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8 将相和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

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

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

(第八自然节)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

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

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

(第三自然段)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5.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5.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学习。此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幅战国时期的画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场景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强调诸侯争霸、人才辈出的特点。
3.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认为团结合作和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成语接龙、古文翻译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物品质特点。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5.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将相和》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成语,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流利地复述故事,感受古文的韵味和表达特点。
c.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品质特点,总பைடு நூலகம்道理。
3.情境体验: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1一、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等词语的意思。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__分段。

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3、体会人物性格品质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廉颇知错能改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要求(1)默读课文时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词语。

(2)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2、认读生字3、难字指导:“颇”读pō,不读pó;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理解词语胆怯——胆小。

理屈——理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三、走进课文,回答问题。

四、统领全文,感受人物形象品质。

1、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2、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做题目?3、“将”“相”各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

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

五、拓展延伸就将相和两人的高尚品质结合学校和本班当前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要养成爱护集体荣誉、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六、作业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__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难,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八课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八课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将相和教案 语⽂⽼师在教学《将相和》时,要让五年级学⽣理解课⽂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将相和》教案,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下册语⽂第⼗⼋课《将相和》教案1 【教材内容】 《将相和》⼈教版语⽂第⼗册第五单元第18课(需⼆课时)。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个流传千年的动⼈故事,课⽂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到和好的发⽣,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有内在联系,全⽂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的喜欢。

【学情分析】 ⼤部分学⽣对于课⽂所描写的历史史实并不熟悉,学习课⽂如果只停留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学⽣很难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恰恰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所以,根据学⽣的情况,有必要介绍⼀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以突破重难点。

【教学⽬标】 1、指导学⽣在理解课⽂内容的同时,体会课⽂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的爱国热情。

2、通过抓⽂中重点词句,理解⼈物语⾔动作来体会⼈物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3、在理解课⽂内容中,分清⽂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4、指导学⽣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

【教学重点】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了解⼈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理念】 采⽤情境教学法,运⽤⾓⾊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的语⾔创设情景,调动学⽣的阅读情趣。

以读助讲,发挥学⽣的主体作⽤,让学⽣在⾃主读书中感悟语⾔。

形成能⼒,形成语感。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启发谈话,揭⽰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将相和》,通过预习,你知道“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吗?对,课⽂就是讲战国时候关于将与相的故事。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8课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8课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8课《将相和》教案1一、教学目标:1. 认识7给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约定、隆重、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一、揭课题,晓背景。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聊聊一本书《史记》,把书翻到95页的“资料袋”。

史记是由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

其中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而秦国又数七雄之中最强悍,常常侵犯别的国家,被其他诸国称为“虎狼之国”。

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的形势图。

大家可以看到,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

当时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不能集中兵力对付赵国,主要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始于较强势的秦国和较弱势的赵国之间。

(课件:战国形势图)2.出示课题:(课件:课题)将相和(板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二、初读课文1. 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老师这有几个词语,在我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觉得有几个字比较容易读错,你们能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生字新词)允诺胆怯拒绝乘机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3. 词语会读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课文有几个故事组成?(指名说一说)4. 其实这篇课文有个特点,每个故事结束之后,都有个小结段,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这几个小结段。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片段: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

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

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2)《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

*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本课前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第五单元“中国古典名著”专题,这个单元一共选编了4篇课文,分别是《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和《猴王出世》。

学习这个单元有什么要求呢?——看单元导读: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读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的部分。

2.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将相和》,(读题)这篇课文背景如何呢?——看资料袋:《将相和》这篇课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第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

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

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二、检查“先学”情况:师: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有让大家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进行“先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先学”的情况如何?1.学习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2.课题《将相和》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3.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引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标题(指名说、板书);(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完璧归赵”的故事;(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渑池会见”的故事;(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负荆请罪”的故事;4.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把这三个故事串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四、精读交流,体会人物特点同学们自学得很认真。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三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三篇

【导语】《将相和》这篇课⽂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性,但⼜紧密联系。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字。

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 ⼀、揭题质疑 1.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要求读准字⾳,读通课⽂。

三、理清层次 1、课⽂中有⼏个⼩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然段。

2、给每个⼩故事加⼀个⼩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第⼀⾃然段是写什么?齐读。

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要统⼀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

赵国的东⾯是⽐较富强的齐国,西⾯是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在这个时期。

四、深⼊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中哪⾥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不克,战⽆不胜,⽴下许多⼤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张嘴,反⽽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由读⼀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18《将相和》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18《将相和》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18《将相和》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将相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五年级将相和教案(实用15篇)

五年级将相和教案(实用15篇)

五年级将相和教案(实用15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多角度去感受和发现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

你们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3、指名到黑板前书写:“将”廉颇,“相”蔺相如。

(请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有哪几件事组成?2、学生交流后得出《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的。

在着因果关系。

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语天空,理清故事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赵王提升了他的职位。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给他个下不来台。

()蔺相如顾全大局,感动了廉颇()廉颇就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他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齐心协力,()使秦王不敢进攻赵国。

2、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教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

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1)临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师:对,“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的说。

(指导学生朗读)。

(2)略施小计。

教师: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

”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你觉得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领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领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任务读熟课文,明白得重点生字词。

分清三个故事的起止段,并用小标题归纳。

理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

学习“负荆请罪”那个故事,体会廉颇的品质。

第二课时1、学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

2、通过抓重点语句及感情朗读体会蔺相如那张嘴的厉害(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旧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差不多学习了,《将相和》中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你们觉得自己学得如何样呀?(1、生:专门好!老师:自信最美!那敢不敢同意老师的检查呢?2、生:不太好。

老师:真谦虚呀!让我检查一下好吗?)(一)谁敢把课题讲一讲?(二)谁来说说课文的结构?(三)通过学习“负荆请罪”那个故事,你对文中的主人公有了哪些了解,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廉颇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四)为了国家的利益,廉颇背负荆条主动到蔺相如家请罪,赵国的两大重臣终于握手言和了。

我们由衷的替赵王感到快乐,快乐之余,不免产生如此的疑问,在此之前,怎么说是什么缘故让这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闹起了矛盾,丧失了和气呢?引出“不和”之全然缘故导入新课。

学生摸索后,可能A、用自己的话说。

找到第16自然段二、复习不和之全然缘故导入新课1、学生摸索后,可能①用自己的话说②可能找到第16自然段两种情形。

2、学生齐读第16自然段,老师提问:廉颇什么缘故感到不服气呢?(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3、读书,要能体会出其中蕴涵的感情,你们能做到吗?假如做到了,才叫真正地读书。

指导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

(四)老师板书“嘴”三、巧设悬念,深入探究:这一张嘴1、过渡: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就爬到了身经百战的廉颇大将军头上去了,遇上如此的事,换作是你,你服气不服气?老师也和大伙儿一样不服气。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5.18将相和》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5.18将相和》教学设计
7.词语积累:收集与“将相和”相关的成语、名言警句,进行分类整理,提高词汇积累能力。
8.家长评价:请家长协助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在家的学习表现,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求明确,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重视作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量适度,避免过重负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历史故事、成语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内容较为熟悉,但可能对其中的一些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深层含义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家长监督与指导,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பைடு நூலகம்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阅读与《将相和》相关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2.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将相和》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词语,不少于300字。
5.情感教育,渗透价值观: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将相之间的谦让、团结、和谐品质,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6.个性化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学生在语言表达、情感体验方面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7.创新评价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8、《将相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四、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课型:精读课文
六、课前准备:课件、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沥青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并且从人物语言动作中体会人
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纠正课题读音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由“和”词语,然后引出课文题目。

(板书“和”)
2、让生读课文题目,纠正“将相”读音。

3、全班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新词,聊课文内容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认读词语指名认读。

3、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题目用课件展示。

三、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既然是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由不和引出廉颇说的话。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指名回答)
4、课件出示句子,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5、教师小结:蔺相如只是耍嘴皮子吗?(板书:嘴?)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1、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在相关自然找出这个故事。

2、请生自由读1-10自然段,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文,找出这些话: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第一句话,问: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既然是无价之宝,蔺相如为何这么说,这么说是是不是在撒谎?(生结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蔺相如,指名学生上黑板写词:机智、聪明
(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句话:“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4、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学生拿出自学小提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2名)
(3)讨论交流:
蔺相如真的撞吗?
“撞”字看出了蔺相如怎么样?(勇敢无畏,才智过人)指名学生上黑板板书。

(4)课件出示: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指名读)
(5)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相机指导)
(6)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齐读)
(7)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指名黑板上板书
5、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名学生板书)
6、总结提升:蔺相如机智巧妙的夺回了和氏璧,他用他的罪和秦王针锋相对,难道只是耍耍嘴皮子吗?(板书)
四、小结
1、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后面的故事更精彩呢!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2、后面的精彩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蔺相如并不是“就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大夫,
而是凭着他的勇敢机智立下大功。

现在我们来看看“渑池之会”上他的表现。

二、继续深究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11——14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指名读,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引读13节,从蔺相如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理解“鼓瑟”与“击缶”的区别。

从秦王击缶可以看出什么?
2.小结过渡:“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又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上卿。

他凭借的绝不是“就靠一张嘴”。

但这位敢与秦王针锋相对的勇士、英雄,却在听了别人传来的廉颇的一番话后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地躲避廉颇。

这是为什么呢?廉颇到底说了一番什么话?
三、话语比照感悟品质
1.引导学生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出示语句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2. 你仔仔细细地读他们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点:一是人称不同。

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显然有不敬之意。

不仅直呼其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

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

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

二是排名次序不同。

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

这就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

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顾全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

廉颇口口声声“我”、“我”、“我”,连说三个,丝毫没有提到赵国;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人物语言,感受形象,感悟品质。

4.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做了些什么?
5.引读最后一节文字。

《史记》原文中写道“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渑池之会上因为他镇守边境,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大败齐国,攻取阳晋;陪伴着廉将军固守长平,逼退秦兵……这一身战袍,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荣誉、地位、名利……)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放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地位……)如果说,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是为了赵国利益;那么廉颇脱下战袍,负荆请罪,又是为了什么?(公忠为国)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将相终于和好了,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这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负荆”,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五、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
廉颇不和蔺相如(嘴?—!)(官升?—!)
(机智、聪明)
(勇敢无畏、才智过人)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六、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