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屯堡建筑文化探究
天龙古镇
天龙古镇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天龙镇,喀斯特地貌大深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
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源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
天龙屯堡源于600年前的明朝皇帝朱元璋调北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
明朝军队征服西南过后,为了统治西南,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随后,从南京、江西、安徽等地把一些工匠、平民迁至贵州,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执着地恪守世代传承的文化生活习俗,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秦淮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着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对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对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一、屯堡溯源屯堡人是对居住在安顺、平坝、镇宁等地明代屯军后裔的专称。
而以屯堡人为载体所形成的屯堡文化是对江南汉文化的延续与展。
“屯堡”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安顺府署纂修的《安顺府志.地理志.风俗》载:“郡民皆寄籍,唯寄籍有先后。
其可考据者,屯军堡子。
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
当时之官如汪可、费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屯军安插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
可见,安顺屯堡追溯其渊源都与明初朱元璋在贵州的军事行动密切相关。
朱元璋称帝建立新王朝后,元朝的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仍盘踞云南,不愿归附。
为了达到经营西南边疆,重点控制云南的目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水昌候蓝玉、西平候沐英等为大将,统率三十万明军征讨云南并取得胜利。
《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记“云南已克......至只霭翠(贵州宣慰使)辈不尽服,虽有云南,亦难守也。
”为确保经营西南,明朝在西南地区大设卫所。
安顺是素有“滇之喉,黔之腹”之称的军事战略要地。
安顺经营得当,可“右临粤西,左控滇服”,同时还可拥兵威服各少数族。
因此,明洪武十五年在贵阳置贵州都指挥使,统领十八卫二所,其中贵阳以西的六卫就有威清、平坝、普定、安庄四卫的治所在安顺境内。
随着卫所的大量设置,军士们奉命控扼要地,广开屯田以自给,这批屯军及家属从此落籍贵州安顺一带。
因此,明初在安顺军事屯田的军民,是现今屯堡人形成之渊源,但是构成屯堡人群体的绝不仅是调北征南军民的后裔,它还包括后来以调北填南等方式进入屯堡区域的移民。
二、屯堡文化的界定屯堡人的入黔祖先大都原籍江南,尽管历经数百年的变迁,今天的屯堡居民基本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江南汉族文化内容。
军事行动的展开使汉文化落地生根,形成了我们今天在安顺地区看到的屯堡人及其屯堡文化。
关于屯堡文化,学者界定不一,翁家烈先生如此定义说:“屯堡文化是古代汉文化在贵州的一份厚重的历史积淀,其发生发展变化及其对贵州历史文化的作用,通过屯堡人的这种特定的载体来实现展开”。
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一、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屯堡文化是指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带地区特有的一种壮美的农村文化。
它以屯堡村落建筑为代表,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形态,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1. 传承千年的建筑风格屯堡文化的建筑以屯堡寨楼为主,这种寨楼特别适应当地山地平原与水域分布不均匀的地理环境。
寨楼在历史上承担着防御和居住的功能,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建筑艺术,对于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屯堡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也体现在民俗文化方面。
屯堡地区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祭祀活动、民间歌舞、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展示了古老的乡村文化风貌,对于研究我国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屯堡文化作为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
通过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变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国家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屯堡文化的当代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屯堡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有着当代的意义,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影响。
1. 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屯堡文化作为当地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通过挖掘和开发屯堡文化,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也有助于提升屯堡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2. 丰富文化休闲生活屯堡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
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体验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手工艺制作、民俗文化表演等,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增进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3. 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屯堡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的代表,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
屯堡建筑特征及其美学思想研究
2020·11一、屯堡建筑的基本特征今贵州安顺平坝一带,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是少数民族,又和贵州当地的汉族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被称为“屯堡人”。
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江南、中原地区。
明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他们的后代就是如今的“屯堡人”。
六百多年过去了,当地人们依然在建筑、服饰、文化艺术上保留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屯堡的建筑。
“屯堡”二字包含两层含义,“屯”指的是军队驻扎所在地,“堡”是移民与商人修建的住所。
屯堡建筑文化是六百多年来在黔中腹地形成的屯堡社区建筑,屯堡建筑带有明朝时期江淮一带徽式建筑风格,又因为受屯军性质、环境经济条件等影响,其建筑群具有粗放实用的风格特征。
屯堡村寨的选址,多在地理位置和风水俱佳的地方,向山而定,近山而不靠山,临水而不傍水,背靠大山又不依山而建,满足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时防御需求,临水而在有一定坡度的“坝子”上建造,又满足了闲时农作的生活需要,并且免受洪涝灾害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个个山水相连、视野开阔、军事防御地势极佳的屯堡村落群像。
屯堡村落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但因为军事防御的需要,屯堡村落有着明显的外围边界,以屯门、屯墙、水口为主要标志,整个建筑空间完整封闭。
村落多呈片状,以一条主街为中心,向两边呈辐射状扩张。
巷道狭窄,两侧由结实高立的民居围墙夹住,蜿蜒曲折,地势高低起伏,相互串联,走在其中非常富有节奏感,也让外来入侵者无所隐藏。
村寨里主要包括巷道、碉堡、祠堂、寺庙、戏台等公共设施和活动空间。
碉楼是整个村寨的制高点,只有顶部才开窗,用于放哨。
祠堂、寺庙和戏台的功能则比较多样,可作集会、学校、各种民俗礼仪的场地,是社区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
民居以四合院、三合院为主,沿袭了江南传统古建筑的布局。
房顶由层层叠叠的薄石板平实、规律地按序列铺就而成,石板呈菱形图案,从远处高空望去颇有山峦起伏的趣味。
贵州屯堡民居文化内涵浅析
其他 房屋建造 得更 高大 , 装 修更精美, 在木制 的窗棂、 门
簪 上 雕刻 着 许 多 象 征 吉祥 如
头和江南 民居建筑的式样在这里达成默契 : 寓变化于 规整之 中, 寓轻 灵于厚重之 中, 形成如诗如画的江南 水 乡风情 。
.
意 的图案 。院落中间通 常设 置 天 井 ,是 用 一 尺 厚 的石 头
拼成 , 院落 四周 有雕 刻 着 “ 古
老钱 ”、 蝠等 各 种 图案 的水 蝙
2 中原儒家文化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 屯堡先民作为中原移 民深受儒家文化 的影响, 相
漏 。这些 内部 装 饰 使 屯 堡 民
比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来说, 文化层次要高。从心理学 的角度来 说, 具有一定的优越感, 使得他们 以 自己的
御 、 卫 、 住 为 一 体 的封 闭军 事 单元 。据 当地居 民 守 居
图 4 山堡 险峻地 势 依
封 闭 性 防 御
体 系 ( 图
34 - )。
() 地 2平
堡 营 建 也 极 图 3 固的城墙和 屯 门 坚 具防 御性 : 通
常 寨 前 寨 后 有 山 体 , 以 可
主帅傅友德是安徽宿州人 , 其左右副将蓝玉、 沐英都 是安徽定远人,留守安顺 的主将顾成是江苏江都人,
他们 手 下 的兵士 大 多是江 淮 子 弟 。 这些 屯 田戊 守的大
明将士从 中原带来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农耕方法、 建
相形成整体防御, 使敌人进入巷 中就如进入 了迷宫一 筑技术、 经商贸易、 饮食习俗等 。 般 。例 如 , 天龙堡 有 个 叫 “ 在 九道 坎 ”的小 巷 , 蜿蜒 曲 屯堡 村寨 在选 址上 折, 要经过前后九个石坎才能到居 民家 中, 使得敌人 十分讲究风水, 多在依山 还 没 来 得 及 进 入 便 有 可 能 被 消 灭 (图
我眼中的屯堡建筑
---------------------------------------------------------------最新资料推荐------------------------------------------------------我眼中的屯堡建筑我眼中的屯堡建筑在祖国西南,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与本地人不同,也与我们不同,他们被本地人称为屯堡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屯堡文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服饰,也有格格不入的建筑,他们过着自己的屯堡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屯堡,一起去看看屯堡人的生活,他们那独特的建筑。
说起屯堡,我们不得不说说它的历史,它的地理关系。
在明朝时代, 1371 年至1397 年这 27 年间,明王朝在贵州共设了 24 个卫 132 个千户所及 2 个直隶千户所。
进入贵州的卫所官兵,不下 20 万人,加上军属,不下 70 万人。
作为滇之喉,黔之腹的安顺,既可右临粤西,左控滇服,又可扼控当时较大的水西土西势力。
在明王朝眼中堪称黔之脊背,使安顺成为贵州屯堡最为集中的地区,使屯堡村寨多达 300 余个,人口 10 万之巨。
明永乐十一年(1413 年)新皇朱棣派顾成为大将,统兵五万屯驻贵州建立贵州行省。
[1]因此,在这独特的环境下,就形成了独特的屯堡建筑文化。
说起屯堡建筑,这是地理环境与时代背景共同的产物,也是屯堡人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智慧的结晶。
1 / 3首先,时代背景决定了屯堡建筑的实用性,作为平定西南、守卫西南而留下来的屯堡人,他们的建筑自然带有一定的军事色彩,从当时的条件来看,以土石结构的建筑自然能最大化的抵御外敌,也能减少战争所带来的损失。
同时,土石建筑也很稳定,但在屯堡建筑的内部,仍沿用木质结构,所以,屯堡建筑是木石混合结构的建筑。
其次,地理自然环境是形成屯堡建筑的重要因素。
在黔中地带的安顺地区,受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影响,这一带地区多石山,少树林。
石材薄厚多样,岩石多裸露在地表,便于开采,而且在当时,安顺地区作为西南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被誉为滇之喉,黔之腹,是当时中国的南大门,地位非常重要。
屯堡碉楼建筑浅析
御设 施 . 屯堡碉 楼 最 吸引 人 的却 是它 广 泛 的用途 : 但 战时用作 预警 、 挥 、 难 ; 时则 防匪 、 盗 、 指 避 平 防 屯 粮 、 物 , 谓 一举 多 得 . 以屯堡 村 寨 , 论大 小 , 储 可 所 无 几 乎 都 有 碉 楼 . 则 一 二 座 , 则 七 八 座 , 有 碉楼 少 多 所 都 是 用 厚 重 的 大 石 块 堆 砌 , 用 一 砖 一 瓦 , 分 坚 不 十 固.屯堡 村 寨在 安 顺地 区分布 很广 , 其格 局 虽在 大方 向上 保持 一 致 , 在 一些 细 部设 计 上有 所 不 同 , 但 体现 的文 化 内涵 也 不 同.这 使 得 其 中的 碉 楼 式样 和功 能
屯堡 碉 楼 建 筑 浅 析
吕 轶
( 天津 城 市 建 设 学 院 能 源 与 机 械 工 程 系 ,天 津 30 8 ) 0 3 4
摘 要 :碉楼 是 中国古代建 筑 中的军事设施 , 具有特 殊的历 史文化 内涵. 中国西 南的黔 中大 在
地——贵 州安 顺 , 有一个 包含 了碉楼的名 为屯堡 建筑的特 殊古建筑群. 笔者主要研 究屯堡 建筑 中的碉楼建筑及其结构 、 功能 、 史和特 色, 而挖掘 屯堡碉楼的潜在价值和文化 内涵. 历 进 关 键 词 :屯堡碉楼 ;建筑特色 ;文化 内涵 中图 分 类 号 :T 8 73 U一6 . 文 献 标 识 码 :A
重 的徽 派 建 筑风 格 .屯堡 民居 就是 一 座石 头 城 , 而碉
楼 就像 巨人 般挺 立在 这座 石头城 中.
2 屯堡 碉 楼
屯 堡 碉 楼 大 多 建 于 清 代 , 有 的 建 于 民 国 时 也 期 . 原 型来 自明朝 的“ 其 望楼 ” 筑 , 来 因为 战争 的 建 后 需要 进 行改 造 和加 强 , 成 今 天 的碉楼 . 为 屯堡 建 形 作 筑 的一 个 突 出点 , 碉楼 往往 建 在 正房 和 厢 房连 接处 ,
浅谈安顺屯堡文化
班级:09公管姓名:罗燕学号:200910114070浅谈安顺屯堡文化在今天的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
也许你会很好奇,中国怎么会还有一种叫“屯堡人”?是的,贵州的安顺确实存在这样一种人,而且仅仅是贵州安顺才存在。
他们和汉族相似但是又和汉族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屯堡人现在也就成为绝无仅有的文化。
(一)、屯堡文化起源的历史背景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
600多年前,明洪武帝朱元璋为加强连疆地区的统治。
在江浙招幕士兵,让他们携妻带子进入贵州,居住在设置的卫所里,战时出征,闲时屯垦。
明洪武14年,朱元璋钦令颖川侯傅友德将军率30万大军进行征南,一举剿灭梁王,平定了西南边陲,屯堡人的祖先就是当年南征的将士及家眷等。
战事平息后,为了“永固江山”,朱元璋采取了“屯田戍边”政策,建立“卫所制度”,并将这些军士及其眷属留驻贵州,屯戍于此,至今已六百余年。
他们在黔中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生息繁衍,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其后裔被称为“屯堡人”,。
《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
“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
在今天的安顺,许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
《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
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
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因此而形成。
当时卫所广布全省各地,军户达数万人之多。
沧海桑田,而今这些卫所的遗迹大多散落到了历史的时空中了,但在“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至今还保存着一此卫所旧址及当时人们生活的遗风,天龙屯就是其代表。
接下来主要介绍的就是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
天龙屯堡文化 做一天的屯堡人
天龙屯堡文化从贵阳出发,沿贵黄公路西进,在面积大约1340平方千米,重峦叠嶂的喀斯特岩溶地面上,你会发现许多屯墙、垣壁和石板盖顶的屋子以及高耸的碉楼组成的石头村寨。
那里的居民身着具有明清遗风的宽袍大袖长及脚踝的宝蓝色长衫,说着既不同于本地又异于他乡的绝对特殊的语言,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节日仪式统统按自己的老规矩行事。
尽管通往黄果树的高速公路早已从这些石头城堡旁穿行而过,可城堡里的人却视若无睹照旧我行我素,执著住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中。
在他们看来,岁月不过是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不断循环往复,永不止息的水车。
这些居住在山地石头城堡中的居民,是明代洪武年间从江南一带“调北征南”而来的老汉人,被当地人称作“屯堡人”。
除了这些跟随朱元璋凤阳起事的“从征者”外,黔地汉族移民还有其他一些成分:有在历次战争中的“归附者”,有发配充军的“谪发者”,有无田贫民及流离颠沛的流民,有编入匠籍的手工业者,有因贵州开驿道、筑城堡、架桥梁、造兵器、制家具而来谋生的手艺人,有尾随军队而来的商贾……“受命于天”的江南屯驻移民,初来时暂居于土坯房或栅栏房中,渐渐构筑起石墙石瓦的“城堡”,住进防御严密的石头建筑中。
众多同类型的亦军亦民的屯堡人村寨,通过驿道、卫所连接成一个较大的社区。
在社区内,既有军事防御设施,又有商业活动场所;既有田舍坟地,又有学校、寺庙和祠堂,一切活动都只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进行,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
屯堡人与周围少数民族之间也有往来,但彼此之间大多只停留在商品交换的层面。
有些村寨原本属于少数民族居住地,后来成为屯堡人的村寨,如吉昌屯原本居住着仡佬族人,九溪屯存建立之前已有苗族居住;乌撒卫下的许多“屯堡人”,则杂居在彝、苗、白各族村寨中,但彼此之间往来很少。
早期,屯戍将士的妻室都由原居地婚配带来。
后来的屯堡居民则主要在内部通婚,很少与纠、界有婚姻往来。
高原上坚固的石头城堡,不仅是远道而来的汉族移民安身的处所,同时也为他们的精神需求筑起了一道固守的“墙”。
贵州天龙屯堡:大明遗风,江南余韵
乡” ,给 移 民分 发 田地 、 农 具、 耕牛 、 种子 , 以三 年 不
纳税 的优惠政 策 ,使他 们 聚族而 居 。移 民与屯军 一 起, 形 成军 屯军堡 、 民屯 民 堡、 商 屯商堡 , 构成 安顺 一 带 独 特 的 汉 族 社 会 群 体 “ 安顺 屯堡” 。 这 些 屯堡 村 寨 中 , 天 龙屯堡 是保存 传 统文 化较 为完整 的屯堡之 一 。它位 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 , 距省城 贵 阳市 约 6 O公 里 ,
在线 ・ 走遍 天下
平 坝县有 一个 叫 屯堡 的古 模 的 移 民 潮 。公 元 1 3 6 8
此外 , 为 了巩 固疆 土 ,
镇 ,古镇 始建 于 明代 朱元 璋 时期 ,历经 6 0 0多年 的 沧 桑 。屯堡古 镇人 至今 仍 在语言 、 服饰 、 建筑 、 宗 教 信仰、 生活风俗 、 饮 食文 化 等方 面 ,保 留着 以前 的传 统 ,依 然沿袭 着其 世代 传 承 的 明朝 文化 和生 活 习 俗。 他们不 同于汉人 , 也不 同 于 贵 州 本 地 的 少 数 民 族, 他 们 自成 一派 , 被 人称 为“ 凤 头苗” , 而 根 据 史 料 记载 ,他们 才是 地地 道道 的汉 族——生 活在 现代 的 明代汉人 。
江南水 乡。 见当地 的妇人 们 ,要 么坐 屯 堡 的 人 口处 有 一 个 在路 边 , 要 么坐 在桥 头 , 一
名 叫“ 四公 亭 ” 的小 亭 子 , 边 闲聊 ,一边 绣着 式样 奇 亭 子下并 排 立着几 块 大石
碑, 是 为纪念 张 、 陈、 沈、 郑 四大 家 族 的祖 先 而 立 的 。 石碑 从右 到左 分别 是张 誉 群、 陈典 、 沈茂 ( 沈 万三 次 子) 、 郑纲 四公 。此 四人 都 是洪 武年 问 ,随 明军 从 南 京来 这里 建立 屯堡 的有 功 之 臣 ,据说 屯堡后裔 大 部 分都是这 四大家族 的后代 。 屯 堡处 处可 见 江淮 特 征 的 四合 院 。每个 四合 院 的垂 花 门罩石 木构 件精雕 细琢 , 有花窗 、 花板 、 垂 花 柱 。每个 部件 都装饰 着不 同的图案 ,最典 型 的就是 福( 蝙蝠 ) 、 禄( 梅 花鹿 ) 、 寿 ( 麒麟 ) 、 喜( 喜鹊 ) , 完全 是 传 统 的汉 族雕 刻 图案 。 四 合 院屋 顶 、 山墙 、 后檐 墙 用 石板 、 石块 就地 取材 而造 , 完 全就 是 江南木 雕 和贵州
屯堡文化-感受六百年前大明遗风
屯堡文化-感受六百年前大明遗风感受六百年前大明遗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这里悄悄地传承了六百年,它被当今的学者称之为屯堡文化。
位于中国贵州省中西部的安顺市,这里除了有著名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之外,安顺的屯堡文化,是贵州又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
屯堡文化的形成与六百年前的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洪武年间,三十万征南大军入黔,战事平息后奉命屯田戍边,由此繁衍生息,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被称为“屯堡人”,他们至今仍延续着鲜明的军旅屯耕遗风,传承着明朝江淮的汉族古老文明,形成了今天的“屯堡文化”。
在贵州省平坝县,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屯堡建筑、地戏、花灯及明代江南汉族服饰、习俗、语音、歌谣等,被众多学者、专家誉为“大明遗风”。
明王朝为了制止内患,巩固边睡和减轻驻防军队的粮响负担,实施屯田制后,官兵民众,跑马圈地,聚伍为营,聚族而居,立栅建寨,一个个屯堡村落在安顺的山野林间出现。
几十万人的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就这样相继聚落而成今天的屯堡建筑群体。
屯堡人利用安顺一带碳酸钙岩层的丰富资源,从简陋的栅栏式建筑,演变成封闭式建筑结构。
以石头寨墙或村民房墙连体,再配上碉楼、碉堡,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建筑群体。
平坝保留了屯堡文化丰富的历史遗存,各类屯堡文化类型齐全,在黔中屯堡文化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天龙文化景区则是屯堡文化各种类型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
屯堡文化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为世人所惊叹、震撼。
一是屯堡民居。
走进屯堡村寨,看到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人将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
二是屯堡服饰。
主要体现在屯堡妇女身上,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是民俗考古游览观光的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
三是屯堡地戏。
演员头戴“脸子”,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就竹鞭为金戈铁马,依桌椅象征高山要塞,展现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的古代战争景象,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天龙屯堡:守望江淮600年
天龙屯堡:守望江淮600年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远方的家》2018年第11期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
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一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源于明朝皇帝朱元璋调北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
明朝军队征服西南过后,为了统治西南,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
随后,从南京、江西、安徽等地把一些工匠、平民等迁至贵州。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执着地恪守世代传承的文化生活习俗,形成了现今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如今的屯堡人始终认为他们的祖先就是600年前从南京迁徙到贵州安顺的。
600年前的秦淮风物在天龙屯堡被完整保留,使得今天的屯堡就如仿真历史博物馆,那独特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文化活动,让人恍若穿越时空的界限。
本期内容带你走进天龙屯堡,观屯堡民居、听屯堡人的故事,踏寻祖迹,领略明朝遗风,感受高原秦淮的余韵。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贵州的天龙屯堡,这是一座600多年的古镇,镇上居住着与周边地区文化、风俗都不一样的“特殊人群”,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明朝时期的诸多习俗,包括服饰、语言等。
600年前朱元璋从南京派遣军队驻守贵州,大批南京人从此在这繁衍生息,直至今天。
早在多年前我就听说了这个地方,一直觉得很神秘,也很遥远。
我希望能有机会去到屯堡,去触摸600年前的大明遗迹,去倾听古老的南京方言。
关于文化和传承,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现象,我将直面它们的存在,这是一件令我特别期待的事。
600年前的南京官兵,不仅仅被派遣到贵州,事实上在今天的青海人有许多也是南京人的后裔,他们逢年过节都会面朝南京的方向烧香祈福。
中国人有寻根情结,无论过了多少年,“老家”在哪始终不变。
天龙屯堡古镇
天龙屯堡古镇屯堡是明朝时期朱元璋派兵剿灭云南叛乱后,为了西南地区的稳定而采取的一种驻兵行为。
军队驻扎的地方叫做“堡”,许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驻军在驻扎地结婚生子成了驻“民”,那些驻兵的屯子也就陆续演变成今天的古镇。
《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
屯堡是这类古镇的通称,在贵州通往云南的官道上有很多,留存到今天比较有名的有天龙屯堡、云峰屯堡和旧州屯堡。
今年三月中旬,和家人去了安顺市平坝那里的天龙屯堡。
屯堡被人们关注不仅是因为它的建筑,更是因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朝时期的语言与服饰,在今人看来,有点”历史活化石“的意味。
介绍屯堡的资料中说:“他们执著地保留着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一方面,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他们又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屯堡人的语言经数百年变迁而未被周围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北方语音的特点,屯堡妇女古旧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民族服饰的特征,-----屯堡人的花灯曲调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原始粗犷的屯堡地戏被人誉为戏剧活化石。
”而这些,也是我到了贵州一定要去屯堡看看的重要原因。
到屯堡要看的是那里的建筑和镇里的居民。
先说建筑。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
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至,从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
走进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个石头世界。
古镇进口处的广场有点现代建筑味道的石楼。
基本建筑材料都是石条和石块。
夕阳下,古朴苍桑。
石头建成的圆楼走近屯堡时,首先看到的是这组建筑。
用石头组成的秩序,现在依然严正、严谨。
介绍天龙屯堡的作文
介绍天龙屯堡的作文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有趣的地方——天龙屯堡。
一走进天龙屯堡,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那石头砌成的房子,一块一块的石头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这些房子可不像咱们现代建筑那么花哨,它们有着一种古朴而坚实的美,就像一个个憨厚的老大哥,稳稳地站在那里,经受住了风雨和岁月的洗礼。
这里的人也特别有意思。
他们的穿着打扮还保留着明代的风格呢!妇女们穿着蓝色的大襟宽袖长袍,系着精致的腰带,头上戴着白色的头巾,头巾上还有一些独特的装饰。
乍一看,还以为是从古装剧里走出来的人物呢。
我当时就想,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穿越”在现实中的版本呀?而且,他们的口音也很独特,听起来有一种古意,就像在听老祖宗说话一样。
天龙屯堡的地戏可千万不能错过。
那表演简直绝了!演员们戴着各种奇奇怪怪又特别威风的面具,在空地上就开始表演起来。
他们的动作刚劲有力,一招一式都充满了力量感。
虽然我一开始不太能完全看懂演的是什么故事,但那种热闹的氛围一下子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就像是一群古代的英雄豪杰在你面前重现他们的传奇经历,锣鼓声敲得震天响,感觉整个屯堡都跟着热闹起来了。
走在屯堡的小巷子里,还能看到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制作。
比如说,有位老奶奶在那里做绣花鞋。
那绣花鞋可精致了,针脚细密,上面绣着各种漂亮的图案,有花鸟鱼虫,就像把一个小花园绣在了鞋子上。
还有一些老爷爷在做木雕,一块普普通通的木头在他们的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慢慢地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物件,有的像可爱的小动物,有的像神话里的人物。
这里的美食也很有特色。
我吃了一种叫“鸡辣子”的菜,那味道,真是让我欲罢不能。
鸡肉鲜嫩,辣子香辣可口,两者搭配在一起,就像是一对完美的组合在舌尖上跳舞。
还有一种粑粑,名字我记不太清了,吃起来软糯香甜,带着一股淡淡的谷物香气,感觉每一口都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天龙屯堡就像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它没有被现代的喧嚣完全淹没,而是坚守着自己古老的传统,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世界里,像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星星。
旧时光 古风物
44Z'Magazine 丨2022丨CULTURE 中等城市核心期刊·说黔·责任编辑丨陈 涛旧时光 古风物文图丨■ 一 凌盛夏时节,走进安顺天龙屯堡,仿佛一下穿越了。
被石墙包裹的四合院鳞次栉比,小桥流水、垂柳依依、清风徐徐、家家流泉、一户一景。
在“叶茂思根”石碑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村民们在此休闲纳凉,男人打盹聊天、女人做着针线活,远远望去,满满的一幅古代江南夏日图的既视感。
凉风袭来,伴着花香,听着蝉鸣,仿佛酷暑的高温烈日、心烦气躁,都被挡在了屯堡高高的寨墙外。
屯田戍边 亦军亦民天龙屯堡的建筑,将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致,整个屯堡就像一座石头构建的艺术品。
当地有一段顺口溜很形象,“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
”可谓一语道尽了屯堡人生活的真谛。
是的,进入屯堡古镇,映入眼帘的是石头,手触摸到的是石头,脚下踩的是石头,宛如置身于一个石头的世界。
古街、古巷、古墙、古屋、古井……一切都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旧味道。
想象从前的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场景,男耕女种、其乐融融。
古老的建筑仿佛在讲述曾经的繁华,脚下光滑圆润的铺路石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追溯天龙屯堡的由来,还得牵出一段历史。
十四世纪中叶,朱元璋力逐群雄,一统中原,建立大明王朝。
此时,元顺帝虽败,可西南边陲还是由一位元朝梁王把守,他自恃远离朝廷,又雄踞天险,料定明朝大军鞭长莫及,数度杀害朝廷派来的使臣。
为巩固政权,统一江山,朱元璋下定决心用武力解决。
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钦令颍川侯傅友德将军率30万大军南征,一举剿灭梁王。
战事平息后,为了“永固江山”,朱元璋采取“屯田戍边”政策,建立“卫所制度”,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5将这些军士及其眷属留驻贵州,随后又从南京、江西、安徽等地把一些工匠、平民等迁至这里。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实现了民族大融合,算得上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大开发”。
山地石头建筑的绝唱——天龙屯堡
山地石头建筑的绝唱——天龙屯堡
柯敏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在成片、成片的石头城里住着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为平定云贵,派遣三十万大军入黔,战争胜利后所留下的大批军队屯戍守卫的后裔,他们建立屯堡,安逸地生活起来。
此地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距贵阳60多公里,隶属于平坝县天龙镇。
取名天龙屯堡,该堡原是一个寨名,全寨现有1200户人家,5000多人口,是目前贵州最大的一个屯堡。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柯敏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
【相关文献】
1.石头与木头的对话、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贵州屯堡建筑景观特色保护研究
2.石头写成的史书贵州安顺屯堡聚落景观建筑
3.安顺天龙屯堡民居装饰文化基因研究
4.天龙屯堡陈氏家训中的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5.论贵州安顺屯堡石头建筑艺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至今仍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屯堡原始村落来看,村 落布局多采用中轴线分割布局和点线分割布局。点线分 割布局最具有典型特点,这种布局形式以寨中央空坝为 点,向外辐射出纵横交错道(线),巷道把民居分割成 一片一片(面),构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在狭 长深邃的巷两端做有可供御敌的门;每条巷既能单独防 御又可互相形成整体防御。进入巷中就如进入了迷宫, 如敌人冒然进入,关上巷门,就如关门打狗一般。在原 始的村落布局上我们发现,屯堡民居极少有单体民居独 立存在,它们都是户靠户的紧挨着,聚族而居。房屋布 局从寨子中心的“点”向外扩展,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屯堡民居建筑既独立,同时又跟整个寨子的布局浑然一 体,单体和整体做到了完美的结合。
屯堡被群山环绕着
屯堡建筑虽然把军事功能放在首位,但也不 完全一味是粗犷的东西。屯堡人的民居建筑雕刻 还是十分细腻精巧的,特别是屯堡民居的门头雕 刻最为繁富,有花窗、花板、垂花柱。每个部件 都饰以不同的图案,最为典型的是吉语类的福 (蝙蝠)、禄(梅花鹿)、寿(麒麟)、喜(喜 鹊),正宗传统的汉族雕刻图案;民居内部的花 窗、花门、柱础等雕刻也多如此,有钱的读书人 家的门板等处还雕有诗词书画,这些雕刻图案与 当地少数民族的民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江南 汉族移民文化秀丽的地方。
色人 精 民雕 的细 生琢 活的 增装 添饰 了品 一为 丝屯 亮堡
到精 了致 屯的 堡雕 文刻 化也 的让 细我 腻们 一领 面略
屯堡移民作为一种大明正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代 表,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与历史进程中,以汉族文化为 核心,以江南文化为本底,立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结 合自然环境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夹杂着文化增容和文 化重组意识,创造出一种具有原生意味的地域性乡土 型生成建构式族群文化。屯堡建筑环境景观表现出 封闭性、整体性、统一性、匀质性特征,突出共同守 护与共同防御特点,既守护着族群利益与个体财产, 也守护着祖源地文化精神;既防御着敌对势力的侵袭, 也防御着外部文化的滥入。这种建筑环境景观对每 一个个体和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具有一种强烈的内聚 力,时刻提醒着屯堡人的历史角色与社会身份,并以 此制约和维系着家庭、族群、乡民社会乃至国家的 和谐关系。
THANK YOU!
高二(33)
山地石头建筑的绝唱
探寻天龙屯堡的建筑文化
高二(33)
六百年前来自金陵的江南军民,在称为 蛮夷之地的贵州找到了一处风水宝地—平 坝县天龙镇。先民们怀着对故土的思念, 在如莲花的山谷中修建了天龙屯堡。屯堡 建筑体现了屯军的特点,小镇内交通纵横, 小巷幽深。先民们就地取材,用当地易取 得的薄石块修建了住宅,原先的雕档画檐 也被隐蔽的射击口取代了。六百年后走在 巷子里,寂静无声,感到一丝丝凉意。
Hale Waihona Puke “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 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这一 段精辟的民间顺口溜道出了屯堡村寨的石头魅力。 走入屯堡寨中,看到的是石头,手摸到是石头, 脚下踩的仍然是石头。石头构筑了具有军事防御功 能的屯堡,屯堡人把石头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至,一 个典型的屯堡就是对“石头生命”的完整诠释。 屯堡人的石头寨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防御功 能放在首要位臵,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采用贵州山 区随处都有的石灰岩薄层进行建造,坚固而耐久。 每个典型的屯堡村寨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美 丽 的 天 龙 屯 堡
屯堡村寨的选址十分讲究,寨前要有可供灌溉的 河流,寨中有饮用水源,寨后有靠山,进则可攻,退 则可守。 屯田的本质决定了屯堡建筑的风格。屯堡寨子的 前面是阡陌纵横的田土,有丰富的灌溉水源,利于耕 种;寨后的靠山高而险峻,登顶可以远眺,观察敌情。 原始的屯堡四周都有石砌城垣和雄伟的寨门,寨门和 城垣都采用坚固的石料垒砌,高大雄伟,站在寨门上 即可看清进攻之敌的情况,十分不利于敌方;待进攻 之敌筋疲力尽时,则可聚集屯堡中的兵力出而击之, 或于靠山顶燃放烽火向其它屯堡报信,等待援军共同 夹击敌人,如援军迟缓,坚固的城垣和复杂的巷道又 可坚守;寨中有囤聚之粮,有饮用水源,为坚守提供 了条件,一般数日无忧;就算敌人攻破了屯堡的外围 防守,屯堡寨中民居和巷道还可以独自为堡,与敌人 进行巷战,高大的碉楼和巷道民居随处密布的射击孔、 梭标孔对入侵之敌同样有致命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