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性:改进科技新闻报道的着力点
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与质量
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与质量新闻报道一直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新闻报道的深度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传播的效果和社会舆论的引导。
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与质量,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与质量。
首先,新闻报道的深度与质量需要建立在扎实的新闻素养基础之上。
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新闻伦理道德观念和新闻报道技巧,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才能够进行深度和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在新闻报道中,要注重事实核实,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做到客观、公正、真实,这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基本要求。
其次,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与质量需要注重选题的深入挖掘和独特视角的呈现。
新闻报道不应该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做到有深度、有分析、有见地。
同时,新闻报道要有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提升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第三,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与质量需要注重多方信息的搜集和权威来源的引用。
新闻报道要全面搜集各方信息,做到多方视角、多角度呈现事件,不偏不倚地报道事实真相。
同时,在报道中引用权威来源的观点和数据,能够增加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提升报道的深度和质量。
第四,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与质量需要注重专业团队的建设和持续学习的精神。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新闻报道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保持对新闻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
建立一个专业的新闻团队,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高报道的深度和质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
最后,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与质量需要注重社会责任和价值导向。
新闻报道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引导舆论、塑造社会风气的重要力量。
新闻工作者要牢记社会责任,坚守新闻伦理,秉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引导社会舆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与质量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新闻报道如何做到_三贴近_
二、寻找共鸣点, 平民视角写新闻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 不 同 。 ”同 一 个 新 闻 题 材 , 记 者 的 视 角不同, 报道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作 品传达的主题思想也就不同。新闻 报 道 要 做 到“ 三 贴 近 ”, 报 道 选 择 的 视角很重要。现在有些记者在采写 新 闻 时 , 往 往 把 注 意 力 集 中 在“ 一 把 手 ”身 上 , 把 领 导 作 为 新 闻 的 主 体 , 这 就 脱 离 了 群 众 、脱 离 了 实 际 。记 者 在采写新闻时, 必须用平民的视角, 及时地传达群众欲知而未知的信 息, 这样的新闻就会在广大人民群 众中产生共鸣, 从而更有贴近性。
贴近读者, 首先要了解读者, 这 是报纸贴近读者的一个前提。关起 门来办报, 对读者的需求不闻不问, 是无法贴近读者的。新闻报道要贴 近 实 际 、贴 近 生 活 、贴 近 群 众 , 更 好 地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 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首先需 要记者、编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和“ 三 个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为 指 导 , 坚 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同时要有扎实 的采访作风, 到实际中去发现和捕 捉鲜活的新闻信息。对于这一点, 大 家是不难理解的。但在具体采写的 方法上, 有些记者则感到有些茫然, 不 知 道 如 何 把 握 , 才 符 合“ 三 贴 近 ” 的要求, 有时记者心里想要“三贴 近”, 但写出的稿子效果并不然。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促进和谐社会健康发展-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促进和谐社会健康发展: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文章标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内容提要●舆论引导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工具,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运用道德手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
●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三贴近”原则,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
完成好这一任务,新闻媒体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担负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使命。
舆论引导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负有神圣职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制度体制,又要靠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
舆论引导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工具,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舆论引导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引导,缺少舆论支持的社会不可能和谐。
舆论引导既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当代社会,新闻媒体掌握和传递信息越来越迅速,已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运行。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舆论引导工作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工具。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复杂多样。
新闻报道如何提高内容创新性和吸引力
新闻报道如何提高内容创新性和吸引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成为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提高新闻报道的内容创新性和吸引力,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
一、深入挖掘独特视角新闻报道要避免千篇一律,就需要挖掘独特的视角。
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表面进行描述,而是要深入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潜在的趋势。
例如,对于一场体育比赛的报道,不能仅仅局限于比赛的结果和精彩瞬间,还可以关注运动员的训练生活、心理状态,或者从体育产业的角度分析比赛对经济的影响。
以社会热点事件为例,当大家都在关注事件的发展过程时,我们可以从事件所反映的社会心态、文化现象等方面入手,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解读。
这种独特的视角能够让读者看到事件的不同侧面,从而增加新闻报道的吸引力。
二、采用生动形象的叙事方式枯燥乏味的新闻报道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为了提高吸引力,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叙事方式。
这包括使用丰富的词汇、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讲述具有情节性的故事。
比如,在报道自然灾害时,可以通过描述受灾群众的亲身经历,让读者感同身受;在报道科技创新时,可以将复杂的技术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此外,合理运用对话、描写等手法,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事件之中。
三、融入多媒体元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元素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图片、视频、音频等元素能够为新闻报道增添丰富性和直观性。
一张震撼的图片往往能够比千言万语更能打动读者,一段精彩的视频能够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经过。
在新闻报道中,适时地插入相关的多媒体素材,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还能够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传播效果。
同时,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为读者带来全新的新闻体验,也是提高新闻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四、注重互动性传统的新闻报道往往是单向的传播,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新闻基础知识部分练习题2
题目
1、客观报道是指运用的方式表达意见的一种新闻手段。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西方新闻界最早提出并运用。
2、简述新闻客观性与新闻倾向性的关系。
3、简述新闻客观性与客观主义的区别。
参考答案
1、客观叙述
2、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都是我们肯定的。新闻报道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也就是说必须在客观性的基础上表现主观的倾向。如果故意回避或者背离事实,违背客观性要求地在新闻中表现倾向性,结果必定会受到事实的惩罚,使新闻报道者丧失信誉。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以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指导新闻工作
题目
1、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就是以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
2、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是做到和的报道真实。
3、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较高要求是做到真实。
4、简述新闻具体真实的含义。
5、简述新闻本质真实的含义。
参考答案
1、事实
2、具体事实概括性事实
3、本质
4、这是新闻真实性最起码的要求,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2)新闻所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可*;(3)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而且要做到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1、内容方法体制
2、坚持“三贴近”原则,要注重在内容上创新,改进宣传报道。新闻宣传工作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改进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办出风格,办出特色,在市场上站住脚,在群众中扎下根,更好地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注意抓住中央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针对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探索新的报道形式,采用新的报道手法,多写独家新闻、当日新闻、基层新闻和现场感强、能打动人的新闻,做到主题好,内容新,语言精彩,生动活泼,吸引人读。
新闻实现“三贴近”的关键
新闻实现“三贴近”的关键摘要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今天的读者对报纸宣传的要求比过去”苛刻”得多了。
只有舆论导向正确,同时又有可读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有效地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
关键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好的报纸宣传已不仅仅意味着舆论导向正确,它还意味着必须有较强的可读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即使是严肃的主题,也要善于运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去阐发。
只有观点而没有事实,只有结论而没有过程。
或只有平面排列而没有立体展示的报道,读者是不乐意读或读了也不会口服心服的。
1 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畅通报纸与读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人民群众是报纸读者的主体,也是报纸服务的主体。
研究读者才能了解读者,贴近读者才能赢得读者。
报纸作为重要舆论阵地,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
要担当好这个重任,前提是要让读者愿意看你的报纸,喜欢看你的报纸,否则,权威性、指导性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要让广大读者愿意看、喜欢看,报纸就要增强可读性。
而要增强可读性,首先就要贴近读者。
贴近读者,首先要了解读者,这是报纸贴近读者的一个前提。
关起门来办报,对读者的反映不闻不问,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不理不睬,是无法贴近读者的。
近年来,许多报纸都采取了一系列与读者加强沟通的措施:开设读者热线电话;以读者来信、来电、来访为素材,办内部刊物反映舆情,收集归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加强评报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评报活动,坚持每月对读者评报意见进行一次综合归纳,形成文字下发编辑部各处室;不定期召开读者评报员座谈会,组织大规模的读者问卷调查,在改版前后更是及时收集读者评报意见等等。
通过这些措施,及时了解读者对报纸的意见和反映,及时了解社情民意。
2 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关注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难点、焦点从大家关心的角度写新闻,加强深度报道,做好舆论监督,这也是报纸的强势所在。
新闻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闻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引言当前社会信息繁杂,新闻媒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夺观众的注意力变得愈发困难。
因此,新闻创新成为媒体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新闻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帮助新闻媒体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一、打造多元化内容内容一直是新闻行业的核心,而打造多元化的内容是新闻创新的首要步骤。
新闻媒体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来创造多样性的内容:1. 深度报道传统新闻报道往往只能提供事实和基本信息。
与其相对,深度报道则能够深入挖掘事件的背后故事和更深层次的含义。
这样的报道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增加媒体的影响力。
2. 以人为本新闻不应仅仅关注事件本身,还应关注事件对人们的影响。
通过讲述个人故事、人物专访等方式,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事件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这种以人为本的报道更具共情力,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
3. 多媒体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报道已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趋势。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呈现新闻内容,以增加读者的参与感和体验度。
二、拓展新闻渠道当内容创作完成后,接下来的任务是将内容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为了拓展新闻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新闻媒体可以考虑以下方式:1. 跨平台发布在数字化时代,新闻媒体应当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将内容发布到各种平台上。
无论是网站、APP、社交媒体还是电视台、广播等传统媒介,新闻媒体应当跨平台发布,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2. 与其他行业合作新闻媒体可以与其他行业进行合作,以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
例如,与科技公司合作推出新闻类APP,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周刊或书籍,与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纪录片等。
这样的合作将帮助新闻媒体进入不同领域,吸引更多受众。
3. 利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新闻媒体应当在社交媒体上建立自己的账号,通过发布独家内容、与读者互动等方式,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三、创新技术和工具除了内容和传播渠道,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创新技术和工具来实现新闻创新。
科技对新闻媒体的影响
科技对新闻媒体的影响新闻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新闻媒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科技对新闻媒体的影响。
一、新闻报道速度加快科技的发展使得新闻报道的速度大大加快。
过去,记者需要亲身前往事件现场,然后将报道的信息通过文字或者图片传递给读者。
现在,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记者就可以实时采访,并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迅速发布新闻。
这种即时性的报道可以更快地将新闻传递给读者,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发生。
二、多样化的新闻媒体形式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新闻媒体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新闻形式主要是报纸、电视和广播,而现在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通过新闻网站、博客、微博、视频网站等多种形式获取新闻信息。
这种多样化的媒体形式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三、新闻报道的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使得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全球化。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新闻。
不再局限于国内报道,读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关注国际新闻,了解世界各地的动态。
科技的全球化也加强了国际新闻机构之间的合作,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
四、用户参与度增加科技的发展也增加了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参与度。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读者可以与记者互动、留言、评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种互动性的新闻报道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
五、虚假信息泛滥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虚假信息的泛滥。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造谣、传谣变得非常容易。
虚假信息的存在给新闻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媒体需要加强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传递真实可靠的新闻。
六、新闻生产方式的升级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
过去,新闻报道主要依靠传统媒体机构的记者和编辑。
现在,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记录和传播新闻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多样性,但也给传统媒体机构带来了竞争压力。
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原则:1、三贴近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答:三贴近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贴近实际,就是新闻工作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
贴近生活是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具体矛盾,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
贴近群众是新闻工作要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加亲切可信,深入人心。
2、按照“三贴近”原则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
答:坚持三贴近原则,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提高引导水平和宣传艺术和可靠途径,是新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提高引导水平,要注意在内容上创新,改进宣传报道;一是对长期以来落伍的新闻观念,报道方式和活动模式进行突破改革;二是要以三贴近作为衡量舆论引导水平的根本标准,三要调动新闻全要素,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报道新闻,四要以新科技革命的手段,提升宣传力度、强度和高度,促进新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坚持三原则,提高引导水平,要注意在方法上创新;坚持三原则,提高引导水平,要注意到在体制上创新。
3、论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
答:(1)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强调,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
(2分)(2)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
(3)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共同奋斗,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坚持以“四性”创新党报主流报道——以《石家庄日报》“创新驱动
2016年第6期近期以来,石家庄日报编委会站位全市发展大局,紧扣市委中心工作,不断推出重磅报道,舆论引导水平和新闻宣传质量稳步提升。
特别是在科技报道上,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策划推出了20篇、名为“创新驱动样本”的系列报道,着力于探索和突出系列报道的创新性、思想性、人文性和故事性,在创新党报主流报道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做了些有益尝试。
一、创新性:让科技创新更有力道创新的都是独特的,前所未有、与众不同,这是创造力的根本特征。
更重要的是,中央、省、市都大力倡导创新驱动,这明显提升了这一命题的份量。
基于此,我们把系列报道的创新性摆在重要位置,从思考、搜索、选题、采访、写作,明显突出了其创新性、科技感。
一分钟的时间能做什么?看几行字,或者只是发会儿坚持以“四性”创新党报主流报道——以《石家庄日报》“创新驱动样本”系列报道为例李彦水内容提要:党报的主流报道长期担纲党报主流舆论主力,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实现创新?如何让主流报道特别是科技类报道在思想、内容、形式、呈现方式等方面实现新的提升?容易陷入生硬艰涩窠臼的科技报道,如何使之有高度、深度、亮度和温度?本文从多个维度纵深分析,以实例说话,给予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主流报道;创新;模式作者简介:李彦水,石家庄日报科教新闻部主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说了”——政协文艺组开门见山讨论文化体制改革》,这篇稿件在两会的文化类稿件中可谓一股清流。
2016年省“两会”期间,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与廊坊代表团代表一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大会文件时强调,廊坊决不能搞住在河北、回京上班的睡城。
这一句话立刻刺激到我的新闻神经,因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廊坊这块“飞地”呈现了很多新特点。
笔者结合相关新闻背景,采写了五段话的短新闻,《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廊坊绝不能搞成“睡城”》,百余家媒体采用了这篇稿件,网络转载“铺天盖地”,回应了社会关切,树立了河北的良好形象。
“两会”是行使权力、建言献策的地方,很多内容较为敏感,不适合公开发表,这就要发挥媒体的内参优势。
如何写好科技新闻报道
如何写好科技新闻报道科技新闻报道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它需要准确、客观地传递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重要信息。
为了写好科技新闻报道,需要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和新闻写作技巧。
本文将介绍如何写好科技新闻报道,希望对提升科技新闻报道的质量有所帮助。
一、选择合适的科技新闻题材科技领域涉及众多专业领域和热门话题,选择合适的科技新闻题材是写好科技新闻报道的首要步骤。
可以关注各种科技创新、技术突破、科学研究、IT产业和科技公司等方面的新闻,选择与读者关切相关、有影响力的科技话题作为报道对象。
二、准确获取信息科技新闻报道对信息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因此在撰写科技新闻报道之前,需要进行详尽的调查和收集信息的工作。
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包括主流媒体报道、行业报告、专家访谈、学术论文等。
同时,还要注重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误传信息给读者带来困扰。
三、把握新闻价值点新闻价值点是科技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它可以使报道更具吸引力和传播价值。
在写作科技新闻报道时,需要突出新闻的独特性、实用性、前瞻性,凸显其社会影响力。
同时,还要注意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示。
四、简明扼要的开篇科技新闻报道的开篇要言之有物,概括性地介绍新闻事件的背景、关键信息和意义。
可以采用倒三角原则,即先引起读者的兴趣,再逐渐展开详细的报道内容。
开篇要简明扼要,避免赘述和冗长的文字。
五、客观准确的报道事实科技新闻报道要求客观中立、准确真实,不能添加个人情感和主观评价。
对于科技新闻中的技术数据、实验结果和专家观点等,需要进行确认和核实,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同时,还要注重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科学问题,使读者易于理解。
六、注重新闻叙事技巧科技新闻报道的叙事技巧对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传递信息非常重要。
可以运用"五味杂陈"的叙事方式,通过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叙述手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注重新闻的角度切入,使报道更具故事性和可读性。
时政新闻报道如何创新的几点思考
将时政新闻中的人物元素突出出来,通过人物的命运、经历、情感等角度来呈 现新闻事件,增加与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03
内容选择与表达的创新
关注民生,注重实用性
选取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如医疗改革、教育政策、住房问题等,突出新闻的实用性。
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政策法规,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建立线上互动平台,吸引网民参与
创新点:通过建立线上互动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 吸引广大网民参与时政新闻的讨论和反馈,实现新闻报道与 公众的零距离互动。
平台可以设置讨论区、问答环节等,让网民能够针对时政新 闻发表观点、提出建议,同时也能与其他网民进行交流和讨 论,形成热点话题的传播链。
定期收集网民意见,及时调整报道方向
媒介融合是当前新闻传播的趋势,时政新闻报道应该积极 推动媒介融合,将不同媒介的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新闻传 播的效果和影响力。例如,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快速 传播,同时结合深度报道和评论等形式,以全面深入地解 读政策、传递信息。
06
案例分析与应用
案例一:某地电视台的时政新闻创新实践
创新新闻呈现方式
可以针对热点话题或重要事件,组织线下活 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解读和分析,让读者能 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时政动态,同时也能与其
他读者进行交流和分享。
05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面临的挑战:政治环境、技术手段等
政治环境
当前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对时政新闻报道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报道需要更加准确、 全面、深入地解读政策、传递信息,同时要 避免因报道不当而引发政治风险。
建立用户信任
通过开放透明的新闻生产流程,邀请用户参与新闻报道,提高新 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挖掘用户需求
论新闻宣传的“三贴近”
论新闻宣传的“三贴近”摘要新闻宣传从来都是媒体宣传的主要内容,通过新闻宣传的营造作用为社会建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通过新闻宣传的“声音”党和人民更好的联系在了一起。
通过新闻宣传党的政策能够更快捷的传递的群众的耳中,通过新闻宣传百姓的要求也能及时的被政府关注。
所以新闻宣传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其作用更是潜力巨大的。
新时期新闻宣传只有按照“三贴近”原则把握报道的方向和宣传的重点才能更好的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民生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宣传作用;以人为本;三贴近释义1 新时期新闻宣传的根本作用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20日发表的主要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
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这段话反应了新时期新闻工作的重点,就是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真实的反应社会现状和民生情况,真正起到新闻宣传的作用其一,正面引导,宣传正面的、感人的、鼓舞人的事实,建立正面的向上的舆论环境;其二,监督和反应社会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帮助百姓提高声音,传递基层民意,保证人民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 紧紧抓住人民群众这一主线进行新闻宣传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和财富,目前我国的施政根本就是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此来发扬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思想。
可见对人民利用的维护始终要放在我国各个行业的建设中。
新闻宣传也要按照这样的目标,进行正面的、服务性的报道和政策宣传。
按照这样的要求,新闻宣传应当把人民群众作为宣传的主体,在这里人民群众既是受众也是主角。
也就是新闻宣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媒体素材融入人民群众当中,宣传的主题应当是: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群众在灾难面前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人民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困难和呼声。
改进新闻报道要以改文风为着力点
众 切 身利益 密切相 关 , 目前 尚难根 本 解决或 处于无 解状
态的难 题 , 有 望获得逐 步解 决。只有做 到 了这 一点 , 新 闻 报 道改 文风 才有效 果 、 有意 义 。
好文风 的具体 标准是 什 么? 简单说 , 就 是要 把群众 满
“ 短、 实、 新 ”为 标 志 的 清 新 文 风 正 在 成 为 中 国 新 闻界 的 新风 尚 。 从 中央政 治局 通过 的八 项规 定 到 中宣部 的意 见 , 可 以看 出 纠 正 不 良 文 风 ,倡 导 优 良文 风 ,已 成 为 新 形 势 下
的美誉度 。相较 其他媒 体形 式 ,广播 电视 与群众 的联 系
改进 新 闻报道 要 以 改文风 为 着 力 点
口 廖 望 劭
中共 中央政 治 局 2 0 1 2年 1 2月 4日会 议通 过 的关 于改 进工作作 风 、 密切 联系群 众 的八项 规定 中 , 提出 “ 要 意作 为检验 新 闻报道 的最高标 准。 广播 电视 等主 流媒体 的新 闻报 道 因其权威性 、指 导性较 强 ,在 受众 中有较高
改进 新 闻报 道。 ” 随后 , 中宣 部发 出了 《 关 于贯彻 党的十 八大 精神 切 实改进 文风 的意 见 》, 要 求把 改进 文风作 为 宣传 贯彻党 的十八 大精 神、落 实 中央 政治 局八项 规定 的
重要 任 务 。新一 届 中共 中央 领导 集体 登 台亮相 以来 , 以
表 扬 ,而是广 大群众 是否真 正接 受。好 的新 闻报道是群 众 普遍 感兴 趣 的、 爱看 爱 听 的 , 报道 的 中心 、 重点 是面 向 基层、 扎根 基层 的 , 这样 的新 闻才 真正具 有新 闻性。 改文风 应怎 样改? 贴 近群众 是立足 点 , 同 时也是新 闻 报 道 的创新源 泉。 新闻报道 是为 了谁 ,说 到底 还是为 了 ,
地方台电视新闻创新实践浅谈——以福建省邵武电视台为例
郑建有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0N G N A N C H U A N80业务研究一新闻采缩152摘要:邵武电视台突出地方特色,在精心策划、拓展深度、贴近百姓、交流互动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
关键词:地方台新闻报道创新发履一个县级地方电视台,其核心资源就是其所在的地域,而新闻节目又是一个地方电视台的核心栏目和收视率大户。
随着大台电视节目频道的日益扩张,县级电视台受到极大的冲击。
面对重重包围,几年来,福建省邵武电视台新闻节目却在当地一直保持较高的收视率,电视新闻对外宣传工作始终处于闽北各县市领先地位。
笔者认为,这是邵武电视台突出地方特色,在精心策划、拓展深度、贴近百姓、交流互动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
一、精心策划突出新闻主题新闻策划能帮助电视媒体深化报道主题、突出报道重点。
在日常工作中,邵武台注重新闻报道的前期策划。
经过策划,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可以更好地认识事件的本质,把握其精神,从而深化报道主题。
2007年,为了做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设的宣传报道工作,邵武台策划先行,开辟了“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专栏。
在工商、卫生、检疫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通过深入采访,陆续推出了《莫让病死猪上市>(2007年5月13日播出)、<让群众吃上放心肉>(2007年5月15日播出)、(农药超标知多少)(2007年5月17日播出)等系列报道。
这些报道鞭笞落后、抨击丑恶、关心民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播出后受到市民好评,也为自办节目带来了活力。
=、挖掘深度提高新闻质量深度报道由于具有深刻性、调查性、解释性而成为新闻中的重头戏。
如今,媒体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已演变为深度报道的竞争。
在县市地域范围,不可能像全世界、全国那样每天有那么多引人注目的大事,更多的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新闻。
有的地方台记者认为小地方鲜有深度报道题材。
但实践证明,许多深度报道就来自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人和事。
邵武电视台注重从日常新闻线索中发现其内在本质并挖掘出其深刻内涵,多侧面、多角度、多位地报道新闻事态,并将新闻事件置于社行,了一食品工程栏。
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提高新闻报道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如何让新闻报道更加实用和可读,既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又能够传递准确的信息,成为了职场规划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一、准确性是关键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在追求实用性和可读性的同时,媒体从业者应始终保持对事实的严谨态度。
在采访过程中,要注重核实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尽可能多地收集各方面的证据和观点。
此外,对于涉及专业领域的报道,媒体从业者应与相关专家进行沟通,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只有真实可信的报道才能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新闻报道应该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和晦涩的语言。
媒体从业者应该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信息,避免使用行业术语和专业名词,或者在使用时解释清楚。
此外,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长句和长段落,将信息划分成短小的段落,以增加可读性。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能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报道的内容。
三、多样化的报道形式新闻报道的形式多样化也是提高实用性和可读性的重要手段。
除了传统的文字报道外,媒体从业者可以探索其他形式,如图片、视频、音频等。
通过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
此外,媒体从业者还可以运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图表和图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四、人性化的故事叙述人性化的故事叙述是提高新闻报道可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讲述真实的人物故事,读者能够更好地与报道内容产生共鸣,增加情感上的参与度。
媒体从业者可以通过深入采访和调查,挖掘出有代表性的故事,通过讲述人物的经历和感受,将抽象的事件和问题具体化,使报道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关切。
五、及时反馈和互动新闻报道的实用性和可读性还需要与读者进行及时的反馈和互动。
媒体从业者应该积极回应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
新闻报道如何提高内容创新性
新闻报道如何提高内容创新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成为了新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高新闻报道的内容创新性,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深入挖掘独特视角新闻报道的创新性首先体现在视角的独特性上。
面对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的视角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报道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工作者需要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例如,对于一场自然灾害的报道,常规的视角可能是关注受灾情况、救援行动等。
但如果从受灾群众的心理变化、社会各界的长期援助规划,或者灾害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等角度进行报道,就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为了挖掘独特视角,新闻工作者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不同寻常的线索。
同时,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这样才能在面对新闻事件时迅速找到独特的切入点。
二、注重故事化叙述人们总是更容易被生动的故事所吸引,新闻报道也不例外。
将新闻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能够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故事化叙述中,要注重人物的塑造。
通过对新闻事件中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比如,在报道一位创业者的成功经历时,不仅要讲述他的创业成果,还要描绘他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挫折以及他的坚持和努力。
此外,设置悬念、营造紧张氛围等故事化的手法也可以运用到新闻报道中。
比如,在报道一起刑事案件时,可以先抛出案件的疑点和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深入了解案件的真相。
三、加强数据可视化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枯燥的数据往往让读者感到乏味。
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手段,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图形等,能够大大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例如,在报道经济发展情况时,可以用柱状图展示不同地区的 GDP 增长情况,用折线图反映物价的变化趋势。
数据可视化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快速地获取关键信息,还能增强报道的视觉冲击力。
新时期广播新闻如何实现贴近性
新时期广播新闻如何实现贴近性尽管新闻传播市场上有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之说,但就其市场地位而言,新闻传播的贴近性实现得越好,受众的忠诚度也就越高,市场地位也就越牢固。
所以,新闻媒体努力实现新闻报道的贴近性不仅仅是受众的确希望,更应该把它看做是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喜闻乐听曾是广播媒体争夺听众和抢占市场的利器的话,那么,在网络媒体抢夺受难众注意力的今天,广播媒体就更需要在可听性加实用性上进行强化。
这是因为,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受众的自主意识、选择意识、实用意识越来越强,广播的民生新闻也就成为听众乐于接受和便于消费的信息商品,而这正是实现广播民生新闻贴近性必须做到的。
一、深化时政新闻,充实听众“应知”与社会产生共识时政新闻是社会人群所关心的,关心的深度各有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知其事、明其理”,希望新闻媒体能够对出现的新事物或发生的新闻事实解惑释疑。
因此,对于媒体而言,首先就必须善于将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道理“示”于人。
广播媒体及时对新闻进行正确的解读,发挥新闻传播的实用性,这正是获取受众群认可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传统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所在。
其次,对时政新闻进行分析和解释,正是对“展示”新闻事实的另一种延伸。
通过这样一种延伸,可以揭示事实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揭示新闻事实与相关背景之间的联系,受众就不仅可以从中获取新闻信息,而且将能对新闻信息的价值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
我们在时政新闻宣传时,不仅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意义讲深讲透,我们还做了大量采访,把我县乡村建设比较好的典型、样板,用老百姓身边的农村变化,生活的提高、精神面貌的变化等做成系列的深度报道,用大量的事实把中央的精神讲深讲透,受众听后反映很好。
二、细化民生新闻、充实听众“欲知”与社会产生共鸣从新闻媒体的角度而言,新闻报道不仅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而且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体现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科技新闻采访写作注意事项
科技新闻采访写作注意事项科技新闻采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需要记者具备专业技能,还需要注意一些写作细节,以确保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
以下是一些科技新闻采访写作的注意事项。
避免在文章中插入任何网络地址。
由于网络地址可能会发生变化或失效,直接插入地址会导致读者无法访问相关内容,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应避免使用http开头的网址。
文章中不得包含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
科技新闻的读者群体广泛,不一定具备深厚的数学背景,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以确保文章易于理解和阅读。
第三,确保文章内容的独一性,避免内容重复出现。
科技新闻的写作需要提供新鲜、独特的信息,避免重复报道相同的内容。
记者在采访时应尽可能寻找独特的角度和信息,以吸引读者的兴趣。
第四,文本需结构合理,段落明晰,使用适当的标题,以增强阅读流畅性。
科技新闻的写作应该具有清晰的结构和组织,段落之间应有明确的过渡,使用适当的标题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五,不得使用、插入任何形式的图片链接。
科技新闻的写作应以文字为主,避免使用图片链接。
图片链接可能会导致版权问题,而且使用图片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图片链接。
第六,避免使用依赖图像的语句,如“如图所示”等字眼。
科技新闻的读者可能无法直接看到相关图片,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应避免使用依赖图像的语句,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
第七,不得在文章中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
科技新闻的写作应尽量避免重复提问,以避免读者的审美疲劳。
记者在采访时应提前准备好问题,确保问题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第八,不必在文章中过多自我介绍。
读者对记者的身份并不关心,他们更关注的是文章中所传递的信息。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自我介绍的内容,将注意力集中在科技新闻本身上。
第九,文章应刻画明确,句式流畅,并使用丰富多样的词汇来表达。
科技新闻的写作应具备准确的描述能力,句式应流畅自然,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或句子结构,以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文章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贴近性:改进科技新闻报道的着力点
【摘要】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活是如此密不可分。
涉及科学技术的新信息、新发明、新发现、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等,正在越来越成为大众关心的舆论话题。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倡导科学方法”,科技新闻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在科技新闻宣传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据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对北京市14家媒体科技报道的调查发现:科技新闻报道以消息为主,不少作品流于表面,一报了之;科技新闻晦涩难懂,专家不愿看,读者看不懂;真正科学的新闻报道不多,甚至还有“伪科学”、封建迷信的东西存在等等。
因此,改进科技新闻报道,在报道的贴近性上多下功夫,使其与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紧密相联,是科技新闻工作者必须加以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贴近性科技新闻报道改进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so inseparable with our life. New information, new inventions, new discoveries, new materials, new techniques, new methods, which conc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now becoming popular topics and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by the publics.” Promoting scientific spirit, spread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popularizing scientific technology, advocating scient ific method”, the effec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news are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Therefore, improving the report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news, making more efforts on the intimacy of reports and having the reports closely link with economic construction, social life and the people, are problems which shall be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and urgently solved by the journalists.
Key words: intimac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news, improvement of reports
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从来没有什么能够像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如此大的变化。
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蒸汽机的出现;从青霉素的应用到宇宙飞船;从高速列车到互联网,科学技术每一次的进步都给人类生活的社会形态带来一次质的飞跃。
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活是如此密不可分。
涉及科学技术的新信息、新发明、新发现、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等,正在越来越成为大众关心的舆论话题。
从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和《科学素质纲要》等决定科普事业发展方向的国家重大规划、纲要、计划的出台,到“神舟飞船”发射的前前后后;从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竣工,到“杂交水稻”的突破,有关“中医存废”的社会焦点话题,“抗击非
典”、“汶川地震”、“三鹿奶粉”等重大社会事件,都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倡导科学方法”,科技新闻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在科技新闻宣传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据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对北京市14家媒体科技报道的调查发现:科技新闻报道以消息为主,不少作品流于表面,一报了之;科技新闻晦涩难懂,专家不愿看,读者看不懂;真正科学的新闻报道不多,甚至还有“伪科学”、封建迷信的东西存在等等。
因此,改进科技新闻报道,在报道的贴近性上多下功夫,使其与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紧密相联,是科技新闻工作者必须加以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观念市场化,服务经济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总方针,这既是对科技新闻报道的总体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所在。
据调查,我国当前的科技成果推广率还不到30%,大中型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利用率更低。
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的科技投入连总投入的1%都达不到,而不少国外企业的科技投入却占到总投入的50%以上。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在其产生之后若不及时、有意识地推广应用,就不能发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
因此,报道科技新闻,理应树立市场的观念,在促进科技服务经济建设上花费更大的精力。
纵观各类媒体对科技成果的报道,大多以消息的面目出现,且多为一般性报道,深度报道、追踪报道很少,媒体在中间所起的作用更是少之又少。
这其中固然有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种种前提条件、记者对科技的认识存在局限、科技报道难于上手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是,缺乏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不能不说是有些科技记者编辑的短板。
从一篇报道就能看出两家报社编辑记者对待科技新闻报道的差异。
武汉嘉源华环保科技发展公司发明的潲水油提炼生物柴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并被中国环保产品认证中心认证为“中国环境保护产品”。
该产品既解决了令人头疼的潲水油污染问题,又发展了循环经济,对武汉市“两型社会”的建设大有裨益,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市一家报纸在经济版用一条几百字的新闻一报了之,而另一家报纸《楚天都市报》却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既报道了该项技术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又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其中蕴藏的巨大的商业前景,并附有加以说明的工作原理图。
该报道不仅使读者对这一新技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不少企业通过该报道也表示了对此项目市场化生产的兴趣,武汉嘉源华公司已征地90亩建厂运作。
这其中,该报编辑记者的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功不可没。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北科技报就编印过《读者读报用报实例》,里面选取的全部是企业和个人通过报纸介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新材料勇闯市场,科技兴企、科技致富的事例。
该册子受到当时省委领导的高度赞扬,称其为“科技服务经济的有力证明,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
二、内容社会化,关注民众需求
社会性是科技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特性。
任何科学技术都必然与社会发生关系,为社会服务,科技新闻就是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写科技与人的关系,如果专业性太强,术语太多,晦涩难懂,难免会造成“专家不愿看,读者看不懂”的尴尬局面。
更何况大众传媒所面向的是社会各界的读者,能够引起他们共同兴趣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科学技术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因此,科技新闻必须要有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