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指导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教育部关于批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批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批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5.12.20•【文号】教高函[2005]23号•【施行日期】2005.12.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批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05]23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引导高等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安排,今年9月份,我部布置了“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示范”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和“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研究工作。

在经过公布项目指南、接受高校申报、组织专家评审等程序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批准52个立项项目,其中,“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13个,“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示范教改项目”15个,“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24个(见附件),现予以公布。

为了保证立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取得实质性成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本次立项项目纳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统一管理,我部高等教育司负责项目的指导、检查和评估验收。

二、“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项目”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我部有关人员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

项目主持人负责立项项目的总体水平和研究进度,统筹安排和负责使用本项目研究经费。

项目学校应按不低于1∶1的比例落实配套经费,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专题项目应在2006年底前完成,并向我部提交项目研究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示范教改项目” 和“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实行项目主持人和项目学校负责制。

高等职业教育区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区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区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研究本文基于CNKI(2010-2016)收录文献的分析与研究,以辽宁省内高职院校为区域研究,研究辽宁省内高等职业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问题。

一方面,了解代表性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现状,另一方面,了解高等职业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应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给出高等职业教育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议。

标签:高等职业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概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是指全社会投入职业教育领域,用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的总和。

目前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区域优质资源的研究不是很全面,仅仅针对优质教育资源其中的某一类或某几类进行。

本文拟从优质教育资源的概念界定出发,综合性地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并给出建议。

本课题不仅在学术上能够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建议支撑,建构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还能促进各个高等职业院校间的密切合作,针对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更好的分配与共建,减轻各个高等职业院校的资金压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等能加强院校间的交流,实现宏观与微观意义上的良性运转,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二、高等职业教育区域优质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一)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发展差异较大。

从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分布来看,56%的高等职业院校集中在沈阳市区,其中,民办高职院校85%集中在沈阳市区,表现出严重的不均衡性。

而辽宁省二三线城市的高职院校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性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十分不利(二)办学定位模糊,专业趋同化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一直都是学校顶层设计的核心问题。

然而,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甚至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出现错位或越位现象,导致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下滑。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第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获奖项目的通知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第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获奖项目的通知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第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获奖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0.09.25•【字号】川教函[2010]565号•【施行日期】2010.09.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第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获奖项目的通知(川教函〔2010〕565号)各市、州教育局,各有关高校,有关教育学术团体:四川省第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奖已揭晓,此次评奖从2341项申报成果中共评出一等奖23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153项、优秀奖14项。

请你们及时通知获奖者和获奖单位,并予以表彰奖励。

附件:四川省第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获奖名单四川省教育厅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附件:四川省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获奖名单(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一等奖(23项)中学之精神(专著)四川省社科院査有梁四川省幼儿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报告(课题)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何绍勇彭俊英宋雪茫胡必军杨秀军“5.12”地震灾后四川教育重建振兴研究报告(论文)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吉文昌曾宁波赖长春贾贵洲苗寨乡校(专著)电子科技大学杨曦历史研究性学习论(专著)四川师范大学陈辉多元化学校教育评价(专著)四川教育学院李小融教育热点解读(专著)四川省教育学会纪大海基础教育价值论(专著)宜宾学院李尚卫教育产权问题研究(专著)四川师范大学王官诚论美育的心育功能(论文)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颉校本教研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专著)南充市嘉陵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张诚蒲大勇漫画地图(科普读物)四川省教科所德阳市教科所成都市玉林中学冯忠跃李永全范永杰熊国玲在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加快推进成都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课题)成都市教育局现代化课题组四川省六年级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调查报告(论文)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龙泉驿区教研室张晓霞何立新郑大明为自己的命运做主--中学生学习方法与自我心理引导(专著)成都七中四川省社科院何明张祥荣成都市2009年小学学业测评报告(论文)成都市教科院杨霖罗良建张碧荣樊波完善立法,建立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论文)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贺继明小学生写字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绵阳市高新区火炬二小李海燕范刚陈友军常方强张晓丹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策略的实践与研究(课题)遂宁高级实验学校罗爽熊声华敬小凤罗秀英李琳农村小学生校外自主活动的研究(课题)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中心小学符德昌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与测评系统开发(专著)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陈斌王永莲杨桦杨小燕高校旅游道德教育研究(专著)四川省人才研究会创新人才分会西南大学乐山师范学院邓达陈娟王志明中国大学生组织的社会学解读--以H大学为案例(专著)四川师范大学陈莉二等奖(52项)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策略研究(论文)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成都市青羊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李泽亚徐江涌张勇任莉叶剑成都市农村标准化学校运行情况调研报告(课题)成都市教科院成都市教育局胡燕陈军马海军顾颉曹璇以差异管理促教师发展(论文)双流华阳中学祝长水高中语文训练策略研究(课题)四川省安岳中学许定权陈家武杨建颜愈赵国旺四川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及对策探讨(论文)西华师大教育学院冯文全夏茂林大教育观视野下大学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论文)内江师范学院马元方傅佑全新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课题)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成都市温江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胡德福吕世年周嘉良孟蜀华胡勇“5·12”灾后四川灾区教育队伍现状综合调研报告(论文)四川省教科所成都锦江区教师进修校成都市教科院王真东刘方陈静亦贺慧陈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专著)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聂彩林漆明龙易彬聂书云王建宏特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区域性推进特色教育研究(专著)阆中市文化教育局阆中市教研室汤勇刘军张治平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专著)泸县教师进修学校张天虎陈邦胡运清钟德芳黄祖全对川西民间童谣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思考(论文)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校朱昌渝魏燕迎接教育的春天(专著)成都市西北中学王明建1986-2006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转移支付政策研究(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张素蓉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专著)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陈俊均衡发展视野下的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改造研究(专著)西昌学院贺新宇试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改革(论文)乐山市市中区教师进修校魏世彬“三抓三促”,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论文)成都温江区教研培训中心孟蜀华卓平王毓舜学校障碍的界定及社会建构说(论文)内江师范学院杜高明黄娟教育科研,成长路上的助推器(论文)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小学曾华春赵兴亮教育经济的理论释义与价值实现(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王金星陈志丹理想与现实:就“提高高校学费”问题的思考(论文)四川师范大学蒋丹万罡凉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研究(专著)西昌学院马史火阿牛木支让课堂教学更有效(专著)成都锦江区教师进修校龚从荣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与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遂宁市船山区特殊教育学校谢志英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广安市教科所武胜县飞龙小学武胜县高妙小学邱秋肖延安魏伟唐声锋灾后师生心理重建“德阳模式”研究(课题)德阳市教科所罗涛刘川唐瑛曾生辉黄勇数学教育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指导(专著)四川省教科所武侯区教师教学教育中心成都高新实验中学四川师大李兴贵幸世强文飞翔张平福周思波少儿国学素质修炼(科普读物)西昌市第二小学西昌学院庄坤慧贺新宇张昌祥赵红陈慧翻译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曹曦颖反思我们的教育与教学(论文)自贡市教科所王坚分类指导家校结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课题)雅安市雨城区第六小学姜海燕吴文强李鸿王丽芬穆炳玉审美人格教育:文化视野中的美育本质(论文)内江师范学院陈理宣民办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论文)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魏青从四川历史学科中考试试卷的变化看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果(论文)四川省教科所陈静亦学校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专著)内江师范学院吴忠才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视界(专著)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李绍民何卿全 XXX 李睿杨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作八大关系新论(论文)乐山市欣欣艺术职业学校潘飞“二.三.六”课外阅读训练体系的研究(课题)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向代英雷兵缪体燕何俊辉罗朝文与村小教师略谈教师备课的有效性(论文)金堂县教育局教研室金堂县赵镇第四小学陈积泽黄琼四川地区文化与美术教育的本土与创新(专著)四川省教科所冯恩旭成长非智力因素概论(专著)成都医学院胡莹充分利用环境创设展开主题活动(论文)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焦芙琴新课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渠县教学研究室渠县安北中心学校李全郑伯希丁建立胡建国王博弟子规·少年读本(专著)泸州市大北街小学唐艳罗虹补缺假设与高中“任务型”英语写作教学(论文)蓬溪县任隆中学李建军关爱生命--盆周山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课题)珙县巡场镇中心校李卫星倪明春韩友芳肖月强易培录中小学现代管理典型案例解析(专著)成都市教科院成都锦江区教师进修校金堂县教育局教研室刘旭贺慧陈宇燕罗军论学分制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功能发挥(论文)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凌红开发本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论文)攀枝花市仁和区教育局教研室攀枝花市教科所起学敏李天志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逻辑方法教育(论文)洪雅县教研室杨建军球面上的几何内容及教学研究(论文)遂宁市一中唐振均三等奖(153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论文)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周鉴新形势下四川民办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厅法规处顾美玲吴岳蓬封小超万光治张海东杏坛细语--教育管理的观察与思考(专著)广安市教育局刘中平德阳市灾后教学重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德阳教科所罗毅黄文跃何萍杨万福欧治平论大学网络道德建设(论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徐砺关于网络德育教学的思考(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黄寰罗子欣徐治国张帆伍艺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课件设计研究(课题)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陈泓宇思想品德课程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塔(论文)名山县教育局教研室潘本武开发乡土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课题)芦山县幼儿园雅安教科所彭丽竹艳芳张莉王萍赵国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研究(课题)遂宁市教科所陈彪中学数学阅读教学与课堂结构优化研究(论文)绵阳中学魏东郝琴谢德然吴川罗伯宁高中物理“模型”教学法实践研究(论文)蓬溪中学校蒲成强陈应双县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及组织实施(课题)射洪县太和四小陈仕平胥学勤谢鹏杜红梅赵媛春智慧之光--王希建教育文集(专著)蓬溪中学校王希建学院编外人员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刍议(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林刚在积极思辨中前进在否定自省中提升-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思索(论文)遂宁一中夏安芳中国基础教育三十年分权改革进程反思与前瞻(论文)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庞超刘自力浅析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冲突(论文)遂宁应用技术职业学校吴锡春和谐社会视域内道德对市场经济价值意蕴的再思考(论文)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倪波市级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模式初探(论文)乐山广播电视大学杨凤林万新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益的研究(课题)内江市东兴区双才镇中心学校杨武何代文丁蜀凯李应斌罗辉对中小学开展危机教育的思考(论文)攀枝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国琴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测试与计算教学研究(专著)成都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张晓霞马岷兴大学生健全和谐的性人格塑造(专著)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贺文佳陶大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百问百答(科普书)成都大学卢勤陈蒂丝李旭论地方高校学生校内勤工助学管理(论文)四川民族学院向帮勇坚持“以片带校”教研模式推进农村学校教研工作(论文)荥经县教研室荥经县花滩小学唐兴镇李元华小学生习作素材资源开发研究(课题)安岳县岳阳镇小学康素君谢敏田晓兰尧秀兰杨丽华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功能、理念和特点(论文)德阳市教育局蒋光明面对新课改农村学校要扬长补短(论文)洪雅县教研室毛卫洪“汉棺探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四川省合江县中学校何鹏周强胡昆宋国安蒋建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扬起学生学习的风帆-开发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成都市双流中学实验学校高志文张润林文传福周宗友吕惠兰《聋生五爱德育》实验研究(课题)资阳市安岳县特殊教育学校陈永军陆安明刘玲熊辉新编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指南--少先队文化有形化建设基本规范(专著)成都市新都区大丰小学俞永一高中复读现象的研究(论文)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出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综合实物》课程的建设--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张雪周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化运作研究(课题)泸县教师进修校胡运清彭刚易洁金正芳李筠浅谈初中与高中的衔接(论文)内江市威远中学李阳富我国中学生责任心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绵阳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谭小宏黄希庭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初探(论文)成都大学杜洁牟磊高中物理基础课堂上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课题)遂宁市安居育才中学许安富姚国栋夏全林马勇文源懿行苑(专著)旺苍县教育局教研究熊顺华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实验的改进及验证结果(论文)遂宁一中袁鸿志高三理科特优生考试心理辅导的实践策略研究(课题)四川省简阳中学XXX 曾亚灵让生物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论文)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周密书院情怀(专著)旺苍县东河小学黄先友杨书虎把课程改革落实到“神经末梢”(论文)绵竹市教师培训中心罗大文地方旅游资源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小学广元市教科所杨万斌马德安王忠生张正杰张兴东整合资源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论文)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张斌重点高中家校合作构建和谐成长环境的研究(课题)泸州高级中学校王晓荣王建波曾雪杨怡兰周英贫困山区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课题)叙永县叙永镇西外街小学郑旭东罗雪芹刘江萍马本群林妮教育故事探秘(专著)广元市元坝区教育局教研室张绍斌新课标数学教材“课题学习”教学设计(专著)乐山市教科所四川省教科所乐山实验中学乐山五中陈出李兴贵程文华胡同祥祝智军中学生自主管理研究(课题)遂宁安居育才中学许安富“以境引物、见物识理、以理见物”的教学模式初探(论文)遂宁大英县实验学校叶宏高中英语Inteqrating Skills 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论文)射洪中学校何海英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育人功能(论文)广元市081中学姚晓菊民族地区寄宿制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课题)甘孜州九龙县沙坪职业中学宋廷方赵代平龙正明黄长刚陆祖荣农村初中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策略研究(课题)旺苍县双河初级中学校何禄让边成勇柏永学梁国栋杨茂林数学学案及其设计(论文)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内江师范学院数信学院王富英王新民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模型的建模研究(论文)成都七中何明师生角色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论文)成都市树德中学蔡春燕物理与现代生活(科普读物)双流县中和中学彭州中学莫芮刘应荣关于豪放派其人其作与城市初中男生阳刚个性形成的思考(论文)成都西川中学陈珍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峨眉山市新平中心校徐国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成都市双流县煎茶初级中学廖安惠加强学校安全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课题)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镇中心学校吴学军许建波黄正莲曹力恒周忠明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探索(论文)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李春明肖智古文伟DJP教学实验促进了我校的全面发展(论文)成都市双槐初级中学叶定安王君校长管理手记(专著)泸州市教育局泸县教育局泸县教师进修校程其德夏锡平舒宇陈邦胡运清培养兴趣交给钥匙,提升信心增添动力--高中历史兴趣教学心得(论文)成都石室联合中学蜀华分校刘静教师专业发展新构想--成都市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个案研究(论文)成都市教科院成都大学谭文丽罗燕冰论高师院校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四川文理学院黄培森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及实现途径(论文)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赖芳关于板房环境下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论文)绵竹市教师培训中心胡克明罗大文震区板房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论文)什邡市隐峰学校什邡市教科所黄纯国尹华荣点燃阅读激情,领略经典魅力(论文)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苟志弘音乐教育实习的有效性策略探索(论文)达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贺继业用新理念指导小学各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题)射洪县太和四小陈仕平许光明蒲俊范国军宋大良守望童心--北街小学及情趣教育初记(专著)大邑县北街小学包蕾孙祥辉王莹菊提高高中学生美术语言运用能力的研究(课题)简阳市石桥中学资阳市教科所易勇李超群基于潜在个性的教学(专著)西昌市教科中心西昌市川兴中学蒙佐德曾光福课堂教学策略的非语文意义批判(论文)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吴张泽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论文)双流县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刘勇论公平视域下的教育垄断及其规制(论文)西华师范大学姚永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论文)四川师范大学杜伟任立刚口语交际与学生发展(论文集)古蔺县教师进修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论文)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王涛课堂观察:提升课堂信息交流的质量和效益(论文)成都市青羊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成飞小学张勇高茜茴谭世敏张其全严姝娥阅读教学“教什么”--对课堂教学展示课的思考(论文)威远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周小莉在职业学校的数学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的兴趣,培养数学素质(论文)四川教育学院谭琼四川省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嘲笑的关系研究(课题)内江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周天梅陈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以四川省马尔康县为例(论文)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洪江陈松黄幸建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文综卷(地理)逐题解(论文)自贡市教科所四川省教科所陈争一张白峡高职高专翻译教学研究(论文)四川民族学院黄信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初探(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邱永成校长如何用制度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宜宾市第一中学校伍小兵黄滨田贵荣推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一、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论文)乐山市欣欣艺术职业学校杨黄英寻求成长突破--乐山市骨干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乐山广播电视大学刘远胜许泽能万新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基于行动的建构(论文)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杜旭林温济川和谐教育呼唤学校评价(论文)泸州老窖天府中学刘晓锋内化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研究(论文)内江市隆昌县第六中学赵顺钜周国炳孔凡清洪绍芬肖永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倾听(论文)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周英整体规划螺旋推进实现师资均衡配置(论文)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青羊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徐江涌张勇黎波钟亮曹桥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探究(论文)峨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尧逢品浅探寄宿制学校低年级儿童人际能力的培养(论文)冕宁县民族希望小学彭进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专著)通江县实验中学张永红罗安刚向仲国陈琼张建平高等师范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论文)乐山师范学院徐建奇对师范生免费教育实践创新的建议(论文)资中县教育局李兵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论文)内江市隆昌县圃香巷幼儿园叶晓燕曾辛黄莉李德英涂兰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特长(论文)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西街小学曾勤游大庆宋卫东王忠明江河新课改,把权利还给学生(论文)绵阳南山中学张仲文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手册(科普读物)西南财大四川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孔勤黄燕黄丽珊蒋育红冉超凤时代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嵌如(论文)内江市第九中学校吴冰论城市农转非新移民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论文)四川教育学院邱兴小班幼儿节奏感训练方法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四川省简阳市第一幼儿园张婷婷幼儿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乐至县幼儿园熊建华张莲李平伟彭汝桃刘清华围绕现代教师素养,构建校本培育体系(论文)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易国栋中学师培活动要慎对7种矛盾(论文)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周永孝让每个幼儿都动起来的策略(论文)遂宁赤城幼儿园蒋素琼试论幼儿的语言教学(论文)遂宁大英蓬莱幼儿园陈敏基于投资视角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杨凌云二战后日本工业化与职业教育及其启示(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熊高仲聂彩林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简论(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漆明龙初等教育专业改革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许弟余许国梁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吴启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市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研究(课题)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二小任永红王金龙曹翃张晓波张海琴涪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性研修调查报告(论文)绵阳市涪城区政府涪城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涪城区教师进修校顾建催仕林徐丽娟魏先和刘义军幼儿园“教育活动”概念溯源(论文)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彭俊英建立多远合作机制培养高职软件人才的探索--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黄永久构建多元的校本教研组织创建共生的校本教研文化(论文)成都市新津一小王高莲许艳小学生孝心培养研究(课题)威远县严陵镇河北街小学校威远县教研室威远县严陵镇中心校威远县严陵镇柏花小学。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8 6 4 2 0 8 6 4 2 D 0 0 0 0 0 0 0 0 O 0 0 0 0 0 0 0 0 0
我 国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大 规 模 的 启 动 发 展 是 从 18 9 5年 中 共 中 央 《 于 教 育 体 制 的 改 革 决 定 》 布 关 颁
展 的 决 定 》 下 发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又 有 了 巨 大 发 展 。 2 0 年 发 布 的 《国 务 院 关 于 大 力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的 o5 决定 》 调 :十一 五” 间 , 等 职业 教育 招 生规模 强 “ 期 高 占 高 等 教 育 招 生 规 模 的 一 半 以 上 . 为 社 会 输 送 10 1 0多 万 名 高 等 职 业 院 校 毕 业 生 这 充 分 表 明 高
通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招 生 人 数 和 在 校 生 人 数 分 别 达 到
2 3万 人 和 7 5万 人 . 均 超 过 普 通 本 科 院 校 数 、 9 9 招
生数 和在 校生数 2 0 0 7年 . 等 职 业 教 育 招 生 2 3 高 8
■普 通高 等学 校在 校 生数 ● 高 职院 校在 校 生数
后 开 始 的 。《 定 》 出 : 积 极 发 展 高 等 职 业 技 术 决 提 要
院校 , 步 建 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起 一 个 从 初 级 到 高 级 、 业 配 套 、 逐 行 结 构 合 理 又 能 与 普 通 教 育 相 互 沟 通 的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国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招 生 人 数 2 8 1万 人 . 职 学 生 招 6. 高 生 占 全 国 普 通 高 校 本 专 科 招 生 人 数 的 比 例 由 1 9 98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表 1 广 彖 崔 高 职 崔 级精 品课 程 分 布 表
\\ 地 区 珠三 角地 区 高职省 级 广东 落 后地 区高 职省 级
年 \ 劳
2 7 O0 20 0 8 2 0 O 9 1 6 2 9 2 8
精 课 数 t 品 程 () 7
1 6 1 7 l 3 3 4 4 O 2 1
21. 01 6
本 刊 特稿 广Biblioteka 高等职业教育不均衡发展 问题研究
肖军 民 李 懋 万伟 平
( 山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广 东 中山 5 8 0 ) 中 2 4 4
摘 要 : 东 是我 国经 济最 为发达 的省 份 之一 , 时又 是一 个经 济 教育 区域 发展 不 平衡 非 常明 显的 省份 。经济 发达 广 同 的珠 三 角 地 区只 占全 省 国土 面 积 的 1 4% , 聚 集着 全 省 8 % 的高 职 学 院 广 东 落后 地 区 占有全 省 8 % 的国 土面 却 4 而 6
精 课 数 f 品 程 () - J
河 源
0 2 2
广 州 深 圳 佛 山 珠 三 角其他 城 市
韶关
O O 1
从 表 1 析 可 以看 出 。 东 高 职 省 级 精 品课 程 分 布 是 极 其 分 广 不 均 衡 的 。 近 三 年 广 东 高 职省 级 精 品课 程 共 有 18门 。 三 角 3 珠 地 区 的 高 职 学 院 就 占有 13门 . 东 落 后 地 区 的 高 职 学 院 仅 占 3 广 有 5门 . 不 到 全 省 高 职 精 品 课 程 的 4 还 %。 ( ) 三 高职 学 院 办 学 条 件 区域 分 布 现 状 办学 条 件 直 接 影 响 高 职 学 院 的 生存 和 发 展 . 三 角 地 区 的 珠 高职 学 院办 学 条 件 明显 优 于 落 后 地 区 。笔 者 选 取 了珠 三 角 地 区 的 2所 高 职 学 院 和 落 后 地 区 的 2所 高 职 学 院 进 行 比较 . 体 情 具 况参见表 2 ( 明: 表中的数据截止到 20 。 说 下 09年 底 。 列 数 据 所 仅供参考 )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县域办学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校地资源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取得更好的发展,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探索路径。

校地融合不仅可以丰富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校园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县域办学的发展。

通过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围绕校地融合协同共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分析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探讨合作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实践案例展示校地合作的成果和优势,最终对这种模式的成效进行评估和总结,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校地融合的意义校地融合是指高职院校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

校地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校地融合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各方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

校地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地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基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师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校地融合还可以促进地方社会文化和高职院校教育文化的相互交融。

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地方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也可以为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4.01•【字号】陕教〔2022〕16号•【施行日期】2022.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教育综合规定正文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设区市、韩城市人民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2年4月1日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推动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陕西教育现代化2035》,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教育部的精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统筹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教育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1. 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超过97%,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91.33%。

提前一年整省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验收。

30万以上人口的县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0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3%。

8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居全国第四。

8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其中4所入选“高水平学校”,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

探讨如何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探讨如何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探讨如何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有技能与素质相匹配的人才支撑。

本文将探讨如何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要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就业市场培养适应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实际产业需求。

地方政府与企业可以开展对接会议,了解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求,并将这些需求反馈给职业院校,以便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二、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职业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可以多元化,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企业实践等。

同时,职业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培训经费和培训资源,鼓励职业教育教师参加进修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参与方。

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任务,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企业还可以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与市场需求相符的职业教育培训。

五、加强政策支持与体制机制改革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改革。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道路,同时提供就业保障和创业支持。

此外,还需要改革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劳动就业的衔接,构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强分类指导,全面系统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加强分类指导,全面系统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开放 的现 代职 业 教育 体系 , 养适 应 经济 社会 发 展 培
的 中高 级 技术 、 能 人才 和 高 素 质 劳动 者 , 一项 技 是
机, 很难 找到 突破“ 中等和 高等 职 业学校 定 位 , 各 在 自层 面上办 出特色 、 高质 量 , 提 促进 学 生全 面发 展 ”
展 的 指导 意 见》 教 职 成 [0 ) ( 2 1 9号) , 协 调 发 展 1 中 “ 奠 定建 设 现代 职 业教 育体 系 的基础 ” 有关论 述 的理

职 院校读 书 ( 高职 学生 到底 有 多少 有愿望 继 续 升入 本 科 院校读 书) ,社 会 各层 次人 员培 训 的 需求量 等
等 。 目前 , 五年 制 中职 学生可 以直接 升入 高职 院 除 校 外 ,职 高 学生升 入 高职 院校 的 比例 仅 限为 5 高 %( 职 学生升 入本 科 院校 的 比例 仅 限为 5 ) % 。就我 们所 了解 的情况 , 由于 受就 业难 的影 响 , 多 中职 学 生 , 很
育, 以及应 用型 本科 的衔接 , 学选择 我 国职业教 育发展 模 式。 科
关键 词 : 高职衔 接 ; 层设计 ; 类指导 ; 中 顶 分 现代职教 体 系 中图分 类 号 : 7 92 G 1.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6 2 2 9 一 2 1 )2 0 3 — 5 1 7 — 0 4 ( 02 0 — 1 0 0
定 的设计 和研 发能 力 。三 是 , 目前情 况下 , 能 就 可
收 稿 日期 :0 20 — 3 2 1— 2 2 基金项 目:0 1 四川省教育体 制改革试点项 目( 21年 编号: 1 12 0 ) 5 10 0 9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胡碧玉 (9 3) 女, 16 一 , 四川新津人 ,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 经济学博士。研究方 向: 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

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

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

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一些地区则资源丰富。

这一现象引起了诸多关注,本文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原因进行探究。

一、经济发展差异是造成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大量的企业集聚,投资力度较大,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进而吸引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

而在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薄弱,企业相对较少,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较为匮乏。

二、区域政策差异也是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我国实行的区域政策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致力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然而,由于政策实施效果不同,资源配置仍然不均衡。

在一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过于集中,而在一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三、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布局不均衡是导致资源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布局不均衡也是导致资源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相对较多,而在一些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条件等也存在差异,导致教育质量和能力的差异。

四、社会认知和政策导向导致资源不均衡。

我国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不足,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普通本科教育更具价值,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

政府的政策导向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普通本科教育更受政策支持和重视,而高等职业教育则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

汇报人:2023-12-06CATALOGUE目录•高等职业教育概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选取•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案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概述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以满足特定职业的需求。

定义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与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培养人才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提供大量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030201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发展历史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总结词强化综合素质详细描述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总结词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详细描述“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这类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授理论知识,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总结词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详细描述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研究【摘要】本文在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发现,高职院校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了区域创新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未来,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中持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研究、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创新发展、案例分析、重要作用、未来发展、合作方式。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和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定位和角色日益受到关注,如何更好地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相关方合作,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发挥作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为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意义在于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履行其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责,发挥其在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实践探讨等内容,可以为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意义还在于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构建起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有利于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

江苏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化发展研究

江苏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化发展研究

机 电高等职 业技 术学校讲师 , 主要研 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 类号 : 7 5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4 7 7 2 1 )3 02 0 17 —7 4 (0 2 1 —0 5 — 5
江苏 省 面积 1. O2 平方 公 里 , 6万 占全 国土 地 总 地区年末总人 口 1 2 . 万人 ,拥有高职院校 1 68 7 6 3
区域 职 教
中和苏北分 别遴选 了一所 高职 院校 进行 了 比较
( 表 1表 2 。 见 、 )
22 第 3 P 通 0 年 1期J 1 .
分析表 中的数据 , 可以明显看出四点 : 一是苏 南、 苏 南 职 中地区的高职院校 的生师 比小于苏北地区 ; 京 业 学
工 技 院 表 1 学院基本数据
基金项 目: 江苏省教 育厅 高校哲 学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苏省高等职业教 育的区域均衡化 与和谐社会建设 的 系 江
统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00J 8 0 0 ) ( 2 1SD 40 3
作者简介 : 谢勇 , 江苏畜牧兽 医职业技术学 院讲师 , 男, 主要研 究方向为法学、 高等职业教 育 ; 王彦 , , 女 江苏泰 州
面积 1 5 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 . %, 0 其高 所 , 中扬州 5 、 其 所 泰州 3 、 所 南通 5 , 所 占全省高 职教育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 由于苏南 ( 含苏 职 院校 总数 的 1%; 6 苏北 地 区年末 总人 口 33 1 6 7 . 7
州、 无锡 、 常州 、 江 、 镇 南京 等 5个地级 市 )苏 中 万人 , 、 拥有高职 院校 l 所 , 3 其中徐州 4所 、 淮安 3 ( 含扬州 、 泰州 、 南通 等 3个地级市 )苏北 ( 、 含徐 所 、 宿迁 1 、 所 盐城 3 、 所 连云港 2 , 所 占全省高职 州、 淮安 、 宿迁 、 盐城 、 连云港等 5 地级市 ) 个 三大 院校总数的 1%。按照地级市高职 院校平均数量 6 区域之间经济 、 社会 、 文化发展水平存在着 明显差 来看 ,经济发达的苏南地 区每个地级市平均拥有 异 ,高职教育发展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尚未形成 5 所 , . 5 经济较发达的苏中地区每个地级市平均拥 协调发展态势 , 严重制约着“ 和谐江苏” 的创建 , 而 有 4 所 , - 3 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每个地级市平均 从区域均衡角度思考对策, 不失为一种有益选择。 江苏 高职教 育 区域 发 展 的现 状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职业教育是指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以独立学院或技术学校为主体,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如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对于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助力产业升级和促进创新创业方面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进一步探讨如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繁荣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为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更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人才,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理论分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实践经验和借鉴,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创新。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力求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提供新思路和实用建议,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有机结合,推动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适合区域经济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得日益重要。

论职业教育如何均衡发展

论职业教育如何均衡发展

论职业教育如何均衡发展“均衡”一词属于一个经济学领域的词语,它最初指的是市场上各种商品之间的供给、需求以及商品价格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当市场上的商品在其价格上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量相等的时候,就可以被称之为均衡状态。

当然这种均衡状态是很难实现的,属于一种理想状态。

教育学中的均衡同样来源于这样一种理想状态的想法,它是从经济学中的均衡中移植过来的,指的是一定时期提供给个人的教育机会和提供给社会的教育产品,与个人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达到相对均衡,或者说是教育的培养规格、模式和培养效果能同时满足社会人力资源的发展需求及个人发展需求,并在这两点上达到平衡的理想状态。

二、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容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环节中的一种,其均衡发展状况指的是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模式和培养效果能同时满足社会人力资源的发展需求及个人发展需求,并在这两点上达到平衡的理想状态。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量相等。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与社会需求量相等时,才能算的上均衡。

在社会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由于每个时期的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的不同,社会对职业技能的人才需求是不同的,在农业时期,由于人们普遍以农耕为主,社会对于综合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是太高,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仅仅局限于某个专业方面,比如农业、种植业。

而当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高了,由原来的种植业向工业技能方向发展,而职业技术也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其专业更加丰富,且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增加,职业教育逐步规模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产业结构进一步变化,三大产业比重重新得到调整,调整后的产业中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此基础上,中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逐渐向着综合性、技能性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规格、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协调,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困境分析与突围研究——以广安市为例

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困境分析与突围研究——以广安市为例

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困境分析与突围研究——以广安市为例首先,广安市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在广安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区及部分发达乡镇,而偏远农村地区和山区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职业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

其次,广安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单一、目前,广安市的职业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制造、建筑和服务业方向,缺乏现代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职业教育专业。

这导致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度增加。

另外,广安市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是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但广安市缺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这导致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为了解决广安市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困境,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山区的职业教育资源投入。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改善农村地区和山区的职业教育资源条件,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广大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职业教育。

其次,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通过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合理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增加新兴行业的职业教育专业,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另外,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加大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教育。

此外,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的合作。

通过与当地产业企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广安市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存在一定的困境,但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山区的职业教育资源投入、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的合作等措施,可以实现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我国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我国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我国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总体上是以数量为主的外延式粗放型发展,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高职院校资源整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发展规模”与“资源供给”的协调程度是区域高职教育发展协调性的参考标准。

根据不同协调程度,可对各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分类,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今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将由重规模转向重质量、重结构、重效益,从外延式粗放型转向内涵式集约型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比较;资源供给;发展规模一、发展规模的区域比较从时间顺序和区域分布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由东到西的梯度推进发展态势。

如果说10年前主要是由东部发达地区开始兴起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热潮,那么目前这股热潮已经朝着中、西部地区推进。

2005年,全国招收的高职(专科)学生占本、专科学生的平均比例为53.1%。

从区域分布看,全国31个省区中高出这一平均比例的省区共14个,其中中部地区占8个,东、西部地区各占3个。

在这一比例超过60%的5个省区中,中部占3席。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西部地区也出现了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势头,如广西、内蒙古、四川、贵州、青海和陕西等省区,其高职(专科)招生人数均超过了本、专科招生总人数的一半。

广西壮族自治区甚至超过了60%,仅次于山东省,在全国31个省区中排名第二,见表1。

从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看,2005年全国招收的 268.1万高职(专科)学生中,东部地区占38.2%,中部地区占40.5%,西部地区占21.3%。

在713万高职 (专科)在校学生中,东部地区占38.1%,中部地区占 41.7%,西部地区占20.2%。

中部地区高职(专科)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所占比例均已超过总数的4成,并要高出东部2个百分点以上。

从高职(专科)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占本、专科的比例情况看,中部地区也均高出东、西部地区。

可见,我国的中部地区正迎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旺盛期,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详见表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题编号:BJA070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①本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在区域之间呈现布局和资源均衡的特征,不少地区在区域内部表现出高等职业教育供需的相对均衡,但是总体上供需水平不高。

本文把仅仅停留在供给层面(布局、资源等),且供需水平不高的均衡定义为“低水平均衡”;并认为如果安于现状,不打破这种低水平均衡状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则将陷入“低水平均衡发展陷阱”。

②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9》。

③数据来源:《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分类指导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张晨马树超摘要:经过十年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但总体上仍处于一种低水平均衡的状态。

建议加强分类指导,支持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供需水平都比较高的地区率先改革、先行先试,因势利导地实现高职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1999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215所,在布局和资源等方面表现出区域之间相对均衡的发展特征,在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缩小区域间人力资源存量差异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仅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精神,而且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高技能人才储备基础。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

而从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的角度看,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均衡和资源均衡尚停留在供给层面;同时,由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受经济社会需求影响,不少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水平仍然不高。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总体上还是一种“低水平均衡”。

应该看到,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是,如果安于现状,将陷入“低水平均衡发展陷阱”①。

可喜的是,经过十年改革发展,出现了一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水平和需求水平较高的省份,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因此,需要加强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地支持部分地区率先改革、先行先试,带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走出低水平均衡发展陷阱,在更高水平上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成绩:国家政策导向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1998年颁布实施的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设立高等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其中设立实施专科教育的高等学校,经国务院授权,也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伴随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审批权下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持续快速发展,并呈现出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特征。

1.布局均衡:在高等教育大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布局呈现东、中、西部区域均衡发展态势,地级市的覆盖率明显上升。

近十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数量成倍增长,其中高职院校数量的增长尤其明显。

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071所,其中本科院校597所,高职院校(含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下同)474所②;200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305所,其中本科院校1090所,高职院校1215所③。

与十年前相比,本科院校数量增加了82.5%,而高职院校数量则增加了156.3%。

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有效改善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分布不均的现象。

从近十年每百万人口拥有的普通高校数量变化看,高职院校增长明显,并呈现东、中、西部布局趋向均衡的良好态势,中部与东部发展基本接近,西部与东部发展保持同步;本科院校的数量增长相对较小,而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表1部分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对地级市的覆盖情况(1999/2010年)样本地区地级市数量1999年2010年院校数量增长倍数院校数量地级市覆盖率院校数量地级市覆盖率高职本科高职本科高职本科高职本科高职本科东部浙江11152055%73%4633100%100% 2.070.65江苏13274377%85%7945100%85% 1.930.05中部山西11111355%55%471891%73% 3.270.38河南18332378%50%623594%72%0.880.52西部云南16111350%25%361981%50% 2.270.46新疆1451121%21%211150%29% 3.200.00小计8310212357%49%29116186%66% 1.850.31图1东、中、西部每千万人口拥有普通本科、高职院校数量的变化情况(1999-2008年)①①数据来源:(1)院校数量来自教育部网站历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2000年院校统计截止到1999年5月10日,可以反映1999年的情况, ;(2)人口数量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3)数据计算过程不保留小数,列出结果时保留小数,可能会导致实际数据计算结果与列示数据计算结果之间的微小差异。

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区域差异。

通过对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历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分析,可以印证上述结论:1999年,东、中、西部每千万人口拥有高职院校3.5所、3.6所和2.7所;拥有普通本科院校6.2所、4.1所和4.1所。

到2008年,东、中、西部每千万人口拥有高职院校数量增长了1.71倍、1.56倍和1.94倍,达到9.4所、9.2所和8.0所;拥有普通本科院校数量增长了0.11倍、0.23倍和0.21倍,达到6.9所、5.1所和4.9所。

布局均衡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特征,为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奠定了基础(见图1)。

高职院校的布局均衡,与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导向有着直接联系。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经国务院授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力以及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计划改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其招生考试事宜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确定”,极大激发了地方政府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热情。

其成果是高职院校对地级市的覆盖率明显高于本科院校,这从另一角度反映出高职院校布局的区域均衡特征。

我们分别从东、中、西部任选两个省份,通过分析1999年和2010年各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变化和布局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十年前,在6个省份中只有两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对当地地级市的覆盖率超过本科院校;现在,6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在数量上和对地级市的覆盖率上都已经全面超过了本科院校。

高职院校的布局均衡和服务地方面向基层办学,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见表1)。

2.资源均衡:各地高等职业院校在布局均衡的同时,区域之间的资源差异也在缩小。

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区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师比等指标均呈现较好的均衡状态,区域间资源相对均衡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

以2009年生均校舍面积为例,东、中、西部高职院校分别为生均27.5、27.9和25.5平方米,区域间比值为1.08∶1.09∶1.0。

与高职教育相比较,中职学校生均校舍面积区域差距较大,3个地区的比值为1.25∶1.01∶1.0;而普通高中的生均校舍面积区域差距更大,区域间比值为1.32∶1.0∶1.0。

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区域间差异也相对较小。

2009年,东、中、西部分别为6453元、5049元和4900元,区域比值为1.32∶1.03∶1.0;与高职相比,中职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东、中、西部区域比值为1.77∶0.93∶1.0;基础教育的区域间差异更大,普通高中的3个区域比值为1.94∶0.96∶1.0;初中为2.26∶1.06∶1.0。

从东、中、西部地区学校的生师比看,也是高职院校区域间较为均衡。

2009年,东部地区高职的生师比为16.99、中部为17.54、西部为17.85,也就是从平均每名教师承担的学生数看,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比东部地区多不到1人。

相比而言,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域间生师比差异较大:中职学校东、中、西部地区生师比为23.18、27.75和28.91,平均每名西部地区的中职教师要比东部地区中职教师多带近6名学生;柱状图:东、中、西部本科院校数量/千万人;曲线图:东、中、西部高职院校数量/千万人。

表2分区域普通本科和高职招生数变化(1999/2008年,单位:万人)区域本科招生数高职招生数1999年2008年增长倍数1999年2008年增长倍数东部38.73109.34 1.8216.93118.16 5.98中部31.6793.22 1.9417.42108.92 5.25西部18.9660.39 2.199.4362.90 5.67图2各地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适龄人口之间的变化(1999/2008年,单位:万人)①数据来源:招生数取自历年《中国教育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下同。

②数据来源:适龄人口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部分省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测算而得。

③数据来源: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④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0/2008》。

3个地区普通高中生师比为14.71、17.49和17.42,平均每1名中西部地区的高中教师要比东部地区高中教师多带近3名学生;初中生师比分别为14.66、15.27、16.76,平均每名西部地区的初中教师要比东部地区初中教师多带2名学生。

从双师型教师所占教师比例看,2009年中部与东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都在32%左右,西部地区约29%,差3个百分点;而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的区域间差异达到5个百分点。

3.入学机会均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中西部地区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

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为154.9万人,2009年达到639.5万人,招生规模扩大了约3倍,适龄人口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比例也扩大了3倍。

数据显示①,从招生规模上看,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职院校在提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的贡献更加突出。

1999年,本科招生数超过高职教育约1倍;2009年,高职教育招生略高于普通本科。

十年间,东、中、西部普通本科招生数提高了1-2倍,而高职教育招生数则提高了5-6倍(见表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促进了教育公平。

1999年,东部地区百名适龄青年中有机会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的不到6人,进入高职院校为3人;10年后,东部地区百名适龄青年接受普通本科教育的入学机会增加了1.8倍,达16.4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机会增加了5.9倍,达到17.7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