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中国现实

合集下载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霍克海默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对当代科学来说似乎相当容易回答。

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理论是关于某个主题的命题总汇;这些命题之间紧密相联,有几个是基本命题,其他命题由基本命题推出。

与派生命题相比,基本原理的数目越少,理论就越完善。

理论的真正有效性取决于派生的命题是否符合实际。

如果经验与理论相互矛盾,其中之一必须重新加以检查。

不是科学家未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就是理论原理出了毛病。

因此,就其与事实的关系而言,理论永远是一个假说。

如果理论的缺陷在我们加工材料的过程中开始显现出来,我们就必须准备改变理论。

理论是储备起来的知识,它采取一种有助于使它尽可能准确地描住事实的形式。

彭加勒把科学比作一所必须不断扩充的图书馆,它通过提供新材料来扩大知识。

数学物理学—一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理论——整理目录;若无目录,我们就无法利用图书馆的富藏。

“这就是数学物理学的作用。

它必须指导概括,以便增加那种我刚刚称之为科学的产量的东西。

”一切理论的一般目标都是成为一种不局限于特殊论题、包括一切可能对象的普遍系统的科学。

从相同的基本前提推出特殊领域的原理的工作正在摧毁学科间的藩篱。

为分析无生命的自然而制定的概念工具,同样也用于对有生命的自然的分类;而且,一旦掌握了那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即掌握了推导规则、符号和把推出的命题与可观察的事实进行比较的方法,任何人都能随时使用那个工具。

不过,我们现在离这样一种理想状况还相当遥远。

大体说来,这就是关于“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几乎受到公认的看法。

它的起源恐怕与现代哲学的开端一致。

笛卡尔科学方法的第三条准则是决心: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应该把数学中通常进行的推演应用到一切科学部门。

世界的次序要由演绎的思想锁链把握。

思想演绎推理的长链本身简单容易,几何学家使用它们,以便完成最困难的论证。

法兰克福学派之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之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之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主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大众文化、肯定文化和文化工业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曾先后使用过三个概念: 肯定的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

1936 年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与自由运动》中首次提出了“肯定的文化”。

马尔库塞则于1937 年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一文对这一概念作了专门的论述; “大众文化”是1942 年在霍克海默与卢旺塔尔的通信中提出的; 1944 年,霍克海默又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 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 一) 肯定的文化20 世纪30 年代,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致力于批判法西斯主义为代表的极权主义,其中以分析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起源和社会心理基础为主要工作。

“肯定的文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马尔库塞说: “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所产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

这个世界……可以在不改变任何实际情形的条件下通过每个个体的“内心”得到实现”。

可以看出,这种资产阶级时代产生的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它可以凭借人的内心而无需改造社会就可以实现,从而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以平息人们的反叛意识。

他还指出: “在新社会……它们是革命的; 但它们在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稳定后,就愈发效力于压抑不满的大众,愈发效力于纯为自我安慰式的满足,它们隐藏着对个性身心的残害”。

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其积极一面的话,那么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则退化为一种使人丧失批判和否定能力的单面文化。

( 二) 大众文化20 世纪40 年代初,社会研究所转移到美国,法兰克福学派开始认识到,美国是另一种极权主义的典型,只不过是采取了一种更为缓和的、更具欺骗性的统治方式,是通过在文化领域建立强制统一的行为的思想控制模式来实现的。

浅析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 产业建设的启示

浅析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 产业建设的启示

浅析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启示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强调,大众文化是被盲目消费和制造出来的,它对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来说,应该关注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并注重提高文化产业的素质和质量。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应该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一些商业化的文化产品以低俗、暴力和低层次的消费需求为主,使得大众文化趋于浅显和低俗化。

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应该通过提高创意性和内涵的提升来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同时通过严格的审查、监管和评价机制,保障文化产业的质量,防止低俗化向高俗化攀升。

其次,我国应该注重文化教育的普及,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需求和创意的实现,更需要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提高。

因此,要建立起完整的文化教育体系,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文化产业,增进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民众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

最后,我国文化产业应该注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宣传和推广国民文化。

大众文化的消费和制造应该以尊重本土文化为前提,加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扶持创新型文化企业,让人们了解和喜爱本土文化,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综上所述,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需要注重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文化教育普及和文化多样性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SWOT分析是一种经典的商业策略工具,帮助企业评估内部优势和劣势,并评估外部机会和威胁。

以下是一份SWOT分析的示例,用于评估某公司的商业地位和可能发展方向。

优势:1. 丰富的产品线,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

2. 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得公司具备了扩展的能力。

3. 优秀的运营成本控制,公司成本下降。

4. 融合了区块链技术,提高了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

劣势:1. 公司缺乏知名度,品牌密度不足。

论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

论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

论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文化是体现和表达心灵的一种独立自足的现象,是具有生命力的、创造性的精神动向,每一种文化都会有它自己的文明,文明是文化不可避免的归宿。

他在《西方的没落》中拿“希腊的心灵”与“罗马的才智”来类比“文化”与“文明”。

①他认为,文明人不再拥有未来的文化,文明就是结束,它紧随着已经完成了的成长、已死的生命、凝固的发展……是文化的终结。

②其实在斯宾格勒之前,康德就已用更精练的语言在对立的意上使用文明与文化。

他说:“我们通过艺术和科学被高度的文明化。

在各式各样的社会规范和礼貌方面,我们文明的甚至到了过分的地步。

但要是以道德去衡量,我们还差得很远,因为道德这一观念是属于文化的;但我们对这一观念的使用却仅限于名誉和外在礼节中那些类似德性的东西,而这些只不过是文明而已。

”③显然,斯宾格勒与康德理解的文化在道德上高出文明许多,并且与文明是相对立的,对于人而言,文明是外表上的修饰,而文化则是内在的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

这种将文化赋予创造性的、鲜活的精神内涵,而把文明作为外在的、固化的存在的观点,还在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和社会学家阿尔弗莱德•韦伯(AlfredWeber1868-1958)那里出现过。

这样一种将文化和文明对立起来的传统影响了霍克海默的文化观,他在文化批判就是站在作为自由精神的文化的立场上去批判固化的文明,而这种文明具体表现为技术手段、道德教条和规范。

霍克海默继承了德语语境中关于文化的传统,首先,文化包涵着文明。

1949-1969年间,他在一篇题名为《文化与尿壶》(KulturundNachttopf)的短札中说道:“‘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当中的自然物的收纳(Here-innahme)。

它好比尿壶,小姑娘必须将尿壶清空,而尿壶表面上的印花和小姑娘则是最后的正在消逝的见证。

《2024年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研究》范文

《2024年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研究》范文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霍克海默(Horkheimer)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哲学家和批判理论家,其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在社会学、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分析其理论内涵、批判对象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二、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背景与理论内涵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具理性过度发展而产生的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理论。

其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具理性的定义:霍克海默认为,工具理性是指以效率、效果为准则,以功利主义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具理性被过度强调,导致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被简化为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

2. 工具理性的批判:霍克海默指出,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导致了人的异化,使人们丧失了自我意识和自主性。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外在因素的支配,而非内在的价值观和信仰。

3. 批判的对象:霍克海默的批判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具理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他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导致了人的物化、异化和无意义感,使人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三、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霍克海默认为,工具理性过度发展导致了人的物化、异化和无意义感。

他强调,人的行为和决策应该基于内在的价值观和信仰,而非外在的物质利益和功利目标。

2.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霍克海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人的行为和价值观被简化为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导致人的异化和无意义感。

3. 对人性的关怀:霍克海默强调对人的关怀和尊重,认为人的价值和尊严不应该被物化和量化。

他主张应该关注人的内在需求和精神世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四、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应用价值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读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思考

读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思考

读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思考摘要:霍克海默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主要阐述了其批判理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批判理论等。

笔者通过反复阅读该文,对其批判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借以此文与读者分享和探讨。

关键词:传统理论;批判理论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是霍克海默主要代表作之一,文章全面地阐述了霍克海默关于批判理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批判理论等。

整篇文章比较晦涩难懂,理论性特别强,反复阅读仍很难得其精髓。

通过粗浅的阅读,我对该篇文章有如下的认识:一、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这篇文章是通过首先探讨理论是什么,而进入文章的正题的。

从理论的概念的形成、理论的定义,以及理论的现存状况谈起,通过对论述现存理论(即传统理论)的不合理和不科学性,而引入到批判理论。

这个论述的过程,或者说批判理论提出的过程,就是一个批判思维的过程。

霍克海默的传统理论是“一个封闭的科学命题系统整体”,“完备的理论是一套系统地联结起来的命题,具有系统一致的推演形式”。

“把数学中通常进行的推演应用到一切科学部门”。

他认为传统理论,是用理论在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并且都是用一种模式推出的理论,这种演绎的方式在过程上是有缺陷的。

精确的数据表述的方式,“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外表上很像由工业生产技术支配的社会生活的其余方面。

”霍克海默的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应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是通过数据而推算出一个理论或模式,而是应“从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艰苦地上升到对它们的详细比较,然后才能形式一般概念。

”霍克海默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关于理论的概念被绝对化了,就好像它根据的实质是本身的内在本性、或要由某种历史之外的东西来证明、并因此而成了具体化了的意识形态范畴似的。

”而且,社会科学的研究也不应像自然科学研究一样,首先给定一个猜想的假说,然后用一系列的数字推理证明其正确性,正如他说:“实验的科学作用是通过让事实符合于当前公认的理论来确立事实。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张亚南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9期关键词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者简介:张亚南,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

中图分类号:B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3.348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举世闻名的德国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及社会批判理论奠基者。

霍克海默于1931年担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第二任所长,连任三十年之久。

虽然他不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但是他奠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基调和发展方向,塑造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风格,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后世发展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批判在霍克海默学术研究生涯里占据重要地位,批判性也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十九世纪末期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之后,资本主义渐渐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转变。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正在争夺世界势力范围的新划分,此时资本主义也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

在此时期,德国法西斯主义上台。

希特勒是德国纳粹政府的主要领导人,这是一个集权、高压的恐怖政权。

德国纳粹政府抓住了人们一心想要脱离苦海,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在德国宣扬虚假的大众文化和纳粹文化,打击和迫害一切拥有文化创造力的人才,控制人们的思想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德国纳粹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搜捕和迫害犹太人的活动,霍克海默作为犹太人,且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被迫流亡海外。

霍克海默辗转来到美国,他以为在这里能看到人们渴望获得的自由和解放。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1 、 文化主体— “ 大众 ” , 具 有 单 向 度 的特 征 马尔库 塞在 《 单 向度 的人》中认为 , 人 作为一个完整 的主体, 其 自身应
最早提 出 “ 大众文 化” 这一概念 的是霍克海默 , 霍克海默 在 《 利 己主义 和 自由主义》 中把资产阶级的文化界定为肯定的文化。 在此之后, 马尔库塞 在《 文化的肯定性质》 中认为霍克海默这种提法 比较笼统 , 他 认为早期的资
法 兰 克 福 大 众 文 化 批 判 理 论 中 明 确 的认 为 大 众 文 化 对 人 们 的 思 想 意 识具有欺骗性和迷 惑性, 这种大众文化是人们 主体性丧 失的罪魁祸首 。同
种 自主, 独立的活动 , ‘ 人’ ' j 塞 一历史主体的 自我感受, 包括对现实社会 的 肯定 以及 否定两个方面 , 但 是在现代的资本主义 社会中 , 文化工 业却 以一
科 学 进 步
法兰 克福 学派 ‘ 大众文化 " 批判 理 论 及 其 现 代 意义
熊 静 雯
( 西 南 民族 大 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治 学 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摘 要 : 法兰 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 , 其 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 的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 的批判 理论主要体 现在工具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上面 , 法兰克福学派将视 角放在 研究大众文化 的产生 , 实质 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 , 从而形成 了一套对“ 大众文化 ” 批 判的 理 论 体 系 。研 究‘ ‘ 大众文化’ ' 于 比 判 理 论 对 于 我 国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建 设有 着 重 要 的指 导 作 用 。 关键词 : 法兰 克福 学派 ; 大众文化批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意义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借鉴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借鉴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借鉴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问题,并借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进行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文化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文化同质化、商品化、浅表化等。

本文将首先概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随后引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通过对理论的深入解读,本文将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判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旨在为理解和解决中国大众文化中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霍克海默德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特别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视角。

他们的理论核心在于批判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认为这些特性导致了文化的同质化和个体批判能力的丧失。

霍克海默德指出,文化工业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制造了一种虚假的统一性。

在这种模式下,文化产品不再是表达个性和批判现实的工具,而是变成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

这种标准化和同质化的文化产品,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审美多样性,使人们更容易接受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具有“伪个性化”的特点。

虽然这些产品看似多样化,实际上却隐藏着统一的意识形态。

这种伪个性化通过制造消费者对个性表达的幻觉,进一步巩固了文化工业的控制力,使人们难以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被动的文化消费者。

霍克海默德还批判了文化工业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通过制造浅薄的快乐和即时满足感,钝化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能力。

这种文化消费模式让人们沉溺于短暂的快乐中,从而忽视了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批判和反思。

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揭示了文化工业如何通过标准化、商品化和伪个性化,实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浅谈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浅谈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浅谈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霍克海默从批判传统理论入手,以对人的研究为落脚点,通过对启蒙辩证法思想的分析,初步建构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理论系统而深入地批判了实证主义、理性主义。

开创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批判的先河。

标签:传统理论;社会批判理论一、霍克海默与社会批判理论的起源霍克海默运用受格式塔心理学激发的先验现象学对康德的感性知性二元论进行批判,并用“经历”概念来统一认识过程的内在结构,试图以此克服二元论。

尽管霍克海默的学院派哲学局限于带有实证主义特征的纯理论研究,但此时已表现出来的反教条主义、反机械主义的批判精神贯穿了霍克海默一生,并对批判理论的创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霍克海默发现: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一个永恒的本质,它把现实的总体性当作一种精神内在发展的产物并最终导致了绝对性,这最终造成了黑格尔体系的封闭性而成为一种形而上学。

鉴于此,霍克海默又接受了康德“实践理性优先性”观点,但将具体的个体需要、利益、困境作为理论认识的动机和标准,并系统地联结历史与社会现实,用社会历史的反思来追求幸福,由此,霍克海默超越了康德,否定了康德唯心主义的道德哲学,产生了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想。

社会批判理论的缘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完成观念论批判、走向唯物主义哲学之路后,渐渐起主导作用。

1926年以后,霍克海默的研究开始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

首先,他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是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立场上的政治意识形态。

其次,对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霍克海默既接受又批判。

霍克海默基本接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但他对马克思的“基础—上层建筑”图式做了两点修正:一是把意识形态批判引入文化领域,更加突出文化上层建筑的作用与意义;二是将心理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心理学,并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文化理论一起构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批判。

这种跨学科的唯物主义社会总体性批判成为1931年后霍克海默领导下的社会研究所的研究纲领,霍克海默从事实上确立了社会批判理论。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适用性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适用性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适用性问题研究摘要:大众文化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繁荣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适用性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是最早对大众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学派之一,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自《启蒙辩证法》开始,开启了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工业”概念的其核心意义在于揭示标准化、统一化的生产模式对消费者个性的消解,思考能力的削弱。

霍克海默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阶级宣扬意识形态的工具,阿多诺则侧重于从流行音乐为切入点,批判了大众文化的标准化与“伪个性化”,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规则是导致流行音乐标准化和商品化的主要原因。

马尔库塞提出“单向度”的理论丰富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

他认为文学艺术正处于一种俗化的趋势之中,大众传媒把文学与商品结合起来,使艺术在资产阶级和工业社会中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其否定性的功能转变成了顺从,文学艺术成为单向度的文学与艺术,而接受文学艺术的大众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本雅明提出艺术生产理论和“机械复制”的观点进一步扩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范围。

他将艺术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看作是生产力,而艺术的消费是对艺术的欣赏,艺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艺术消费连接在一起。

总体上看,本雅明对大众文化持一种相对肯定的态度,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哈贝马斯的理论一般被视作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终结。

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重新做了界定,认为其属于一种服从于政治经济的广告宣传,并丧失了批判性。

他的大众文化理论是从交往理论的角度出发的,肯定了大众文化在公共领域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境域,因此他对大众文化的重建也意味着原有理论的终结。

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现状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该学派并展开大众文化研究。

论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

论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

论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随着现代化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扩展,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文化越来越受到商业化影响的问题。

霍克海默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警醒,他尖锐地批判了文化的商业化趋势,并谴责这种趋势对人类文化独立性的严重威胁。

霍克海默(Hawkheimer)是一位美国知名的媒体研究学者和文化批评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建立了受人尊敬的文化批判学派。

在他的著作中,通常被描述为“文化工业批评”,霍克海默强调了现代社会的文化商业化趋势。

他认为,文化小而美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消失的威胁。

文化的独立性和原创性正在逐渐消失,被非文化产业利益组织的艺术和文化活动代替。

霍克海默指出,文化作品越来越被商业化利用,形成了以谢绝大众为导向的大众文化市场。

这些市场注重的是作品的销售和受欢迎程度,而不是它们的内在价值和质量。

他认为,这种趋势使整个行业陷入了经济模式的困境,使真正的文化生产者难以生存。

按照霍克海默的观点,文化商业化的主要原因是媒介巨头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这些巨头可以找到最具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并加以推广,以此获得更高的利润。

但是,这种趋势也会削弱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原本兴趣,而无法适应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霍克海默指出,文化产业的存续对于文化多样性和独立性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文化生产者的自由和文化素质,政府和社会组织必须开展一些行动以遏制文化商业化的趋势。

他主张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来提高文化消费者的素质和增加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此外,他还呼吁加强文化业的人才培养,以便在未来生产更具有文化独立性的作品。

总的来说,霍克海默在他的文化批判中强调了文化生产的独立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重视文化价值本身而非追求经济利益。

他的想法为创造出更有文化独立性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也为当今的文化生产者提供了一些新的走向。

法兰克福学派与大众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与大众文化
虽然大众文化从表面上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它对人的操控和统治是更深入、潜 移默化和无所不在的。霍克海默认为,随着艺术和文化的深度的削减,文化工 业或娱乐工业正悄悄地按着自己的尺度来调节、操纵和塑造人。文化工业的每 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起,在工作时 ,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作品。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和 操控性对于现存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造成人们面对一个不 合理的社会,但却反抗无效的局面。
8
.
例一:
大年三十看春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但春晚的节目并不是 自发形成的以娱乐大众为目的的,它的审核具有强制性,传达给观众 的其实是一种统治阶级已经加工好的伪文化。
9
.
(二)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和齐一化,扼杀了个性。
由于以现代技术发展为背景的大众文化具有批量生产、无限复制的特征 ,所以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标准化和齐一化的特征。其直接后果就是真 正的艺术品所应包含的个性的消失,艺术创作成为无个性的模仿和标准 化的批量复制,现代艺术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越来越趋于相同,成为可以 批量生产的大众化商品。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7
.
(一)大众文化呈现商品化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性质:
法兰克福学派以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主流观点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已变成 了一个“全面管理的社会”或“单维社会”,由于技术合理性就是统治本身的合理 性,所以大众文化并不是在大众那里自发地形成的文化,而是统治阶级通过文 化工业加诸在大众身上的一种伪文化,这种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
17
.
感谢大家观赏
2011级新闻一班 第二小组 成员:智焱 赵佳 安妮 白雅楠 贺佳凤 吴芳
(排名不分先后)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以《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为视角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以《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为视角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探微
——以《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为视角
霍克海默(Max Hokheimer,1895-1973)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批判理论的真正奠基人。

霍克海默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创建“社会批判理论”。

1937年,霍克海默发表了一篇题为“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的文章,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观作了最出色的概括。

他不仅首次提出了“批判理论”这一词,而且还为“社会批判理论”制定了理论纲领。

要了解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我们首先要详细剖析这篇文章。

霍克海默一开始就提出“什么是理论”的问题。

他的答案是:“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理论是某一学科全部主张的总和,这些主张相互联系得如此紧密,以致其中只有几大主张是基本的,其余的都由此衍生而出。

”这几大基本主张在笛卡尔那里是通过演绎得出的,在约翰·穆勒那里是通过归纳得出的,而在当时的经验主义社会学中,上述研究方式也显而易见,即试图“把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意图上升为对它们的详尽比较,然后方可形成总的概念”。

无论基本的原(273)理是经由挑选或直观得来,还是仅属约定而成,在概念化形成的理性认识与被纳入此种知识范畴之下的事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同样的区别。

在这种传统理论看来,“个别客观事实的出现、概念系统之实际运用于掌握事实,以及这些概念系统在应用中的作用,这些都被看作是完全外在于理论思维自身的东西”。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启示作者:崔芸芸来源:《声屏世界》2010年第08期早在1942年法兰克福的早期代表人物霍克海默与洛文塔尔就讨论了“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文化是指在当代大众社会中,以大众传媒为手段,以文化工业为盈利目的,使得普通大众能够获得日常感性的一种文化产品。

在西方国家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被视为基础性质的,影响最深。

它对大众文化形成了一些批评观点,对我国大众文化具有启示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评观点大众文化的商品性。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明确提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征以及文化艺术已成为“商业的俘虏”,“艺术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

”①在他们看来,文化就是一种商品,且具有较大商业价值。

大众文化的单一性。

在利益驱使下,很多人盲目追求文化的艺术性及价值性。

有些文化产品一旦获利就会伴随大批量雷同的文化产品,毫无创新意义,只是不停地一再复制。

于是,文化便丧失其独立性与自主性,变得单一。

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操纵性。

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的观念、生活。

它成为迎合人们需求,使人们处于一种享乐之中的鸦片。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现实的兑现,仅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已。

”②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现状大众文化的发展带动了消费市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考方式。

大众文化作为科技新成果所产生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小视。

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看我国大众文化的现状。

广告。

广告的兴起就是为了促进消费、引导消费、生产消费。

厂商为使产品能够顺利消费,会采取各种手段宣传产品并引导人们接受他们的产品。

广告本质是消费主义,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无意识。

当广告语成为一种流行话语时,就会给没有了解和掌握这种话语的人一种压力,迫使他们去接受和了解这些话语,以便跻身流行之列而不被时代的大众抛弃。

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批判【摘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变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匠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也就是产,大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大众;大众文化;哈贝马斯;批判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变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匠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也就是产,大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一、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中性概念,即低等次的文化作品,主要指与严肃艺术、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

大众文化的批判性概念,即刻意炮制出来的”大众工业”。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法兰克福党派”中,大众文化统指文化工业的制造的产品,主要包括电视、广播、广告、流行报刊等大众传媒文化。

大众文化的肯定性概念,即现代民间文化,为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应当高度评价。

1994年英国文化学者工业化利文在编纂《传播与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概念》时,引用林肯”民有、民享、民爱”的观点来说明”大众文化”,特意指出”大众”本来是好的同义词,后来才被作为贬义的用途。

我们今天有意关注的”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背景下与现代都市生活和大众群体相伴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的,受市场规律支配的、平面的、模式化的文化形态。

试析当代中国场域中的大众文化批判—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一)

试析当代中国场域中的大众文化批判—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一)

试析当代中国场域中的大众文化批判—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一)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论文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心话语,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其批判有不少合理之处,但是也存在不少局限,它片面强调大众文化与社会的对立,忽视大众文化本身特性,从而带来了理论上的偏差。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核心话题,在一定的层面上,要研究和了解大众文化的批判,必先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有所了解。

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一直就是把大众文化批判当作其批判理论的中心,从1936年霍克海默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提出的“肯定文化”概念到1942年他与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所提出的“大众文化”概念,再到1944年他与阿多诺合着的《启蒙辩证法》一书所使用的“文化工业”一词,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及其危害作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这些分析和论述对后来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现实文化评论中我们也可见一斑。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根据于深厚的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文化传统之中,其理论深受欧陆哲学文化的影响。

其思想既受卢梭、歌德、席勒等人的宗教化色彩的救赎思想影响,又受人文主义者伏尔泰、柏格森、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启迪。

而且,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也成为他们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口实—把马克思描绘成一个活脱脱的人本主义者,更有甚者,他们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强调其“否定”性,而抛弃其“同一”性。

这样,我们不难发现,法兰克福学派在进行对大众文化抨击的同时,必然显示出片面性、局限性。

正视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同时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我们会找到正确面对大众文化的钥匙。

一、大众文化以及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与“肯定文化”和“工业文化”有共同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中国现实
作者:刘文奇
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9期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趋势,大众文化在我国逐渐形成规模。

以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来看,我国的大众文化已经具有同他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特征相吻合的特征,使我们不得不重视这样一种趋势。

同时,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破坏了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已经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格局。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结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我们可以借鉴其反思我国大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吸取其合理成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大众文化;霍克海默;文化批判;中国现实
一、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缘起于这种文化在当代西方社会所呈现的特性和消极后果。

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大众文化呈现商品化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性质。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的主流观点等人为代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综合治理”或“一维的社会”,由于技术上的合理性裁决本身是合理的,所以大众文化不是自发形成在大众那里,而是由文化产业的伪文化在公共机构实行的统治阶级,这种文化与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

文化产业的思考,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是阿多诺和主要依据的分析和逻辑起点等文化产业。

阿多诺认为,艺术不是文化产业的产物,他们从一开始就成为市场上的替代项目只生产一种商品。

于是拜物教的性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文化工业的产品的基本属性。

(二)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和齐一化,扼杀了个性。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电影、收音机、书报杂志等是一个系统,每一领域是独立的,但所有领域又是相互有联系的”。

当代青年对于消费,尤其是娱乐性消费,绝大多数人都是依照周围同龄人的消费习惯来确定自己的消费习惯,以此让自己显的合群和合乎理性,否则就是怪人或者异类。

现在年轻人很少有独特性的消遣活动,使得现在的年轻都是活在他人眼中或者说活在青年人同龄人的压力当中,这个词在一篇文章中有个社会学概念,就叫“Peer Pressure”,讲的就是青年人在摆脱父母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束缚力,这种束缚力既是客观的存在的,又是被各个青年人潜移默化的植入脑中的概念。

这种概念是有利的,它使得年轻人的行为符合同龄人的规范,但是却极度缺乏个性和创造力。

这是与“大众创新、全民创业”理念极度不融合的一种观念存在。

如果想让年轻人拥有创新性的头脑和习惯,既要从小的教育提倡打破陈规,又要同龄人之间形成个性区别。

这个个性不是指单个人身上的个性特征,而是个体行为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差别。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便利和信息的四通八达,但是同时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人像机器一下,每一个机器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割裂了人的整体性,人类对于自己的要求
就是多挣钱,用钱来交换大部分商品,包括文化产品,文化快餐的诟病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几乎谁都不能逃离这样的文化氛围。

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模式下的消费具有了单调僵化的模式,处于准现代化的中国也大有这样的趋势。

(三)大众文化是一种支配力量,具有强制性。

大众文化的科技时代已经成为统治,它的“商业化”和艺术创造力和个性消化“同质化”特性的一种新形式,而人们对现实不满的休闲和消化特点。

因此,虽然大众文化从表面上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它对人的操控和统治是更深入、潜移默化和无所不在的。

没有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不能听收音机,所有的人对文化的社会影响已经接受的工业产品。

文化产业的每一个动作,必然带来人们重现的一种方式塑造了整个社会的需求。

通俗文化欺骗和操纵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面临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但对阵形势是无效的。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现实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文化改革继续深入的要求越来越紧迫,我们有必要思考和解决我国大众文化的前途走向问题,鉴于前人已经做出研究,对于类似问题应该采取吸收借鉴的态度和方法,应对属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文化问题。

(一)中国仍然需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某些具体观点和表述可能已经过时了,但其中体现出的诸如对新的文化现象的胸怀、关注大众立场的精神还是非常值得学习运用的。

目前,大众文化已经渗入人们日常的文化生活,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可是,有些人对大众文化嗤之以鼻,无意对之进行研究,甚至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

对比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的学术视野和理论胸怀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二)走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模式。

我国当前的大众文化虽然存在商业化、齐一化等特点,但总体看还没有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程度,还没有形成庞大的文化工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文化艺术性。

更何况,在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大众文化尚未完全沦为谋利益的工具,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大众文化还是能反映大众的声音的。

同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经过像资本主义长达数世纪的思想启蒙。

所以我们还要发挥其启蒙大众的重要作用,并尽量消除其负面效应。

北京大学著名文艺评论家张颐武先生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他说:“世俗文化是低端、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重庆工业出版社,1989.
[2]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4]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5]许文郁,朱元忠,许苗苗.《大众文化批评》[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