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论诗与宝钗论画
金陵十二钗画册、判词及曲词详解[整理版]
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林黛玉薛宝钗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条玉带。
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作品注释:"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 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 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
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谢安)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贾元春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弓字谐“宫”字,表明和宫廷有关;橼,一种叫佛手柑的植物,音yuan,谐“元”字音)。
香橼上弓,暗含着元春进宫。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官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12月月考卷语文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
钱钟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
”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
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
其二,品评作家、作品。
如《孽海花》第三十五回对李慈铭、黄遵宪、袁昶等近代诗人进行简评,如认为黄公度(黄遵宪)的《人境庐》“纵然气象万千,然辞语太没范围,不免鱼龙曼衍”。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追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
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
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
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
”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
其三,传述创作技巧。
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
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
黛玉与宝钗——作诗与做人2
黛玉与宝钗——作诗与做人概要:对于黛玉和宝钗孰美孰优,自红楼问世,历来各有派别,争论不休,在诸多大家中最是王昆仑大师的精妙高论,尤其是“黛玉在作诗、宝钗在做人”。
本文通过对黛玉与宝钗在作诗与做人上的差异性分析,以期让两人的形象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以求“戚戚于吾心”。
关键词:黛玉宝钗作诗做人《红楼梦》是一个世界,一个独立的王国。
这里有缤纷之色、纷繁之音、甘旨之味,不断撞击着我们的神经。
它像一座博大精深的知识迷宫,里面涉及着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学问;又像一条悠长深邃的人物画廊,两边悬挂着众多的人物图像。
在众多的人物当中,女性是作者着力歌颂的群体。
她们或质朴自然如清水芙蓉,或雍容华贵如傲世牡丹,或风流洒脱如天边游云,或柔弱单纯如崖间细流,性格迥异,却各领风流。
林黛玉、薛宝钗是众女子中塑造的最为出色的两个,且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两人合用一个判词,钗黛与宝玉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钗黛之争自《红楼梦》诞生之日就一直存在。
“拥林派”强力支持林黛玉,而“拥薛派”却首推薛宝钗。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学界为此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阅读欣赏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固然允许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是哪一种解读都应该来源于小说本身,不能作无味的加工、虚妄的揣测,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
下面,就从作诗与做人两方面来比较一番,希望能让林薛二人的形象更清晰地浮现在纸上,更了然于我们的心头。
作诗:情与词自古即有“诗言志”“言为心声”的定论。
诗歌是传递心曲、抒发情思、表达志向的绝佳方式。
“情”是诗歌的核心内容,“词”是诗歌的外在形式,能把情与词完美结合的必然是诗歌创作的高手。
《红楼梦》中的女性大多是诗词方面的高手,其中首推林黛玉。
不管是从作诗数量来看(整部小说中林黛玉的诗词有三十几首),还是从作诗篇幅来看(黛玉的诗中有多首长篇歌行,如《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还是从参与诗社的积极性来看,林黛玉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红楼梦第二十回到第六十回 主要简答题
第二十回到第六十回主要简答题◆1.“大正月又怎么了?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儿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作什么!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凤姐为什么会这样叱骂赵姨娘?答:贾环和莺儿赌钱输了耍赖,被宝玉数落了几句,赌气回来。
赵姨娘本就对宝玉心怀妒嫉怨恨,借骂贾环发泄,被走过窗外的凤姐听见。
赵姨娘是妾,身份卑微,贾环虽然是庶出,仍是主子身份。
凤姐瞧不起赵姨娘,隔窗训斥了她。
◆2.袭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何以产生这样想法?答:宝钗生日会上,叫了戏班,大家吃酒看戏。
凤姐说贾母喜爱的小旦龄官像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
湘云则笑着说像林黛玉。
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但是来不及了。
结果惹得黛玉不高兴。
宝玉两处调停,却把湘云和黛玉都得罪了,非常沮丧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眼。
袭人深知原委,不敢劝说,只得以其他事来解释。
宝玉仍是不高兴,所以说了上文的话。
而宝玉细想这句子的趣味,不禁大哭起来,他记起宝钗推荐《山门》这句唱词,翻身起来写了一偈,又填了一支《寄生草》。
自己念了一遍后觉得无挂碍,有自得,便上床睡觉了。
◆3.简述宝黛共读西厢的故事答:茗烟偷偷给宝玉很多“杂书”。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携带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的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书从头细玩时,被黛玉撞见了。
黛玉接过书来瞧,觉得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城倾国的貌”),黛玉听了含嗔带怒,却也打趣宝玉是“银样镴枪头”。
◆4.虽然是宝玉的寄名干娘,马道婆在接受赵姨娘的好处后,还是与赵姨娘合谋算计凤姐和宝玉,马道婆使了什么计,交代赵姨娘如何行事?结果怎样?答:马道婆给赵姨娘十个纸绞的青面白发的鬼,两个纸人儿,交代将凤姐、宝玉的年庚八字,写在纸人的上面,叫他并在一处,分别放两人的床上。
黛玉与宝钗——作诗与做人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言情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
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同时它又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刻画其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再拘泥于儿女情长,而是更为深刻地反映社会百态,对周易理论进行了阐释。
单从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物关系上看,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蘅芜苑到怡红院,怡红院到潇湘馆。
宝玉追黛玉,宝钗追宝玉,黛玉又追宝玉……大观园里有了一道独特的情感线。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场较量的过程中,两位竞争对手的表现值得探究。
出世的林黛玉性格特质:自卑、孤傲、敏感、多疑、优柔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与其他女性不同。
她是一丛清高孤傲、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似蹙非蹙罥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貌美体弱、聪明多才的病态美人。
黛玉是一个没有现世企图的才女,自命清高,与人群隔绝。
她向外的人世圈子越缩小,内心的发展越抽象、越深细。
她出身书香门第,自小博览诗书,生活充满文艺情趣,心醉于《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浪漫传奇。
当别人唱起“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便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她的《咏菊》:“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慰秋心?” 她的《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都纯粹描写自己的身世与心境,完全与现世积极的企图无关。
她寄情于自己的诗画天地,对于外界的人情世故甚少关注和体察。
唯一留心的也只是自己喜欢的人、自己的命运以及大自然的花草,别人热衷的、喜欢的,她根本不在意。
桃花落下了,宝玉想将残花随水扫去。
由黛玉论诗说起
由黛玉论诗说起(作者:大漠孤山)《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林黛玉与香菱论诗一段: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林黛玉不愧为《红楼梦》第一才女,这一段论诗,简单几句却道出了格律诗(又叫近体诗)的基本规则。
(一)关于格律近体诗,或者叫“格律诗”的“格”指的是句数和每句的字数的限制。
每句的字数叫“言”,比如常见的近体诗多为五言、七言。
绝句为每首四句,律诗则是每首八句(不能反过来说“每首四句的叫绝句,每首八句的叫律诗”,因为有些词也有着与律诗相同的字数和句数,但并不是律诗,区别在于下面说的“律”不同)。
例如五言绝句是每句五字,共四句。
五言律诗就是每句五字,共八句。
超八句的叫排律。
古诗的“格”比较显而易见,因为字是看得见的。
相对于“格”,“律”就不那么显见,因为“律”是音乐的范筹,我们现在通常是“看”诗,很少出声“读”、“唱”,更很少象古时一样给诗词配乐了。
(1)句中每字平仄相间即一平一仄排下去,这样读起来抑扬顿挫,最为理想。
然而实际这样难度太大,所以一般是在一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上平仄相间就行了,这就是上文香菱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古汉字读音和现在的普通话汉语拼音并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上可以将现在的一声和二声看作平声,三声和四声看作是仄声,这样对大部分古诗词是适合的。
以贺知章《咏柳》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细品《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首传唱久远的诗篇,哀怨惆怅,经久不息。
有人甚至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诗话了的小说,到处都充满着诗意!《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人物形象的丰富起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诗词描写,人物从诗中站立起来,更加鲜活真实。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两位女主人翁的塑造更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通过读诗咏词就可以窥见二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思想心理,诗词为我们打开了解读人物的另一扇窗口。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如何通过宝玉之口,我们可以看出。
贾宝玉在《咏白海棠》中有这样一句诗:“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这句话看是咏白海棠,实际上却包含了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评价。
贾宝玉曾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这里也应是如此,诗中的西子当是指林黛玉,在第三回赞林黛玉的诗中也有这样一句“病如西施胜三分”,所以二人应是一胖一瘦,一丰满一羸弱。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如何,文中在第五回已给予了暗示,第五回的正册判词之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是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做,一方面说明薛宝钗虽然最终得到了贾宝玉的人,但是却没得到贾宝玉的心,因为“玉带林中挂”,他的心仍然在林黛玉身上,金钗(薛宝钗)最终受到冷遇。
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宝钗之德,还是黛玉之才,都不能使他们避过悲惨的下场,因为一个是‘玉带林中挂’(香消玉殒),一个是‘金钗雪里埋’(守活寡)”,这也是曹雪芹给他们命运的一个安排。
在《红楼梦》曲中,也同样预示了这样一个结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意为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雪即薛宝钗),但是宝玉终究忘不了林黛玉。
同时,也暗示了林黛玉的结局是香消玉殒(世外仙姝暗指她已死)。
《红楼梦》中的诗词究竟是怎样对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进行展开的呢首先,得从总体上来把握。
在第六十三回中,怡红院众丫头为宝玉设宴庆生,行花名酒令。
宝钗先抽,抽到的是牡丹,题着“艳贯群芳”,下面又有携着的小字,“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为花王,又是象征富贵之花,雍容大雅,与宝钗雍容大度的性格、大家闺秀的身份都很相称。
“同题作诗”宝钗取胜的奥秘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112·
了。 ”这是她对史湘云出菊花诗题的观点。 “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 若要随人脚踪
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 究竟算不得好诗。 即 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延寿的, 又有讥讽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 一。 后来。 王荆公(即王安石)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 时 枉 杀 毛 延 寿 ’;永 叔 (即 欧 阳 修 ) 有 ‘ 耳 目 所 见 尚 如 此 , 万里安能制夷狄’。 二诗俱能各出己见。 今日林妹妹这五 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上文刚有宝钗劝 女子最好少作甚至于不写诗, 但她对于黛玉五首怀古 诗,能有这样新颖的立意,仍然大加赞赏,说明在她心中 确实是把立意放在首要位置的。 不但论诗如此,她自己 的创作也贯穿了这一原则。 而她高度注重立意的思想在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第七十回都有所体现。
名师课堂的精彩犹如一缕和煦的风, 吹拂在我们 每个人的心头,使我们倍感温暖。 我尤其爱从南方吹来 的那一缕教坛改革创新之风。
★作者单位:江苏射阳县初级中学。
邱玲侠 邱夫健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 从黛玉第三回进贾府到 第 九 十 八 回 “苦 绛 珠 魂 归 离 恨 天 ”, 短 短 的 一 生 中 , 她 藏 诗,读诗,想诗,写诗,教诗,诗歌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因素。 曹雪芹让黛玉在《红楼梦》里写下了大量的诗作, 成为《红楼梦》诗词的经典之作,因此,在人们的印象里, 黛玉被看做大观园里诗坛的一号选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是写作评价的自主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 评价中来,为了防止学生写作的过于“自主”,甚至是失 去控制,没有了练习必要的指向性,学生自主评价时, 首先可以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 包括教学进度的相关 内容、相关的阅读写作重难点、技能增长点,实现既有 学生的微观自主又有教师的宏观调控。 另外还有灵活 地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学中,有人采用《星光大道》的方 式,时间上进行周评、月评、年度云评,板块上进行立 意、结构、语言、书写等方面的评价,纵向上进行个人的 初稿、二稿、三稿的升格训练评价。 经过这样的写作实 践,学生的自主写作会得到了真正的落实,教学效果也 会十分突出,学生中也会不断涌现优秀的习作。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的理解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的理解宝钗和黛玉,这俩人真的是大观园里的一对好对比。
宝钗,哎呀,那简直就是个活生生的“人间尤物”,说话温柔,做事细心,简直是个贤妻良母的典范。
她有时候就像那温暖的阳光,让人觉得特别舒服。
你看她跟贾母的关系,真是如胶似漆,贾母疼她,给她很多宠爱,宝钗也从来没有让人失望,简直是个“万事通”。
大家都说她有个好脾气,能包容一切,绝对是个“大气候”。
她那种稳重的气质,特别吸引人,走到哪儿都能把人心里的那种宁静感带出来。
她就像是一杯好茶,喝上一口,满满的都是清香,浑身都舒坦。
反观黛玉,那可真是个“诗仙”般的角色。
她的性格可真是火辣,直接,常常把心里的感受化为诗句,写得真是好啊,简直就是“字字珠玑”。
她一开口,心里的那种情绪就像潮水般涌出,让人不得不感叹“人间真情”。
黛玉虽然有点脆弱,但这份脆弱也让她更显得可爱,真的让人心疼。
她跟宝钗的关系,虽然有些微妙,但你能感觉到她俩之间其实是有一种默契的,宝钗那种包容,黛玉偶尔的任性,简直就是生活中的一对“欢喜冤家”。
你瞧,黛玉在花前月下吟诗,那情景,简直就像是画中人。
她的一首首诗,宛如春风拂面,抚慰人心,能把人带到那个充满想象的世界里,真的是特别美。
这俩人做事风格截然不同,宝钗面对生活的态度总是积极的,往往能让事情变得简单。
她处理家庭琐事那是游刃有余,简直是家里的“大管家”。
听说她能一手掌控家里的各种事情,简直令人佩服。
无论是打理家务还是应付各种亲戚朋友,她都能做到妥妥的。
就连那些难缠的亲戚也对她赞不绝口,仿佛她身上有种特别的魔力,能把所有人都照顾得舒舒服服的。
反观黛玉,她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花,爱在心中,才华在手上,所有的情感都通过诗句表达出来。
她对生活的感受更为细腻,生活在她的世界里,时时刻刻都有诗意。
她的一句“泪珠儿”就能把她那种难以名状的情绪说得淋漓尽致,真是个感性至极的姑娘。
想象一下,要是这俩人一起去旅行,宝钗一定是那个计划严密的人,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
宝钗论画的主要观点
宝钗论画的主要观点
宝钗论画是清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种诗词画作,其既包含了文字又包含了图画的特点,可以被视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精华。
论到宝钗论画,一般都从它的主要观点来入手,以便更进一步地认识它的内涵。
首先,宝钗论画的主要观点是以意象为基础的,它的意象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或文字,它甚至涉及到自然和生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比如,水、山、植物等等,它还描绘出人物形象,用以体现它们背后的内在价值,以及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思考。
其次,宝钗论画也把意象融入到文字中,将文字和图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形式,从而具象地表现出一种审美的精神,这也正是宝钗论画的宗旨所在。
再次,宝钗论画的主要观点也在于以强调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它有助于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自然,考虑到自然的存在和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赋予实物世界更多的文化意义,从而使某些事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另外,宝钗论画也拥有一种古典的审美精神,倡导一种新的美学,旨在表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并博采众长的审美观点。
最后,宝钗论画的主要观点还在于表达哲学上的思想,它强调以生活真理为基础,努力探索生活中最真实的哲理,以求体会到生命最洞察力的主观能力,有助于大家从思想上重新定义和认识世界,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
以上就是关于宝钗论画的主要观点,它不仅在书法家王羲之的著作中得到最佳诠释,也被视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其背后的思想更
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文化爱好者和学者。
如果我们深入学习宝钗论画的主要观点,一定会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的精华。
宝钗论画的主要观点
宝钗论画的主要观点
宝钗论画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古典词诗词牌,它深受古典文学爱好者们的喜爱,所以论画的关键观点也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宝钗论画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宝钗论画强调要坚持“千古仪礼,仁、义、孝、礼、君子品德”的传统价值观,并从多个层面论述千古以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据古典文学评论家认为,宝钗论画倡导其注重孝、悌、礼等传统价值观,有助于提升人类文明的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其次,宝钗论画重视“画、文、书、印”的传承,从各个领域展现出人类文明知识和文化品位的最新成果即将古代艺术融入近代绘画,以提高画的内涵和精神性。
宝钗论画的精神内涵充满了对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敬畏之心,为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助攻。
此外,宝钗论画注重情感态度的转变,加强了社会正义感,强调了崇尚贤德、反对邪恶的观念。
宝钗论画提出了“论人情,抗苦难;论诚信,无谋欺;论尊贤,反邪恶;论仁义,醉香销”的诗句,即强调了要尊重贤德,反对邪恶,维护正义。
最后,宝钗论画夸大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宝钗论画的精神内涵主张要崇尚自然,不可以高尚的品质犯下罪行;主张要仁慈待人,以自然的本质来反抗肉体的挑战。
宝钗论画号召人们要尊重自然,要求人们遵循自然,保护环境,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宝钗论画的主要观点包括:坚持传统价值观;重视“画、文、书、印”的传承;加强社会正义感;以及夸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宝钗论画的主要观点在文学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可以作为今天人们生活中有益的经典指导。
林黛玉关于诗的评论原文
林黛玉关于诗的评论原文一、林黛玉关于诗的评论原文林黛玉论诗,见于《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因香菱欲学诗而起。
文字如下: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
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
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
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因香菱欲学诗而起的林黛玉论诗,堪称形象的古典诗歌创作的教科书,在逻辑层次上,有渐次递进的关系。
首先,入手从近体律诗开始,重点放在声韵格律上,详细解释承接对仗之类的技巧,这是从汉语的特点出发,先解决“写得像”的问题。
其次,近体诗虽然重视声韵格律,但又不能一味讲求形式,必须恰当地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立意为主。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论观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论观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一生坎坷而短暂,他对诗词曲赋有着高深的艺术修养,有着独特的艺术见解。
从《红楼梦》中我们能看到曹雪芹的诗词观有四大特点:第一:曹雪芹主张在诗词的内容构思上下功夫,反对拘泥于诗的格律而束缚创作,换言之主张立意第一,形式第二,内容决定形式。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直接引用《红楼梦》中的原文来论证。
第四十八回林黛玉教香菱做诗: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空儿,好歹教给我做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黛玉笑道:“既要学诗,你就拜我为师。
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
——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
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也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的。
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着不以词害意。
”在两个人的对话中,林黛玉代表着曹雪芹的思想把律诗的要点全部说清楚了。
第一是律诗的基本格律要遵守。
第二是特殊情况,不为格律所束缚。
第三突出重点“立意要紧”。
起、承、转、合、平仄、对仗、用韵,这是律诗的基本形式,如果没有这些要求,便不成律诗了。
但是只讲这点还不够,“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里既讲清基本格律又指出了特殊情况,就比较全面了。
格律只是一个形式,词句也只是个表面,只有“立意”才是诗的精髓。
《红楼梦》中“论诗”好多地方都提到“立意”,如三十七回“拟菊花题”就提到“立意清新”;第三十八回“魁夺菊花诗”又提到“立意要新”等等,“意”就是“志”,常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这个意思。
成语故事:别开生面
成语故事:别开生面成语故事:别开生面1别开生面成语何来宝钗亦说道:“……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①了。
”别开生面成语解读①别开生面:开创新的风格、形式。
宝钗也说道:“……今天林妹妹这五首诗,也可以算是构思新奇、别开生面了。
别开生面成语故事宝玉从宁国府回来,来到黛玉的房里,劝黛玉善自珍重,不要作践了身子。
他急而生悲,滚下泪来,黛玉也无言对泣。
后来,他看了黛玉新作的诗,赞不绝口地说道:“妹妹这诗恰好只作了五首,何不就命曰《五美吟》。
”说完,他不容分说,便提笔写在后面。
宝钗见了也说:“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
若是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
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毛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
后来王安石写道‘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则说‘耳目所见尚如此,万瑞安能制夷狄’。
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
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也可算是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别开生面成语史例清朝雍正初年,年羹尧是新政权的核心人物,被视作社根重臣,虽远在边睡,朝廷大事却多所参决。
然而,年羹尧权力的不断扩张,渐渐引起了雍正帝的警觉和不满。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年羹尧给雍正帝上了一份《贺疏》,为了使__别开生面,他故意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是勤勉努力、只争朝夕的意思,顺序倒过来也是一样的,都是“颂圣”之句。
不料雍正帝对此的认识也是别开生面的。
他说,年羹尧这么写,是不想把“朝乾夕惕”的美名给自己。
于是,他借机解除了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更加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
雍正帝就以俯允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于当年九月下令将之捕拿押送北京会审。
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帝提交审判结果,年羹尧被定了九十二项大罪。
最后,年羹尧被赐狱中自裁,其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儿子年富斩首,其他的儿子凡是十五岁以上者,都流放到边远地方。
谈黛玉作诗与宝钗做人
谈黛⽟作诗与宝钗做⼈《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家族为背景,刻画其由盛到衰的过程,全⾯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性世态及种种⽆法调和的⽭盾。
这部⼩说塑造了很多精彩的⼥性,但个性鲜明,都能给⼈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林黛⽟和薛宝钗显得尤为出众。
她们不仅仅是美丽聪慧,⽽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有独⽴⼈格的⼈。
这两个才⼥加美⼥,性格迥异。
宝钗在做⼈,黛⽟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在进⾏恋爱;宝钗把握现实,黛⽟沉于意境;两⼈在作诗填词上⼗分伯仲,但宝钗即会作诗⼜会做⼈,既熟史学⼜悟禅理,既能理家⼜懂经营,⽆愧是⼤观园⼀绝。
⽽黛⽟⼀⽣与诗为侣,诗是黛⽟的⽣命所系,灵魂所归,诗最⼤程度体现了黛⽟⽣命的意义,也体现了黛⽟⽣命的美。
这两个⼈物性格上的差异,在她们的写诗与做⼈⽅⾯显露⽆疑。
黛⽟才华超绝,姿容盖世,秉性柔弱却⼀⾝傲⾻。
⽽宝钗呢?⾼才博学,稳重端庄,艳冠群芳却不加修饰。
同样出众的两⼈,⼜各有千秋,林黛⽟、薛宝钗这两个与宝⽟有关系的⼥性,更是被作者塑造的惟妙惟肖。
⼀、钗黛为⼈:宝钗的雅量⾼致与黛⽟的⼼胸狭窄她⾸先是个内慧外秀的⼥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玲珑,取悦于⼈;她对⼈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黛⽟字“颦颦”,名号“潇湘妃⼦”,潇湘妃⼦是根据她住的屋⼦命的名。
黛⽟富有魅⼒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更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的娇美姿容是迷⼈的。
然⽽,动⼈⼼魄、更具艺术魅⼒的则是她的⽆与伦⽐的忧郁和丰富⽽优美的精神世界。
从神话的⾓度来说,从黛⽟的象征之物⼊⼿来分析⼀下这个⼈物。
黛⽟的象征物⽐宝⽟要多。
黛⽟最基本的象征物是西⽅灵河岸边三⽣⽯上的⼀株⼩草,由于神瑛侍者每⽇灌以⽢露,得以久延岁⽉,修成⼥体,所以黛⽟的⽣命⼒是⾮常脆弱的,这就是她⾃幼多病、体弱的⼀个基本的原因。
她的⽣命⼒⾮常脆弱,这是第⼀个她的⽂化基因。
第⼆个⽂化基因,她的⽣命来⾃于神瑛侍者每⽇⽤⽢露浇灌,所以她才能够久延岁⽉,因此她对神瑛侍者具有⽣命上的依赖性。
黛玉与宝钗作诗与做人
黛玉与宝钗——作诗与做人摘要: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在把握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则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宝钗代表当时的一般妇女的理性,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
薛宝钗在作诗填词上和林黛玉难分伯仲。
从才学的全面性上去观察,林黛玉难以与薛宝钗相匹。
既能作诗又能做人,既熟史学又谙禅理,既能理家又懂经营,既懂医学又知戏曲,无愧是大观园一绝。
而林黛玉一生以诗为侣,诗是林黛玉的生命所系,灵魂所归。
诗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黛玉生命的意义,也体现出黛玉生命的美。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做人作诗中华文化五千年,人才诗书皆倍出。
然《红楼梦》排古典小说之首,必有其中的原因。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引得广大读者都认为贾宝玉与林黛玉才是天生的一对鸳鸯,其中也包括了我。
记得浏览《红楼梦》的白话文,每每读到林黛玉伤心落泪时,我也难过,甚至当林黛玉因病逝世时,我经不住两行眼泪“哗哗”地流。
这是一位才女,但她却不幸地离开世间……而时光流逝,当我再次捧起《红楼梦》,细细地揣摩文章时,我将目光锁定薛宝钗。
久而久之,虽然喜欢林黛玉的心仍不变,但我更加欣赏薛宝钗。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我想替薛宝钗打抱不平。
薛宝钗出身世家,拥有不凡的学识与才华。
在为人处事方面,她注重对社会规范的服从,讲究礼节礼数,善以他人的意愿待人接物,多克己而少任性。
这也让她成为贾府上下口碑最好的人,并最终成全了自己的金玉良缘。
可她却成了家族的牺牲者,婚姻的牺牲者。
她的悲剧更深刻凝重,更具有社会普遍性。
何谓淑女?《红楼梦》刻画薛宝钗才情并茂,突破一般写作手法,刻画薛宝钗的才是为德和为做人服务,着重反映她做人和做学问的理念冲突,以宝玉的'一字师',彰显她德才兼备具有理性,以香菱学诗反映她的做人理念胜过追求文化的理念。
薛宝钗在诗会上夺魁数胜黛玉,《白海棠》皆让蘅芜,《螃蟹咏》众姝称绝,《临江仙》叹为观止,与其说她在作诗还不如说她在做人,以才华横溢的诗句写照了自己的人生命运。
_红楼梦_黛玉谈诗平议
2010年第2期 明清小说研究 NO,2,2010 总第96期The Journa l o fM i ng-Q i ng F icti on St udies G enera,l NO,96 红楼梦黛玉谈诗平议!夏 薇!摘 要 本文就目前被广大语文教师、网民,以及学界一直以来密切关注又持疑惑态度的 红楼梦中黛玉所说∀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一律诗格律对仗问题重新展开探讨。
俞平伯∀笔误说#将其视为律诗对仗诀,从原文字句的文从字顺上考虑有其合理性。
刘恒∀不误说#将其视为律诗句法结构方面的问题,更契合原文的内在理路。
笔者又较为系统的引述了古人关于律诗中二联句法的虚实之论,剖析了曹雪芹本人以虚实法结构律诗的创作成就,进一步证成此论。
关键词 红楼梦 俞平伯 虚实 黛玉谈诗往日,读俞平伯先生论 红楼梦诸文,深感老一辈学人宏博浑厚,如入宝山,所获甚丰。
唯其∀林黛玉谈诗讲错了#一节,虽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发前人之所未发,而轻言曹公∀笔误#、∀大错特错#,又无深入的学理分析,更未顾及话语内在的多义性,实觉意犹未惬,欲加申论。
终因所涉琐细,而又事务鞅掌而搁置。
一、关于∀林黛玉谈诗讲错了#的纷争与淆乱自俞先生有关 红楼梦研究的专著被不同时代读者和研究者接受以来,这个关于律诗格律中对仗问题的话题就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兴趣。
近来,我们在上百个网站上浏览到俞先生对林黛玉论诗的批评,这才悟到这个看来琐细的问题,已经成了当今的文化热点,了解到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甚至有些古典文学研究者对该看法也多有误解与误读。
关于俞平伯论黛玉谈诗这段文字的讨论,在目前百余个网站上出现,基本可划分为两大方面。
其一,作为律诗格律的常识提出或加以引用;其二,网民的个人见解和转载报刊杂志上对此问题的讨论。
其中语文教师所受影响比较深,比如∀中华语文网#、∀教育在线#等语文教育的专业网站,就有语文教师表示读了俞平伯先生的文章后深受启发。
其实,对于律诗∀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一问题的看法,不仅表现为个别教师的误解,它可能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甚至几代人对律诗格律问题正确性的判断和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钗——借盖园子的图样,删补立稿。
很多人认为宝钗此一论,不输给任何绘画方家,但事实却是:至今的文学理论中,借黛玉之语的比比皆是,绘画理论中却几乎无人借宝钗之论——难道是画界中无人读过红楼梦?当然不是。
真正原因,实乃两段话中体现出来的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论,如果分高下的话,就是黛玉诗论远高于宝钗画论。
宝钗论画在第42回:
宝钗道:“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象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尺划的。一点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矶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话’儿了。第三,要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褶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了腿,染脸撕发倒是小事。依我看来竟难的很。如今一年的假也太多,一月的假也太少,竟给他半年的假,再派了宝兄弟帮着他。并不是为宝兄弟知道教着他画,那就更误了事;为的是有不知道的,或难安插的,宝兄弟好拿出去问问那会画的相公,就容易了。”
再分析宝钗论述中涉及的都是什么内容。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曾对绘画要素提出“六法”之说,按顺序排下来依次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随类赋彩、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拿来评判一下宝钗的话,就可以发现:主次多少、疏密高低等论,尽在“经营位置”标准,界画楼台、衣褶手足,尽在“应物象形”,借盖园图样而作画, “传移摹写”即可概括——只有一个“染脸撕发”或许勉强够得上“随类赋彩”,但也被她评价为“倒是小事”了。
放诸世界艺术范畴,中国的艺术是极有魅力而又独具特色的,特别是在绘画领域,欧洲画家苦苦追寻钻研写实技巧时,中国画早已突破写实藩篱,提出“气韵生动”的画才是极妙神品,绘画,乃是艺术家个性、学识、情感的展现与寄托——难怪当西方艺术走到写实极致,“返璞归真”之时(约在19世纪后期),惊讶地发现,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的绘画早已做到他们追寻的境界——也正因如此,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在西方惊世骇俗的画风,传到中国时激起的反响竟远不如写实人体画来得强烈——著名的构成主义大师康定斯基一生都对中国书法、中国山水画情有独钟,看重的正是画上洋溢的“气韵”。
宝玉听了,先喜的说:“这话极是。詹子亮的工细楼台就极好,程日兴的美人是绝技,如今就问他们去。”宝钗道:“我说你是无事忙,说了一声你就问去。等着商议定了再去。如今且拿什么画?”宝玉道:“家里有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冷笑道:“我说你不中用!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画也不好,纸也可惜。我教你一个法子。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匠人描的,那地步方向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了出来,也比着那纸大小,和凤丫头要一块重绢,叫相公矾了,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
看黛钗二人的论述对象罢:香菱学诗,乃是“学着玩”,带有浓郁的“游戏”性质,大可以逸兴横飞;惜春画园,却是贾母的命令,是必须要完成“任务”,也就不能不考虑“上司”的眼光——好比郎世宁不得不应付康雍乾而由传教士变为宫廷画师。
老太太的审美趣味如何呢?关于绘画方面的体现有:给惜春的要求:“单画了园子成个房样子了,叫连人都画上,就象‘行乐图’似的才好”;雪天看到宝琴折梅,“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还有不算书画,但比较接近的刺绣作品“慧纹”,特点是“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贾母也非常喜爱。
“气韵”,就类似于黛玉说的“立意”,最为中国画所重视,也是绘画精华之所在,而这在宝钗论画中竟没有一个字的涉及,不免令人遗憾,如果缺乏生动气韵,纵然画工技法再精湛,那画也只好沦为“凡品”。
或曰:画面的线条、造型、色彩配置好了,“气韵”自然出现。
答曰:此乃不懂画之论也,画画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而且,有个说写诗写文章“字码够了,意境自然出现”的么?
中国很多艺术门类讲究“诗情画意”,而《红楼梦》里,黛钗各有一次论“诗”与“画”,等于是她们“艺术观”的展现,两次论述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纯粹理论上的阐述,都是给别人支招出主意,听其论述的人也都依言行事——但仔细品味,里面也隐含了作者的评判,不过这得结合中国诗、画等艺术背景分析。
黛玉论诗在第48回:
从贾母给惜春提的要求来看,《大观园图》应该是一幅长卷,绘画技法是工笔重彩,内容是界画楼台中点缀风景人物,闭目一想,分明是仇英《桃源仙境图》、《玉洞仙源图》等作品的模样。虽然笔法精细、技术高超,却难与《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比肩,甚至及不上赵佶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领导的眼光既然如此,惜春即使是吴道子再世,也不可能肆意发挥。而宝钗即使是张再世,立足于这个基调,也不可能说出什么高见,其实,宝姑娘说话向来繁简得当,论画是那些“该多该少……”、“一点不留神……”、“一笔不细……”等,大段的列举倒像在说绕口令,在座的都是聪明人,这么里唆地絮叨,难道是在绘画鉴赏启蒙班教书?
总结一下二人的观点:
黛玉——作诗“第一立意要紧”,词句、格调规矩尽为末事。
宝钗——作画要讲究“远近”、“多少”、“疏密适度”,表现人物、界画楼台等要特别细致。
指出的解决方案:
黛玉——先读前人之诗,王摩诘——老杜——李青莲——陶渊明等等,反对一开始就看“浅近的”,体会深入,然后动手创作
不客气地讲,宝钗之论,当然算不上错,但是给画家的启发,也就是在学画初期阶段,进行素描速写、基础训练时拿来作为理论指导,离绘画的本质——“创作”,差得十万八千里呢。就好比达·芬奇不画鸡蛋,也成不了大画家,但是鸡蛋毕竟离《蒙娜丽莎》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说到这里,自己也在疑惑:宝姑娘并不是个俗人,难道连个画的好坏也看不出来?
说到摹本,仇英也临摹过《清明上河图》,单看仇作,确实疏密有致、气象润,但与原作对照,高下立现:仅从构图来看,张作“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之感非常强烈,仇作却显得密处不紧、疏处不松,张弛无度;如果再看画面气韵,更是一目了然,张作中洋溢着生命、生活之气,仇作却显得冷漠,画人物画风景就像在作色彩构成,缺乏生机。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从这些交待中可以看出:贾母喜欢的绘画,以写实风格、雅俗共赏的工笔重彩、花鸟人物为主流,既看不上匠气的作品,也不喜欢汪洋肆意的狂草泼墨。
特别是日常就挂在“屋里”的,是仇英之作,可见喜欢之极,而仇英正好是“文人”、“画匠”的一个结合体,他的画,比起“苏州片”之类的作品,自是高雅,但比起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文人画,其“俗”的一面就特别显眼。也正因如此,“明四家”中,仇英只好列在最后一个。
或许这正体现了其内容的空洞,一如八股文章,颠来倒去一大篇,内容只有那么一小点。这一点对照在黛玉论诗里,就是那几句话:“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技法是要有的,但就那么两下子。
因此,宝钗论画,论得并不高明,但也未必是她自己的见解,一如规劝黛玉湘云的“不认得字倒好”,不过是规矩的要求,她自己也不是她说的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