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丰子恺的艺术随笔

合集下载

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考

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考

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考一、大艺术教育观丰子恺出生于清末举人家庭,从小就喜爱画画,极具绘画天赋,6岁起在父亲的私塾中接受传统教育。

1914年他考人浙江第一师范,师从一代名师李叔同,学习图画、音乐。

可以说,是李叔同引导他步人艺术殿堂。

李以其精湛的技艺与“先器识后文艺”的文艺观启迪了丰子恺稚敏的艺术心灵,初就了他风骨中的艺术因子。

1914一1919年,丰子恺在第一师范学习的五年间,恰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该校贯彻“与时俱进”的办学方针,思想活跃、制度更新,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校长经亨颐提倡“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饱受新思想、新文化薰育的丰子恺不仅获得了深厚的艺术滋养,对艺术教育于人格造就的意义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1921年丰子恺曾短期游学日本,所学所得对他的艺术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后,长期的艺术教学生涯既是他艺术教育思想的实践场所,也是这些思想不断更新、完善的源泉。

丰子恺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解是深人而宽泛的,从宏观的人生角度加以淦释。

他认为人生不仅有“物质”的生活,还有“精神”的生活,更有“灵魂”的生活,这多层人生并不是一般的苦闷生活着的人们所能窥见的,“须通过了真善美的理想而窥见”,而“教育是教人以真善美的理想,使窥见崇高广大的人世的”,“是教儿童对于人生世界的理解”与“看法”,是教儿童拥有“真善美一齐发育”的“崇高的人格”,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健全的教育”。

2(洲)他指出,健全的教育须从三方面人手,“科学是真的、知的,道德是善的、意的,艺术是美的、情的,这是教育的三大要目”。

川(几25)所以艺术教育是“美的教育”,是“情的教育”,是“人生的很重大,又很广泛的一种教育,不是局部分的小知识小技能的教授”。

’(几24)艺术教育的任务不应是传授小知识、小技能,而应是“一茶一饭,我们都能尝到其真味,一草一木,我们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到其温暖的人生情味”,“授人以这副眼睛,教人以这种看法。

丰子恺山中避雨随笔精编

丰子恺山中避雨随笔精编

丰子恺山中避雨随笔精编《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丰子恺山中避雨随笔精编【第一篇】: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谈丰子恺《山中避雨》丰子恺的散文《山中避雨》原题为《民众乐器》,最初发表在1935年5月25日的《新中华》3卷10期上。

后来收入散文集《缘缘堂再笔》(1937年1月,开明书店)时,才改成现在这个题目。

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丰氏长女丰陈宝回忆说:我父亲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山中避雨》,讲的是我十五岁那年(1935年),他带了我和妹妹到西湖山中去游玩,没想到天忽然下起雨来,我们就奔向前面三家村的一家小茶店去避雨。

店主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拉的是“梅花三弄”。

父亲在文章中说:“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

”雨越下越大。

父亲为了解寂寥,便借了茶博士的胡琴来试拉。

他慢慢地拉《渔光曲》,我们合着胡琴唱,引得三家村的孩子们闻声前来,同声欢唱,“一时间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爸爸的画》第一集)丰子恺曾画过一幅漫画《山路寂,顾客少,胡琴一曲代RADIO》,与《山中避雨》描述的茶博士拉胡琴的情景很相近,丰陈宝认为:“眼前这幅画,与当时三家村那家小茶店的景象十分相似,只不过天没有下雨,也没有孩子们齐唱《渔光曲》的那份温情而已。

”(《爸爸的画》第一集)这可以说是丰氏漫画与随笔创作精神相通、题材共享的典型例子。

文中“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一段,简直就是画题的注解。

读这篇散文,自然能加深对漫画的印象;而看这幅画,对散文中表现出的韵味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

日本著名小说家谷崎润一郎很喜欢《山中避雨》,说它“于短篇之中,富有余韵”。

他对“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一段,发表感想说:“我读了这风趣的一节,不禁想到从前盲乐师葛原氏乘船上京,在明石浦弹琴一夜,全浦的人皆大欢喜的故事来。

小议丰子恺的艺术随笔

小议丰子恺的艺术随笔

小议丰子恺的艺术随笔摘要:在中国文艺史上,丰子恺无疑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

兼有教师身份的他,在艺术随笔的写作构思、文辞表达等方面堪称表率。

本文以孙冰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为蓝本,从艺术随笔的角度,专项探讨丰子恺在这一文体写作上的特点。

笔者认为,其特点有四:其一,立足亲身经历,沟通艺术与生活;其二,善于发现关联,化转腐朽为神奇;其三,视角内行专业,艺术感悟极敏锐;其四,追求率真朴素,语言干净且流利。

关键词:艺术随笔写作丰子恺艺术随笔中国论文联盟孙冰所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是1999年5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名家艺术随笔”丛书中的一本。

该文集从丰子恺先生大量的著述中精选了39篇的艺术随笔,这些实际上也仅为丰子恺艺术随笔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很不错的篇目并未选入,如《图画与人生》、《绘事后素》、《视觉的食粮》、《版画与儿童画》、《艺术的眼光》、《艺术的园地》、《钟表的脸》、《扇子的艺术》、《洋式门面》、《绘画的欣赏》等。

丰子恺的随笔早已为人所熟知,并且好评如潮,归结起来,其魅力即在于其只用平常的文句,从小处落笔,亲切率真、简约练达、幽默风趣。

同样,丰子恺的艺术随笔自然也具备这些特点,只是由于艺术随笔与一般随笔的写作在内容与目的上毕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以细化研究。

本文着重以孙冰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为蓝本,从艺术随笔的角度,专项探讨丰子恺在这一文体写作上的特点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立足亲身经历,沟通艺术与生活在孙冰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中,以丰子恺自身经历为素材的有22篇,占全书56.4%,其中有15篇的全文均以其自身经历为内容。

如《我的学画》、《学画回忆》,叙述的是作者自身在绘画学习中的一些掌故。

娓娓叙述自己学艺时的一些人情世故,并在所叙中蕴含某种道理,是作者十分擅长的一种写作方式。

类似的还有《为青年说弘一法师》、《访梅兰芳》、《写生世界》、《我的画具》、《我的书:〈芥子园画谱〉》、《谈自己的画——色彩子恺新年漫画》、《谈自己的画》以及《杭州写生》等。

艺术三昧

艺术三昧

鹿鸣小编:丰子恺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漫画家,还是一名散文家、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恬静,诗意盎然。

丰子恺先生在这篇文章里用平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了艺术中辩证的特点,同时也将艺术中的理论放散到生活中来。

使我们不禁思考个体与全体的关系、自身与周围所处环境的关系。

丰子恺先生这种将学问与生活结合的精神也是我们所需的。

艺术三昧文|丰子恺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

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

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

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

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

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

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

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是为了个体自己而然的。

于是我想象: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经表出全体的倾向。

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

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

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

在绘画也是如此。

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

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

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

”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

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

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了地解释。

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

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

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

禅意盎然——试析丰子恺艺术作品的佛禅取向

禅意盎然——试析丰子恺艺术作品的佛禅取向

禅意盎然——试析丰子恺艺术作品的佛禅取向禅意盎然试析丰子恺艺术作品的佛禅取向0 赵淑莉[ 中共营口市委党校,辽宁营口115003】l 摘要:"禅意"充满了丰子恺的艺术与生活.本文通过佛禅怎样走入丰子恺的艺术人生以及其作品中"现世"和"入l 世" 的佛禅审美取向,说明了禅僻思想是丰子恺"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的重要渊源I 关键词: 人生艺术化佛禅现世X1~丰子恺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① ,为世人所景仰源于他在文学,绘画,篆刻,金石等多个领域皆有成就;为世人所喜爱则缘于其作品的清新,简洁,流畅,趣味,生活中的一粥一饭皆可入其诗画,却禅意盎然."人生艺术化"是丰子恺艺术创作的皈依与其艺术观与审美观的精髓.他的美学思想多直接源于其自身的艺术创作与审美教育的实践,所吸收的理论资源非常丰富,从康德,叔本华至儒释道,但佛教禅宗却是丰子恺"人生艺术化"美学理论最为浓重的一抹底色,其作品中随处闪烁着禅意的光影.,佛禅是如何走进丰子恺的艺术与生活的佛禅曾以不可小觑的作用占据了许多现代作家的心灵,以至于成为文学史上特殊的文化景观.倘探其缘故,时代的苦闷是难辞其咎的:"从民国元年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数年内是20 世纪中国苦难最为深重的一段时期:军阀的混战,社会的动荡,道德的沦丧,精神的匮乏,经济的衰退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等都使觉醒的一代青年苦闷不堪."佛教人生皆苦,世事无常的"苦空观"颇能契合这浓重的悲观情绪.于是,许多知识分子如鲁迅,周作人,宗白华……都引佛禅为精神的慰藉与解脱之所.丰子恺也是他们中间一位执着,虔诚者.他不仅将佛禅的意味渗透在艺术创作与Et常生活里,还终于以居士身份皈依佛门.他亲近佛禅,不仅仅是家庭变故令其生发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而转求佛教的解脱:"幼年多遭变故,七岁上死了祖母,刚刚中举的父亲在家居丧,诸弟姐相继死亡,家道中落……"更多的还是他对宇宙的根本, 人生的究竟,长期执着的求索.他非常认同"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的说法,并坦言"欢喜读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书,欢喜谈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话,可说是我的一种习性"@.在《两个》中,丰子恺索性将自己入佛教的原因直接归为令他"不能安心做人"的个体之与所处的时间与空间产生的疑惑.另外,李叔同的精神牵引对其更产生了毋庸置疑影响.李叔同是将丰子恺引入佛门的业师,从丰子恺对于老师所作的"三层楼"之喻释表达其景仰与无力相随的遗憾,可以见证丰子恺宗教情结的根深蒂固:"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j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 就是这样的一个I三层楼……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 ,他又说到自己,"我脚力小.不能追随弘一法师上三层楼,现在还停留在二层楼上,斤斤于一字一笔的小技, 自己觉得很惭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楼梯,向三层楼上望望."@从这里可以看出,丰子恺认为宗教是具形而上意味并且高于一切的.其对于自身介于二,三层楼之间的定位恰恰印证了他对禅宗的文化选择,呼应了他何以终其一生以亦僧亦俗的双重角色在俗世间追求着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二,禅佛是如何体现在丰子恺"人生艺术化" 之中的学界较为普遍地认定,禅宗正式创立于法师慧能,中国佛学以禅宗统领天下.禅宗是人生哲学,更是生命哲学,如冯友兰所说:"中国所谓禅宗,对于佛教哲学中的宇宙论并无若何贡献.唯对于佛教中之修行方法则论辩甚多"⑥.一语中的地指出了禅宗哲学的"重人"且"贵生".中周佛教史上有两次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宋元时期,"把心/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 文苑经纬65 外佛转向心内佛,由外在超越转为内在超越"⑦,实现了彼岸到此岸的转向,可以"现世"概之;第二次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来追求内在超越的佛学一变而为关注国家兴亡,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的经世之学"⑧, 实现了由出世向人世的转向,可以"人世"概之.丰子恺对佛禅的取向,是基于"现世"和"人世"两点的.(一)现世的体验禅宗思想的本质是超越精神,表现为赋予人的生命以真正的主体性,即使人的本源主体性拨开云雾见青天,并由此达成人们对自由生存状态的终极意义的关怀.丰子恺以为:"今世有许多人外貌是人,而实际很不像人,倒像一架机器.这架机器是装满着苦痛,愤怒, 叫嚣,哭泣等力量,随时可以应用,即所谓'冰炭满怀抱'也,他们非但不觉得吃不消,而且以为做人应当如此,不,做机器应当如此."隹有少数"大人"因谙于"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⑩,故能"不复为世知物欲之所迷"@,于是得以洞见人生宇宙之真相.而这样的"大人"往往皆一以贯之地葆有一颗极其活泼的"童心".丰子恺认为,"童心"实乃"人生最有价值的最高贵的心"X.它能以"绝缘"之眼直逼万物本体的"相".故此推出"'童心的世界'与'艺术的世界'相交通,与'宗教的世界'相毗连".3 的结论.因此,丰子恺径直走进儿童的纯真天地,终其一生流连于儿童的自然率性, 自由创造与应执着处孜孜以求的美好里,在《子恺面集》《护生画集》《学生漫画》《儿童漫画》和《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这样的漫画,随笔中这些俯拾即是.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世智尘劳会令童心渐行渐远,丰子恺因此祈望人们学会息除尘世的一切妄念, 以"豪华落尽见真纯"的胸襟来涵泳自己的"童心".他始终以八指头陀的诗砥砺自己:"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镜心常定,逢人语白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季诚性曾以"秋天里的'春天"'称赞丰子恺先生.而"春天" 的气质里所蕴蓄的就是人生的精义,也即葆有着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和对俗世的超脱. 禅宗主张精神的超越性是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超越,是不离世间的,所谓"道在平常心问",即无须刻意地参禅打坐,于随缘自适中成就一种个人独特的精神境界,彰显出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换言之,禅宗将个体生命所向往的形而上的期许溶解在形而下的人生体验中,求佛问道与吃饭穿衣,一粥一饭不离不弃."同平常人,Iii 常生活表面一样,只是精神境界不同而已"(】_;. 事实上,丰子恺的禅宗取向,也正是开启于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思索,最终又回复到现世人生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切听其自然,便"1:1 日是好El…'夜夜是良宵".⑩在丰子恺的笔下:家国兴/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 文苑经纬66 亡,旅途观感,人间沧桑,童心佛韵,小城旧事,艺术真味等一一展现.他始终保持着浓厚的生活兴味_,悠然自得地品赏着日常生活的细碎小事,而后以一枝极自然的笔去体物言情,但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却是一种对人生的无限眷恋与真实的执着,从其散文《白鹅》就可窥豹一斑:在这篇写于1946 年并配漫画的随笔中,从"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高傲" 的最初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我们不仅可以从作者生动幽默且富有童趣的笔墨中看到白鹅的有趣,可爱,更可以从中感受他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于是,"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⑩.丰子恺将禅的意味流淌在日常生活里,无时不在地呈现在其作品中,以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在平凡世界中品咂着普通人的真性情,从"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中感悟着人生的真与美.(二)入世的人生倘若"现世"的生活化建构,着眼于个人的解脱与精神的超越,那么"人世"则为佛禅"普度众生"情怀的具体体现.对于禅宗,丰子恺是以艺术家的视角,关注世间的人类生存状况,即"人世"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最高产物,与儒与道皆有着很深的渊源,是儒,道,佛i 家折中调和之结果,儒家的因子强有力地跳动于佛教中,并一定程度上改其面貌而形成中国的禅宗.即便传统的心理本体依旧以儒家为主导,亦"随着禅的加入而更深沉了"@.丰子恺所期许的"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的"大同"世界其实是一种兼而有佛家的慈悲与儒家的仁爱之理想的人生境界.禅宗,确切地说,是一种人间佛教,并不以追求彼岸世界或西方乐土为终极旨归.所谓"出世"的超脱,不过意欲达到一种超越世问苦痛与困惑的精神境界,最终成就人世的事业而已.换言之,正是葆有了出世的超脱,人世才会奋不顾身.也即丰子恺所说:"人生的一切是无常的!能够看透这个'无常',人便可以抛却'我私我欲'的妄念,而安心立命地,心无挂碍地,勇猛精进地做个好人."固当然,丰子恺的"人世"取的是"人生艺术化"的途径.当"启蒙" 与"救亡"两大主题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 文学和艺术成为政治的传声筒甚至匕首,投枪与药时, 丰子恺却携着佛禅给予的超脱情怀与普度众生的愿力,一生致力于自己与他人的"人生艺术化"的经营,并以此作为其"启蒙"和"救亡"的主要方式.今天看来,当时虽然显得有些疏离于时代主流,却是富有远见卓识的.所谓"艺术的人生",即:"把创作艺术,鉴赏艺术的态度来应用在人生中,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艺术的情味来这样,我们眼前的世界就广大而美丽了我们的生活就处处滋润了:一草一木,我们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到其温暖的人生的情味.艺术教育,就是授人以这副眼睛,教人以这种看法的."⑨"艺术的心"使丰子恺以"人生的艺术"度着自己的"艺术的人生".他坚持"以理想之美改现实之恶"X 的原则.赞同弘一法师的"残酷之作品,仅能令人受一时猛烈之刺激.若优美之作品,则能耐人寻味,如食橄榄然"@.并在《护生画集》将其演绎得颇为酣畅.在这里,他不遗余力地宣传"护心"说,即去除残忍与自私以滋养同情与仁爱,从而为积贫积弱的现代中国捧上一碗获得幸福的"粥饭",也使文艺承担起为民众展示"理想之美",涵养人性之善的职责.丰子恺认为,"真是信佛,应该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义,而屏除私利;应该体会佛陀的物我一体,广大慈悲之心,而爱护群生.至少, 应该知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道."缘于此, 《悠然而逝》《蝴蝶来仪》《最后的吻》《蜜蜂》《沙坪小屋的鹅》才让人感动.佛禅为丰子恺解答了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困惑, 艺术则让他与有情尘世牵手与共."而艺术的精神,正是宗教的"尊.因此,怡然自得地徜徉于艺术与宗教之间:以佛禅的"现世"观照自我的人格修养,涵养一种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同时,又以他的"护心"说提升民族甚而至于整个人类的群体人格修为,即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④,这也正是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命题最本质的理论与精神标志.在文明的行程中,与物质的飞速膨胀伴生的往往是精神的苦痛与迷茫.在媚俗媚众之风愈益严重,人类精神家园愈益荒芜的当下,丰子恺的受佛禅影响m 形成的"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彰显了人生境界的深层旨趣,触摸到了幸福的深度而令人对生活生出无限的眷恋之意,其"现世""人世"的人生态度,也引领着失衡的心灵在的现实世界中找到真实的平衡点.国①⑩谷崎润一郎.读《缘缘堂随笔》【M 】.夏丐尊译.丰子恺文集⑹【M】.杭州:浙江文艺m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112.1l3.②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JI.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0.③转引自谭桂林.二十世纪中同文学与佛学【M】.杭州:浙江教育版社,l999:208.④⑨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 12,454.⑤⑤丰子恺.我弘一法师.丰子恺文集(6)【Ml.杭州:浙汀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398,401.⑥冯友兰.中闰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m版社, 2000:179.⑦⑧麻天祥.20世纪中斟佛学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m版社.2001:2—3.⑩⑩丰子恺.渐.丰子恺文集(文学卷1)【M1.杭卅I: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H 版社,1992:99.⑩⑩丰子恺.关于儿童教育.丰子恺文集(艺术卷2)【M】.杭州:浙江文艺m版礼,浙江教育m版社,1992:250—256,248.⑩丰子恺.谈自己的厕.丰子恺文集(5)lM】.杭州:浙江文艺m 版礼,浙江教育m 版计.1990:468.⑩李泽厚.美学书[M】.合肥:安徽文艺版{1999:124.⑩吴育生.禅宗哲学象征【M】.北京:中华书局,2001:23.⑧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m版社.1999:383.⑩丰子恺.佛无灵.丰子恺文集(5)fM】.杭州:浙江文艺H{版社,浙江教育l 叶l版社,1992:707.③丰子恺.拜观弘一法师摄影集后记.丰子皑文集(6)【M】.杭州:浙江文艺版,浙江教育出版.1992:148.⑧r?去]卢梭.爱弥儿.论教育I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6⑧丰子恺.谈抗战艺术.丰子恺文集(4)【M】.杭卅l:浙江文艺H{版社,浙江教育版社,1992:37.④弘〜.弘一法师书信【M】.林子青.北京:生活?读书?新知联书店,1990:188.④丰子恺.悼丐师.丰子恺文集(6)IM]. 杭州:浙江文艺l}l 版社,浙江教育版社,1992:159.④朱光潜.谈美.朱光潜全集(2)[M]. 合肥:安徽教育卅版社, 1992:34.作者:赵淑莉,中共营口行政学院行管法学教研部主任, 副教授,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t…n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IEW, 文苑经纬67。

大道至简,自然即是哲理——丰子恺

大道至简,自然即是哲理——丰子恺

大道至简,自然即是哲理——丰子恺▲丰子恺这样的画,在他以前没有人画过,在他以后也没有人画过。

当年,他的画很便宜,老上海弄堂里的理发店、澡堂子、馄饨摊上都会挂着他的画。

小商小贩、纤夫脚夫都要传阅他的画。

老人小孩、甚至文盲都喜欢他的画。

他的画简约、洗练,甚至是简单。

爱他画的人说,这是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不以为然的人说,这些画不中不西,难登大雅之堂。

但不管别人口中他的作品是什么样,他画出了他人生的率真、懦雅、恬静和优美,画出了他永远的悲悯与仁受。

他,叫丰子恺。

▲丰子恺自画像1914年,丰子恺16岁了,他带着老家的自然之美、诗趣画意,到省城杭州求学。

这时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名师荟萃,是中国少有的文化艺术学府。

然而丰子恺的学业是从陌生的惶恐中开始的,因为他还是一个腼腆、懵懂的乡村少年,他没见过这么大的城市,他更担忧在集体宿舍里怎样生活,也厌恶许多校规的管束。

求学初始的憧憬,变成了思乡心切,一心想回到有慈母和寂静流水的老家。

而这时,他遇见了两位老师。

一位是音乐美术课的先生李叔同,早年中国现代音乐、话剧、西洋绘画的先驱,后来的高僧;另一位是舍监和国文课的先生夏丐尊,中国现代文学和翻译的大家。

老师的肯定和引领,让丰子恺越发护育自己的内心,走向广大深厚。

而回报师恩的最大努力,就是一生也像老师那样去做。

从浙一师毕业后,丰子恺几乎是循着老师李叔同的足迹走的,他游学日本只有短短十个月,却是废寝忘食学音乐、绘画,苦读日语。

回国后先同夏丐尊、朱自清等执教白马湖春晖中学,又和这些良师益友在上海创办立达学园、开明书店。

和老师一样,丰子恺做音乐美术教师,也创作和翻译许多音乐美术教育启蒙的著作。

▲八十公公八岁孙1918年,李叔同在虎跑出家为僧,成了弘一大师。

出家前他把丰子恺叫到身边,郑重赠送了自己的诗词手卷,其中一阕《金缕曲》有这样的句子: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

丰子恺就像接受遗产一样把这些保存在心里,他明白,不论何时,老师爱国的热忱始终没有熄灭。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精选10篇)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精选10篇)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丰子恺(1921-2015)是中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艺术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散文作品,常常表达了他对人生、感情、自然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极具深度和感染力。

在阅读过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文学魅力所在。

他的文字犹如枯藤老树,虽然身经百战,但却依旧伟岸挺拔,启迪人心。

他在文章中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对自然和美的崇拜,对友情、爱情和人类情感的深刻洞悉。

其中,我尤其喜欢他的《博物馆里的艺术品》一文,这篇文章不仅描写了博物馆里的古代艺术品,也表达了艺术品所蕴含的深厚思想和情感。

它引发了我对艺术品的思考和认识,也对生命和生存的意义产生了新的思考。

丰子恺的散文凭借着对文学技巧的熟练掌握和对心灵深层次的洞察,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思考和感触。

他的作品既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又不失幽默和讽刺的精神,让读者在沉思与欣赏中体验到深深的情感共鸣和文学魅力。

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忙于应付繁忙的生活和工作,文艺作品的阅读越来越少。

但生命不仅仅只是物质的需求,还包含着某种灵魂和情感的追求。

我们需要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去感受、去思考,去感受和探索生命的意义。

丰子恺的散文作品,正是提供了一条通向灵性世界的道路。

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还是刻画人性情感,他的作品都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深入深出,丰富多彩和充满智慧的心灵世界。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和值得珍视的东西。

总之,丰子恺的散文作品,是中国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有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也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和魅力。

他的作品启示我们去深刻地认识自己,感悟生命的意义,体验人生的真谛,这些都是现代人们所需要的,也是历史和现实的智慧之光。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丰子恺是一位享誉中国文坛的作家、诗人和画家。

他的作品类型颇多,但以散文为主。

作为读者,我近期读完了丰子恺散文集《我的文学修养》,这本书里收录了他的多篇散文,其中《劳加斯先生》、《纽约文艺生活杂谈》、《走过夏威夷》、《雨中行》等文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画家和漫画家,他的散文作品以其幽默、风趣、深刻的写作风格而著称。

他的散文作品中,既有对人生、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也有对日常琐事的幽默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了丰子恺的散文作品后,我深受启发,感触良多。

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他通过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他在《人生的自由与束缚》一文中写道,“人生就像一场戏,大家都在演自己的角色,有的人演得精彩,有的人演得平庸,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尽情地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被生活的束缚所困扰。

”这段话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如何去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要学会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每一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工作、生活的压力所困扰,而丰子恺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学会了如何去面对生活的挑战,让我学会了如何去享受生活。

除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中还有许多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反思。

在他的作品中,他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人深思。

在《城市的喧嚣与孤独》一文中,他写道,“在繁华的城市中,人们总是忙碌而孤独,他们为了生活而奔波,却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这段话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物质生活所迷惑,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了工作、生活而忙碌,而丰子恺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学会了如何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让我学会了如何去面对社会现象。

此外,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中还有许多对日常琐事的幽默描写,让人忍俊不禁。

在他的作品中,他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进行了幽默的描写,让人忍俊不禁。

在《生活中的趣事》一文中,他写道,“生活中的趣事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趣事。

”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趣事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趣事。

丰子恺的艺术理论和实践

丰子恺的艺术理论和实践

丰子恺的艺术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丰子恺是一位精研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佛家思想、具有很高艺术造诣和修养的散文家,这种艺术造诣和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极大地影响了丰子恺的人格心灵建构,影响了他看待艺术和生活的方式,进而影响了他的散文(漫画)创作风格,使他的散文(漫画)于平淡中见性灵和真趣,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园地别树一帜的存在”。

因此,探讨丰子恺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有助于理解丰子恺创作的独特文化意蕴和艺术风格。

在丰子恺心目中,“艺术”与“文学”、“散文”和“漫画”,其概念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因此,丰子恺少有专论“文学”或“散文”的篇什,他的艺术理论就是他的文学理论,他的漫画主张就是他的散文主张,都是他广泛艺术实践和综合文化修养的反映。

丰子恺的艺术理论以艺术心为统领,涉及漫画、书法、随笔、传统戏曲(京剧)、建筑艺术等多种艺术门类,并集中形成了漫画与散文创作互相关涉、浑融互通的理论框架。

首先,丰子恺强调“艺术心”在整个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中所具有的育性化情的重大作用。

    他认为“艺术心”即艺术美和同情心,能起到“生活美化,人世和平”的效果,这种效果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也就是说,艺术的作用不是追求立竿见影,而是注重潜移默化。

丰子恺认为,艺术给人一种美的精神,这种精神支配人的全部生活。

他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

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

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

基于此,丰子恺非常推崇清人项忆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瞥句。

认为“无益之事,就是不为利害打算之事,就是由感情、意气、趣味的要求而做的事”。

他还列了一个图式:“艺术心”^T大同情心(万物一体);“艺术”——心为主,技为从(善巧兼备);“艺术教育”——艺术精神的应用(温柔敦厚,彬彬有礼)細。

丰子恺作品读后感

丰子恺作品读后感

丰子恺作品读后感丰子恺作品读后感(一)寒假期间,我读了《丰子恺儿童文学》,我非常喜欢读这本书。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儿童文学》这本书中收录的故事,是丰子恺在70年前的《新少年》里连载的作品,里面记录的是几个喜欢美术的小孩子的经历。

书中有很多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很漂亮。

里面的故事更是有趣极了!其中有一篇《儿童节前夜》,讲了一个叫逢春的孩子和她的弟弟如金、及同学华明,三个人一起尝试做书签的故事。

你们可能会问:做书签不是很好做吗?丰子恺为什么偏偏写这个呢?我告诉你们吧:他们可不是用一般的水彩笔画的,而是用山芋做的“刻版画”书签。

他们是先在纸上画出想要刻的图案,华明和弟弟觉得刻图案简单,就先把图案刻在山芋上,逢春觉得太便宜他们,因为这是比较容易的工作。

之后,逢春自己把题字和年号给小心地刻上。

接着他们把刻好的山芋粘在厚厚的黄纸上,再把黄纸放在外面晾干。

这就完成了制作书签的刻印工具。

第二天早晨,华明逢春和如金到外面爬上一棵大树,发现周围有很多三原色混合的颜色,华明提议:“我们用三原色——红黄蓝来印刷书签怎么样?”大家觉得华明这个意见很不错。

回到家里,华明来印红色,如今印黄色,逢春印蓝色。

他们干得很起劲儿,一直干到姆妈叫他们吃中饭。

红黄蓝三原色的书签就这样制作好了。

这本书大概每个故事都有写逢春、华明和如金他们创作作品,能让读者从其中了解很多美术创作的知识。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功底特别棒,故事的语言也非常生动、活泼,小孩子都会喜欢看的。

我就经常读着读着就大声跟妈妈说:“太好看了!”我去美国的时候,把这本书一直带在身边。

同学们,你想不想看看?丰子恺作品读后感(二)丰子恺是一个最具艺术气质的艺术家,他多情善感,才华横溢。

他有个雅号叫“丰柳燕”,因为他爱青青的杨柳树,也爱呢喃不休的春燕。

在他的漫画中,杨柳与燕子的形象比比皆是,氤氲着江南水乡的春光,天地钟灵的才子气息。

浅谈丰子恺的艺术-

浅谈丰子恺的艺术-

浅谈丰子恺的艺术丰子恺被人称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亲切感人,让人印象深刻,在特定的阶段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众所周知,他是著名的画家、散文家、美术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他的“全能”正是他成为大家的关键。

丰子恺是我个人印象较深的国内艺术家之一,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我幼年时期在一本美术杂志上看到过他的漫画作品,觉得非常的生动有趣。

我在正式踏入学艺之路以后对这位大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丰子恺的艺术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原因在于他的博学,他集画家、散文家、美术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与一身,并有机的将这些文艺学科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

用简洁、概括的笔法,描绘出一幅幅寓意深刻的绘画作品。

他的作品看似简约,色彩单纯,实则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在这些成功的作品之后蕴藏着艺术家勤奋的汗水与深厚的文化造诣。

绘画特别是中国国画自古以来就与文学、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吸取养料,铸就了人类文明一页页光辉的篇章。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先驱之一-----达芬奇在学艺的态度和广度上都与丰子恺有相似之处。

前者也是以其博学多才文明于世,他涉足的领域甚至包括理工学科,天文地理等知识。

在当时特定的年代,达芬奇讲其所掌握的丰富的自然、人文科学知识运用到艺术创作当中,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飞跃和成功。

例如他将大量的生物医学解剖方面的知识带到肖像和动物绘画当中去,做到了真正的“由内而外”的真实。

甚至于现在西方的医院里还能看到医师们拿着达芬奇的人体解剖图分析临床的病情,可见他对解剖研究之深入。

他这些方面的成就往往不是因为“就事论事”达到的,而正时因为其他学科所带来的丰富的思路,和特殊的思考方式。

中国画家自古以来都力求作品能够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这与中国绘画的特点有关。

1926年丰子恺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国画的特色》系统地将中西方两种绘画体系进行了比较,用科学的方法展示了中国画与众不同之处。

丰子恺漫画展观后感

丰子恺漫画展观后感

丰子恺漫画展观后感篇一、丰子恺漫画展观后感美术馆有丰子恺的漫画展,带着马程程两次观赏,丰子恺老先生一向为人所尊重,画作简练,意趣深厚,浑然天成,回味无穷。

稍有所体会,从一个外行的角度进行几点体会说明,有体会总比没有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是这么一点点来得。

一是,有远有近,这样的话,画作就有了层次感,近处有树木,远处有大山,感觉画面更加丰富充实。

二是,有高有低,这样的话,画作就有了立体感,不仅仅是平面的了,如马儿拴在杨柳树上,朋友在楼上小酌。

三是,有动有静,这样的话,画作就有了生动感,画作不仅仅是静态的,感觉活泼的,甚至是活了,如春日,杨柳枝梢浮动水面。

四是,有主有次,这样的话,画作就有了整体感,不仅仅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画面,有一个全景,总感觉能够置身其中,如一叶落知天下秋,飘落的叶子是主角,而远处的房子这是辅助的。

五是,有虚有实,这样的话,画作就有了厚重感,不局限于画作展示之境,也让人联想到了画作之外的景色,意味无穷,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有头有尾】碗中盛有一鱼,然不见其身,只露头尾。

形象直观鲜明而寓意深刻,观之耐人寻味。

显然丰先生在以实寓虚,说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事的准则。

此外,丰子恺先生的画作里面有几个事情出现较多,一是,喝酒,三五个人相约小酌,说明这是一个慎重友情的人;二是,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较多,当然是出生江南山清水秀之地,更是有一片天人和谐之境,老先生天真烂漫;三是,春天多,春天万物生长,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老先生充满生命的热情;四是,画作中多有小孩子,说明老先生是留恋家庭的人,重感情重亲情。

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漫画妙趣横生,天真可爱。

他认为儿童才是真正的人,一悲一喜真实自然。

他常常从儿童生活中取材作画,仿佛一篇篇抒情散文。

篇二、丰子恺漫画展观后感关于丰子恺,虽说早就闻知大名,网络上也有无数网页专门介绍,无非说“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曾向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

读丰子恺的作品有感

读丰子恺的作品有感

读丰子恺的作品有感丰子恺(1898—1975年)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

下面是店铺向各位推荐的读丰子恺的作品有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读丰子恺的作品有感篇一1.好句摘抄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

这是表示对人惧怕。

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

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

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

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

家畜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

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亢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

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

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

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

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

因为它有那么庞大的身体,那么雪白的颜色,那么雄壮的叫声,那么轩昂的态度,那么高傲的脾气,和那么可笑的行为。

在这荒凉举寂的环境中-,这鹅竟成了一个焦点。

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分惟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2.读后感家里的《丰子恺散文集——缘缘堂》常是放在书桌上的,挑灯赶作业累了,翻开翻开看一看,就算是休息。

以丰子恺漫画写作文

以丰子恺漫画写作文

以丰子恺漫画写作文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

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散文集》等著作。

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

在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因而积郁成疾,于1975年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

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他称李叔同为“爸爸”,夏丏尊为“妈妈”,这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对他的一。

抗战期间,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遭受迫害,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散文集》等著作。

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散文家,并冠以“漫画”的题头,夏丏尊为“妈妈”,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因而积郁成疾、副教授、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并任图画教师,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胡愈之等人、浙江大学美术教授、文学创作和文学、叶圣陶,笔名TK。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

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原名润、书法。

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

1931年、音乐教学。

在十年动乱期间。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辗转于西南各地。

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丰子恺的艺术随笔在中国文艺史上,丰子恺无疑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

兼有教师身份的他,在艺术随笔的写作构思、文辞表达等方面堪称表率。

本文以孙冰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为蓝本,从艺术随笔的角度,专项探讨丰子恺在这一文体写作上的特点。

笔者认为,其特点有四:其一,立足亲身经历,沟通艺术与生活;其二,善于发现关联,化转腐朽为神奇;其三,视角内行专业,艺术感悟极敏锐;其四,追求率真朴素,语言干净且流利。

关键词:艺术随笔写作丰子恺艺术随笔孙冰所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是1999年5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名家艺术随笔”丛书中的一本。

该文集从丰子恺先生大量的着述中精选了39篇的艺术随笔,这些实际上也仅为丰子恺艺术随笔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很不错的篇目并未选入,如《图画与人生》、《绘事后素》、《视觉的食粮》、《版画与儿童画》、《艺术的眼光》、《艺术的园地》、《钟表的脸》、《扇子的艺术》、《洋式门面》、《绘画的欣赏》等。

丰子恺的随笔早已为人所熟知,并且好评如潮,归结起来,其魅力即在于其只用平常的文句,从小处落笔,亲切率真、简约练达、幽默风趣。

同样,丰子恺的艺术随笔自然也具备这些特点,只是由于艺术随笔与一般随笔的写作在内容与目的上毕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以细化研究。

本文着重以孙冰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为蓝本,从艺术随笔的角度,专项探讨丰子恺在这一文体写作上的特点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立足亲身经历,沟通艺术与生活在孙冰编选的《丰子恺艺术随笔》中,以丰子恺自身经历为素材的有22篇,占全书56.4%,其中有15篇的全文均以其自身经历为内容。

如《我的学画》、《学画回忆》,叙述的是作者自身在绘画学习中的一些掌故。

娓娓叙述自己学艺时的一些人情世故,并在所叙中蕴含某种道理,是作者十分擅长的一种写作方式。

类似的还有《为青年说弘一法师》、《访梅兰芳》、《写生世界》、《我的画具》、《我的书:〈芥子园画谱〉》、《谈自己的画——色彩子恺新年漫画》、《谈自己的画》以及《杭州写生》等。

此外还有以作者自身经历作为引子展开分析的作品。

如《从梅花说到艺术》就谈到自己的一个“实例”,即年幼时对于父亲供养兰花的不解,长大后看见关于兰花的画,才由画面上“十分美秀可爱”的兰花线条悟到兰花的魅力所在。

《美与同情》,作者从自身的生活小事生发开去,说的是有一回“一个儿童”进入自己的房间,帮助作者整理房间,并认为摆放欠佳的物品是“何等气闷”,作者从中体会到这种对物的同情心其实就是“美的心境”。

之后谈的才是美与艺术的问题。

选材的亲历性,一向是随笔写作的一个特点,随笔与艺术随笔的区别在于“艺术”二字,即在于艺术专业性上。

因此写作中的专业亲历性,则昭示着一种实在的体验艺术的过程。

这样的方式其实可以被概述为:立足亲身经历,沟通艺术与生活。

张大千、刘海粟、倪贻德等艺术大师的许多艺术随笔均是以这样的方式写成的。

细加推究,可以发现,这一方式能较好地吻合艺术上的某些特点,如艺术上某些概念通常较为深奥、玄乎,一般人难以理解,又由于在艺术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更给一些初学者以找不着北的困惑。

这时候,从亲身经历入手便能有效消除神秘感,使文本与读者的最初衔接呈现良好态势。

此外,任何艺术都应该是独特的审美创造,艺术创作即是个体亲历的结果,那么,个体化的写作者作为所经历事件的一个角色,将自身真切的体验与感触传递给读者,则有望读者获得“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并经由共鸣获得内心的满足。

这原不过是很普通的方式,但一经丰子恺先生之手,则不仅与艺术的本质——创造性的需求相和谐,更与其思想中求真的念头相吻合,呈现自然圆熟的状态,成为一大特色。

据丰一吟《丰子恺的随笔》一文中介绍,其父的随笔写作受其启蒙老师夏丏尊先生的影响。

夏先生主张“作文,请说自己的话”。

如此一来,我们则不难理解丰子恺先生在艺术随笔写作中坚持“事非亲历莫妄言”的缘由了。

二、善于发现关联,化转腐朽为神奇除了以自身经历作为实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外,丰子恺先生还善于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寻找这样的关联,能使僵化的知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这其实也是丰子恺先生作为一名好教师的本职与天性。

发现关联的难度在于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交集”中产生的。

丰子恺在艺术随笔写作中,善于在书籍资料中寻找与写作主题相关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将之铺陈于文字中。

如《女性与音乐》,写于其卧病其间,“把所有的音乐史拿到床里来,一本一本,从头至尾地翻下去”。

文章以一般人所认为的“女性的优美的性格与音乐活动的性质何等类似”作为疑点展开研究,接着作者叙述自己在病中如何翻检书籍资料,并一一陈述自己在其中的发现引导读者追随其思路。

此外,作者还善于从自身与艺术有关的事情写起,寻找其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并加以引申与剖析。

《从梅花说到美》说的是关于美的问题,作者将各家关于美的论述罗列出来,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从梅花说到艺术》写法上与《从梅花说到美》相类,总结他人见解,提法讲求证据,不给读者突兀之感。

不同的是,《从梅花说到艺术》以梅花为例,从窗前的梅花联想到文学、绘画上的梅花,并分析文学与绘画的区别,认为思考是文学的一大特色,而绘画是以感觉为主,诉诸人的视觉。

也就是说,“画不是想的,是看的(想不过是画的附属部分)”。

《儿童与音乐》,谈的是儿童与音乐的关系。

认为“大人们弄音乐,不过一时的鉴赏音乐的美,好像喝一杯美酒,以求一时的陶醉。

儿童的唱歌,则全心没入于其中,而终身服膺勿失”。

正是这样的点睛之笔,才使得文章能凸现精彩,远离平庸。

善于联系,意味着善于运用知识,尤其是寻找出知识与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

知识总是陈旧的,但发现其中新的关联,即意味着化腐朽为神奇。

正是基于作者对所钟爱的绘画艺术鞭辟入里的理解与认识,其论述才能如此的简洁明白,发人深省。

三、视角内行专业,艺术感悟极敏锐在“艺术随笔”这个术语还未普及之前,艺术批评的文字形态都被归入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中有一体即为“随笔体”。

“随笔体”即后来的“艺术随笔”。

艺术随笔是一种取材关涉艺术领域,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情趣性的,重在传达作者对艺术的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文章体式。

这种内容上的特征可称之为“专业性”,即指具备美学(或艺术)理论、观点以及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

本来,“艺术与文学虽然是亲密的近邻,但艺术家未必就要做文章,文学家也未必就多谈艺术”。

丰子恺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文艺大师,其出色的艺术随笔还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正是其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艺术随笔的写作方面如此自信与成功,换一句话说,也就是艺术的专业性与其艺术随笔的写作密不可分。

就丰子恺而言,因为专业、内行,才敢拿自己的艺术经历说事,才敢如此自信地对他人的作品或某些艺术现象发表看法和见解。

以丰子恺《谈自己的画》为例,文章从林语堂先生关于“谈漫画”的约稿说起,接着讨论关于自己的漫画的“定名”问题,并找到自己漫画的定位:“把日常生活的感兴用…漫画‟描写出来”。

文章的主体便是谈自己“作画时的因缘”,谈关于自己的生活与漫画的种种故事与感悟。

可以说作者在完善小“我”的同时,也将大“我”包含其中了。

四、追求率真朴素,语言干净且流利文如其人,自是不假。

丰子恺先生的内心一向真诚谦卑,凡事都能认真地从细微处着想,从不怨天尤人。

他的随笔语言率真朴素也是公认的。

以《我的画具》为例,在此节选其中的两个小段:我自己虽然永不把带结住,然而别人常常代我结住。

仔细的人借看了我的画册,必定把它结好——有时深恐结得不牢,特为我打两个结——然后奉还。

手痒的孩儿们看到我这画册,顺手翻弄了一会,最后拿带子来练习结绳细工,给我连打上七八个结,然后自去。

描画何尝不然?兴到下笔,其画自有趣致;后来依样临摹,趣致就完全不同,有时竟成另一幅了。

兴到下笔时,必须放胆,其画方有精神。

若存畏缩之心,手腕发抖,趣致便表不出来。

欲求放胆,第一须避自己所不欢喜的画具,第二须避去自己所不欢喜的环境。

我用了上等图画纸便画不出,到了莫干山上也画不出,大约是画具与环境不适自己好尚之故。

第一个片段写的是有一种速写簿会有带子,自己从不结,而他人时常代劳的两种情形:“仔细的人”,结完之后“奉还”;“手痒的孩儿们”,结完之后“自去”。

“奉还”与“自去”,两词合情合景,且合理到位,不可挪移,用词的流利干净于此可见。

第二个片段中“兴到下笔,其画自有趣致”,其中的“趣致”自然是精选之词,“兴到下笔时,必须放胆,其画方有精神。

若存畏缩之心,手腕发抖,趣致便表不出来”。

逻辑关系清楚,表述简洁有力,读来让人感觉诚实可信,清楚明白。

可以说,文句的率真、朴素、平和与亲切,是以作者深刻认识的为基础的,这也正是读者从中看不出人为的技巧,但却可以感受其语言“干净流利”、心境澄明透彻的原因之一。

丰子恺先生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其个人多方面的修养密切相关。

1927年,丰子恺正式皈依佛教,取法名婴行。

由于受佛教超然物外思想的影响,丰子恺对人生世态抱着静观玩味的态度,这决定性地影响着他的写作。

所谓的“超然物外”,并非飘然随意,无所事事,而是以认真处事为基础。

这样一种情怀,是源于对超然物外比获取功利更有价值的认定。

于此,透过语言,则不难体会丰子恺随笔中淡淡的禅味及纯真的风趣。

以上所分析的是关于丰子恺艺术随笔写作上的特点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身份的丰子恺,其写作的目的在于使人(尤其是学生)对艺术与美能有透彻的理解与领会,因此在艺术随笔的写作构思、文辞表达等方面具有示范与表率的效应。

有趣的是,丰子恺先生在《我的漫画》一文中特别论及随笔的性质:“在得到一个主题之后,宜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

”他曾说:“漫画和随笔是一对孪生姐妹,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

”“漫”的本义是水过满溢出,也被引申为没有限制,没有约束,随意;“随”的本义是依顺,依从。

作为文艺大家的丰子恺先生,其触类旁通的能力无疑是卓越的,一下就抓准了随笔和漫画在他看来犹如“一对孪生姐妹”的共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