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十大误区
质量管理中的常见失误和风险防范
质量管理中的常见失误和风险防范质量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不仅关乎产品的质量水平,还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见失误和风险,如果不及时加以防范或处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质量管理中的常见失误和风险防范,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启发。
一、需求不清晰有些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未能准确理解客户的需求,导致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不匹配,最终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为防范这一风险,企业应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将客户需求纳入考量范围。
二、供应商管理不当一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只考虑价格因素,而忽视了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能力和信誉度。
如果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质量。
为预防此类风险,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供应商符合企业的质量要求。
三、生产工艺不稳定有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因为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生产工艺不稳定,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为避免这一风险,企业应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培训员工的操作技能,确保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员工素质不高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他们的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
如果员工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质量问题。
为防范这一风险,企业应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确保员工能够胜任各自的岗位。
五、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一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存在盲目性,缺乏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体系。
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识别和纠正问题,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出现质量事故。
为避免这一风险,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各个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可控可靠。
六、不合理的成本控制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采取降低成本的方式来控制企业开支。
质量管理及品质管理杜绝6种浪费和不犯10大错误
质量管理及品质管理杜绝6种浪费和不犯10大错误一、杜绝6种浪费1、等待的浪费;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等待浪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等待上级的指示。
(2)等待下级的汇报。
(3)等待生产现场的联系。
2、协调不力的浪费;质量管理中相互配合、协调不力,造成工作停滞浪费主要有下述几种情况:(1)工作进程的协调不力。
(2)领导指示的贯彻协调不力。
(3)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力。
3、无序的浪费;缺乏明确的质量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容易产生混乱,这是人所周知的。
但是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的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1)质量管理人员素质低下造成的无序。
(2)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
4、失职的浪费;失职的浪费是质量管理中的最大浪费,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应付。
失职的浪费主要是责任心不强、素质低下和工作质量差等失误造成的,但管理考核及职责的不明确使其没有受到制约和监督。
5、低效的浪费;低效的含义包括:工作的低效率或者无效率。
相对于质量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而言,低效率造成的隐性浪费是非常大的;原来只要一个人承担的工作,需要两个以上人员来完成;应该按计划完成的任务反复拖期。
6、质量管理成本的浪费;质量管理成本是企业质量成本构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管理必须依“理”行事,“理”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具体指“目标、指标、计划”,通过确立计划、执行计划、考核计划、改善计划,可以最直观地涉及有形成本概念和浪费现象。
(1)计划编制无依据。
(2)计划查核不认真。
(3)计划处置完善不到位。
二、不犯10大错误1、缺少远见;缺少远见就导致把质量排斥在战略之外,这样企业的目标及优先顺序就不明确,质量在企业中的角色就不易被了解。
要想从努力中获得成功,企业需要转变其思维方式,创造不断改进质量的环境。
2、没有以顾客为中心;误解顾客意愿、缺少超前为顾客服务的意识,虽改进了一些工作但没有给顾客增加价值,也会导致质量管理的失败。
3、管理者贡献不够;调查表明,大多数质量管理活动的失败不是技术而是管理方面的原因。
质量管理中常见的十大误区
质量管理中常见的十大误区误区之一: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质量部门,就是单纯的质量检验部门,只有质量检验功能,而没有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功能,更加没有质量改进和完善功能。
质量部门只负责检验,而不管质量管理体系的其它过程,同时又没有其它部门承担质量管理体系保持的职责,对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
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只向检验部门追究责任,而不向生产部门查找原因,更加没有去查找生产流程、管理过程的原因。
宁愿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质量检验和不合格品处理,而不愿意将丝毫的资源投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改进和完善。
事前策划不落实,事中控制不到位,只知事后追究不合格责任。
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控制的结果,就是不合格率不见降低、质量水平不见提高、不良成本居高不下,质量效益也就无法提高。
误区之二: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最主要的表现为: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和喜好行事,以人为因素为主导,管理行为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抛开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讲究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与现代质量管理的“先找出‘正确的事’、再找出做‘正确的事’的‘正确方法’”科学原则相比,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漫无目标地将资源、精力分散到各种不知是否正确的事情上。
因此,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的质量管理,不得要领,自然不会有明显成效,事倍功半甚至徒劳。
误区之三:不注重品质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片面强调员工个人改进而不注重品质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忽视了系统环境对个人意识和能力的影响,没有认识到两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凡出现质量问题,只向员工个人追究责任,而不寻找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漏洞和缺陷。
片面要求员工提高改进个人意识和技能,而忽视创造员工提高改进意识和技能的条件,不提供培训资源、管理制度保障和激励等改进的环境。
陷于处理具体的质量问题、不合格品泥潭,只知道埋头“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再发现问题”的无穷恶性循环,并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员工个人素质的不足,只知追究员工的不合格责任,而忽视导致这些质量问题的管理体系系统漏洞和缺陷。
质量管理误区有哪些
质量管理误区有哪些质量管理误区有哪些许多质量管理者对质量的理解往往一开始就错了。
他们认为每个产品都符合质量标准,或者说产品合格率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就是好质量,这种质量概念纯粹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质量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处处从消费者出发,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根本标准,不能以达到某个标准为满足。
误区二、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质量首先是以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为目标,通过市场定位,以设计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加强研究和开发,使产品一开始就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显着地提高质量。
同时利用各种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质量成本,高质量并不意味着高成本。
着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先生认为,改善质量是免费的。
他将质量成本区分为两个范畴:为不合格品付出的代价和为合格品付出的代价。
他认为,真正费钱的是不合质量要求的事情,即没有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
根据克劳斯比的调查结果,质量管理不好的`制造公司在前一种成本项目上,用于调试、检验、变更设计、整体、售后服务、退货处理以及其他与质量有关的费用占营业总额的20%以上,这一成本项目在服务业中高达营业额的35%。
而后者即花在一切符合要求所付出的代价上,也就是付出为了保证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而所付的代价,在实行预防管理的情况下,仅占营业额的3%或4%。
误区三、质量管理问题是生产线造成的有质量问题的公司常常过分强调工人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对质量的影响,认为其产品的低质量是由于缺乏质量意识的工人们不良的工作态度所致。
实际上,造成质量问题的真正原因往往是管理阶层的顽固不化,第一线的员工或服务人员的表现固然很容易被挑出错误,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深受上层管理者的计划及行为所影响。
通常都是由于管理者没有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或没有为公司设定质量目标,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质量管理的价值,不能组织专门的管理部门大刀阔斧地推行质量经营管理计划,不能激励质量管理方面有成就的人员,结果公司的质量管理常常是昙花一现,冷热参半。
质量管理误区
质量管理误区误区之一: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质量部门,就是单纯的质量检验部门,只有质量检验功能,而没有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功能,更加没有质量改进和完善功能。
质量部门只负责检验,而不管质量管理体系的其它过程,同时又没有其它部门承担质量管理体系保持的职责,对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
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只向检验部门追究责任,而不向生产部门查找原因,更加没有去查找生产流程、管理过程的原因。
宁愿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质量检验和不合格品处理,而不愿意将丝毫的资源投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改进和完善。
事前策划不落实,事中控制不到位,只知事后追究不合格责任。
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控制的结果,就是不合格率不见降低、质量水平不见提高、不良成本居高不下,质量效益也就无法提高。
误区之二: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最主要的表现为: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和喜好行事,以人为因素为主导,管理行为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抛开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讲究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与现代质量管理的“先找出‘正确的事’、再找出做‘正确的事’的‘正确方法’”科学原则相比,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漫无目标地将资源、精力分散到各种不知是否正确的事情上。
因此,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的质量管理,不得要领,自然不会有明显成效,事倍功半甚至徒劳。
误区之三:不注重品质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片面强调员工个人改进而不注重品质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忽视了系统环境对个人意识和能力的影响,没有认识到两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凡出现质量问题,只向员工个人追究责任,而不寻找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漏洞和缺陷。
片面要求员工提高改进个人意识和技能,而忽视创造员工提高改进意识和技能的条件,不提供培训资源、管理制度保障和激励等改进的环境。
陷于处理具体的质量问题、不合格品泥潭,只知道埋头“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再发现问题”的无穷恶性循环,并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员工个人素质的不足,只知追究员工的不合格责任,而忽视导致这些质量问题的管理体系系统漏洞和缺陷。
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现代社会中,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影响到企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将就质量管理中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追求完美在质量管理中,有些企业追求完美,极力要求产品符合绝对标准,忽略了产品与市场的匹配度。
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还可能失去市场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在质量管理时,要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来设定标准,合理控制质量水平。
二、单纯依赖技术手段有些企业认为只要投入足够的技术和设备,就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
然而,技术手段只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管理和流程的控制。
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明确的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贯彻执行,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三、忽视人员培训在质量管理中,人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有些企业虽然在技术上有所投入,却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导致员工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问题。
因此,企业需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还要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质量要求。
四、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在质量管理中,及时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却没有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导致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系统,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来分析质量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产品质量。
五、质量管理与生产过程脱节有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将质量管理融入到生产过程之中。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生产与质量管理脱节,无法真正实现质量管理目标。
企业应该将质量管理作为全员参与的工作,将其融入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做到源头管理,确保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
六、短期利益至上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常常采取降低成本的方式来达到质量管理的目的。
然而,质量和成本是有着天然矛盾的关系,只有投入更多的成本,才能够获得更高的质量。
质量管理的十大错误、十三大价值观、24条“军规”
易犯的十大错误1、缺少远见缺少远见就导致把质量排斥在战略之外,这样企业的目标及优先顺序就不明确,质量在企业中的角色就不易被了解。
要想从努力中获得成功,企业需要转变其思维方式,创造不断改进质量的环境。
2、没有以顾客为中心误解顾客意愿、缺少超前为顾客服务的意识,虽改进了一些工作但没有给顾客增加价值,也会导致质量管理的失败。
3、管理者贡献不够调查表明,大多数质量管理活动的失败不是技术而是管理方面的原因。
所有的质量管理权威都有一个共识:质量管理最大的一个障碍是质量改进中缺少上层主管的贡献。
4、没有目的的培训企业许多钱花费在质量管理的培训上,然而许多企业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的改进。
因为太多的质量管理培训是无关紧要的。
5、缺少成本和利益分析许多企业既不计算质量成本,也不计算改进项目的利益,即使计算质量成本的企业也经常只计算明显看得见的成本(如担保)和容易计算的成本(如培训费),而完全忽视了有关的主要成本,如销售损失和顾客离去的无形成本。
6、组织结构不适宜组织结构、测量和报酬在质量管理培训、宣传中没有引起注意。
如果企业还存在烦琐的官僚层次和封闭职能部门,无论多少质量管理的培训都是没有用的。
7、质量管理形成了自己的官僚机构在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中,通常把质量管理授权于某质量特权人物。
8、缺少度量和错误的度量缺少度量和错误的度量是导致质量管理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不恰当地度量鼓励了短期行为而损失了长期的绩效,一个部门的改进以损失另一个部门为代价。
9、报酬和承认不够战略目标、绩效度量和报酬或承认是支持企业质量改进的三大支柱。
改变观念和模式转变需要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改变,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承认和报酬制度的影响。
10、会计制度不完善现行的会计制度对质量管理的失败负有很大的责任。
它歪曲了质量成本,没有搞清楚其潜在的影响。
践行十三大价值观1、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一切的基础,企业要生存和盈利,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从始至终能够为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质量管理体系的误区与正见
质量管理体系的误区与正见在质量管理领域,存在许多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误解和偏见。
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组织在实施质量管理时遇到困难,甚至失败。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质量管理体系误区,并提供相应的正见,以帮助组织更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
误区一:质量管理体系是复杂的和繁琐的许多人认为质量管理体系是复杂的、繁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维护。
这种看法使得许多组织对质量管理望而却步。
正见: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可以简化和清晰化。
通过将质量管理过程分解为可管理和可控制的部分,组织可以更轻松地实施和维护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等,从而为组织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误区二:质量管理体系是静态的许多人认为质量管理体系是一成不变的,一旦建立起来就需要保持不变。
正见:质量管理体系应该是动态的,能够适应组织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组织应该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查和改进,以确保其持续适应组织的需要和客户的要求。
误区三:质量管理体系是孤立的许多人认为质量管理体系是孤立的,与组织的其他部分无关。
正见: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是组织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与组织的其他管理体系,如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误区四: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部门的 responsibility许多人认为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部门的单独责任,与其他部门无关。
正见:质量管理体系是整个组织的责任。
每个员工都应该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每个人都应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维护负责。
误区五:质量管理体系只需要遵守标准许多人认为,只要遵守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就可以保证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正见:遵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必要的,但仅仅遵守标准是不够的。
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
组织还应该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在质量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导致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本文将从质量管理中的误区入手,探讨其中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企业质量管理提供启示。
误区一: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在质量管理中,很多企业只注重最终的结果,却忽略了过程。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问题发生时才发现,增加解决问题的成本和时间。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强调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步的质量都得到有效控制。
误区二:过分依赖技术手段,忽视人的作用有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中过分依赖技术手段,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技术只是手段,人是决定因素。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在质量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误区三:片面强调数字,忽视实质很多企业在质量管理中片面强调数字指标,而忽视了实质内容。
数字只是表面,实质才是关键。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质量管理的本质,抓住关键环节,确保实质内容符合要求。
误区四: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一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中流于形式,只做表面功夫,缺乏深度。
质量管理需要深入挖掘问题根源,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深度分析,找出问题根源,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
误区五:忽视变革,固步自封有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忽视变革,固步自封。
质量管理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创新意识,积极推动变革,适应市场需求。
误区六:重视表面问题,忽略根本矛盾很多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只重视表面问题,却忽略了根本矛盾。
解决质量问题需要找到根本矛盾所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深度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切实解决质量问题。
误区七:孤立管理,缺乏整体观念一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孤立管理,缺乏整体观念。
质量管理需要整体协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团队合作,强调整体观念,实现各部门协作。
误区八:盲目追求效率,牺牲质量有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中盲目追求效率,牺牲了质量。
质量管理的10大忌讳
质量管理的10大忌讳1忌言行不一“言”是指相关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之规定,“行”指具体操作。
在产品的关键制程中,必须管制的制程参数或产品特性,我们必须要将之写入作业指导书中,即“应该做到的要写到”;接下来就是行,不落实可能造就品质的严重不符合,也违反了“写到的要做到”这一准则。
而在非关键过程中,“言行不一”的错误通常体现为:没必要写的却写了,写了却又没落实或没必要也没办法落实,总之是“言行不一,只说不练”。
“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
”要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一方面要端正执行者的观念,严格按照标准书的要求作业,避免重覆制造问题;另一方面,标准书的制订单位,也应该依照实际不断检讨和完善我们的“相关程式或作业指导书”,使之更利于指导作业,预防品质问题的发生。
2忌只做不记主要是指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注意记录或不注意保存“原始记录”。
这样做也许一两天没什么问题,可以凭着记忆去处理一些问题,但一个星期或一个月过去后,我们很难再回忆起,至于做的好坏程度就更加无法判定。
所谓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企业要进步,需要借鉴以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需要做持续改善检讨,没有了这些记录,要去谈借鉴,谈检讨,谈改善等就缺乏了基础,只能是空谈,坚持要去谈去做的也只能是玩形式。
3忌用行政命令代替程式用行政指令代替既定的程式,其做法源于某些负责人对工作程式实质理解不够。
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会逐渐使品质体系运作日趋困难,最终导致品质体系的“名存实亡”。
错误发生时,当事人往往还会振振有词:“这些规定太烂,束缚了我们的运作”等等,甚或以一言行政命令来取代系统规定:“就这样了,我说了还不能算?”于是惊动了主管的部属很惶恐,此事看起来不太妥——与系统规定不符,但迫于主管的压力只好照做。
品质系统作为一种规范,对于保证公司的正常运作、各单位的沟通协作顺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确的作法是:作为主管应为部属树立按程式作业的标竿,并协助指导对不合理之处进行检讨修订,如此品质系统的作业才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质量管理的十大误区
质量管理得十大误区1、片面依赖事后把关。
2、忽视科学措施与方法。
3、片面强调员工改进而放弃系统得建设与完善。
4、不注重事前充分策划。
5、缺乏以数据说话。
6、满足于现状。
7、将供方视为下属、下级甚至下手。
8、对不良只知治标不知治本。
9、质量部门角色定位错误。
10、最高领导缺位。
1、误区之一: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得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所谓得质量部门,就就是单纯得质量检验部门,只有质量检验功能,而没有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功能,更加没有质量改进与完善功能。
质量部门只负责检验,而不管质量管理体系得其它过程,同时又没有其它部门承担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得职责,对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
λ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只向检验部门追究责任,而不向生产部门查找原因,更加没有去查找生产流程、管理过程得原因。
λ宁愿将大量得人力、物力与精力投入到质量检验与不合格品处理,而不愿意将丝毫得资源投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改进与完善。
λ事前策划不落实,事中控制不到位,只知事后追究不合格责任。
λ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控制得结果,就就是不合格率不见降低、质量水平不见提高、不良成本居高不下,质量效益也就无法提高。
因为,忽视过程质量控制,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而检验无法发现所有得不合格品,无可避免地有较大量得不合格品到了顾客手上,从而导致大量得投诉、抱怨与退货,在产生有形得经济损失得同时,更伴随着无形得质量声誉损失。
而与此同时,导致不合格品得系统性原因没有被发现与消除,不合格品仍然会源源不断出现。
针对片面依赖事后把关得错误做法,质量管理专家们提出了鲜明得反对观点:克劳士比提出:质量系统得作用就是预防,而不就是检验。
检验就是在过程结束后把坏得从好得里面挑选出来,而不就是促进改进。
[4]λ休哈特提出:产品质量不就是检验出来得,而就是生产出来得,质量控制得重点应放在生产阶段。
检验其实就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就是太迟,成本高而且效益低。
质量管理八大误区
质量管理八大误区误区1:只关注不好的异常,而不关注好的异常异常分为好的异常和不好的异常。
而在质量管理的时候,我们常常关注于重大的客户投诉、批量产生的报废等这些不好的异常。
每当发生这些不好异常的时候,我们暴跳如雷,我们痛恨无比,我们四处在找责任人,我们在紧急找原因、找对策。
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杜绝不良,让不良不再发生。
可是我们却忘记了好的异常。
什么是好的异常?每天都在投诉我们的客户突然间说我们产品的质量好了;上月生产线的良品率还是80%,可这月却提升到了90%;一直无法通过测试的某种产品通过了测试。
我们对于这些所谓的异常,往往都没有去关注它。
其实这些这些好的异常,我们也应该找责任人,我们也要在紧急找原因找对策。
谁让这些不好的变成好的了,这些好的产品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原因找到造成好的异常的条件。
想方设法把这些好条件固定下来。
质量关注的是持续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在质量管理的时候,学会关注这些变化点,也就是变异或偏差,这些变异是造成我们不能持续稳定的因素,无论这些变异是往好的发展还是往坏的发展。
误区2:通过客户的投诉去关注质量的好坏通过客户的投诉去判断公司质量的好坏在某些时候确实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也要明白通过客户投诉去判定公司质量的好坏在某些时候是非常致命。
投诉往往意味着重大的损失或者客户的失去。
当你知道客户的投诉已经产生的时候,你所采取的任何补救措施事实上已经不会产生任何有效的结果。
如果不采取事先的方法去监测质量的好坏意味着严重的风险在等待着我们。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接到客户投诉的实效是非常慢的,造成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从产品生产好到客户使用一段时期后,产品出现的不良属于耐久项目,需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
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改善的成本是巨大的,因为至少有一大批不良在等着我们;另外事后处理不良所造成的无形损失的成本更是巨大的。
客户不投诉并不意味着产品没有质量问题。
客户可能已经对我们产品的不良已经麻木,客户已经开始逐渐放弃我们,正在努力寻找更合适的供应商。
10大管理陷阱(管理学)
10大管理陷阱1.光环效应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更好的评价。
而在管理中,管理者很容易因为一个人的某项突出优点而对其缺点无意的忽视。
2.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不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想要让员工努力工作,首先让他们认同你的工作,如果只是简单的执行,效率会很低。
3.酒与污水定律酒与污水的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就成了污水。
团队中的老鼠屎不管多么优秀,都会坏了一锅粥,要及时清除。
4.格雷欣法则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有趣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
人们称之为格雷欣法则,亦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一般人才对优秀人才的驱逐,也值得管理者警惕。
5.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
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管理者对于员工的提拔,要考虑到员工能否胜任,而不是过去他表现是否良好。
6.肥皂水效应美国第30任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提出肥皂水效应:将批评夹在赞美中。
企业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挑战
企业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挑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企业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许多企业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和挑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企业的业务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就企业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挑战展开讨论。
一、忽视员工培训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常见误区是忽视员工培训。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他们的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如果企业忽视员工的培训,那么员工可能会在工作中出现各种失误,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二、质量管理体系缺失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缺失。
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导致质量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缺乏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无法有效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三、重视形式而非实质在企业质量管理中,一些企业存在着过分重视形式而忽视实质的情况。
他们可能花大量时间和资源去制定繁文缛节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却忽略了真正关键的质量控制点。
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让企业在应对质量问题时束手无策,难以有效应对。
四、过度依赖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企业倾向于过度依赖技术手段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虽然技术可以提升效率和精度,但如果企业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忽视了人的作用以及过于机械化的管理方式。
这样做既容易忽视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容易产生技术依赖性。
五、缺乏持续改进的意识企业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是确保质量持续提升的关键。
然而,一些企业缺乏持续改进的意识,往往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就止步不前。
他们可能满足于当前的成绩,而忽视了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导致质量水平逐渐滑坡。
六、忽视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企业质量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些企业可能过分关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而忽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产品与用户需求脱节,降低用户满意度,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
七、分工不明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分工不明是一个常见挑战。
如果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可能会导致质量问题在责任上的推脱和模糊不清。
质量控制中常见的失误与改进方法
质量控制中常见的失误与改进方法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只有确保产品的质量达标,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
然而,在质量控制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失误,影响产品质量甚至导致质量问题。
本文将探讨质量控制中常见的失误以及改进方法。
错误一:质量标准不清晰在质量控制过程中,一个常见的失误是质量标准不够清晰和具体。
如果质量标准过于模糊,员工很难明确如何操作和检查,容易导致质量问题。
改进方法是明确质量标准并与员工充分沟通,确保每个人都理解标准并能够有效执行。
错误二:设备维护不到位设备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设备维护不到位容易导致生产质量下降。
为了避免这种失误,需要建立设备维护计划,定期检查设备状态,及时处理故障,并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错误三:人员培训不足员工是质量控制的执行者,如果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质量控制就会出现问题。
因此,公司需要为员工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培养计划,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高质量生产。
错误四:原材料质量不合格原材料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如果原材料质量不合格,就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为了避免这种失误,企业需建立完善的原材料采购和检验机制,严格把关原材料质量,确保只使用合格的原材料。
错误五:过程控制不严格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影响产品质量,如果过程控制不严格,就会出现生产质量问题。
企业需要建立严格的生产过程控制标准和流程,对每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
错误六:缺乏持续改进意识质量控制是一个不断优化改进的过程,如果企业缺乏持续改进意识,就无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为了避免这一失误,企业需要建立质量改进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采纳和实施,实现持续改进。
错误七:忽视员工反馈员工是生产一线的实践者,他们对生产过程和质量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体验。
如果企业忽视员工的反馈意见,就会错失改进的机会。
企业应该积极倾听员工的反馈意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处理员工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不可不懂:质量管理九忌、十误!
第一忌:言行不一,只说不练“言”是指相关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之规定,“行”指具体操作。
在产品的关键制程中,必须管制的制程参数或产品特性,我们必须要将之写入作业指导书中,即“应该做到的要写到”;接下来就是行,不落实可能造就品质的严重不符合,也违反了“写到的要做到”这一准则。
而在非关键过程中,“言行不一”的错误通常体现为:没必要写的却写了,写了却又没落实或没必要也没办法落实,总之是“言行不一,只说不练”。
要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一方面要端正执行者的观念,严格按照标准书的要求作业,避免重复制造问题;另一方面,标准书的制订单位,也应该依照实际不断检讨和完善我们的“相关程式或作业指导书”,使之更利于指导作业,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
第二忌:只做不记主要是指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注意记录或不注意保存“原始记录”。
企业要进步,需要借鉴以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需要做持续改善检讨,没有了这些记录,要去谈借鉴,谈检讨,谈改善等就缺乏了基础,只能是空谈,坚持要去谈去做的也只能是玩形式。
第三忌:用行政命令代替程式用行政指令代替既定的程式,其做法源于某些负责人对工作程式实质理解不够。
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会逐渐使质量体系运作日趋困难,最终导致质量体系的'名存实亡”。
正确的做法是:作为领导主管应为部属树立按程式作业的标竿,并协助指导对不合理之处进行检讨修订,如此质量管理系统的作业才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第四忌:随意性强主要是指随便改变操作程式,而不经过相关部门的同意和签发变更通知单。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a.来自主管人员的错误示范;b.该员或其身边同事类似错误没有得到主管的及时纠正;作业者对相关程式不了解或认识不清。
因这些错误导致的结果不容忽视,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源着手徹底清除这种人为隐患!第五忌:概念模糊对概念认知不清,导致工作出现偏差的现象,也是阻碍质量体系有效运作的一种因素。
质量体系强调检讨与改善,在内审中时常会发现某些部门在执行相关程式文件时理解不够或图省事,错误地把“甲”当成“乙”,以至于无法找到问题产生的真因,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
质量管理体系中十大误区
质量管理体系中十大误区质量管理体系自工业革命初期的简单预防,到二十世纪80年代普遍应用以来,一直在被企业逐步认识、接受、学习、采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误区,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误区吧!误区一:顾客没有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因此,我的组织不需要管理体系尽管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不是法律或法规的强制性要求,但管理体系标准涵盖了国际一流组织200多年成功演变的关于组织管理的最好的措施的集合,为组织提供了一个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测量和评价结果的清晰途径,从而保证了组织满足顾客和法律要求的能力。
误区二:管理体系就是跟风国际一流的组织以一种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管理体系,成功(经验)已经有200多年了。
如果管理体系标准不能被认可、并组组织带来利益,怎么会发展并流行起来。
组织无论如何应该采用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减少浪费,扩大利润。
管理体系标准是内嵌于组织的行为准则,这种预防性措施将一直有意义。
而不是简单的跟风。
误区三:质量管理体系不增值,但我必须有一个,因为顾客希望我有质量管理体系是嵌进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为组织提供预防措施,期待用最低成本节约并改善利润和(绩效)。
帮助组织避免犯错并节约资源、时间及资金。
如若不能从管理体系获得利益的组织是对他们的真正目的并不清楚,只是把质量管理体系认识为纸片文件,相关的体系认证也只是欺骗客户的一张纸片而已。
误区四:管理体系标准时过境迁,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管理体系以一种适合于任何组织的方式描述出来。
如果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不能灵活应用,反而束缚了组织,原因就是管理体系的建立存在误区。
组织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过程实施标准。
在灵活性很重要情况下,体系运行应当保持灵活性,与此同时,在需要严谨性的情况下能够提供足够支持来确保良好的严谨性。
成功运行体系的密决是在灵活性很重要的情况下允许灵活性并在需要结构性的时候提供结构性。
对于一个没有完全理解能从管理体系的成功运行中获得顾客满意和成本收益的组织,在决定管理体系内部可以有多大灵活性上的失误,足够明显减少体系的积极结果并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管理的十大误区1、片面依赖事后把关。
2、2、忽视科学措施和方法。
3、3、片面强调员工改进而放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4、4、不注重事前充分策划。
5、5、缺乏以数据说话。
6、6、满足于现状。
7、7、将供方视为下属、下级甚至下手。
8、8、对不良只知治标不知治本。
9、9、质量部门角色定位错误。
10、10、最高领导缺位。
1、误区之一: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所谓的质量部门,就是单纯的质量检验部门,只有质量检验功能,而没有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功能,更加没有质量改进和完善功能。
质量部门只负责检验,而不管质量管理体系的其它过程,同时又没有其它部门承担质量管理体系保持的职责,对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
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只向检验部门追究责任,而不向生产部门查找原因,更加没有去查找生产流程、管理过程的原因。
宁愿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质量检验和不合格品处理,而不愿意将丝毫的资源投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改进和完善。
事前策划不落实,事中控制不到位,只知事后追究不合格责任。
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控制的结果,就是不合格率不见降低、质量水平不见提高、不良成本居高不下,质量效益也就无法提高。
因为,忽视过程质量控制,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而检验无法发现所有的不合格品,无可避免地有较大量的不合格品到了顾客手上,从而导致大量的投诉、抱怨和退货,在产生有形的经济损失的同时,更伴随着无形的质量声誉损失。
而与此同时,导致不合格品的系统性原因没有被发现和消除,不合格品仍然会源源不断出现。
针对片面依赖事后把关的错误做法,质量管理专家们提出了鲜明的反对观点:克劳士比提出:质量系统的作用是预防,而不是检验。
检验是在过程结束后把坏的从好的里面挑选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
[4]休哈特提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生产阶段。
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成本高而且效益低。
[5]戴明提出:以检验挑出有缺陷的东西,把它们扔掉为目的已经晚了,没有效率并且成本很高。
质量不是来自于检验,而是来源于过程的改进。
[3]而根据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治病理念,“医未病之病”方为“上医”和上策,而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则与“医已病之病”一样,均属“下医”和下策。
可见,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控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成本高而且效益低”。
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将质量控制重点放在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改进和完善上,通过全面、系统的质量控制,提高过程工序的质量防止不合格,不断降低不合格率、提高质量水平,有效地降低将不合格交付给顾客的可能性,减少投诉和退货,从提高内部生产效率和降低外部不良成本两方面“一箭双雕”地提高企业效益,而且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良性循环。
其实,ISO9000族标准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要求:在ISO9000标准的“2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中,所提供“质量管理体系方法”和“过程方法”,就是通过保持、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地预防不良的发生,不断降低出现不良的机率。
在ISO9001标准的“1.1 总则”中,所强调的“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和“体系持续改进过程的有效应用”,都是要求组织有持续地预防不良的发生的能力,强调的是持续地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
而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仅仅是着眼于特定批次交付产品的合格。
在ISO9001标准的“4 质量管理体系”、“5 管理职责”、“6 资源管理”和“7 产品实现”中,无一不是从事前、事中控制预防不良发生的要求;而在“8 测量、分析和改进”中,所提供的事后控制方法,也有别于片面依赖检验的事后把关,而是通过事后控制,预防不良的再发生或发生。
ISO9001标准的“8.5.2 纠正措施”要求通过消除已发生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而“8.5.3 预防措施” 要求通过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
因此,掌握和应用ISO9000族标准是走出“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误区的途径之一。
2、误区之二: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质量管理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最主要的表现为: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和喜好行事,以人为因素为主导,管理行为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抛开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讲究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与现代质量管理的“先找出‘正确的事’、再找出做‘正确的事’的‘正确方法’”科学原则相比,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漫无目标地将资源、精力分散到各种不知是否正确的事情上。
因此,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的质量管理,不得要领,自然不会有明显成效,事倍功半甚至徒劳。
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质量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ISO9000族标准为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指引。
其中,ISO9000为我们提供科学质量管理的基础观念,ISO9001为我们提供了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最基本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为我们提供了更高层次追求卓越业绩的指导。
[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以及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核心价值观和系统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当今世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在中国本土化的智慧。
各种QC工具为我们提供了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科学质量管理的手段,是贯彻“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基于事实的管理”原则的必要途径。
严格遵守文件化的质量程序和质量管理制度,是实现质量的最有效率捷径。
在涉核和高技术领域的质量管理实践中,这点被证明是永恒真理,相信在普遍领域的质量管理中也不会例外。
只有充分理解、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才能够使我们高效地实现质量。
3、误区之三:不注重质量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片面强调员工个人改进而不注重质量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忽视了系统环境对个人意识和能力的影响,没有认识到两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主要表现有:但凡出现质量问题,只向员工个人追究责任,而不寻找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漏洞和缺陷。
片面要求员工提高改进个人意识和技能,而忽视创造员工提高改进意识和技能的条件,不提供培训资源、管理制度保障和激励等改进的环境。
陷于处理具体的质量问题、不合格品泥潭,只知道埋头“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再发现问题”的无穷恶性循环,并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员工个人素质的不足,只知追究员工的不合格责任,而忽视导致这些质量问题的管理体系系统漏洞和缺陷。
片面强调员工个人改进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将太多员工个人无能为力而属于管理体系系统本身漏洞和缺陷的责任归咎到员工个人身上,必然导致无辜员工产生消极抵触情绪,而质量管理体系系统本身漏洞和缺陷仍然存在,类似质量问题仍然会不断发生。
一方面员工个人受到伤害,另一方面系统本身的不良问题在扩大。
这就是片面将质量问题责任归咎于员工个人的危害。
戴明指出: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的管理系统而不在员工。
企业是一个为实现目标组织起来的系统,就像一辆汽车,它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决定了它的速度,要想提高极限速度,只有改进系统,而奖罚驾驶员只会损坏汽车。
一个能正常运转的系统,基本上是稳定的系统,是有能力限制的,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良问题是系统本身的缺陷引起的。
将系统本身缺陷引起的不良问题归咎于对系统无能为力的员工个人身上,必然导致员工的不诚实、恐惧、不公平、怨气、不合作、不帮助,破坏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执行力。
[3] 质量专家们通过统计和分析也证明,绝大多数员工犯错或失误并不是由于员工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是因为组织的管理系统和质量管理体系的防错、容错能力差,甚至管理系统和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就误导员工,导致犯错或失误。
所谓“好的制度能够使坏人变成好人,但坏的制度能将好人逼成坏人”,推而广之,“好的系统能够使坏人变成好人,但坏的系统能将好人逼成坏人”。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优良的组织及优良的其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有良好防错、容错能力的组织管理系统和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具备防止员工犯错误或失误的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员工犯错或失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具备容许员工犯错误或失误,使其可控制、可补救并防止其扩大的机制,即使员工操作出现了犯错或失误,能够有效避免犯错或失误所带来的损失。
所以,质量管理工作重点应放在质量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上,通过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来提高质量。
4、误区之四:对不良质量现象只治标不治本对不良质量现象只治标不治本,就好比治理环境污染,只清理污染物,而不去堵塞污染的源头,结果是永远忙于“污染-清理-再污染”的无尽循环。
主要体现有:对不合格,只有纠正行动,而没有纠正措施,只知消除不合格现象本身,而没有追溯到导致不合格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消除。
对导致不良质量现象原因,不是追根溯源,而是尝浅辄止和仅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浮在表面,找一些表面上的原因。
对涉及不可控客观因素的不良质量现象,所有原因都往不可控客观因素上推,而不寻找自身可控的主观因素。
对不良质量现象治理有如对农作物除草,如果仅仅是把长在地表面上的草割掉,而不是斩草除根,草必然是“春风吹又生”。
所以,对不良质量现象必须标本兼治。
根据质量管理专家的建议,对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追根溯源,一般应至少问三到五个以上的“为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对不良质量现象原因追根溯源,至少应追溯三到五个层次,努力查找深层次的原因。
另外,质量过程是相互关联的,某一过程出现故障,通常是由于另一过程不正常工作造成的。
所以,排除故障并不应只针对出现故障的过程。
例如,汽车发动机气缸异常磨损,往往是滤清器不正常工作造成的,不能只是更换气缸了事,更加应清洗或更换滤清器,必要时,还应查找油质方面的原因。
在ISO9001标准中,对不合格“治本”提出了明确要求:“8.5.2 纠正措施”要求通过消除已发生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确定不合格的原因”、“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和“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2]“8.5.3 预防措施” 要求通过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和“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2]可见,“治本”才是贯彻预防原则的体现,而“只治标不治本”则是不符合预防原则的。
5、误区之五:缺乏以数据说话片面依靠经验和直觉管理是一个较普遍的质量管理弊端,典型的情况有:对于质量情况,仅有一些主观概念和总体性笼统的评价,而没有准确、详尽基础数据说得清楚、说得准。
“情况不明胆子大”、“办法不多决心大”,仅靠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
仅凭主观经验或感觉行事,对质量问题只有定性分析,没有量化的定量分析,凡事以“差不多”为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