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第十四中学(岳麓版)必修一第3课时《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学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导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预习案】完成《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P9-10页填空,并订正。
【课堂导学案】(重、难点突破)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初的王国问题村料一汉初之兴,海内新定…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尊王子弟,大启九国…然诸侯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村料二:(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业。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问题探究一:据材料结合课文内容探究西汉初年王国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和解决方案。
请以图示方式表示推恩令。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一太祖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问题探究二:据材料结合课文内容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与影响。
(三)归纳历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明清专制王权的加强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课时练习案】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图所反映的地方统治格局可能出现在哪一朝代A.西周B.秦朝C.西汉D.北宋2.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B.剥夺王侯爵位C.“推恩令”D.“附益之法”3.《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7岳麓版必修1
学生讨论或者展开辩论:内阁就是变相的宰相制度吗?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参考表格: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为什么——
A: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社会背景:
提供材料:
①力役过繁,赋敛过厚。——《明史·周敬心传》
②据统计,明太祖在位的洪年武间(1368-1398),全国大小武装起义达一百八十余次之多。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③“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到明清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有了退佃和离主的自由,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控制强制相对削弱……超经济控制是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因此,地主阶级就要求凌驾于整个社会社会之上的封建政权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超经济控制……”——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清朝: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清初(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皇权受限
康熙——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南书房——集权于帝
雍正——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君主专制顶峰
重点在于“军机处”
首先结合教材了解军机处的由来
其次,重点讨论: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可从军机大臣的产生方式、级别、职责等方面考虑)
高中历史 1.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岳麓版必修1
学案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起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剪除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2)“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余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3)集权措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的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平定“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形成强大实力。
(2)五代十国:实质是藩镇割据势力的继续与扩大。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着手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
(2)措施①收精兵。
宋太祖将禁军分别划归“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
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
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③制钱谷。
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深化探究]探究点1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材料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武帝——引者)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思考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哪三点信息?答案(1)“……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是面临着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指出了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3)“上从其计”反映了汉武帝对该奏议的态度及下一步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
高中历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3 岳麓版必修1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1课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内容主要是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来介绍政治制度的发展。
本课第一目“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讲西汉处理、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重点叙述汉武帝化解封国、强干弱枝和强化皇权的史实及其影响。
第二目“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讲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政治形势;第三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讲宋太祖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问题,以及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措施及其作用和影响。
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它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史的重要部分。
二、学生分析西汉前期的分封与削藩、唐朝的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在初中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必过多讲解。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初中涉及的不细,应作为知识难点给学生讲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更多的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治”“乱”的原因(2)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陈桥兵变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斗争激烈,表现形式都是什么,有哪些措施,应该会说。
(2)、根据教材的总结,培养学生宏观的分析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的能力,并把本节的内容与整个大专题联系起来。
3、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白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明白维护国家统一认识,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
高中历史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3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导入复习教师主持历
史小知识擂
台赛,共准备
十个历代加
强君主专制
的题目,分男
女两队,每队
学生回
答,教师
强调\板
书,前后
对比引
出明朝.
多媒体展示历代帝王像
课堂小结经过明太祖
朱元璋\\明
成祖朱棣两
代人的努力,
明朝的君权
得到空前加
强,厂卫特务
机构的设置,
是明朝君主
专制高度强
化的表现.明
朝的统治是
不是可以长
治久安呢?
一个国
家怎样
才能做
到长治
久安呢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1.创设情境,生动直观再现历史。
历史学科不仅以史料浩繁庞杂著称,又兼有超越“时空”的“不可逆”特性,这就决定我们不可能真正返回“时光隧道”去感受和体验那些已经消逝久远的人和事,从而使我们缺失了学习研究历史的情感体验,只能依靠各种史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最全版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初王国问题的产生、“七国之乱”、汉武帝的集权措施,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知道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特点及影响,培养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比较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异同,提高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图》,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史实比较分析明清皇权与以往皇权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思维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与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走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2)通过归纳整理专制兵权不断加强的过程,认识到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与难度重点: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难点:如何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连绵不断。
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之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
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人们留下了什么启示呢?新课学习【板书】一、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板书】1.汉高祖巩固政权出示:打出汉高祖画像和《大风歌》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衣锦还乡。
他大宴家乡父老乡亲,并组织120个小儿“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高祖本纪》)。
探究: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出示:西汉前期形势图分析: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案13岳麓版必修1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历史属于副科,学生对历史学科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古代史历史知识基础差,本课又跨度大且涉及政治制度史,学生可能缺乏兴趣,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2.能力背景:
尽管学生基础较差,但高一学生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理论的理解力,若教师合理引导,采取问题导学、示例教学,学生可能会提高学习兴趣和理解相关问题,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归纳明清君主专制演进的措施。(2)通过分析材料把握朱元璋废丞相的原因、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学会分析材料、图片等信息来了解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结合所学内容,自主总结归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明朝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的不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PPT课件
训练
利用经典高考真题,
引导学生做题,并对学生做题的结果作出解释,并提升学生做题能力。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反馈练习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PPT课件
评价
运用分组探究学习和课堂目标评价检测学生对每个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对学生讨论以及反馈习题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最后的成绩。
学生积极听讲,做好相关笔记并展开思考。
各种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型、图片型、以致实物模型等。
探究
图表展示代明朝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利用表格的直观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明朝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异同,学会正确运用比较记忆法,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构建平等、合作、互动、有效的课堂氛围,凸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岳麓版历史必修1导学案1-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习目标】(1)了解汉唐分裂割据的原因、表现;掌握西汉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掌握明朝内阁制度形成及发展、清朝军机处的设置.(2)理解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作用。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希望借此巩固皇权。
但此后与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接连发动叛乱。
2.王国问题的解决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1)公元前154年,采纳的建议,开始着手削藩。
吴王刘濞借口“”,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
(2)汉武帝即位后,实行“”,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时间:是唐朝有盛而衰的转折点。
2.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中国历史进入时期。
(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根本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兵、权、钱(1)收精兵。
宋太祖将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等“”统领,但发兵之权归。
这样就实现了,有利于。
(2)削实权。
宋朝废除了、、的权力。
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有权向朝廷。
(3)制钱谷。
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外,其余运往京师获指定地点,由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
3.影响:(1)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
(2)消极影响:造成了“”“”“”的国家危机。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一)明朝(1)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下令裁撤废除,由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并且规定。
(2)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被废除,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1)明太祖设。
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并不。
(2)明成祖正式设立,大学士开始参与。
此后,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称为。
最后再由皇帝,称为。
(二)清朝1.设军机处:年间,为了,设立。
(1)职权的变化: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制定、审理机要政务。
(2)地位:本身,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
2012年高一历史教案1.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必修1)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案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变化的核心内容,而第3课讲述了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情况,其中也讲述了汉代至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及特点,本课教学应与第三课联系起来,讲解中央中枢权力体系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揭示皇权不断加强的特点。
2、重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难点: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知识结构:秦: (确立皇权)三公九卿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评价:互相牵制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强皇权,分割相权加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
二府即枢密院和中书门下 元朝:一省制(中书省)。
废除丞相制度(原因:①吸取元朝权贵乱政的经验教训 ②认为丞相都是小人,都会专权政 (新的高度) ③认为中央事务由皇帝一人直接管辖会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过程:略)设内阁(殿阁大学士内阁权力增大)。
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顶峰) 起因: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雍正:军机处 职权: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可没有裁决权力,只能跪奏笔录。
影响:简化了行政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是皇权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三、教学过程: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如图)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①明废丞相制:相权过重、威胁皇权(胡惟庸案)②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票拟”。
但票拟是否算数取决于皇上的“朱批”。
③清朝——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明清之前,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农业社会发展的要求,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因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高中历史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案岳麓版必修1【课程标准】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注意把握中央决策机构的变化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两条线索。
具体内容应包括汉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和郡国并行制、魏晋南北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地方节度使制度、北宋从中央到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兴盛制度。
教材中对七国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北宋的极贫积弱的讲述,是对上述问题的深化,应分析理解。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是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表现。
应该掌握上述史实,了解明清中枢机构的变化,理解君主专制的特征及其影响。
【考试大纲】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知识梳理】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背景:七国之乱1.原因:汉初,刘邦在推行,逐一铲除和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但和之间矛盾激化。
2.经过:前年,吴王借口“清君侧”,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3.结果: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诸侯王的和权力被收归中央。
(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目的: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在中央建立;地方上实行,设置。
3.意义: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集中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一)藩镇割据1.成因:平定后,唐代宗将及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膨胀。
2.后果: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和延续。
(二)五代十国1.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①政权:更迭频繁。
②政局:南方相对稳定。
③经济: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一)目的: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二)措施1.军事上:统兵权归,调兵权归,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岳麓版历史必修1《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1《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案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
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
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二)导入新课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
教师设问:“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结构一、秦:三公九卿制二、隋唐:三省部制三、宋:二府三司制四、元:一省制五、明:废丞相、设内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四)师生互动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课堂设问二:这几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分别是怎样设置的?提示:秦: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
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
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预习所得和课堂速读,对全课的知识结构和主体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基础案】
【我的质疑】:
【拓展案】:
【合作探究】:
1、 (原创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
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2、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
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
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 设立了军机处 C 实行了分封制 D 郡县制受到挑战
3、(原创题)2012年2月12日,是清政府宣布下诏退位100周年,2 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覆灭,某班同学以“君主专制的功过是非”为题展开研讨,下列研讨观点正确的是( )。
A.其覆灭是中国实现近代民主化的标志 B.是封建文明发展的最大障碍
C.是小农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D.雅典民主之路优于中国专制之路
4、观察“穿越时空对话”图,表述正确的是( )。
A.图1内容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图2内容是专制主义制度的产物
B.从图1到图2反映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从图1到图2的变化实质上是历史的进步
D.从图2内容已看到民主制度的迹象
5、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是()
①皇帝的谕旨可以迅速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军机大臣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④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
6、明代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
A.要清除权臣
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彻底解决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中枢权力体系
7、.“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
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8、《清史稿》记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说明设置军机处最主要的意图是
A.处理民族事务 B.提高行政效率 C.强化君主专制 D.加强特务统治
【扣标小结】: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