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
苏教版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梵天寺木塔》段落
第一层,从开头到“而动如初”。 这层写建塔过程中工匠们未能解决塔身不 稳定的问题。 第二层从“无可奈何”到“塔遂定” 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 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从“盖钉板上下弥束”到“人皆伏 其精练”。 这一层解释了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 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 高明。
其: 其虫旧曾有之 这种,这样 人履其板 那 人皆伏其精练 他,指喻皓 患其塔动 这 其喙有钳 它的,指子方虫的天敌的 密使其妻 他的,指匠师的
词类活用 便实钉之 名作动,用钉子钉 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伏”同“服” 佩服
《以虫治虫》段落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第一说明虫害产 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
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如:遵照。 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
盖:因为。弥束:紧密束缚。来自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
相:互相。联:连接。
胠箧:箱子。履:走,踩踏。
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伏:同服,佩服。 精练:精熟。
方:方出神
正
《以虫治虫》反应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 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 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 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 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当堂练习
1.根据课文填空 “傍不肯”的外貌特征--------,------。 子方虫天敌的威力无比表现在------,----------。 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的句 子是:------------------------。 突出“以虫治虫”成功的一句话是-----------------。
初中语文《梦溪笔谈二则》(共55张)ppt13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1.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
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2.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 而获得大丰收。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之”的用法: (1)动词:往,到……去 例:至之市(前往)《郑人买履》 (2)助词:的 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幼时 记趣》 (3)助词:无实义 例:心之所向(助词,不译)《幼 时记趣》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疏通课文 1.充分利用好课文注释,重点掌握常 用文言字词的用法。 2.课文翻译不通的地方,可以利用工 具书解决,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之: (1)动词:往,到……去 (2)助词:的 (3)助词:无实义 (4)代词:代人、物、现象等。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梦溪笔谈》二则(一)
(苏教版七上)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 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 任中央和地方官职,掌管和主持过天文 研究、盐政改革、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 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 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 究。他非常关心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 术的情况,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晚 年,居润州 ( 今江苏镇江 ) ,筑梦溪园, 举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 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 综合性科学论著。
初 中 语 文
七 上
“其”的用法: (1)代词:他(她、它)、他 (她、它)们等 例:使其冲烟飞鸣(它们)《幼 时记趣》 (2)代词:他(她、它)的、他 (她、它)们的等 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 《刻舟求剑》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梦溪笔谈》两则,了解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
2.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掌握文中涉及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梦溪笔谈》两则2.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方法、古代科技、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梦溪笔谈》。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4.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深入了解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梦溪笔谈》两则。
2. 参考资料:有关沈括生平的资料、梦溪笔谈的研究成果等。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环节1. 课前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提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翻译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翻译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域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突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 狗蝎 \' ,嘴上长有钳,不计其数,遍地都是;它们碰上子方虫,就用
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格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景所以而获
得大丰产。
这类虫过去以前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愿 \' 。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筑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
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边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设
在塔上,可是木塔还像当初同样晃动。
没有方法时,匠师就奥密地派他的老婆去见喻皓的妻
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探询木塔晃动的原由。
喻皓笑着说:\' 这很简单啊,只需逐
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 工匠师傅依照他的话( 去办 ) ,塔身就稳固了。
由于钉牢了木板,上下更为密切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连结就像只箱子,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周围板壁相互支撑,( 塔 ) 自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钦佩喻皓的高妙。
1。
《梦溪笔谈》二则全文翻译
刘忆因
《梦溪笔谈》二则全文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5.21《梦溪笔谈》二则 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上)
以虫治虫
1.作者名片 作者 评价 沈括 朝代 北宋
科学家、政治家。他博学多闻, 对于天文、地理、农学、音乐、 医药等都有研究
作品
《梦溪笔谈》
2.图解课文 以虫治虫
害虫:子方虫 (略写)
益虫:“傍不肯” (详写)
生物防治
1.古今异义 (1)其虫旧曾有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
6.走进文本 (1)《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 答案:“动如初”表现建筑匠师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2)文中详细记述了匠师怎样解决塔动问题的过程,而匠师
按喻皓指点实施的过程,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 么? 答案: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写作重点,所以应该详写,这 样突出了写作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略写。
2.一词多义 (1)方 方为秋田之害 ( )
方两三级
如土中狗蝎 匠师如其言 其喙有钳
(
( ( ( ( ( (
)
) ) ) ) ) ) (3)它的,
(2)如
(3)其
其虫旧曾有之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匠师如其言
答案:(1)正当,正在/刚刚,才
(2)像/遵照
代“傍不肯”的/这样,这种/他的,代匠师的/他的,代喻皓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动如初。(倒装句,应为“而如初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拿金钗送给她。 (2)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梦溪笔谈二则(最新6篇)
梦溪笔谈二则(最新6篇)《梦溪笔谈》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学法指导]查阅相关资料、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讨论作品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查阅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的有关资料。
2、预习字词,通读课文。
3、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思考。
[教学步骤]1、由镇江的梦溪园导入。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以虫治虫》(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学生翻译课文提示重点字词句:界:地域,范围。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方,正、正在。
为,成为。
害,危害。
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蔽,遮盖。
悉:全、都。
皆:全、都。
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岁,年成。
以,因。
大穰,庄稼大丰收。
(3)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作品意义提示:《以虫治虫》反映了我国古代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
这种方法不仅促进农业增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在今天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4、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做“探究、练习:一”。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1、检查复习《以虫治虫》。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梵天寺木塔》(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提示重点字词句: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
其,他。
(3)结合“探究、练习:二”,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提示:《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论语八则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7.[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梦溪笔谈》二则
短文结构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塔身不
稳定,工匠找不到解决办法。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 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 题。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 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小结:
本文通过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 “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 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赞扬了喻皓 的高超技艺,说明早在l000多年前我国在建 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
2、短文又是如何刻画那位“匠师”的?
——“塔动”的问题,匠师凭自己的经验无法解决。 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 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 好“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 既 希望得到别人帮助 ,又 爱面子 的“匠师” 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
相关资料
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喻 皓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一座大型宝塔,从全国各 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 设计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 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 “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 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原来 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 考虑到了工程技术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 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计来说, 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荷载因不。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
方两三级
正当,正在 才
通假字
土人谓之“傍不肯”同“旁”,旁边
人皆伏其精练
“同“服”,佩服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见闻。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其中的二则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二则的知识点。
一、《以虫治虫》(一)原文及译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二)重点字词1、方:正,正在。
2、为:成为。
3、之:的。
4、害:危害。
5、忽:忽然。
6、其:它的。
7、喙:嘴。
8、蔽:遮盖。
9、悉:全,都。
10、岁:年成。
11、穰:丰收。
(三)文章主旨这则短文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写作特色1、语言简洁,叙述生动。
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傍不肯”消灭“子方虫”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白,如“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形象地写出了“傍不肯”的英勇和子方虫的狼狈。
2、以小见大。
通过一件小事——生物之间的相克现象,反映出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农业生产上的重大意义。
二、《梵天寺木塔》(一)原文及译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梦溪笔谈》二则
庆州界: 方为秋田之害: 方为秋田之害: 方为秋田之害:
北宋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 虫,正在成为秋天庄稼的危害。
子方虫(卵)
子方虫(蛹)
子方虫(幼虫)
子方虫(成虫)
其喙: 其喙: 蔽地:
它的 嘴巴 遮盖
忽然又有一种虫子出现了,像泥土中 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子,千千万 万,遍地都是。
北京东单到秀水 街一带马路边的 每棵大槐树上都 有一两个牛皮纸 信封,信封朝上 的口开着,中间 被一颗摁钉摁在 树上。你能说说 这是什么回事吗?
揭开谜底:
北京市绿化局检查执法处 的工作人员解开了谜团:原来 信封里面装的是一种名叫“蒲 螨”的寄生性螨虫。它能寄生 在树木害虫叶柄小蛾体内,杀 灭害虫。而一般的喷药方法则 对叶柄小蛾没有多大效果。据 悉,这种“以虫治虫”、环保 的消灭树木害虫方法,如果试 验成功,有可能在全市推广。
指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
蝎 喙 钳 穰 傍 xiē huì qiá n rá ng pá ng
以虫治虫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1.先对照文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有 疑难的作记号)。 2.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 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全班讨论解疑。
解词
翻译
地域 正在 成为 的
傍不肯
傍不肯
则以钳搏之: 则以钳搏之: 则以钳搏之: 则以钳搏之: 悉为两段: 悉为两段:
就 用 搏斗 代词,指子方虫 全都 成为
(它们)遇见子方虫,就用钳子搏击 它,(子方虫)全都被砍成两段。
旬日: 皆尽: 岁: 岁以大穰: 大穰:
十天 全都 年成,收成 因为 丰收
七年级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新人教版
温馨提示:
正确翻译课文,注意表示时间 的年号,地名,物名等不需要翻 译。
解释下列蓝色的字: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秋 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 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 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 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 “傍不肯”。
一词多义:
方为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的。 则以钳搏之 代词,代子方虫。 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义。 土人谓之“傍不肯” 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则以钳搏之 用 其喙有钳 代词,它的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本文的内容。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 傍不肯消灭子方虫的事。
2.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的外貌和 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外貌: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 方法: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 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以虫治虫”的成功给了我们什 么启示?
岁以大穰
因
其虫旧曾有之 这样,这种
重点语句的解释
(1)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秋 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 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 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 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 “傍不肯”。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梦溪笔谈
• 沈括(1031~ 1095),字存中,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
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晚年 用笔记文学体裁所著的《梦溪笔谈》共二十六卷,六百 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冶金、机 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书中所记述的许多科 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家 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梵天寺木塔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ào)之妻,贻(yí)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qūqiè),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
虚词归类
1 喻皓之妻
便实钉之
2 患其塔动
密使其妻
人履其板
伏其精练译句:1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3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1 初读,纠正读音
2 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你认为难翻译的词语和句子。
提出难译的词语和句子,要求你的挑战组来回答提醒每个组每个同学时时做好准备,提问对方组,否则你就只会被动地被提问.
(自发提问的组加上一分,对方组回答正确加一分,答不上,其他组帮忙回答正。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及原文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及原文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梦溪笔谈二则是初一的语文课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文明。
2.理清行文思路。
3.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
(重点)2.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说到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四大发明。
其实我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成就还有许多,它们有的留存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如长城等建筑;有的在考古学家、探险家的不懈努力下重见天日,如历史遗迹、文物……但更多的是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需要我们大家去找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括的《梦溪笔谈》,去发现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祐进士。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梦溪笔谈》。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录,以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2.介绍作品《梦溪笔谈》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成书于11世纪末。
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逸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详细记载。
《梦溪笔谈》二则
说一说 如果你是农业专家,你会用什么 方法来治田地里和果园里的害虫 呢?
绿色农业
有味植物驱虫——大蒜的辛辣味同时又能驱 避食叶类害虫;樱桃树叶中含有令蚜虫厌恶 的成分 ;花椒的叶和果实可以驱避甲虫 。 杀虫灯灭虫——许多害虫都有趋光性,见着光 亮就会飞过来。安一盏杀虫灯可以覆盖50到 80亩地,每晚可以杀死害虫上千只。 施放天敌杀虫 ——在果园内种草,培养七星 瓢虫、赤眼蜂等害虫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 的。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 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 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意义。 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 谓:称,叫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肯”。
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 象?试举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的几个例子。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à o)之妻, 贻(yí )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密:暗中,秘密地。使:派。 其:代词,他的,指匠师的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 送给她。以:用,把。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 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 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 塔不稳定。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 以:介词,用 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 初:从前,当初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 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 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 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 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 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 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苏教版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重点文言词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苏教版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重点文言词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梦溪笔谈》二则篇幅不长,用笔简洁生动,内容安排详略得当是其主要写作特点,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重点文言词汇及时为同学们整理出来,希望大家能够使用~ 《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或划线的文言词汇: 1.庆州界生子方虫(地域,范围) 2.方为秋田之害(方:正)(为:成为)(害:危害) 3.其喙有钳(其:它的)(喙:嘴) 4.千万蔽地(遮盖) 5.则以钳搏之(则:就)(以:用)(之:指代子方虫) 6.悉为两段(悉:全,都)(为:成为) 7.旬日子方皆尽(旬:十天)(皆:全,都)(尽:没有) 8.岁以大穰(岁:年成)(以:因为)(穰:庄稼丰收) 9.其虫旧曾有之(其:这样,这种)(旧:过去,先前)(之:语气助词,不译) 10.土人谓之“傍不肯”(土人:当地人)(谓:称)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yí)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qì),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qū)箧(qiè),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或划线的文言词汇: 1.钱氏据两浙时(统治,占据) 2.方两三级(方:才)(级:层) 3.患其塔动(担心) 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 5.乃以瓦布之(乃:于是,就)(以:用) 6.而动如初(而:但是)(初:从前,当初) 7.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密:秘密地,暗中)(使:派)(其:他的) 8.贻以金钗(贻:赠给)(以:把,用) 9.问塔动之因(问:询问,打听)(因:原因) 10.此易耳(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耳:语气词,不译) 11.但逐层布板讫(但:只)(讫:完毕,终了) 12.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则:就) 1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如:遵照)(其:他的)(遂:于是,就) 14.盖钉板上下弥束(盖:表推论原因,因为)(弥:更加) 15.六幕相联如胠箧(幕:面)(联:连接)(胠:从旁边打开,打开)(箧:箱子) 16.人履其板(履:踩,踏)(其:那)17.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18.人皆伏其精练(伏:同“服”,佩服)(其:他的)(精练:精熟,高明) *重点句子翻译: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梦溪笔谈》二则概要
拓展研究
①小组讨论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
②学完本文,你有什么启示?
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 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 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梦溪笔谈》在世界和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
非常注意科学技术的实用性,这是《梦溪笔谈》反映出
来的中国科学思想的一大特征。书中记载的分段筑堰测量法,
是从治理河道中总结出来的;求弧长的近似公式“会圆术”,
是从丈量土地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于防治农业病虫害,
抵御外敌入侵的兵器装备制造,以至地震、龙卷风等自然灾
《梦溪笔谈》共26卷,成书后, 沈括又写了《补笔谈》3卷、 《续笔谈》1卷,涉及军事、法律、文学艺术、考古、音乐、数 学、物理、化学、工程、生物、农业、医药等十分广阔的领域, 其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占全书篇幅一半以上。
由于古代封建统治阶级视发明创造为“雕虫小技”,所以 正史官书上很难找到能工巧匠们的名字和业绩。《梦溪笔谈》 却记述了许多平民的智慧。其中有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 升,精于计算和历法的卫朴,创造了三节下埽(saò)法巧合龙门 的高超,善于建造木塔和多层楼房的木匠喻皓等等。《梦溪笔 谈》还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科技成就,例如发现了磁偏角, 认识到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引起,提出废除闰月以十二节气作为1 年的 “十二气历”,这些都填补了中国科学史的空白。
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 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 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 位巨人。沈括从小就跟随做官的 父亲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丰富的知 识。 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 在那里写下科学巨著《梦溪笔 谈》。
梦溪笔谈二则
2、“以虫治虫”的两个“虫”字含义
一样吗?你认为文章所述的内容在今 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 前一个“虫”指“傍不肯”,即 子方虫的天敌,后一个指子方虫。现 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 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 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梵天寺木塔
一、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二、生字词
( xiē )其喙 ( huì ) 大穰 ( ráng )梵天寺( fàn ) 贻以 ( yí )金钗( chāi ) 布板讫( qì ) 胠箧( qū )( qiâ ) 人履其板( lǚ )
狗蝎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 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 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 不肯”。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则不动矣。” 匠师 如其言,塔遂定。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
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 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 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于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介词,在
以
乃以瓦布之 贻以金钗 介词,用 介词,用,把
而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表转折,但是
五、词类活用
便实钉之
实: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结实。
钉: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
六、特殊句式
贻以金钗 倒装句(以金钗贻)
正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沈括是一位北宋科学家,他博学多艺,但他的 著作大多散失,现存《梦溪笔谈》和《良方》等。 他所进行的研究十分广泛,《梦溪笔谈>更是他 毕生研究科学的结晶,此书共分三十卷.属自然 科学的条文有二百约占三分之一,其余皆为社会 科学。
.3.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翻译。
•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 • 忽有一虫生,产生 • 其喙有钳,代词,它 • 千万蔽地,遍地都是 • 则以钳搏之,那么,就 • 悉为两段。全,都 • 旬日子方皆尽 被杀尽 • 岁以大穰。丰收
3.检验对绿色词语意思的掌握
• (1)钱氏据两浙时 统治 • (2)方两三级 才
(3)患其塔动 担忧
(4)未布瓦 排铺 (5)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暗中
(6)贻以金钗 赠送 (7)盖钉板上下弥束 紧密相束 (8)六幕相联如肤箧 互相 箱子
(9)人皆伏其精练 伏通服,佩服
高超
练习结合注解翻译下列句子。
•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
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
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
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
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
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
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
它为。傍不肯”。
• 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象? 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的现象。
•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 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 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 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 [人皆伏其精练。]
结合注解练习翻译课文
(1) 方为秋田之害。 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千万蔽地; 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3)遇子方虫, 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
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4)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 得大丰收。
译文: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Nhomakorabea(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 1.说一说 • (1) 喻皓说的是什么方法使梵天寺木塔变
得牢固的?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
“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使上下 更加紧密相束,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人踩在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
•
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写出了匠
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
么样的心理活动?
匠师在没有办法之后很难堪,但为了向钱傲交代而又不 失面子才这样做。“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写出了匠师 的难堪和良苦用心.
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的无能的 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 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写出了喻皓的技 艺高超.
•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 所以才这样。”
•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
当初一样晃动。
•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 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