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
黄石矿冶历史悠久
黄石矿冶历史悠久,矿冶遗址众多,享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的美誉,在中国矿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黄石因矿立市,以冶兴市,矿冶文化上承殷商春秋战国,下启两汉唐宋元明清。源远流长的矿冶历史文化,铸就了黄石成为中国具有工业文明特殊职能的历史文化名
城。黄石矿产资源丰富,矿冶历史光辉灿烂。黄石已发现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计77种。其中,硅灰石储量居中国第一。已列入储量表的矿产有42种。其中,铜、钴、钨、钼、金、银、锶、铼、硅灰石、透辉石、泥灰岩、熔结凝灰岩、饰面大理岩等14种矿产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4000多亿元。
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最为有效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之魂,矿冶文化的元素已经渗透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入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国矿冶历史文化名城——黄石》一书,就很好地反映了黄石概貌、矿冶历史遗迹、矿冶工业文明、矿冶历史文化、矿冶地名与名人、历史名胜,意在弘扬矿冶文化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的创业和创造热情,彰显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促进黄石实现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型,把黄石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生态宜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黄石矿冶文化旅游节暨建市60周年庆典活动于2010.8.21-23日举行。
是为了更好地向国内外来宾宣传推介黄石深厚的矿冶文化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为了以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最新大冶市金牛镇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doc
陆凤:论文问题如下。请尽快与我联系面谈。李老师
1、摘要没有摘出要点。
2、引言1500-2000字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要突出对大冶市以及保安镇的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小结需要修改。
3、理论概述2500字左右。可考虑概述以上相关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包括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生态产业理论(生态农业理论、生态工业理论、生态旅游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4、有利条件可考虑以下方面:3000字左右
大冶市制定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
保安镇具有生态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保安镇具有城乡生态发展的经济实力
政策支持条件
5、问题可考虑以下方面:3000字
生态化发展战略
工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不达标
生态农业发展滞后
环境污染严重
镇域经济和生态发展不平衡
6、经验借鉴可不要,因为大冶市是湖北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标兵城市。
7、对策可对应问题来写。
大冶市金牛镇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
摘要:城镇化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现我国也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城镇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成效,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经
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多的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生态农业环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在我们眼前,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潜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乡镇的生存发展乃至国家的环境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如何在城镇化的规划建设中,把城镇化发展和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两者的关系协调好,引导城镇化健康、有序、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黄石市十二五规划
黄石市十二五规划
三、打造大园区与优化空间布局
以园区开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大力调整优化功能区划和
产业布局,打造大型园区。(1)大力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依托黄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发展平台和政策优势,
做大做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统筹推进以“三园一带”(黄金山、大冶城西北、阳新城
北工业园和沿江经济带)为重点的园区建设,形成特色突出、设施对接、政策共享、联动
发展的园区开发建设格局。到2021年,全市8个省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生产总值占
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1.全面开发建设黄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坚持国家级开发标准,努力建设大产业的承载区、大园区的先导区、大城市的中心区,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端服务业发展区,成为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式
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增长极、全国最具活力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到2021年,实现地
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3%以上,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0万人。
(1)金山新区。按照工业新区、城市新区、生态新区的发展方向,把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工业项目建设的重点,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做好项目实施工作,加快园区产业、企业
和项目的集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以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
信息和装备制造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适度发展纺织、服装、餐饮业
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2021年,入园规模以上企业突破300家,建成现代工业集聚
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区;建成20平方公里起步区,东扩南延30平方公里,实现与黄石市区
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1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黄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及黄石市的实际情况制定。
第2条本规划是指导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城市建设的准则。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一部分是为落实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政策而修改的条文,共28条,其中新增5条。修改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落实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指导思想;二是落实武汉城市圈等区域发展要求;三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要求,实现生态立市目标;四是落实产业转型发展相关要求,实现产业强市目标。
第二部分是加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而修改的条文,共11条,其中新增条文5条。修改内容主要包括新背景下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的新格局和新目标,同时增加了城乡统筹规划等内容。
第三章
第15条城市性质
根据黄石市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规划黄石市的城市性质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型矿冶文化名城。
第16条人口规模
黄石中心城区2011年实际居住人口为65.7万人,其中城市非农业人口为59.7万人,暂住一年以上人口为3万人,驻地农业人口2.33万人。
发展中转型、转型中跨越的生动实践——黄石、潜江、大冶、钟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 大冶市) 含
地 区生 产 总值( 元) 亿 60 9
.
1
20 7 9. 1- 62
158 9. 1. 69
1 861 50 . 1. 48
增幅( ) %
工业 增 加 值
l. 57
33 5
.
( 元) 亿
8
155 4.
2. 25
7 . 69
市被 国务 院确定为全 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09 20
年3 , 月 黄石 、 潜江 、 钟祥 三市被 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 物 医药 、 电子 信息 、 能环保 等新兴 产业快 速崛起 ; 节 同时加 竭型城市转型试点 。 以此为契机 , 四市加快转型步伐 , 开辟发 快培 植文化旅游产业 等服务业 ,大 大扩展 了原有 的产业总 展新路 , 发展不仅没有受到影 响, 反而在困境 中“ 凤凰涅粲 ” 、 体规模 。 ’
・
6 ・ 5
表 1 0 年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2 1 0
黄 石 市
潜 江 市 钟 祥 市 全 省
会 生态全方位转型 , 取得了明显成效 。黄石市 、 大冶市作为
“ 百年钢铁摇篮” “ 、千年矿冶古都” 开始跳 出“ 石头经济 ” 向 .
低碳型城市华 丽转身 。潜江市着 力打造科学发展六张名片 , 建设水乡园林城市 。钟祥市大力发展精细磷化: 、 工 农产 晶加 工 和文化 旅游 等接续替代产业 , 县域经济进入全 省“ 第一方 阵” 。
湖北大冶市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问题初探
湖北大冶市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问题初探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趋势,我国已对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文章针对湖北大冶资源枯竭的现状,在透视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根据该市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从享受优惠政策、引进外资、结构调整、创建名牌、环境保护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湖北大冶市经济转变的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标签:湖北大冶资源枯竭经济转型着力点
湖北大冶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由于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轮”驱动,使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问题集中出现,并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突出的矛盾。2008年3月,湖北大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国家将予以政策倾斜。由此可以看出,今后的五到十年,是湖北大冶市全面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关系。
湖北大冶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深层次原因透析
近年来湖北大冶市经济社会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域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冶金、建材、食品、机电等四大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民营经济已成为湖北大冶市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湖北大冶市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与全国、全省先进县(市)经济发展状况相对比,湖北大冶市在发展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全国和全省各先进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比来看,湖北大冶市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从全省范围来看,虽然近年来湖北大冶经济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省“十强县(市)”之列,但综合竞争力却被评定为B级,处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二方阵,仙桃、潜江、天门、汉川等四个县市综合竞争力评定为A级,排在第一方阵。这不难看出湖北大冶市有些硬性指标已有倒退趋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湖北大冶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外贸出口、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环境保护投资指数等指标位置都有所后移。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谈山隧道工程及东方大道工程的通知-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谈山隧道工程及东方大道工程的通知
正文:
----------------------------------------------------------------------------------------------------------------------------------------------------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谈山隧道工程及东方大道工程的通知
(2009年5月5日)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抢抓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机遇,更好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大产业、大园区、大城市”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加大我市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力度,经研究,决定实施我市谈山隧道工程和东方大道工程建设。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施谈山隧道工程及东方大道工程建设,是把握当前金融形势和有关经济政策的需要。在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金融政策的有利形势下,特别是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带动下,积极实施谈山隧道工程及东方大道工程建设,有利于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推进黄金山新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实施谈山隧道工程及东方大道工程建设,是完善城市规划路网及发展城市交通的需要。按照黄石市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发展纲要基本思路,加快我市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战略转型,构筑城市大交通骨架,优化城区道路网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建成后有利于加快推进黄金山新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拉近市区与大冶市、阳新县以及各城区间的距离,拓展市中心范围,配置和协调好城区内外交通,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
精明收缩理念下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规划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101
2024.08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
数据,我国县市(区)级收缩城市数量占比已近半数,其中既有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的城市,也有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而衰落的城市;既有因大城市虹吸效应导致被动衰退的都市圈外围城市,也有本身资源匮乏、又不靠近港口与大城市的偏远城市[2]。《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2022年颁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收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主流的规划理念也开始由增量规划向“收缩型规划”转变[3]。
在国内关注城市收缩问题之前,国外已有不少学者意识到城市扩张的传统范式亟需转型,并开展了大量研究,“精明收缩”理念应运而生[4,5]。以扬斯敦、弗林特等收缩城市2000年以后的创新规划为起始点,西方国家应对城市收缩的规划范式便开始向“精明收缩”转变[6],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策略解决城市收缩背景下人口日益减少以及物质环境恶化等问题,其中包括强调集中发展、确定合适的城市尺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银行以及公众参与等。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探究人口收缩地区的空间发展问题[7-9],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量质并举”的精明发展路径[10]。然而,城市收缩成因、类型多样,不同地区在面对收缩时政策态度和响应策略有着显著差异,应对重点各有不同。此外,就研究对象而言,目前也没有同时对中心城区和镇区两个层面的研究。本研究希望借助湖北省大冶市案例,基于第六次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 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其收缩特征与发展困境,探索精明收缩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湖北省及其他相似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提供借鉴。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
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城建设规划研究
2014年05月21日
一、发展基础
大冶湖生态新区总体规划范围主要是大冶湖周边区域,跨越黄石、大冶、阳新,东到长江岸边,西抵武九铁路,南临父子山,北至黄荆山,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
从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黄石正处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城市转型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困境。经济总量不高、城市腹地偏小、中心城区较弱等均是城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百舸争流的中部崛起时期,黄石期待跨越转型。为此,黄石也在努力探寻转型发展之路。2013年,大冶湖生态新区的提出,为黄石城市发展指出了一条生态转型之路。
大冶湖地区具备了优良的发展基础条件。
一是城镇基础,大冶湖地区地处黄石、大冶、阳新交汇之地,是黄石城镇化发展的前沿地区和同城化政策平台的焦点地区,也是拓展黄石城市腹地的重要地区;
二是生态资源,大冶湖是鄂、赣、皖交界地区的重要湿地,自然环境优美;
三是产业基础,该区域是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棋盘洲港区的建设将该区域与长江黄金水道紧密联系;
四是交通条件,该区域地处鄂东交通枢纽位置,向东对接长三角、向南对接珠三角、向西与武汉均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
大冶湖生态新区作为承载黄石未来之梦的重要地区,将充分展示黄石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这条发展之路是一条将现有城市与未来城市融为一体的路径;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路径;为转型城市提供一条可资借鉴榜样的路径。
大冶湖生态新区将立足于现有条件——自然湖泊的优质景观,城市雄厚的工业基础,毗邻长江黄金水道等,在未来的30年内,塑造一个绿色、睿智、繁荣的地区。
发言稿杨早容
全力破解二元矛盾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杨早容
作为一名大冶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亲历者、实践者,作为一名从湖区到城区再到山区乡镇工作的基层干部,大冶近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所带来的变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我深有感受,结合平时工作实际,就如何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实施“一主三动”
近年来,大冶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县市,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创新地提出了“产业带动、镇村联动、创新驱动”充分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的工作思路,并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并在2012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市。
二、推行“三个集中”
乡镇要积极推行“三个集中”,一是推行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经营集约;二是推行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几种,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三是推行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实现“工业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新模式。
三、开展“三个置换”
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内拥有三大经济权益,乡镇要对这三大经济权益进行置换:一是将农民的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为
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二是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成城镇社保或土地股份社股权;三是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用益权置换成新型社区住房。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宅基地置换,不仅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而且将土地流转后实现的土地增量进行开发利用,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和农民的股份收入,并使“三集中”过程中农民拆迁补偿资金得以平衡。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Credit is the best character, there is no one, so people should look at their character first.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探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
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区域发展;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加快转变城市发
展方式的需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进展;将直接影响“十二五”时期黄石加快经济发展
方式和城市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
黄石从大冶分离发展而来的;经过五十余年相对独立的发展;黄石已经成长为湖北省重要的中心城市;大冶市借助矿冶经济近几年发展迅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而今黄石大冶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城区出现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态势..这种趋势既是区域一体化必然;也是两地城市规划不断对接的结果..
1、黄石大冶一体化符合全省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得到国家肯定
2000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全省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襄樊、宜昌为顶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壮大黄石、襄樊、宜昌的城市规模;其中最有效的工作
就是实施强强联合;拓展三大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升三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增强三大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2001年;国务院批准襄阳县、宜昌县并入两大城市;合并后两大城市的面积大大扩展;
大冶2023年总结
大冶2023年总结
概述
大冶市是中国湖北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黄石市下辖。2023年是大冶市发展
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大冶市政府和全体市民共同努力,推动了大冶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经济发展
在2023年,大冶市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深化改革,大冶市实现了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特别是在绿色环保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大冶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大冶市,提升了市区的科技含量和产业水平。同时,大冶市政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社会事业
2023年,大冶市着力提升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重点推进教育、医疗、养老
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大冶市政府投入资金,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育质量。在医疗领域,大冶市扩大了医疗服务覆盖面,提升了医疗设施和技术水平,使居民享受到更加便利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养老领域,大冶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满足了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大冶市政府还加大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了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城市建设
大冶市在2023年注重城市建设和环境改善。市政府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改善了老旧住宅区和城市功能区,提升了市容市貌。同时,大冶市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了交通、供水、电力等公共设施的建设进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冶市政府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引入了新的智能化技术,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管理效率。
黄石市交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黄石市交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充分发挥大临空、大临港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势,推动现代港口城市建设由现阶段的强化临港临空功能向强化综合枢纽功能转变,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大宗工业产品集散地、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全面接入国家高速网、高铁网、航运网、航空网,全方位打通黄石与武汉城市圈、长三角以及全国重点区域的交通通道,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一、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
推动黄石与周边地区对接,打通内外部快速通道,加密过江通道,打造面向全球、通达省内外城市的立体大通道,构建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形成以武九、大广、沿江通道为“三纵”,以机场高速、沪渝、蕲嘉、杭瑞高速通道为“四横”,以麻阳、鄂咸通道为“两联”的“三纵四横两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实现半小时通达市域及武鄂黄黄,
1小时通达武汉城市圈城市,3小时通达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4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全球主要节点城市。
二、打造高品质综合交通网络
高速公路。建成武阳、鄂咸高速公路,推进对接鄂州机场高速二期、黄石新港至光谷快速通道建设,实施大广高速新增互通和黄石西互通综合改造,规划建设沿江疏港高速、武黄高速四车道改八车道扩容改扩建工程,完善以黄石为中心的“扩容提质、内外相通”的鄂东城市高速交通圈体系,形成更加便捷高效的“三纵四横两联”高速公路网,强化黄石枢纽功能。到2025年,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50公里。
大冶地区的发展现状
大冶地区的发展现状
大冶地区是湖北省黄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江汉平原的中部地带。近年来,大冶地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首先,在产业发展方面,大冶地区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着力推动矿山经济转型升级。大冶地区的金属矿产储量丰富,尤以煤炭、铁矿、铜矿等为主要矿种。通过深化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冶地区的矿业企业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向技术创新型经济的转变,提高了矿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其次,在城市建设方面,大冶地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城市道路的拓宽和改造、水电气供应的完善、公共设施的建设等工作得到了加强,城市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大冶地区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大冶地区注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各级教育机构不断完善,提高教育质量和覆盖率。医疗机构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居民的医疗保障有了更好的保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总体而言,大冶地区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然而,也应该看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此,大冶地区仍然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加强创新能力,
推动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大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力度,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大冶地区的发展构筑更加美好的未来。
黄石产业结构剖析与发展大产业路径的思考
黄石产业结构剖析与发展大产业路径的思考
一、背景介绍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
的不断调整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黄石市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转变。本文将对黄石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剖析,探讨未来黄石市的发展大产业路径。
二、黄石市的产业结构
1. 历史发展
黄石市的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形成了以煤炭、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行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之后,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黄石市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2004年,黄石市确定了“大化工、大钢铁、大能源”等产
业发展方向,形成了以化工、钢铁、能源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2. 现状分析
目前,黄石市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以化工、钢铁、能源等为主导产业,占据了市场主体地位;
•冶金、轻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发展也相对较快,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提供了支撑;
•农业、服务业等非制造业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
3. 优势产业
黄石市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
•化工:黄石化学工业园区是全国最大的煤基化工产业园区之一,拥有400多家企业,是黄石市乃至全国化工行业的重要基地;
•钢铁:黄石市的钢铁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包括武钢黄石钢铁、宝钢黄石钢铁等大型钢铁企业;
•能源:黄石市是华中地区唯一的煤炭资源城市,具有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
三、发展大产业路径的思考
1.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
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黄石市的传统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
如环境治理、资源短缺等。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是黄石市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于大冶市经济转型问题的调查
关于大冶市经济转型问题的调查
大冶市,地处鄂东南,人口90万,由于矿产资源丰富,早在宋朝,人们就在此大兴炉冶,小城得名大冶。清朝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大冶开办铁厂和钢厂,创办了当时闻名中外的汉冶萍公司。从先人的掘井取矿到近代中国工业的摇篮,大冶的矿山背负着特殊的重任。但资源的开发是有限的,大冶和任何一个资源依赖型城市一样,矿业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兴盛到枯竭的过程。
大冶号称铜都,矿产资源一直是它引以为豪的资本,大冶这个名字从宋代以来已经被叫了一千多年,千百年来恐怕还没有人想过,当大冶不再大兴炉冶,这个城市将会变成什么样。作为国家首批出台的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大冶该何去何从。
一,是否需要转型
大冶的产业模式,主要是以矿产资源的开发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属于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冶人习惯了这种直接获取自然资源的生存方式,在矿产品价格居高时期,矿产业确实给大冶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大冶的GDP增长速度,在省内一直名列前茅。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冶的经济发展模式弊端凸现,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生产事故多发、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诸多社会矛盾相继暴露。特别是在国家不断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压力下,粗放型经济增长显得后劲乏力,生存环境以及持续发展能力令人担忧。大冶资源型经济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
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特殊性问题:如矿竭城衰的威胁;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较为突出;矿业城市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工作滞后,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探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区域发展,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需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进展,将直接影响“十二五”时期黄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
黄石从大冶分离发展而来的,经过五十余年相对独立的发展,黄石已经成长为湖北省重要的中心城市,大冶市借助矿冶经济近几年发展迅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而今黄石大冶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城区出现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态势。这种趋势既是区域一体化必然,也是两地城市规划不断对接的结果。
1、黄石大冶一体化符合全省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得到国家肯定
2000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全省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襄樊、宜昌为顶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壮大黄石、襄樊、宜昌的城市规模,其中最有效的工作就是实施强强联合,拓展三大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升三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增强三大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2001年,国务院批准襄阳县、宜昌县并入两大城市,合并后两大城市的面积大大扩
(附:宜昌县,于2001年7月并入宜昌市城区,名夷陵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夷陵区地处渝鄂交界区域,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有“三峡门户”之称。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坐落在区内。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3号)撤销襄阳县,设立襄樊市襄阳区,同时对襄阳区、樊城区的区划进行部分调整)。
由于城市区域面积扩展,城市规模大大增加,宜昌已具备建成大都市的良好基础。2009年,宜昌GDP达到1245.6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超百亿元。在长江沿线19个地市级城市经济总量排名中,宜昌由第五进位至第四;在中部77座地级城市中由第9位上升到第3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5平方公里,市辖区户籍人口为124.79万人。宜昌已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同样,城市区域扩展后,襄樊市发展迅速,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01.01亿元,同比增长15.0%,财政收入近百亿元。中心城区2010年人口规模约为120万人,预计2020年城区人口将达到170万人左右。
在此背景下,湖北省第一次明确提出“一主两副”、“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其中一主是武汉市,两副是指宜昌、襄樊;两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长江经济带。宜昌、襄樊正式成为湖北城市群未来的两个副中心,黄石市则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反观黄石市,由于地域所限,黄石城区城市规模长期在70万人左右,全市GDP总量(含大冶市、阳新县)刚刚600亿元。黄石要承担鄂东地区中心城市的区域职能,就必须具备一个与其规模、地位和职能相匹配的城市结构,只有通过城市结构的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城市问题。黄石的空间发展模式必将从现在的“外溢”式发展,调整为“跨越”式发展,将城市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山南地区。集中发展山南地区将彻底改变黄石市“外溢”式的发展模式,从空间结构上保证中心城区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通过山南地区的建设,直接拉动消费需求,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成长,充分发挥黄石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和潜力。
国家建设事业纲要关于全国城镇发展布局规划中指出:在城镇密集地区,要结合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疏解,探索都市区管理模式。从我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广州、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均突破行政界限的制约,及时调整行政区划,为城市发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黄石也应采取同类方法,将大冶市纳入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形成“黄石——大冶”城市地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管理,分头实施。
“黄石——大冶”城市地区作为一种空间经济组织的创新模式,对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地区内各组团分工与合作非常密切,形成开放的、综合的、多元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创造力和结构转换能力,使整个城市地区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黄石——大冶”城市地区概念提出后,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赞成,国办函〔2003〕3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原则同意修订后的《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至2020年)》
2、黄石大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统一性
黄石与大冶同属鄂东南多金属成矿区,矿藏丰富,特别是金属矿藏,有铜、铁、金、银等,非金属矿藏有石灰石、煤等。黄石和大冶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均形成了以冶金、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由于黄石和大冶在地域上相邻、产业结构上相似,应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在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上重新定位,壮大优势企业,淘汰弱小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避免争抢资源、产业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以真正起到扬长避短、优
势互补的功效。
3、城市布局正逐步融合,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共享
黄石市区面积237平方公里,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已与鄂州市、大冶市地界相连,各组团用地开发容量正接近饱和,城区用地处于高强度开发状态,可建设用地容量约60平方公里,无法满足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黄石城区受“一面临江、三面环山、中心环湖”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城市用地布局零散,内部联系困难,市政基础设施线路过长,投资大且运行效率不高,城市用地拓展受江湖山地阻碍,城市骨架不易展开。
城区对接,规划先行。2001年修编的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区向南拓展发展山南地区,大冶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北发展为主,积极拓展城北工业园,至此,两市城区地域边界逐步连为一体,功能分布、交通路网完全对接,部分基础设施已经完全共享,如大冶城北污水处理厂接纳部分铁山、下陆污水,黄金山污水厂接入部分大冶城北工业园污水;大冶市供水主要依靠黄石供水厂供应。电力、电信、天然气、垃圾处理、消防等早已形成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