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
苏教版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梵天寺木塔》段落
第一层,从开头到“而动如初”。 这层写建塔过程中工匠们未能解决塔身不 稳定的问题。 第二层从“无可奈何”到“塔遂定” 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 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从“盖钉板上下弥束”到“人皆伏 其精练”。 这一层解释了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 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 高明。
其: 其虫旧曾有之 这种,这样 人履其板 那 人皆伏其精练 他,指喻皓 患其塔动 这 其喙有钳 它的,指子方虫的天敌的 密使其妻 他的,指匠师的
词类活用 便实钉之 名作动,用钉子钉 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伏”同“服” 佩服
《以虫治虫》段落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第一说明虫害产 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
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如:遵照。 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
盖:因为。弥束:紧密束缚。来自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
相:互相。联:连接。
胠箧:箱子。履:走,踩踏。
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伏:同服,佩服。 精练:精熟。
方:方出神
正
《以虫治虫》反应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 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 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 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 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当堂练习
1.根据课文填空 “傍不肯”的外貌特征--------,------。 子方虫天敌的威力无比表现在------,----------。 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的句 子是:------------------------。 突出“以虫治虫”成功的一句话是-----------------。
《梦溪笔谈》二则
二、古今异义词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古义:铺排 今义:布料,分布
三、重点实词
钱氏据两浙时
方两三级 患其塔动 匠师云 未布瓦 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
统治,割据
才;层 担忧 说 铺排 所以;这样 于是
而动如初
密使其妻
从前,当初
暗中,秘密地;派
贻以金钗
问塔动之因
以虫治虫
沈 括
一、文学常识
沈括,北宋科学家、 改革家,我国历史上最 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 通天文、数学、物理学、 化学、地质学,气象学、 地理学、农学和医学。 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 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 巨著《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
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 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 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 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 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 标”!
一样吗?你认为文章所述的内容在今 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 前一个“虫”指“傍不肯”,即 子方虫的天敌,后一个指子方虫。现 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 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 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梵天寺木塔
一、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伏”通“服”,佩服。
支撑
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精熟
之
钱帅登之
四、重点虚词
代词,指正在建
造的木塔 代词,指塔 乃以瓦布之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助词,的 助词,的 问塔动之因 代词,指木板 便实钉之
其
患其塔动 密使其妻 匠师如其言 人履其板 人皆伏其精练 它(指塔) 他的,指匠师的 他的,指喻皓的 指示代词,那 他,指喻皓
梦溪笔谈二则(最新6篇)
梦溪笔谈二则(最新6篇)《梦溪笔谈》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学法指导]查阅相关资料、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讨论作品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查阅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的有关资料。
2、预习字词,通读课文。
3、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思考。
[教学步骤]1、由镇江的梦溪园导入。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以虫治虫》(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学生翻译课文提示重点字词句:界:地域,范围。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方,正、正在。
为,成为。
害,危害。
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蔽,遮盖。
悉:全、都。
皆:全、都。
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岁,年成。
以,因。
大穰,庄稼大丰收。
(3)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作品意义提示:《以虫治虫》反映了我国古代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
这种方法不仅促进农业增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在今天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4、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做“探究、练习:一”。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1、检查复习《以虫治虫》。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梵天寺木塔》(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提示重点字词句: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
其,他。
(3)结合“探究、练习:二”,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提示:《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课件全面版
深入文本
1、这个故事究竟发生在何时、何季、何地呢? 2、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 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3、“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互动追疑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试举一 两个例子来说明。
青蛙吃害虫 猫头鹰吃田鼠 啄木鸟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2、小组讨论利用生物防治有什么 好处?
光不会因你而停留,你却会随着光阴而老去。
有些事情注定会发生,有的结局早已就预见,那么就改变你可以改变的,适应你必须去适应的。面对幸与不幸,换一个角度,改变一种思维,也许心空就不再布满阴霾,头上就 是一片蔚蓝的天。一生能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很多事情,很多人已经渐渐模糊。而能随着岁月积淀下来,在心中无法忘却的,一定是触动心灵,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无论是 伤痛是欢愉。人生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不要错过了清早的晨曦,正午的骄阳,夕阳的绚烂,暮色中的朦胧。经历过很多世态炎凉之后,你终于能懂得:谁会在乎你?你又何 必要别人去在乎?生于斯世,赤条条的来,也将身无长物的离开,你在世上得到的,失去的,最终都会化作尘埃。原本就不曾带来什么,所以也谈不到失去什么,因此,对自己 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应怀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小小的不如意或是飞来横祸就能坦然接受,知道人有旦夕祸福,这和命运没什么关系;有一颗平常心,面对台下的 鲜花掌声和头上的光环,身上的浮名都能清醒看待。花不常开,人不常在。再热闹华美的舞台也有谢幕的时候;再奢华的宴席,悠扬的乐曲,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刻。春去秋来, 我们无法让季节停留;同样如同季节一样无法挽留的还有我们匆匆的人生。谁会在乎你?生养我们的父母。纵使我们有千般不是,纵使我们变成了穷光蛋,唯有父母会依然在乎! 为你愁,为你笑,为你牵挂,为你满足。这风云变幻的世界,除了父母,不敢在断言还会有谁会永远的在乎你!看惯太多海誓山盟的感情最后星流云散;看过太多翻云覆雨的友 情灰飞烟灭。你春风得意时前呼后拥的都来锦上添花;你落寞孤寂时,曾见几人焦急赶来为你雪中送炭。其实,谁会在乎你?除了父母,只有你自己。父母待你再好,总要有离 开的时日;再恩爱夫妻,有时也会劳燕分飞,孩子之于你,就如同你和父母;管鲍贫交,俞伯牙和钟子期,这样的肝胆相照,从古至今有几人?不是把世界想的太悲观,世事白 云苍狗,要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懂得爱惜自己。不羡慕如昙花一现的的流星,虽然灿烂,却是惊鸿一瞥;宁愿做一颗小小的暗淡的星子,即使不能同日月争辉,也有自己无可 取代的位置其实,也不该让每个人都来在乎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单行道,世上绝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家生活得都不容易,都有自己方向。相识就是缘分吧,在一起 的时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论语八则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7.[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部分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卷一故事一1.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2.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梦溪笔谈》二则
短文结构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塔身不
稳定,工匠找不到解决办法。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 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 题。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 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小结:
本文通过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 “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 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赞扬了喻皓 的高超技艺,说明早在l000多年前我国在建 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
2、短文又是如何刻画那位“匠师”的?
——“塔动”的问题,匠师凭自己的经验无法解决。 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 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 好“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 既 希望得到别人帮助 ,又 爱面子 的“匠师” 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
相关资料
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喻 皓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一座大型宝塔,从全国各 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 设计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 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 “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 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原来 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 考虑到了工程技术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 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计来说, 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荷载因不。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
方两三级
正当,正在 才
通假字
土人谓之“傍不肯”同“旁”,旁边
人皆伏其精练
“同“服”,佩服
梦溪笔谈_二则知识点归纳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梦溪笔谈》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者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以虫治虫》记叙了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以虫治虫》理解: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的)害(危害)。
译:北宋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在成为秋天田地里的庄稼的危害。
2、忽有一虫生(产生),如(像)土中狗蝎,其(它的)喙(指虫子的嘴)有钳,千万(成千上万)蔽(遮盖)地;遇子方虫,则(就)以(用)钳搏之(代子方虫),悉(全部)为(成为)两译:忽然又有一种虫子产生了,像泥土中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子,成千上万遮盖了大地。
遇见子方虫,就用钳子与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旬日(十天)子方皆(都)尽(被杀尽),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
译: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杀尽了,年成因为(这样)而大丰收。
4、其(这)虫旧(过去)曾(曾经)有之(语气助词,不译),土人(当地人)谓(称,叫)之(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译: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5、生物防治的例子还有哪些?答: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
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
三、《梵天寺木塔》理解:1、钱氏据(统治)两浙时,于(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才)两三级(层),钱帅登之(代木塔),患(嫌,担心)其(这)塔动。
匠师云(说):“未布(铺)瓦,上轻,故(所以)如此(这样)。
”乃(于是)以(用)瓦布(铺)之(塔),而(但是)动如(像)初(当初)。
七年级语文教案:古代文化名著《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古代文化名著《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第一节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1.学习并掌握古代〈梦溪笔谈〉的两则故事2.理解并分析故事主题和内容3.掌握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分析技能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重点:〈梦溪笔谈〉两则故事的主题分析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梦溪笔谈〉两则故事的主题第二节教学内容1.上课铃声后,向学生介绍《梦溪笔谈》这部古代文学作品。
可以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2.分发学生〈梦溪笔谈〉第一则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花5分钟左右读完故事,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讨论。
可以询问学生他们认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主角是否成功实现他的目标?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关键词和细节?3.教师对这个故事的主题进行简要讲解。
通过展示图像或其他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指导和文化观点。
4.分发学生〈梦溪笔谈〉第二则的阅读材料。
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逐一记录下关键信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主题。
可以询问学生他们认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主角是否成功实现他的目标?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关键词和细节?5.教师对这个故事的主题进行简要讲解。
通过展示图像或其他互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指导和文化观点。
6.整合两个故事的主题并对其进行比较。
教师要求学生列出故事的相似和不同之处7.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故事的重要性和意义。
学生可能会感到好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的主题和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三节教学反馈1.评估学生对两个故事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小测验、讨论、问答等方式来完成。
2.让学生通过书面作业或口头表达,表达他们对《梦溪笔谈》这部作品的看法。
他们是否喜爱这些故事?他们认为这些故事可以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体验和价值?3.向学生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讲解文学的价值和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学的充分认识和理解。
结论本节课是一份精心设计的七年级语文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名著《梦溪笔谈》的两个主要故事。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梵天寺木塔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ào)之妻,贻(yí)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qūqiè),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
虚词归类
1 喻皓之妻
便实钉之
2 患其塔动
密使其妻
人履其板
伏其精练译句:1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3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1 初读,纠正读音
2 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你认为难翻译的词语和句子。
提出难译的词语和句子,要求你的挑战组来回答提醒每个组每个同学时时做好准备,提问对方组,否则你就只会被动地被提问.
(自发提问的组加上一分,对方组回答正确加一分,答不上,其他组帮忙回答正。
《梦溪笔谈》二则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之”。
方为秋田之害
则以钳搏之 其虫旧曾有之 土人谓之“傍不 肯”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代词,子方虫 语气助词,无义,不译 代词,代子方虫的天敌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以”。
以虫治虫 岁以大穰 不以疾也 以烟徐喷之 用 因 如 用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其”。
其喙有钳
它们的
其虫旧曾有之 这样,这种 方为秋田之害 正当,正在 方两三级
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做,塔就不动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他技术精熟。
背诵课文
子方虫全部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
岁
以
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
称 它 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土人谓之“傍不肯”。
在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之后,请 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 一种什么现象?
生物治虫
讨论: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农业增收、 保护生态环境。
一、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梵天寺 贻
胠箧 便实钉之
fàn
yí qūqiè dì ng
皓 讫 履
hào qì lǚ
钉板 dīng
那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才 层 指木塔 担忧
统治
钱氏王朝统 治两浙时,在杭 州梵天寺修建一 座木塔,才建了 两三层,钱帅登 上木塔,嫌那座 塔晃动。
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
它们的 嘴 遮盖 如土中狗蝎,其 喙 有钳,千万蔽 地; 像
样子像泥土 它们的嘴 里的“狗蝎”, 上长有钳, 成千上万, 遍地都是;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及原文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及原文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梦溪笔谈二则是初一的语文课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文明。
2.理清行文思路。
3.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
(重点)2.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说到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四大发明。
其实我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成就还有许多,它们有的留存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如长城等建筑;有的在考古学家、探险家的不懈努力下重见天日,如历史遗迹、文物……但更多的是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需要我们大家去找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括的《梦溪笔谈》,去发现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祐进士。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梦溪笔谈》。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录,以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2.介绍作品《梦溪笔谈》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成书于11世纪末。
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逸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详细记载。
《梦溪笔谈》二则
说一说 如果你是农业专家,你会用什么 方法来治田地里和果园里的害虫 呢?
绿色农业
有味植物驱虫——大蒜的辛辣味同时又能驱 避食叶类害虫;樱桃树叶中含有令蚜虫厌恶 的成分 ;花椒的叶和果实可以驱避甲虫 。 杀虫灯灭虫——许多害虫都有趋光性,见着光 亮就会飞过来。安一盏杀虫灯可以覆盖50到 80亩地,每晚可以杀死害虫上千只。 施放天敌杀虫 ——在果园内种草,培养七星 瓢虫、赤眼蜂等害虫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 的。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 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 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意义。 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 谓:称,叫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肯”。
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 象?试举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的几个例子。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à o)之妻, 贻(yí )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密:暗中,秘密地。使:派。 其:代词,他的,指匠师的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 送给她。以:用,把。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 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 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 塔不稳定。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 以:介词,用 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 初:从前,当初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 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 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 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 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 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 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梦溪笔谈二则译文和原文
《以虫治虫》【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以虫治虫》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原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苏教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和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1。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2)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界:地域,范围。
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害:危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两段。
..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其:它的。
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蔽,遮盖。
悉:都,全。
为:成为。
旬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子方皆尽,岁以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旬日:十天。
岁:年成。
以:因为。
穰:庄稼丰收。
其:这样,这种。
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
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谓:称,叫。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方:才。
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布:铺排。
乃:于是。
以:用。
而:转折连词,但是。
初:从前,当初。
无可奈何,密使..金钗,问塔动之因.。
..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密:暗中,秘密地。
使:派。
其:他的,指匠师的。
贻:赠给。
以,用,把。
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语文知识苏教版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重点文言词汇
《梦溪笔谈》二则篇幅不长,用笔简洁生动,内容安排详略得当是其主要写作特点,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重点文言词汇及时为同学们整理出来,希望大家能够使用~《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或划线的文言词汇:1.庆州界生子方虫(地域,范围)2.方为秋田之害?(方:正)(为:成为)(害:危害)3.其喙有钳(其:它的)(喙:嘴)4.千万蔽地(遮盖)5.则以钳搏之?(则:就)(以:用)(之:指代子方虫)6.悉为两段(悉:全,都)(为:成为)7.旬日子方皆尽(旬:十天)(皆:全,都)(尽:没有)8.岁以大穰(岁:年成)(以:因为)(穰:庄稼丰收)9.其虫旧曾有之(其:这样,这种)(旧:过去,先前)(之:语气助词,不译)10.土人谓之“傍不肯”(土人:当地人)(谓:称)《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yí)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qì),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qū)箧(qiè),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或划线的文言词汇:1.钱氏据两浙时(统治,占据)?2.方两三级(方:才)(级:层)3.患其塔动(担心)?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5.乃以瓦布之(乃:于是,就)(以:用)?6.而动如初(而:但是)(初:从前,当初)7.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密:秘密地,暗中)(使:派)(其:他的)8.贻以金钗(贻:赠给)(以:把,用)9.问塔动之因(问:询问,打听)(因:原因)10.此易耳(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耳:语气词,不译)11.但逐层布板讫(但:只)(讫:完毕,终了)12.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则:就)1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如:遵照)(其:他的)(遂:于是,就)14.盖钉板上下弥束(盖:表推论原因,因为)(弥:更加)15.六幕相联如胠箧(幕:面)(联:连接)(胠:从旁边打开,打开)(箧:箱子)16.人履其板(履:踩,踏)(其:那)17.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持:支撑)(自:自然,当然)18.人皆伏其精练(伏:同“服”,佩服)(其:他的)(精练:精熟,高明)*重点句子翻译: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旬日: 悉为两段: 千万蔽地: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对照注解,疏通文意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 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 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方,才。 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患:担忧。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 遂:于是。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 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 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 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 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相:互相。 联:连接。
如果你是农业专家,你会用 什么方法来治田地里和果园 里的害虫呢?
• 有味植物驱虫——大蒜的辛辣味同时又能驱避食叶类害 虫;樱桃树叶中含有令蚜虫厌恶的成分 ;花椒的叶和果 实可以驱避甲虫 。
• 杀虫灯灭虫——许多害虫都有趋光性,见着光亮就会飞过 来。安一盏杀虫灯可以覆盖50到80亩地,每晚可以杀死 害虫上千只。
如:像。 履(旧):走,踩踏。 其:那。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 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服。
合作探究,赏析课文
1.文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 文中起什么作用?
“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 计可作施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 衬其技艺高超。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 所以才这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译文: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 它为“傍不肯” 它为“傍不肯”。
了解短文内容: 了解短文内容:
1、虫害发生的时间: 虫害发生的时间: 虫害发生的季节: 2、虫害发生的季节: 虫害发生的范围: 3、虫害发生的范围: 解决虫害的经过: 4、解决虫害的经过:
《梦溪笔谈》在世界和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 梦溪笔谈》
非常注意科学技术的实用性,这是《梦溪笔谈》 非常注意科学技术的实用性,这是《梦溪笔谈》反映出 来的中国科学思想的一大特征。书中记载的分段筑堰测量法, 来的中国科学思想的一大特征。书中记载的分段筑堰测量法, 是从治理河道中总结出来的;求弧长的近似公式“会圆术” 是从治理河道中总结出来的;求弧长的近似公式“会圆术”, 是从丈量土地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于防治农业病虫害, 是从丈量土地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于防治农业病虫害, 抵御外敌入侵的兵器装备制造,以至地震、 抵御外敌入侵的兵器装备制造,以至地震、龙卷风等自然灾 害的发生, 梦溪笔谈》都很重视。 害的发生,《梦溪笔谈》都很重视。 梦溪笔谈》所记录的许多科技成就可以列为世界第一: 《梦溪笔谈》所记录的许多科技成就可以列为世界第一: 根据化石推断古代气候的变迁, 比西欧早400多年; 400多年 根据化石推断古代气候的变迁, 比西欧早400多年;用流水 侵蚀学说阐明华北平原和雁荡山峰的成因, 侵蚀学说阐明华北平原和雁荡山峰的成因,比西方类似学说 700年 十二气历, 比与它相似的欧洲肖伯纳农历早800 早700年;十二气历, 比与它相似的欧洲肖伯纳农历早800 沈括计算出围棋棋局总数是3 361次方 次方, 年。 沈括计算出围棋棋局总数是3的361次方,并且估计出 它的布局方式多达连写几十个万字,更是古代世界绝无仅有。 它的布局方式多达连写几十个万字,更是古代世界绝无仅有。 难怪西方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梦溪笔谈》 难怪西方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 的里程碑” 它的作者沈括是“ 的里程碑”,它的作者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 人物” 人物”。
的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妻见喻皓
赠送 暗中, 暗中,秘密地 的 原因
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金钗 之因
把
译文: 译文: 没有办法, 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 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 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 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狗蝎xiē 岁以大穰ráng 岁以大穰 ng
huì有钳 其喙hu 有钳 傍páng不肯 ng不肯 ng
地区, 地区,范围
正要。 正要。
成为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
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的 危害
之害。 之害。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 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短文结构
分为三层: 分为三层: 第一层: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第一层: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 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第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 第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并 指出天敌的俗名。 指出天敌的俗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它的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
遍地。 遍地。蔽,遮盖。 遮盖。 用
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 千万蔽地;遇子方虫, 蔽地
它,代子方虫
之,悉为两段。 为两段。
全,都
译文: 译文: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 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 土里的“狗蝎” 嘴上长有钳, 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 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 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 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 咬成两段。 咬成两段。
小结: 小结:
这篇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 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 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 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 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 展生物防治, 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 敌消灭虫害, 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 效措施。 效措施。
研读短文, 研读短文,体会语言的准确
1、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方”字能否去掉? 、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 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为什么? ——不能。因为此时子方虫还没有造成祸害,一 不能。 不能 因为此时子方虫还没有造成祸害, 个“方”字,正表现出子方虫即将造成危害的严 峻形势。 峻形势。 2、 “忽有一虫生”的“忽”有何妙处。 、 忽有一虫生” 有何妙处。 ——不但表现出,对“傍不肯”的突然出现,作 不但表现出, 不但表现出 傍不肯”的突然出现, 者感到惊奇,也写出了它出现得及时。 者感到惊奇,也写出了它出现得及时。
遵照
话
于是、 于是、就
匠师如其言,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如其言
他的, 他的,指喻皓的
译文: 译文: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 ), 稳定了。 稳定了。
承接上文的连词, 承接上文的连词,解 释原因,相当于“ 释原因,相当于“因 为”。
互相
连接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弥束 相联
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 ,字存中, 沈括 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 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 政治家, 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 位巨人。 位巨人。沈括从小就跟随做官的 父亲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父亲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丰富的知 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 识。 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 在那里写下科学巨著《 在那里写下科学巨著《梦溪笔 谈》。
十天
年成
因为
丰收
旬日子方皆尽 岁以大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子方皆
(被)消 灭
省略“ 省略“之”,代子 方虫被消灭这件事
译文: 译文: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 获得大丰收。 获得大丰收。
这 种
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 无义
称,叫
它,代这种虫子
曾有之 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通“服”,佩 服
高明、 高明、精熟
人皆伏其精练。 人皆伏其精练。 伏其精练
他,代喻皓
译文: 译文: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短文结构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塔身不稳定,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塔身不稳定,工 匠找不到解决办法。 匠找不到解决办法。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 ”“实钉 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 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3、 “岁以大穰”的“以”字作用是什 、 岁以大穰” 么? ——“岁以大穰”是个省略句,即“岁以 岁以大穰” 岁以大穰 是个省略句, 大穰” 意思是:年成因此( (之)大穰”,意思是:年成因此(傍 不肯)而获得大丰收。 不肯)而获得大丰收。 “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 字强调了“大穰” 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 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 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译文: 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 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 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 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说
铺排
这样, 这样,指 木塔不稳 定
匠师云 上轻, 如此。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译文: 译文: 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 面轻,所以才这样。” 面轻,所以才这样。
给红色字的字读音 梵天寺
suì fàn huàn qì yùhào
患
qū qiè
讫
yí
喻皓
chāi
塔遂 定
胠箧
贻以金钗 以金钗
履
lǚ
统治
在
钱氏据两浙时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 据两浙
才 层 指正在建造 的木塔 担 心 这
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塔动。 两三级 钱帅登 患其塔动
《梦溪笔谈》在世界和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共26卷,成书后, 沈括又写了《补笔谈》3卷、 梦溪笔谈》 26卷 成书后, 沈括又写了《补笔谈》 续笔谈》 涉及军事、法律、文学艺术、考古、音乐、 《续笔谈》1卷,涉及军事、法律、文学艺术、考古、音乐、数 物理、化学、工程、生物、农业、医药等十分广阔的领域, 学、物理、化学、工程、生物、农业、医药等十分广阔的领域, 其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占全书篇幅一半以上。 其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占全书篇幅一半以上。 由于古代封建统治阶级视发明创造为“雕虫小技” 由于古代封建统治阶级视发明创造为“雕虫小技”,所 以正史官书上很难找到能工巧匠们的名字和业绩。 梦溪笔谈》 以正史官书上很难找到能工巧匠们的名字和业绩。《梦溪笔谈》 却记述了许多平民的智慧。 却记述了许多平民的智慧。其中有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 精于计算和历法的卫朴,创造了三节下埽(sa 升,精于计算和历法的卫朴,创造了三节下埽(saò)法巧合龙门 的高超,善于建造木塔和多层楼房的木匠喻皓等等。 的高超,善于建造木塔和多层楼房的木匠喻皓等等。《梦溪笔 还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科技成就,例如发现了磁偏角, 谈》还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科技成就,例如发现了磁偏角, 认识到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引起,提出废除闰月以十二节气作为1 认识到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引起,提出废除闰月以十二节气作为1 十二气历” 这些都填补了中国科学史的空白。 年的 “十二气历”,这些都填补了中国科学史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