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福建师范大学-比较文化学
福建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历年考研试卷汇编
福建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历年考研试卷汇编2004年外国文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骑士文学、奥林匹斯神统、德廉美修道院、未来主义二、简答(每题12分,1、2必答,3、4任选一题)1如何理解古罗马文学是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中介2如何理解少年维特的烦恼3如何理解卡夫卡笔下的“弱的英雄”4简述莎士比亚传奇剧的特征(喜剧、悲剧特征都有)三、论述题(每题20分,1、2必答,3、4任选一题)1试述19世纪俄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概况2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熙德》主题的不同,分析文艺复兴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的不同3“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结合这句话,谈谈对海明威笔下硬汉性格的理解4以拉斯蒂涅为例,说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四、分析理解题(30分)以任何一种文学观点分析以下诗歌,文体不限(诗歌例外),字数在500字以上。
诗歌为华兹华斯的《水仙》2005年外国文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黑色幽默、感伤小说、意识流小说、湖畔派、破晓歌、威塞克斯小说二、简答(每题10分)1简要说明“荷马史诗”是欧洲叙事文学的典范2以《熙德》为例,简要说明古典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3简要说明《堂吉诃德》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4简要说明《麦克白》中人物心理的刻画笔法三、论述(每题25分,3选2)1以英国文学为例,说明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异国情调2以《变形记》为例,说明20世纪西方小说的基本特征3以《鸟》《巨人传》《乌托邦》等作品为例,说明欧洲古典文学中的理想国主题四、作品分析(30分)分析一下作品,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作品略,不知是谁的文章)2006年外国文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潘多拉的盒子、温柔的新体诗派、拜伦式英雄、魔幻现实主义、迷惘的一代、音乐小说二、简答(每题10分)1简要谈谈你本人对下列作品最深的一点体会(不必面面俱到,仔细集中谈一点体会即可。
3题选作2题)(1)《安娜卡列尼娜》(2)《雪国》(3)《老人与海》2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在苏联战争题材文学中有何地位3谈谈16世纪人文主义和18世纪启蒙主义的联系与差异4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三、论述(每题25分,3选2)1欧洲浪漫主义运动是以古典主义的敌对者姿态出现的,浪漫主义在哪些方面对古典主义作了反叛与矫正2结合作品内容试述“浮士德精神”与“浮士德难题”的内涵3联系达吉亚娜、索菲亚、马斯洛娃三个形象,谈谈19世纪俄国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四、作品分析题(30分)用品论性语言阐释下列作品,字数不少于600字奥登《美术馆》2007外国文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魏玛古典主义、自然派、三一律、卡夫卡式、流浪汉小说、骑士传奇二、简答(每题10分)1简述《堂吉诃德》中对比手法的运用2《老人与海》是怎样体现出“冰山原则”的3简述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4简述《巨人传》与《格列佛游记》中“夸张”艺术应用的不同三、论述(每题20分,报考东方文学方向必答3,任选1、2中的一题;报考其他方向者答1、2题)1比较19世纪法英俄三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2举例说明意识流手法与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有何异同3谈谈你对“东方”这一概念和东方文学特质的理解四、分析题(以下片段选自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分析该片段所表述的文学创作过程及其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比较文化学》网课测试题答案3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比较文化学》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是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A.大众文化B.通俗文化C.消费文化D.亚文化2.工业(4.0 Industry 4.0)是2013年4月()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3.人们以()为标准,将文化划分为游牧文化、重农文化、重商文化和现代工业文化等。
A.生产状况和文化变迁B.人类生活器具C.地区D.人种4.各种文明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明,以文化地理与国家制度为划分标准,有()、古代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哈拉帕文明(古代印度)、古代中国文明等。
A、古代希腊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C、腓尼基文明D、古代亚述文明5.以下属于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的是()。
A、表达自由B、信仰自由C、免于匮乏的自由D、免于恐惧的自由6.由于交流者的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障碍/误解可能导致交际失误,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A.错误B.正确7.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A.错误B.正确8.文化区域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划出文化边界是必需的。
()A、错误B、正确9.从社会学来看,城市与乡村只是两种地域空间分布的状况,但城市与乡村中的人们在空间、交通、居住与建筑、生活方式、社会分工以及社会组织的差异逐渐加大了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A.错误B.正确10.岛国文化集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之特点,对内有很强的凝聚力,对外又有很强的开放性。
()A.错误B.正确11.以下对工匠精神的描述正确的是()。
A、工匠精神指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
B、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C、工匠精神要求企业的产品实现高度的精细化,其员工追求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福建师范大学 比较文化学
线上作业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文化: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是人类生活和交往行为的表征。
2.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种文化的构造形态(例如:等级制、风俗等),它预设社会行为意义,并制约、规范了社会行为和社会精神活动。
3.文化圈:文化圈属于一个空间范畴,即在某个地理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
4.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5.亚文化: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指与主流/主导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流/主导或总体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简答题1.简述比较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答:比较文化学是对不同文化传统、文化发展史与文化形态的比较研究,是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以及对跨文化交际、国际间交往行为的研究。
方法:(1)对历史文献的文本比较分析(2)社会学式的实践考察(即“田野研究”)(3)计算机科学提供的智能化分析2.简述文化与身份认同。
答:身份认同(identity )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由于文化主体之间的不同所以需要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身份认同的嬗变。
身份认同主要是文化认同问题,主要由主体的个体属性、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组成。
身份认同感和身份认同度则表征个体在诸多文化个体间的身份确认度。
这个词语如今主要出现于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电影等方面。
建筑领域中除了用于建筑师作为文化个体来讨论,而对于建筑物则极少有引用。
三、论述题结合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现实,论述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答:(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它为人类的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分享。
(2)时代性。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16秋福师《比较文化学》在线作业二答案
16秋福师《比较文化学》在线作业二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文化圈”根据不同的文化表征标准则有众多种划分方法,按()划分为热带丛林猎人、东非草原牧人等文化圈等。
A. 婚姻生活B. 地区C. 经济类型D. 物质文化正确答案:C2. 当文化陷入一个统治和反抗的过程并成为政治斗争场所的时候,它才具有政治的性质和功能,成为一种()。
A. 文化政治B. 文化战争C. 文件经济D. 文化科学正确答案:A3. ()消费主义文化是西方国家进入消费社会后所出现经济与社会生活形态。
A. 大众文化B. 通俗文化C. 消费文化D. 亚文化正确答案:C4. ()是指一种或者多种文化在构成形式、文化发展、社会制度、地域特征等表现出来的类别形态。
A. 文化模式B. 文明C. 文化圈D. 文化类型正确答案:D5. 哈贝马斯认为,( )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
A. 公共领域B. 艺术领域C. 科学领域D. 民族战争领域正确答案:A6. ()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A. 文化传统B. 文化传承C. 文化基因D. 文化变迁正确答案:D7. 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种族方言和社会方言。
其中,()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所在社会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语言变体。
A. 地域方言B. 种族方言C. 社会方言D. 民族方言正确答案:C8. ()指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替代旧的文化形态,表现为文化的变革、进步过程。
A. 文化继承B. 文化迁移C. 文化崛起D. 文化转型正确答案:D9. ()是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A. 大众文化B. 通俗文化C. 消费文化D. 亚文化正确答案:A10. ()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们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和行为的秩序规范。
比较文化学必读书单推荐[精美打印版本]
(已经按推荐度排序)
大家小书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乐黛云
2020-10-01北京出版社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新版
邓炎昌刘润清
2018-05-1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樱园沉思精析夏目漱石村上春树等人作品品味菊与刀之外的物哀之美对比中日近现代文学邓晓芒作序
肖书文,高高国际出品
2017-04-01中央编译出版社
王少普
2018-12-0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著
2019-04-01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外文读经理念与实务
王财贵撰
2017-09-01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西文化风物志
严明
2018-05-21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英汉修辞格比较与翻译
陈科芳著
2018-06-0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小道有理中西比较新视阈
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源于广州的多案例比较研究新文化地理学研究丛书
刘博
2017-05-01商务印书馆
读书文丛东风与西风
罗志田
2017-09-0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比较文化学新编
方汉文著
2011-01-0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身体隐喻文化与认知
项成东
2019-11-01中国三峡出版社
东方文化圈内的不同趋向中日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
[德]朗宓榭著
2018-01-0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近代汉字术语的生成演变与中西日文化互动研究
冯天瑜
2016-12-01经济科学出版社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
季羡林著
2016-01-01浙江人民出版社
影响美日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适应的文化差异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上作业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文化: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是人类生活和交往行为的表征。
2.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种文化的构造形态(例如:等级制、风俗等),它预设社会行为意义,并制约、规范了社会行为和社会精神活动。
3.文化圈:文化圈属于一个空间范畴,即在某个地理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
4.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5.亚文化: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指与主流/主导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流/主导或总体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简答题1.简述比较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答:比较文化学是对不同文化传统、文化发展史与文化形态的比较研究,是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以及对跨文化交际、国际间交往行为的研究。
方法:(1)对历史文献的文本比较分析(2)社会学式的实践考察(即“田野研究”)(3)计算机科学提供的智能化分析2.简述文化与身份认同。
答:身份认同(identity )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由于文化主体之间的不同所以需要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身份认同的嬗变。
身份认同主要是文化认同问题,主要由主体的个体属性、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组成。
身份认同感和身份认同度则表征个体在诸多文化个体间的身份确认度。
这个词语如今主要出现于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电影等方面。
建筑领域中除了用于建筑师作为文化个体来讨论,而对于建筑物则极少有引用。
三、论述题结合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现实,论述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答:(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它为人类的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分享。
(2)时代性。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
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其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四、田野考察考察你所在地域的方言对想象、时间、空间的表述,并完成一份分析性的调察报告。
我们浙江有很多种方言,对同一种东西有上千种不同的称呼。
按出生的长幼序数而被命名为“头生的”、“二生的”、“三生的”、“四生的”四种,过了老四又开始新的循环,第五个孩子也叫“头生的”,第六个则叫“二生的”,在一母所生的同胞中,叫“二生的”那个人也许是“头生的”老五或老九的大哥。
这种循环式的称谓序列并不能真正反映同胞之中的长幼之序,却体现着一种往复无穷的生命观念。
爱斯基摩人有关“雪”的几十种区分词汇。
上古汉语中为各种家养动物的阉割所起的专名,如羊曰羯,狗曰猗,鸡曰阉,猫曰净,人曰宫等。
菲律宾的哈努诺族语言中用于描述植物各种部位和特性的语下多达一百五十种,而植物分类的单位有一千八百种之多。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语言、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种族/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人们之间发生的交往行为。
2. 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理论是一种教育理论、文艺理论、政治和社会理论,其核心问题是不同族裔的种族/民族意识自觉、不同族裔的文化身份认同、不同族裔的平等权利与社会公正,以及各种族/民族文化的融合。
3. 全球化:全球化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人类处于后现代主义阶段、美国单一霸权时期的社会现象。
4. 文化软实力:小约瑟夫·奈的《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软实力》、《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提出了“软实力”概念。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二、简答题1.简述方言、民族语言与标准化语言的关系。
答:方言与其他语言的区别:(1)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 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方言是在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其他语言因为学习、工作和环境的影响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2)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
其他语言是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而演变。
方言也是语言系中的一部分,方言之方就是“地方”之方,言是“语言”词的略,任何一种方言都是语言。
其他语言和方言组成了“语言”这个大家庭,彼此相互依存。
2.以你学习别的方言为例,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的特征。
答:第二语言习得指本族语(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主要研究中介语、学习者心理、学习者文化、社会情景等。
语言是一种文化表征,一种语言会表现出它所属的地域文化最细微的构成部分。
地域文化制约了语言本身、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方式和语言风格等,第二语言习得要求学习者重视该并理解该地域文化(如法国文化)、社会历史,成功实现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迁移。
三、论述题请论述文化传播的各种方式及其特征。
答: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相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相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方式:迁徒传播、商贸传播、战争和扩张传播、宗教传播、教育传播、使节互访、和亲通婚、大众传媒传播、探险、旅游观光、学术会议、图书交流与翻译等。
四、田野考察结合你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外来物品,(尤其是外国物种与外国物品),考察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意义,并谈谈文化间对话的必要性。
答:文化传播( cultural diffusion)又称文化扩散,指一种地域文化从文化源地向其他地域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播,并表现出文化的交互影响。
从地理空间看,文化传播是由文化中心区向周围扩散:从交往行为看,文化传播是不同地域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影响与接受行为,其中包含明显的选择机制。
文化传播是引起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是社会改单,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传播媒介的特征或身份深刻地影响了文化传播的特征,例如,17世纪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向欧洲介绍中烟园林建筑,对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向外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西欧园林建筑的变革。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文化传统:在文明演化过程中,人类文化史上各种语言、思想、观念、精神、信念、习惯等汇集成的持续而独特品质的种族、国家文化。
2.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3.创新:文化观念、科学、技术、创新与生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
巴尼特《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认为,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基础,创新应被界定为任何在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
文化创新包括进化、发明和发现、传播或借用。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一个部族、种族、国家中不同的实体或者群体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以及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包含种群数量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地域空间的分布结构、城乡结构、生活方式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
5.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即平民主义,是相对于精英主义,尤其是政治精英主义而言的。
民粹主义是民主思想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政治哲学或者政治意识形态。
二、简答题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简述文化基因理论对文化传承研究的意义。
答:文化的基因其实就是我们文化的根源,是我们之所以从远古走到现代而并未终结的原因。
但也要看到,我们的文化如太极,有阴有阳,有依旧有用的,也有过时的,不能把那些不符合现在生活的东西大肆推广,从而陷入文化复兴的陷阱。
三、论述题结合中国文化史,论述文化变迁的原因,进程及结果。
答: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包括创新、传播、涵化。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观念模式的改变总是引发文化的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长时期的、适应性的、多线性的变化过程,是从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开始,进而促发文化内部的持续改变,最终使得社会趋于新的均衡状态。
20世纪以来,国际舞台上涌现出大量的新兴民族国家,而西方的殖民霸权式微,使得世界上众多民族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各民族为捍卫其自身利益而高举的旗帜。
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文化民族主义也会走向极端,成为民族冲突的背景和缘由。
因民族文化冲突而引发的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已给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启迪和警示,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和应对。
四田野考察人类的文明史是创造力的实现结果。
考察创新、发明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分析创新与发明的基本特征。
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社会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作用有机联系起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发明可以分为开创性、改进性发明。
当社会接受了发现和发明并有规律地加以运用时就引起文化变迁。
发现和发明可以在一个社会内部产生,也可以在外部产生而被一个社会所接受。
第四章一、名词解释1.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是人类文化的自觉认识,反对西方中心主义。
2. 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指介乎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
3.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4. 宗教文化: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宗教本身是一种以信仰、道德律法、礼仪制度为核心的文化,同时衍生出宗教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文化体裁。
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改革与理想主义对文化变革的影响。
2.简述重大的发现与发明对文化变革的影响。
3. 简述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