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2.练习形式:采用个人练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查漏补缺,提高解题能力。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2.强调重点知识,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教学过程:
-课时一:通过导入、新课内容、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原子基本结构,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时二:通过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4.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计一道家庭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原子结构模型,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实验过程和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排列规律;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4.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取得成长和进步。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5.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尝试回答:
-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是什么?
-相对原子质量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关系?
-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对化学研究有何意义?
6.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解释某个现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针对错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上的偏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方法、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等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讨论和练习过程中的感悟。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
2.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掌握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对不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3.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能解释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应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提问,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的基本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并介绍它们在原子中的作用。
2.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通过公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解释其计算方法。
3.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拓展资源:
-《化学之原子的结构》:提供关于原子结构的详细介绍,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原子结构模型》:通过3D模型和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原子的结构实验》:介绍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如电子散射实验和原子光谱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原子的结构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原子的结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和原子的结构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原子的结构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学生可以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提出疑问,教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需要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撰写一篇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可以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进行实践操作,如制作原子模型等,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可以参与科学讨论和学术竞赛,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观点,提高自己的科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家庭小实验,如制作原子模型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互动式教学:我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5.互动性和参与性:邀请学生上台用粉笔圈出重点和关键词,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设计填空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在黑板上填写答案,增强互动性;通过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组成。

–掌握表示原子的电子结构的方法,如核记法、电子排布式。

–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示范、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掌握表示原子的电子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小弹簧模型•实验材料: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1.讲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实验器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大家知道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吗?”2.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回答问题。

讲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

步骤2:实验观察1.讲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弹簧模型,并说明模型代表了一个原子的结构。

2.学生观察模型,并根据观察结果回答问题:“这个模型代表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构?”3.学生通过展示实验、讨论和比较不同型号的模型,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概念。

步骤3:核记法1.讲师通过黑板和彩色粉笔,以核记法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用于表示原子结构的方法。

2.讲师解释核记法的原理,并通过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几个示范题。

3.学生根据讲师的解释和示范,自主完成剩余的核记法练习题。

步骤4:元素周期表1.讲师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2.讲师解释原子序数的含义,并通过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3.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上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你对元素周期表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步骤5:小结与拓展1.讲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讲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启发思维,增强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什么是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人们认识原子的过程:曲折、漫长二、探究新知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测定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1903年汤姆生发现电子。

散射实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再分。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1.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解析:相等2.电子带电吗?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 解析:相等3.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所带电荷数叫做核电荷数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几种原子的构成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发现: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分别相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滁州市南谯区常山初级中学唐奎斌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构成有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2.知道这些微观粒子在层次、电性、电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构建微观模型的过程体验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方法;2.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探究,初步学习归纳和总结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以及原子不带电的原因,培养微观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介绍各位科学家的成就,培养科学严谨、勤奋笃实的研究精神;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的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3.通过观看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培养爱国主义精神;4.通过介绍原子结构的发现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感受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5.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归纳结论,培养合作精神;6.通过学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培养唯物主义思想。

2学情分析1. 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在前面两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而本节课内容又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知识,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难以理解;2.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原子的构成已经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3.学生学习这节课存在的困难:学生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大多数学生对原子的理解是实心球体,对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带电量和电性的知识主要靠记忆,对这些粒子的层次关系缺乏认识;4.本节课要解决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原子中各粒子的曾次关系。

本节课就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5.学生的情感态度: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感兴趣的未知领域有渴求探索的欲望,本节课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

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案)

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3课时相对原子质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生活中统计方法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2)通过计算巩固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的运用。

(3)通过查表认识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为测定相对原子质量做出卓越的贡献,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复习]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质量很小,那如何表示呢?这就是这节课研究的重点。

二、推进新课相对原子质量[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1个碳原子:1.977×10-26kg1个氢原子:1.67×10-27kg1个氧原子:2.657×10-26kg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好写、好记、好用、化繁为简的方法来表示原子质量呢?[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诱思]会计记帐通常用“万元”作单元,例如5万元记作“5”,不用画那么多“0”了。

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如商店以“件”为单位记录当天销售汽水的量……[交流讨论]学生1:我明白了,用一个比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就变大了。

学生2:这样的数字最好在两位数以内,这样用起来方便一些……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还会遇到,比如学习“摩尔”、“量”等就是这样。

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

[课件展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提出问题]上面所说的碳原子,指的是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为1.993×10-26kg,其1/12是1.993×10-26kg×1/12≈1.66×10-27kg,下面请同学们按组分别具体计算一下氢、氧、铁三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2节:原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2节:原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

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

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通过模型展示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2022-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2)

2022-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2)

2022-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2)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并能用结构示意图表示。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学习微观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如果抛开化学变化,原子能否再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原子神秘的面纱。

(二)推进新课1.原子的构成师: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1)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2)相对质量忽略不计113.阅读课本第54页第一段的内容,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被电子占据,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是一个空心球体。

【讨论交流】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里?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4.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5.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温馨点拨】1.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质量近似相等,电子质量较质子和中子小得多。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不带电。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3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3课时教学设计
难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和解释。
(二)教学设想
1.对于原子结构的学习,设想采用以下策略:
a.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模型等,直观地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b.结合生活实例,如半导体材料、原子能等,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定义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中原子行为的解释。
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尤其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运用原子模型解释化学反应。
2.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b.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c.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原子结构模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模型代表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学生回答,引出原子结构的概念。
2.分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3.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讲解周期性规律及其应用。
4.结合实例,解释化学反应中原子行为,引导学生运用原子模型进行思考。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b.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有哪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精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精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海口实验中学杜晓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知道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原子结构的模型,初步建立微观世界的观念;2、通过对不同原子的构成的比较,培养学生从文字和表格、图形中获取信息,提高对比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原子构成的发现史,形成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无可穷尽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1、重点:原子的构成及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及其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2、难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理解三、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视频模拟、对比归纳四、教学过程【引入】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浩瀚的星空,群星闪烁,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有4.21光年。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人们还在探索着。

在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教师展示】老师这里有一瓶水,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可以再分;(停顿)构成这把铁尺的微粒是铁原子。

【教师】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师】人类为了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征途。

让我们跟随科学家走过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认识原子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1803年,道尔顿最先向全世界提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恩格斯在评价道尔顿的原子论时说:“原子论的提出,是人类向未被征服的领域进攻的开始。

”此后近一百年,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没有大的变化。

大约100年以后,汤姆生在原子内发现了一种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叫什么呢?——叫电子,从此人们终于抛弃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陈旧观念。

同学们可以看着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均匀镶嵌在整个原子中。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再分吗?一、知道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息?【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况。

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原子核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展示观察分析回答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并非所有原子核内够有中子4、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在这个阶段,我将会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排布规律。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使用生动的比喻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原子结构的概念。接着,我会进行一些实验演示,如原子灯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原子的性质。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从而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我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原子结构的规律。
(一)情景创设
情景创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本节课中,我会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直观形象的模型展示和富有挑战性的实验,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趣味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为了实现情景创设,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有趣现象,如原子灯的发光原理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我会利用模型教具和实验材料,为学生展示原子结构的模型,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原子的内部构成。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原子结构的知识。
3.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在本节课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共同探索原子结构的知识。这样的小组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沟通技巧。
4.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在本节课的结束阶段,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原子结构的理解。这样的反思与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子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拓宽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内粒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知识。
2.强调重点和难点: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提醒学生注意理解。
3.感悟与收获: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化学知识的感悟和收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2.原子序数与电子数的关系,电子排布规律。
3.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3.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第1、2、3题,加强对原子结构基本概念的理解。
2.设计一道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性,能够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3.查阅资料,了解一位在原子结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简介,介绍该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交流、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

教学准备1.原子结构模型图片:“原子结构简图”、“离子的形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投影片。

2.原子内部结构动画:原子内部结构动画、离子的形成动画。

3.常见原子的质量表:常见原子的构成微粒数目及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投影】教材第53页图3-8。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讲解】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

(对照投影)。

展开想象,并将想象的结果相互交流。

欣赏图片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

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通过以上学习,你们对原子的结构了解了多少?小结后板书: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提问式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氢、碳、氧、钠、硫等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吗?(可提示学生参考教材第53页表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原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用具
原子结构示意图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一课题在我们学习了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我们以氧化汞分解为例,氧化汞分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一个氧分子,许多个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所以我们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微粒构成的呢?
2、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在阅读的基础上想一想:自己能提出哪些问题?
(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
教师提问、板书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归纳、补充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3)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是什么?
(5)离子是怎样形成?什么叫离子?
3、学生自探
方法指导:阅读教材P53-55,独立解决以上问题,思考后仍有疑问的地方圈下来。

时间6分钟。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 1 2 3 4 5
展示同学
展示方式板书板书板书口答口答
评价同学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展示要求:
(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
(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
(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

评价要求:
(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最高分10分);
(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

(最高分10分)
2、教师精讲。

(1)【展示图片】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其中带正电的就是质子,中子是不带电的。

而原子核所
带的正电荷来自于质子所带的电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
荷数就成为核电何时。

所以存在以下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关系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推广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观察P53图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中子数和质子数没有必然的等量关系。

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不相同。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电子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排布时依据电子层能量的高低,由里向外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三、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学习你对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还有什么疑问?教师鼓励学生说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

(每个优秀题目小组记5分)四、运用拓展
(一)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自编一道习题,展示你的能力,编好后同位相互练习,并将好的题目推荐给老师,展示、解答、评价。

(二)教师预设习题(根据自编题情况选用)
1.铱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7。

下列关于铱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B.铱原子的质子数为77
C.铱原子中每个质子的质量是77kg
D.铱原子的中子数为77 2.下列对原子组成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构成中一定有质子
B、原子构成中一定含有中子
C、原子构成中的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
D、原子不带电
3.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确定它的()
A、原子量
B、质子数
C、中子数
D、电子数
4.已知水分子中氢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 (原子核内无中子),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 (核内有8个中子)。

则1个水分子含有的质子数是个,中子数为个,电子数为个。

(三)小结:
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和小组活动情况。

请你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教材第57页:1、2、3。

板书设计
课题1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
1、原子的构成
2、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
3、核外电子的排布
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教后反思:
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形成
教学用具
原子结构示意图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知识回顾情景引入
(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2、出示多媒体图片,引入课题
由图片可知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书写、使用都不方便,故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3、根据你的化学学习经验,结合本节课题,提出你认为本节课我们应解决那些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 学生设疑,教师根据学生设疑内容,进行合理排序,不足之处教师补充细化,形成本节自探提示
(1)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怎样?
(3)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探
方法指导:阅读教材P53-55,独立解决以上问题,思考后仍有疑问的地方圈下来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展示要求:
(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
(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

评价要求:
(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
(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

(最高分10分)
2、教师精讲。

(1)相对原子质量 == 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标准碳原子质量的1/12
注意点: 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一个比值。

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
今后学习中,我们可直接查阅书后附录中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师生一起查阅)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那些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如我国的张青莲教授。

阅读教材P56的“资料”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观察后找出规律: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三、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学习你对相对原子质量还有什么疑问?教师鼓励学生说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

四、运用拓展
(一)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自编一道习题,展示你的能力,编好后同位相互练习,并将好的题目推荐给老师。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

(每个优秀题目小组记5分)
(二)教师预设习题(根据自编题情况选用)
1、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

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

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115
B.49
C.66
D.164
2、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计算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三)反思与归纳
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和小组活动情况。

请你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课本58页4,5,6题
板书设计
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质子数 + 中子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