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

合集下载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一)凝练了历史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凝练出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由这五个方面构成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保持一致,同时依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明确具体要求,使二者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连续体,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要求一一对应。

具体如下:唯物史观——要求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时空观念——要求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史料实证——要求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历史解释——要求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家国情怀——要求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逐步养成历史核心素养,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完善了课程内容一是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中,围绕大概念/大主题,设计、选择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学习内容。

具体为:中国古代史,侧重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史,侧重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中国现代史,侧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世界古代史,侧重于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世界近代史,侧重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现代史,侧重于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通过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勾勒人类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学生形成大历史观。

二是根据时空顺序,精选基本、重要、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包括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同时突出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强化“四史”学习内容。

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新教材与旧教材区别及认识

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新教材与旧教材区别及认识

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新教材与旧教材区别及认识对历史材的认识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相比较于旧教材,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首先,材的课文设计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每课的体例包括导语、正文、资料、材料阅读、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等研究栏目,使教材变成了有利于学生研究的“学本”。

其次,材倡导探究性研究方式。

为了改变学生过于强调接受性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同时每个研究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研究过程之中。

最后,材注重图表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样的设计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研究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消除了“难、繁、偏、旧”现象,使其适应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每个单元都有清晰的历史主题和研究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的题目涵盖了几个朝代的特点,而八年级上册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条理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新的课程体系为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同时也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研究,完善人格。

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教师和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有所改变。

教师现在感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他们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

一些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不惜代价或自己到市里参加计算机研究、制作多媒体课件。

这些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现在的历史课导入形式丰富多彩。

除了复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入,很多课都采用了诗词式导入、播放乐曲式导入、图片赏析式导入等。

这些形式导入新课能够很快地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解读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活动性”

解读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活动性”

解读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活动性”(本文发表于人教社《试教通讯》2003年第13期)江苏省宝应县城郊中学鲁东海教学活动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教学行为的总和,其中学生的行为居于主体地位,是最终起作用的关键部分。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和开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学习活动,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学生传统的学习活动一般是静听老师讲解和完成教师布置的纸笔作业,这就是典型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谈不上“活动性”的。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无论形式还是实质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编写的分科初中历史教科书共有人教社版、北师大版和华东师大版三家,三家新教材都依据课改精神,浓墨重彩地编写了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体现出强烈的“活动性”。

新教材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方面所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创新,为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活动性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契机。

本文试图对初一历史新教材上册中的主体学习活动作个归类统计,并将其放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些粗浅的解读。

一三家初一历史新教材的上册,均编写了义务教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板块的前四个主题,华师大版将这一时期相关的古代科技另划出一个单元。

每个版本都在主题单元之后编写了“学习探究”活动课,人教社设计了五个,北师大设计了四个,华师大设计了三个,见表一。

学习主题之下,各版都以“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每个“课”中均穿插安排了大量的学习活动设计,见统计表二。

通过阅读上述两表,我们会发现新教材通过精心设计,将原本静态的封闭的学习行为转化为思维作用下的阅读、讨论、操作、表演等具体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就具有了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2023年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23年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23年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3年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对于一个定岗实习的学生来说,要很好的完成教育实习和把课程标准吃透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全面了解新课标和更好的完成历史的教育实习,在来实习之初,我便认真阅读了《新课标》和《新课标阅读》通过学习,使我受益良多。

一,对历史新课标的认识,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一直是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维目标情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我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新课标历史教材确实把”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新教材和旧教材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课文设计独具特色,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主体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特色,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术”。

(2)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法。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续性,在注意课程内容的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意图表的有效应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续性。

适合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历史知识的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七年级的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就是本单元朝代的典型特点;二,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新教材的课标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

而新课标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收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

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也都随之发生变化。

(1)教师的变化从准备情况讲,教师现在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了新的教学。

高中历史新旧课标对比

高中历史新旧课标对比

高中历史新旧课标对比近年来,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改革,从之前的《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旧课标”)到现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经历了从知识传授教育向能力培养教育的转变。

下文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对高中历史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概念的体系和历史学科方法论旧课标和新课标都有着历史概念的体系和历史学科方法论。

但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历史概念更加深入细致、系统完整;历史学科方法论则更加强调思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新课标将历史概念体系分为“世界历史史学概念”、“中国历史概念”和“中外历史概念”,并将其与知识体系、能力目标、价值观念等方面一一对应,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

同时,新课标还在历史学科方法论上,有意识地强调了思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例如,新课标对史料和史学理论的要求更为严格,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和对比研究的手段,培养了学生全面、深入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在历史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上也有了很大变化。

新课标放弃了过分重视时间线和背诵性知识点,而更加注重历史教育的本质与意义。

同时,新课标将历史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分为第一至第四层,旨在让学生有一个更系统、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历史思想方法的培养与实践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想方法的重视程度也高于旧课标。

在实践性能力方面,新课标从知识、能力、价值并举的角度,更加突出了历史思想方法的培养与实践。

例如,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史学思维和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查找、收集史料,培养学生规范的论文写作能力等等。

四、历史与其它学科综合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经济影响、文化表达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性。

总之,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所倡导的历史教育更加强调创新、实践和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性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实践性的历史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地领会历史教育的本质与意义。

解读新课标和新教材

解读新课标和新教材

课程内容 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代表党史研究的最 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为依据 加以叙述。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改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再如将原“实验稿”中“七七事变”后“全面 抗战”开始的说法,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
中国近代史: 删减: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 詹天佑、侯德榜。 增加: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 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改、齐白石。 变化:降低要求——邓世昌;黄埔军校; 增加要求——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国现代史: 删减: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 、《民法通则》、《刑法》、“亚太经合组织” 、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 、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 增加: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变化:降低对英雄人物的要求;对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具体事件变为要求掌握宏 观进程;突出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认识改革对中 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突出对改革的宏观掌握。
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这些内容从“线”的角度来说,突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
教科书具体的呈现方式,是在单元框架 下设课,在课中设子目。
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 元的内容。
如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 “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 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 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 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 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失败。19世纪末,义和 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八国列强组成 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新)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一、课标实验稿的思路与特点1.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是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突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性质,将历史课程定位在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

2.全面地阐释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更为明确地提出了能力目标;首次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注重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的表述,是以学生为行为主语,并在行为动词方面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3.强调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关注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点,尽量避免课程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使历史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代社会,既体现出课程的时代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活动。

4.建构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力图将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中学历史学习体系,采用了主题式的模式进行编排,突出历史时代主题,每个教学单元都围绕一个主要的时代主题进行知识的建构,以使学生在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对各历史时期的重点问题进行认识。

同时,精选课程内容,较大幅度地减少了繁杂的知识点,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课程的难度。

5.提倡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新历史课程在编制时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尤其是通过教学活动建议,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对历史进行探究的活动,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并鼓励教师为学生的历史学习营造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多样的组织与引导,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

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认识与理解

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认识与理解

中课本期专栏主持:李桂荣李桂荣,大学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牵头导师,河南,生,部专,中学会经济学分会、学分会,学会学专会,等学学社会科学-学%对"中$史新课(的认+与理解主持人:目前,河南省高中历史课程实施的仍然是2003年以来一直沿用的课标体系,相对于2003年版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的新课标,突出的变化表现在哪里?郭淑艳(河南大学卓越教师班):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在课标体系的所有分解维度上都有一些重要变化。

第一,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方面, 2003年版课标主要是从历史课程的定义和功能上定位课程性质,而新课标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学的概念,强调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以及高中历史课程承载的历史学教育功能,并且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以和提高学的历史学为标基本理念,确了历史教育“什么人”“怎样人”“为谁人”的问题。

第,在学与课程标方面,新课标提出了历史学的五。

历史教学为历史的过程,那么,在高中历史学的中,史是的立场,时空观念和史是的,历史解是的的,是的价值。

历史课程正是在这个追溯过程中帮学正确的值念、和能,从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o第,在课程与课程方面,所,2003年版课标是题课新旧课程结构与内容模块对比2003年版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课标总体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内容是基础性的,分为历史I、历史"、历史#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社会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选修内容是选择性和拓展性的,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历史的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总体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部分:必修内容是基础性的,包括中外历史纲要,主要涉及中通史和世通史,沿时间顺序展示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和;选择性必修内容是拓展性的,包括与社会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与;选修内容是性的,包括史学、史校本课程%河南教育!基教版程结构,而新课标则在总体上采用了通史的编排模式,是在通史的基础上,再深入学习专题史。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评析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评析

历史教材 的编写 中已被充分利用 。四种版本 的高中历史 : 本 采用大小 字的编排形式 , 课文分为基 本文 ( 大字 ) 和补 充文( 小字 ) 两种形式 。新课标高 中历 史教材人教版采取 新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理念 , 具体而言: 一是按 l “ 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 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实行中外历 f 增加 “ 历史纵横” 栏 目的形式 , 补充课文正文 内容 。 人 民版
验) 》 ,用以替代以往实行多年的 《 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 1 是将 中国近现代史内容部 分地 融入 到世 界史 当中 ,从 而 站在全球视野 的高度考察 中外 历史的关联性;三是都选 纲》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 实验 ) 》 为编写依据 , 每套共有 9 本。 目前 , 经教育部审查 。 择 了影响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 、人类共 同关心 的历史 问
块框架下 , 确立 了贯通古今 、 中外关联 的专题史体例 。教 : 汇在教材 的编撰 中。 如教材 “ 近代 中国经济结构 的变动与 资本 主义 的曲折发展 ” 和“ 欧美资产 阶级代议制 的确立与 科书采取专题史体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 l 材的简单重复 ,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l 发展 ” 两个专题的编写都体 现了编者现代化史观的理念 。
《 教 学 与管理 》
2 0 1 3年 2月 1日
新课标 高 中历史教科 书评析 ★
⑩ 四川 师范大 学历 史文化与旅游学 院 张利娟
2 0 0 3年 我 国颁 布 了 《 普通 高 中历 史课程 标准 ( 实 l 史合编 , 用一 系列专题展示 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 图; 二
¥该 文为 四川师 范大学校级课题 “ 中学历 史课程价值观 目标研究” ( 1 0 Q N W0 6 ) 阶段 性成果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人民版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人民版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人民版》基于专题的学习一一“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教学设计广东实验中学邹樱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历史教育更加关注史能鉴今功能的发挥,关注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期望教师成长为一个课程的指导者、开发者和实施者,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实践历史教育的本质。

■uuu 笔者认为新课标理念下的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从以往的通史编写体例到现在的专门史中外混编的体例,各个单元以主题呈现,突出的是某个专题,而非以往的历史阶段特征。

这种以专题的编排方式注重了对学生的观念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形成。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凸现这种专题意识。

■■■Illi 而有效的专题学习方式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要考虑的应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采用的方法可以是①对专题的内在逻辑结构进行分析,确定探究的步骤和方式;②对课本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成为探究学习的重要平台,③设置有效的探究式问题,使这些问题能够既紧密围绕主题,又有一定的现实性,便于形成学生自己的体验,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和对图书馆资料(包括互联网和其他各种媒体资料)的整合和思考进行探究,而不是简单的拷贝。

需要强调的是,在整个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所学内容应始终围绕专题进行,其他枝蔓的知识可略去。

④建议采用小组制。

■■■Illi 教师在整个专题学习的指导中,应当做到高屋建瓴,理论引导,深入浅出。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1)专题分析“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突出的是两个概念,一是资本主义市场;二是走向世界的。

本专题的内在逻辑结构是:资本主义市场一一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课本具体的展开顺序是这样的:①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分散的文明一一文明的链接(新航路的开辟)一一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征服(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②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市场的萌生一一开辟海外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一一扩大海外市场(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一一应市场之需而进行的产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一一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市场(2)地位和作用分析首先,在本册书中,其所处的位置可谓承上启下。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一、教材整合与取舍的必要性1. 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就是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更新教材内容,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2. 学科内部知识的关联历史学科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其中的各个知识点相互关联,需要在教材中进行整合和取舍,才能完整地呈现历史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提高历史的综合素养。

3. 学生的学习负担过多的教材内容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能导致学习内容的混淆和理解难度的增加。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取舍,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果。

4. 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也是推动教材整合与取舍的重要因素。

新课标的推出,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教材编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1. 突出重点,略去繁文在整合与取舍过程中,要突出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略去琐碎繁文。

通过选取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注意横向与纵向的关联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取舍要注意横向与纵向的关联,既要注重不同历史时期的关联,也要注意不同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之间的关联。

通过合理的教材整合与取舍,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 适应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材整合与取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深度。

只有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 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进行教材整合与取舍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的教材内容。

只有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时感到舒适和自信,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历史是一门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学科,对于各个时期的学生来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要性。

而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历史课程的整合与取舍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这也是当今教育界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新课标要求强调“立德树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重培养具有全球眼光的“新时代”人才。

在这个背景下,历史教育需要更多考虑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国际视野。

因此,对于历史教育的整合和取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整合历史教材,加强历史文化的练习历史课程的整合是在旧有的基础上,通过讲述与同龄人在过去发生的事情,查找以往的文献和分析历史事件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世界的变化。

新课标中为了满足这一特点,历史教育需要更多的考虑到历史的文化练习和文化继承的方面。

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历史文化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的变化。

因此,历史教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历史的文化练习和文化继承。

二、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教材,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新课标下,历史课程应该更多地采用“爱国爱民”的批判精神。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教材,了解国家的道路发展和历史演变的历程,更好地发扬爱国精神。

另外,历史教材应该通过学生的兴趣引导,让学生觉得历史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一门充满生机的学科。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三、重在历史教材的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新课标中,历史课程还需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历史教材不仅应该解决历史事件的发生,还应该使历史事件的过程与理由得到充分的分析和解释。

这通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让他们更加明白历史事件的真相,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和取舍需要加强历史文化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教材,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还需要重视历史教材的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解读新课标教科书的活动性-历史故事大全

解读新课标教科书的活动性-历史故事大全

解读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活动性”(本文发表于人教社《试教通讯》2003年第13期)江苏省宝应县城郊中学鲁东海教学活动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教学行为的总和,其中学生的行为居于主体地位,是最终起作用的关键部分。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和开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学习活动,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学生传统的学习活动一般是静听老师讲解和完成教师布置的纸笔作业,这就是典型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谈不上“活动性”的。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无论形式还是实质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编写的分科初中历史教科书共有人教社版、北师大版和华东师大版三家,三家新教材都依据课改精神,浓墨重彩地编写了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体现出强烈的“活动性”。

新教材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方面所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创新,为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活动性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契机。

本文试图对初一历史新教材上册中的主体学习活动作个归类统计,并将其放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些粗浅的解读。

一三家初一历史新教材的上册,均编写了义务教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板块的前四个主题,华师大版将这一时期相关的古代科技另划出一个单元。

每个版本都在主题单元之后编写了“学习探究”活动课,人教社设计了五个,北师大设计了四个,华师大设计了三个,见表一。

学习主题之下,各版都以“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每个“课”中均穿插安排了大量的学习活动设计,见统计表二。

通过阅读上述两表,我们会发现新教材通过精心设计,将原本静态的封闭的学习行为转化为思维作用下的阅读、讨论、操作、表演等具体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就具有了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燕坊中学余连金2012年暑假,局教研室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历史《新课标》和《新课标解读》,通过学习让我受益非浅。

下面就谈谈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

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

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经过比较,我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

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

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这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

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新课标与新教材分析

历史新课标与新教材分析

.历史新课标与新教材分析壹、本课程内容简介1、新课标简介2、新课标与新教材3、新课标与新方法4、新课标与教师贰、主要学习目标随着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和教法的改革也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此次培训,旨在使中学历史教师了解国内外历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

叁、教学过程(壹)历史新课标简介一、初中《历史与社会》(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1、《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3、《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将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

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评价从追求惟一的、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从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学环境也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并提供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使课程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

(二)设计思路构建本课程基本框架的思路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1. 引言1.1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是当前历史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历史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资源,精简内容,突出重点,提高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历史教材整合的背景与意义在于,历史学科内容较为繁杂,教学资源分散,教师和学生难以把握重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通过整合历史教材,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脉络,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历史教材整合的原则和方法也至关重要。

在整合过程中,应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性和系统性。

还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历史教材的优化与删减是整合的重点之一。

在整合过程中,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保留优质教学资源,删减冗余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 正文2.1 教材整合的背景与意义在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变得尤为重要。

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历史教学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历史教材往往内容冗余、知识点分散,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是必然的选择。

教材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通过整合教材,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陷入零散知识的困境,帮助他们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教材整合还可以减少教学资源浪费,提高教学效率,使历史教学更加精致化和针对性。

教材整合不仅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显得尤为重要。

2023小学历史新课标及解读-2

2023小学历史新课标及解读-2

2023小学历史新课标及解读-2
1. 前言
新课标对2023年小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强化国家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2. 课程目标
新课标明确了小学历史课程的四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与实践。

这些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 课程结构
新课标对小学历史课程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将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三大模块,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4. 教学内容
新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点,如古代科技的发明创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等,使学生能够更全面
地了解历史。

5. 教学方法
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6. 评价体系
新课标建立了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
识掌握情况,更注重评价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价值观等综合素质。

7. 实施建议
新课标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

新课标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小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

谈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内容与旧教材的区别

谈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内容与旧教材的区别

谈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内容与旧教材的区别作者:徐建兵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10期一、新旧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不同传统历史教材的编写都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主线进行,中国史又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两大块;世界史也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

在中国史这一条线中,不管是古代史也好,近代史也罢,又都按时间顺序分别讲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内容。

新教材则改变了过去编写教材的模式,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这样就打破了以前那种通史体系,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纵横交错编写教材。

二、新教材删减和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高中历史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哪些变化?有何特点?新教材到底“新”在哪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作了较大调整。

一是对历史影响不大的一些非重点知识作了删减。

从删除的内容看,主要是非重点知识,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较少。

增加的内容主要有三类:社会改革、制度建设和科技文化,且这些知识在历史上影响较大。

2.教材在编排体例让人面目一新。

在此之前的旧教材均按时间顺序和以朝代为单位进行编排,把中国古代史分为29章。

新教材则打破时间顺序和朝代单位,把中国古代史分成“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六章。

每章又分若干小专题。

这种编排体例有利于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且与近几年来高考命题形式相接轨(近几年高考命题均以小专题形式出现)。

3.新教材充分反映了史学界公认的研究新成果和新水平。

如以往旧教材始终把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两大动力。

而新教材则对农民起义的内容作了较大的删减,新增了大量社会改革的内容,把社会改革也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三、新教材改变了以前以政治史为主的结构,明显加大了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教学体系中,受过去革命史观的影响,政治史一直是历史话语的主体。

历史课标解读发言稿

历史课标解读发言稿

历史课标解读发言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负责为大家解读历史课标。

首先,我要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要感谢同学们对我的鼓励和听众。

历史课标是教育部对历史课程的指导文件,对于我们教师和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历史课标。

首先,我们要了解历史课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历史课标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标准和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是对历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规定;教材标准是对历史教材的编写内容和体例进行规范;教学要求是对各年级、各教学层级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规定。

历史课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能够了解和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历史思维的能力。

接下来,我将逐一解读历史课标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历史教学目标、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教学要求。

历史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所要达到的人文素养、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

历史教学内容是指历史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包括史实、史观、史识等。

历史教学要求是指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其次是教材标准。

教材标准主要包括历史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材的编写原则是指教材作者在编写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如客观公正、科学严谨等。

教材的内容是指教材中包含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等。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如讲述、讨论、实践等。

最后是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是对各年级、各教学层级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规定。

教学要求主要包括历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历史课程的目标是指学生在历史课程中应该达到的能力和水平。

历史课程的内容是指历史课程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等。

历史课程的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的方法,如讲解、分组讨论等。

以上就是我对历史课标的解读。

历史课标对于我们教师和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规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

2023年义务教育历史教材标准

2023年义务教育历史教材标准

2023年义务教育历史教材标准目标本文档旨在制定2023年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的标准,确保教材内容准确、科学、符合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应用。

教材内容1. 基本知识与概念:教材应包括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时间线、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内容,确保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时代演进与变革:教材应以时代为线索,介绍历史的演进和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3. 重要事件与影响:教材应重点介绍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如革命、战争、改革开放等,帮助学生理解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4. 领导人与重要人物:教材应介绍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和人物,如国家元首、政治家、科学家、文化名人等,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5. 文化遗产与传统:教材应介绍中国和世界的文化遗产、传统俗和价值观念,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教材编写原则1. 真实准确:教材内容应基于真实历史事实和权威研究成果,避免虚构和片面性描述。

2. 科学合理:教材应科学组织内容,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

3. 全面公正:教材应全面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面性,避免偏袒和歪曲。

4. 清晰简洁:教材语言应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难懂的词汇和句式,以便学生易于理解和吸收。

5. 生动活泼:教材应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和图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想象力。

教材评估与更新1. 定期评估:教材应定期进行评估,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并及时修订和更材。

2. 多元意见参与:教材评估和更新应征求多方面的专家和教师意见,确保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3. 学生反馈倾听:教材评估中应充分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研究需求和理解困难,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研究需要。

结论制定2023年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的标准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活动性”江苏省宝应城郊中学鲁东海教学活动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教学行为的总和,其中学生的行为居于主体地位,是最终起作用的关键部分。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和开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学习活动,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学生传统的学习活动一般是静听教师讲解和完成教师布置的纸笔作业,这就是典型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谈不上“活动性”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无论形式还是实质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共有人教版、北师大版和华东师大版三家,三家新教材都依据课改精神,浓墨重彩地编写了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体现出强烈的“活动性”。

新教材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为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活动性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契机。

本文试图对初一历史新教材上册中的主体学习活动作一归类统计,并将其放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予以解读。

一三家初一历史新教材的上册,均编写了义务教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板块的前四个主题,华东师大版将这一时期相关的古代科技另划出一个单元。

每个版本都在主题单元之后编写了“学习探究”活动课,人教社设计了五个,北师大设计了四个,华东师大设计了三个(见表一)。

学习主题之下,各版都以“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每个“课”中均穿插安排了大量的学习活动设计(见表二)表一每单元之后探究活动课安排表表二每节课中的学习活动统计表通过阅读上述两表,我们会发现新教材通过精心设计,将原本静态的封闭的学习行为转化为思维作用下的阅读、讨论、操作、表演等具体行为,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了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与以前相比,新教材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但有了更具体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传递着教育的新理念。

从其精神实质看,这些学习活动具有主体性、探究性、人文性、综合件和过程性五大显著特征。

下面结合新教材中的实例加以简要的诠释。

主体性。

传统的课堂中,教帅手舞足蹈,话语滔滔不绝,学生却只能静静地听讲。

中学教师一般都十分强调学生要认真出笔记,不可以交头接耳,更不可在教师讲话时随便插话,一些小学教师甚至要求学生将手背到身后。

这种教学行为实际上只强调了教师的活动,学生是没有活动可言的,其学习是静态的,被动的。

新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大胆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营造学习氛围,目的就在于引起他们动脑、动目和动手的主体活动。

如人教版的探究活动课“寻找历史──从身边开始寻找历史的印迹”,北师大版“成语故事竞赛”;华东师大版“我说民族融合”故事演讲比赛。

新教材中的一些活动设计也极富创意。

如北师大版“试试看:利用瓶、碗和铁条等材料组合成打击乐器,并演奏乐曲”;华东师大版“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用图画或讲故事的形式,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课后作业已基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填空、选择和问答等封闭性的纸笔任务,而代之以有形有声的活动性作业了。

如人教版“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

”“小游戏:用各地不同的方言朗读一段课文,由此感受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重要意义。

”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在其自然教育理论名著《爱弥尔》中,曾要求教师爱护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

新教材实际上就是在努力倡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体验的教学方式。

探究性。

主体性是实施学习活动的前提,而探究性则应该是实施学习活动的目的和归宿。

探究性要求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将学习的过程变为研究的过程和发现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的参加,一切学习活动都将一无所获。

“读史使人明智”,但要使学生真正变得聪明,变得富于情感,就必须彻底改变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接受式学习,倡导探究创新学习。

华师大版和北帅大版都用半坡人使用的陶制尖底瓶为背景材料设计了思维操作性作业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忠考其妙处,并动手设计一个既省力又方便的取水瓶。

人教版每课后均安排了两至三个“活动与探究”作业供学生选择,其中有不少都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的佳作。

如“坑杀赵国四十多万降卒,秦将白起手下至少要有八十多万人。

他上哪儿找那么多人?”“现代战争是靠高科技,历史上(淝水之战)的那一套已经没有用了吗?”人文性。

历史学科是关于人的学问,属于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对人文知识的掌握,更要求学生能对自身及生存环境有起码的认识,有道德感、公民心,不仅关怀自我实现,而且关怀社会、甚至人类文明的前途。

”新教材在每“课”中穿插安排了大量的直接由学生自行阅读的材料,如北师大版有21条,人教版有22条,华东师大版也有不少段落。

新教材的编写者并不要求学生完全记住这些知识,而是通过广泛阅读,丰富知识素养,提高人文品味。

新教材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关注社会现实。

如人教版“看一看:课后到博物馆或文物、工艺品商店看一看,找一找和课文内容相似的工艺品,思考一下我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北师大版“了解身边的历史”活动课让学生通过收集个人不同成长时期的照片,了解个人的“历史”;通过对家庭成员的调查,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通过收集有关材料和采访有关人员,了解就读学校的“历史”和所居住乡村或社区的“历史”。

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身边的事物、现实中的事物,新教材的设计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穿行时光隧道,对历史进行现实性的体验、思考和解答。

学生通过对古人活动文字的阅读,对古人行为的揣摩推演,进入了过去的时代,而当他们进入了过去的时代,也就真正进入了生活。

综合性。

生活中的问题都是综合的,很难说单纯用哪一科知识来解决,课程的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

顺应课程综合化的趋势,新教材努力扭转单科课程的弊端,在设计学生活动时也特别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如华师大版设计了名画、器物和书法作品观赏,北师大版利用瓶、碗和铁条等材料演奏乐曲,体会古编钟的神韵等,较好地渗透了美育教育;人教版在“汉通西域”一节中配了好几幅农作物图,要学生辩别哪些是从西域传过来的。

由于注意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历史学科的教育内涵和功能得以拓展,使得历史更具叮读性和参与性。

更重要的是,新教材通过大量的综合性活动,为学生参与未来生活作了充分的经验贮备。

过程性。

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对教育进行了新定义,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新理念。

这就是说,中学教育只是一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即掌握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设计了辩论课《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华师大也有辩论课《我看商鞅变法》,这些活动课设计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求初中生课上讲出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从课前小组分工,选择论题,组织材料,到参加辩论,大胆发言,再到归纳总结,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学生原有的并不多的知识储备被激活了,参与的热情被点燃了。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理解了合作与友谊的珍贵;他们掌握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他们逐步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三新教材的编写在课程改革中处于重要环节,通过从体裁到内容的全面改革,传输课改的全新理念,通过新教材的推广与应用,带动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的全面进步。

新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已正式吹响了课程改革的号角。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新教材所倡导的“活动性”能否变成行动,关键还得靠课程的最终执行者──讲台上的教师。

教师对于新教材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心领神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勇敢探索、积极实践的行为。

完全可以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将是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先导。

第一,平时教师应充分挖掘和认真研究课程资源和活动资源。

各个地方一般都有一些历史文物和遗迹,有些地方还建有博物馆,这都是我们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有利资源。

平时教师应做有心人,多了解情况,多搜集资料。

另外,还可以通过走访健在的老人,了解过去的历史,掌握口碑资料。

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再认真研究中学教材,使教学与教材设计结合起来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第二,努力营造有真实感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展活动。

历史讲得是过去的事情,无法真实地再现是其基本特证,但可以通过鉴赏文物图片,游览历史陈迹,走访革命前辈等方法,设置动态情境,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并通过教师语言的诱导,引发学生的心理体验及其他各种学习活动。

一般来说,学习活动的“真实性”越强,“活动性”越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

我们宝应县的得名(唐肃宗上元三年即公元762年,改年号为宝应,并赐宝应县名)和八宝亭古迹与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有密切关系,这是我们在讲述安史之乱一课时,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得天独厚的条件。

下面即以此为例,通过图表三来说明学习行为的真实性、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关系问题。

表三学习活动与兴趣关系表第三,将时间和耐心交给学生。

新教材大量的学习活动设计就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切身地去体验历史。

课堂上教师要“惜言如金”,尽量地让学生阅读思考、活动表现和质疑反馈。

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是需要一个训练过程的,教师应花费一定的时间,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指导。

第四,努力改变单一纸笔型的考试评价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习活动的评价不可简单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给学生以成功的暗示,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绪支配下完成学习任务。

当前,作为教师个体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评价机制,它牵涉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一线教师应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探索和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制做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