城市的定义迄今为止,并不存在对国际化的统一定义。

《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等权威辞典都没有收录“国际化”词条。

目前,国外理论界很少使用“国际化城市”这一概念。

利用Google搜索,“internationalised city”仅32项,internationalized city”有515项,其中很多项都是从国内英文网站中搜索到的;在国外英文网站,上述用法非常少。

国际化城市并非国际通行的规范概念。

在英语中,与我们所讲的“国际化城市”相近的概念是“world city”(世界城市)或“global city”(全球城市),在Google中,前者搜索到30.5万项,后者搜索到3.6万项。

国际性城市与世界城市的概念,首次出现于英国学者霍尔(Peter Hall)的《世(1966年出版)一书中;以后美国学者沃尔夫(wolff)和弗里德曼(J.Friedmann)界城市》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对世界城市作了新的理论概括。

弗里德曼提出的世界城市七项标准引起了很大反响。

这七项标准是: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⑦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

世界城市是当今西方国家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一种模式与战略。

与一般城市相比,世界城市是在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的环境下,国际资本对全球经济进行控制和发挥影响的空间节点,也是国际移民的集散地,因此在整个全球经济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见《世界城市的经济形态与空间布局》2003年《世界经济》第7期)。

在国内,与“国际化城市”提法相近的有:“国际大都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国际大都会”、“国际性城市”、“全球城市”等等。

在Google中,这些词依次可分别搜索到9080项、35300项、17700项、15500项、5520项、2870项与2380项。

国际大都市的标准

国际大都市的标准

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国际化大都市"这个概念的起源,究竟是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的,还是英国学者霍耳在1966年提出的,无关紧要。

在中国,它业已成为一顶给城市加冕的皇冠,高于现有一切奖项,而且是一个城市有幸被视为伟大的城市的最佳搭配。

在全球化的深刻背景下和中国城市的"狂飙突进"运动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厘清国际大都市的人性化指标和必备条件,令城市的努力不致于迷失方向。

标准一:区域中心国际大都市不单纯等于拥有跨国公司、国际航班、五星级酒店、酒吧、别墅、高尔夫球场、地铁、西餐、外国乐队、巨型建筑这些符号化的东西。

与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和城区规模这些必要前提相比,国际大都市的意义更似一种能量的聚合体,在全球版图上举足轻重、舍我其谁。

以纽约计,它的GDP值单拿出来可以在全世界国家中排位第14,超过澳大利亚;如果将美国5个最大的城市合起来看做一个国家,它在全世界可以达到第四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作为社会能量的聚合体,国际大都市的对全球技术、资金、人才流动的控制功能超出了国家的范畴,城市高度职能化,服务于全世界,成为世界经济市场体系中的控制点。

在本国区域内,它是绝对的区域中心。

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未来的国际大都市只有可能从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4个城市中产生,它们各有环渤海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为依托。

北京作为首都聚集了全国的精英而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是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广州是华南的中心和世界性商埠,香港则是亚洲都会和购物天堂。

除此之外,其余的中国城市至多只能达到专业功能的国际化,比如国际旅游城市等。

标准二:移民之城国际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人才,外来人才的加入与常住暂住人口的增加、移民的速度是同步的,而其中外国人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可量化指标,反映了城市在国际分工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外国企业、外国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国人才移民。

国际化城市规划建设的指标体系建构

国际化城市规划建设的指标体系建构

以将国际化城市分为综合性国际化城市和区域性、专业
性 国 际化城 市 两 大类 。综 合性 国际 化城 市主 要代 表城 市 有 :纽约 、伦 敦 、 巴黎 、东京 等 。区域 性 、专业 性 国际
化 城市 又 分 为政治 型 、金 融型 、工 业 型、 文化 型 、旅 游 型 、 宗教 型 、 总部 型等 。政 治 型 代 表 城 市 有 华 盛 顿 、
学者米尔顿 ・ 弗 里 德 曼 提 出 了 七 项衡 量 世 界 城 市 的标
准: ① 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③国 际性机构的集中地 ;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 ⑤ 主要制 造业 中心( 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 ;⑥世界 交通的 重要枢纽( 尤指港 口与国际航空港) ;⑦城市人 口达到一
1 9 1 5 g 提 出 的。 目前 ,国 际上 有 代 表性 的看 法 是 ,国 际化 大都市 是指 具 有超群 的政治 、经 济 、科技 、 文化 实
力和相 应 的认 可规模 ,并对 全世 界或 大 多数 国家 发生 全
中 图分 类 号 :C9 1 2 . 8 1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4 1 4 4( 2 0 1 3 )一 0 1 — 2 8( 5 )
六 基金 项 目:北京 市社会 科 学院 重点项 目 ( 编号 :2 0 1 1 2 0 1 3
B0 1)。
师 ,管理 学博士 。
C h i n a A n c i e n t C i t y i L e a d i n g T h e o r y o f C i t y
国 内外 对 国际化城 市评 价 开展 了那 些研 究 。本研 究就 是
在 此基础 上 展开 ,提 出了 国际化城 市 规划 建设 的指标 体

浅析国际性城市的形象构建与传播——以巴黎、香港、北京、上海四城市为例

浅析国际性城市的形象构建与传播——以巴黎、香港、北京、上海四城市为例

ey w K o r d s :i t n e m t a i o n l m a e t o r p o l i s ,5 卿b o l ,访 伪 ma r t i o n ,c t i yi m a g e
c o st n U ’ r c t i o n , i c t y ma i g e c o r n 幻 。 u n i c a i t n o
o u e t r e r c e i v e r s o f h t e c i t .T y Os m u u P , h t e c o n s t ct u r o i n a n dc o mu n c i a t o i n o f c i t y
加a e s g ho ldb u ear ea l i s t i c , l ng o 一 t e m, r s y s t e m i ca ndc o si n s t e n t P o r c e s s t h a t n e e d s m ny a s l k l l s .
符号, 分析城市符号的构成因素和符号系统中城市形象的 形成, 从受众对符号意 义的解读方面来探讨巴 黎这座国际 性城市的城市形象是由 哪些能指 指射形成的; 接着把城市形象作为 一个符号承载的 信息, 分析香 港这一新兴的国际 性城市其旨 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形象传播 策略, 探 讨国际性城市其形象的传播者、 受众、 传播
互影 响相 互制约 的互动关系。 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资源是城市形象系统之 中最 为重 要 的一个因素 , 国际性城市形象 的构建尤其要 充分利用城市 的历史文化资源 。 把
城市形象的构建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来看, 城市形象传播包括内 部形象传播
和外 部形象传播 , 对于 国际性城市来说 , 外部传 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 国际

城市更新2024年城市重塑计划

城市更新2024年城市重塑计划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结构
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通过城市更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使城市各区 域协调发展,功能互补。
功能结构更加完善
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功 能提升,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更新计划将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 利用效率和效益。
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与环境质量
制定详细实施计划
确立更新目标和愿景
明确城市更新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愿景,包括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 升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等。
制定详细规划方案
根据城市更新目标和愿景,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包括用地布局、 建筑设计、交通组织、公共设施配套等内容。
编制实施计划表
将规划方案分解为具体的实施项目,编制实施计划表,明确每个项目 的实施内容、责任主体、时间节点等要素。
交通系统改善措施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加强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步行 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建设, 打造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
通体系。
治理交通拥堵
采取多种措施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鼓励绿色出行
倡导市民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减少 机动车污染排放。
环境质量提升计划
A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 量。
推进大气污染治理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 ,改善空气质量。
B
C
加强水环境治理
加强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提高水环境质 量。
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推广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 平,减少环境污染。
D
04 重点区域更新项目
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建筑外立面及内部设施更新

《建设国际大都市》课件

《建设国际大都市》课件
潮流和设计风格。
05
CHAPTER
中国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实践 与展望
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总结词
全球影响力、开放型经济体系、国际交往窗口
详细描述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 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进 一步提升了其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构建,吸引了大量国 内外投资和优秀企业入驻。同时,上海也是中国对外 交往的重要窗口,举办了多项国际会议和活动,提升 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发展现状
当前,全球范围内国际大都市的数量不断增加,经济、文 化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
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大都市将进一步发挥全 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引领和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推动 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
02
CHAPTER
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关键要素
经济实力
东京:高度城市化与精细化管理的典范
总结词
东京是高度城市化和精细化管理的典范,拥 有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以 及高效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模式。
详细描述
东京在城市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 面都表现出色,实现了高度城市化和精细化 管理。同时,东京也是全球领先的商业和科 技创新中心之一,特别是在机器人、人工智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历史文化名城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科技创新引领、文化底蕴深厚、国际交流频繁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文化底蕴。 近年来,北京致力于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聚集了大量 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同时,北京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 名城,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国际 游客和学者前来交流和学习。

缔造国际化的城市形象

缔造国际化的城市形象

缔造国际化的城市形象近年来,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在这个大背景下,城市形象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个具有国际化城市形象的城市,无疑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和投资者,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那么,如何才能够缔造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形象呢?首先,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形象应有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独特性的体现。

因此,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形象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能够吸引、打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成为了法国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这座独特的建筑充分展示了法国的艺术氛围和浪漫主义精神,成为了巴黎的文化符号。

因此,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形象需要通过塑造独特的文化符号来吸引游客。

其次,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形象还应该注重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的优化提升。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聚集地,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形象必须要有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宜居空间。

这不仅需要城市的硬件设施完善,如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等,还需要保持城市的整洁和品质。

伦敦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拥有良好的交通系统、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清洁的城市环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打造国际化的城市形象时,城市的建设和环境优化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形象还需要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

城市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必须要能够展示出自己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目光。

例如,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吸引了无数的创业者和科技公司。

这里的创新氛围和科技实力成为了硅谷独特的城市形象,吸引了全球人才的聚集。

因此,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形象需要注重培育创新能力、激发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

最后,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形象还需要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只有与世界其他城市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才能够更好地展示一个城市的国际化形象。

这不仅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外交活动等软实力的提升,还需要加强经贸往来、城市间的合作。

关于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提案

关于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提案

提案目的:加快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促进国内消费升级和经济转型升级。

一、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的消费引领能力、辐射力和竞争力,能够成为国际商品和服务的集散中心和消费中心的城市。

1.2 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国内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还能促进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城市的综合发展。

1.3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繁荣消费市场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经济体系。

二、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举措2.1 加强城市规划和布局,深化城市综合改革2.2 推进消费环境改善,提升用户满意度2.3 建设完善的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2.4 培育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新兴消费领域2.5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2.6 强化消费扶贫和消费促进三、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3.1 加快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打造国际化的购物、休闲、娱乐中心3.2 推动消费扶贫,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均衡增长3.3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消费引领和创新3.4 发展绿色消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3.5 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和文化消费3.6 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吸引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3.7 培育并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新型消费业态四、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4.1 加大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2 出台更加灵活、便利的市场准入政策,推动国际品牌在城市内的建设4.3 建立健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税收政策,降低企业和居民的消费税4.4 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营商环境改善,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4.5 建立健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法规标准体系,提高用户权益保护水平五、结语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城市形象建构的意义

城市形象建构的意义

城市形象建构的意义
城市形象建构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塑造城市的形象和形象认知,使城市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特定的形象和印象。

城市形象建构的意义在于:
1.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一个好的城市形象可以让城市在国内外更广泛地被知晓和认识,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品牌价值。

2. 培养城市的文化自信和社会凝聚力。

通过城市形象建构,可以让人们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和社会凝聚力。

3.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形象建构可以促进城市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如经济、文化、教育、环保等,从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城市的对外交流和合作。

城市形象建构可以加强城市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城市的开放和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城市联盟。

总之,城市形象建构对于提高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增强城市文化自信和社会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大都市评价指标

世界大都市评价指标

城市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指标
交 通 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 >4500万人次
空气综合污染指数 p﹤3
轨道交通占总交通客 运比重>50℅
国际化指标
全球500家最大跨国 公司中超过一半设立 分支机构ຫໍສະໝຸດ 全球旅游中心 国际会议中心
超过70﹪全球20家最 大金融机构设立分支
多种族集中聚居区
机构
国际大都市的概念及特征
具有超群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第 一流都市。
政治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 息中心,多种族人口中心,文明中心, 先进生产力中心。

国 际
标城 市
生 活
经 济

化 指
基 础
水 平
发 展


设与指
施 社标标
及会
生发
态展
环指
境标

经济发展指标
人均GDP大于 10000 R&D投资占GDP比
美元
重达到50﹪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信息化谁评综合指数
比重超过80﹪
﹥70分
超过30的GDP参与 国际贸易
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指标
人文发展指数(HDI) 于0.8 (长寿,教育成就,
生活指标)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大 于30平米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 于50
多种宗教及信仰汇集 区
恩格尔系数﹤30﹪

世界城市体系名词解释

世界城市体系名词解释

世界城市体系名词解释
1. 嘿,世界城市体系呀,就好比一个超级大班级!纽约、伦敦这些大城市那就是班长、学习委员呀!比如纽约,那可是全球金融的核心呢!它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绝对是带头大哥般的存在。

2. 世界城市体系啊,就像一场盛大的比赛,各个城市都在努力竞争呢!像东京,在科技和经济方面多厉害呀,这不就是赛场上的明星选手嘛!
3. 你想想看,世界城市体系不就是一个大舞台嘛!巴黎这样浪漫的城市就是舞台上最耀眼的舞者呀!谁能不被它的魅力吸引呢,对吧!
4. 世界城市体系呀,简直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香港在这个家族里就是特别有活力的一员呀!它的繁荣大家都看得见呢!
5. 世界城市体系啊,如同一片茂密的森林,那些核心城市就是参天大树呀!柏林就是一棵屹立不倒的大树,在历史和文化上有着深厚的底蕴。

6. 世界城市体系呀,是不是可以看作一个美味的大蛋糕呀!悉尼就是蛋糕上那颗最诱人的草莓呀!它的美丽和宜居谁不喜欢呢?
7. 世界城市体系呀,不就像一个大乐团嘛!新加坡就像是乐团里那个精准的指挥呀!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8. 哎呀,世界城市体系呀,其实就是一个超级英雄联盟!上海就是其中的超级英雄呀,发展速度那叫一个快!
9. 世界城市体系呀,就好像是一个璀璨的星空,迪拜就是那颗最闪亮的星星呀!那豪华的建筑简直让人惊叹!
10. 世界城市体系啊,这不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拼图嘛!多伦多就是其中一块很重要的拼图呀!它的多元和包容多棒呀!
我的观点结论:世界城市体系丰富多彩,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作用,共同构成了这个精彩的世界!。

世界城市名词解释(一)

世界城市名词解释(一)

世界城市名词解释(一)世界城市名词解释一、国际大都市•定义:国际大都市是指全球重要的经济、金融、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拥有全球化特征和影响力。

它们通常具有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国内外的投资和人才。

•例子:伦敦、纽约、东京、巴黎、上海等都是世界知名的国际大都市。

二、新兴城市•定义:新兴城市是指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较高、吸引力逐渐增强的城市。

它们通常在人口、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并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角色。

•例子:深圳、孟买、杜拜、里约热内卢、班加罗尔等都是新兴城市,它们在近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

三、全球城市•定义:全球城市是指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城市,拥有国际间的重要交往和联系。

它们通常在金融、商业、文化、科技等方面具备全球影响力。

•例子: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都是被广泛认可为全球城市的代表,它们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四、文化名城•定义:文化名城是指因为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艺术氛围而享有盛誉的城市。

它们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例子:巴黎、罗马、京都、开罗、巴厘岛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名城,游客可以在这些城市中领略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之美。

五、旅游胜地•定义:旅游胜地是指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休闲娱乐设施而备受游客喜爱的城市。

它们通常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完善的旅游服务。

•例子: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埃及的金字塔、马尔代夫的白色沙滩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全球的游客。

六、创新中心•定义:创新中心是指在科技、研发和创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和研发人才。

它们通常有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和科技基础设施。

•例子:旧金山的硅谷、台北的科技园区、伦敦的创新孵化器等都是世界知名的创新中心,吸引了许多科技公司和创业者。

七、金融中心•定义:金融中心是指在金融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成为了全球金融交易和服务的中心。

世界城市的新北京构想

世界城市的新北京构想

世界城市的新北京构想传统的世界城市是指一些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地域面积庞大的超级大城市。

在此概念框架下,若要取得世界城市的资格,这个城市必须具有一些在数量上不均衡的本质属性。

在某种意义上讲,要按照全球的标准:规模大、力量强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个拥有以上特点的世界城市,就会被定义为一个“大”城市。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全球化通过越来越广泛的联系,拓展了城市空间流量的范围;信息化则通过加快各种要素流动的速度与效率,扩大了城市空间流量的容量。

),世界城市的本质属性,更多地表现为在全球化中的连通性,即一个城市是否具有世界城市的功能,关键在于其融入各类世界网络体系的程度。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应从城市空间存量与空间流量相结合的角度来界定世界城市的基本内涵:一方面,世界城市是庞杂的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要素流动的交换与计算中心;另一方面,世界城市本身又是一个物质的、动态的庞杂的集合体。

由于世界城市已成为信息、文化产品和资金流动的控制中心,信息、文化产品和资金流动共同维持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

世界城市为全球和当地之间提供一个界面,包括经济的、文化的和组织机制上的,它的作用是把国家和省内的资源引进全球经济中,同时把世界资源引到本国和本省内。

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有必要不断融入到全球经济的浪潮中去。

一些城市在全球化中,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定位:它们的目标是成为像目前很少有的世界城市)。

在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更大程度地融入世界经济分工体系的背景下,像北京这类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自然要向世界城市的目标迈进。

国际经验表明,在培育与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有意识地构建和形成高级劳动力国际流动模式。

因为世界城市的合作性质意味着像伦敦、纽约、新加坡和东京这样的城市都会吸纳全球经济中熟练的国际劳动移民。

在目前情况下,熟练国际劳动力的移入,不仅是世界城市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重构以及使世界城市原有劳动力市场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以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解析城市国际化战略

以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解析城市国际化战略

以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解析城市国际化战略
张胜权
【期刊名称】《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阐述了城市国际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在城市国际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国际标准促进城市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4页(P63-65,69)
【作者】张胜权
【作者单位】杭州市标准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
【相关文献】
1.以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解析城市国际化战略
2.坚持城市国际化战略加快提升杭州的城市能级
3.坚持城市国际化战略加快提升杭州的城市能级
4.\"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国际化水平提升战略研究
5.''''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国际化水平提升战略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体系的概念

城市体系的概念

城市体系的概念
答:(1)城市体系的概念:在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

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即城市体系。

(2)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①等级规模法则1913 年奥尔巴晗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

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次类推。

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

②首位城市法则杰佛逊1939 年提出他观察到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重要城市大许多倍。

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系统。

国家首都不一定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都城市, 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7.“国际城市”概念重塑——兼议边境地区中心城市发展特征李晓西卢一沙摘要:将“国际城市”与“世界城市”、“全球城市”概念的统一,导致对某些城市(尤其是边境地区中心城市)直接参与区域国际分工的忽视,使这些城市的发展缺乏理论指导。

本文从“世界(全球)城市”的概念出发,分析其内涵和理论基础,讨论“世界(全球)城市”的等级和网络结构,指出“世界(全球)城市”概念框架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外生增长式的和分析性的框架,因此不能解释所有城市的国际化问题,也难以为相对低端的城市提供发展指导。

进而针对“世界(全球)城市”的理论边界,重塑“国际城市”概念和内涵。

最后,对边境地区中心城市进行简要的分析,指出其区域国际化发展态势明显,提出需要破除传统的严格的层级式空间思维体系,构建多标量的区域分析框架,才能适应区域国际合作背景下的边境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合作全球城市世界城市国际城市边境地区中心城市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各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至2004年,提出该目标的城市已达183个(刘士林,2010)。

从我国各个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条件来看,虽然有些“戏剧性”(周一星,2000),但也表达了各城市试图接受国际资本、产业和技术等要素,促进城市发展和参与国际分工的强烈意愿。

当前,国内学者主流观点认为“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 Cities)与“世界城市”(World Cities)、“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概念基本相同(徐巨洲,1993;姚士谋,1995;郑伯红,2003;万瑜,2008),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对国际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那些城市(李立勋,1994;周一星,2000;刘玉芳,2007)。

由于国内学界从概念上已将“国际城市”统一为“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所以国际城市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也多借鉴全球(世界)城市的研究框架,即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研究。

但“全球经济并不只是一个由企业提和资本流动所组成的同质的体系,而是一个区域化了的结构(卡斯特,2006)”,建立在全球化理论框架下的全球(世界)城市理论,忽视了“自下而上的本地化过程,尤其是地方政府及地方企业所作出的’网络镶嵌’努力(李建,2011)”,也因此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边境地区中心城市指我国陆路边境地区的省会或首府城市(《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目前,由于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跨国区域合作发展成为新的形势。

我国及周边国家相继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经济联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组织等国际合作组织,希望通过区域的国际合作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态势逐渐显现。

我国与14个国家接壤,边境地区是区域国际合作的直接关联的地区,跨国区域合作为边境地区中心城市带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

本文从全球(世界)城市的理论基础和特征出发,分析其理论适应性,并在跨国区域合作的背景下,重塑国际城市的概念,最后分析了我国边境地区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特征。

1“世界城市”与“全球城市”的概念、内涵及空间结构1.1概念及内涵最早的世界城市(World Cities)概念由Patrick Geddes(1915)提出,指在世界商业活动中占有一定比例数量的城市(刘玉芳,2007)。

Peter Hall(1984)继承了Geddes关于商业和经济要素的重视,并增加了对政治权力要素的考量,认为“世界城市(World Cities)是主要政治权利中心、国际最强势政府和国际商贸等全球组织的所在地”。

不同于传统的依赖政治或军事强权的殖民式的全球化,目前的全球化主要由跨国公司或金融资本所主导,因此,基于全球化的世界城市理论也完全转向了关注“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的全球化过程(卡斯特,2006;哈维,2010)”,即跨国公司、高级生产性服务业、金融及其技术支撑,如国际空港、主要海港、Internet网络连接等。

Heenan(1977)从全球工业体系组织角度出发,提出“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是对世界工业体系的根本性变革的反映。

随着工业生产的全球化组织,呈现出生产空间向全球范围扩散,但协调和控制的功能空间却倾向于集中,尤其是向某些全球性的特大城市集中。

Cohen(1981)认为“全球城市是新国际体系中企业控制和协调的中心”,提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对全球城市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Friedmann(1984)基于全球经济和国际劳动分工,认为世界城市(World Cities)是全球资本组织和生产的“基点”,并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城市假说”。

自此,这些假说涉及到的基于国际劳动分工的城市职能、世界城市空间体系、全球资本运动、社会空间分异等问题,都成为后来对世界城市研究的重点。

Petrella(1991)注意到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城市-区域”或“巨量的消费极(mass-consumer technopoles)”式的“群岛”正在形成(转引自Knox,1995)。

正是由于技术发展使空间对资本、劳动力、商品的限制作用减小,带来“城市-区域”和市场的“群岛式”极化,最终促使全球城市的形成。

Sassen(1991)强调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面向全球的金融、服务和管理功能,认为这些高端功能在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中心才可以称得上是“全球城市”,因此也仅着重研究了纽约、伦敦和东京3个城市。

Taylor(1997,2001,2004)延续了沙森的研究思路,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从企业总部、大型服务企业和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等对全球经济有控制力的部门和产业入手,分析其在各个城市的布局及其之间的连结度,拓展了全球城市体系的城市数量,总结了世界城市体系的层级关系及演变。

从概念和内涵上看,“世界城市”与“全球城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两者在概念上即使不是统一的也是极为相近的,两者都强调了城市对于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是通过全球资本的流动和网络、交通等技术的支持得以实现的。

其次,目前所表述的“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概念,其动力基础都是经济全球化,发生作用的空间在于“全球”这一空间范围。

第三,也许是因为“全球经济流动对国家视若无睹,国家无法找到适当的位置”(卡斯特,2006),全球城市的研究对“国家”这一层面的空间尺度几乎完全忽略,这可能也是全球城市研究对低端城市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地区城市忽视的主要原因。

1.2等级与网络结构Friedmann(1984)提出的世界城市假说中,认为世界城市体系在全球资本运动的联结作用下,构成了复杂的空间等级结构,并在分析核心(Core)或半边缘(Semi-periphery)国家的基础上,将世界城市分为首要(Primary)城市和次要(Secondary)城市。

可以看出,此时的传统的“城市-区域-国家-全球”型层级式的空间体系,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塑造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私有化、放松管制以及全球化的关联增强,国家作为空间单位的角色已经部分地改变或者至少是弱化了(沙森,2005),“城市-区域”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主体承担起日益重要的作用。

Peter Hall(1995)将世界城市体系分为“全球(global)”和“次全球(sub-global)”两个等级,P. J. Taylor(1997)的后续研究提出将世界城市的等级结构划分为“区域核心城市”、“非核心(non-core)城市”以及“外围控制经济(ex-command economies)城市”。

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全球城市理论,基础是资本在全球寻求积累,带来的技术、劳动和产业的全球性空间分布使管理与控制更为复杂化,需要更多更复杂的外部服务。

这些服务又需要极为复杂的技术和知识,只能在全球范围内集聚才可以获得,信息网络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使这种集聚成为可能。

因此,那些服务和产业向某些城市高度集聚,最终形成了世界城市。

这种基于控制和管理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的“科层式”的企业管理体系暗合,等级式的全球城市体系也就成为其最贴切的表述,我国学者也对全球城市的等级体系提出了多种分类方式(刘荣增,2002;沈金箴和周一星,2003;袁奇峰和封宁,2010)。

随着世界城市体系研究的推进,世界城市体系的研究已从等级组织体系的研究转向城市相互间关系的网络体系研究。

Castell的流动空间理论是世界城市网络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方法论基础是“互锁网络模型”(Interlocking Network Model)(马学广和李贵才,2011),即城市之间由于生产或服务的紧密相关,而产生了相互依赖的互相“锁定”情形。

这种基于“关系—网络”的分析框架扩展了世界城市的研究目标,节点、连接和网络成为了主要的关注焦点。

Neal(2011)基于世界城市网络的假说和网络连接的主干网络,提出各世界城市应是多维度的网络地位,从世界城市的向心性和控制力角度提出了“典型(quintessential)”、“枢纽(hub)”和“门户(gateway)”三种世界城市。

不管是全球城市的等级体系还是网络体系,都没有能够明确提出其概念边界在哪里,因此也带来了全球城市的不断扩容,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是一个分析意义上的概念(沙森,2005),是建立在现状特征描述的分析基础上,因此它难以对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进行判断和分类。

尽管Smith(2012)关于世界城市的论辩有点诡辩的意味——“如果10000个企业总部所在的城市是全球城市,那么9999个企业总部所在的城市也是全球城市,……那么1个企业总部所在的城市也是全球城市。

”——但这也对完全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全球城市体系提出了基础性的质疑。

沙森(2005)指出,“在纽约、伦敦和东京以外的城市之间建立相互依赖并非易事”,并且“全球城市”与“国际城市”之间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将两者进行区分将有助于增强全球城市概念的严密性。

2区域国际合作背景下“国际城市”概念重塑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全球化只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作用的要素的一部分,过分强调全球化可能使我们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理解过于狭隘(Soja,2009)。

“全球城市”的分析框架是自上而下的,考虑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相关产业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而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空间在政治和相对距离方面的意义减小(沙森,2005;卡斯特,2006;)。

但是,如果“全球城市”仅仅表述为城市融入世界经济的交流中,那么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全球性”的(Storper和Bocci,2009)。

虽然资本的运动是全球性的,但城市空间的社会关系和相对距离属性仍然存在,因此,“国家经济”在空间上有差异,并且地方经济区域才是集中分析和决策的关键单位(巴恩斯和莱德堡,1997,转引自:纽曼和索恩利,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