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章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

象思维。

2.能发现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或因变量。

3.能从表格、图像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

表达,发展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

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5.体验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发展对数学的认识。

课时安排:

6.1 小车下滑的时间1课时

6.2 变化中的三角形1课时

6.3 温度的变化 1课时

6.4 速度的变化 1课时

(1)如果用x 表示时间,y

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 的变化,y 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X 和y 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的变化? (4)你能根据此表格预测2009年时我国人口将会是多少? 2.某河受暴雨袭击,某天此河水的水位记录为下表:

(1)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2)12小时,水位是多少? (3)哪一时段水位上升最快? 六、课堂小结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七、布置作业 习题6.1

6.2 变化中的三角形 1.30 1.35 1.68 1.32 1.52

6 5 4 3 2.52 水位/米

20 16 12

8 4 0 时间/小时

8 2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

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 能根据具体情景,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3) 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 如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 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

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学让学生领悟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找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1、教法:引导探索研究发现法。

2、学法:主动探索研究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在《小车下滑的时间》中: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

它们都是变量.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

h是自变量,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因变量。

2.练一练

婴儿在6个月、1周岁、2周岁时体重分别大约是出生时的2倍、3倍、4倍,6周

岁、10周岁时的体重分别大约是1周岁时的2倍、3倍。

(1)上述哪些量在发生变化?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发生变化的量是: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2)某婴儿在出生时的体重是3.5千克,请把他在发育过程中的体重情况填入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说一说儿童从出生到10周岁之间体重是怎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二、观察思考

(2) 课件演示:(高一定)变化中的三角形(如图) 三、诱导探究

(1)提出思考问题:如果△ABC 底边BC 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 沿底 边BC 所在直线向点B 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提出思考问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三角形ABC 中的哪些因素在改变? (3)提出思考问题: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4)问题思考: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x (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 y (厘米2

) 可以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

(5)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 (6) 列出关系式 四、体会归纳

(1)同学们能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的表格吗?

根据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x (厘米),和三角形的面积 y (厘米2

)的关系式填表:

(2)通过填表、探究,同学们能说出用关系式表达变量间变化关系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吗? 五、变式探究

组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变式”,鼓励学生归纳总结“问题变式”的学习体会,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1.师生互动:课件演示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圆锥,通过拖动圆锥,观察圆锥的体积由哪些因素决定。

2.问题一:

如图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当圆锥的高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 (2)如果圆锥的高为h (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厘米3

)与h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

(3)当高由1 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__厘米3

变化到_______厘米3

。 问题二:

2cm

自变量x

关系式

y=3x

因变量y

如图所示,圆锥的高是4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

(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r (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 (厘米3

)与 r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

(3)当底面半径由1 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厘米3

变化到______厘米3

在三角形面积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圆锥体积的探索,进一步熟悉用关系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 六、课堂练习

1.在地球某地温度T (℃)与高度d (m )的关系可以近似的用150

10d

T -

=来 表示。根据这个关系式,当d 的值分别是0,200,400,600,800,1000时,计算相 应的T 值,并用表格表示所得结果。

2.如图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 x ,下底的长是 15,高是 8。 (1)梯形面积 y 与上底长 x 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2)用表格表示当 x 从 10 变到 20 时(每次增加1),y 的相应值; (3)当 x 每增加 1 时,y 如何变化?说说你的理由。 (4)当 x =0时,y 等于什么?此时它表示的什么? 七、 知识总结

1.本节主要是探索了图形中的变量关系2.能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

八、 布置作业:习题6.2 九、 教学反思

6.3 温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图象上点所表示的意义,会利用图象回答问题。

x 8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