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道教内丹术琐谈

合集下载

太极拳内功修炼综述

太极拳内功修炼综述
最近研究松紧的拳家和文章并不少,但真正明白松紧,并能把松紧讲透的并不多。在《武魂》杂志2004年第4期上,韩竞辰先生发表了“三分钟学理”的文章,首先肯定了松紧训练方法的科学性,“由力的本质,而决定了在客观中最终只有归结‘松紧’问题上。”但文章又说:“由此而得出‘松紧’的把握是中华功夫的一大标准与特征。这个学理通用于任一行为。亦同样是可以证实的,也同样屡试不爽!”最后结论为:“强调松紧的训练方法,只能产生力的增长作用,与‘劲’终身无缘。”韩先生的文章自相矛盾,认为松紧是中华功夫的一大标准与特征,又说松紧只能产生力,不能产生劲,从而把劲排除在了松紧之外。不知韩先生所说的标准与特征是什么?那么试想,没有力能有劲吗?如内家拳中说的“整体力和整体劲”就是一码事。“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内家拳所说的劲,不过由内在松紧而产生的松活圆润厚重之力而已。
无论什么方法,只有人人都能做的才是科学的,真实的。真者无玄,试者必果,验者必正。每位学者都要勤于实践,反复体悟,多动脑子,用心去练,不可急于求成,只要把意念放松,呼吸自然,心意合一,形神合一,松紧随意,功到自然成。最后为君点破题中谜:“千金难买缩筋力”,无论内家外家,当然不仅仅是爪指力(整体的松紧伸缩)!愿天下所有求真功者终有所成!
下一步训练即是提高层次:一是反向松紧训练,即吸松呼紧,把呼吸和松紧反过来练。二是随意松紧训练,即在呼吸的任一时段松紧,也可在松紧的任一阶段呼吸,亦可在形体任意动态下。最后是闭息松紧训练,即能在不呼不吸时任意松紧,这是内功训练的最高层次。没有经过上述松紧功夫训练或没有明师指导的人,千万不要盲目练习,否则极易出偏差,造成憋气胸闷等后果。所谓的闭息,即“龟吸之法”,一呼一吸谓之息,因此闭息也称止息,而非故意憋气不呼吸,是一种高级的内功修炼方法。练到能闭息随意松紧者,能气贯毛发,松紧瞬变,松能透五脏六腑,亦能紧若金刚,松紧随意,气不运而自运,屈伸自由,进退电闪,刚柔不定,虚实瞬变,化打合一,发力无坚不摧。至次地步者,内功训练才算完成,神形合一,形意自合,不撑自撑,不松自松,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似松非松,松中自有紧意在,外柔内刚,松弹沉实而又轻灵,遇力则应,应物自然,劲力冷脆。此即所谓“由命而性”。

道教养生术与太极拳

道教养生术与太极拳

形 , 意 不 用 力 ” 所 谓 “ 刻 存 用 。 刻 心 , 刻 留 意 , 有 所 得 ; 在 形 刻 才 不
林 。他 们仅 限于体 质 与力 量 , 眼 着
于 人体 的肌 肉骨骼 韧 带 等 的强 壮
式 , 气势 ; 在外 面在 内中” 在 不 。要
以一 念 代 万念 , 神不 散 , 想集 精 思 中 ,意 念 为 主导 。正 如 吕洞 宾所 说 :千 言 万语 ,只不 过 发 明 ‘ “ 炼
无 为妙 理 深 ,[ _ 夫须 向静 中 寻 。 ”
火器 时 代 的兴 起 , 冷兵 器 的没 落 , 则逐渐 强调 其健 身性 。诸 如《 三 十 势歌诀》 中就 提 出 :“ 推 用 意终 详 何在? 益寿 延年 不老 春 。杨 氏 旧谱 ”
太 极 拳论 后 的附 记 也 有 “ 系武 此 当 山张 三 丰老 师 遗 论 ,欲 天下 豪 杰 延 年益 寿 , 徒 作 技 艺 之末 也 ” 不
说 是 将 导 引 、 纳 、 理 、 击 数 吐 易 技 者熔 为 一 炉 。作 为 武 术 ,对 其 特 征—— 甚 为 强 调 技 击 性 。但 随 着
强调性命 双修 ,强调精神锻炼 和 肉体 锻炼 同等 重 要 。具 体从 哪些 方 面入 手 呢? 管见 认为 :
第 一 , 。元末 全真 道人 王道 静
太 极 天 地
遒教荠
王 怀
众 所 周 知 ,太 极 拳 是 中 国道
高 , 调炼 心 、 性 、 气 、 神 , 强 炼 炼 炼
指 出 : 炼 丹 先 要 炼 心 。炼 心 之 “
功— —道 家 养 生 术 与 儒 家 的 阴 阳 学说 , 以及武 术 的“ 合 ”也 可 以 集 ,

太极拳与气功的关系

太极拳与气功的关系

太极拳与气功的关系太极养生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练习太极拳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人们可通过练习太极拳缓解精神压力。

一、太极拳原本是高级的气功我们知道,太极拳最早诞生于中国道家的内丹养生术,是内丹养生动功形式的一种特殊表现。

什么叫作内丹简单讲,古代道家用金属与各种矿物质进行特殊方式的烧炼,炼出一种据说吞服之后可以疗疾健体或者化质成仙的药物,叫做外丹。

而是借用外丹烧炼的概念和术语,以人自我的肉体作为试验体,通过天人合一、性命双修得到先天之气,从而可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这其中的先天元气就称为内丹。

因为内丹术与“气”的修炼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可以泛称它为气功。

因为内丹术“气”的修炼,与一般概念上、形式上的气功导引大为不同内丹术要获取的是先天元气,而一般的气功导引所应用和调节的只是后天呼吸之气、营卫经络之气&,换句话说,后者仅可以作为前者的基础入门方法。

所以,若用“气功”来表述的话,后者可称为低级气功,前者可称为高级气功。

在五六百年前,太极始祖张三丰就为后人留下了一系列太极丹功拳谱,分为行立坐卧不同行功形式。

其中有《太极四季功》、《太极早功法》、《太极午功法》、《太极晚功法》、《太极行功法》、《太极打坐诀》、《太极玉液法》、《太极金液法》、《太极超凡法》、《太极长生法》、《太极合道法》,其中并有《太极拳法诀》和《太极拳十要诀》。

在《太极拳十要诀》中,提到为什么要创立太极拳作为丹道的动功,他说:人之作用,有动必静,有静必动。

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

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

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这里指出,练太极拳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人体内神气相交相合,形成太极之生生之象,方有利养生。

并提出练太极拳是“欲令天下英雄豪杰益寿延年,不图于技击之末技”。

在太极拳的方法论上,他讲“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

浅析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浅析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其他太极拳是中国灿烂的文化瑰宝,是两千多年来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一种独特的功夫。

从太极拳的取名、拳理构思及其特有的训练方式等方面考察,它与道家哲学思想以及后来道家的一些养生修炼术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其深刻的影响。

从太极拳训练的角度看,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对于修道体验的描述极为真切$可以肯定地说$老子又是一位造诣极为精深、境界无法企及的练功家。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以“道”为核心,对自然主义思想进行大力张扬,主张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一。

为此,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法自然的思想。

就是说,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应该仿效自然、服从自然,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

人与自然应处于和谐协调的关系之中,一切顺应自然而动,这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构架了万事万物的规范原则。

二是“无为”思想,即“无为无不为”。

“无为”即是“顺应自然”,这种大宇宙观不仅开拓了人们的思想境界,而且构成了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德经》指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道似乎无所作为,但却生养了万物。

老子虽然主张“虚无”、“无为”、“静笃”,但他的思想主张实际上却处处蕴含着清新、刚劲,蓄育着积极、展拓,体现着向上、进取,实践着奋发、昂扬。

因此,老子的“无为”其实是大有作为、大有成功,他这个“无为”的“为”是谁也比不上的大为。

三是质朴的辨证观念。

老子对高下、大小、有无、刚柔、强弱、祸福、进退、胜败等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都有着直觉主义的认识,体现了朴素而又十分深刻的辨证观、变化观和发展观。

笔者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恪守“道”为核心、无为、辨证等原则,才能在太极拳的训练、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思想和技击方法,其奥秘就在于太极拳全面贯彻了老子、庄子等提倡的“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原则,从而达到了“无不为”、“天下莫之与争”的终极目的。

[转载]太极拳与丹道辨析

[转载]太极拳与丹道辨析

[转载]太极拳与丹道辨析太极拳与丹道辨析昨天,我和一位拳友在网上就太极拳的内炼,即内里所包含的丹道内容做了长时间的交流。

以我的丹道知识我觉得这位拳友的认识是值得商榷的。

而这位拳友值得商榷的认识也是从古到今很多人都存在的。

我2002年受吉林张德学老师在其家中三口不说,六耳不传的传授了青城派道家南宗的筑基法。

可以说,我得到的并不全面。

但是,就这一个筑基所依据的道理,遵从的原理,下手的方法却是我之前以及后来看到的任何一本丹道书籍所不曾看到的。

所以,古书中说的多是中间或者后面的事,以及效果。

这种具体的内容言简意赅,只在人和人(师徒)之间口传。

只要这么去练了,练对了自然会有效果。

而练的过程当中的体会,以及练对后出来的效果,就能写出很多的段落内容。

否则,只是那个道理,法理和心法口诀。

放到一起形成文字不经过加工也就三千字以内罢了!实在平凡的难以引起追求玄妙道法之人的注意和重视!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丹道分为先天,后天两种。

先天和后天的区别标志就是丹基的材质是截然不同的。

正如打造兵器一样,先天的是纯钢材质,后天的不是纯钢材质。

而钢质的不同,即丹基的不同,那么后续的质量和性质也不会相同。

诚如盖高楼的道理一样。

用的材质决定了你的楼在一定的高度之后的寿命,质量,效能。

先天的丹道修炼之道理非常实际,是和人在母体当中的生成,养护,及至出世的过程息息相关的。

它的法理不是凭空想象,不是玄虚神化。

就是基于人的母体存活状态为仿效点,出生之后的状态为返还的借助点(这些用词是我自己说的。

因为,我牢记张老师当年的嘱托不能随便轻易的和别人说,所以我只能用我的话来大致说一下。

而非张老师的原话)。

先天丹道的修炼法理正是在这样的道理背景之下而形成的。

它是实际的,不脱离人体而又依托于天地自然规律的一种天人一整的方法。

如此之后出来的效果,则是自然的,真实的。

因为,没有追求神奇,神化的目的。

因为,在修习的时候是极为平凡的方法,是非常平实的心法。

所以,在没有任何观想,假借,幻念的情况下,符合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的真理。

太极拳与丹道(全文)

太极拳与丹道(全文)

太极拳与丹道(全文)太极拳与丹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现就笔者拙见,略谈一二,与同好共研,亦望明家指教。

一、太极理论乃是自然法则太极理论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之精华,更是东方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

太极理论是自然法则,属哲学范畴。

太极理论非太极拳所独有,亦非道家之本有。

太极源于《易》,人于道,阐于儒。

入于丹道,被道家发展为极至。

先人在漫长的认知过程中,发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一自然界之玄机,透悟了宇宙事物的本原,由无到有,无极而太极。

《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合复归太极。

也即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生不已复归于一之理。

道家在修身证道的炼丹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矛盾背反律:“道者反之动,弱者道之用”,用弱抑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明达而生慧。

太极理论逐渐被升华,为世人所识,遂成为华夏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性。

太极理论不仅囊括了现代辩证唯物观,更包容了现代全息理论,有别于西哲之一分为二,非黑即白。

太极,大亦阴阳,小亦阴阳,无处不阴阳,阴阳互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为其根,平衡中和,中正不偏,以中和求发展。

太极理论乃是大道之论,不仅适合丹道、太极拳,更适合宇宙间一切事物,太极理论无门无派,乃是自然法则,宇宙的本元规律,是永恒的哲学。

二、太极拳与丹道有同有异太极拳虽纳丹道于拳功,易变阴阳之理,以太极而名,然其终为拳而非丹道。

丹道乃是道家修身之术,炼性之门,证道之法,通过自身修炼,尽性立命,丹士以为仙。

丹道修炼,实际上是先人认知自然法则,运用自然规律的过程。

道家在修炼中借用了儒家天人合一观,抱一守元,静心涤虑,和合阴阳,以求心神合一,形神合一,透悟本元而超凡人仙得大智慧。

绝非后人画蛇添足,河车搬运,循经妄为。

丹家有所谓“昔日遇师真口诀,只是凝神人气穴”。

不似今人胡编乱造,着意而为。

其不知大道至简至易,道法自然,自然便是道,化于具体,乃平常心是也。

太极拳修炼与丹田及内功

太极拳修炼与丹田及内功

太极拳修炼与丹田及内功2020/1/13北戴河当代气功Second Year太极拳是道家功法。

道家功法的核心是炼丹(变化气质、改变体能)而成仙(健康长寿、长生久视)。

丹有内外:外丹为地元丹法,指烧炼铅汞的黄白之术,内丹为人体锻炼精气神的方法,分为天元清净丹法和人元阴阳丹法。

天地人三元丹法皆离不开产药与炼丹。

结丹之处,即丹田。

所谓丹田,即炼丹、结丹、养丹之田地。

此大道丹学源远流长,远绍黄帝轩辕氏以迄于今,然隐传秘授,人多不知,故世以渺茫视之。

其实它是中华文化的养生之瑰宝,实实在在之学问。

由于人多不知,于是好名利者每自作聪明,误修误导,妄指灵山,道几于不存。

轩辕黄帝修道,其时代便利,“且战且学仙”(《史记》),迄于老子时代,礼教大行,丹法已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矣。

秦汉以至隋唐,外丹术盛。

而店宋以后,内丹法隆。

世所修者,金元代之前,地元丹法与人元丹法世多并修,及金元之后清修派兴,多全真一脉,地元丹法日衰,人元丹法尤成绝响,则世上多修天元清修丹法了。

天元、地元、人元丹法分别称大丹、神丹、金丹。

实在地说,“道隐无名”,道需传法术,必择人而授,是先修命功,与佛家不同,佛家是主修性功,劝人修心养性,人人可修,故佛门广大,普度有缘。

道家是命功为主,不能“一超直入”,多渐修法,练起来较难,对修炼者要求较高,所以近代道学式微,且此等实修乃大道之修,在庄子时代他已大呼:“道术将为天下裂(道与术要被世人分裂了)”,故大道不传久矣!太极拳功本为大道修炼之外功与动功,其本质上必以修炼内丹为目的。

故张三丰有《太极炼丹秘诀》传世。

惜因政治、历史、社会、人文诸多原因,世人认妄为真、误真为妄,对国学深意不查,弃国粹于不顾,日益祭起西学之科学主义大旗而对太极拳功理解日益浅薄,以致将之降格为一般的大众体育运动。

中华武术(包括太极拳在内)含有体育之功能,但西方概念也即现代概念之体育却不能包含中华武术之全部功能。

太极拳是性(精神、心理)命(肉体,生命)双修之功之道。

丹道太极谈内丹

丹道太极谈内丹

丹道太极谈内丹金丹老师:吴云青老先生常引用的一首古丹诗: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善用三宝可长生,三宝圆满天地通。

天地人一体,人的生命本源就是宇宙精气神与自身精气神合一而成。

先天金丹大道祖师华山陈抟老祖讲得好:“龙虎相交谓之曰丹”。

龙指的人的先天心神、意念、思想;虎,指的是先天精、气。

通过神意把先天精、气、神融而为一,精水自身回流不息,不往身体外跑,这就是内丹,内丹就是自身的精气神,整个身体就是一个丹。

所谓内丹,是要内炼生命本源精、气、神,同时还要与宇宙中心(道家称之为无极、佛家称之为如来藏)的精、气、神合而为一,我们就是把天上(宇宙中心)三宝日、月、星,地上三宝水、火、风与自身的精、气、神三者合一,这就是内丹,你的一身都是颗丹。

一滴水融入大海,才能不易干枯,自身的能量场与宇宙场相融通,才有可能长生不老,长生久视。

吕祖百字碑: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中国文字是象形与会意的,“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吕祖专门解说了这个“丹”字:粗看是个丹,细看是日月和合九转还丹,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误解丹的这个概念。

上一轮气功热的时候,有一位气功爱好者,被丹法误导,把气聚在腹中,最后腹中聚了个大疙瘩,他还自认为那个就是内丹,后来国防科委的副主任张震寰将军给他做工作,让医生给他解剖,做科学实验,结果解剖发现腹中竟然是一个脂肪瘤。

这个教训启迪我们:修炼内丹功没有明师指点是不行的。

明师,就是明白老师,是真正实修到一定境界的老师。

这个吕祖百字碑就是非常殊胜的内丹功,重点讲了内丹功中的命功部分。

吕祖还有一首白字诗,重点讲性功,这里与大家分享:财又我不贪,气又我不竞。

见者如不见,听者如不听。

太极拳与道家内丹术揭秘 感悟篇

太极拳与道家内丹术揭秘 感悟篇

太极拳与道家内丹术揭秘感悟篇中国的太极拳是由张三丰祖师所传我是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大陆文革期间,我跟随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名家李雅轩老师学拳多年。

李师1976年仙逝后,因受西安叔父戚宾习练赵堡太极拳的影响,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叔父的引荐下,我又拜在西安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名师任志义老师的门下,习练赵堡大架太极拳并研修至今。

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皆尊明代武当丹士张三丰为祖师。

所谓武当丹士,即是隐居在武当山道观修炼内丹的道士。

三丰祖师著有《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一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三月再版(见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张三丰内功炼丹秘诀》一书)。

书中载有:“太极长生诀、重阳祖师十论、运用周身筋脉诀、打坐浅训、打坐歌、积气开关说、太极拳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说、太极行功歌、太极拳歌、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行功十要、行功大忌、行功十八伤”等。

该书告诉人们,凡欲修炼内丹的人,必须性命双修才能符合修丹悟道的规律和原则。

从宏观而论,所谓性功(即静功),是以炼神修心为主;所谓命功(即动功),是以修炼太极拳为主。

此是修丹悟道的不二法门。

又据赵堡太极拳第九代明师,河南沁阳义庄人杜元化1935年著《太极拳正宗·溯始》中可知,河南温县赵堡镇流传的赵堡太极拳,是以明代张三丰祖师传云游道人,又经云游道人数传至山西太谷县王林桢(即王宗岳),王于明万历年间将其术传给河南温县赵堡镇的蒋发。

蒋跟随王林桢学拳七年后回归故里。

故蒋发是赵堡太极拳的第一代宗师。

其后二传邢喜怀,三传张楚臣,四传陈敬柏、王柏青,五传张宗禹,六传张彦,七传陈清平,八传和兆元,九传和庆喜,十传郑伯英,十一传任志义(以上均系河南温县赵堡镇人),我是赵堡太极拳的第十二代传人。

再据赵堡太极拳第四代宗师王柏青在清雍正六年(1729年)所编著的《太极秘术·序》一书开宗明义便说:“余从师于温州(即河南温县)张楚臣。

先师曾曰:‘是术得之于道门,精微(奥妙),(有)不可言传之妙。

从道教内丹看太极拳形成路径

从道教内丹看太极拳形成路径

从道教内丹看太极拳形成路径引言按照传说的“创拳”时间顺序排列,分别为:唐代李道子创拳说,唐代许宣平创拳说,宋代或明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拳说,明初陈卜创拳说,明末清初李岩、李仲、陈王廷共创说,明末清初陈王廷创拳说,清乾隆年间王宗岳创拳说。

太极拳的形成(或者说成形)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研究这一形成过程,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史、宗教学、中国哲学与武术史中进行思考和判断。

当前讨论太极拳之形成,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太极拳的形成不能仅拘泥于何时命名。

(即使在当时没有太极拳这一称谓,仍应将具有鲜明太极拳特点和特色的拳术归属于太极拳范畴,如此可能更为合理。

)其次,虽然有一些创拳说属于传说,但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最好不要妄加否定。

笔者推断,之所以出现各种不同的太极拳创拳说,可能是由于后人对创拳者创拳活动认知不同所致。

一、从道教内丹看七个“创拳说”都有其合理性宗教使武术具备了提升其自身理论旨趣的广阔空间。

武术具有了宗教性使得宗教多了一条“习武悟道”的路径,宗教则给了武术一个宗教性的超验心目标。

这一宗教性目标使武术旨趣直指“内向训练”(以追求“心、意、气、力”之“心”为目标的内向训练),从而使之魅力大增。

宗教性成为习武者乐此不疲、习练终生的内在驱动力,是武术在近代之前能在民间广泛传播并生生不息成为常态的主要原因。

从道家和道教来看,道教的“内丹”理论与“内功”实践是太极拳创立的坚实基础。

内丹至少从唐代已开始明显影响到了武术,尤其是明清两代演习拳棒和练气已紧密结合在一起,既练拳械又练气功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这种注重与练气相结合的传统武术习练方式为武术与导引行气的兼习创造了条件,也丰富了民间武术的内容。

武当武术的影响有力地证明了道教为传统武术本身的“修炼”提供了高明理论,促使传统武术完成了从经验心的积累到超验心的飞跃,积累了丰富的哲学与文化内涵。

“无极而太极”的观点来源于道家,“太极”观念对于中国主流思想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太极拳与道家修持

太极拳与道家修持

太极拳与道家修持文周洗正道家的教学体系中,以“得道”为最核心的内容。

那么,这个道指的是什么呢?《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王宗岳太极拳论里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按照道教的理解,其中的“道”就是无极,而“一”是太极,“二”即是阴阳,“三”是天地人。

“太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由无极而生,而后才形成万物的本源。

“太极”是道教宇宙论、修行理论的基本概念。

太极的状态,就是“动静之机,阴阳之母”的状态。

所谓动静之机,就是动和静转换的地方,或者说没有速度而有加速度的状态。

而什么是阴阳之母?也就是能生阴阳的这个东西,或者说,阴阳没有生以前的状态。

我们所说的真正的太极拳,就是在这种太极的状态下行拳。

或者说通过练习太极拳,找到我们本身所具有的这种“虚灵”状态,从而最终找到自己本来面目,也就是道家所说“与道合真”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先天境界。

那么,如何通过太极拳的具体修持,一步一步达到这个状态呢?“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练虚合道,与道合真”是其过程,而具体步骤是:调阴阳,夺造化,合四象,攒五行。

调阴阳之前,先要搞清楚我们身上的阴阳到底是什么?道家所说的阴阳,就是指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统一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而阴阳在太极拳里面有特指的含义。

在太极拳里面,进退就是进退,虚实就是虚实,刚柔就是刚柔,和阴阳一样,他们都有他们的特指,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杨氏老拳谱早已对其有了描述,太极拳就是所谓的“知觉运动”,知就是得意,就是阳。

通过阳的阴(右)旋,平衡而达到“无意之意”的境界,就是第一个调中(五);觉就是感觉或者说神明,就是阴。

通过阴的阳(左)旋,达到平衡,实现“不神之神”的境界,这是第二个调中(五)。

那么,这两个中,如何调配呢?即同时同处对旋,从而调和出第三个中,丹经上讲的三五一家,就是这个道理。

陈家沟太极拳馆合肥分馆浅谈太极拳与道家思想

陈家沟太极拳馆合肥分馆浅谈太极拳与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陈家沟太极拳馆合肥分馆整理太极拳是中华有文化底蕴和思想的武术瑰宝。

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从它的名字由来、拳架名目以及其对眼神、腿劲等基本要领的要求,均展示了它耐人寻味的哲学内涵。

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说明了道家思想是太极拳运动的理论基础。

从而丰富了太极拳理论,促进太极拳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太极拳是哲拳,是由无极而太极的道化所形化生成的一种道体,它实现为人体活动则是八门五步十三势的现象。

也就是说,“太极拳虽根源于道法自然,但其本体实现的现象需要有人体生命上三种高品质的灵根(生魂、觉魂、心魂)作为支持”。

通俗言之,即以习练太极拳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太极拳的哲学内涵。

太极拳中的哲学思想,尤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重。

太极拳讲究静柔阴阳虚实的这个总要领,源自道家哲学;而太极拳中的具体动作,我们又可以以儒家哲学的眼光来品味它。

儒道二家的哲学精神在陈式太极拳中合而为一。

太极拳是一种一动无有不动的运动方式,因为太极拳不是手足的运动,而是人体中心腹部的运动,因此不动则已,一动则全身皆动。

太极拳的动作,处处是中心的动作,处处是太极的动作。

由此可见,太极拳运动方式是一种符合宇宙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规律的运动方式,是一种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的运动方式。

由此可见,太极拳不应仅仅被当成是一门技艺,而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载道的方式。

原因就在于这些动作的背后蕴藏着上下古今,天地万物之至理,蕴藏着深厚的道家思想精髓。

道家思想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道家的世界观认为,一个“得道者”应该是:一他能与自然界协调地生活,二他做每一件事都能获得成功。

因而他就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对自然界(包括自身)的观察并揭示其规律,即道。

道家的世界观,是从对立面的不断相互作用这个观念出发,得出以下人类行为的几条基本原则:1、阴阳对立而统一的两极关系。

《庄子》认为“是此亦彼也,彼亦是此也……彼是此,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万变。

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太极拳源自道家

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太极拳源自道家

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太极拳源自道家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中的瑰宝,其历史渊源一直备受关注和探讨。

长期以来,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证据表明,太极拳源自道家。

道家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对宇宙、人生的独特见解。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阴阳调和、以柔克刚等理念,这些理念与太极拳的核心要义不谋而合。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流畅,看似轻柔无力,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内劲。

这种以柔为表、以刚为里的特点,正是道家“柔弱胜刚强”思想的体现。

道家认为,柔能克刚,水看似柔弱,却能穿石;风看似无形,却能摧枯拉朽。

太极拳的练习者通过长期的修炼,逐渐领悟到这种柔中带刚的力量,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从太极拳的技法来看,其强调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道家主张不刻意为之,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而太极拳在应对对手的攻击时,并非依靠蛮劲硬拼,而是巧妙地借助对方的力量,使其失去平衡,从而实现制胜的目的。

这种技法不仅需要身体的协调和技巧,更需要内心的宁静和洞察,与道家追求的心灵境界相契合。

再看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注重呼吸的深沉、均匀和自然,与道家的养生之道息息相关。

道家提倡通过调节呼吸来达到静心养神、调和气血的效果。

太极拳的练习者在一招一式中,配合着有规律的呼吸,使身体内部的气血运行更加顺畅,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也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许多太极拳的宗师都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他们将道家的智慧融入到太极拳的教学和传承中。

例如,_____大师在传授太极拳时,常常强调要修炼内心,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境界,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身心合一的体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太极拳不断演变和发展,但始终保持着与道家文化的紧密联系。

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表达。

如今,太极拳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吸引了无数人的喜爱和学习。

然而,在其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对太极拳起源和本质的误解。

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部分,要研究太极拳文化就离不开对道家思想的研究。

中国武术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极其复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交融其他形式的文化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中国武术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武术形式和不同的武术文化内涵。

其中太极拳可称是道家文化与武术的完美结合。

太极拳蕴含了丰富的道家思想,太极拳从道家思想中引申出“动静”、“刚柔”、“进退”、“虚实”、“攻防”等对立统一的多种运动形式。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文雅、用意不用力的运动项目,它强调中庸、宁静致远,提倡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在攻防原则中则强调“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讲究后发制人,不以力胜,讲究巧取。

道家思想融入到太极拳中,形成了太极拳独特的战略战术思想。

一、道家思想对太极拳技击特点的影响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其认识论、方法论与道家思想有着直接联系,在其发展中形成了“以静制动,动静自如”、“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崇下尚退”的技击特点。

道家思想被认为是太极拳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一。

哲学家认为,事物不仅是对立的统一的,而且是逐步地向其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的。

这是自然法则,亦是老子人观“法自然”的哲学回应。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认为,正阵可以转化为奇阵,善良可以转化为妖孽,祸中伴随着福的征兆,福里潜伏着祸的根苗。

根据这一转化规律,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观点,意思是说,道的运动是“反”,事物总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的。

事物强大了自然就会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强大是违反道的原则的。

老子认为,在自然界,新生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

这种守柔处雌、崇弱尚下的观念对太极拳拳理与技击理论的影响是极大的,由此,它形成了“以静制动,动静自如”、“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崇下尚退”的技击特点。

1 以柔克刚、刚柔相济老子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太极拳与内丹术

太极拳与内丹术
余年 后 .rI称 大元遗老 的张 三丰真 人 (】247年 ), 著有 《张 j 丰太 极炼 丹秘 决 》一 书 ,其 中 c己载有 《太极 拳 沦 》 、 《太极 擎歌 》 、 《太极 敛神 聚 气 沦 》 ,似 乎可 以为三丰祖 师创直 比 家拳 更 I大】家 的太极拳之佐 证 。
张 三 丰 沦太极 拳 日 : “功 属 柔 而拳 属刚 ,拳 属动 而 功 属静 刚柔 互济 ,动静相 【大】,始 成太极之 象 .”
近代 名家如 大侠 杜心 五 ,早 年 曾向脱 胎 于伍 柳 派的 千峰 派 宗师 赵璧 尘 老人学 练过 内丹术 ,并 传 给 了他 的高 足 、技 击 名家万 籁声。
三、太极 拳与 内丹 术结合一一拳 道合一
三丰祖 师 名言 : “内炼 紫 金丹 ,外练筋 骨 皮。 ”他 在修 持 内丹 的基 础上 ,外练 筋 骨 皮 ,创 立 了 内外皆练 、 内外兼修 的太极拳 。
64。 性 甚ຫໍສະໝຸດ 高 者 ,单独 授予 功法 秘 决 。此 后 ,陈家 沟 才开 始大 范围地 习练 太极拳 。
二、太极 拳与外 家拳
关于太 极 拳 与外家 拳 的本 质 区别 ,在 于 是否 开 发出 人体 本有 的潜 能一一 1人】气 ( ) 孙式 太极 拳宗 师孙 禄 堂 曾引用他 一 位师 叔 的 话 : “不应 以武 当 、少林 来分 内 家与 外家 不炼 内气 ,武 当 亦是 外家 ;若炼 I~气 ,少林 亦 是 内家 ” 见道 之 言 ,事实 却也 如此 仅靠 肉身后 天 本 能 而练 拳者 ,名外 家拳 ;结 合 人体能 l~气 ( )运 拳 而 达 “拳 气 ( )一 体 ” 、 “拳道 合 ·” . 纪内 家 拳 。 一位武 医 名 家进行 过形 象地 描 述 : “对技 击而 言 , 其打 击能 量等于 其臂重X打 击速 度 外 家擎 爿练 者假 没其 臂重 约 为s公斤 ,击 出速度 为每秒4(1米 ,那 么一 拳击 出的 能 量 『J10为 5×40=200公 斤 .米 ; 功 深 厚 者 意 到 、气 (是 )到 、力到 ,相 当 于 全 身 的 重 量 皆 集 中 于 拳 (或 掌 )上 。假 设 其 人体 重 为 f】s公 斤 .击 出速 度 仍 为 每秒 4(】米 ,则其打 击 能 量应 为65×4O=2600公 斤 .米 ,为前 者 的26OO/2(1()=13倍 、故 “犯者应手 即仆”

太极与内丹功相结合

太极与内丹功相结合

太极与内丹功相结合朱定友为什么太极要内丹功结合呢?练太极拳就是为了找到太极功态,由无极生太极,如果体内没有真气,就不会进入无极状态,进不了无极状态就找不到练太极拳的感觉,就让太极拳变成太极操,就失去了练太极拳的真实意义。

其实,我们只要任意抽出一个太极拳架势,就可以把内丹功的练功理念结合起来练,重在练好丹田内气,这就像盖房子一样框架是基础,装修是美化它的内脏。

我们练太极也如此。

下面我们就借助三丰祖师练内丹功的方法,来提升我们的太极功夫。

三丰派认为筑基是初功,在于寂灭情缘,扫除杂念。

称“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

其入手功夫仍是打坐,打坐之中,最重要的是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功夫即会日长。

因为凝神调息在于心平气和。

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

心平,平字最妙。

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

平即在此中,心在此中,乃不起波。

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平和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

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

于此念中,活活泼泼。

于彼气中,悠悠扬扬。

呼之至上,上不冲心。

吸之至下,下不冲肾。

一阖一辟,一来一往,行之一七、二七,直到七七四十九次,自然渐渐两肾火蒸,丹田气暖。

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

气息既和,自然于上、中、下不出不入,无来无去,是为胎、是为神息、是为真橐龠、真鼎炉、是为归根复命、是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气到此时,如花放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气熏蒸营卫,由尾闾穿夹脊,升上泥丸,下鹊桥,过重楼,至绛宫而落于中丹田,是为河车初动。

每次练习太极拳时,也要养成习惯把太极拳的起式无极,练了进入太极功态,心平气和,内气畅通,顺着这种感觉练太极,自然就是无极生太极,这就是着熟渐悟懂劲。

如果你练太极达到这种水平,你就会静下心来研究太极拳了,想知道太极拳的内涵了,练太极拳我们不追求大小周天功,只要做到心静如水,意念似火,气血自然畅通全身,使自身成一个太极圈,阴阳五行变化自在其中。

太极拳入道法门:凝神入气穴

太极拳入道法门:凝神入气穴

太极拳入道法门:凝神入气穴太极拳作为内家拳术的代表,不同于一般的武术拳种。

在传统道家修炼的系统上,太极拳属于入道之根基,是动中求静的修炼法门。

之所以称太极拳为入道之根基,因为太极拳除了武术技击的属性之外,更是道家性命修炼的入手点——练精化气的基础。

初学太极拳练习盘架,要从练形开始,摧僵化柔,化散为整。

通过放松和缓慢的动作将身体的僵滞关节和筋脉摧开,使自己的身体变得柔软和畅通。

在学习太极拳的中级阶段,就需要了解内息,从外形练到脏腑,从外功练到内功,所谓“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字妙无穷”。

通过调节呼吸,启动脏腑内气,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在原来发布的文章——揭开不传之秘:太极拳如何由武入道?已经给大家介绍,但是如何进行具体练习,正是我们今天要进行披露的内容。

太极拳修习的首步功夫是以外形带动内息,第二步功夫是以内息催动外形。

当太极拳修炼者将套路练习熟练后,就需要了解如何以外形启动内息。

太极拳的动作之所以缓慢,就是因为要与自我呼吸的节律相契合,从而在自然呼吸的状态中从胸式呼吸转变为腹式呼吸,再由顺腹式呼吸转变为逆腹式呼吸,即丹田呼吸。

在丹田呼吸的基础上,再深一步逐渐产生体呼吸,用身体毛孔呼吸的方法。

这一个过程都是功到自然成,不能强力为之。

练习内息太极拳的下手点,就是“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字妙无穷”。

“ 抓住丹田”就是从下丹田入手,凝神入气穴。

丹田丹田,结丹之田地也。

宋代丹家薛道光在《还丹复命篇》上说:“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

”所以这也是内丹术的下手功夫。

所谓凝神入气穴,凝是凝聚,神是心神。

什么叫凝神?张三丰祖师《玄机直讲》上说:“凝神者,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内也。

”所谓“气穴”,丹家陆西星《玄肤论》中说:“夫气穴者,乃吾人胎元受气之初,所禀父母精气而成者,即吾人各具之太极也。

其名不一,曰气海,日关元,曰灵谷,曰下田,日天根,曰命蒂,曰归根窍复命关,即一处也。

”这许多名称,都是指的下丹田。

凝神入气穴,就是练功之时,在排除杂念的基础上,将心神和呼吸归于一处,心息相依,观照丹田。

从道教内丹看太极拳形成路径——由七个“创拳说”展开

从道教内丹看太极拳形成路径——由七个“创拳说”展开

从道教内丹看太极拳形成路径——由七个“创拳说”展开王献斐
【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
【年(卷),期】2014(000)004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王献斐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张三丰创太极拳说考论 [J], 洪浩;梁宇坤
2.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洪式太极拳——浅谈如何认识和学习洪式太极拳的基本规律[J], 孙华
3.陈王廷《遗词》辨──论陈王廷创太极拳说缺乏力证之一 [J], 李季芳
4.从太极拳推手规则的变革看全国太极拳竞技推手的发展 [J], 刘明亮
5.纪念陈鑫诞辰170周年和《陈氏太极拳图说》在汴首发85周年暨陈氏太极拳小架展演交流赛陈氏太极拳先进人物评选结果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与道教内丹术琐谈
*导读:一,流传说法当代畅行的太极拳风格流派,我一贯把它们分为八个:陈、杨、、吴、武、孙、赵堡(和)、武当(民间)、学院。

我一直自信
*一,流传说法
当代畅行的太极拳风格流派,我一贯把它们分为八个:陈、杨、、吴、武、孙、赵堡(和)、武当(民间)、学院。

我一直自信我的缘法和传承,武当太极既是道门太极,也是民间传承的泛太极拳类。

至于源流问题,不能一言而尽,但有些观点见同于众家,进而得到证明。

其中一些观点逐步得到不同的反映和认同:道家思想是它的理论基础;道教内丹功是它的功力源泉。

像杨家人受过道门高人指点而炼成绵绵拳,被正式定名为太极拳是翁同龢的诗文形容造成,太极拳的定名与清代避讳皇太极,以及反清复明不敢提江湖异人等民间教会人士,还有清初定编的明史也不可能提江湖人士以武犯禁,反抗朝廷的野史写法,这些关联,众多原因造成没提张三丰传太极拳之说。

还有宋书铭在民国前后,于北京流传出两个版本的《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也有不同渠道和多种说法。

特别是在两岸文化交流正常和透明后,看
到台湾有流行说法,郑曼青所奉的三祖:杨澄甫、张三丰、左一峰(还是另一道人)。

以王延年著《杨家秘传太极拳图解》和王子和辑录《太极拳涵化文集》等书籍为说法的内功和金丹功与拳技相结合的观点,这里主要就独特观点:近代太极拳内功与道教内丹术(金丹派)的关系做一些梳理。

也证实我这些年云游参学访道后更坚信自己三丹田理论的说法。

*二,个人浅识
我是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的信奉者和实践者。

凭心而论,八十年代随着武术气功热的兴起,我开始暗迷上这类神奇文化。

随后,九十年代初体验宗教入道、学道、修道,当得武当、终南等老修行的言传身教。

那时候无名的我专志修炼功法和虔诚信仰的修行,是一段珍贵的体验和永生难忘的时光。

直接的影响我现在的功力、身体和学养。

对于所谓秘法宝典绝招功夫,我认为,这些真的没有文字依据。

传说中秘传功法和验证功效也是从道友们的传话中认知的。

没见过真正见识隔空发力、法力制动等神奇功
力。

就是武当山的朱诚德、李诚玉;终南山的刘诚喜;华山的李静甫等老修行的功夫,就是真正打坐到很高境界,而内丹功的验证,也不能说明普遍真理。

接触的师父类的人物真的都有值得学习、借鉴和遵循的东西,但功力境界和实证效果,都不是那么想象的完美。

这些年下来,走南闯北,云游访道,见识江湖。

我懂得了我自己的体验。

我当年在相对闭塞的山上小庙里,仅手抄金山派的《大成捷要》就是一大本子。

学习道门太极拳功法又是一段段传奇经历。

那一代的老一辈修行者因时代局限,断代严重,加上文化不高,特别是秘传而不记文字的传统,(道不通六耳。

)当我在得到太极丹道的指点后,我以我的一贯准则:百分之七十的理性(逻辑、科学及主流大众认同的)和百分之三、四十的超理性来践行我的文化认知和宗教体验生涯。

可以说构建我《武当三丰太极拳》体系是,依据认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因为根据我们教内传承和说法,探讨三丹田功法和太极拳的渊源,验证太极拳是道教内丹功的配套动功等关系和理论体系。

现在看来更加自信了,现在可以说一者是体悟有成,二是传承有纪,三是旁证有述。

这一批以原在山西的张钦霖(1887--1969)、王新午
(1890--1964)以及流散在民间和去台人中的金丹太极证明与道家道教的渊源,道教内丹理论和太极功夫境界的验证,已更能说
明张三丰太极丹道体系的完整性,而人们看待的是修炼与运用的目的不同,造成效能和成果就不同了。

当代内地的而这些说法之所以不流行和被淹没,有众所周知的时代政治环境和文化倾向原因,把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传承的精华遗产因宗教阴影而扫荡流失。

*三,梳理概况
且不说太和四仙等武当道教张三丰等系列传承,就看另一支金山派的情况。

有这样一个传说:孙玄清原本是山东寿光的一
名瞽目僧人,后来听说崂山道士徐复阳也曾双目失明,但经过苦苦修行,20年后双目复明,于是来到崂山明霞洞,改释从道。

恰好当时著名高道张三丰就在这里修行,便收他为徒,对他进行传授与点拨。

经过长时间的刻苦修行,孙玄清终于双目复明。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世宗皇帝知道后,召孙玄清进宫,敕封
他为护国天师府左赞、金山子海岳真人,令他掌管真人府事。

孙玄清由此开创了全真道教龙门派下的一个支派金山派,崂山明霞洞也因此成为金山派的祖庭。

目前辽宁千山、山东崂山和泰山等风景区的道教庙宇多属于金山派。

道教金山派的弟子多在尚武氛围浓厚的北方,任侠道人历来注重修炼功法,与武功结合,也多在世间传播。

北方传承的赵避尘成了近代最有影响的大师,其当
代间接弟子遍布广大。

另一条佐证的线索是,杨氏太极拳传人,河北邢台大石头村人张钦霖(1887一1969)1906年佣工于杨建侯家,得杨建侯亲援。

后又拜金山派(金丹派)左一峰为师习内功吐纳术、太极拳贯通运用,自成一体,长期传艺于山两太原。

太原解放前夕,其弟子王延年去台湾谋生,将杨派张氏太极拳传于台湾等地。

山西榆次人胡耀贞(18971973)曾拜张钦霖为师习太极拳和内功。

解放后,胡耀贞创胡耀贞气功,传艺于北京等地,部分拳师将胡气功融于所习太极拳势中,当代仍有流传。

追根溯源,最直接证明的是出于张钦霖一派。

武术理论家和太极拳家吴文瀚先生,根据他近年看到的资料,知张钦霖于1960年随女儿、女婿归隐于邢台地区宁晋县郝庄村,1969年谢世。

这是内地近年来对太极内功与金丹派联系做的考证和记载。

当代曾流传过胡耀珍气功,还有上海诸桂亭的功法,以及传王继振的金丹太极功,王继振先生现在仍然活跃在武林中。

当然,追溯典型书籍是《道藏辑要》和《道藏精华录》。

台湾版萧天石主编的《道藏精华录》。

在大陆199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徐兆仁主编,东方修道文库系列之一《张三丰太极丹诀》,是新中国以来最早的内地正规版。

总之,台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或者更早就流传张三丰与太极拳和道教内丹术的诸多资讯。

包括南怀瑾先生的某些功法和只言片语的内情,不能不说与太极内丹以及双修的关联。

*四,原理简述
当代大陆的武功说法不敢断言太极拳有道教内丹术的内功
基础,是时代烙印的遗憾。

台湾的太极拳弟子们深受张钦霖等先生影响,有郑曼青、王延年等系传播了这种文化。

他们记载和证明张钦霖的内功除了得杨健侯师传承,还得到道家金丹派的功法。

因为杨家的太极拳本来就认武当张三丰为师祖,可以说练拳也是修道的法门,所以张钦霖先生得到道家功法后,把内功心法与太极拳融为一体,功夫大进。

从这件事可以表象地讲,拳架学到一定时候,学习道门内功有助长功夫之效。

其实杨家太极拳体系中本来包括内功心法,行拳时除气沉丹田外,通大、小周天也是其修炼追求的目标。

其内功有桩功、静坐、八段锦等等。

初学无缘获得这些心法,乘早实践道家功法。

现在网上讨论热烈,无论是逸湘居士提供的三线放松功,还是我们新会冯亮勤老先生说的重力线,包括有读者和学生探讨我的书的内容,不少吧友通过实践反馈其效果不错。

这个三线放松法门可以结合到无极桩和太极桩中。

吞天之气。

接地之力。

寿人以柔。

是郑曼青提供的方便法门。

他在后面给出线索:惟此三语。

在人身亦为三才。

得天之气。

则位于上之颠顶泥丸宫一内。

可以增长其灵气。

下则为地。

接地之力。

则足底心之涌泉要穴。

可以增长其根力。

中为腹部之丹田要穴。

在腰线间。

得能专气致柔。

则腰若活泼泼地。

则肾气自足。

寿能增加也。

因此郑子太极在海外就是《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影响很大。

我在很多场合就《武当三丰太极拳》一书中说的三丹田功力境界进行了细说和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