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全册复习学案
高考一轮复习数学学案(新人教B版)第六章6-4数列中的构造问题《培优课》
数列中的构造问题数列中的构造问题是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内容,主、客观题均可出现,一般通过构造新的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题型一 形如a n +1=pa n +f (n )型命题点1 a n +1=pa n +q (p ≠0,1,q ≠0)例1 (1)数列{a n }满足a n =4a n -1+3(n ≥2)且a 1=0,则a 2 024等于( )A .22 023-1B .42 023-1C .22 023+1D .42 023+1(2)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a 1=1,且1a n +1=3a n +2,则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听课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点2 a n +1=pa n +qn +c (p ≠0,1,q ≠0)例2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n +1=2a n -n +1(n ∈N +),a 1=3,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点3 a n +1=pa n +q n (p ≠0,1,q ≠0,1)例3 (1)已知数列{a n }中,a 1=3,a n +1=3a n +2·3n +1,n ∈N +.则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 A .a n =(2n +1)·3n B .a n =(n -1)·2nC .a n =(2n -1)·3nD .a n =(n +1)·2n(2)在数列{a n }中,a 1=1,且满足a n +1=6a n +3n ,则a n =________.听课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升华 形式 构造方法a n +1=pa n +q 引入参数c ,构造新的等比数列{a n -c }a n +1=pa n +qn +c 引入参数x ,y ,构造新的等比数列{a n +xn +y }a n +1=pa n +q n 两边同除以q n +1,构造新的数列⎩⎨⎧⎭⎬⎫a n q n跟踪训练1 (1)在数列{a n }中,a 1=1,a n +1=2a n +2n .则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等于( )A .n ·2n -1B .n ·2nC .(n -1)·2nD .(n +1)·2n(2)(2023·黄山模拟)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2+a n )·(1-a n +1)=2,设⎩⎨⎧⎭⎬⎫1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a 2 023(S 2 023+2 023)的值为( )A .22 023-2B .22 023-1C .2D .1(3)已知数列{a n }满足a n +1=2a n +n ,a 1=2,则a n =________.题型二 相邻项的差为特殊数列(形如a n +1=pa n +qa n -1)例4 (1)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a 2=2,a n =3a n -1+4a n -2(n ≥3),则a 9+a 10等于( )A .47B .48C .49D .410(2)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2=2,且a n +1=2a n +3a n -1(n ≥2,n ∈N +).则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________.听课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升华 可以化为a n +1-x 1a n =x 2(a n -x 1a n -1),其中x 1,x 2是方程x 2-px -q =0的两个根,若1是方程的根,则直接构造数列{a n -a n -1},若1不是方程的根,则需要构造两个数列,采取消元的方法求数列{a n }.跟踪训练2 若x =1是函数f (x )=a n +1x 4-a n x 3-a n +2x +1(n ∈N +)的极值点,数列{a n }满足a 1=1,a 2=3,则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________.题型三 倒数为特殊数列⎝⎛⎭⎫形如a n +1=pa n ra n+s 型 例5 (1)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a n 4a n +1(n ∈N +),则满足a n >137的n 的最大取值为( ) A .7 B .8 C .9 D .10(2)(多选)数列{a n }满足a n +1=a n 1+2a n (n ∈N +),a 1=1,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2a 10=1a 3+1a 17B.1{2}n a 是等比数列 C .(2n -1)a n =1 D .3a 5a 17=a 49 听课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维升华两边同时取倒数转化为1a n+1=sp·1a n+rp的形式,化归为b n+1=pb n+q型,求出1a n的表达式,再求a n.跟踪训练3已知函数f(x)=x3x+1,数列{a n}满足a1=1,a n+1=f(a n)(n∈N+),则数列{a n}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__.。
试题辅导教案: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二
试题辅导教案: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二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语文考试在考生中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
为了提高考生成绩,语文教师需要针对性地制定复习教案,提供试题辅导。
本文将针对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二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复习高考语文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具体来说,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教学目标:1.巩固词汇和句型短语的应用,提高写作能力;2.理解和掌握古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了解文化常识和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步骤1.课前预习:建立语文知识框架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语文知识框架。
具体来说,可以让学生自学常用的词汇、短语和句型,并了解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书籍或教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课堂讲解:重点知识点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重点讲解一些关键知识点。
例如,可以介绍古文阅读的方法及技巧,包括阅读方法、理解方法、关键词汇和短语的理解方法等。
也可以介绍一些历史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相关作品。
3.课堂练习:高考真题模拟在讲解完重点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例如高考真题的模拟练习。
让学生在模拟考试的环境下进行练习和测试,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考试的难度和要求,进一步提高应试能力。
4.作业布置:巩固知识点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文章写作练习或古文阅读练习,让他们在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掌握高考语文的关键知识点,以及相关的应试技巧和方法。
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最终,可以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
学案2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答案①同“稀”,稀疏②同“暮”,晚③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④同“响”,声响⑤同“盍”,何、怎么⑥同“隙”,空隙2.古今异义词答案①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②不谦让③牛体的自然结构④牛体本来的结构⑤虽然这样⑥两个词,行动因为(这个)3.多义实词答案(1)①方形,跟“圆”相对②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③方法、办法④方正、正直⑤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⑥正、才(2)①说、谈②话③字④著作(3)①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②揩拭③交好④擅长、善于⑤羡慕⑥好的(4)①众、一般的②(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③指一类人④家族⑤灭族4.词类活用答案①使动用法,使……富足②名词作动词,弹奏③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④名词作动词,吹风⑤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⑥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相;大,大相⑦形容词作名词,厚度⑧动词作名词,目光⑨名词作状语,每年5.特殊句式答案①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不(否定词)、吾(人称代词)②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何(疑问代词)、以(动词)③固定句式,标志词:何如④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乎⑤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以⑥定语后置句,“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和“童子”的定语⑦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⑧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也是宾语前置句,标志词:是(宾语)、以(介词)]6.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答案①庖丁解牛②游刃有余③目无全牛④踌躇满志⑤切中肯綮⑥批郤导窾⑦官止神行⑧善刀而藏7.文化常识(1)《论语》:是一部____________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______________辑录。
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来与__________、__________、《中庸》合称“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4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4.3 圆周运动及其应用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1.线速度:描述物体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v =Δs Δt =2πrT .2.角速度:描述物体绕圆心转动快慢的物理量.ω=ΔθΔt =2πT.3.周期和频率:描述物体绕圆心转动快慢的物理量.T =2πr v ,T =1f .4.向心加速度:描述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 n =rω2=v 2r =ωv =4π2T2r .5.向心力:作用效果产生向心加速度,F n =ma n .6.相互关系:(1)v =ωr =2πTr =2πrf .(2)a =v 2r =r ω2=ωv =4π2T2r =4π2f 2r .(3)F n =ma n =m v 2r =m ω2r =mr 4π2T2=mr 4π2f 2.二、匀速圆周运动和非匀速圆周运动 1.匀速圆周运动(1)定义: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2)性质: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的变加速曲线运动. (3)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合力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且指向圆心. 2.非匀速圆周运动(1)定义:线速度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的圆周运动. (2)合力的作用①合力沿速度方向的分量F t 产生切向加速度,F t =ma t ,它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②合力沿半径方向的分量F n 产生向心加速度,F n =ma n ,它只改变速度的大小.三、离心运动1.本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总有沿着圆周切线方向飞出去的倾向. 2.受力特点(如图2所示)(1)当F =mrω2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2)当F =0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3)当F <mrω2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F 为实际提供的向心力. (4)当F >mrω2时,物体逐渐向圆心靠近,做向心运动. 图21.x-t 图象的理解核心素养一 圆周运动中的运动学分析1.对公式v =ωr 的理解当r 一定时,v 与ω成正比. 当ω一定时,v 与r 成正比. 当v 一定时,ω与r 成反比.2.对a =v 2r=ω2r =ωv 的理解在v 一定时,a 与r 成反比;在ω一定时,a 与r 成正比.特别提醒 在讨论v 、ω、r 之间的关系时,应运用控制变量法.核心素养二 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分析1.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因此在受力分析中要避免再另外添加一个向心力. 2.向心力的确定(1)确定圆周运动的轨道所在的平面,确定圆心的位置.(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找出所有的力沿半径方向指向圆心的合力就是向心力. 3、绳、杆模型涉及的临界问题绳模型 杆模型常见类型均是没有支撑的小球均是有支撑的小球 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由mg =m v 2r 得v 临=gr由小球恰能做圆周运动得v 临=0 讨论分析(1)过最高点时,v ≥gr ,F N +mg =m v 2r,绳、轨道对球产生弹力F N (2)不能过最高点时,v <gr ,在到达最高点前小球已经脱离了圆轨道(1)当v =0时,F N =mg ,F N 为支持力,沿半径背离圆心(2)当0<v <gr 时,-F N +mg=m v 2r,F N 背向圆心,随v 的增大而减小 (3)当v =gr 时,F N =0(4)当v >gr 时,F N +mg =m v 2r,F N 指向圆心并随v 的增大而增大一、单项选择题1.A 、B 两艘快艇在湖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在相同时间内,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4∶3,运动方向改变的角度之比是3∶2,则它们( )A .线速度大小之比为4∶3B .角速度大小之比为3∶4C .圆周运动的半径之比为2∶1D .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2解析:因为相同时间内他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4∶3,根据v =st ,知A 、B 的线速度之比为4∶3,故A 正确;运动方向改变的角度之比为3∶2,根据ω=Δθt,知角速度之比为3∶2,故B 错误;根据v =ωr 可得圆周运动的半径之比为r 1r 2=43×23=89,故C 错误;根据a =v ω得,向心加速度之比为a 1a 2=v 1ω1v 2ω2=43×32=21,故D 错误.答案:A2.(2019·辽宁大连模拟)如图所示,在双人花样滑冰运动中,有时会看到被男运动员拉着的女运动员离开地面在空中做圆锥摆运动的精彩场面,目测体重为G 的女运动员做圆锥摆运动时和水平冰面的夹角约为30°,重力加速度为g ,估算知该女运动员( )A .受到的拉力为GB .受到的拉力为2GC .向心加速度为3gD .向心加速度为2g解析:对女运动员受力分析如图所示,F 1=F cos 30°,F 2=F sin 30°,F 2=G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1=ma ,所以a =3g ,F =2G ,B 正确.答案:B 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自行车后轮和齿轮共轴,M 、N 分别是后轮和齿轮边缘上的两点,在齿轮带动后轮转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 点的线速度比N 点的大B .M 点的线速度比N 点的小C .M 点的角速度比N 点的大D .M 点的角速度比N 点的小2.野外骑行在近几年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对于自行车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很多都是可变速的。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4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言表现方式。
2.熟悉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并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
3.能够阅读理解古代文言文,包括文言散文和文言诗。
教学内容1.文言文概述–基本特点:繁复、典雅、书面、古朴、含蓄。
–派别特点:先秦、汉赋、魏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
2.文言句式–举例说明常见的文言句子结构,包括主谓宾、主谓、主句、宾语补足语等。
–示范句子分析和解释。
3.文言阅读–选择经典文言文中的一篇散文或诗文,介绍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协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常见词汇和短语,并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寓意与隐喻。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介绍文言文的概述和分类,提醒学生文言文的语言表现方式:繁复、典雅、书面、古朴、含蓄。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文言句式,介绍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正文(80分钟)1.文言句式的讲解(20分钟)–通过举例说明,介绍常见的文言句子结构和句式。
–示范分析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要素的关系。
2.经典文言文的阅读和解析(40分钟)–选择经典文言文中的一篇散文或诗文,介绍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协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常见词汇和短语,并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寓意与隐喻。
–分组讨论,学生自行解读文言文并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3.课堂练习(20分钟)–布置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老师进行答案讲解,强化学生的错误认识。
三、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文言阅读中要注意的问题。
2.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文言文,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言句式和经典文言文的阅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表现方式和含义。
2.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参加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
3.课堂练习法:通过布置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掌握文言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相互作用力与物体平衡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相互作用力与物体平衡本章知识点:1、力的概念及合成与分解。
2、重力、弹力、摩擦力。
3、共点力及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合F0.一、例题:第一课时考点一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例:一袋密封很好的大米从吉林被运往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它的质量(填“变化”或“不变”),但重量却(填“变化”或“不变”),原因是在地球表面。
考点二弹力方向的判断例: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弹力.二、习题题型一:运用假设法判断弹力的存在1、如图所示有一球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并和光滑斜面AB接触,球静止.分析球所受的弹力.2、如图所示小球A在内壁光滑的车厢内随车厢一起向右运动,试分析车厢后壁对球的弹力情况.题型二:弹力的方向分析及大小的计算1、如图所示用轻质细杆连接的A、B两物体正沿着倾角θ为的斜面匀速下滑,已知斜面的粗糙程度是均匀的,A、B两物体与斜面的接触情况相同.试判断A和B之间的细杆上是否有弹力.若有弹力,求出该弹力的大小;若无弹力,请说明理由.2.如图所示,A、B两物体的重力分别是G A=3 N、G B=4 N,A用悬绳挂在天花板上,B 放在水平地面上,A 、B 间的轻弹簧上的弹力F =2 N ,则绳中( )张力F1和B 对地面的压力F 2的可能值分别为A .7 N 和10 NB .5 N 和2 NC .1 N 和6 ND .2 N 和5 N3、如图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 为球心.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静止于P 点.设滑块所受支持力为F N .OP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F =mgtan θB .F =mg tan θC .F N =mgtan θD .F N =mg tan θ4.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放置一重力为G 的小球,小球与固定在天花 板上的绳子相连,小球保持静止状态.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为θ.若绳子的拉力大小 为F ,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大小为F1,则 A .F 1=F B .F 1=Gcos θ C .F =Gcos θ D .Fcos θ=Gsin θ题型三 弹簧产生的弹力1、 如图9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A 放在地面上的竖直轻弹簧B 上,且弹簧B 分别与地面和物体A 相连接.现用细绳跨过定滑轮将物体A 与另一轻弹簧C 连接,当弹簧C 处在水平位置且右端位于a 点时它没有发生形变.已知弹簧B 和弹簧C 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不计定滑轮、细绳的质量和摩擦.将弹簧C 的右端由a 点沿水平方向拉到b 点时,弹簧B 的弹力变为原来的23,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2、如图所示,原长分别为L 1和L 2,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的轻质弹簧竖直悬挂在天花板上,两弹簧之间有一质量为m 1的物体,最下端挂着质量为m 2的另一物体,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求:(1)这时两弹簧的总长.(2)若用一个质量为M 的平板把下面的物体竖直缓慢地向上托起,直到两弹簧的总长度等于两弹簧的原长之和,求这时平板受到下面物体m 2的压力.第2课时 一、 例题考点一 静摩擦力例1.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分析下列各种情况下物体A 是否受摩擦力的作用及其方向例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用轻弹簧竖直悬挂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为x .现用该弹簧沿斜面方向拉住质量为2m 的物体,系统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也为x .斜面倾角为30°,如图1所示.则物体所受摩擦力( ) A .等于零B .大小为12mg ,方向沿斜面向下C .大小为32mg ,方向沿斜面向上D .大小为mg ,方向沿斜面向上考点二 对滑动摩擦力F f =μF N 的理解例: 如图2所示,一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当用与水平方向成60°角的力F 1拉物块时,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改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力F 2推物块时,物块仍做匀速直线运动.若F 1和F 2的大小相等,则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 .3-1B .2- 3C .32-12D .1-32二、习题题型一 应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1、 如图3所示是主动轮P 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Q 的示意图,A 与B 、C 与D 分别是皮带上与轮缘上相互接触的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CD )A .B 点相对于A 点运动趋势方向与B 点运动方向相反B .D 点相对于C 点运动趋势方向与C 点运动方向相反 C .D 点所受静摩擦力方向与D 点运动方向相同D .主动轮受到的摩擦力是阻力,从动轮受到的摩擦力是动力2、指明图4中物体A 在以下四种情况下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1)物体A 静止于斜面上,如图甲所示;(2)物体A 受到水平拉力F 作用而仍静止在水平面上,如图乙所示;(3)物体A 放在车上,在刹车过程中,A 相对于车厢静止,如图丙所示; (4)物体A 在水平转台上,随转台一起匀速转动,如图丁所示题型二 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如图5所示,一质量不计的弹簧原长为10 cm ,一端固定于质量m =2 kg 的物体上,另一端施一水平拉力F .(g =10 m/s 2)(1)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当弹簧拉长12 cm 时,物体恰好匀速运动,弹簧的劲度系数多大?(2)若将弹簧拉长11 cm 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3)若将弹簧拉长13 cm 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2、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放一物体A ,A 上再放一质量为m 的物体B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施加一水平力F 于A (如图6所示),计算下列情况下A 对B 的摩擦力. (1)当A 、B 一起做匀速运动时.(2)当A 、B 一起以加速度a 向右匀加速运动时. (3)当力F 足够大而使A 、B 发生相对滑动时.(4)当A 、B 发生相对滑动,且B 物体的15伸到A 的外面时.3、如图9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 作用下,沿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 的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匀速下滑,此过程中斜面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面( BD )A .无摩擦力B .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C .支持力为(M +m )gD .支持力小于(M +m )g4、如图所示,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A 上叠放着物体B .A 和B 之间有一个被压缩的弹簧.A 、B 均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B 受到向右的摩擦力 B .B 对A 的摩擦力向右C .地面对A 的摩擦力向右D .地面对A 没有摩擦力题型三 滑动摩擦力的分析问题1、 如图7所示,人重600 N ,木块A 重400 N ,人与木块、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现人用水平力拉绳,使他与木块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滑轮摩擦不计,求:(1)人对绳的拉力;(2)人脚对A 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2、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粗糙斜面上放一物体,重力为G ,现在用与斜面底边平行的力F =G2推物体,物体恰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1)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多少? (2)物体的运动方向与斜面底边成多大的夹角?第三课时 一、例题考点一 合力的范围及共点力合成的方法 例1.合力范围的确定(1)有两个共点力F 1=8 N ,F 2=15 N ,则 N ≤F 合≤ N 且随二力夹角的增大,F 合逐渐 . (2)有三个共点力:F 1=8 N ,F 2=15 N ,F 3=15 N ,则 N ≤F 合≤ N . 如:F 1=8 N ,F 2=15 N ,F 3=3 N ,则 N ≤F 合≤ N 例2.共点力的合成(1)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 定则 (2)求出以下三种特殊情况中二力的合力:考点二 力的分解的方法 例1.按力的效果分解找出重力G 的两个作用效果,并求它的两个分力.如图3所示 F 1= ,F 2= (用G 和θ表示)例2. 关于一个力的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有唯一解 B .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有唯一解C .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唯一解D .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方向,有唯一解考点三 正交分解法1.定义:把各个力沿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的方法用途:求多个共点力的合力时,往往用正交分解法.2.步骤:如图5所示,(1)建立直角坐标系;通常选择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建立x 、y 轴让尽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2)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各力向坐标轴进行正交分解. (3)沿着坐标轴的方向求合力F x 、F y .(4)求F x 、F y 的合力,F 与F x 、F y 的关系式为:F =F 2x +F 2y .方向为:tan α=F y /F x 例1.物块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分别按图示的方向对物块施加大小相等的力F ,A 中F 垂直于斜面向上,B 中F 垂直于斜面向下,C 中F 竖直向上,D 中F 竖直向下,施力后物块仍然静止,则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增大的是( )二、习题题型一 力的效果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如图6所示,用一根长1 m 的轻质细绳将一幅质量为1 kg 的画框对称悬挂在墙壁上,已知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10 N ,为使绳不断裂,画框上两个挂钉的间距最大为(g 取10 m/s 2)( )A .32 mB .22 mC .12 mD .33m2、如图7所示,α=30°,装置的重力和摩擦力均不计,若用F =100 N 的水平推力使滑块B 保持静止,则工件上受到的向上的弹力多大?题型二 理解合力与分力间的关系1、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有关它们的合力与分力关系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小的分力、小于大的分力 B .合力的大小随分力间夹角的增大而增大 C .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任意一个分力D .合力的大小可能大于大的分力,也可能小于小的分力2、下列关于合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合力是原来几个力的等效代替,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B .两个力夹角为θ(0≤θ≤π),它们的合力随θ增大而增大C .合力的大小总不会比分力的代数和大D .不是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也能进行力的合成的运算题型三 物体的受力分析1、 如图8所示,运动员用竖直的胶皮乒乓球板去推挡水平飞来的上旋乒乓球.试分析推挡瞬间乒乓球所受的力,标明每一个力的名称和方向.2、 如图9所示,物体A 靠在倾斜的墙面上,在与墙面和B 垂直的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试分析A 、B 两物体受力的个数.题型四 力的合成与分解综合问题1、 如图10所示是一种研究劈的作用的装置,托盘A 固定在细杆上,细杆放在固定的圆孔中,下端有滚轮,细杆只能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在与托盘连接的滚轮正下面的底座上也固定一个滚轮,轻质劈放在两滚轮之间,劈背的宽度为a ,侧面的长度为l ,劈尖上固定的细线通过滑轮悬挂质量为m 的砝码,调整托盘上所放砝码的质量M ,可以使劈在任何位置时都不发生移动.忽略一切摩擦和劈、托盘、细杆与滚轮的重力,若a =35l ,试求M 是m 的多少倍?2、 风筝(图11甲)借助于均匀的风对其作用力和牵线对其拉力的作用,才得以在空中处于平衡状态.如图11乙所示,风筝平面AB 与地面夹角为30°,风筝质量为300 g ,求风对风筝的作用力的大小.(风对风筝的作用力与风筝平面相垂直,g 取10 m/s 2)3.如图13所示,将足球用网兜挂在光滑的墙壁上,设绳对球的拉力为F 1,墙壁对球的支持力为F 2,当细绳长度变短时( )A .F 1、F 2均不变B .F 1、F 2均增大C .F 1减小,F 2增大D .F 1、F 2均减小4.如图15所示,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一个滑块在弹簧拉力作用下处于静止.弹簧的拉力与斜面平行,大小为7 N ,求滑块的重力与斜面对滑块的支持力.第四课时 一、例题考点一 受力分析的步骤与方法例1.如图1所示,物体A 靠在竖直墙壁上,在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 (1)此时物体B 的受力个数为 个.(2)若物体A 固定在墙上,其他条件不变,则B 物体受力个数可能为 个和 个.(3)若将力F 改为水平向左的力仍作用在物体B 上,其他条件不变,则物体B 受 个力.例2.L 型木板P(上表面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Q 相连,如图2所示.若P、Q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则木板P的受力个数为()A.3 B.4 C.5 D.6考点二共点力平衡问题的理解与应用例1.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与墙平行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对B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F的作用线通过球心,设墙对B的作用力为F1,B对A的作用力为F2,地面对A的作用力为F3.若F缓慢增大而整个装置仍保持静止,截面如图3所示,在此过程中A.F1保持不变,F3缓慢增大B.F1缓慢增大,F3保持不变C.F2缓慢增大,F3缓慢增大D.F2缓慢增大,F3保持不变二、习题题型一用图解法求动态变化问题1.如图4所示,一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有一块可绕其下端转动的挡板P,今在挡板与斜面间夹有一个重为G的光滑球.试求挡板P由图示的竖直位置逆时针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球对挡板压力的最小值.2. 如图5所示,两根等长的绳子AB和BC吊一重物静止,两根绳子与水平方向夹角均为60°.现保持绳子AB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变,将绳子BC逐渐缓慢地变化到沿水平方向,在这一过程中,绳子BC的拉力变化情况是 ( )A.增大 B.先减小,后增大C.减小 D.先增大,后减小题型二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平衡问题1.如图6所示,质量为M的直角三棱柱A放在水平地面上,三棱柱的斜面是光滑的,且斜面倾角为θ.质量为m的光滑球放在三棱柱和光滑竖直墙壁之间,A和B都处于静止状态,求地面对三棱柱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各为多少?2.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放置,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7所示).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F N和细绳上的拉力F的变化情况是A.F N不变,F变大B.F N不变,F变小C.F N变大,F变大D.F N变大,F变小题型三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1.物体A的质量为2 kg,两根轻细绳b和c的一端连接于竖直墙上,另一端系于物体A上,在物体A上另施加一个方向与水平线成θ角的拉力F,相关几何关系如图8所示,θ=60°.若要使两绳都能伸直,求拉力F的大小范围.(g取10 m/s2)2.两根长度相等的轻绳,下端悬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上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的M、N点,M、N两点间的距离为l,如图12所示,已知两根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均为F T,则每根绳子的长度不得短于多少?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例题:例1、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被拉伸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B.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应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C.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D.用几个不同的弹簧,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2)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钩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下图中的 ( )例2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并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所用的每个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向右恒定的拉力.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1)有一个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测量后把6组数据描点在坐标图4中,请作出F-L图线.(2)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L0=________ cm,劲度系数k=________ N/m.(3)试根据以上该同学的实验情况,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不必填写其实验测得的具体数据)(4)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优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点在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1.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和b,得到弹力与弹簧长度的图象如图5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a的原长比b的长B.a的劲度系数比b的大C.a的劲度系数比b的小D.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2.(2008·北京理综)某同学和你一起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并测弹簧的劲度系数k,做法是先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当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0;弹簧下端挂一个50 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1;弹簧下端挂两个50 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2;……;挂七个50 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7.(1)下表记录的是该同学已测出的6个值,其中有两个数值在记录时有误,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_.测量记录表:(2)37(3)为充分利用测量数据,该同学将所测得的数值按如下方法逐一求差,分别计算出了三个差值:d1=L4-L0=6.90 cm,d2=L5-L1=6.90 cm,d3=L6-L2=7.00 cm.请你给出第四个差值:d4=________=________ cm.(4)根据以上差值,可以求出每增加50 g砝码的弹簧平均伸长量ΔL,ΔL用d1、d2、d3、d4表示的式子为:ΔL=______.代入数据解得ΔL=____________ cm.(5)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 N/m.(g取9.8 m/s2)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例题例1: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子,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挂在墙上的两个钉子A、B上,另一端与第三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1)为完成该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________.a.测量细绳的长度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c.测量悬挂重物后橡皮筋的长度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2)钉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现有器材,改变条件再次验证,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例2:李明同学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点以及两只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如图3所示.(1)试在图3中作出无实验误差情况下F1和F2的合力图示,并用F表示此力.(2)有关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A.两弹簧秤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B.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两弹簧秤的拉力是分力C.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秤拉力的效果相同D.若只增大某一只弹簧秤的拉力大小而要保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另一只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即可(3)如图4所示是张华和李明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哪一个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力F′是用一只弹簧秤拉时的图示)答: __________________.(4)在以上比较符合实验事实的一位同学中,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写出两种情况)答: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1.如图5所示,在共点力合成的实验中橡皮筋一端固定于P点,另一端连接两个弹簧秤,并使该端拉至O点,两个F2(α+β<90°),现使F1大小不变地沿顺时针转过某一角度,要使结弹簧秤的拉力分别为F点仍在O处,相应地使F2的大小及图中β角发生变化.则相应的变化可能是A.F2一定增大B.F2可能减少C.β角一定减小D. β角可能增大2.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________(填字母代号).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A.两细绳必须等长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都有哪些?语文是让学生学习和使用母语的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时无刻不在。
所以同学们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实践中体验和掌握使用语文的规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
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
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
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
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
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3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3.2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实验验证&两类动力学问题一,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F =ma ,F 与a 具有瞬时对应关系.3.力学单位制(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共同组成.(2)力学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有质量(kg)、长度(m)和时间(s).(3)导出单位有N 、m/s 、m/s2等.1.x-t 图象的理解核心素养一 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瞬时加速度1.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光滑斜面上,物块A 、B 质量分别为m 和2m .物块A 静止在轻弹簧上面,物块B 用细线与斜面顶端相连,A 、B 挨在一起但A 、B 之间无弹力.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某时刻把细线剪断,当细线剪断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块A 的加速度为0B .物块A 的加速度为g 3C .物块B 的加速度为0D .物块B 的加速度为g 2解析:剪断细线前,弹簧的弹力:F 弹=mg sin 30°=12mg ,细线剪断的瞬间,弹簧的弹力不变,仍为F弹=12mg ;剪断细线瞬间,对A 、B 系统,加速度为:a =3mg sin 30°-F 弹3m =g 3,即A 和B 的加速度均为g 3,故选B.答案:B2.在欢庆节日的时候,人们会在夜晚燃放美丽的焰火.按照设计,某种型号的装有焰火的礼花弹从专用炮筒中射出后,在4 s 末到达离地面100 m 的最高点时炸开,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假设礼花弹从炮筒中竖直射出时的初速度是v 0,上升过程中所受的平均阻力大小始终是自身重力的k 倍,那么v 0和k 分别等于(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A .25 m/s 1.25B .40 m/s 0.25C .50 m/s 0.25D .80 m/s 1.25解析:根据h =12at 2,解得a =12.5 m/s 2,所以v 0=at =50 m/s ;上升过程礼花弹所受的平均阻力F f =k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mg +F f m=(k +1)g =12.5 m/s 2,解得k =0.25,故选项C 正确. 答案:C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0~6 s 内,不存在甲、乙加速度相同的时刻B .0~6 s 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C .3 s 末,甲受到的合力小于乙受到的合力D .若甲、乙在t =0时刻相遇,则它们在0~6 s 内还会相遇两次2.力 F 1 单独作用在物体 A 上时产生的加速度 a 1 大小为 5m/s 2,力 F 2 单独 作用在物体 A 上时产生的加速度 a 2 大小为 2m/s 2,那么,力 F 1 和 F 2 同时作用在 物体 A 上时产生的加速度 a 的大小不可能是( )A .5m/s 2B .3m/s 2C .8m/s 2D .7m/s 23.一物块静止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从某时刻开始,物块受到一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作用.假设物块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a 表示物块的加速度大小,F 表示水平拉力的大小.能正确描述F 与a 之间的关系的图像是A .B .C .D .4.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静置一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斜劈A ,其质量为M ,两个底角均为30°。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3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3教学目标1.掌握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2.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能较好阅读和鉴赏诗歌。
3.深入理解课文,准确分析课文的情感色彩,把握文本的表达意图。
4.通过阅读、分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5.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2.诗歌的鉴赏。
3.文本的情感色彩分析和表达。
教学难点1.词语和句子的灵活运用。
2.诗歌的深度阅读和鉴赏。
3.文本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教学内容和方法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例句和常用短语词,让学生阅读、理解其含义,然后提供一些短文本,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词语和短语,来合理搭配句子,从而体会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同时教师要着重讲解以下几个方面:1.词语的词性、词义、用法和搭配。
2.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含义。
3.从词语和句子的搭配中,体会语言的表达要素。
诗歌的鉴赏教师可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鉴赏,通过鉴赏的过程,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和特点。
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特点、韵律格律、修辞手法、情感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2.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地理、哲学等,深入分析文艺作品的内涵和离不开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3.通过团体合作、集体讨论、个人思考和转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文本的情感色彩分析和表达教师可选择一些文本,让学生进行细读并分析其中的情感色彩,然后让学生进行表达。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整体把握文本的意义和内涵,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色彩。
2.从语言和文学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3.让学生进行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活动活动一:搭配词语和句子时间:30分钟内容:利用教材提供的例句和常用短语词,让学生阅读、理解其含义,然后提供一些短文本,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词语和短语,来合理搭配句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重点篇目-《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谏太宗十思疏》一、课文再读挖空落实请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并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
臣闻求木之长.[________]者,必固其根本..[________];欲流之远者,必浚.[________]其泉源;思国之安者,________。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理.[____________],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____________]乎!人君当.[____________]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____________]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____________]。
不念居安思危,________,德不处其厚,情不胜.[____________]其欲,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______________]元首,承天景.[______________]命,莫不殷忧..[______________]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________,能克.[____________]终者盖.[____________]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________;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____________]。
虽董.[__________]之以严刑,振.[__________]之以.[__________]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____________,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____________]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高危则思谦冲..[____________]而自牧.[____________]惧满溢则思江海下.[____________]百川,乐盘游..[____________]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__则思正身以黜.[____________]恶,________________则思无因喜以.[____________]谬赏,罚所及____________。
高考一轮复习导学案(6份)-人教课标版2
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掌握常见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的类型和知识。
二、掌握答题模式,提高古诗鉴赏的解题能力和水平。
*【导入学习】*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高考对此考点的考查方法也主要在这四个方面进行。
*【自主学习】*考点一修辞手法《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另外,古典诗歌常用的还有通感、互文、双关、顶真等。
高考设题时,不会侧重诗歌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求考生从句子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生答题时要结合句子内容或句子所体现的情感加以分析。
[典例](·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分) 【满分指引】第一步:明确这三句使用的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分析两种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
抓住“争先”“鏖战”“缴缠”分析比拟手法,从三句元曲整体上分析排比手法。
第三步:指出两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拟手法重在分析“生动形象”,排比手法重在分析对气氛的“渲染”。
【参考答案】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思路规范].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5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5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针对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而设计的教案之一,主要涉及到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应用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为高考语文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熟练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解答阅读理解题;•能够正确理解、分析、运用所学内容回答应用题。
2.思想与情感•培养学生强烈的语文意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文言文阅读基本方法和技巧•字词解释和推测;•句子结构分析和推断;•篇章结构分析和概括;•语句间的联系。
2.文言文阅读应用题解答技巧•题干理解和分析;•题目信息定位和提取;•题目信息联想和运用;•题目翻译和解答。
3.实战演练•阅读理解题目练习;•应用题目练习。
•理论授课;•练习演练;•交流讨论;•经典案例分析。
五、教学步骤1.语言文字功底巩固•检查学生学习状况,辅导学生个性化问题;•带领学生巩固基本字词知识,拓展词汇积累。
2.文言文阅读基本方法和技巧•介绍文言文基本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使用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
3.文言文阅读应用题解答技巧•介绍文言文阅读应用题解答技巧;•带领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熟练进行应用题解答。
4.阅读理解题目练习•选择适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5.应用题目练习•选择不同难度的文言文阅读应用题目;•带领学生进行应用题目练习。
6.反思总结•整理学习笔记,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共同总结体会。
六、学生评估1.日常表现学生根据出席、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等多方面指标进行评分。
2.考试评分学生根据课程学习成果进行考试,考试结果将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常见文言文文本材料;•阅读理解题目;•应用题目。
八、教学心得本节课程针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应用题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学案(鲁科版)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4讲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非金属置换非金属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置换非金属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类别的无机物之间转化的一般规律
(1)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金属单质 碱性氧化物 碱 盐
如:Na Na2O NaOH Na2SO4
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常见金属有Na、K、Ca、Ba等,但Mg、Fe、Al、Cu等不符合上述转化关系。
(2)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 酸 盐
如:S SO2 H2SO3 Na2SO3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学案-鉴赏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含答案)
鉴赏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品象悟境,分析内涵复习目标1.找准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掌握鉴赏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方法。
链接高考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北京卷《病柏》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6分)意象意蕴①意象、意境为常考点,以意象为重点,多考查对其内涵及作用的理解。
②意境内容复杂,很少直接命题考查,以考查景象、画面、氛围特点为主。
2020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2018全国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考向一分析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重要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然后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等(或考查其中一项)。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是因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
简单地说:(1)意象=物象+情思;(2)意境=意象+氛围。
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步骤(1)研读诗歌,确定意象,分析表层属性。
通读诗歌,确定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揣摩并把握意象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特别是其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
(2)联想旧知,把握意象含义,探求深层含义。
理解意象的含义,需要联想平时积累的意象含义,再抓住关键性词语,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理解意象特定的意义和内涵。
有些意象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必须结合诗人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具体分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学案(鲁科版)第4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9讲硫及其氧化物
第19讲 硫及其氧化物[复习目标] 1.了解硫的存在及其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硫的氧化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考点一 硫单质的性质1.硫元素的存在形态2.硫单质的物理性质俗称 颜色状态 溶解性水 酒精 CS 2 硫黄______晶体微溶思考 (1)硫有S 2、S 4、S 6、S 8等多种单质,它们的关系是什么?加热时,S 8转化为S 6、S 4、S 2属于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单质难溶于水,易溶于CS 2,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硫单质的化学性质S -2←―――氧化性S 0―――→还原性S +41.硫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SO 2,在纯氧中燃烧的产物是SO 3( ) 2.硫与铁粉和铜粉分别反应,都可生成二价金属硫化物( )3.等质量的S 6和S 8分子分别与足量的KOH 反应,消耗KOH 的物质的量相同( )1.在下列反应中硫元素只表现氧化性的是( ) A .2Al +3S=====△Al 2S 3B .S +2H 2SO 4(浓)=====△2H 2O +3SO 2↑ C .H 2S=====△H 2+SD .3S +6NaOH=====△2Na 2S +Na 2SO 3+3H 2O2.加热装有硫粉的试管,硫粉很快熔化为液体,继而有淡黄色气体产生。
将光亮细铜丝伸入气体中,铜丝发光发热且有黑色物质生成。
由上述现象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硫的熔、沸点较低 B .硫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C .铜丝能在硫蒸气中燃烧 D .黑色固体是Cu 2S考点二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1.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 溶解性____色、____________气味的____________ 比空气的________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溶解约__体积的SO 2(2)化学性质按要求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SO 2⎩⎪⎨⎪⎧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与H 2O 反应:与NaOH (足量)反应: 氧化性:SO 2+2H 2S===3S +2H 2O 还原性⎩⎪⎨⎪⎧与O 2反应:与Cl 2和H 2O 反应: 漂白性:可使 溶液等有机色质褪色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3)实验室制法①固体Na 2SO 3与较浓H 2SO 4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物质的量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化学学案
化学一轮复习第2讲物质的量和气体摩尔体积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相互关系二、概念辨析1.物质的量(1)概念:。
(2)符号:单位:。
2.摩尔(1)概念:。
(2)符号:(3)基准:。
(4)注意点:①当描述物质的物质的量(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
3.阿伏加德罗常数(1)含义:。
(2)符号:单位:(3)注意点:①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基准是12g 中的原子个数。
②现阶段常取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
4.摩尔质量(1)概念:。
(2)符号:单位:。
(3)注意点:与相对分子质量、式量和1mol物质的质量的异同:含义上同,数值上同。
(前者有单位,后者是相对值,可以认为单位为1)[练习]① 1 mol H 2O 的质量是 ② H 2O 的摩尔质量是③ S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④ SO 42-的摩尔质量是⑤ C 2H 5OH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气体摩尔体积(1)概念: 。
(2)符号: 单位: 。
(3)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①标准状况是指: 温度 ℃,压强 Pa 。
②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 。
(4)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①②③三、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111T V p =222T V p ;(2)pV =nRT =RT Mm (R 为常数)。
2.阿伏加德罗定律定义: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 的分子数。
注意:在该定律中有“四同”:同温、同压、同体积、同分子数目,有“三同”就可定“一同”。
(1)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两种气体必含有 的分子;(2) 同温同压下,同分子数目的两种气体必然同 ;(3) 在同温度下,两种气体同体积又同分子数目,则必然同 。
3.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1) T 、p 相同21N N =21V V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数与其体积成 比(2)T 、V 相同21p p =21N N 温度、体积相同的气体,压强与其分子数成 比 (3)n 、p 相同21V V =21T T 分子数相等、压强相同的气体,体积与其温度成 比 (4)n 、T 相同21p p =12V V 分子数相等、温度相同的气体,压强与其体积成 比 (5)三、平均摩尔质量的几种求法1.已知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 :M =22.4ρ(标) 〖例1〗标准状况下某纯净气体的密度为1.977g/L ,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多少?2.已知同温同压下,某气体密度是一种简单气体密度的D 倍(D 即为相对密度)D B =B A ρρ=BA M M M =D×M A 3.已知混合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M =总总n m 随堂训练 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的六个陷阱题组一 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及物质的聚集状态1.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2.24 L CO 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N A ( )(2)常温下11.2 L 甲烷气体含有的甲烷分子数为0.5N A ( )(3)标准状况下,22.4 L 己烷中含共价键数目为19N A ( )(4)常温常压下,22.4 L 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 ( ) 题组二 物质的量或质量与状况2.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常温常压下,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为0.2N A ( )(2)标准状况下,18 g H2O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N A ( )(3)常温常压下,92 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6N A ( ) 题组三物质的微观结构3.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4.5 g 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的数目为0.3N A ( )(2)30 g甲醛中含共用电子对总数为4N A ( )(3)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N A ( )(4)18 g D2O所含的电子数为10N A ( )(5)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 A ( )(6)12 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2N A ( )(7)12 g石墨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1.5N A ( )(8)31 g白磷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1.5N A ( )题组四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数目的判断4.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0.1 L 3.0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H的数目为0.3 N A ( )(2)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KCl溶液中,阴、阳离子数目之和均为2N A ( )(3)0.1 mol·L-1的NaHSO4溶液中,阳离子的数目之和为0.2N A ( )(4)25 ℃、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 A ( )题组五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与“隐含反应”5.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混合物的分子数为2N A ( )(2)标准状况下,22.4 L NO2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为N A ( )(3)100 g 17%的氨水,溶液中含有的NH3分子数为N A ( )(4)标准状况下,0.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 A ( ) 题组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6.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5.6 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 A ( )(2)0.1 mol Zn与含0.1 mol HCl的盐酸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 A ( )(3)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 A ( )(4)1 mol Na2O2与足量CO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 ( )(5)向FeI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的数目 ( )(6)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 A突破此类题目的陷阱,关键在于审题:是否有弱离子的水解。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中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复习高中语文知识,巩固基础;
2. 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5分钟)
1. 教师进行简单提问,复习学生上次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高三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知识讲解(20分钟)
1. 分别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讲解,带领学生复习所学知识。
2. 整理知识总结,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三、综合练习(30分钟)
1. 进行综合练习,包括语法、作文等方面的练习。
2. 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四、文学鉴赏(30分钟)
1. 教师讲解一篇名篇或优秀作品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并进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知识点。
2. 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教学,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有了较好的复习,对重点和难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文学鉴赏的活动,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文学素养。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下一步,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巩固复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语文考试的考试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2.了解高考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通过高考语文类型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4.通过高考语文真题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在考试中避免常见的错误。
5.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高考语文考试的考试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2.了解高考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通过高考语文类型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2.教学难点1.通过高考语文真题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在考试中避免常见的错误。
2.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高考语文考试的基本要求和知识点1.高考语文考试模式和基本要求。
2.高考语文的基本知识点。
3.高考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第二节:高考语文类型题的练习1.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类型题练习。
2.高考语文作文的类型题练习。
第三节:高考语文真题分析1.高考语文历年真题的分析和解读。
2.高考语文真题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在考试中避免常见的错误。
第四节:学习方法指导1.如何有效地学习高考语文。
2.如何掌握高考语文的知识点和技能。
3.如何自我评价和提高。
四、教学方式和手段1.通过讲授和示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口头练习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解题能力。
3.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4.通过互动讨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提高能力。
五、课堂反馈和评价1.通过课堂测试和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2.通过作业评价和课堂反馈,及时提供有效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3.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六、教学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2.提出改进和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教学改进。
3.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和促进发展,鼓励学生进一步发挥潜力和创新精神。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7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7一、教学目标1.熟悉《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部分内容,了解高考语文试题出题规律。
2.掌握高考作文中常见的几种文体,如议论文、说明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并分析其特点和写作要点。
3.提高学生的高考作文写作水平,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的文体知识,灵活处理文章语言和结构。
二、教学内容1. 高考作文文体知识梳理根据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高考作文主要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几种文体。
针对不同的文体,考生在写作时应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1)议论文•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影响读者的看法。
•关键词:争论、论点、论据、观点、结论。
•常见写作结构:对比式、批判性、说明性。
(2)说明文•目的:让读者明白某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者原理。
•关键词:叙述、描述、说明、介绍、概述、分析、总结。
•常见写作结构:顺序式、比较式、因果式、分类式。
(3)小说•目的:通过构想的故事,展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感,以达到描写生活和思想发掘的目的。
•关键词:情节、人物、环境、语言、情感、意义。
•常见写作结构:线性结构、环形结构。
(4)散文•目的: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生命感悟等。
•关键词:言语、意境、情感、文学技巧、题材、体裁。
•常见写作结构:抒情式、议论式、描写式、叙事式。
2. 高考作文写作实践通过对各种文体的介绍,让学生对高考作文写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进行写作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议论文写作实践话题:无人驾驶汽车写作要求: - 确定自己的观点; - 列举2-3个论据,用事实和论证方式支持观点; - 注意写作文结构和各部分的话题句,注重语言的连贯性。
(2)说明文写作实践话题:如何保护地球写作要求: - 找几个环保问题,简单介绍这些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 - 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应措施; - 注意写作文结构和各部分的话题句,注重语言的连贯性。
(3)小说写作实践话题:黑暗中的光明写作要求:- 创造一个故事情节,描述其中主人公追求光明、克服困难的过程;- 注意完善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让故事更具吸引力;- 注意各部分的话题句,写好文章开头和结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知识梳理:一、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的价值从三方面体现: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①技术与人:技术能人,(请例举此类技术产品、、)人,(请例举此类技术产品、、)人。
②技术与社会: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案例:福特车的生产流水线、联合收割机)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案例:出行方式改变)在军事、政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了解上述相应的案例)③技术与自然:一方面人类依靠技术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实例、、、),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存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人类在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实例、、、)。
二、技术具有、(技术是为了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技术的内在特性,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的)、(技术实现其价值的体现)等性质。
三、简述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四、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的和,由此引发的技术伦理问题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
例举五项常见的、能体现两面性的技术:五、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并分别例举三项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
六、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知识产权在狭义上包括、、;其中的专利权不能自动获得,专利权的获得一般要经历以下六个阶段、、、、、。
七、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
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练习:1.1769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研制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让他成为一个富有的名人资本家是由于技术具有A、创新性B、目的性C、综合性D、专利性2.技术对人的解放作用表现为人依靠技术解放或延长了自己的手、脚……等身体器官,拓展了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
下列技术的发展解放了人的体力的是A.电视技术 B.摄影技术 C.克隆技术 D.蒸汽动力技术3.有人说“技术及其应用有点像锤子和锤子的使用:给小孩一把锤子,他会无论什么都用锤子去敲。
当我们有了一把奇巧的技术锤子时,我们当中就会有这样的小孩。
我们必须谨防自己受不住诱惑,而拿它敲敲这敲敲那,什么都用它来敲。
我们需要锤子,但是不能滥用锤子。
”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是A、我们只要有了技术这把锤子,就可以做任何事情B、小孩不会使用锤子C、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技术D、技术的未来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
《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知识梳理:一、设计是。
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具有丰富内涵,主要包括和,有着各自的侧重点,请分别例举:二、简述技术与设计的关系:三、人机关系是指;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有、、、。
除此之外,为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还需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四、技术试验是指;并简述技术试验的的重要性:五、技术试验的种类很多,根据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技术试验常用的方法、(实例:、)、(实例:、)、(实例:、)、(实例:、)、(实例:、)六、技术试验完成之后,需撰写技术试验报告。
其项目包括、、、、。
练习:1.汽车的安全带设计主要实现了人机关系中的哪个目标?A、安全B、高效C、健康D、舒适2.在人行天桥的设计中,通常都要在阶梯的两边安排一定宽度的斜面通道。
这是为了A.美观B、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C、提高强度D、节省建筑材料3.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了发明者的创造并赋予发明人一定的权益,使发明者能设计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产品。
下列不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是A、经营权B、著作权C、专利权D、商标权4.李敏要使客厅的茶几更具有欣赏价值,那么她应该侧重改变茶几的A、功能B、造型C、安全D、强度5.汽车的碰撞实验属于A、优选实验法B、模拟实验法C、移植实验法D、强化实验法6.某市铸管厂承接了一项供水水管的生产任务,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维护本厂信誉,提高产品知名度,对所生产的水管进行质量检测,利用注水加压的方法检测水管的强度,这种试验方法属于以下试验中的哪一种:A、性能测试B、预测测试C、优化测试D、信息测试7.办公室空间处理要简洁明快,以达到严谨、高效的工作氛围,是为了满足A、信息的交互B、生理需求C、动态的人D、心理需求8.以往电路图的设计都是手工绘制,烦琐且易出错;随着电子技术发展,尤其电脑的发展,现在专门的电路图设计软件大大方便了电路设计,而且还可以进行仿真测试,这体现了技术与设计的什么关系?A、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条件B、技术的发展和设计无关C、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不产生影响D、技术就是设计9.1928,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开启了抗生素时代,挽救了无数生命;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耐药菌株迅猛发展,抗生素束手无策,许多重症感染者因此死亡,这反映了技术的什么性质?A、技术的两面性B、技术的创新性C、技术的专利性D、技术的目的性《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一、设计的一般过程1、发现与明确问题2、制定设计方案:①(、专家咨询、、、浏览互联网等)②(面对设计要求和约束之间的矛盾,为了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应该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以便于权衡利弊,作出选择)③(作用是把明确问题时提出来的设计要求具体落实到产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上,呈现出产品的具体现象。
是设计思想、设计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设计者设计风格和设计水平的展现空间)④(把模糊设计、草图具体化)⑤(依据一定的原则对多个方案进行筛选)3、制作模型或原型:(一般分两阶段①;②)4、测试、评估及优化:(①测试目的:检验产品在、中,在等方面能否达到预定的设计要求;②评估需要反复进行;③在测试、评估等基础上进行优化)5、产品的使用和维护:(①;②)二、设计的一般原则(原则之间有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关系。
)1、创新原则:2、实用原则:。
3、:以最低的费用取得最佳的效果(就是要提高功能成本比: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功能;在增加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
)4、:好的产品也能让人们从产品的外观和造型上得到美的体验、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5、:产品设计必须考虑它与人、社会、环境的关系,必须遵循道德原则。
还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的道德观念。
6、:技术规范既有强制性的标准(质量和安全方面),也有推荐使用的技术标准企业形象和产品的品质有很大影响的要求。
7、:既要满足当代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三、设计的评价1、设计评价从评价对象分有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和对设计成果的评价两类;从评价者来分有设计者和两类。
2、评价要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必须制定相应的标准;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当客观、明确,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对最终产品的评价有两个基本依据:一是,二是。
4、设计的交流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是设计评价的基础。
5、设计的交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文本、口头语言、网页等。
《通用技术》单元检测3 班级姓名一、填空题1、设计的一般原则有创新原则、、、、、和技术规范、等,这些原则往往是相互、相互、相互。
其中原则是设计的核心,原则是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多元的,它受到消费者、功能、技术、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
2、房屋装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个人对形状、空间、色彩等的爱好和兴趣,这是为满足人的需求,在摆设家具时要考虑橱柜门窗、抽屉开启和人下蹲等空间位置的合理,这设计是为了满足需求。
3、人在注射青霉素前都要进行“皮试”注射,其目的是做试验。
安踏公司建有国家级的鞋帽实验中心,其中有一试验项目是测试鞋的老化程度,这试验是属于试验。
4、设计的过程中,一般可以从原理、、、、等方面考虑改进和突破,以实现创新的目标。
5、设计中的实用性是指,它包括功能(、、和等)、功能(产品的使用的方便性、安全性、性等)、功能(产品的造型、、和给人以感等)和功能(产品象征或显示个人的、、和社会地位等)等。
二、选择题6、设计是个有计划的创新活动,它有科学合理的基本工作程序。
设计的一般过程主要有:①制定设计方案②测试、评估及优化③发现与明确问题④产品的使用和维护⑤制作模型和原型。
这些环节的较合理顺序为()A①⑤③②④B③①⑤②④C①③⑤②④D①⑤③④②7、小聪在设计客厅布置为了更具有欣赏价值,那么他在选择家具和装修方案时,除满足一些基本需求外应侧重追求目标()A、强度B、功能C、造型D、安全8、我们在做纸张的结构造型与强度的关系的试验报告中所采用的技术试验法是()A、优选试验法 B强化试验法 C虚拟试验法 D模拟试验法9、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人泰勒于1898年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著名的“铁锹作业试验”。
“铁锹作业试验”中改进了许多具体的人机关系,它是要实现人机关系的哪个目标:()A、健康目标B、高效目标C、舒适目标D、安全目标10、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是吉祥物创作修改组的组长,他曾经说过:“你知道吗?经历了五六次设计人员的变动,五六十次设计方案的改动,画了四五千张设计草图,这5个小‘福娃’才得以诞生。
”,从她的话里,我们可以知道:()A、设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B、设计需要多种知识C 、设计需要多人共同完成D 、设计需要不断改进11、新型快餐盒以谷物秸杆为材料做成,用过后可直接转化为牲畜饲料或肥料。
这符合了设计中的哪项基本原则:( )A 、美观性原则B 、经济性原则C 、创新性D 、可持续发展原则12、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是:( )A 、学习B 、不断尝试C 、设计D 、实验研究13、现在的手机款式多样、功能齐全,如:拍照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等等,请问这些多功能手机属于那种设计类型:( )A 、综合性设计B 、原创性设计C 、改进性设计D 、突出性设计 14、右图是一个材料弯曲测试示意图,通过逐一增加砝码质量,观测材料弯曲的程度;你认为这一试验属于:( )A 性能试验B 优化试验C 信息试验D 预测试验 15、某设计公司接受电视机厂的委托,设计一款新型电视机外壳,规定两个月内交货。
该设计公司在三个月后才完成任务,成本价格为90元,但当时市场上已有另一厂家推出相似的电视机外壳,且成本价格为70元,于是电视机厂不接受该研究成果。
问这个设计违反了什么原则?( )A 、经济性原则和最优化原则;B 、法律规范原则与可持续发展原则;C 、需要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D 、经济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 16、制定设计方案的过程是:( )(①方案筛选②方案构思③设计分析④方案呈现⑤收集信息)A 、⑤④③②①B 、①③②④⑤C 、①⑤③④②D 、⑤③②④① 17、生产常用的安全帽一般应经过(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