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乡土民俗文化在职校德育中的作用
略论高校德育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利用
高校德育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利用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
在高校德育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更多有德行、有素养的优秀人才。
一方面,通过民俗文化资源,高校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意识,如仁、义、礼、智、信仰等。
例如,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让学生学习颂诗、诗经、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以及儒家传统文化如礼仪、道德观念等,加强传统文化的认知。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民俗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
例如,可以组织民俗仪式,如“纪念先烈日”、“老师纪念日”等,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传统美德,培养尊重师长、重视烈士等良好的情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民俗文化资源,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民俗体验活动,如做折纸、制作蜡染、种植兰花等,让学生集体参与,学习传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劳动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高校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有德行、有素养的优秀人才,有利于推动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乡土知识是指关于土地、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人们生活、工作、生存所必需的。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乡土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因为乡土知识不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历史文化意识和环保意识。
因此,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引入乡土知识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乡土知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乡土文化,使得学生可以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而且,乡土知识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的认同感,对本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传统有一种承袭和保护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保护传承本土文化的意识和行为,对于弘扬本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乡土知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乡土知识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在乡土知识的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重视环保等话题,如河流污染、农药过量使用等,使学生注意到这些问题对环境的危害,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提升环保意识。
第三,乡土知识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乡土知识汇聚了许多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学生在乡土知识教育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然和社会的多样性。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书本知识及个人经验、认知,探索乡土文化的多样性及经验,促进学生的探索性学习、主动学习,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智力发展。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乡土知识教育对中职德育课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乡土知识教育既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环保意识。
因此,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合理引入乡土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使中职德育教育更加全面和人性化。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一、陶冶情操,培养道德情操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是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道德观念。
从经典著作到民间故事,从诗词歌赋到戏曲曲艺,传统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些优秀的文化典范,了解传统美德和伦理准则,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品格,培养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为未来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扬爱国热情,传承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要注重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国家和民族相关的价值理念和传统节日。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俗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敬仰和热爱。
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在庆祝节日的同时,在学生中传递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三、探究人生真谛,培养人文精神传统文化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了形式美和情感美,更重要的是它传达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考人生和追求真理的经典和名言警句。
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忠信,友爱亲睦”等,这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都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带领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并不断培养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既有着陶冶情操、培养道德情操的作用,也有着激扬爱国热情、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培养人文精神,探究人生真谛。
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民族、宗教、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固定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的内容形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传统社会的经典和灵魂。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对于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根,更是我们德育教育的基石。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在于传承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诚实、谦逊、恒心等。
这些价值观念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古代先贤们对人生道德追求的高度。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使学生们接受并内化这些高尚的品质,从而形成自己的良好道德品格。
孔子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思想,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高尚道德观念,通过对这些思想的学习和传承,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凝聚全体国民的精神纽带,是塑造国民性格和风貌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可以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更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对民族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孔子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都是中国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对这些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使学生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这些优秀的艺术形式,培养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多样的戏曲艺术,如京剧、黄梅戏、越剧等,这些戏曲艺术不仅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魅力,更是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工作中心环节作用开拓创新内容摘要:纵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看古今中外德育教育,时至今日依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精髓之所在。
要想提高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统筹安排,开拓创新地实施。
要想使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但需要热情和决心,更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蕰,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而文化底蕰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
审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既可以积淀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蕰,传于学生,还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提高其文化道德素养。
这是眼下学校功能的一大责任。
看看我们的周围,逐渐丧失的传统文化令人担忧,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却在不经意间渐渐丢失民族的主流价值观。
什么文雅的、谦和的、感恩的、孝道的、侠义的、修己的、责任的等等已渐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粗俗的、蛮横的、自大的、浮燥的、功利的、自私的、放任的等等却粉墨登场。
所以为人师者,非常有必要在积淀自己文化底蕰的同时,去当一个真正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虽然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
那么,到底如何落实小学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我觉得应该做好如下几点:一、正确树立忠孝仁义信礼智勇的德育指导思想教育发展到今天走在大街上几乎再也见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了。
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似乎忘却了与忠孝仁义的关联。
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健康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规范。
但时下我们因热衷嫁接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在。
乡土资源在学校德育的应用
乡土资源在学校德育的应用一、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是德育的一项根本内容,诚信是人类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展,诚信作为一种根本美德,应该得到发扬光大,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由于当前学生的诚信素养有所欠缺,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特点与优势,从本地查找个案与实例,只要遇到可以作为范例的史实或人物,都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指导和点拨,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到达全面育人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经常采纳一些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等词语,来深化学生的诚信意识。
二、利用恰当的乡土资源,培养法治观念法制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是我国加快法治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更是进行法治社会建设的百年大计。
随着学校周边网吧与游戏厅数量的增多,学生的正常课堂教育已经受到了影响,加之社会上许多不良现象的影响,致使许多学生的法治观念淡薄。
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趋势逐年上升,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之一。
因此,作为教师,要针对这一现象,加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例如,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__市紧密结合地域优势,在铁人大道建成了十里法治宣传长廊,建成了“__市玉泽湖法治文化公园”“__市法治文化广场”“__市法治文化景观湖”,成为广阔市民学习法律、接受法治文化熏陶的好去处,形成了玉门法治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__区__镇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性高的优势,把平安建设、综治维稳、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与普法教育融为一体,精心编排了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酒驾》《心声》《普法教育得民心》《平安建设促和谐》等优秀文艺节目,在重大节庆期间深入周边乡镇、村组、企业及社区巡回演出,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__县创作了小品、快板、“三句半”、歌舞等法治类文艺作品,开展小型法治文艺巡演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普法效应。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一、乡土知识的意义乡土知识是指一定地域内的特有文化、传统技艺和民间风俗,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思潮的影响,乡土知识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乡土知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
乡土知识是学生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
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认识自己来自的土地和文化,增强自我认同感,树立自信心。
乡土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乡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能够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对文化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乡土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发展特长和兴趣爱好。
乡土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和民间风情,往往会给人以启发和灵感,引导学生对某种手工艺或者特定领域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性特长。
1、挖掘乡土资源,开设乡土课程中职学校所在地的乡土资源丰富多样,可以利用校园周边的乡土风物和传统文化资源,开设乡土课程。
可以利用校园周边的田园景观、传统手工艺品等,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和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也可以邀请当地的老师和专家资源,进行相关讲座和培训,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学习体验。
2、整合乡土元素,融入德育教育在中职德育课堂中,不妨设置相关的乡土知识教育内容,融入到德育教育中。
在学校的日常活动和教学中,可以融入乡土知识元素,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间技艺展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乡土文化的传承。
还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设计相关的道德教育案例和情景演练,引导学生用乡土智慧思考道德问题,同时也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觉悟。
3、开展乡土文化研学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乡土文化,中职学校还可以结合教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研学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田野,参观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传统手工业工坊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乡土文化调研和创作,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和创作的方式,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本质和魅力。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乡土知识是指以民间传统文化、地域历史和自然生态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知识。
在生活和学习中,乡土知识对于学生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决定了他们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引入乡土知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地域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可以给他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
一、引入乡土知识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知识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知识。
学生们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引入乡土知识,可以通过丰富的地方文化展示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开发这片土地,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引入乡土知识可以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
当学生们学习乡土知识时,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地方文化,增强自己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了解传统文化、民俗等,可以让学生们从文化上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同感。
对于认同感较强的学生来说,也更容易产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引入乡土知识可以拓展视野。
在乡土知识中,不仅仅有历史文化,还有自然景观、人文地理等知识。
将这些乡土知识融入中职德育课堂中,可以打开学生们了解世界的窗户,开阔视野。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家乡在世界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生态景观、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不但能够强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学科素养,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的广度。
当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对于自己的身份也会有更强的认同感。
在生活中,学生们会更多地关注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认识到家乡的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自己也要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此,乡土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豪、自信、自立的人格,增强自我认同感。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如今,许多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守在家,交由其它长辈或亲戚朋友抚养,这些孩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我们所谓的“留守儿童”。
这样,学生在校时就追赶打闹,若老师看见后教育了就没事。
回家后,孩子们就蹲守在电视机前,一直看到长辈呵斥才罢休。
特别是孩子回家后就形成了一种“老师管不着,父母管不着,亲人管不了”的现象。
面对学生的德育问题,学校决定让乡土文化进入课堂教学,达到改变学生这一现象的目的。
首先,全校师生齐动手收集乡土文化;然后,师生共同策划该保留哪些进入校园,进入课堂来洗礼师生的大脑,熏陶师生的情趣。
乡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社会资源(自然地理、社会发展、人文历史),学校资源(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专长),家庭资源(家长特长、家园环境)。
我们都深深地知道乡土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而挖掘乡土资源就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和优化。
首先因地制宜,丰富教育资源。
根据我们龙山的地域文化,我们把土家摆手舞、踩高跷、滚铁环、打陀螺……融入课堂。
其次,拓展渠道,使教育形式多元化。
下面我就来具体来介绍融入校园德育课堂的乡土文化:(一)土家摆手舞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
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市把”。
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者上万,小者数百,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动人心魄。
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翩翩进退,成对成双,节奏鲜明生动。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史诗。
土家摆手舞的基本(九个常规)节拍:开始(拜火)—— 1、单摆(8次)——2、拜年(5次)—— 3、撒种(3次)—— 4、双摆(4次)——5、比脚(4次)——6、擦背(4次)——7、纺纱(4次)——8、抖灰(4次)——9、张翅(4次)——团火(结束)。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摘要】乡土知识作为中职德育课堂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乡土知识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重要性,指出了其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介绍了如何引入乡土知识,包括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途径。
针对乡土知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乡土知识融入中职德育课堂的实际效果和成效。
总结了乡土知识融入对中职德育课堂的意义,并展望未来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乡土知识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土知识、中职德育课堂、意义、背景、重要性、引入、教育方法、途径、认同感、案例分析、融入意义、未来展望。
1. 引言1.1 意义乡土知识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的知识,是乡村文化的传承和积淀。
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引入乡土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土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
通过了解乡土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引入乡土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乡土知识涵盖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传统工艺、地方风俗等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乡土知识的传承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符合中职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宗旨。
通过乡土知识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将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实践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只有让学生深刻领会和传承乡土知识,才能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背景乡土知识是指传承于乡土风土之间的知识,包括乡村文化、传统习俗、地方历史等内容。
随着城乡发展的差距逐渐扩大,乡土知识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摘要】乡土知识是中职德育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目前中职教育存在乡土知识教育不足的问题。
本文从乡土知识的定义与范围、融入中职德育课堂的方式、与中职生涯规划的关系、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加强乡土知识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未来,中职德育课堂应注重乡土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中职教育向更加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乡土知识、中职德育课堂、教育、学生、素养、教育策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乡土知识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重要性乡土知识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乡土知识是指每个人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民俗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种知识体系。
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引入乡土知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乡土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学习和传承乡土知识,学生可以感受到家乡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乡土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将乡土知识融入中职德育课堂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符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和需求。
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乡土知识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未来可以加大对乡土知识教育的重视和推广,让更多中职学生受益。
1.2 当前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 缺乏乡土教育内容:当前中职教育更加倾向于传授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而忽视了乡土知识的传承和教育。
这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文化、传统技艺和乡土生活方式了解不足。
2. 学生乡土情感匮乏:由于缺乏对乡土知识的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家乡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容易出现对家乡文化的冷漠和对传统乡土价值的忽视。
民俗文化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思考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民俗文化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思考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现今社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一直备受关注,中职学校的学生更是面临职业素养和职场道德方面的挑战。
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教育,如何运用这部分资源来提高德育实效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的价值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艺术创造等多个方面,具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
民俗文化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更是反映民众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这些文化资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接受欲,因此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更可以提高其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二、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和基础薄弱的地区,加之近年来社会竞争加剧,道德难题和职业素养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教师们往往会发现,学生们对于“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概念的意识模糊,对于“失信行为”、“职场摩擦”等具体案例的认知也比较肤浅。
此外,学生们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意识方面也存在着缺陷。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密不可分。
三、民俗文化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运用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灌输和规范引导,授之以渔的思想并不足够体现,而民俗文化则在这一点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带着问题去发现”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民俗活动,在实践中去寻找、感受这些文化背后的价值,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和社会的敬畏之心。
同时,还可以将民俗文化的价值与职业道德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
比如,可以选择社会中发生的各种职业道德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讲解和对学生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明确“违法与依法、好与恶、美与丑”的区别,理解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的作用。
同时,可以以学校的优良传统、地域特色、团队合作等为载体,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和细心感悟,将其所学转化为职场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行动力。
乡土材料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中职德育课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把乡土材料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究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乡土材料;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3-0078-01一、充分挖掘乡土材料可以从玉环新闻网等网络媒体、《玉环报》等报纸、《海韵玉环》《玉环县志》等书籍挖掘玉环的乡土材料,然后将其进行分类。
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文字型它包罗万象,在教学中运用最广,它包括事例、诗歌、民间故事、寓言、谚语、歌谣、格言、谜语、对联等。
例如,海洋谚语为沿海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
它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
在分析《哲学与人生》“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时,可用流传在我市干江镇一带流传的潮候谚语:“初一、十五鸡鸣涨。
初三、十八昼平潮。
初八、廿三晚霞平。
初十起水,早晏(傍晚)没嘴。
十二对廿七,潮平日头出。
十四、廿九进洞黑。
二十争争,月上一更。
廿一难算,月上更半。
廿二三,月上山头潮到滩。
廿五六,月上山头炊饭熟。
”这反映了什么规律?这对渔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有什么好处?(二)数据图示类它包括数字、表格、图片、漫画、插图等。
在教学中引入有关数据,可以增强理论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例如,在《经济·政治·生活》“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教学中,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时,联系玉环的建设成就数字,引用2017年2月玉环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使学生更加可信可亲。
“五年来,我县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等11个国家级称号,被省政府列为海岛统筹发展试验区,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排名从第31位跃升至28位。
生产总值从359.5亿元增至465.1亿元,年均增长6.7%;财政总收入达74.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8%、14.5%;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5979元和27446元,继续保持台州市领先。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教育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乡土知识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重要性。
乡土知识是指关于农村、乡土生活、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它不仅是乡村文化的传承,更是中职学生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和社会的重要途径。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对于学生的德育素养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乡土情怀。
现代社会中,乡村不再是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
很多学生出生在城市,从小生活在城市里,对于乡村和农村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片面的印象和印象。
通过乡土知识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农村的发展、变化、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乡土情怀,增强对乡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乡土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
通过学习乡土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乡土道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乡土知识的教育中,涉及到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农村的农业、手工业、乡土技艺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提供帮助。
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学生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往往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土知识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心。
要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需要有以下几点的具体做法。
完善相关教学大纲和乡土知识的内容体系,使乡土知识成为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培养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对乡土知识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教师对乡土知识的研究和传授能力。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乡土知识是指古老的、传统的乡村生活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
乡土知识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乡村风物等内容,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乡土知识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对乡土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对家乡、对乡村的认同感和情感依恋。
在德育课堂中注入乡土知识,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对乡村的热爱,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一、乡土知识的价值乡土知识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了丰富的农耕知识、传统医药知识、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民俗风情等。
这些知识不仅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更是当代人了解自己的家乡、家庭、文化的重要途径。
乡土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的载体,是农耕文化与生活方式的集合体,深深扎根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之中,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
乡土知识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作为德育课程的一部分,乡土知识能够让学生建立对家乡、对乡村的认同感和情感依恋。
通过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地方特色等,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亲切和温馨,增强对家乡的感情。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情感的滋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感情绪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乡土知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乡土知识中蕴含丰富的农耕技艺、手工艺制作技能等,这些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的生产技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乡土知识的精髓,培养学生扎实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 编制符合学生实际的乡土知识教材。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编制简洁、生动、有趣的乡土知识教材。
教材内容可以结合学生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涉及当地的庙会、乡土美食、传统手工艺品等,使学生对乡土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摘要】现代社会中,乡土知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乡土知识的重要性、中职生对乡土知识的需求、乡土知识融入德育课堂的方式、案例分析以及如何有效推动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将乡土知识融入德育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指出,乡土知识与中职德育的结合是必要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提升其综合素养。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是值得倡导和推广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关键词:乡土知识,中职德育,课堂,需求,融入方式,案例分析,推动,结合,必要性1. 引言1.1 为什么要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乡土知识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知识逐渐被边缘化,导致许多中职生对乡土知识的了解和传承不足。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是至关重要的。
乡土知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乡土知识,中职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乡土知识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职生对乡土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职生对乡土知识的渴望也在增强。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学习乡土知识,了解自己的家乡历史、传统文化和当地风俗,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可以有效弥补中职生对乡土知识的不足,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乡土知识与中职德育的结合是必要的,值得我们共同努力实践。
2. 正文2.1 乡土知识的重要性乡土知识是指一种与土地、地域、传统文化相关联的知识体系,包括农耕技术、民俗文化、山川地貌等方面的知识。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
乡土知识是指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学生了解
和热爱家乡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目前中职德育教育中,乡土知识往往被忽视,课堂教学
中所涉及到的往往是国内外的名山大川、历史文化名胜,缺乏对当地的了解和探索。
由于缺乏对乡土知识的了解,许多中职学生对本地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存在
认为本地无历史文化、不值得一看、文化低劣等心态,给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危机。
因此,应该将乡土知识纳入中职德育课堂,以让学生熟悉、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知识,弘扬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增加力量。
1.开设乡土知识课程。
2.将乡土知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将现代科技技术应用于乡土知识教学中,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家乡的风土人情。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全景地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
同时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分享与互动,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手工艺、特色美食等,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心。
3.让学生走出教室,深度体验本地生态文化。
除在课堂上进行乡土知识的宣传和探究外,可引导学生到野外进行野外教学、户外探险、生态环保活动等,深入了解家乡的生态文化资源和特色,体验和感知家乡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乡土知识与中职德育教育的相结合,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爱自信的家乡
情怀,也可以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环保意识和自然文化素养,为家
乡文化保护和发展赋能,实现德育教育与家乡乡土文化体育相结合的新发展。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
让乡土知识走入中职德育课堂乡土知识是指与特定地域、民族、文化传统等相关的知识,在乡土知识中包含了经验、技能、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中职德育课堂中,让乡土知识走进去,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乡土知识的重要性1.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教授乡土知识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其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2.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乡土知识包含了许多经验和技能,在教授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并对其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
3.丰富德育课程内容。
教授乡土知识可以让德育课堂中的内容更为多样化,丰富德育课程的内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授乡土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现场考察、互动问答等,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选择适合的乡土知识内容,确保教学效果最佳。
3.注重乡土知识与德育课程的融合。
在选取乡土知识的内容时,要注重其与德育课程的融合,以避免知识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
4.强调知识应用价值。
在教学乡土知识时,要强调其应用价值,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式和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教学乡土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传统文化,并通过实践和互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乡土知识的教学案例以西南地区的火锅文化为例,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案例来让乡土知识走进中职德育课堂:1.课程名称:火锅文化探究2.课程目标:了解火锅文化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并掌握火锅的制作方法和相关技能。
3.教学内容:a.火锅的历史和文化b.不同地域的火锅文化特点c.火锅原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方法d.火锅烹饪技巧和调味方法e.火锅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4.教学方法:a.课堂讲解和互动问答b.现场考察和实践操作c.团体合作和展示5.教学效果:通过火锅文化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食文化,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
乡土文化与校园德育如今,许多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守在家,交由其它长辈或亲戚朋友抚养,这些孩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我们所谓的“留守儿童”。
这样,学生在校时就追赶打闹,若老师看见后教育了就没事。
回家后,孩子们就蹲守在电视机前,一直看到长辈呵斥才罢休。
特别是孩子回家后就形成了一种“老师管不着,父母管不着,亲人管不了”的现象。
面对学生的德育问题,学校决定让乡土文化进入课堂教学,达到改变学生这一现象的目的。
首先,全校师生齐动手收集乡土文化;然后,师生共同策划该保留哪些进入校园,进入课堂来洗礼师生的大脑,熏陶师生的情趣。
乡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社会资源(自然地理、社会发展、人文历史),学校资源(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专长),家庭资源(家长特长、家园环境)。
我们都深深地知道乡土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而挖掘乡土资源就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和优化。
首先因地制宜,丰富教育资源。
根据我们龙山的地域文化,我们把土家摆手舞、踩高跷、滚铁环、打陀螺……融入课堂。
其次,拓展渠道,使教育形式多元化。
下面我就来具体来介绍融入校园德育课堂的乡土文化:(一)土家摆手舞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
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市把”。
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者上万,小者数百,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动人心魄。
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翩翩进退,成对成双,节奏鲜明生动。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史诗。
土家摆手舞的基本(九个常规)节拍:开始(拜火)—— 1、单摆(8次)——2、拜年(5次)—— 3、撒种(3次)—— 4、双摆(4次)——5、比脚(4次)——6、擦背(4次)——7、纺纱(4次)——8、抖灰(4次)——9、张翅(4次)——团火(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乡土民俗文化在职校德育中的作用
摘要:乡土民俗文化知识是德育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它包含宝贵的德育资源,具有特有的德育功能。
在德育课堂内外充分发挥乡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加强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文修养,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达到德育无痕化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乡土民俗文化;德育;现状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的语言开始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乡土资源以其“近、熟、亲”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通过对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乡土观念,关注家乡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家乡情结,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因此,我认为在当今的职业学校恰当开展乡土民俗文化教育,将会对职校德育工作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当今职校生的一些现状分析
当今的职校生的德育从总体上来说,精神世界是健康的,日常行为也比较规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远大理想
目前,在职校生中,有部分学生没有健康的荣辱观,学习目标不
明确,缺乏青年人应有的远大志向。
2.心理素质较差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的经历都是一帆风顺,当他们面对挫折时,往往会一下子跌入人生低谷。
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要么会自暴自弃,要么会悲观失望,这是极为不利的。
3.缺乏宽容之心
在职业学校,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礼仪和高尚的情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有时为一点小事与他人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缺乏宽容之心。
4.缺乏感恩之心
有些职校生面对父母和老师的辛勤付出,不懂得感恩图报,有时甚至感到厌烦。
因此,职业学校要实施有效的德育,就必须突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或德育资源”的束缚,就必须突破教师单一的谈话式的说教,直面不断变化着的生活,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德育方法。
二、运用乡土民俗文化实施德育的可行性
1.一个地方的文化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地方的精神面貌有着不可
估量的作用
这种文化传统已经形成一道无声的指令,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所以,我们职校生也延续了“一方水土”的血脉。
他们是在乡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的。
2.乡土民俗文化的现实性、直观性、贴近生活等特点是学校德育教材的最好的补充
因为乡土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人们熟悉的从古到今形成的历史遗迹、自然景观、人文逸事、革命传统、民族风情等土生土长的物质和非物质文明的积淀。
所有这些都是职校辅助教学、德育教育、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
三、乡土民俗文化实施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1.利用乡土民俗文化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可利用家乡的著名战役、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感动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把自己同家乡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利用乡土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如向学生介绍溧阳的年俗、节俗,让学生收集整理富有地方特色的溧阳话等。
这样使学生更贴近家乡、了解家乡,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美好明天和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3.利用乡土民俗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我们溧阳的历史长河中的有血有肉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学生也耳熟能详,如果老师能恰当运用,定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利用乡土民俗文化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收集自古以来溧阳居民诚信交往、诚信经营的例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让学生感受诚信在人生中的重要
性,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
总之,一方乡土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职校德育教育存在众多运用乡土资源的机会,每个教育环节都具有乡土化的可能,每个知识点只要用心挖掘,都可实施传统美德的教育。
让我们把乡土民俗文化与职校的德育教育结合起来,让乡土民俗文化融进家乡子弟的血脉中,让乡土民俗文化成为家乡子弟的心灵寄托。
让溧阳的职校生对溧阳的乡土民俗文化有着生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