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90后_大一新生适应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合集下载

“90后”大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研究

“90后”大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研究

“90后”大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研究摘要:大学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阶段,更是人生的转折点。

对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进入大学后自身和环境的改变,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压力和挑战,尤其对于“90后”大学生这一具有鲜明特点的群体,更加需要高度重视。

研究他们在大学中出现的适应性问题及其原因,并找出合理对策,对于我们加强引导,确保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五邑大学部分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为“九零后”大学生适应能力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90后”大学生;适应性;对策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个人性格本身,“90后”大学生是一个矛盾体,有着鲜明的特点,热情开放、独立、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同时心理脆弱,耐挫能力差、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学校应针对其在大学生活中出现的适应性问题,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适应性培养教育,使“90后”大学生更好的适应校园环境,更快的融入大学生活。

本研究通过对五邑大学大一、大二学生(均为“90后”)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分析“90后”适应性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期为针对性开展适应性培养教育提供依据。

一、“90后”大学生适应性现状(一)校园环境不适应,校园归属感普遍较低据调查结果显示,有52.98%的学生对大学校园设施、行政部门、公共资源设施不是十分熟悉,这部分同学中有32.76%的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校不满意,认为与自己理想中的校园落差较大。

(二)人际关系不和谐调查显示,62.31%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都与班内学生或者舍友产生过矛盾,并且不能正确的处理这些问题,给自己造成很大的麻烦,其中15.3%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是自己最大得障碍,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麻烦,造成很大压力,5.68%的学生人际关系存在严重问题,给自己的学生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导致性格孤僻,产生厌学情绪,2.97%的学生表示与老师交流相处有障碍。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研分析4页word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研分析4页word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研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世界病”,“90后”大学生成为了高校校园的主力军,与“80后”、“70后”甚至“60后”相比,当前大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独特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一)当前大学生在情感领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90后”大学生情感变化快,情绪化严重,精神生活空虚;女大学生过度依赖父母,没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理性对待老师的管教;与异性交往持“正常”心,对婚前性行为觉得很正常,错误的处理异性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导致了单相思、多角关系等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交往成人化,以自我为中心,大兴“人情”之风,同学间吃吃喝喝;学生干部竞选拉帮结派搞选票等,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在交往成人化这一趋势下变得攀比、虚荣,更有甚者做出了违法的事情。

(三)当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功利性学习太严重,为了增加砝码,提高附加值,大学生急于考取一些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司法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等,不惜花费巨额金钱逃课参加辅导班,更有甚者花钱伪造、购买假证书;从学生干部竞选中,托关系找门路,拼钱拼爹拼权利的大有人在。

(四)当前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互联网的普及带给当代大学生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瘾成风、欺骗诈骗、低俗色情影视等问题,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能以正确的态度进行交往;助长了逃避现实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面对面的交流。

沉溺于网恋中,妨碍了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良好情绪体验。

二、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一)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是家庭环境的产物。

家庭环境对于塑造孩子的心理性格有着重大的影响,父母祖辈的过分呵护,无条件满足子女的要求,导致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增强,合作意识淡薄: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相伴,导致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通过分析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建议。

结果表明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普遍存在,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

学校可通过加强心理辅导和提供支持来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研究认为有效干预对于新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未来可深入探讨心理辅导在新生适应中的作用,并加强大学组织对新生的支持。

本研究的结论强调对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重视和重要性,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以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影响因素、对策探讨、心理辅导、支持、干预、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是当前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迎接着新的学习生活和社交环境。

由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他们面临着各种心理适应问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

大学是一个高度开放和自由的环境,对于一些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焦虑甚至失落。

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不再那么强大的情况下,新生们需要自己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考验。

深入研究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对策,对于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为他们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作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适应期。

通过深入研究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90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90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90后”指的是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青少年,随着2008年9月份第一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80后”原本就是备受社会质疑的群体,而今“90后”也开始迈进大学校园,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90后”,比“80后”大学生引起的争论更多。

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是:“有个性”、“自我”、“叛逆”、“另类”……事实上他们是否真如社会所说的那样?他们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来面对和处理这些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正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关注和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后,在相关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我们编制了《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需求问卷》及《大一新生心理行为特点调查问卷》1],分封闭式与开放式两种类型的题目。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需求问卷》主要调查“90后”大学生心理标准的认同度,采用五级记分,“1”为完全不赞同,“2”为不赞同,“3”为不确定,“4”为赞同,“5”为完全赞同,分数越高,认同度便越高。

开放式问题主要调查“90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大学生有什么行为表现,他们乐于接受的心理教育方式。

《大一新生心理行为特点调查问卷》为封闭式问卷,答案分为A、B、C、D四项,主要调查“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

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某校大一新生,涵盖本科、专科的学生。

利用自习课时间进行调查,共发问卷240份,得到有效问卷200份。

三、分析与结果(一)“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需要1.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回答“你认为心理健康行为包括下列行为吗?”学生的认同度高低依次为:(1)人生态度(84.5%):积极向上、乐观、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2)人际关系(83%):乐于交往、对他人友好、诚恳、宽容。

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摘要: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决定新生大学生活和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被称为“90后”大学生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有着突出的心理特征,如何针对”90后”新生心理特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摆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90后”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针对处在各个年级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而有所侧重。

对于刚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而言,最主要的莫过于抓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尽快的融入到新集体中,尽快的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近两年,具有时代特征的”90后”的大学新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他们从中学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势必导致他们在短期内出现心理困惑。

因此针对”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90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人的整体素质当中,心理素质占据着基础地位,它影响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心理,即使有过人的才智、高超的能力与强健的体魄,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人才。

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90后”新生来讲,他们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其大学四年的成长。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每年高校新生的不断增加,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拥有争议的90后大学新生身上呈现出多元的、复杂的心理特点,因此认真研究90后新生的心理特征,从多方面入手正确引导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快乐的健康的度过大学生活,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90后大学新生共有的心理特征(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障碍首先,新生入学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上大学前,生活上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无法自理;一到大学校园,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近年来,“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1.1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他们在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普遍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学生们的心理压力更是难以忽视。

1.2 自卑感、压力感较强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压力感。

他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卑和紧张,甚至产生对未来的畏惧。

1.3 心理健康意识不足虽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在面对心理问题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隐忍,而忽视了及时寻求帮助的重要性。

2.1 教育资源不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普遍不足。

虽然一些高校提供了心理辅导服务,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往往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学生们在心理问题上无人支持。

2.2 心理教育渠道不畅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还不够畅通,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有限。

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学校提供的简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获取知识,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体验。

2.3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更新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三、解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学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

文章分析了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

文章探讨了影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因素,如个人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学习环境等。

然后,文章提出了针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对策,包括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寻求心理辅导等。

还介绍了心理适应问题的预防方法和干预措施。

文章总结了研究成果的意义,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对策、预防方法、干预措施、影响因素、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总结与展望、研究成果的意义、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大学生涯中,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学是一个新的环境,新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这些变化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和困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许多大学新生在面对新环境和新挑战时会感到焦虑、孤独、失落、困惑等负面情绪。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新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了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对促进新生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期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推动大学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促进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其对策,通过深入分析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影响因素以及针对问题的有效对策,为帮助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参考和指导。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高中毕业生步入大学校园,他们要面对许多新的挑战和压力。

这些压力涉及到学业、人际关系、生活安排等方面,都会动摇新生的信心和决心。

因此,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

这篇论文旨在探讨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并提出对策,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一、学业适应问题大学的学习方式和高中有很大的不同。

大学课程更为丰富和深入,在学习上需要更大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同时,学术要求更高,大部分教授和导师都会更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

当新生面对这种情况时,经常会出现学业适应问题,例如不能承受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无法应对作业和考试等紧张情况,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

解决方法:大学新生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计划、适当地使用学习技巧、与同学和老师建立紧密的联系、积极求助心理医生来提高学业适应能力。

在学习上,新生应该合理安排时间,每天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遵循时间表并避免拖延。

此外,可以通过参加学习技巧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

同时,保持沟通和联系可以让新生在学习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如果遇到心理问题,可以寻求校内心理医生来获取专业的支持和建议。

二、人际关系适应问题进入大学校园后,新生会和许多陌生人相处,包括同学、教授、房间室友等。

这会对新生的人际关系适应造成一定的困难。

很多人会出现过度紧张、人际交往疑虑等情况,甚至会有一些人感到孤独和无助。

解决方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时间,大学新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学校活动、社交活动、参加社团等方式来建立联系和交流。

在与同学相处时,尽可能地理解彼此和认同彼此,积极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和意见。

此外,新生还可以寻求房间室友或外部指导和讨论,以保持积极心态和建立更深入的人际关系。

三、生活适应问题大学生活涉及到学习、交际、个人发展等方面。

与此同时,大学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居住安排、饮食安排、健康安排等也会在某些程度上对新生造成困难。

许多新生可能不慎疏忽个人生活和健康方面的问题,影响学习成绩和精神状态。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背景介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压力都与以往不同。

尤其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向大一新生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的内容•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专业、家庭背景等•心理状况:焦虑、压力、抑郁等•学习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压力等•生活状况:作息时间、社交活动等•家庭状况: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数据分析方法•使用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于统计分析结果,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和解释调查结果分析调查样本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共有20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100人,女性100人;年龄分布在18岁到22岁之间,专业覆盖面广泛,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

心理状况根据统计结果,55%的新生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出现过焦虑情况,48%的新生感受到过较大的压力,22%的新生出现过轻微的抑郁症状。

学习状况半数以上的新生感受到过很大的学习压力, 35%以上的新生成绩位于中等偏下水平,而只有15%的新生成绩优秀。

心理健康状态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心理健康状态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学生,其成绩优秀的比例也较高。

研究结论1.大部分大一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2.在学业上,部分新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压力和问题3.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对策和建议1.学校应加强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2.学校可以开办一些课程,如心理学课程等,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心理素质。

3.学校和教师应重视新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学习方法和意识上的问题,减轻学习压力。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调查报告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调查报告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调查报告研究背景及目的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尤其是在进入大学这个全新的环境之后,一些新生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如适应环境、学习压力、社交压力等。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一次调查来了解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为高校心理教育提供参考和支持。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无记名、自愿的方法,全校共有500名大一新生参与了本次调查。

问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性别、年龄、专业等基本信息。

2.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源、压力程度、应对方式等情况。

3.情绪状态、消极情绪的频率和强度等情况。

4.对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的需求和期望。

调查结果性别分布样本中女生占比高于男生,占比为57%,男生占比43%。

性别分布图性别分布图年龄分布样本中大部分的新生为18岁,其次是19岁,其他年龄段的新生占比不高。

年龄分布图年龄分布图专业分布样本中理工类专业占比相对较高,其中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比例最高。

专业分布图专业分布图压力源大一新生最常见的压力源是学习压力,占比达到了80%以上。

其次是生活压力和社交压力。

压力源图压力源图压力程度对于每个压力源,我们进一步询问了学生们感受到的压力程度。

其中,学业压力是最明显的,有超过一半的新生认为学业压力大。

压力程度图压力程度图应对方式在面对压力时,学生们采用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最常见的是睡眠和健身,其次是自我调节、关注心理健康、娱乐等。

应对方式图应对方式图消极情绪在消极情绪方面,学生们的表现有所不同。

有超过50%的学生曾感到无助、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消极情绪图消极情绪图心理健康需求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学生们普遍持肯定态度,占比达到了90%以上。

此外,他们将心理健康支持的主体归结于学校,希望学校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需求图心理健康需求图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一新生普遍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情绪困扰。

“90后”大一新生适应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90后”大一新生适应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1. .2症状 自评量 表 (C 一 0 2 S L 9)
表2 “ O 9 后”男女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 的差异 比较 ( s 又± )
本量表在国内外广泛应用 ,具有较高的信效 度 ,包含躯体化、强迫、人 际关系、抑郁 、焦虑 、 敌对性 、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 个因子 ,分为5 个等级( 无,2 轻度 ,3 中度 ,4 相当重 ,5严 1 = = : = =
22 “ O ”男 女 大 一新 生 心 理 适应 能 力 的 . 9后 分。总分2 — 5 0 3 分心理适应能力很差 ,3 ~ 1 6 5 分 差异 分析 较差 ,5 ~ 8 2 6分一般 , 9 8分为较强,8 — 0 6—4 5 10
则很强。然后把很强和较强作为较好组 ,一般 者为中等组,较差和很差者为较差组。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7 5 0 期 2 1 年第 1 00 期 总第 0 9 7 页
・ 理健康 理论 ・ 心
作者简介 :于少萍 (9 5 ) 18 一 ,女 ,河北宁 晋人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发展与
教育心理学2 0 级硕士研究生 ,学校心理 07
教育方向。
“ 0 ’ 大一新 生适应性及 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9后 ’
好的有2 人 ,占总人数的3 %;心理适应能力中 4 . 3 等的有37 0 ,占总人数的4. I %;心理适应能力较 8
差的有4 3 ,占总人数的5 . 0人 4 %。 9 ・
采 用 心 理 适 应 能 力 和 症 状 自 评 量 表 (C 一0 。 S L 9) 1 .心理适应 能力 问卷 .1 2
23 不 同专 业的 “ 0 ”大 一新 生心 理适 应 . 9后 能力的差异 分析
之前 ,由主试告知 目的 ,讲解填写方法 ,问卷 回

“90后”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调查研究(刘妍妍)

“90后”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调查研究(刘妍妍)

“90后”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调查研究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刘妍妍摘要:2009年10月,我校又迎来了一批“90后”的大学生,大学教育也将真正进入“90后”时代。

对于一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关系到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辅导员能否针对其特点和问题对症下药,引导“90后”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90后”学生;适应;教育对策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人生的转折点、知识的加油站和培养能力的竞技场。

对于一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关系到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其工作质量关系到能否使新生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方式、最好的效果来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完成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

科学、合理、及时地进行新生教育,会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它直接影响大学生正常、健康的成长。

2009年9月,我校又迎来了一批“90后”的大学生,大学教育也将真正进入“90后”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首先,“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在各个方面都能彰显自我的个性与特色,喜欢推陈出新,独树一臶,表现自我的与众不同[1]。

“青春、时尚、非主流、叛逆”的个性决定了“90后”大学生不喜欢陈旧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集体归属感不强,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因此辅导员能否针对其特点和问题对症下药,引导“90后”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结合历年来的工作经历,对“90后”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为了能真实把握当今“90后”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能力特点,更好的帮助辅导员对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进行指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我们09级新生为研究对象,遵循完整简洁、科学合理、明确单一的原则,设计了《新生适应性调查问卷》,对于部分“90后”学生融入大学生活两个月的学习等方面的适应情况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工作。

90后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90后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和访谈 , 在某 高校新生 中进行 了一次调查。调查 结果显示心理 异常的发生率为 2 . 1 , 中中度 的占 1 .0 , 78% 其 12 % 重度的 占 1 1% , .3 症 状 突出表 现在强迫和人际敏感两个方面 。针对 这种状况 , 分析 了其影响 因素并提 出了相应 的教 育建议 。
症状 突 出表 现 在强 迫 和人 际敏感 两个 方 面 , 外 , 此 女 生 在抑郁 、 焦虑 、 恐怖 三 方 面 的因子 均分 显著 高于 男
收 稿 日期 :0 1— 4—1 21 0 0
作者简 介: 慧(9 7一 , , 徐 17 ) 女 满族, 辽宁本溪人 , 辽宁对外经 贸学院, 副教授 , 主要从 事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研究。
探 索 和促进 大 学生 的心 理 健 康 教 育 , 研 究 在 开 学 本
两 周后 , 大一 新 生进行 了一 次调查 。 对

9 0后 的第一 届 大学 生 , 他们 一 出生 就 面 着 社 会 给 予 的竞争 压力 , 家长 、 师对 他们 的关 注和期 望 老 都很 高 , 每天 在受 敦促 的压力 环境 中成 长 , 他们并 非 像人们 想 象 中那 样 自私 任 性 , 是 呈 现 出 让 我们 亦 而
Ge e a . 5 n r lNO 7
9 O后 大 一 新 生 心 理 状 况 调查 分 析
徐 慧
( 宁对外 经贸学院, 宁 大连 16 5 ) 辽 辽 10 2
摘 要 : 为 了详细 了解 9 0后第一批大学 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和入学后的适应状态 , 研究 中采用症状 自评量表并结合 开放式 问卷
自评 量 表 的统计 结 果 显 示 : 次调 查 心 理 异 常 发 生 本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90后”一代是指出生在1990年至2000年之间的一群人,他们是目前大学生中的主体群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生活压力和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成为了大学生关注的话题之一,如何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问题等心理健康隐患。

他们在应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使得这些问题更加严重化和普遍化。

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探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通过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尊、自信和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抵御压力。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商,帮助他们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沟通,减少冲突和误解,提升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说,既要面对学业压力,又要面对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压力倍增。

而“90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其成长环境、人生观念和心理特点与之前的大学生群体有所不同,因此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特点也有所差异。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大学生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并评估其效果,对于提高“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开展关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寻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及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通过对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为提升“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该研究旨在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与推广。

通过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社会各界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提供有益的启示。

1.3 研究意义“90后”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主力军之一,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健康挑战,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主阵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大一新生进入陌生环境不适应很可能导致相应的心理问题,应当得到足够重视。

本文基于高校辅导员视角,探讨大一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新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提出解决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一、引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 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不但要完成与之匹配的专业知识课程学习,掌握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促进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

高校辅导员要重点关注新生的心理健康,协助解决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避免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保证新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学业、生活,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目前,“00后”学生已进入大学,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普遍良好,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部环境,对生活品质有更高追求。

但与之相伴产生的问题也不少,例如与朋辈和老师的相处中不能自恰、学业困难、独立生活能力差等,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所以,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刚入校的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

本文希望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入手,结合自身的经验与体会,分析大一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建议。

二、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1、独立生活能力偏弱,受挫折能力差从笔者接触的大一新生来看,新生入学报到时几乎都有父母陪同,有条件的开私家车来送;办理报到手续时,尽管有“请家长止步,让学生自行办理手续,开始入学第一步”的提示牌,但有很多家长仍不放心要求陪同;在办公室接到很多新生家长对学校环境、宿舍条件等问题的询问电话。

从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来,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生活水平提高,存在部分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这些问题在独生子女尤其是从未有集体生活经历的学生身上更为明显。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近年来,“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大,“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

针对这一现象,国内外一些学者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了研究。

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1 场景化焦虑“90后”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等多重压力,很多学生因为焦虑情绪而出现学习或生活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90后”大学生感到焦虑,他们对未来充满担忧,缺乏正能量的自我激励。

1.2 抑郁情绪抑郁情绪在“90后”大学生中呈上升趋势,一些学生因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而产生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自闭、消极等行为。

1.3 社交问题在社交方面,“90后”大学生与上一代的差异较大,他们更倾向于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受到冲击。

一些学生因为社交问题而感到孤独、失落。

1.4 自我认知问题“90后”大学生中存在一些自我认知问题,他们缺乏自信心,对自己和未来产生怀疑,对生活缺乏信心。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2.1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关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焦虑、抑郁、社交问题以及自我认知问题等方面。

一些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研究了“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期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3.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有必要根据“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设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实用性,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90后”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

3.2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90后”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焦虑和压力。

3.3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90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的研究。

大学
一年级是许多学生首次独立生活,面临着新环境适应、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变动等多
种挑战,因此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该研究的目标是了解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情况和原因,并
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实验等方法进行,以收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和问题。

在研究结果方面,可以探讨大一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和程度,如焦虑、抑郁、自
尊心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研究还可以探讨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与
其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和技巧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基于研究结果,可以制定出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策略,包括开展心理
健康知识的培训、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的设立,以及提供适当的学业和人际关系支持等。

这些教育措施可以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处理压力和情绪问题,提升他
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旨在为教育机构和相关组织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
育策略,以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指代的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

“90后”大学生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有着突出的心理特征、独立的个性、强烈的自我意识。

他们个性张扬而又善于表现自我,享乐意识与权利意识显著增强,更勇于接受挑战,人际关系也不同以往具有网络化的特征。

本研究对2009级新入校的第二批踏入大学校园的800名“90后”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入校后的心理适应能力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适应能力,为学校更好的开展“90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简介:于少萍(1985-),女,河北宁晋人,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学校心理教育方向。

“90后”大一新生适应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于少萍陶文静摘要:目的研究分析“90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地开展“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2009级800名新生进行调查。

结果①有54.9%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差,仅有3.3%的学生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②“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青年常模,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它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③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90后”大一新生在SCL-90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性别比较时,只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应结合“90后”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适应能力调查研究“90后”大一新生作者简介:陶文静,四川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以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2009级大一新生中90年以后出生的同学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34份,有效率为91.8%。

其中男生293人,女生441人;文科233人、理科281人、工科220人。

1.2研究工具采用心理适应能力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

1.2.1心理适应能力问卷问卷共20题,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题号为单数的题目评分标准为:A记1分,B2分,C记3分,D记4分,E记5分。

题号为双数的题目评分标准为:A记5分,B记4分,C记3分,D记2分,E记1分。

总分20~35分心理适应能力很差,36~51分较差,52~68分一般,69~84分为较强,85~100分则很强。

然后把很强和较强作为较好组,一般者为中等组,较差和很差者为较差组。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本量表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为5个等级(1=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主要统计指标通过该量表的9个症状量表分来了解症状分布特点。

1.3方法采用班级集体施测的方式。

在被试填写问卷之前,由主试告知目的,讲解填写方法,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

采用spss16.0for w indow 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统计检验方法:t检验,方差分析。

2.研究结果2.1“90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基本情况“90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总均分为73.60±12.72。

由表1可以看出,心理适应能力较好的有24人,占总人数的3.3%;心理适应能力中等的有307,占总人数的41.8%;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有403人,占总人数的54.9%。

表1“90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基本情况(N=734)2.2“90后”男女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差异分析表2“90后”男女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差异比较(X±s)由表2可以看出,“90后”男女大一新生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男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要略微好于女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2.3不同专业的“90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差异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90后”大一新生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文科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要略微好于理科和工科生,理科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略微好于工科生,但差异不显著。

表3不同专业的“90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差异比较(X±s)2.4“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情况由表4可以看出,“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总均分为1.55±0.41,总分大于等于200的有57人,占总人数的7.8%。

将本次调查的结果和全国常模比较,发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7个因子及总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01),在敌对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且只有躯体化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0.001)。

表明“90后”大一新生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

2.5“90后”男女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表4“90后”大一新生SCL-90各因子与国内常模的比较(X±s)注:*P<0.05**P<0.01***P<0.001下同表5“90后”男女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X±s)由表5可以看出,男女90后大一新生只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因子上的得分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

说明“90后”大一男女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水平基本一致。

2.6不同专业的“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表7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X ±s)表6不同专业的“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X ±s)由表6可知,不同专业的“90后”大一新生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

说明不同专业的“90后”大一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水平基本一致。

2.7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由表7可知,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90后”大一新生在各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个年级间的差异,研究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8。

由表8可以看出,在敌对、恐怖因子上,心理适应能力较好组和中等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躯体化、偏执因子上心理适应能力中等组和较差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组与较好组,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组与中等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

表8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多重比较结果(N=734)3.讨论3.1“90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总体状况调查研究显示,54.9%的“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差,心理适应能力较好的仅有3.3%。

这与“90后”家庭生长环境有关,相对于“80后”来说,具有城镇户口的“90后”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既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4]。

他们毫无疑问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对于他们的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

家庭给予他们的总是“有求必应”,步入大学后,周围的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了大人的宠爱,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处理,感到不能适应。

3.2“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原因分析SCL-90总均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也均高于全国青年组。

经过对“90后”部分大一新生访谈后发现: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困扰着大部分的“90后”大一新生,就业危机已引起了“90后”大学新生对于就业的焦虑,他们不得不抓紧时间为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做好规划,比如是否要修第二专业,某个证书到底应不应该考,大四的时候自己究竟应该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他们面临着比以往的“80后”更多的选择和潜在的就业压力。

在SCL-90的得分上表现为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

在访谈中还发现,大部分“90后”大一新生在还没有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通过网络认识自己的师兄师姐,这一方面表明了“90后”有提前建立广泛人际关系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90后”大学生对于自己即将面临的新的人际环境的担忧。

在SCL-90的得分上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

男女“90后”大一新生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女生在这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因为女生相对男生性格更为敏感,胆量也相较男生较小。

且因为“90后”大一新生刚刚入校,还没有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各个专业之间的差异还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同专业的“90后”大一新生在SCL-90各个因子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90后”大一新生在各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更进一步说明了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对于“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3测验工具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工具SCL-90是一个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的量表,但由于全国青年常模制定已久且各研究对象、时间、方法、操作过程不尽相同,因此应客观看待本次比较结果。

4.结论研究表明,“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学校应结合“90后”的心理特点,在做好日常心理咨询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专题讲座与团体心理辅导。

咨询人员可以根据“90后”新生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如生活、学习适应、人际交往等,邀请校内外专业人员,举办多种形式的系列专题心理辅导讲座、团体咨询活动及生涯辅导。

以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走出心理迷茫,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另外,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的作用,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文化生活,营造适宜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使“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1]王晶.“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3): 158-159.[2]杨亚琴.心理疾病的测量与治疗.心理适应能力诊断.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116.[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4]孙杰.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华章,2008(17):9.[5]桑志芹.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537.A study of the Adaptability and Mental HealthState of the post-90s FreshmenYu Shao-ping Tao Wen-jing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nd mental health state of the post-90s freshmen,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freshmen.Methods800freshmen were tested with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question-naire and 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Results ①54.9%of the students'psychological ability are poor,only3.3%of the students have a stronger psycho-logical ability to adapt.②General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post-90s freshmen were lower than chinese youth norm.The factor scores were apparently higher than norm's,except somatization and hostile(P< 0.05).③There is apparently difference about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P<0.05),but there is no apparently difference about gender expect in horror factor.Conclusion M ore concerns should be paid for mental health of post-90s freshmen,whatmore, school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90s freshmen,strength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post-90s freshmen.Key words:M ental health;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Research;Post-90s freshm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